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美的感受范文

2022-06-18

第一篇:关于对美的感受范文

空间感受对建筑美的影响

在过往的发展中,建筑设计在中国也有了跨越。建筑在中国由木到拱再到钢筋混凝土到现在的钢结构。建筑结构不断发展时,建筑的对美的追求不仅在于外表。雅典宪章提出空间应该是三度空间的科学要开发新空间形成新结构。内部空间的表达影响身在其中人的心理。建筑的美直受空间感受的影响。

人类对空间的认识其实不过是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场所,不是一种物质。在其中的人们在空间中茫然和无力是他们的感受。人们在空间里一无所获。没有独特的个性和鲜活的印象。而作为艺术品的建筑,它却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美。

内部空间的感受

如地下空间是十分宝贵的馈赠无论是对于人类还是地球。下水道在古代罗马的运用到地下铁道在欧洲近代城市的发展以及现代我们生活中心的地下购物街等等,都是地下空间被人们运用特别出彩的方式。但是由于地下空间有它的特殊性。我们都了解,一个封闭的空间是地下的必然,人们在地下活动时,由于与外界不接触,空气不流通,湿气憋闷在空间里等,地下建筑空间通常造成人们有心理的恐惧,压抑感会幽然的产生当人们进入地下空间的时候。

地下空间的特殊使阳光和水无法进入,人们不知道时间观念是不安的原因之一。外界人们熟知的环境声在这里鸟无声息,这会引起人们的反感,枯燥发味的心理就这样产生了。在地下的人们很大的可能产生幽闭恐惧,时时有种恐惧的心理,是因为会潜意识的担心水灾,火灾等因素。传统的心理的偏见,不容易接受地下潮湿黑暗的空间。

建筑空间的设计手法是排除人们心理恐惧最好表现,也是人们对建筑的认知美的一个方面。为了消除对地下建筑的偏见,空间入手是第一位的,精心设计建筑入口是很重要的。假如入口相接壤是一种看起来很自然的进入地下空间的承接。使人们被自然的被带入。也可以采用一个下沉式的广场,因为下沉是在室外地带逐渐进行的,人们先步入低位的庭院,在平行进入地下空间来消除人们进入地下的感觉。入口的地方明亮的设计如果同自然光一样或者相近。改变空间的感觉,例如把某一部位的标高提高使它形成一个独立的地方、或者降低某一部分的标高,同样的道理。使棚顶的高度变高,使在其中的人心理上有一定的空间感。这些都是空间手法的利用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从而使人们认识到空间的美对建筑影响。

环境空间的感受

例如环境空间不仅仅是一个建筑,而是多个建筑单元与周围环境的组合,环境空间造型的塑造就是这样的产生的。材料本身的形态、色彩、质感、肌理等外在的形式构成不同的空间的表达,光线的变化,也使得形态、色彩、质感等元素也相随移动,使人们的空间感受有所不同。

1.形态

形态是空间与建筑的融入,也是把形状和姿势相互摄取。环境空间是本身及所处的空间环境营造一个重要的方面的特点,造型、尺度、比例是主要的,涉及空间环境的层次关系,对人心理产生的很大的影响,例如产生区域感,亲切感,以及对环境气氛产生愉悦,惬意等不同的心理情绪。

例如,建筑外形的最基本的要素是线,而平衡性和纯粹性是直线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所以以线构成的空间设计是最基本的,所以它在设计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曲线可以有人工曲线和自然曲线之分,曲线不像直线那样容易运用,它方向性不强,当曲线达到一定的限度时,其表现出来分散性。环境的设计成败在于能否引人注意,使人参与到空间环境中来。

2.色彩

所有建筑元素中,只有色彩能够迅速的表达人对感觉的强烈。它是传达内心的波动也象征着情感,作画可以自由的选择色块,而建筑设计的色彩不同于画画。空间的大环境的基本色调是它所必须理解以及进入的,然后通过各方面的协调,把它带入到整体的环境美的协调中去。

