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碍案例范文

2022-06-08

第一篇:心理障碍案例范文

心理案例(1):自负心理

她是小五年级的学生,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但是她仍然觉得很苦恼,因为她在班上人际关系不是很好。

她觉得班上其他同学成绩不是很好,还嫉妒她的成绩好,她说:“当我做作业或看书的时候,有同学叫我拿作业给他抄或叫我传递东西,打乱了我的思路,我感到很讨厌。”

一、案例分析

有自负心理的人有很强的自尊心,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总是把自己凌驾于别人之上。与人交往时,她们倾向于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即使明知自己错误,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接受别人的观点。做事以自己为中心,很少关心别人,但却要求别人都能为她服务。

自负性格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错误的自我意识造成的。可以说自负缺乏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和学识评价过高,夸大自己的长处,不明自己的短处。自负者往往缺乏修养,以清高、盛气凌人来显示自己的优越,对人缺乏尊重。

二、指导方法

感激与赞美别人,而且是发自内心的,这对于自我评价过高的自负者来说确实不容易,但只要肯积极学习,一定能学会的。青蛙坐在井底时,会觉得自己好大,天很小,但当它跳出井口时,就会发现天好大,自己很小。每个人都有优点和长处,承认他人并且赞美她人,这会改变自负者的人际关系,同时也会得到更多的感激和赞美。

自负者的致命弱点是不能够容忍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总是自以为是。让他们能够接受批评是矫正自负性格的关键。自负者能够战胜心理障碍,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对他们来说是不小的飞跃。当你受到批评和冷落,遇到挫折的时候,你要把它们看成是一副良药。尽管药是苦的,你也是痛苦的,但是,把它吞下去,慢慢消化、吸收,你就会发现,哦,我原来是这样的,我也有不足。当你对她人越来越感到满意时,当你坦然承认她人的优点并由衷赞美时,就证明你的自负心已完全纠正。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障碍案例分析

第2期

[编首语]:每个人在其一生当中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对于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生理、心理没有完全发展成熟的大学新生而言,这些心理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某大学学工部两次对入学新生进行全面的心理测查,结果表明,2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据统计,因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休、退学人数的50%。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从中学刚刚升入大学的一年级新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改变、许多学生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因此,正确认识新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效的疏导和调适,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人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案例一:小梁(化名)是个自尊心极强又多愁善感的男孩,虽不非常聪明但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在班级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经过高考的拼杀,他带着良好的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觉自己站在“山顶”的感觉没有了。在高手如云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众星捧月”的地位变了,升入大学后不久的一次新生摸底考试竟然还不及格,自信心突然坍塌。一个学期过去了,学习越来越吃力,他对自己越来越没信心,成绩也越来越差,生活变得没有规律,食欲不振,经常失眠,到后来竟然想退学。家长实在没办法,把孩子送到了医院看心理医生。

原因分析:其实,小梁患的是一种称为适应障碍的心理疾病,其特点是存在长期的不良刺激或对环境的难以适应。此类病人都有一定的人格缺陷,主要症状是情绪障碍:烦恼、抑郁,也有生理功能和行为方面的改变,导致社会功能不同程度地损害。一般来说,能挤过高考独木桥、考上大学的同学,在高中阶段都是学习的佼佼者。老师的青睐,同学们的羡慕,使他们成为同龄人的中心,无形中可能会产生某种过高的自我评价。进入大学后,全国各地成绩优异的佼佼者汇集一堂,相比之下,很多新生会发现自己显得比较平常,成绩比自己更优异的同学比比皆是。这一突然的变化使一些新生措手不及,无法接受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巨大差距,一种失落感便袭上心头,一些学生甚至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因此,老师和家长要教育他们正视现实,认识到考上大学只是人生征途中的一次胜利,今后的路还很长。

