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治研究论文

2022-05-05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新村治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乡村建设与治理的重要战略,为民族地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提供了契机和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对照乡村振兴,目前民族地区乡村建设存在人才与科技推广使用、产业振兴与农民增收、公共服务与保障、乡镇政府治理能力与乡村现代化建设等方面的难点、瓶颈,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在民族地区的有效落地落实落细。

新村治研究论文 篇1:

论韩国新村运动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作用

摘 要:20世纪70年代发起的韩国新村运动,从一场针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改建的物质运动,逐渐演变成一场提升国民精神的运动,有效地化解了韩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研究其化解矛盾成功的经验,既与韩国政府紧抓经济发展不放松的决策有关,也与韩国政府选择从建设农民基础设施入手的有效方法相连。

关键词:新村运动;经济发展;化解矛盾;韩国

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韩国新村运动,改善了韩国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提高了社会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准,极大地促进了韩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矛盾。如何化解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悖论”?研究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带给我们极有意义的启示。

新村运动之前,韩国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发展非常滞后,社会问题也不断产生,各种矛盾交织而来,城乡发展失衡,农民生活伦理水平严重滞后。

1.城乡发展失衡。韩国的国土面积中,山地丘陵面积高达70%。在韩国政府制定经济开发五年计划之前,韩国经济发展非常落后,1962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82美元,国民生产总值中43%为农业增加值,就业人口中63%为农业劳动力。自1962年起,韩国政府开始制定经济开发五年计划。在1962—1971年的两个五年计划中,重点扶持的对象是工业发展和扩大出口。随着出口导向型产业的快速发展,韩国工农业发展速度之间的差距日益拉大,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业发展的速度与农业发展的速度之差为2.5个百分点,到第二个五年计划中这一速度之差上升到8个百分点。不仅如此,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扩大,1962—1970年间,农民年均收入与城市居民年均收入的差距下降了10个百分点。全国农村人口中大部分农户经营的耕地不足1公顷,他们的年均收入不到城市居民的一半,农村劳动力普遍老龄化,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部分农村地区甚至一度出现农业抛荒的现象。全国250万农户中有80%住茅草屋,只有20%的农户通电,5万个自然村只有60%通汽车,“住草屋、点油灯,吃两顿饭”成为当时韩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城乡发展的严重失衡,导致大批农村年轻人涌入城市,农村人口大量无序迁移带来了诸多的城市问题和社会难题。

2.农民生活伦理水平严重滞后。由于极端贫困导致的仇视等不良心态影响着农民的生活。在新村运动之前,韩国农民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日本殖民主义统治期间,既遭到官吏的无情压迫,也承受地主的贪婪剥削,生活极端困苦。即使在韩国光复以后,由于朝鲜战争爆发和一系列政治动乱,加上严重的通货膨胀,韩国农民的生活依旧非常艰难,农业银行中很少有存款,绝大部分农民由于高利贷导致家庭债务不断加剧。农村教育落后使得农民普遍缺乏自信,许多农民抱有强烈的宿命观。韩国农村基层政权的管理职能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不良风气在农村蔓延,打架、酗酒、偷盗、欺诈、赌博等盛行,饥寒交迫、离家出走、家破人亡等时有发生,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韩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日益拉大,大批农村年轻人纷纷涌入大城市,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不断冲击着农村原有的传统文化和伦理观念,农民对政府的失望和不信任情绪严重地破坏了勤俭节约、相互信任的良好社会民俗。相比于此阶段韩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农民的生活伦理水平远远滞后。

20世纪70年代初期发起的这场新村运动,被当时的总统誉之为“一场追求更美好生活的运动”,新村运动的成就证明确实如此。开展新村运动之后,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的局面逐步得到控制,农村逐步摆脱了贫穷落后,城乡居民收入都得到很大提高,农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随着这场发端于农村的运动推广至城市社区,并进一步拓展到国家振兴和国民精神教化的领域,新村运动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新村运动对于韩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确实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