3.材质

质感和肌理的传递就是通过材质来体现出来的。材质对于人们的心理影响更直接些,艺术表现形式在于质感的感觉。使建筑设计用最简约的方式表达到更好的艺术表现力是通过好的材质完成的。

4.光线

形态、色彩、材质是建筑环境的实体要素,那么光线作为影响形态、色彩、材质这些实体的要素的介质,是不是会同样的也是基本的要素之一呢?光是最自然的东西,大自然最美的馈赠,人们心理变化最基本、最本质的因素就是来源于光给我们的感受。不同的光环境的心理体验引起不同的反应,流动的的光环境和温和的光环境哪个能使人们引起共鸣对整个空间环境呢?答案是恰到好处的光。

所以一个好的环境空间的设计不能缺少形态、色彩、材质和光的总合运用。好的环境空间的感受也使得人们在所处环境的建筑中感受到建筑的美。例陆家嘴中心商务区。其设计特点是:区的中心是16公顷的中央绿地,囊括着三栋超高层建筑作为城市中心地标级建筑,和“东方明珠”电视塔遥相呼应,沿着黄浦江的建筑高度与江面的比例关系,使得3个建筑的包围呈逐渐递减的形式。色彩与材质充分的协调,在光影的作用下尽显上海的大气。

结语

空间感受对建筑美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内部的空间形态,也体现在建筑之间的融合对整个大环境的美的影响。好的心理感受可以让建筑使人印象深刻,而好的环境的融合又可以使建筑更加的生动、深入人心。无论是建筑内部的空间还是建筑所营造的大环境的空间,可以使人们对建筑美更加印象深刻,使人置身于其中流连忘返。

(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第二篇: 感受美的力量

—— 读《草房子》有感

“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可能变为常识,只有一个东西是永不衰老的,那就是美。”这是著名作家曹文轩在他的儿童小说《草房子》一书的封底所写下的。我认为这是我现在为止读到的最好的一本书,这本书中最使我震撼的就是书中传递的美的力量 。

这本书描写的是苏北农村的儿童生活,通过秃鹤、桑桑、纸月、细马、杜小康四个同学性格、学习生活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同学之间互相帮扶的感人场景以及他们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在他们的童年世界里有过欢乐、喜悦、忧愁甚至是伤害,但从这些经历中所表现的人的本性——善良、尊严、顽强 ,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成长。

小说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是通过桑桑的眼睛来表现的。文章中的桑桑是个调皮的孩子,他常常有些古怪的主动:把家里的碗柜改造成鸽子笼;扯下妈妈的蚊帐做成渔网捞到了鱼;大夏天想到卖冰棍的用棉被裹着冰棍,竟把棉裤棉衣穿在身上„„但他是个善良的孩子:他为爸爸同意纸月来油麻地小学读书而喜悦,当纸月有好几天迟到,受到老师批评时,他一早就到纸月上学的路口,为了保护纸月和几个男孩打起架来;当秦奶奶被人们误认为是恶婆子时,只有桑桑亲近她,正是一声声“奶奶”使秦大奶奶舍命救下了乔乔并开始转变;当杜小康家破产时,他居然出钱帮助他。在这六年里,他亲眼目睹的、直接参与的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催人泪下的故事感人至深。

这本书的文笔也很优美,处处充满了诗情画意,金色的草房子、古朴的村庄、寂静的池塘都让我产生无尽的想象,触动了我的心灵,使我对过去的农村生活充满向往,纠缠着妈妈了解过去的农村生活。妈妈回忆:他们小时候每天都与大自然接触,春天采花、抽茅针、做柳笛,夏天田地里摘瓜,头顶星星看露天电影;秋天捡棉花,摘柿子;冬天抓麻雀、烤红薯„„他们在稻场上玩跳房子,跳皮筋,反正都是我现在见不到的。每当我听见这些故事,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幅富有情趣的画面:放牛的孩子一起把牛放到山坡山吃草,大家一起坐在草地上玩翻跟头,玩累了就摘几颗野枣吃,有时玩得忘了看牛,牛不知都跑到哪儿去了„„天渐渐黑了,从一家家的烟囱里,飘出了屡屡炊烟,一群孩子还在稻场上追逐玩耍,欢乐的笑声在村子的上空回荡,星星出来了,玩耍的孩子在大人“吃饭了”的呼喊中回家„„这样美好的童年生活怎么能不使人心神向往呢?

