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情怀范文

2022-05-18

第一篇:黄土情怀范文

艺术家刘文西的黄土情怀

陕北黄土风情,老区人物风骨,艺术青春常在,民族精神永驻。虽然他已经70多岁高龄,但90多次去陕北,17次去陕北过大年,与老区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创作了大量的陕北革命历史题材和人民群众风土人情的作品,创立了“黄土画派”。他从1983年开始创作的巨幅长卷正在夜以继日地绘着画着——一个人的路途带不走岁月的沧桑,花白的记忆只留下他一个文化老人走过的脚印,他的脚步就是一个坚守者的文化长卷——

刘文西率黄土画派第十七次赴陕北采风写生(过大年)纪实

2月14日至2月20日(农历正月十二至正月十八),以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全国当代画派联谊会主席、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文西为团长,率黄土画派画家成员陈光健、郭线庐、郭北平、杨光利、张立宪、李敏、李云集、戴信军、张小琴、成文正、陆震华、李望平、王燕安、李玉田、马忠义、李师明、栗子明、刘丹、贾宝安,并特别邀请杨力舟、王迎春、周尊圣、杜雪松、韩莉、刘山花、董书兵、王田夫、郝小奇等共49人赴陕北延川县、佳县、绥德县、米脂县、甘泉县等地与老乡联欢采风写生过大年活动。

每年都要坚持多次下基层采风写生,亲自在生活中去学习

陕北是黄土画派最主要的创作基地,至2004年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成立以来,是集体赴陕北采风写生(过大年)已经是第十七次,也是刘文西个人赴陕北采风写生(过大年)多达近九十次,画了近三万张速写,百万张影像资料,尤其是以刘文西为代表的“黄土画派”的卷起在黄土地上,继承和发扬《讲话》精神和优良的革命传统,一直朝着革命文艺理论前进方向始终没有改变和动摇。黄土画派与陕北有着深厚的友情,淳朴、憨厚、老实的陕北人民与黄土画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到一处都受到热烈的欢迎。

当年他画小学生白东芳当时才九岁,现年已三十七岁

特别是刘文西二十几年前在蒲家硷镇小学画过小学生白东芳和她们的同学,经过几番周折寻找,目前只找到白东芳一人,其他的正在寻找当中。白东芳是去年十月份刘文西在绥德采风时找到的,画上小学生白东芳当时才九岁,现年已三十七岁,她仍在农村种地劳作,现在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这次刘文西又一次特意来蒲家硷镇看望白东芳一家,深入交流,与老乡交流联欢,恰巧那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在村里的院落展开联欢活动,唱着歌颂党中央和毛泽东在延安、在陕北、在“转战陕北”时期的“红歌”,气氛一度非常热烈,给老乡拜大年。随同的黄土画派四十余名画家也前往参观考察。把当地老百姓都聚集在一起,头戴羊个肚子手巾的老农在相机下咔嚓咔嚓拍照极为致兴。

白东芳家(窑洞)离公路有二三百米,都是很陡峭的斜坡,刘文西不畏年迈亲自赶往白东芳家中看望她和她周围的老乡。刘文西不顾上坡的劳累在院子里画起了老农的头像速写,给其他黄土画派画家们起到了示范和表率,体现出刘文西对陕北人民的热爱之情至今一直不减,他看到老农就特别的来劲,在他和黄土画派画家的眼里是永远画不完的画不够的。刘文西不怕吃苦的精神,在这里再次得到有力的印证,激励并启发着黄土画派画家和后人们。刘文西率黄土画派画家采风团离开蒲家硷镇时,与老乡们一一握手告别,场面十分感人。