1.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在新村运动中,由政府出面推广的“统一系”水稻高产新品种,帮助韩国水稻生产迈入了一个新时代。197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水稻新品种,并采取“集团栽培”的协作模式,第二年就初见成效,第一次实现了大米自给。伴随着动力机械的引进,水稻生产走上了机械化的模式,农业年年丰收。在高产品种和先进耕种技术的共同推动下,韩国农村的水稻种植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不仅如此,农村的种植业结构也不断调整优化,尤其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逐步向农村地区扩散后,许多农民在政府的帮助下积极改种经济作物,山区的农民则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牧业、营造经济林。此外,通过区域开发、建设农产品流通批发市场、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组织等措施,推动农业经济持续增长。

2.农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农民的住房,经过初期改善屋顶逐渐转变成营建新房的工程之后,传统的茅草屋顶房屋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瓦片或彩钢顶的砖瓦房。农民的饮用水问题也得到妥善解决,新村运动初期使用的是蓄水池导水模式,后来过渡到汲取地下水,农户可以从住处直接得到方便卫生的饮用水。电气化也普及到农村,传统的煤油灯被电灯取代,彩电、冰箱、洗农机等家电也得到了普及。农民出行的道路问题得到极大改善,新村运动之前,韩国农村的交通十分不便,从地方公路剑村级公路路况极差,车辆和农机具很难通过。新村运动后,通过架设桥梁、扩建道路、加固河堤等行动,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除了个别极为偏僻的农村外,全国实现了村村通车。随着城乡差距的缩小,农民的幸福感不断增加。

3.合作与和谐共处成为共识。新村运动促使农民在实践中认识到共同合作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高产水稻品种的过程中,农民由率先掌握技术的班组长带队,共同选种、育苗、插秧、施肥、灌水,直到收获,这种“集团栽培”的方式,不仅使农民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了水稻产量,而且使农民从中感受到共同合作的重要性。再如,新村运动中建成的村民会馆,作为村民开展集中讨论活动的场所,农民不仅用来召开会议,还用来举办农业技术培训和经验交流会,举办公共交易,在农忙期间甚至办起了公共食堂。村民会馆还收集了包括农业生产统计和农业收入统计在内的统计资料,并经常向村民展示本村发展计划。通过各种集体活动的开展,农民从自主决策和管理中学会了同心协力、和谐共处。

在当今世界,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悖论问题,不再仅仅是学理层面的探讨问题,更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实践难题。新村运动,作为一场通过物质文明建设带动精神道德建设的国民运动,缓和了韩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问题,推动了韩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研究韩国新村运动在解决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中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加快经济发展,仍然是化解各种矛盾的关键。面对农村中存在的诸多矛盾,韩国政府发起的新村运动将发展经济作为重点,逐步开展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活动: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之后,韩国政府及时地推出了“第二次增加农渔民收入计划事业”(即“建设新村运动增加收入事业”),引导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使用高产农作物品种。之后,韩国政府又关注畜牧业、农产品和水产品加工业以及特产农业的发展问题,并一再强调农业结构的调整问题,要进一步发展多种经营。当农村经济呈现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时,韩国政府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并积极推动城乡流通业的发展。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逐渐缩小了城乡差距,由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导致的种种矛盾逐渐得到化解。

从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做起,成为化解矛盾的突破口。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矛盾,找准突破口是有效化解矛盾的前提。韩国新村运动的发起,以改善农民自身的环境为突破口,针对全国三万多个村庄重点推行了十大新农村事业,具体涉及到拓宽进村道路、维修村口河堤、挖河塘沙土、设置公共积肥场、绿化山丘、建公共蓄水池、修补以及管理管道和井水、村庄清扫和清理下水沟、建公共洗衣场、消灭老鼠等。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项目开发和建设,农村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随着新村运动的深入开展,修建了敬老院、娱乐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农村文化设施,积极推行高产水稻品种,专门拨款支持多种经营。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农民收入明显增长,转变了贫穷宿命观,增强了“干,就能成功”的自信心,勤勉、自助、协同和奉献的新村精神渗入民心,不良社会风气得到遏制,各种纠纷和矛盾大大减少。