第三篇:感受美的能力

毋宁说: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这让人震撼。

小桥、流水,炊烟、人家,是透着清新气息的风光,远离俗世的喧嚣,生长出来的人民是勤劳、朴实且热情好客的。很小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题目已记不太清,隐约写得是山里的人家,孩子和大人都是极为热情好客的,至今我回味起来,都是潺潺的溪水,山涧的清音,竹林,背着竹篓采药的孩子,,青石板,人去后留下的清凉和舒爽。欢跳的山雀,百灵鸟的歌声,孩子们嬉闹的笑声,浣纱女子们的谈话声,在溪水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清亮。山里的房子多数是草房,竹楼,砖瓦房,用篱笆围住,有菜畦,花圃,若是挂个木牌,书上个什么阁什么人家什么居,倒还平添了几分高人隐居的神秘感。

不知道那是不是一种感受美的能力,还是作者娴熟的文字技巧,传达情感的本领已然高超,才让我这般愚钝的读者感同身受。

南方,山是不多的,原始风貌的山更是少见,少了份自然的素雅,多了份人文的气息,打上名胜的旗号,谁是为了感受美而去的呢?更何况,美,又何须刻意去感受?

我比较羡慕安妮宝贝《春宴》里那个被领养的孩子,在价值观、人生观还未成型时遇到这个贞谅这个特别的女子,用生命最平凡却自由的方式一天天成长,一种漂泊游荡的生活状态,看尽繁华绚烂,又能自然归于平淡。

这种生活,一万人中难有一人。这种人,一万个中难遇得一个。而贞谅感受美的能力已经完整地融入了对生命最真实的态度里,换而言之,这也许是我也看安妮宝贝文字的一个很大原因。

时下的青年人,在自以为时尚和潮流的追逐过程中,内心填充的却是空虚和寂寞,应对生活的能力很大一部分在安于现状,从事一份稳定的工作,拿一份微薄的收入里,渐渐忽视了精神的愉悦,继而麻木和习惯。又或者是无节制的愉悦,烈酒,狂欢,第二天不知道白天深夜,很少去思考自己在做什么,自己需要什么。在我看来,即便只是需要一种物质上的优越生活,这么赤裸裸的金钱观念和关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往前走。最可怕莫过于:没有一点信念的支撑。

我很害怕一种无助感,来自于自身精神的匮乏,内心的不够强大,会被原本现实的事实折腾得千疮百孔,而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这种无助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容颜的老去,习惯的养成,演化为一种听之任之的本能。然后,看着年轻的孩子感叹:这样的活力,真好。时间,就像是一位雕刻家,把我们的棱角一天天剔除,留下的只是一种生存的模式。连问候都成了一种编码,您好!植入大脑,而没有想过,我是否可以用嗨!天气真好!诸如此类的活力短语来打招呼。

这是一种能力的丧失,关于美。甚至不愿意去思考,不愿意去感受,也不愿意去表达,有个老师跟我说,有人这样鄙视写作的人,实在是没事找事,有那么多的时间,牺牲那么多的脑细胞,还不如去打工赚钱呢!但当人反问他赚钱是为了什么时,他便沉默了。无非是为了享受,肉体和灵魂的消费,他也许才意识到:那些写作的人,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已经提前在消费了,而自己还傻傻地要等钱到手后,实际上,很多写作的人到最后拿的钱比他多。我是举了一个多么赤裸裸的例子!但,想说的实则很简单。

