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伴性遗传导学案

2022-12-13

第一篇:必修2伴性遗传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2章第3节《伴性遗传》说课稿

《伴性遗传》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中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对问题研究的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同时“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等内容也能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和方法,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结合该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 知识性目标:(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意义。

 能力性目标:(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2)培养探究问题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 情感性目标:(1)科学品质教育。

(2)人口教育(优生优育)

3、教学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 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 整个探索过程是围绕伴性遗传的特点为主线展开的,突出了本节的教学重点。 通过性染色体的剖析、基因分离定律的迁移,使学生很容易书写遗传图解并进行分析。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索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我们常常说:“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理念,应该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其含义是,并不是一提探究,就一定要动手做实验。虽然既动脑又动手的探究是最有效的探究,但是在我国大班额、课时紧的国情下,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更加普遍。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现实情况,确定本节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

创设的情境有:故事、图片资料、系谱资料及问题情境等。每一种情境,都包含有“矛盾冲突事件”,即与学生原有的经验相矛盾的事件,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说学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教师在教育上的成功就是要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如何才能激发起学生的这种强烈的探索愿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并达到探索目的,从而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呢?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倾听故事 引起关注

 故事呈现:首先煤体呈现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让一个学生绘声绘色地阅读,引发学生对色盲症的关注。

 引导思考:从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中获得什么启示?

获得启示:

①道尔顿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道尔顿的这种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

②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2、盲图体验 激发兴趣

 简要介绍红绿色盲对人类的危害。你的辩色能力如何呢?  展示红绿色盲检查图,学生识图辨认,激发其学习探究的兴趣。

3、系谱展示 了解特点

 系谱作用:人类的遗传病很多,色盲是其中的一种,人类又不能利用杂交实验来检验,只能利用家系来分析推理。从而获得人类遗传病研究的方法。  认识系谱:展示“资料分析”中的色盲系谱图,了解图示各部含义。  问题引导:家系图中患病者是什么性别的?说明色盲遗传与什么有关?

观察思考:答案——男性。与性别有关。

4、问题探讨 导入新课

 展示资料:据社会调查,红绿色盲的患病男性多于女性,而人类的另一种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则女性多于男性。  提出问题:尽量让学生阅读资料提出问题。

①为什么上述两种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 ②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呢?  分组讨论:每4人为一组,自由讨论。

 表达交流:以4组代表各自表达本组讨论结果,其他各组同意哪组。  形成结论: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属伴性遗传。借此导入新课。

注:“问题探讨”中的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一开始不容易回答出来,只需回答出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即可。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问题探讨的习惯和能力的形成,起到以问题(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真正解决问题以正课探讨来进行。 [二]信息加工 构建体系

5、本节聚焦 把握目标  什么是伴性遗传?  伴性遗传有什么特点?  伴性遗传在实践中有什么意义?

6、资料对比 突出关键

 展示图片:多媒体打出男女染色体显微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相同和不同,体现常染色体的相同和突出性染色体的不同。

 介绍结构:板图男女性染色体的构成,认识X和Y的同源段和非同源段。  突显基因:同源段的同一位置基因成对,而非同源段的基因则X有而Y没有,或Y有X没有。

 联想类比:以孟德尔分离定律中人类白化病分析子代发病男女几率均等是位于常染色体上作对象,与性染色体的同源段和非同源段作对比,体现色盲基因和它对应的等位基因应位于非同源段的结论。

 质疑过渡: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上呢?

7、资料分析 确认位置

 资料展示:展示教材中的人类红绿色盲症的系谱图(教材34页)。  提出问题:(1)如果在Y染色体上会有什么表现?

(2)Ⅰ代中的1号是色盲患者,他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中的几号?

(3)Ⅰ代1号是否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2号?这说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

(4)为什么Ⅱ代3号和5号有色盲基因而没有表现出色盲症?

 引导探索:用问题做导引,利用性染色体的遗传图解做知识基础,处理系谱所包含的信息,形成思维链条。  形成结论:

 参考答案:(1)患病都为男性,并代代相传。

(2)3号和5号。

(3)没有。因为Ⅰ代1号传给Ⅱ代2号的是Y染色体,如果色盲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Ⅱ代2号肯定是色盲患者。

(4)因为Ⅱ代3号和5号只有一条染色体上有色盲基因,而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被显性的正常基因所掩盖。

 质疑过渡:从图中看出,只有男性才表现为红绿色盲,对吗?有没有其他的情况?