除此,同学们还要自己认识到大学的学习方法与中学有很大不同,比如,不再是老师追着学生,而是要学生主动求教老师;大量的时间需要自己去安排,而不是被老师占有;要学会研究性学习,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等等。大学的学习是变被动为主动,并非仅仅是听课和读教科书,和老师同学讨论、阅读参考书目、听学术讲座等等,都是学习,关键是要充分利用这些校园中的特殊资源,并将学到的知识很好地整合。从旧的学习方法向新的学习方法过渡,这是每个大学新生都必须经历的过程。正确认识到角色的改变,尽早做好思想准备,适应新的学习方法,就能较好地、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少走弯路,减少心理压力,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

案例二:小张是个内向的姑娘,中学的时候就知道埋头读书,很少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也几乎没什么朋友,但是因为成绩好,还不时有同学向她请教。到外地上大学后,她觉得自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尤其是同寝室的人,故意孤立她、挤兑她。下课了,寝室的另外几个同学结伴回去,但从来不叫她;周末她们几个出去玩,也从不邀请她。不仅如此,她觉得同学老在背后说她的坏话,连她穿漂亮衣服也遭她们的非议。上课的时候,她在专心听讲,同学故意在旁边讲话,干扰她。到后来,甚至睡觉也睡不好,因为同学老是在半夜三更发出很响的声音,干扰她睡觉。小张在电话中多次向家里哭诉,家长觉得事情严重,专程赶到了学校,找到了老师。可是,经过老师的调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同学们说小张沉默点内向点,但是大家根本没有故意孤立她,相反还经常邀请她参加各种活动。后来,还是在老师的建议下,家长把小张送到了医院。

原因分析:经检查这位小张同学患了精神分裂症,经过休学一学期的治疗后,目前情况已经稳定,又回到了学校。由于大学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学生的“异质化”程度很高,地区的差异使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容易发生冲突。那么在大学里学会与不同背景的同学相处,学会处理同学间的矛盾和冲突,无疑会有利于今后走入社会。首先要学会承认各人有各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体系,你与别人生活在一起,你就应该连同他们的生活方式一起接受。如果感觉别人的生活方式有碍于你,可以与其进行沟通,委婉地提出,并适当地进行自我的调整。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给别人提意见一定不能当着众人的面,以免使对方难堪、丢面子。 要想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还要做到对人宽,对己严,切忌以我为中心。在平时的生活中,做到三主动:即主动与同学打招呼,主动和同学讲话,主动帮助别人。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不要过于计较别人会不会报答你。此外,要主动去做一些公共的工作,以增加同学们对你的好感,同学间的关系也就会融洽了。

案例三:张某,郑州某高校大一新生,由于不太会理财,张的生活费总是不到月底就花完,又不敢一直向父母要钱,就找各种借口向同学借。今年6月份,张的债主们陆续找上门来,他有点急了。一次,张发现隔壁宿舍的同学毛某新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就起了偷窃的念头。7月5日,他乘学校组织考试的时间,借口肚子疼离开考场,携带准备好的作案工具潜入毛某宿舍,将电脑及两个电脑包盗走(共计价值1.1万余元)。7月7日,公安机关将张抓获,赃物追回,发还被害人。 原因分析:虽然从参加高考到进入大学,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但大学新生的生活费却是成倍地增长。有同学以前在高中的时候每月零花钱只有一二十元,上大学时家里都要给几千元的生活费(供一学期用),这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一笔“巨款”。刚入高校时,同学们都没有太多“理财”的经验,有的同学在最初的时间里大手大脚,逛街、旅游、聚餐„„两个月就把钱花得差不多了,以后的日子只好节衣缩食或向父母索要。

在大学里不少同学因为不会理财,日子过得“前松后紧”,甚至到学期末要借债生活。因此,大学新生要树立“理财”观念:在刚入学的两三个月中,有计划地进行消费,钱要花在刀刃上,避免完全不必要的消费。每个月初都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消费计划”,尽量按照计划执行,多余的钱可以存入银行,以备不时之需。尤其要根据父母的经济能力和自己“勤工俭学”的能力来进行日常消费,切不可盲目攀比。