这里,职业的局限性,体现得比较透彻。但社会运行的规则是:我们必须工作,换而言之就是我们都得有职业领域,而且力求在这一领域内占有一席之地。因为生活的艺术家,除了小说里的贞谅,还没出现,而艺术家本身又是何其功利的一词。

我希望自己的学生,以后的孩子能天真烂漫,发现美,感受美,能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这比他考上大学,成为博士,更让我欢欣。

第四篇:感受数学美的论文

感受数学美,激发学习兴趣

一.科学选择教学模式,建构良好课堂氛围

考试作为教育的指挥棒,指挥着我们教育的方法和理念,从明清两代的八股文考试,使得教育的目标更加贴近“金榜题名时,洞房花浊夜”的人生追求。而今天的中高考制度也产生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竞争现实,所以应试教育模式一直沿用至今。而这一教学模式最大的缺点就是全班同学做同样的事情,有兴趣的要做,没兴趣的也要做,教学过程就像是往箩筐里放箩卜,放进去就行了。忽视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抹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本人认为要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首当其冲的是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选择适合学生胃口的教学模式。如“师生互动”“小步走”的教学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把比较难的问题切割成一些比较小的问题,使学生容易接受;我认为这种小步子小坡度小转变的教学设计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程度,大家都能跟着教师设置的步伐,因而课堂是能踊跃举手发言,开动脑筋,能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到想学到的东西。在一些重点中学,我们可以选择“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数学复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用一边串的数学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提示一个个解题的关键,展现解题技巧,使整个课堂充满数学的灵气和魅力。当然也要注意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不能依葫芦画瓢。近些年来,我国倡导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一些新的数学教学模式不断发生,我们选择教法的空间很大,如“探究性数学教学”数学质疑教学“”活动式数学教学“”开放式数学教学“”整体与范例教学“”数学建模教学“等,避免千篇一律地采用一种教学模式,古板而教条地进行“传道授业解惑”。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选定了适宜的教学模式后,我们该考虑的第二个因素是如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 有意识地加强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要学习的东西是有实际意义或有学习价值的,本人认为创设情景是这一环节成败的关键。例如找同类项,教师把写有代数式的牌子发给学生,教室四角各有一个学生拿着牌子,其他同学寻找在四个角的“同类项”。教室虽然乱哄哄的,但就这一简单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了数学。又如,方差的概念学习,教师上课时带一个量体重的称。挑三个个头差不多的学生先称,记下数字,求平均数,也按公式计算方差。然后挑最胖最瘦的三个同学量体重,计算平均数和方差。结果发现两组学生平均数差不多,方差则区别很大。这一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方差的意义,永远不会忘记。再如,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教师可以事先向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家庭作业,让他们任意画一个三角形,量出它的度数,记录下来。第二天一上课,教师让学生们考老师,只要随便说出一个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老师就一定能说出另一个角的度数。于是学生们纷纷尝试能否考倒教师,当然考不倒。于是教师就问:“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想不想和老师一样有本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内角和有什么规律。”这是一个用活动用实例引入的好例子,圆满地完成了导课的任务。象这些精彩的情景,它既能够吸引学生又能够与新知识密切联系,让学生亲自经历了知识点的形成过程。理解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用数学美来解答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学习数学中简单图形的美,使学生感到学习“有味”。 对称均衡的数学图案设计,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创造力。对称图形的学习,学生不仅仅是获得了知识,还获得了美的享受,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客观世界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对称图形,它们让我们感受到数学世界的美好。很多的对称图形是前人或现在的人们创造出来的,其中的精品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这些图形装点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使我们的审美水平和创造力得到了提高,还使我们多了一条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于一些题目,从对称的角度去思考,可以使问题得到巧妙的解答。