8、继续探索 挖掘根源

 绘制版图:板画男女性染色体对应图,标注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位置。

B/b B/b B/b

X X X Y

 分析填写:引导讨论,推出男女基因型及表现型,填入表格。 女 性 男 性

基因型 XX XX XX XY XY 表现型 正常 正常[携带者] 色盲 正常 色盲  问题引导:

(1)XY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其上的色盲基因及等位基因应遵循孟德尔的什么定律? (2)就表格而然,男女有几种婚配方式?

(3)各种婚配方式中所生子女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如何?

 完成图解:利用分离定律知识迁移引导理解色盲遗传其实质就是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上的运用。然后由教师结合基因分离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完成男性正常与女性正常婚配、男性色盲与女性色盲婚配的遗传图解。再即将学生分四组,每组书写一个,每组再选一个代表,黑板写出并说明子女表现情况,完成另四个婚配图解。  问题探讨:利用“遗传图解”结合“问题链”继续探讨,归纳出色盲遗传的特点。 (1)观察图解,色盲基因在性别间是如何传递的呢?(女--女、女--男、男--女) (2)为什么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色盲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因此色盲基因是随X染色体的传递而传递。)

(3)男性的色盲基因怎样才能传给男性呢?(通过女儿,传给外孙即交叉遗传) (4)从图解看色盲在男女中的发病情况怎样?(男性多于女性)

(5)从社会调查也是这样,你是否能从基因和染色体的角度加以解释?(提示:从男女性染色体的构成结合基因位置及显隐性进行分析)

 归纳特点:归纳出色盲基因遗传的特点并扩展到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上。 色盲基因遗传(X隐性遗传)的特点:(1)男性多于女性。

(2)交叉遗传

(3)女病儿子必病,男正女儿必正等。

 问题探讨:利用“遗传图解”结合“问题链”继续探讨,拓展到抗维生素D即X 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

(6)色盲基因在X染色体上属隐性基因,子代表现男多于女,对应的正常色觉基因则属于X显性基因,子代表现应如何?(女多于男)

BB

Bb

bb

B

b

(7)那么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也表现为女多于男,则该病基因的位置及显隐性如何?(X显性遗传)

 归纳特点:

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X显)的特点:(1)女多于男。

(2)男病女儿必病,女正儿必正等。

[三]深化理解 拓展运用

9、问题探索 深化理解

 提出问题:如果夫妇一方是色盲或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患者,另一方正常,如何选择生育才能生出一个健康的孩子?

 分析讨论:小组讨论,达成共识,提出方案。  课堂交流:交流方案,解决问题,体会优生。

10、回归实践 学有所用

 阅读体会:让学生自渎教材的相应内容,了解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有兴趣还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它。

[四]小结知识 回馈聚焦

 小结知识:可引导学生完成

(1)伴性遗传概念 (2)伴性遗传特点 (3)实践中的意义

[五]社会调查 学习继续

色盲调查:调查周围有色盲或其它遗传病的人及其家系。

第二篇:人教版必修2《离骚》导学案

《离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离骚》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了解屈原和他的主要政治理想;

3.疏通文本字、词,指导学生准确、通顺、带感情的朗读文本。

【知识链接】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

人,杰出的政治家和

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

。”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他的代表作《

》,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 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 主义杰作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 古乐曲名。 【学法指导】

1.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学习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达标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修姱(kuā)

朝谇(zuì) 谣诼(zhuó)

揽茝(chǎi) B.溘死(kè)

侘傺(chà chì) 鸷鸟(zhì)

方枘(ruì) C.芰荷(zhī)

偭规矩(miǎn) 革几· 羁(jī)

攘诟(rǎnɡ) D.方圜(huán)

杂糅(róu) 岌岌(jí)

兰皋(ɡāo) 2.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太息(叹息)以掩涕(掩面流泪)兮,哀民生之多艰

B.余虽好修姱(修洁美好)以革几羁(束缚)兮,謇朝谇而夕替 C.伏(保守)清白以死(为……而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D.不吾知其亦已(罢了)兮,苟余情其信(相信)芳(芳香) 3.下列各组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B.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C.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D.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人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