西安美院党委书记朱恪孝教授在陕北期间,参加了黄土画派采风写生(过大年)团在绥德县、米脂县、甘泉县的活动。看到黄土画派画家们每到一处认真深入生活与群众交流学习,画家们不顾路途遥远,山道不平引起的颠簸,黄土飞扬不是就会变成“兵马俑”的状态,仍然坚持画速写、拍摄艺术创作素材,与老乡亲切交流,了解老乡的生产生活情况。朱书记感慨地说:“黄土画派是西安美院的一面旗帜,西安美院的发展离不开黄土画派,黄土画派的发展离不开黄土地,黄土画派庄严地被写入《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成功地被国务院学位办列入全国美院一级博士点授予单位,这说明黄土画派的重要性,西安美院离不开以刘文西教授为代表的黄土画派的支持。刘文西来西安执教至今,特别是近年来领导黄土画派画家创作了丰富的艺术创作成果,此次采风是我第二次亲眼目睹看到老区人民对黄土画派真诚的欢迎和热情的招待,真正理解了人民的画家刘文西和黄土画派与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厚的友情,特别在绥德、米脂、甘泉等地亲眼目睹了一切,感慨至深。”陕西国画院副院长杨光利激动地说,这次在陕北过大年是一次全面深入地对高原文化艺术和民风民情的整体梳理与整体感受也是从生活到艺术、从内部到形式的一次最丰富、最全面的深入体验。

把艺术创作归还于黄土地,归还于人民

采风写生是画家艺术创作的命脉和源泉。黄土画派根植黄土地、成长在黄土地、歌颂黄土地、描绘黄土地、崛起于黄土地,又把艺术创作归还于黄土地,归还于人民。以西安美院为主体的学院式画派,他们的作品形成了阳刚豪放、雄浑大气和勃勃向上的理想现实主义风格。总之黄土地成长起来的画家与黄土地是分不开的。黄土画派是一个学术创作团体,不是画派之间的对立斗争,而是促进学术进步和发扬时代文艺的创作方向,为人民而创作是黄土画派的本质。采风写生(过大年)期间黄土画派画家们瞻仰了毛泽东同志转战陕北时的一些故居,并与当地的群众一起闹元宵、扭秧歌、唱红歌,还为基层的干部群众现场献艺,奉献出近500余幅书画作品,受到大家一致好评。对黄土画派艺术家们的到来,陕北各县镇村群众干部都极为重视,他们视此次采风写生(过大年)活动为当地文化生活的一件大事盛事。中共榆林市委副书记陆治原代表榆林市委、市政府在绥德专程看望了刘文西和黄土画派画家一行并出席欢迎宴会,对刘文西和黄土画派画家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刘文西说:“黄土画派的宗旨‘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植根黄土画人民,表现时代出精品,向传统学习,向人民学习,向全世界优秀艺术学习。黄土画派画家一直贯彻执行毛主席发表《讲话》为艺术创作精神指示。画家一致认为毛主席讲得特别精彩,特别得好,今后按照《讲话》精神为创作指导方向,继续深入生活、深入人民、为人民而创作。只要真正地深入生活、到广大的劳动人民当中去就有画不完的艺术创作,做不完的事,至今每到一处都要坚持画速写,拍摄创作素材。”正因为如此,刘文西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影响着后来者在艺术创作上的进步与繁荣,只要坚持正确文艺创作方向,黄土画派明天会更加美好!

第二篇:《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学习目标

1. 能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和意义。 2. 知道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举例说明“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 认识塬、梁、岇、川等黄土地貌,了解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知道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4. 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说明黄土高原植被、土质、降水、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5. 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培养正确人地观念。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征和独特的民族风情、黄土高原成因、严重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对策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成因、严重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对策 教学用具 PPT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出示黄土高原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引入新课。 【揭示目标】

1. 能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和意义。 2. 知道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举例说明“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 认识塬、梁、岇、川等黄土地貌,了解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知道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自学导航】认真阅读教材P23-27,你能独立解决下列问题! 自学课文,搜集信息,解决下列问题。(将重点内容在书上画记号)