(二)通过发现数学中的和谐美,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趣”。数学学科从定义、定理、公理、性质、公式以及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等方面来看,表面看来是独立且毫无联系的知识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特别是由数学的对称性、统一性所表现出来的和谐性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美,既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趣。比如等腰三角形一节中“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时,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顶角的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中,知其一可说明另二。学生掌握这一定理也就容易多了。又如在平行四边形一章中,几种四边形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着必然的联系。学生认识从一般的四边形到平行四边形到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变化过程,对于学生认识几种图形,减轻学习中的负担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生发现了所有平行四边形间的变化过程、掌握这一类图形间的区别与联系,也感到了学习乐趣。

(三)发现数学中的残缺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也“有惑”,激发学生想学习下去的欲望。当代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的“残缺不全”,为学生提供了锻炼思维的机会。当然,这儿指的“残缺不全”是指数学知识因为认知能力的不够而不完整,在我们的教课书中,数学始终在自我矛盾中发展的。还有指数学中的不和谐“比比皆是”,也构成了数学的残缺美,为丰富数学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比如:某教师在教学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使用时,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题:某班从张

三、李四两名学生中选拔一名学生参加校掷标枪比赛,每人掷5次,最后成绩为:张三:10米、11米、12米、11米、11米;李四:8米、13米、9米、12米、13米。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选 谁参加校掷标枪比赛比较合适?于是同学们对张

三、李四二人的成绩作了分析:(1)平均数:两人都是11米;(2)中位数:张三是11米,李四是13米;(3)众数:张三是11米,李四是13米。明显从中位数和众数两项指标上看,李四都优于张三,但是班主任却选中了张三参加全运会,你认为公平吗?谈谈理由。学生激情高涨。是啊,都觉得应由李四参加全运会,因为运动员的成绩主要指标是平均数,在平均数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不让李四去,因为李四的发挥极不稳定。成绩的稳定性要用另一种量来表示。于是学生迫切想继续研究能够表现成绩稳定的量——方差。但是教师却并不急于讲解,只对学生说在以后的教材中会学习到,这样留下一个不完美的结局,让学生去研讨、解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习的兴趣。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育正确的人生观

师生关系中,老师起主导调节的作用.教师的表情动作要体现平等、民主。1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会感染学生,使学生情感愉悦,精神振奋。特别是上课时,老师站在讲台上,慈祥的面容、微笑的表情能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同时,得体的仪表、精彩的语言、挥洒自如的教态、简练漂亮的板书、亲切的话语、热情的鼓励、信任的目光、敏捷的思维、娴熟的解题技巧等都会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2数学教学常常通过解决问题的形式展开,通过解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大运动量的解题训练成了一些教师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法宝,特别是毕业班的师生,迫于家长学校社会的层层压力,大搞题海战术,并且各科齐头并进,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苦不堪言。变“熟能生巧”为“熟能生厌”。这时教师就不能贪图轻松,依赖教科书和参考资料上现成的证明解法和答案。而应该了解每个例题和习题训练的目的要求,了解难易程度,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课外练习的安排更合理化,力争达到“教师游题海,学生驾轻舟”。当学生犯错误时,目光应严厉而诚恳;当学生有所进步时,应换成赞许、信任的目光。特别是对一些后进生切忌用鄙视、厌恶、轻蔑的目光对待他们,那会损伤他们的自尊,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换之用一种期待、信任的目光让他们看到希望、增添力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受社会家庭同学的影响或诱惑,干扰了正常的学习情绪,出现了厌学逃学等恶性后果,这时我们不宜大声喝叱,不问青红皂白地一棒子打到底。而应循循善诱,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克服困难,重新找回学习的乐趣。从日常的教学做起,从点滴入手,防微杜渐,注意积极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态度和信念,防止不良情感的形成和发展,师生共同商议并解决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做他们生活和学习上的双重朋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教学的前提。只有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尊重老师,使学生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3老师要善于用眼睛表达自己的情感信息,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从走进教室的一刻起,老师就要有意识地用自己和蔼,信任的目光,尽可能平均地投向全体学生,这不仅会大大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还会让每一位学生,有一种被重视感、被关注感,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还要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下给学生送去不同的眼神:当发现有学生注意力分散时,用目光去暗示、提醒;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胆怯、畏缩,用目光去鼓励、支