B.我国文学史上素以“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指《诗经》,“骚”指《离骚》,代指《楚辞》。

1

C.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两大优秀传统,其中现实主义源头是《诗经》,浪漫主义则创始于《楚辞》。

D.“楚辞”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屈原创制的一种诗歌体裁;另一个是指刘向辑录的屈原作品集。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时楚国人。他学识渊博,明于治乱,擅长外交辞令。起 初深得国君信任,曾先后任左徒、三闾大夫,后屡遭奸臣陷害,先后两次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攻破楚国郢都,屈原于夏历正月十五日怀石投汨罗江而死。

B.《离骚》是屈原遭奸臣陷害,第二次被放逐到江南时的作品,也是屈原的代表作。全 诗370多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C.屈原的作品还有《九章》、《九歌》、《天问》等。

D.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他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6. 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句字,解释“端午节”。 ①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 ②端午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夏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③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我认为源于纪念投旧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④过端午节人们通常要赛龙舟,今年湖北就举行了龙舟竞渡活动,香港、澳门也派了代表队参加。

⑤过端午节时南方各省区人们通过要吃粽子,这是用箸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种食品。

端午节是

【拓展阅读】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原本是古代南方“百越”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他们生活在水乡,断发纹身,自比是龙的子孙,每至端午,便举行神秘而隆重的祭祖庆典(见闻一多《端午考》)。

◆端午节与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占楚国都城,楚三闾大夫屈原目睹国破民辱,痛不欲生,挥笔留下绝笔之作《怀沙》,于 五月五日抱石自沉汨罗江中,以高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烈的爱国主义乐章。相传屈原沉江,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划船前去拯救;拯救不得,便争先恐后打捞他的真身;打捞不得,便把饭团、鸡蛋投进江里,喂饱鱼虾鳖蟹,以免它们啮噬三闾大夫。从此,每到这个日子,人们便纷纷争渡江中,投以饭食,祭奠英魂,一个普通的民俗节日便慢慢演变为含有特殊意蕴的全民族的盛大祭典,代代相衍,传流不息。

◆端午节最初的习俗◆ 端午的古风习原本很多,有悬艾、插蒲、斗草、浴兰、射圃、系彩、涂臂、佩香囊、赠朱索、贴赤符、采术、蓄药、烹鹜、葅龟、蒲酒、枭羹,等等。但经过岁月流水的淘洗,许多风习都已渐远渐淡、湮没无闻,惟有与祭奠屈子紧密相系的食粽和竞渡,却与时演进、蔚为大观。

◆食粽◆ 汉代就已出现了用草木灰水浸泡的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食品。南北朝时期,粟米中还掺杂板栗、赤豆、肉类等物,掺入药材的称为“益智棕”。“大唐粽子”更有讲究,用米“莹白如玉”,锥形、菱形,花样翻新。粽馅各地有异。北方多枣粽、松子粽、胡桃粽,南方多豆沙粽、火腿粽、蛋黄粽。苏东坡《端午帖子词》中“时见粽里觅杨梅”、“水团冰浸砂糖裹”,咏的是果粽和糖粽;元代舒桢“碧艾香蒲处处忙”,说的是艾叶粽;清代董元恺“萦丝楚粽,巧借针线逢”,描述的是绫罗包裹、针线缝合的粽子。清人还有食粽的谜语:“三角四楞长,珍珠里面藏。欲尝其中味,解带脱衣裳。”至于粽联、粽话,更是烟雨葱茏,机趣万方。

◆竞渡◆ 比之食粽,竞渡更具祭奠庆典的隆重气氛和壮丽色彩,显示出凝聚力和群体性的震撼感。竞渡起源于屈子故里。南朝梁代宗懔《荆土岁时记》曰:“午日竞渡舟楫,拯屈原也。其舟轻,谓之飞凫。”贵州苗族同胞则在五月举行“龙船节”。渐次,风染塞北关西、海峡两岸。1736年(乾隆二十九年),台湾知府蒋元君在台南法华寺半月池主持龙舟赛,开启了台湾端午竞渡的风习。年年盛况,节节胜景,外国友人也按捺不住,越南、朝鲜、日本,乃至远在欧洲的英国,都先后上演端午龙舟竞渡的活剧。1991年端午节,屈子第二故乡湖南岳阳市举办了首届国际龙舟节,将“龙头”抬入屈子祠内“上红”(披红带)、“开光”(点睛),宣读祭文,60余万中外人士三鞠躬后将龙头抬向汨罗江,奔向竞渡赛场,欢声雷动,盛况空前。(刘宝田)