案例四:小王,18岁,成都某高校大学一年级新生,来自北方某城市。小王是家中的独生女儿,在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中长大。中学时期一直在父母身边,家中的生活琐事均有父母料理,父母只要求她努力学习,不需要承担家中的任何家务劳动,甚至连衣服鞋袜也不用自己洗。进入大学后,非常想家,不适应大学生活,无法安心学习,后悔不该来成都上大学,还产生了转学回家乡的想法。她对所在班级的辅导员说:“我简直呆不下去了,成天想家。早上一睁眼就想到不是在自己的家里,真不想起床,不想吃饭。但又怕身体垮了父母着急,便强迫自己起床锻炼、吃饭。在操场上跑步,听见广播里放的音乐里有‘妈妈’之类的歌词就要哭,一边跑,一边哭。课间休息和课余在宿舍,到处都听见这本地人的口音,总觉得是被抛弃到异地来的外乡人,总感觉到是别人的地方,好不自在,孤独极了。班上组织出去玩,我无论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反而愈玩愈伤心,觉得到处都不如家乡。而且,看到落叶想到归根,想到归根又想到家。每天晚上熄灯后都在被窝里哭,也不知到什么时候才入睡。周末,看见寝室的本地同学回家了,更伤心,更难过。”对大学生活新环境的严重不适应以及强烈的思想情绪严重的影响了小王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状况。

原因分析:小王的情况很典型,属于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不适应的一种反映。大学新生适应问题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有的新生随着对大学环境的了解、熟悉以及自我调节,经过一两个月的时间便能基本适应大学生活。但是有的学生由于没有在外独立生活的经验,独立性较差,情感依赖强烈,心理脆弱,适应起来比较困难。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应该有意识的克服自己的消极情绪,努力适应新环境和新生活,每个人最终都需要自己独立地面对自己的生活,不可能永远在父母和家人的关爱和呵护中过一辈子。大学生活为我们最终独立走向人生旅途提供了适应和锻炼的机会。当然,如果自己实在无法适应新环境,还应该及时和同学和老师沟通交流,寻求帮助,切忌任由自己沉浸在消极的情绪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自己的大学生活和学习。 针对小王的情况,班级辅导员对她进行了及时的开导和劝慰。辅导员告诉小王新生不适应大学生活是普遍现象,并不是只有她一个人才存在这种心理状况,只是不适应的程度不同而已。重要的是自己努力去认识新环境,适应新生活,

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王终于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还爱上了成都这座美丽的城市,不再要求转学回家的事情,学习进步了,性格也恢复了过去的开朗与活泼。

案例五:成都某高校的一个大学生,有这样一张作息时间表:13∶00,起床,吃中饭;14∶00,去网吧玩网络游戏;17∶00,晚饭在网吧叫外卖;通宵练级,第二天早上9∶00回宿舍休息„„

这位大学生几乎把所有的空余时间都拿来打游戏,并开始拒绝参加同学聚会和活动。大约两个月之后,他发现自己思维跟不上同学的节奏,脑子里想的都是游戏里发生的事,遇到事情会首先用游戏中的规则来考虑。他开始感到不适应现实生活,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

目前,有不少中国年轻人像这位大学生一样,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后,发现自己身心上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据统计,目前中国网络游戏玩家人数已达700万至100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

网络游戏成瘾引起的社会问题已经出现。今年2月,湖北一名16岁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竟半夜持刀砍伤母亲,抢走8000元钱;3月,湖南沅江一名14岁少年因网络游戏入魔产生幻觉,从4楼跌落身亡。

原因分析:作为大学生,我们要有正确的网络观念:学习网络知识主要是为我们的学习、工作服务,也是每个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素质之一。而不是在网络上消遣,干那些无聊的事情。可是,偏偏有许多同学却反其道而行之,沉湎于这些低级趣味的东西,整日通宵达旦。姑且不论其是否违反校纪校规,但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是勿庸置疑的事实,而且也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也无任何裨益。最终只会成为阻碍我们成才的桎梏。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我们提倡对网络有个正确的认识,并不意味着不要学习网络,甚至禁止与限制。否则,只会让人嗤之为“现代文盲”。恰恰是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不要过犹不及。此外,还须要有认真鉴别、筛选信息的意识,自觉地潜意识地抵制登录黄色和反动网站,杜绝不健康的信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网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正确理解网络中的真、善、美,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让“网络”为我所用,成为我们走向成才道路上的助推器,而不是前进中的绊脚石。