持;教师在上课时微小的动作也能消除与学生间的距离。

五、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共同进步

创设多向交流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只有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学生很容易产生单调、乏味的厌学情绪。采用多向通话或多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模式,其形式是允许学生间的议论、评论、肯定或修正各种见解,通过直观启发、学具操作、合作实验、实践测量、游戏竞赛等,为学生学习营造一种愉快、宽松的气氛。如某著名特级教师在课堂上提倡七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充实;不明白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争论到白热化允许学生自由抢答举手等待老师批准。。鼓励学生自己质疑释疑。虽然可以由老师提问,学生讨论,但若能形成学生自己质疑释疑,共同探索的气氛,则更有利于学生在共同探索的过程中,分享认知活动中的情绪体验,促进情感上的和谐融洽。在教学中,当学生答题中出了差错,无法自己解决时,设法引导其他学生帮助解决。这种学习中相互帮助的气氛,有助于增进学生友好情感。如可以采用“小老师”制,让做对的学生帮助找出错题症结所在,再让学生自己修正或得出更完整的见解。这样的教学,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培养了其余同学热心帮助同学的品质。在这种气氛中,即使有同学错了,也不会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大家努力从他人的见解中去发现好的地方,从而使学生都在相互帮助、信任、支持的教学环境中更快乐、有效地学习。

总之,现代社会要求教育要面向四化,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其中就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着重培养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知道数学总是美的,数学是美的科学,追求数学美是数学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数学而是社会、家庭、老师的强迫下学习,我们的教育会是成功吗?我们应注意这方面的研究,并且继续从事这方面的学习和探讨,虽然一些说法有待于提高,但应该说收效尚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和展示数学的美,使学生在美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让我们的下一代喜欢数学,学好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第五篇:从古诗中感受美的真谛

从古诗中感受美的真谛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标十一册安排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学生读一点诗歌,背一点诗歌,不仅能开阔视野、学习语言,而且在咀嚼英华的过程中,必然同时承受到五千年深厚文化的熏陶,丰富文化素养。”因为“美是诗的本质”,所以老师教学优秀的诗歌时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语言美、意境美等,学生自然地感受诗歌美的魅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开拓形象思维、提升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画面审美教育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他们的佳词美诗就像天空中的明星,璀璨夺目。“学生读一点诗歌,背一点诗歌,不仅能开阔视野、学习语言,而且在咀嚼英华的过程中,必然同时承受到五千年深厚文化的熏陶,丰富文化素养。”但许多诗词中的名言俊句更是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引起读者的共鸣。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去体会感悟古诗的语言美,古诗的韵律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

一、指导诵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古诗教学中,采取大声朗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吟诵中体味,更能感悟诗的韵律美。教学《绝句》时,老师提炼讲解内容,简化教学头绪,控制教师在课内的活动总量,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指导学生,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反复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使学生在读诗的同时,感悟诗的韵律美。教学《小池》可指导学生多读,在学生感受初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勃勃生机,进而介绍杨万里的另一首写荷花的诗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并比较两首诗,不同季节的荷花,美的又是迥然不同,感受诗的艺术感染力。总之在理 1