◆端午在韩国◆2005年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对此,专家称:无形遗产属于全人类共享,韩国申报成功并非坏事。

《离骚》导学案

(二)

【使用说明】

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 2.限时独立完成,规范书写。

2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梳理文章脉络,了解屈原在文本中的人物形象。 【预习目标】

1.结合课本注释,理解文中一些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文章大意,初步感知屈原的人物形象。 【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认真揣摩,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逐句翻译课文,疏通大意。 【重点探究】

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达标训练】 1.文言知识 A、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

忳郁邑余侘傺兮:

何方圜之能周兮:

进不入以离尤兮:

芳菲菲其弥章: B、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

自前世而固然: C、 词类活用

步余马于兰皋兮:

固前圣之所厚: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屈心而抑志,忍尤而攘诟: D、特殊句式

不吾知其亦已矣: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2.翻译。

A、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B、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C、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D、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3.合作交流:

《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文章翻译:

我揩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生的航道充满了艰辛。我只不过是洁身自好却因此遭殃受累,早晨去进谏,到傍晚就遭毁弃!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这些都是我内心之所珍爱,叫我死九次我也绝不改悔!我只怨君主啊!你是这般无思无虑,始终是不能明察我的用心。你周围的侍女嫉妒我的姿容,于是造出百般谣言,说我妖艳狐媚!那些贪图利禄的小人本来就善于投机取巧,方圆和规矩他们可以全部抛弃。追随着邪恶,背弃了法度,竞相以苟合求容作为处世准则。我忧郁烦闷,怅然失意,我困顿潦倒在这人妖颠倒的时期!我宁愿暴死而尸漂江河,也绝不和他们同流合污,沆瀣一气。哦,那凤鸟怎么能和家雀合群?自古以来本就这样泾渭分明。哪有圆孔可以安上方柄?哪有异路人能携手同行!

我委屈着自己的心志,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暂且忍痛把谴责和耻辱一起担承。保持清白之志而死于忠贞之节,这本为历代圣贤所赞称! 我后悔,后悔我当初没有看清前程,迟疑了一阵,我打算回头转身。好在迷失方向还不算太远,掉转车头,我依旧踏上原来的水驿山程。我走马在这长满兰草的水边高地,我奔向那长有椒树的山丘,暂且在此停息。我既然进言不听反而获罪,倒不如退居草野,把我的旧服重整。我裁剪碧绿的荷叶缝成上衣啊!又将洁白的莲花缀成下裙。没人理解我,就让他去大放厥词吧!只要我内心是真正的馥郁芳芬。我把头上的帽子加得高而又高啊,把佩带加的很长很长。芬芳与污垢已经混杂在一起,唯独我这光明洁白的本质未曾蒙受丝毫减损。急匆匆我回过头来纵目远望,我要往东南西北观光巡行。我的佩饰如花团锦簇、五彩缤纷,喷吐出一阵阵令人心醉的幽香清芬。

人生各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喜爱,我却独独爱好修洁,习以为常!就算把我肢解了我也毫不悔改,难道我的志向会因受挫而改变

《离骚》导学案

(三)

【使用说明】

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 2.限时独立完成,规范书写。

【学习目标】

1.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2.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预习目标】

结合背景资料和文本知识,体会文章所流露出的强烈的情感,并试着总结文章特色。 【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结合历史和对全文的理解,从不同角度概括文章特点,分析人物性格。 【重点探究】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

【达标训练】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①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②谣诼谓余以善淫(放荡)

③延伫乎吾将反(久久)

④回朕车以复路兮(皇帝的谦称)

⑤进不入以离尤兮(到朝廷参政)

⑥忍尤而攘诟(排斥)

⑦宁溘死以流亡(突然、忽然)

⑧苟余情其信芳(苟且)