[结束语]: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

第三篇:大学生心理障碍案例分析(范文)

大学生心理障碍案例分析

艺术1104班心理健康委员 张蔷 每个人在其一生当中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对于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生理、心理没有完全发展成熟的大学新生而言,这些心理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某大学学工部两次对入学新生进行全面的心理测查,结果表明,2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据统计,因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休、退学人数的50%。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从中学刚刚升入大学的一年级新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改变、许多学生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因此,正确认识新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效的疏导和调适,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人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案例一:小梁(化名)是个自尊心极强又多愁善感的男孩,虽不非常聪明但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在班级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经过高考的拼杀,他带着良好的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觉自己站在“山顶”的感觉没有了。在高手如云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众星捧月”的地位变了,升入大学后不久的一次新生摸底考试竟然还不及格,自信心突然坍塌。一个学期过去了,学习越来越吃力,他对自己越来越没信心,成绩也越来越差,生活变得没有规律,食欲不振,经常失眠,到后来竟然想退学。家长实在没办法,把孩子送到了医院看心理医生。

原因分析:其实,小梁患的是一种称为适应障碍的心理疾病,其特点是存在长期的不良刺激或对环境的难以适应。此类病人都有一定的人格缺陷,主要症状是情绪障碍:烦恼、抑郁,也有生理功能和行为方面的改变,导致社会功能不同程度地损害。一般来说,能挤过高考独木桥、考上大学的同学,在高中阶段都是学习的佼佼者。老师的青睐,同学们的羡慕,使他们成为同龄人的中心,无形中可能会产生某种过高的自我评价。进入大学后,全国各地成绩优异的佼佼者汇集一堂,相比之下,很多新生会发现自己显得比较平常,成绩比自己更优异的同学比比皆是。这一突然的变化使一些新生措手不及,无法接受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巨大差距,一种失落感便袭上心头,一些学生甚至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因此,老师和家长要教育他们正视现实,认识到考上大学只是人生征途中的一次胜利,今后的路还很长。除此,同学们还要自己认识到大学的学习方法与中学有很大不同,比如,不再是老师追着学生,而是要学生主动求教老师;大量的时间需要自己去安排,而不是被老师占有;要学会研究性学习,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等等。大学的学习是变被动为主动,并非仅仅是听课和读教科书,和老师同学讨论、阅读参考书目、听学术讲座等等,都是学习,关键是要充分利用这些校园中的特殊资源,并将学到的知识很好地整合。从旧的学习方法向新的学习方法过渡,这是每个大学新生都必须经历的过程。正确认识到角色的改变,尽早做好思想准备,适应新的学习方法,就能较好地、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少走弯路,减少心理压力,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

第四篇:人格障碍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

用“爱”来教育

人格障碍学生的家庭辅导策略案例

福州市亭江中学邱郿

由于我教的是物理学科,所以我从没机会完整地带过一轮的班级。本学年我又是从别的老师手上接过现在的这个班。前任班主任告诉我班上有对龙凤胎,哥哥小A是个“油盐不进”的害群“劣马”。这不,刚接手还没几天政治、语文、英语老师已经向我“告状”了。老师们普遍反映小A上课经常无精打采,而且经常没及时完成作业,老师们“手段用尽”结果却是收效甚微。他基本上是“态度良好,坚决不改”类型。老师们的“投诉”我笑呵呵地照单全收,却没急着找他“算账”,我想找个机会找他谈谈。经过一段时间和其他学科老师、他妹妹和家长的交流以及自己的观察和接触,小A的基本情况渐渐明朗。我发现这孩子思维敏捷却不乏偏激,自尊与自卑同样根深蒂固,防卫心理和叛逆心理同样强烈,很难沟通,有轻度偏执人格障碍的倾向。但他给我的印象是:这是匹潜能无限的“烈马”。