“治大国,若烹小鲜”。当韩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矛盾交织的时候,韩国政府选择了从农民身边一件件小事做起,紧紧抓住经济建设不放松,最后将一场普普通通的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工程演变成一场轰轰烈烈的提升国民精神的运动,有效地化解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已经超出了国界。立足于本国国情,积极吸取它国成功的经验,必将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好地建设自己的国家。

On the Function of the South Korean New Village Movement Solving Social Contradictions

LI Yu-jiao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on Marxism,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70,China)

Key words: the new village movement;economic development;solving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s;South Korean

[责任编辑 陈丹丹]

作者:李玉姣

新村治研究论文 篇2: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新时代民族地区美丽幸福新村建设的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乡村建设与治理的重要战略,为民族地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提供了契机和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对照乡村振兴,目前民族地区乡村建设存在人才与科技推广使用、产业振兴与农民增收、公共服务与保障、乡镇政府治理能力与乡村现代化建设等方面的难点、瓶颈,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在民族地区的有效落地落实落细。鉴于此,民族地区应按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和加大各级政府职能的现代转型,加大乡村精英的培育与作用发挥,做好产业发展与乡村优势资源的对接匹配发展和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搭建多种利益合作的组织模式和提升农村发展的自组织能力,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契机全力做好各项公共服务。以此夯实新时代民族地区乡村建设的各项保障基础。

党和国家政策的每一次演进对民族地区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新时代乡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指针,乡村振兴战略及其实施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的落地无疑会对全国各地乡村产生重大的影响,对民族地区新村建设更是具有特别特殊的意义。学术界目前研究民族地区乡村建设,往往局限于民族地区而言,从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这个宏大背景来探讨显得不足。因此,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来探讨新时代民族地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1 新时代民族地区美丽幸福新村建设的多重逻辑

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族地区美丽幸福新村建设应该置于新时代的大背景来思考,具有多重的逻辑依据,既有乡村本身发展、民族地区发展以及村民的诉求,更有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

1.1 乡村本身发展的逻辑

这一点主要阐释乡村本身发展的价值追求。改革开放以來,我国乡村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取得很多的成果,可以说已经进入到一些学者称为的“后乡土中国时代”,当代乡村本身发展需要应对猪多的挑战、矛盾和问题。与城市建设对应,如何实现乡村空间正义和推动乡村文明发展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应直面回应和积极解决的重大课题。

1.2 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来,村民的需求已经从单一的经济需求,转变为包括物质、文化、民主、环境、安全、尊严等的全面诉求,是美国学者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的现实反映。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道出了人民的需求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物质层面。正因为这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因此,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应基于实现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提出和实施,也预示了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为民情怀和惠民路径。

1.3 民族地区现代化与脱贫攻坚的逻辑

民族地区的现代化,从空间地域上来讲,既应有城市的现代化,还应有乡村的现代化。因而要完成民族地区的现代化,不仅仅要着手新时代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更要注重乡村的现代化。正是基于此考虑,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得以顺理成章的推行。要实现民族地区乡村的现代化,摆在面前需要积极解决的就是如何完成脱贫攻坚、彻底摆脱贫困,已经被党和国家确定为当前的三大要务之一,这一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也需要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1.4 国家治理的地方实践逻辑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实践推进,需要地方治理的现代化推进。与一般地区相比,民族地区的地方治理实践具有诸多特别特殊的地方,要处理其中复杂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历史问题和跨境移民问题。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建设如何,反映和影响着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是整个国家治理的缩影。要提升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水平,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角去改革创新其治理,以此调动民族地区的建设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就是好民族地区治理实践的重要内容,

2 以乡村振兴视角审视民族地区新村建设存在的不足及其影响

这几年农村确实取得很多的成果,比如基本医疗保障、救助保障、交通出行、农业产业化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方面取得了很多的进步,但是乡村发展的空心化、边缘化等现状依然没有彻底改变,令人堪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得以破土而出,2018年和2019年国家一号文件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更加细化、可操作的具体政策,可以说是新时代乡村建设3.0版本。对照这个3.0版本,当下民族地区乡村建设需要努力的地方还多。如何推进新时代民族地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首要前提应梳理目前民族地区乡村建设场域存在的问题、不足。