A.①③④⑤⑦

B.①③⑤⑦⑧

C.②④⑥⑧

D.①③④⑥⑦

2.与“吾独穷困乎此时”中“穷”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吾闻穷巷多怪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D.复前行,欲穷其林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偭规矩而改错

②吾独穷困乎此时

③何方圜之能周兮

④忽反顾以游目兮

⑤佩缤纷其繁饰兮

⑥自前世而固然

⑦宁溘死以流亡兮

⑧伏清白以死直兮

A.①②③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①④⑤⑧

D.②③⑤⑧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鸷鸟之不群兮

②伏清白以死直兮

③屈心而抑志兮

④亦余心之所善

⑤固前圣之所厚

⑥伏清白以死直兮

⑦何方圜之能周兮

⑧夫孰异道而相安

⑨哀民生之多艰

A.①/②⑤⑦/③/⑥/⑨/④⑧

B.①/②④⑤⑧⑦⑩/③⑥

C.①/②④⑤/⑦⑧⑨/③⑥

D.①/②④⑤⑦/⑧⑨/③/⑥

5.下面对课文的语言特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手法。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B.运用大量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的表现政治、思想意识方面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C.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上下句组成,使全诗具有循环往复之美。

D.运用了对偶、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全诗具有异彩纷呈之美。 6.用原文句子默写

诗人不只是为自己鸣不平,而且以博大的胸怀,对人民寄予了深厚的同情的语句是

诗人怨恨楚怀王昏聩糊涂、轻信谣言的语句是

。继而指斥奸佞小人违背规矩,追随邪曲,为了顺适人意,不惜歪曲真理的语句是

诗中体现诗人要坚持美与善的理想和坚定信念,至死不渝的诗句是

屈原作品中的一些名句:

1.“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远游》)。 3.“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九歌·国殇》)。 4.“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卜居》)。 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卜居》)。

第三篇:《蜀道难》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3)

《蜀道难》学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本诗进行赏析,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难点)教学方法:朗读法、串讲法、探讨法。

新课导入: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就是李白。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知识链接:

1、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2、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梳理探究:

一、朗读

1、听录音,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把握诗中比较生僻的读音和本诗的句读

噫吁嚱(

)

鱼凫(

)

秦塞(

)

萦绕(

)

石栈(

)

猿猱(

)

参(

)

峥嵘(

) 抚膺(

)

巉岩(

)

飞湍(

) 咨嗟(

) 喧豗(

)

砯崖(

) 崔嵬(

) 吮血(

)

2、学生齐声朗读本诗,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疏通文意。

噫吁 : ..

开国何茫然: ..

尔来四万八千岁: .

- 1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砍崖转石万壑雷。”

(三)难点探讨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2、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3、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4、写剑阁的那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补充资料:

诗歌寓意

关于这首诗的寓意,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

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欲加害于房、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此说出自唐末范摅所著《云溪友议》一书,为《新唐书·严武传》所采用,但不足信。按:严武镇蜀共两次,时间都不长。第一次自肃宗上元二年(761)冬至宝应元年(762)夏,如真有此事,则当发生在此期间,但除范说外,没有其他史料可以证明这一点,从杜甫这期间的诗作中也找不到佐证。至于第二次镇蜀,已在代宗广德二年(764)之后,这时李白已经故去(房亦病卒),如真有此事,也跟李白无关了。

一说:为讽刺章仇(zhāng qiú,复姓)兼琼而作。此说出自宋沈括《梦溪笔谈》,也缺乏根据。按: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宝五载(746)期间曾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人,没有反叛中央朝廷的行径。

一说:为讽谏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此说出自元萧士(yūn)《分类补注李太白集》的注语中,其说甚详,各句均依此作了解释。主要之点是,仿杜甫《北征》中以“君”称唐肃宗(如“恐君有遗失”“君诚中兴主”)之例,认为这首诗中“问君西游”的“君”指的是唐玄宗。这就纯属臆测了。

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对以上三说曾予批驳,且自创新说云:

“兼琼在蜀,无据险跋扈之迹可当斯语(按:指‘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而言)。而

- 3

第四篇:人教版教学教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伴性遗传(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

“人的性别遗传”教学案例设计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以学生最熟悉的本班的男、女生人数和抛硬币入手导入新课,这样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及各抒己见获得新的知识。

教学目标:

1、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2、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3、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分析男女染色体图片,阐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随机受精活动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教学指导思想:

从生活实际经验出发,力求在观察、探究分析、操作、尝试、交流合作等的过程中,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从中学到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为主,辅以导学、讨论等以体现研究性学习。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班一共有56人,其中男生29人,女生27人,男女生比例为29:27≈1:1。现在我把这枚硬币抛出来,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有两种可能性,或者是国徽面向上,或者是字面向上。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那么大家想一想,老师抛的硬币出现国徽面和字面的可能性各是多少?