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感悟诗的和谐韵律,积累消化,成为随时可提取的有用材料。

二、启发想象,感受古诗的意象美。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字摩诘)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是有共同点的。唐宋许多著名诗人的诗句,常常被后人选作绘画的题材。从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看,其中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颇具匠心,以画家的眼光、作画的方法,准确地表现了景物间的存在对应关系:大与小,虚与实,背景与中心,构成了一幅为后人叫绝的雪景画面——寒江钓雪。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江雪》的语言描述成画面。运用联想和想象把这首高度凝练的诗歌语言变成生动具体的形象,使简练的语言成为联想和想象的依据,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添枝加叶,把诗歌语言形象化、把诗中的意象具体化。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我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字眼,引导学生口述画面:前两句是画面的背景,是写”大”景和”虚”景。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两句中,没有一个”雪”字,但写出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观境界,具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韵味。”千山”、”万径”极平常的用语措辞,既扣住了永州多山的自然地理特征,又把漫天的雪景写得无限开阔,远远超出了视力所及,给人以无涯的想象。”鸟飞绝”、”人踪灭”是从大雪后的效果,启发读者去想象雪之大。后两句是画面的中心是写”小”景和”实”景。因潇水在严冬不结冰的,才有了披蓑戴笠的渔翁垂钓寒江的这幅画面中心。孤独的渔翁与大雪背景形成对照,因为有渔翁,雪的背景被反衬得更加辽阔、深远。因为有漫天雪景的映衬,渔翁也越发显得生动而有内涵。

三、诗画对照,再现古诗意境美

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由于课堂条件有限,

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故此根据诗意我绘制了一幅活动的幻灯投影片。画面上:亭台楼激,杨柳依依,岸边一位老翁翁嘻嘻地持着胡须,一个儿童正在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散谷粒。图中白鹅的颈部、红掌部均可活动。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白鹅形象,学生就不难表达了: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有看两只红红的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拔掌前行,欢快的引颈高歌。此时水波荡漾,荷叶轻摇,荷花飘香„„ 这意境是多美啊!为了引发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和创造兴趣,也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我从二年级上学期起就鼓励学生根据诗意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在玻璃板上为古诗《登鹳雀楼》、《青松》、《静夜思》等配画,在创作中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大胆作画,一张张充满重稚的画面,展现了他们对诗意的理解程度,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更让他们在诗的意境中受到了美的熏陶。通过为诗作画,所馈出他们对诗词的理解,调节了教学气氛,使学生学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

四、斟词酌句,感悟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地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民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

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级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又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一耳一脑一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五、通过绘画,体会古诗的色彩美

古人做诗,很善于运用色彩这种绚丽的视觉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明亮轻快的色泽,充溢着诗人愉悦的感情;凝重灰暗的色调,则寄寓诗人伤感怨悱的意绪。我国很多古诗词可以说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动静相宜的图画。因此,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古典诗词的色彩美。教学杜甫《绝句》时,指导读诗歌后要求学生将诗歌所描写的景物意境画出来,学生在画画的过程中渐渐领会到这首诗表现出诗人愉悦欢快的心情,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绿、青、白四色鲜明而和谐,构成了一种色调柔美绮丽的画面。通过画画,让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从而感受了古诗的艺术形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词中这千古名句,教学时学生很快就领悟到“火红”色与“蓝绿”色形成强烈对比,把春日的江南景色写得明艳迷人、生机勃勃。学生一下子就能用画把古诗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一幅幅色彩斑斓、画面生动的画,令人回味,让人遐想。

自古以来,诗歌就有用色彩描写塑造意象,表达感情的传统。还有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等都是很典型的例子。从这些句子中不难看出“诗中画”主要借助于色彩词汇的灵活运用和巧妙搭配„„

总之,古诗以美为载体,以美为内容,以美为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教学时,只有通过深层

次的不断挖掘,学生才能领略到作者构思写作之巧,平常词句中隐含的深意,感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素养、发展形象思维、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元勋。小学古诗意境教学浅探。教育艺术在线,2008(11)。

【2】陆向前。美育在古诗教学中培养。考试周刊,2007(6)。

【3】李睛魁。谈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河南教育,2005(8)。

【4】语文课程标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关于爱情的诗歌范文下一篇:公园打扫新闻稿范文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