1.位置范围: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

2.地形特征: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形成塬、梁、峁、川等黄土地貌景观 3.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4.主要河流:黄河

5.文明摇篮:六七千年前出现原始农耕文明;四五千年前出现华夏文明;革命圣地 6.黄土风情:窑洞、信天游„„ 7.黄土成因: 【预习反馈】(略) 【合作探究】

一、了解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思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P25活动) 1.窑洞: 黄土特性:直立性,不易崩塌,较干燥,易开挖。

气候特征:属于_____气候,降水集中在___月份,降水较南方__(多或少) 2.信天游:(提示:与黄土高原的特征有关)

信天游的传唱之境,是一片广漠无限的黄色高原,这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苍茫、恢宏而又深藏着凄然、悲壮;清峻、刚毅而又饱含着沉郁、顿挫。千百年来,黄色高原以自己的个性潜在地影响着陕北人的生活习俗,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高原文化,塑造了苍凉、宏壮而沉郁的信天游。

二、运用“风成说”解释地理现象(P27活动)

证据1:黄土就象冬季积雪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各种地形上。(风积)

证据2:自西北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物质来向)

证据3:黄土成份与基岩不同。(非本地)

黄土高原——世界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黄土地貌: 【归纳小结】

师生共同梳理本节所学知识点,进行巩固深化。

【当堂检测】 地理填充图册 【课后反思】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复习黄土高原自然特征,自然引入水土流失,进入新课。 【揭示目标】

1. 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说明黄土高原植被、土质、降水、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2. 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培养正确人地观念。 【自学导航】认真阅读教材P27-31,你能独立解决下列问题! 自学课文,搜集信息,解决下列问题。(将重点内容在书上画记号)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1)土质特征:黄土多为风积物,土质疏松,多孔隙,易溶于水。 (2)植被特征: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

(3)地形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地面坡度陡,易发生水土流失。 (4)降雨特征: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

(二)人为原因

(1)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过垦过牧,导致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 (2)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危害 (1)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肥沃的土壤,使土壤肥力下降,加剧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恶化。

(2)大量泥沙下泄,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难。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对策

要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 生物措施:____、_____ 工程措施:____、_____

【预习反馈】(见上面横线,略) 【合作探究】

一、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及其危害(P29活动)

1.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2.水土流失与土质、坡度、降水强度的关系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黄河治理的联系

二、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治理

1.说说打坝淤地和林草护坡的作用。 2.讨论退耕还林的作用。

三、结合武陵山的自然特征,说说我们可以为水土保持做哪些事?

【归纳小结】

师生共同梳理本节所学知识点,进行巩固深化。

【当堂检测】 地理填充图册 【课后反思】

第三篇:《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知道黄土高原上中国文明的摇篮。

能说出当地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文材料分析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通过分析当地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注重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黄土高原的地域特点,认识到各地的文化都与当地的环境密切相关,培养全局考虑问题的意识和态度。 【教学重点】

黄土文化、黄土的成因。 【教学难点】

黄土的成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讲解法、举例说明、资料分析。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歌曲:《黄土高坡》

提问:视频中所呈现的是什么地区的景观?(黄土高原)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土高原,去感受一下黄土的风情与文化。

二、新课学习

(一)文明的摇篮

说起黄土高原,你会想到什么?

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古老黄土地所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革命圣地延安宝塔下的空洞;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1.位置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 2.范围

跨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大部分。 3.黄土文明的发源地

(1)为什么黄土高原能成为文明的发源地? 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 (2)曾经的辉煌

黄土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

六七千年前,渭河平原出现了原始农耕文明。

相传,在四五千年前,炎黄二帝在这里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 (3)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这里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在坛中供奉的“五色土”中,黄土位居中央,体现了黄土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展的密切关系。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相传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每年的清明节,这里会举办隆重的祭祀典礼。

拓展延伸:黄土高原的名胜古迹

麦积山石窟: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

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为后世研究我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平遥县内,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2009年,平遥古城被世界纪录协会评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