一、基本情况:

小A聪明、敏感好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温柔、顺从的情感,总把家长和老师对其行为的批评理解为对他人身的攻击。从初一年级进校开始,便经常顶撞各科老师,好争辩,喜欢对别人指手划脚,一旦师长批评,便不分场合、不顾分寸加以顶撞,颇有顺我者服帖,逆我者反击的气势。初时只是自以为是,不顾他人感受顶撞顶撞老师,或者贪玩起来偶有迟到、旷课,后来发展到对任何批评建议都听不进去,唯我独尊,学校纪律、自身义务均不屑一顾。升入初三年级,功课压力骤然增大,其以前尚可自我安慰的长项——数学成绩开始慢慢滑坡。迷上网吧后因频繁旷课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从此更破罐破摔,长期混迹于网吧,同时结识了不少社会小青年,经常夜不归宿、离家出走。

二、背景资料

1、家庭教育现状:

其父在某建筑公司务工,其母无业在家。孪生兄妹二人。家庭经济状况中等。小A觉得在家里,父母比较偏爱妹妹,对他缺乏信任。

父母管教情形如:初中前,家长曾经对小A的期望很高,也管教很严,规定时间放学到家,在校外逛街迟一点都要遭到父亲的责骂,甚至往往采用粗暴的教育方式。母亲几乎不过问教育问题,由于没有文化,亲子感情比较淡漠。目前父亲对小A的健康发展显的没有信心,小A在校内校外的表现也管束不到,仅仅是希望小A能不要在社会上结识不良青年,在学校要遵守规章制度,最好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大学,考不到也没辙,只能提早工作了。

2、前期在校表现:

其个性发展有这么一个特殊过程。他小学阶段在老家四川就读,初中随父母到福州在我校读书。据说在小学表现、成绩尚可。学习上,文科成绩较差,没兴趣。理科成绩还不错,特别是数学。小A进入初中时,被老师认为是较聪慧的学生,但学习态度不明确,成绩在班级中下游,曾经是父母的骄傲,妹妹的榜样。但由于非常明显的方言口音,在课堂发言时经常受到同学善意的哄笑,又因为小学没学过英语,英语成绩上不去,从而丧失信心。 初期老师的经常鼓励和安抚纵容了他的自大,老师们抱着惜才、不让学生掉队的心态希望能发掘他的优点,尽量避免严厉的批评,经常想哄着他学,结果是他借着自己数学成绩还过得去而自鸣得意;进入初二,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他的学习成绩,特别是数学成绩在急 1

剧退步,同时老师们更要求学生的课堂效率,学生们也更希望能够在一个没有干扰的良好学习环境中学习,他的吊儿郎当变得更加明显。课堂争论、课后批评激发了他的逆反斗志,变得更爱扰乱课堂、影响他人,任何教育、辅导、帮助都听不进去。

三、案例分析:

经过多次家访,了解学生成长的历程,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和同学的交流,并同心理辅导的老师商讨,小A身上存在的问题可以综合为以下几点:

其一,个人因素:小A在长期家庭教育和社会中都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认识狭隘有偏颇。主要表现为固执,敏感,多疑,情感不稳定,易躁易怒,心胸狭隘,好嫉妒,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

其二,棍棒之下未必出才子

要教育好孩子,必须先教育好孩子的家长。目前仍然有很多热爱孩子的家长和老师,怀着满腔的爱却用恨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当他们用伤害孩子的方式来解决完问题之后,就会用“恨铁不成钢”的说法来为自己的暴力开脱,其结果事与愿违,造成了许多恨的结果。不懂的孩子的世界,就不懂得教育,用不恰当的方法进行教育,就可能把孩子逼上绝路。郑一新就是因为长期受到人身攻击,心里有一股怨恨无从发泄,通过冷暴力的方式来与家长对抗。

