语言翻译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2022-04-15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语言翻译中西文化差异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必然造成语言现象的差异,而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是语言文化的结晶。文章从生活环境、习俗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差异等方面阐述了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语言翻译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篇1:

试论语言翻译道德

摘要: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准则与规范。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表现,是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译者自然也应该受到语言翻译道德的约束,对此不但要进行理论探讨,还要付诸实践。我们认为,译德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能力、忠实、公正,本文对此加以论述,以期对语言翻译职业道德建设有所启发。

关键词:语言翻译 职业道德

一、道德与语言翻译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它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着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准则与规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职业道德既是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语言翻译已成为当今世界一项普遍存在、必不可少的活动。它使国与国之间的思想和物质交流成为可能,进而丰富人民的生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语言翻译不但需要通晓至少两种语言,还需要专门的技能,因此,有必要作为一种职业得到承认。在语言翻译成为职业之前,人们就意识到译德问题了。正如文化语言翻译理论传统一直存在,只不过“文化转向”的提出使其在语言翻译研究中得到重视一样,语言翻译中的道德问题也一直存在,中国历史上很多译论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了译德问题,只不过近十余年来成了语言翻译研究中一个焦点。

语言道德一直贯穿着中西传统思想,中西伦理学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西周时代,中国就产生了伦理思想。西方伦理思想始于苏格拉底,到公元前四世纪,亚里士多德建立了伦理学。“道德规范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道德规范在社会交往中是不可缺少的。人生活在社会中,就应该遵循这些规范。语言翻译是一种文化活动,也是一种社会行为,译者自然不应该凌驾于道德之上。语言翻译需要职业道德的约束,因为它“既可以被用来做好事,也可以起坏作用。”语言翻译界常常把语言翻译这种活动比作“搭桥梁”,但是,“它给人们一种错觉,以为凡是语言翻译都是正当行为,译者也一样”。尽管语言翻译总体上具有正面作用,但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由于职业道德修养不够,语言翻译的实施者出于不同的目的,或至少是无意之间,使语言翻译产生不良影响,危及语言翻译职业的声誉。劣译的影响之大十分惊人,远远超出我们的估计。可以肯定,如果著名译者出错,影响则更为严重,因为他们甚至可以导致阿根廷作家Borges所说的“原作有悖于译作”的后果。历史上语言翻译大多涉及文学,人们也最容易接触到这类语言翻译,于是对语言翻译的批评也就集中在这方面了。作家、诗人注重斟词酌句,其中不乏精通外语者,于是对劣译更加敏感。

二、语言翻译中的道德

道德是一种软实力,时刻影响着个人、单位、职业等的形象。语言翻译中的道德规范虽然约束译者,但从长远看也能服务于译者,提高其可信任度,加强其竞争力。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表现,译者既要考虑普遍性的道德问题,又要遵循特殊性的道德原则。我们认为,译德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能力、忠实、保密、公正。

1.能力。不论是傅雷提出的“敏感之心灵”、“热烈之同情”、“适当之鉴赏能力”、“相当之社会经验”、“充分之常识”,还是泰特勒提出的优秀译者应具备的“语言知识”、“文学修养水平”、“同情心”、“直觉”、“勤勉”、“责任感”,这些品质多数涉及译者的能力。也就是说,语言翻译行业的能力不仅仅包括精通两种语言、熟悉两种文化,对译者要求很高。

保持一定水准的从业能力是一个职业人必须承担的重要责任。如果译者语言功底薄弱,文学修养欠缺,就难免理解偏差,这样的语言翻译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因此,译者承担任务之前,要确保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同时有责任不断努力,提高业务水平,维护个人及语言翻译职业的信誉。

2.忠实。忠实于原作是语言翻译具体操作过程中译者应该遵循的最根本的职业道德标准,无论中西,传统的语言翻译观可谓是忠实一统天下。但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忠实观受到了挑战,源语文本作者不再至高无上,源语文本也不再神圣不可侵犯。但是,语言翻译不同于创作,译者不应该有作者的創作自由,轻视忠实就违背了语言翻译的规律。语言翻译的任务就是要把源语文本的内容用译语表达出来。国际译联1963年通过、1994年修改的《译者章程》中,第四条明确规定:“译文必须忠实,必须准确传达原作的思想和形式——这种忠实既是译者的道德责任也是其法律义务”这实际上是将“忠实”严格限定为译者的职业要求。

忠实不是绝对的,但它仍然是职业道德的理想。彻斯特曼指出:“译文应该准确无误地再现原文或原文作者的意图,译者不仅应该忠实于原文作者的意图,还应该模仿并反映原文作者的风格和笔调,寻求译文与原文之间最大程度的对等。”由于原文并非始终完美无瑕,语言文化差异使得译文和原文之间无法完全对等,加上其他原因,再现模式遭到了质疑。纽马克试图对之进行修改完善。他认为,语言翻译的本质就是在照顾到假定读者需要的情况下,把文本的全部意义最大程度地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尽管他承认不同类型的文本需要采取不同的语言翻译方法,但如果译文的功能与原文的功能不冲突、译文的读者对象与原文的读者相一致的话,接近原文的语言翻译是最好的。