生:各占二分之一,也就是百分之五十。

师:对了。如果我们听说某某人生了小孩,大家很想知道的一个问题是这个婴儿是男孩还是女孩,那么生男孩、女孩的可能性各是多少呢? 生:也各是二分之一,各是百分之五十。

师:那生男孩生女孩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有关男女染色体的情况。

板书

一、男、女染色体的差异。 生:阅读课本P37的观察与思考。

师:通过阅读、观察、大家看出男女染色体的不同之处吗?

生:第1-22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男女基本相同,第23号染色体的差异较大,通过阅读,我们知道第23号染色体确实与人的性别的决定有关,把这对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分别表示为男性:xy,女性:xx。 师:那么根据孟德尔遗传规律,我们得出 xy (男性) xx(女性) x.y (精子) x(卵细胞)

1 生物必修

高中生物必修二

xx(女孩) xy(男孩)

也就是说,当男性提供含x染色体的精子时,它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xx,发育为女孩;当男性提供含y染色体的精子时,它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xy,发育成男孩,因为女性只能提供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而男性可提供含x染色体或含y染色体的精子。由此我们知道,生男生女主要由谁决定? 生:男性。

师:回答正确。但不仅是在古时候,就是在现在边远的农村还存在着重男轻女的现象,并且把生不到男孩都怪罪到女性身上。有些长辈还煽动一些过激行为:离婚、把老婆赶出家门、把女婴抛弃、把女胎打掉,照此下去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生:思考、交流、勇跃举手回答。(略) 师:多么可怕呀!但是现在人们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基本能认可生男生女都一样了,加之现在规定胎检性别要保密,据统计,大范围的男女比例接近1:1。 所以

板书

二、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生:进一步理解生男生女图解,从理论上得出男女比例接近1:1的道理。

师:开动你们的脑筋,运用你们的聪明才智,自已设计方案,模拟随机受精的过程,验证生男生女的机会是相等的。

生:思考、讨论、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案。(略) 师:课后大家思考一下这些问题:

1、有些人想生个男孩或女孩,去求神拜佛,吃所谓的“转胎药”,他们能如愿吗?

2、我们平时知道的通过动手术而成的“变性人”或“人妖”,他们体内的性染色体改变了吗?

3、男同学以后生不到自己想要的男孩或女孩,能怪自己的老婆吗?

三、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内的染色体有23对,人的性别是由其中的那对性染色体决定的,并且是可以遗传的,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均等的。

四、课下作业:课本P39

1、

2、

3、4 学习指导:P32-35 教学后记:

1、设计意图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具有环保意识,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以学生最熟悉的本班的男、女生人数和抛硬币入手导入新课,这样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及各抒己见获得新的知识。

2、成功之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生男生女主要是由男性决定的,并且性别是可以遗传的,破除他们自身可能存留的封建思想,了解重男轻女可能造成的社会问题,不但培养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又进行了集体主义教育,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认为这是这节课的闪光点。

2 生物必修

第五篇: 高中语文《邶风 静女》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

古典诗歌(1)

一、课前热身

(一)知识回顾:

1、《关 雎》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文学常识:

1、诗歌简介:

(1)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

直接抒情

按内容有无 抒情诗 借景抒情

较完整的故 借人、事的描写抒情

事和人物分 叙事诗

现 新诗 格律诗

代 按形式分 自由诗

- 1

曲(又称“词余”)

杂剧

剧曲 (已是供演出的剧本)

传奇

2、诗经简介:

(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

(2)时间: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反映了500年间的社会生活。

(3)名称:《诗》《诗三百》《诗经》,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4)篇数:共305篇。“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

《诗经》六义:

一、风雅颂(乐曲、表现内容)