2.1 乡镇治理能力不高与乡村现代化建设的规划问题,影响了幸福美丽新村的领导力

幸福美丽新村的建设,需要坚强的党组织和地方政府的领导和科学规划。据调研发现,民族地区乡镇党委和政府、村党组织比以前的治理能力和规划能力都大有提高,但是存在党员干部素质不高、服务治理意识与能力不足、基层干部管理考核滞后,影响了民族地区基层社会的政治生态、乡村建设的领导力量配置和科学规划。这一方面的问题是关乎民族地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领导主体建设与具体组织实施。

2.2 人才缺乏与乡村精英的培育不足,影响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人才队伍基础

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需要城乡社会精英的参与,需要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配套跟进。据调研,民族地区这些引进了不少人才,也有意识培育了不少人才,但是现有的人才队伍建设、社会精英的吸纳还远远没有满足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要求,尤其是现代乡村治理人才、各类产业技术人才和公共服务人才还严重缺乏。这一问题是是制约新时代民族地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重要瓶颈。

2.3 产业振兴与农民持续增收难、双重环境的破坏,影响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和环境基础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中心环节,是幸福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与内容,应受到高度重视。据调研,这些年,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民族地区乡村在产业发展上做了很多文章,比如对口开发援助、互联网+特色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与发展等,取得不少成果。但是,产业发展的规模不大、内涵不高,产业的发展方式还处于粗放式的阶段,真正的支柱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引发了不同程度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双重危机,再次提出了一个新时代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该如何才能可持续运行下去的老生常谈的问题。

2.4 农民自组织能力不足,引发农民集体行动的困境,影响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组织基础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是需要广大村民积极参加方能成功的系统工程,调动广大村民投入到乡村振兴关乎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持久推动。调动广大村民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般有外生动力与内生动力两种路径。据调查,这些年,民族地区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党和政府的强力动员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彰显了行政主导性的民族地区扶贫脱贫开发模式;尽管也注重调动农民积极性,但由于农民自组织的合作社与其他团体建设滞后,引发农村问题解决的集体行动困境。因此,新时代,如何通过建设培养民族地区的社会资本来提升农民自组织能力破解集体行动困境应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课题。

2.5 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滞后与不足,影响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保障基础

公共服务是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重要保障与措施,也是衡量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质量的一个标志。据调研,这些年来,在党和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地方党组织和政府以及群众的努力下,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服务大为改善,医疗保障全部覆盖,但是公共文化服务、优质医疗卫生服务、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服务等方面还显得不均衡、不充足。这些既矮化了民族地区幸福美丽新村的建设,也制约了民族地区幸福美丽新村的建设。

3 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契机,推动新时代民族地区美丽幸福新村高质量发展

如何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民族地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质量提升的关键。以外生助推为辅,内生发展为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乡村建设的主流态势。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具体对策与部署,其最大特征就是如何在内生动力上推进乡村实现可持续的现代化。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更是从扶贫脱贫、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农村产业、改革、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作用发挥等方面指出了包括民族地区乡村在内的全国乡村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建设美丽幸福村需要良好的政治生态、社会生态和坚强有力的领导力量,需要更多的社会精英人才的培育与参与,需要新型产业的发展与支撑,还需要广大村民自主参与与集体行动的支持,需要各类公共服务供给的优质化、均衡化和充足化。因此,置身新时代,民族地区推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基本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全面从严治党,加大各级政府职能的现代转型,夯实新时代民族地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领导力量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成败关键要坚持与完善的党的领导,积极推进地方政府的现代转型,这样才能保障新时代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方向。因此,民族地区务必要按照乡村振兴对党组织和政府建设的要求从两个方面入手,全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与治理能力。一是以全面从严治党延伸到基层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全力加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营造良好的政党生态,全力提升乡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二是以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为契机,以三治体系建构为目标,加大管理制度的规范与科学运行,注重权力的制约和正确使用,积极加强基层政府的清正清明清廉的建设,营造良好的行政生态,积极探索互联网+态势和乡村振兴态势的乡村治理模式,全力提升基层政府的乡村治理能力。