法门寺:又名“真身宝塔”,位于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宝鸡市,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九大奇迹”。法门寺地宫是迄今所见最大的塔下地宫。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帝的陵墓,其规模之大、陪葬坑之多、内涵之丰富,为历代帝王陵墓之冠。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展现了秦始皇陵的结构布局、设计思想及秦代科技文化的成就,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4.黄土风情

活动了解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

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举例说说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以及这些“黄土风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干燥,容易开挖,适宜开凿窑洞,作为居所。(窑洞与黄土特有的属性及当地的气候有密切关系)

信天游是一种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深受人们喜爱。(与高原环境及地形特点密切相关)

拓展延伸:

视频:黄土文化 黄土风情 视频: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传统民俗舞蹈。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视频:秦腔《下河东》片段

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风吹来的黄土

1.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海拔在1000~2000米;除一些石质山体外,地表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因此得名黄土高原。

2.黄土的成因

阅读材料,了解什么是“风成说”。 黄土“风成说”

黄土高原的黄土究竟是怎样来的呢?“风成说”认为,黄土是由风从内陆干旱地区吹到这里堆积而成的。原来,黄土的老家远在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那里气候干燥,地面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不断破碎为粗细不等的颗粒。每遇大风,往往风卷沙尘,遮天蔽日。粗大的砾石残留原地,形成了戈壁;颗粒较粗的沙子在近处堆积,形成了沙漠;而颗粒细小的尘土,则随风东移南下,当风力减弱或遇到山脉阻拦时,便纷纷扬扬地降落下来。经过几百万年不断地累积,才形成了今天这样深厚了黄土层。

活动:运用黄土“风成说”解释下列地理现象。

下列现象被认为是支持黄土“风成说”的证据,说说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 (黄土是从空中吹来的,而不是水冲来的。) 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 (黄土流动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 (黄土不是本地产生的。)

关于黄土的来历,你还有其他的推测吗?

“水成说”:是黄土成因说之一,认为黄土物质的堆积以流水作用为主,其中包括冰水沉积作用、冲积作用,洪积作用和坡积作用以及海相、湖相沉积等不同的认识。海相、湖相沉积说,在黄土研究领域内未得到广泛的认同。

风水雨相说”:黄土成因说之一,认为黄土物质的堆积以黄土是经过风、水双重选择的沉积物作用为主,但是风水雨相说,在黄土研究领域内未得到广泛的认同。

3.黄土地貌景观 (1)形成原因

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侵蚀;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多样的地貌景观。

(2)地貌景观

黄土塬:塬指残留的高原面,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沟壑。 黄土梁: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山梁。 黄土峁: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

黄土川:沟谷进一步发育形成川。川是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课堂练习】

1.下列不属于“黄土风情”的是(B)

A.安塞腰鼓 B.傣族竹楼 C.平遥古城 D.窑洞 2.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B) A.地表崎岖,喀斯特地貌显著 B.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 C.地形平坦,一望无际 D.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3.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在(D) A.塬 B.梁 C.峁 D.川

4.关于黄土高原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D) A.位于黄河下游,由黄河冲积物构成 B.北抵阴山与内蒙古高原相邻

C.位于太兴安岭-太行山脉一线以西地区 D.位于秦岭以北

5.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窑洞,其形成原因是(A) A.黄土具有直立性,较干燥 B.黄土具有黏性 C.黄土比较湿润 D.黄土土质比较松散

4.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其上的黄土形成原因是(C) A.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 C.风力作用 D.风化作用 【课堂小结】

我们学了什么?(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富有特色的黄土文明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黄土高原上深厚的黄土的成因,现在最认同的是“风成说”。) 【作业布置】

1.说一说富有特色的黄土文化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 2.试着说一说黄土的成因。 【板书设计】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第1课时)