其三,教育最大的难点不在于有没有现成的方法,而在于选择出“只适合”那个受教育孩子的方法。

所有生搬硬套都可能是不适合的,不适合就会造成不良的后果,是“成万法皆空”的。即使选对了,并不意味着就能恰当地操作,一个合格的教育者操作时不地采取绝对方式的,他是以绝对作为指导,在事物相对的正反之间保持平衡的。在教与不教、管与不管、赏识与赏识、赏识与批评、正面与迂回、这种方式与那种方式之间进行学习与尝试并积累经验,用心灵、智慧、哲学来把握。如果能达到这一点,便不再在对与错、好与坏、高与低这个“相对”的泥沼里苦苦挣扎了,便会上升到一个“一是一切的”境界了,就能对“这个孩子”“这个问题”做出正确的选择了。

四、辅导策略

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纠正我采取了家庭辅导为主,个体心理疏导为辅的策略。与家长一起帮助孩子以克服敏感、固执、不安全感和自我中心的人格缺陷。具体采用以下方法。

1、小A方面:由于小A对别人不信任、敏感多疑,不会接受任何善意忠告,所以首先要与他建立信任关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情感,每周至少一次谈心工作,向他全面介绍其自身人格障碍的性质、特点、危害性及纠正方法,使其对自己有一正确、客观的认识,并自愿产生要求改变自身人格缺陷的愿望。我采取以下训练方法,有助于克服敌意对抗心理。

1、经常提醒自己不要陷于“敌对心理”的旋涡中。事先自我提醒和警告,处世待人时注意纠正,这样会明显减轻敌意心理和强烈的情绪反应。

2、要懂得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尊重的基本道理。要学会对那些帮助过你的人说感谢的话,而不要不疼不痒地说一声“谢谢”,更不能不理不睬。

3、要学会向你认识的所有人微笑。可能开始时你很不习惯,做得不自然,但必须这样做,而且努力去做好。

4、要在生活中学会忍让和有耐心。生活在复杂的大干世界中,冲突纠纷和摩擦是难免的,这时必须忍让和克制,不能让敌对的怒火烧得自己晕头转向,肝火旺旺。

2、家长方面:改变教育方式方法,最关键的是必须先具备一个稳定的心理状态。家长应该学会如何稳定自己的情绪,尤其是面对犯错误的孩子,切莫要怒不择言。使用正面鼓励的语言与孩子沟通,把孩子当作与自己一样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尊重孩子的人格,以平等的、朋友式的言语与他们交流,切莫高高在上,随意训斥。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

身体语言以促进亲子关系;用以身作则去强调和坚持某些基本的人生准则,比用语言向孩子灌输效果要好得多。切莫禁止孩子不做的,自己在我行我素地做,要求孩子做的,自己却不做。在孩子学习上出现偏差时,为孩子指出一条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切莫一味指责。学会接纳孩子,尽管犯了错误,仍严守 “只对事不对人”的原则,让孩子知道家门永远为他而开。

五、帮教效果:

一个学期后,小A及家长共同努力实践了上述策略方法,他已经不再旷课了,也没再上网吧,学习在原来的基础上也有所进步,原来不及格的科目,有的已经及格了,不及格的成绩至少也都在50分以上(以百分制记算)。只是上课偶尔走走神,一被提醒,就会立即改正。精神头也越来越好,还时常受到各科任老师的表扬。

尽管效果不能立竿见影,孩子的心理依然存在问题,但孩子和家长均能意识到各自存在的不足,并愿意努力改正。在双方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欣喜地看到小A的转变,性格开始逐步稳定且更加自信,参加班集体活动也主动性明显增加,学习成绩虽有起伏但总体趋于上升状态。我们清楚地意识到长期的性格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改变。只有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关注下,小A这匹烈马绝对是个可造之材。毕竟,他才刚刚15岁啊。

