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关联理论运用论文提纲

2022-10-08

论文题目:关联理论下6T教学法在中职英语阅读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英语阅读作为英语语言输入的主要方式之一,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英语阅读能力不仅体现着中职学生英语语言知识水平,也将影响他们在未来职业中使用英语获取内容信息的效果。笔者从以往的中职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中职学生存在英语基础薄弱、阅读理解水平相对较低、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阅读课堂中采用的传统阅读教学法效果不佳,学生课堂表现相对较差等问题。由此,笔者试图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出发,通过行动研究及实验对比的方法探索6T教学法在中职英语阅读中的教学效果,以期提高中职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6T教学法是内容教学法下的一种具体教学方法,相比传统教学法,6T教学法强调从内容入手,在运用语言获取内容信息的过程中实现语言习得。6T分别指代:主题(theme)、话题(topic)、文本(text)、任务(task)、线索(thread)以及过渡(transition)。本研究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出发,运用6T教学法进行整体阅读单元设计,引导学生在阅读语境中寻找关联,准确理解语篇内容,最终实现获取内容信息和掌握语言知识的双重目标。在具体课堂教学步骤中,进行输出和输入多种阅读任务的循环设置,引导学生通过使用英语来探索主题单元下不同话题的文本内容,把握文本的整体结构和发展脉络,培养学生关注文本段落间、句子间的语意连贯,在语境中理解具体的内容信息的阅读习惯,最后通过强化语言知识来习得语言。因此,关联理论是本研究的出发点,阅读的首要目的是要寻找关联、准确理解语篇;6T教学法是本研究的核心,强调使用6T进行阅读单元文本设计,使整个单元内容浑然一体,实现在探索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达到习得语言的目标。在教学研究过程中,笔者对所任教的北京某中职艺校的高一年级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为期十六周的英语阅读教学实验。将中国舞班作为实验班,采用关联理论下的6T教学法进行教学行动研究;将国标班作为对照班,采用传统阅读教学法。通过使用问卷、访谈、测试、教师课堂观察以及学生反思日志等多种研究工具,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试图回答以下研究问题:1)中职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当前现状是怎样的?2)运用关联理论下的6T教学法是否可以改进阅读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3)关联理论下的6T教学法对学生的阅读学习还存在着哪些具体影响,如阅读习惯、课堂表现等方面?由多种定量及质性的研究数据结果表明:关联理论下的6T教学法对于中职英语阅读教学是有效的。相比传统的阅读教学法,关联理论下的6T教学法可以提高中职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尤其对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效果更明显。此外,关联理论下的6T教学法对学生的英语阅读课堂表现也存在一定的积极影响,由教师的课堂观察笔记显示,学生逐渐开始积极参与阅读课堂活动。研究还发现,学生的英语阅读习惯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阅读中学生会想到联系主题及话题背景信息来理解文本内容,同时会考虑文本段落间及句子间的语境关联。基于整个研究过程与结果,作者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给出了相应的教学启示。教师方面:在引导学生探索主题内容、找寻语义关联,实现内容理解和语言习得的双重目标的过程中要注意内容学习与语言学习的平衡问题;重视持续性的教师课堂观察笔记对评价关联理论下6T教学法的课堂有效性的重要作用以及合理把握主题下不同话题的文本内容的阅读任务设置难度。学生方面:加强自身语言基础知识的提高,为更好实现在文本阅读中寻找最佳关联,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掌握语言知识,进而提高阅读水平的目标;充分利用好课堂学习时间,体悟关联理论下6T教学法的语篇阅读理解、内化语言知识的过程以及课后撰写关于关联理论下6T教学法的的阅读学习反思日志。最后,作者指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希望本研究对探索中职英语阅读的有效教学方法的教师及研究者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关联理论;6T教学法;中职;英语阅读

学科专业:学科教学(英语)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1.2 Purpose of the Study

1.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3.1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1.3.2 Pedagogical Significance

1.4 Innovation Points

1.5 Framework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Main Concepts of the Related Terms

2.1.1 Conceptualization of Relevance Theory

2.1.2 Conceptualization of Six-T’s Approach

2.1.3 Conceptualization of CBI

2.2 Study at Home and Abroad

2.2.1 Study on Relevance Theory

2.2.2 Study on Six-T’s Approach

2.3 Summary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Basis

3.1 Relevance Theory

3.2 Input and Output Theory

3.3 Constructivist Theory

Chapter Four Research Design

4.1 Research Questions

4.2 Research Subjects

4.3 Research Instruments

4.3.1 Tests

4.3.2 Questionnaire

4.3.3 Interview

4.3.4 Class Fieldnotes

4.3.5 Students’Reflective Journals

4.4 Research Procedures

4.4.1 Identifying Problems

4.4.2 Making the Overall Action Plan

4.4.3 Implementing and Adjusting

Chapter Five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5.1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Questionnaires

5.1.1 Pre-questionnaire in EC and CC

5.1.2 Pre-questionnaire and Post-questionnaire in EC

5.2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ests

5.2.1 Pre-test of EC and CC

5.2.2 Post-test of EC and CC

5.2.3 Pre-test and Post-test in EC

5.3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Interviews

5.3.1 The First Interview

5.3.2 The Second Interview

5.4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Class Fieldnotes

5.5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Students’Reflective Journals

5.5.1 The First Students’Reflective Journals

5.5.2 The Second Students’Reflective Journals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1 Major Findings

6.2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6.2.1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s

6.2.2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for Students

6.3 Limitations and Expectations of the Research

REFERENCES

APPENDICES

TABLES

FIGURES

PUBLISHED PAPERS

ACKNOWLEDGEMENTS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美网络教育研究论文提纲下一篇:交通运输节能减排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