3.2 加大乡村精英的培育与作用发挥,夯实新时代民族地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社会精英基础

人才关系国运兴衰,人才关系乡村振兴能否高效推动,关系新时代幸福美丽新村能否真正实现。因此,置身新时代,民族地区应该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大力推动人才振兴工程,重点做好各类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的建设工作,加大对乡村现有精英、乡贤进行现代化的培训培育,引导其完成从传统乡贤向现代社会精英的转型,通过政策、待遇、环境的改善等,继续实施人才下乡工程,加大引智的力度,大力推动现代人才队伍充实到乡村各个领域的一线工作,以此方能不断满足乡村振兴背景下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对人才的要求。

3.3 做好产业发展与乡村优势资源的对接匹配发展,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夯实新时代民族地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和环境基础

乡村各项事业的振兴,需要以产业振兴为基础;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表現和重要保障基础就是乡村经济振兴。因此,置身新时代,民族地区应按照乡村振兴对产业振兴的要求,注重从产业视角推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根据当地实情,引进现代产业系统,注重产业链条的健全。同时,积极推动当地传统优势产业的现代转型,以此切实改变产业空心化的现状。

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条件,是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重要标志。因此,置身新时代,民族地区应该按照乡村振兴对生态振兴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要求与制度,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乡村实践,以此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生态环境基础。

3.4 搭建多种利益合作的组织模式,提升农村发展的自组织能力,破解集体行动的困境

社会参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条件,是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重要力量。社会参与的程度与效能如何取决于当地社会资本的培育与社会团体的建设情况。因此,置身新时代,民族地区应按照乡村振兴对社会振兴的需要,从制度规范、信任与社会网络等方面加大农村现代社会资本的培育,加大农村各类社会团体的培育与发展,积极引导开展各类有益的公共生活,不断提升村民参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创造性。

3.5 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契机,全力做好各项公共服务,以此夯实新时代民族地区乡村建设的各项保障基础

基本的公共服务是乡村振兴的基本保障条件,是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基础。因此,置身新时代,民族地区应按照乡村振兴对公共服务的要求,契合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力做好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教育服务、文化服务、体育服务与其他服务,增强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以此不断提升乡村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内生动力。其中,尤其要以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强大动力,大力发挥民族地区各种健康文化的软治理作用,不断增强村民的国家认同感。

总之,民族地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长期工程,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协同努力,更需要从不同视角进行探索与创新。乡村振兴、乡村治理、四个全面战略实施等都为民族地区幸福美丽新村带来了契机与更多的期待。其中,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乡村现代化战略,对民族地区农村建设具有更为特殊意义。置身新时代,民族地区应积极挖掘乡村振兴对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各项要求与机遇,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契机,实现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换档升级,探索出新时代乡村现代化的可行路径。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做好2020后民族地区幸福美丽新村的建设需要进一步从理论到实践层面的持续探讨探索。

项目来源:彝族文化研究中心“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彝族地区新村建设与精准扶贫的推进”(项目编号:YZWH1823)。

作者简介:颜俊儒(1969-),男,研究员,西南财经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治学、伦理学与旅游学的教学与研究。

张春(1985-),女,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育的研究与教学。

作者:颜俊儒 张春

新村治研究论文 篇3:

创新赋能 乡村治理有力量

初秋时节,宜宾市翠屏区牟坪镇龙兴村,一片片柑橘树枝繁叶茂,绿油油的果实挂满枝头,芳香弥漫山野。“新村民”陈方乾正在示范如何为挂果期的柑橘树浇水,村民唐仲辉在一旁认真学习。他信心满满地说:“在柑橘园学会为柑橘树施肥、剪枝后,自己也要发展柑橘。”