六、分析反思——用“爱”来教育

一、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

十九世纪的俄国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教育学要在一切的关系上培养一个人,它就该首先了解人的一切关系。”可见了解学生之重要。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家庭的各方面情况,只有这样才能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架设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亲切、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对于健全学生心理至关重要。教师应主动搭起师生沟通之桥,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理解、爱、信任,是师生有效沟通的前提。教师要关心学生,必须进入学生的情绪和思想的系统中去,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他”的世界,以学生的心情去体会学生的心情,而且也以他的思想去推理他的一切,然后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这样可以使对方会感到理解与尊重,从而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三、家校配合,共同教育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班主任要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和家长共同教育好学生。家访工作是沟通教师、家长、学生心灵的桥梁,它可以增进老师和学生及家长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共鸣。通过家访,既教育了学生,增强了师生间的感情,又能及时矫正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

四、给予学生爱和尊重

近代教育家夏硏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位外国教育家说过:“教育的全部技巧就在一个爱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是把热爱学生看作是教师最重要的品德,他说,想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教育需要爱,更需要爱的激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会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对于每一个孩子,教师要用爱去宽容他们,用爱去激励他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能,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开发,只要开发得当,任何学生的潜能都会得到释放。只有这样,教育事业才能健康、和谐、完美地发展起来。

第五篇:沟通障碍案例

一、人物简介:

主人公1小窦:

一个典型的北方人,北京某大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他认为,经过四年的学习自己不但掌握了扎实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而且具备了较强的人际沟通技能,因此他对自己的未来期望很高。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毅然只身去苏州求职。

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反复投简历和面试,在权衡了多种因素的情况下,小窦最终选定了苏州市的一家房地产公司。他之所以选择这家公司是因为该公司规模适中、发展速度很快,最重要的是该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处于尝试阶段,如果加入他将是人力资源部的第一个人,因此他认为自己施展能力的空间很大。但是到公司实习一个星期后,他就陷入了困境中。 原来该公司是一个典型的小型家族企业,企业中的关键职位基本上都由老板的亲属担任,其中充满了各种裙带关系。尤其是老板给小窦安排了他的大儿子做小窦的临时上级,而这个人主要负责公司研发工作,根本没有管理理念更不用说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他的眼里,只有技术最重要,公司只要能赚钱其他的一切都无所谓。但是小窦认为越是这样就越有自己发挥能力的空间,因此在到公司的第五天小窦拿着自己的建议书走向了直接上级的办公室。 主人公2王经理:

老板的大儿子。

二、沟通中的对话:

“王经理,我到公司已经快一个星期了,我有一些想法想和您谈谈,您有时间吗?”小窦走到经理办公桌前说。

“来来来,小窦,本来早就应该和你谈谈了,只是最近一直扎在实验室里就把这件事忘了。”

“王经理,对于一个企业尤其是处于上升阶段的企业来说,要持续企业的发展必须在管理上狠下功夫。我来公司已经快一个星期了,据我目前对公司的了解,我认为公司主要的问题在于职责界定不清;雇员的自主权力太小致使员工觉得公司对他们缺乏信任;员工薪酬结构和水平的制定随意性较强,缺乏科学合理的基础,因此薪酬的公平性和激励性都较低。”小窦按照自己事先所列的提纲开始逐条向王经理叙述。

王经理微微皱了一下眉头说:“你说的这些问题我们公司也确实存在,但是你必须承认一个事实——我们公司在赢利这就说明我们公司目前实行的体制有它的合理性。” “可是,眼前的发展并不等于将来也可以发展,许多家族企业都是败在管理上。” “好了,那你有具体方案吗?”

“目前还没有,这些还只是我的一点想法而已,但是如果得到了您的支持,我想方案只是时间问题。”

“那你先回去做方案,把你的材料放这儿,我先看看然后给你答复。”说完王经理的注意力又回到了研究报告上。

小窦此时真切的感受到了不被认可的失落,他似乎已经预测到了自己第一次提建议的结局。

果然,小窦的建议书石沉大海,王经理好像完全不记得建议书的事。小窦陷入了困惑之中,他不知道自己是应该继续和上级沟通还是干脆放弃这份工作,另找一个发展空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现货黄金话术范文下一篇:学会正确喝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