3.公正。公正指译者对接触的各种信息,应该视为具有同等重要性,要不偏不倚地准确传达所有信息。一方面,行业关系要求译者提供忠实、公正的服务,因为和所有人际关系一样,比较理想的译者——客户关系应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无论客户具有何种背景,是什么性别、种族、年龄、社会经济地位、文化、宗教等,译者均应尽可能令人满意地完成自己承接的语言翻译任务。另一方面,译员是以“语言转换器”的身份协助客户完成交际任务的,只是交流过程的中立的参与者,而不是主角,所以译者应坚持公正、中立的原则。莫娜·贝克和安德鲁·切斯特曼认为,在评价和权衡客户权利的同时,译者应该考虑到其他参与者的权利。不能仅仅因为客户出钱付费就说他们更有权力要求译者的忠实和尊重。译者不应该像雇佣兵那样行事。

三、结语

语言翻译不是仅凭借一些语言知识、几部双语工具书就可以胜任的活动。它在道德水准、语言水平、文化修养、专业知识、语言翻译技巧等方面对译者有着较高的要求。语言翻译作为一种职业已经确立了其地位,就应该有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也就是译德。译德是确保译者业务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产生令人满意的译文、服务双方交流、共赢互利的保障。语

参考文献

[1]罗新璋. 语言翻译论集.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694-695.

[2]柏桦.回忆:一个时代的语言翻译和写作[J].读书,2005(7):154.

作者:冯春波

语言翻译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篇2:

浅谈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必然造成语言现象的差异,而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是语言文化的结晶。文章从生活环境、习俗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差异等方面阐述了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习语 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语言与该民族的文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互为渗透,相互依存。语言文化的差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下习惯养成的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语言中一个丰富多彩,又广为流传的形式便是“名言警句”,又称“习语”。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是语言文化的结晶, 一般具有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同文学作品、诗歌一样,它概括了人类文化经验的精髓。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习语。它们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妙趣横生。然而,由于中西文化形形色色,语言多种多样,在进行习语翻译时,我们有必要了解双方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对习语翻译的影响,从而更好的掌握习语翻译的原则方法。下面分别从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方面探讨文化差异对英汉习俗翻译的影响。

一、生存环境的差异

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差异必然造成中西生存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例如:英国四面环海,是一个岛国,雨水较多,航海业比较发达,所以英语中出现了许多和船、水相关的习语,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spendmoney likewater(花钱如流水)、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而中国在亚洲大陆,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因此习语很大一部分与农业有关。例如:瑞雪兆丰年(Snow estuary)、拔苗助长(Destructive Enthusiasm)等。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又如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和“西风”在大革命时期,由于政治因素,被赋予了比喻意,“东风”代表革命的力量, 而“西风”代表反动势力。而英国地处西半球,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与赞美。

二、风俗习惯的差异

中西国家的风俗差异,也可以反映在语言和文化当中。最典型的是人们对狗的不同看法中国人喜欢养狗,认为狗是忠实的。但是,在语言中的狗与人们的态度却大不相同。汉语中凡是带“狗”字的词语基本上都是贬义词。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急跳墙、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等。但是,在英美人看来狗是一种忠诚善良的人类好伙伴。中国人说“幸运儿”,而英美人却说“a lucky dog”。 “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

三、历史文化的差异

英汉习语中有很多历史典故,结构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体现的历史事件向我们呈现了生动的社会文化画面。例如: 守株待兔: Stand by the stamp to wait for the hare to dash themselves against it-trust to chances and windfalls. 此地无银三百两: a saying thatmeans a guilty person gives himself away by conspicuously protesting his innocents在说英语的国家中,圣经故事、希腊神话、莎士比亚著作是英语习语的主要来源,例如: A Pandora’s box (潘朵拉之盒,是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 The Trojan house (特洛伊木马,喻指内部颠覆集团,起内部破坏作用的因素) ,All’swell that end’swel.l (结果好就是一切都好)

四、宗教文化差异

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也体现在宗教对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中的重大影响上。西方崇尚自由平等、民主制度和信奉上帝造人,所以其精神文化都源自于古希腊文化和《圣经》。如:As old as Adam(与亚当一样老) , 因为亚当是最早的人类,所以这一习语译为“很久以前的”。又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而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刻, 有很多做人方面的习语,如: “借花献佛”、 “闲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吾师”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进行习语翻译的过程中,要注重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影响因素,应充分考虑民族文化和语言个性,充分理解独特的文化意味,保证原文隐含意义的准确传达,也才能够在没有文化冲突的情况下兼顾形象意义和字面意义。尽可能结合原文的文化背景,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语言形式及艺术特色。这样,只有這样,译文才会达到较高的境界。从而使译文既准确,生动,形象,又不失本国文化色彩和寓意。

参考文献:

[1]BassnettS, Lefevere A.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Literary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杨蒙.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J].外语教学, 2006, 3.