1、“风”(即15国风,大多为民间歌谣)

2、“雅”(又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创作的宫廷乐曲歌词)

3、“颂”(宗庙祭祀乐歌)三大类。

**“风骚”:《诗经》里的“国风”;屈原的《离骚》

二、赋比兴(表现手法)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作用——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往往“形象逼真、细节细腻”。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

作用——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作用——发端,增强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 3

《静女》

一、疏通文字:

1、给下面的字注音并解释其含义:

姝( ) : 。 俟:( ) 。

踟蹰( )(

娈( ):

彤( ):

归荑(

洵( ):

炜( ):

其:

有:

2、通假字:

例句

假借字

本字

意义

爱而不见

“愛”

隐藏、遮掩

爱而不见

说怿女美

): 。贻( ): 。 怿( : 。 。 。 。 。 。区别:踌躇( ): 。 )( )踯躅( )( )- 5

的感

2、试给本诗划分层次,并说明划分的理由。

3、你认为他们是不是第一次见面,为什么?

4、能想像得出小伙子急得心神不定时,躲藏着的姑娘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吗?

5、你认为哪个地方的描写最具有生活情趣?为什么?从这里可以体现男女主人公什么性格特点?

5、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

三、延伸拓展

1、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郑风·子衿》

——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②嗣——传送,给予。③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④阙——古代城门上的楼。

- 7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3、现代爱情诗欣赏《致橡树》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象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_/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相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

/又象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静女》答案

一、鉴赏分析:

1、爱情诗,第一人称,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表现了男青年对心爱姑娘热烈而纯朴的爱

- 9节。《邶风·静女》中“搔首踟蹰”写出男子的憨厚,《郑风·子衿》中“挑兮达兮”写出女子的缠绵。

2、参考一:文雅的姑娘啊,你是那么的漂亮/我们相约在此地/可我足足等了半天还不见你,/ 漂亮的姑娘啊,请你快来到我身边吧/我这强壮的心脏快承受不了这漫长的等待了/文雅的姑娘啊,你是那么的美好/我已经喜欢上了你/可蠢笨的我无法向你表白/美好的姑娘,请你快来到我身边吧/只要你温柔地对我说一句话/我就会感动得唏哩哗啦、噼哩啪啦、嘀哩嗒啦地流下眼泪/ 不是你说的话有多么感人,让我流泪/而是你,文雅漂亮美好的姑娘温柔地对我说话。

(《致静女》

参考二:姑娘啊,姑娘/My beautiful girl/既然你已然来到/就不要让我苦待/徘徊/我手里的攻瑰快要凋零/姑娘啊,姑娘/你送我的萧笛/鲜红如你的心灵/樱唇/我吹响它召唤你的到来/姑娘啊,姑娘/这爱情的玫瑰中/有我对你的祝福/祈祷

(现代版静女 )

参考三:姑娘温柔又静雅,约我城角去幽会/有意隐藏不露面,徘徊不前急挠头/姑娘漂亮又静雅,送我一支红管萧/红管萧色光灿灿,更爱姑娘比箫美/送我野外香荑草,荑草美丽又奇异/不是荑草本身美,宝贵只因美人赠。

附录4:《静女》改写举例

《静女》诗歌改写

《珍藏》(王莹)

秋日,火红的夕阳,

散落在颓败的城墙,

倚着古老的榕树——

是你 身影袅娜 裙袂飞扬,

笑容如花绽放。

- 11

傍晚的天空没来得及变色

女孩早已守在了一旁

黄昏的夕阳差一点就消失

男孩匆匆地跑来赴约

转身、叉腰、屈膝、挠头

“女孩就是不守时”

探头、捂嘴、咬唇、偷笑

“男孩就是不老实”

男孩沉不住气准备寻找

女孩放下矜持跳了出来

“你怎么才来?”

“你怎么不找?”

“我早已来到。”

“我早已想找。”

“望着你焦急等待的身姿让我快乐”

“等着你随时出现的倩影让我心动”

点评: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比及对话手法的巧妙运用,把女孩的活泼调皮与男孩的焦急

- 13你来不来都一样

这世间的万物

皆已成你

点评:本诗从男孩的角度出发,较好的刻画了男孩在等待情人时候的种种遐思的形象,生动表现了一个恋爱中男孩的可爱与真情。最后一节是男孩感情的升华,亦是等待的最高境界:来不来都一样,因世间万物都已成她,读来不禁为此男孩折服!