(一)文明的摇篮

(二)风吹来的黄土 位置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范围 黄土的成因 黄土文明的发源地 黄土地貌景观 黄土风情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有了提高,能够在分析问题时,注重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第四篇:黄土 阅读

黄 土

邹志安

①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②他死于肺心病。这是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国农民在平时,是不大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即使有病躺倒,还要拖磨。我父亲民国十八年遭年馑(jǐn,饥荒)时去南山背粮,走冰溜子,回来时冻掉了十个脚指甲,并且扎下了病根。以后一直半夜咳嗽,而从不看病吃药。直到死前几个月,在我强迫下才去医院作了平生第一次心电图。医生打比方说:“机器运转一生,主机已经磨损,太缺少修复和保养了!”为了挽救,吃“心脉宁”一类比较贵的药。他问:“一瓶药多少钱?”听说有三元多,半天沉默不语,后来就说:“不要买药了,我不要紧。”当我不在时,就偷偷停止服药。他一定计算过:一瓶药的价钱能买近20斤盐,要让儿媳们劳动好多天。

③他平生也就只知道劳动。繁重的劳动使他累弯了腰。不知创造了多少财富,自己却舍不得乱花一分钱。有一次我给了他两元零用钱让他买点好吃的,半年后他还在身上装着。在重病期间他出现了谵语(病中神志不清说的胡话。谵,读zhān),净念叨“把猪喂了没有” “把锄头安好”“麦黄了就快收”之类。临死时他默默流泪,留恋这个世界——他为之洒尽汗水然而仍不富裕的世界。

④父亲从来无是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富有者被给予,贫困者被剥夺,那么他是被剥夺了:从前因为贫困而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后来倒是不断地接受各种政治教育,而终于都没有弄明白。但他显然没有遗憾过,因为他有劳动,因此而填补了一切精神缺憾。巧者劳矣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但他还有所求——祈求世事不乱,有安稳的日子。

⑤他现在去了!在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⑥那时我跪在泥水里为他送行。我曾经想到过:他活了77岁,已很不易;而我们周围能活七八十岁的老人又实在太少。不是老人们不想活,也决非儿女们不孝顺,实在是因为生活水平太差。尽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这是儿女们挽留老人多驻一时的最符合孝道的方法了。哭也徒然,哀也无助。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力。

⑦将军和领导人死了,会有无数悼文,因为他们功勋昭著。一个普通劳动者死了,我就撒下这一把黄土,并期望世人能够容纳。

(选自《延河》1981年第11期)

19.速读全文,说说作者通篇都在写父亲,为什么要以“黄土”为题。(3分)

20.②~④段是对父亲生平事迹的描写,依次概括,应是(3分)

21.第②段加线句中的“一定”能否改为“也许”?说说你的理解。(3分)

22.文中的父亲默默无闻,生平并未做过什么大事,但读来却深沉感人,令人久久怀想。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一是作者对父亲的;二是作者对中国农民生存状态的。(2分)

23.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

措施,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这句话再次回应了广大农民的企盼。请从第⑥段找出表达农民心声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参考答案

19、作为普通农民缩影的父亲,虽然一生都在奉献却默默无闻的特点,与黄土的普通、奉献和不为人注意的特点极其相似。

20、生活节俭辛勤劳作和精神贫困

21、不能。因为后面的推断符合父亲一生节俭的性格,所以作者用“一定”表示肯定。用“也许”表示一种猜测,则与父亲的性格不符。

22、深深的怀念和同情 描写和忧思

23、尽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

第五篇:故乡的黄土窑

毛锜

一说到黄土窑,人们会很自然联想到延安那满坡遍岭的窑洞。的确,那儿的窑洞太多啦。不过,我此刻要记述的,却是我们家乡五陵原五陵原: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北部,以西汉在这里设立的五个陵邑而得名。上的黄土窑。