[3]李芳,索凯峰.试论英汉翻译中习语的文化语境及其差异[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8(7).

[4]张 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 (3): 23-25.

[5]刘 川,段跃萍.跨文化差异与词汇翻译[J].中国翻译, 1996: (1): 30-31.

[6]郭荣义.英语习惯用语手册[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6.

[7]李芳,索凯峰.试论英汉翻译中习语的文化语境及其差异[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8(7).

[8]刘胡英,从英汉习语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7(6)

梁冬梅 女,民族:汉, 籍贯:辽宁省阜新市,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的研究

作者:梁冬梅

语言翻译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篇3: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摘要:中西文化差异的产生与生活环境、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有较大关系,中西文化差异较为显著,这直接影响中西方交流中出现的问题,最为直接的表现是中西文化差异影响翻译,这对于中西方进一步交流、文化进一步传播以及互相了解造成一定阻碍。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翻译 谈论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等现象的出现,中西方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两者之间存在的各方面差异也逐渐在交流中显现出来,其中较为突出的一方面,也是影响较为巨大的一方面是翻译,翻译是中西方交流的支柱,是中西方互相了解的基础,而翻译出现问题会直接影响两者之间的了解及交流,甚至会影响国际关系。由此可见,翻译的准确性以及合适性是极为重要的,需要进行详细的探究分析。

一、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生活环境、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不同,不同的生活状态环境造就不同的文化背景。简单地来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文化受儒家的长远性影响,较为保守,而西方文化较为开放,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蕴含着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以及憧憬,情感丰富、浪漫,对于整体力量较为崇尚,而西方文化发展历史相对较短,内容以及底蕴远不及中国文化,西方文化更为理智,西方文化中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等不断涌现能够证明这一点,西方文化重视个体化,重视独立,重视事物的内在实用性;中国文化讲求谦逊、礼让,西方文化重视争取。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探究以及淡化措施

(一)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探析

中西方交流的基础以及扩大交流的前提是翻译,翻译在各国交流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位,随着翻译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应用,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主要是翻译过程中会应用各国特有的逻辑以及思维,翻译的结果出现相应的偏差性,在实际的应用中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进一步促进中西方交流较为不利,其中影响翻译最为直接以及最为严重的一个因素是中西文化差异,下面就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所造成的具体影响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

1.文化内容对翻译造成的影响。中国文化内容极为丰富,这对于西方翻译造成的影响较为巨大,如中国的古代神话故事以及中国的古代文化很丰富,西方在翻译过程中较为直白,造成神话故事以及一些中国文化的展现失去其原有的韵味,西方文化中科技、数学、化学、物理以及生物研究较为深入,发展较为快速,中国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专业术语的限制,翻译较为有限,以及翻译的准确度较低,对于中国进一步吸收以及学习西方先进知识造成一定限制,中西方文化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双方交流的整体发展进步。

2.逻辑思维对翻译的影响。中西方文化中存在的逻辑思维差异对翻译造成的主要影响体现在语法上的差异,最为明显的例子是西方的名是在姓前面的,中国人是先姓后名。中国人名字基数较为庞大、多变,而西方人名字重复率极高,并且取名没有中国讲究,这就进一步限制了两者之间的顺利交流,中西方文化中存在的逻辑思维差异还体现在对待相同事物的不同态度,如西方人认为白色是纯洁,中国人认为白色是不吉利的,这些文化的差距,使得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中西方互相不理解的情况,导致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相应的偏差性。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产生影响的淡化措施探究

1.充分掌握和了解对方的生活状态。缓解以及淡化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翻译造成的影响是极为必要的,主要原因是进一步加强两者之间各方面的交流,对于进一步推动全球化的发展有实际的促进作用,对于进一步加强两者之间的合作有相应的影响,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对双方的生活思维等各方面进行进一步了解,首先了解的是双方的生活习惯、语言习惯,在翻译过程中将之进行实际的运用,如中国人语言表达讲求含蓄,西方人语言表达较为直白等。

2.翻译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讨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影响减弱措施包括加强两者之间的翻译交流,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借鉴较为成功的例子以及在较为重要的内容翻译过程中向专业人士以及能力突出的人群进行意见获取,让翻译更为完善,对于中国人以及西方人进一步了解彼此较为有利。

三、结语

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造成的影响较为巨大,对于中西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对于文化全球化的实现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探究,主要的探究方向是换位思考,增加彼此之间的了解。

参考文献:

[1] 赵爱仙.从《西游记》回目的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校园英语(中旬),2015(05).

[2] 王文婷.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及处理[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

作者:王芳 王亚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股票市场促进消费分析论文下一篇:高中物理学中案例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