2019年底,牟坪镇实施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将产业发展较好的原龙兴村和产业发展较弱的原同兴村合并为现在的龙兴村。两村合并后,如何带动村民共建共治共享,推动实现乡村振兴?宜宾市与四川大学合作,创新共建全省首个“城乡基层治理研究院”,重点开展治理课题研究,并在龙兴村启动试点工作,为基层善治注入新力量。

聚人才 带动收入“往上走”

“新村民”陈方乾,并不是龙兴村真正意义上的村民。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村里的招引企业——乾力农历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在城乡基层治理研究院的指导下,龙兴村积极创新基层治理举措,招募“新村民”10名,“乡村管家”43名,推动多元治理。

据了解,“新村民”以招引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为主,在村党组织带领下,这些“新村民”利用业余时间,为村民传授实用技术,带动当地产业发展。

“通过带动,老百姓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更高了。”龙兴村党支部书记陈建秋介绍,原龙兴村招引了三角梅园林基地、柑橘基地、名贵花草种植、乡村旅游开发四家实体企业,产业兴旺了,劳动力却相对不足,而原同兴村则由于产业发展薄弱,富余劳动力多,村民想增收又苦于没技术。

“通过招募‘新村民’,原同兴村那些原本不懂技术的村民,如今学会了实用技术,现在基本实现了就近务工,企业也解决了用工问题。”陈建秋说。

“新村民”带动产业发展,“乡村管家”则在基层自治中积极发挥着作用。2020年,龙兴村招募了43名“乡村管家”,由退伍軍人、志愿者等组成,成立了联合巡逻队、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乡贤理事会等,在推动村级服务下沉的同时,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级治理。

原龙兴村与原同兴村之间有一条连接路多年未修通,原因是拿出土地的原龙兴村并不受益,大多数村民持反对意见。“由村党支部牵头,村民议事会、乡贤理事会开会协调,工作一下子就做通了。”陈建秋说,现在路修通了,生活方便了,村民们的心结也就解开了。

出“新”招 调动村民积极自治

“我认为,宅基地面积应该按照房屋滴水的面积来算”“安放天然气管道的沟渠是我们自己挖的,我建议这部分费用从安装费里扣除”……8月17日,在宜宾市叙州区樟海镇瓦房村村民议事会现场,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就关心的问题提出意见建议,气氛热烈。

“以前,很多村民是不愿意来参加的,即便来了也很少发言。”瓦房村党总支书记张贵清说,以前村民们参与村级自治的意愿不高,伴随而来的就是村里的环境卫生差,农户对公益事业不理解、不配合的情况多,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请客送礼之风盛行。

变化则要从樟海镇探索建立“一约五会”说起。2020年,樟海镇探索建立“一约五会”——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老年协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和禁毒禁赌会,瓦房村针对本村特点,修订村规民约,推动瓦房村移风易俗,提升群众素质,营造文明乡风。

“改善最明显的就是红白喜事不再大操大办。”张贵清介绍,新的村规民约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朗朗上口群众也容易记住,村民履约守约效果明显。此外,瓦房村还成立了村基层治理委员会,下设自治理事会、道德建设理事会、法治服务理事会等,探索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等融合治理的路径。

如今的瓦房村,矛盾纠纷明显减少,在张贵清看来,“一约五会”增强了村民的自治意识,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也越来越强。

矛盾少了,大家劲往一处使。如今瓦房村通过发展荔枝、桂圆、油樟、竹木等产业,2020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35元。瓦房村还被评为“省级卫生村”、省级“四好村”以及省级“六无”平安社区。

龙兴村、瓦房村的变化只是宜宾探索基层善治的缩影。近年来,宜宾市着眼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探索创新治理载体、治理机制、治理手段,推进实施村党组织领导下的“一约五会” “一村一辅警”等模式,全覆盖设置社治专干1794名,建立片区法律顾问制度,确保村民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作者单位/秦莉萍 宜宾日报社;王芮 中共宜宾市委组织部) (本版供图/中共宜宾市委组织部) (责编/蒋筱青)

作者:秦莉萍 王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民主新发展论文下一篇:油画艺术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