俟思 (陈炜)

漆黑的夜晚,我倚靠在寂静的城墙。

手中的彤管,闪烁着温馨的光芒。

沉默的长空,悬挂着点点的星光,

照亮了四周的街道,

点明了踟蹰人的心房。

思念的是你娴静的举止,

记挂的是你优美的身姿。

你自田园带来的白茅,

时刻撩拨着我脆弱的心灵。

月色投洒在焦虑的面庞,

冷风吹抚着单薄的衣裳。

我心爱的姑娘,

- 15漂亮的乐器让人爱不释手

她的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

一把茅草更把它们衬托的

玲珑剔透

那是她采自野外的茅草

那是她要送给我的茅草

那是世界上最美的茅草

我独自站在又高又长的墙边

我与她在城角告别

她美丽的背影渐渐远去

亲爱的人儿啊

我们何时才能相见?

点评:这首诗突破了原诗三小节的局限,有意安排了前后照应的两小节,营造出回环往复效果。第一节和第三节借用了文学作品中一些生动的比喻,可见其善于借鉴。

静女 (杨晖)

寻寻觅觅,

踟踟蹰蹰。

为你茶饭不思彻夜不眠,

终于等到你我相约于城隅的一天,

- 17

静 女

南 屏

静女最早出现在诗经里,有了诗经那美丽的文字,我爱上了静女。

世上女子千千万,美丽婉约、智慧娴淑、活泼娇蛮、腼腆羞涩、高雅端庄,真是千娇百媚。她们在现代生活里忙碌穿梭,用服饰、用发型、用知识展示自己的美,也用节奏敲打着生命的音符。而静女静静地坐在诗经里,约会着心爱的人儿。静女其姝,是一份娴雅一份美丽。我相信她的眼神里已是褶褶生辉,光辉里一定有如冷月般的安宁和淡定。尽管从韶华坐到暮年,可她浓密的皱纹里流淌的仍是古典的气息。

我从少女时代就走进了诗经。我读诗经,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还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那些睡在诗经里的女子成为我最美好的梦想,成了我年少的偶像,虽然我们只是在梦里见面,可她们已经让我插上了华美的翅膀,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看她们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迷茫于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痴情后的绝决,是那个年代的女子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我不知道是什么能让她们有如此开阔的心灵境界。那时没有任何载体带给她们以开启心智。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年轻的她如桑叶未落,柔嫩茂盛,可桑叶到了秋天是会黄会落的,一切都如自然影像,花开花落。就在春夏秋冬、日出日落中吟唱着古老的歌谣,安抚着不朽的宿命。

我反反复复吟诵着这些或凄美或快乐的句子,让自己纤细的身体穿上柔缦的轻纱,把如缎的秀发盘成高耸的云髻,缓缓的来到小溪旁,擦了胭脂的脸蛋在水波中羞羞答答,忽然心中的少年在水中对着我盈盈地笑,他解开了我的云鬓,长发落入水中遮住了我娇羞的脸。在我的启蒙时代,静女就以这种姿势、这种韵致定格在我的心中。

静女其娈,是柔韧,是婉约。女子柔,如水;韧,如丝。因了她的柔,她的泪让你疼,因了她的柔,她的血让你痛;为了她的韧,你千回百转,为了她的韧,你回头也找不到她的岸。

我爱静女,是其柔美,是其忠贞。

在这野蛮女友盛行的年代,我更思念静女。当钻石在情人节的夜里闪着它如鬼魅般的迷人光芒时,我更想念静女从野外采来的嫩茅草,沉迷于它鲜美的颜色和勃勃的生机。

这一生我最想做的事就是:做一名男子,让静女约我在城角见面,而她又躲着不见我,急得我搔首踟蹰,转身却被她茅草编的戒指套住了我的心。

- 19

应该恢复历史的真面目,应该将“静女”解释为“靓女”,美貌的女子。“静女其姝” “静” “姝”是同义词。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翻译过来就是:一个美丽的女孩约我城外相见。若译成:—个安静的女孩约我城外相见,那多没意思。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下一篇:7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