我们家乡的黄土窑,因为一般都是从平地上挖坑,先辟成一个四方窑院,然后在周围打成窑洞,再开挖一个四十五度斜坡的“窑漫道”作为出路,所以老百姓习惯地叫它为“地窑”或“窑里”。古诗中的“院落地下藏”和“平地起炊烟”,就是描写这种黄土窑的。这种地窑,单我们一个三四十户人家的小村子,就有六处。其中有两处是我小时候经常走动的。一处就是我对门的吴叔叔家;一处就是邻近的窑里二婶家。要说这两家的地窑,也都有年头了,这是从那被烟火熏得黑糊糊的窑顶、长满酸枣树的窑面可以看得出来的。起初,我总以为住地窑的一定是穷困人家,后来细想并不完全是这样。就拿我对门的吴叔叔来说,他当时是教书先生,县城里也有高房大院,可他却喜欢住这偏僻乡村的地窑。记得有一次我迷惑不解地问过吴叔叔,他用手拍了一下我的脑袋说:“小傻瓜,住地窑冬暖夏凉,真是过神仙般的生活哩。”

从此,窑洞在我童稚的心目中变得更神秘了。为了亲身体验一下那洞天福地的神仙生活,那时我倒是喜欢经常和父亲到吴叔叔和窑里二婶家去串门。三伏天太阳像火烤,可一到了地窑里便暑气全消;三九天,西北风打呼哨,一旦进了地窑里就连纹丝的风也感觉不到了。地窑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安静,它几乎终日是静悄悄的,只是偶尔能听到一半声鸡鸣犬吠和人畜穿过窑背轻轻的脚步声。

我们家乡的窑洞,既不用石头砌,也不用砖瓦箍,应该说是地地道道的黄土窑洞。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还有一段有关黄土窑洞的轶事呢!以前他演《武家坡》里的王宝钏,凭主观猜想总是把台词念为“破瓦寒窑”,甚至还添了“碎砖烂瓦”一类的话,后来当他来西安演出,参观了王宝钏寒窑的遗址后,才发现自己是把“坡挖寒窑”误为“破瓦寒窑”了。

遗憾的是那么妙趣横生的黄土窑,近年来在我们家乡五陵原上日益减少了。原因是不消说的,由于农民生活的逐步富裕,人们在不断改善着自己的居处条件。最普遍的是大兴土木盖一排排的瓦房,少数人还有盖两层小楼房的。向高处发展的风气起来了,向地下发展的传统便慢慢淡忘了。可惜世界上的事物的发展,却总是错综复杂的。近一两年从欧洲传送过来的新闻照片,却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在法国和瑞士边境葱翠的卢瓦尔峡谷及其附近一带,洞穴生活方式却再次不可思议地复活了。许多不耐市声喧嚣的城市居民,乔迁到这个“世外桃源”里来了。当他们住进窑洞之后,除体会到“冬暖夏凉”的固有优点之外,还发现了住窑洞弹琴“音乐效果极佳”和“烘烤面包别有风味”等等妙不可言的好处。也怪道了日、美、瑞士等国的学者,接踵而来对黄土窑洞不断进行研究和考察,其中日本东京大学的“中国窑洞”考察团已来过四次,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戈兰尼教授已来过三次。最近还听说,有一个以黄土窑洞为主要议题的国际生土建筑学术讨论会,就要在北京召开了。

人类的生活,真是一曲令人眼花缭乱的五彩缤纷的交响乐。有人在幽静中追求喧闹,也有人在喧闹中追求幽静。当然黄土窑洞生活的再现,会使人们重新估价人类祖先愚昧中的某些聪明之处,但在有了现代化照明和音响设备的今天,时兴的黄土窑洞,无论如何,不会是当年王宝钏“坡挖寒窑”的翻版。因为人类在前进,我们的黄土窑洞必然也会跟上前进。家乡的黄土窑洞啊,祝愿你的明天更加美好和舒适!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关注思考范文下一篇:家长教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