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群网络经济论文提纲

2022-10-03

论文题目:数字经济产业网络特征及影响分析

摘要:2021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经济作为发展最快,最具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我国重要发展战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数字经济相关理论及应用在我国起步较晚,又存在迫切的实践需求,因此针对数字经济的理论及实证研究迫在眉睫并且非常重要。目前我国针对数字经济的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数字经济的基本定义和发展方式进行了探讨,但大多停留在定性分析和理论框架研究。我国数字经济的实际发展现状仍是模糊而不够清晰的,数字技术如何作用于其他产业,数字融合的发展方式,数字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传导机制等新问题,尚未有学者进行微观以及宏观层面的系统研究。这些问题的相关研究对我国如何更加精准的发展数字经济,促进传统产业数字融合、产业转型和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复杂网络、超网络等相关理论和方法,沿着“数字经济产业界定与分类—数字经济产业分析框架设计—数字企业网络集群结构及效率分析—数字产业网络关联结构及影响分析—数字产业网络重要性及趋势演化分析”的研究路径,探索数字经济在我国发展的广度与深度。主要探讨如下几个问题:(1)数字技术在企业之间的作用机制以及传导路径,数字企业在企业集群中的效率影响;(2)我国数字经济的整体发展地位和趋势,数字经济细分领域的发展差异性;(3)不同产业的数字化差异,数字产业发展优先带动的产业类型,以及对所有产业领域的整体潜在影响;(4)微观至中观维度的数字经济系统关联影响趋势。本文以这几个方面问题为导向,以2007年至2018年我国投入产出表数据及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数据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数字经济的基本概念予以定义,数字经济产业分类进行界定,并辨析数字经济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第二部分,根据产业经济学、产业网络等基础理论,提出产业关联及产业网络分析方法。从单层网络及超网络视角,对企业至产业层级网络进行结构分析,并研究探讨数字产业关联超网络研究分析方法。第三部分,以数字企业为出发点,侧重企业样本的网络关系研究。分析企业网络集群中,数字企业的结构化特征、作用路径及效率影响。第四部分,提取产业网络主干结构,分析数字产业在整个经济网络中的结构化特征和地位。分别构建了网络阈值模型和传导影响模型,分析数字产业的主要作用范围以及对整个经济的潜在关联影响。第五部分,通过一组网络指标分析数字产业下属细分领域的重要性发展趋势。构建了数字企业—产业超网络演化模型,比较数字经济的整体发展趋势。根据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以2018年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数据为基础,研究数字经济在企业网络中表现出的集群特征、传导机制及影响。采用网络社团挖掘算法区分企业集群,并对比分析不同类型数字企业集群的结构特征,数字技术的作用方式及影响。数字技术在企业集群之间的传导及扩散路径可以概括为,由数字技术供应型企业集群传导至数字技术应用型企业集群,再扩散至非数字技术企业集群。首先,数字技术应用型企业投入研发,获得最为前沿的设备和技术;然后,这种前沿的数字技术在数字融合型企业内与传统产业技术相结合,形成能够实际应用至产业的数字技术;最后,数字技术由数字融合型企业作用于普通企业,完成了数字技术的传播路径。通过DEA数据包络方法计算得到上市公司的不同生产效率值,分别比较数字企业集群中上市公司与不含数字企业集群的上市公司总体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与规模效率值。计算结果表明,数字企业集群上市公司的纯技术效率值要高于非数字企业集群上市公司,而规模效率值略低。说明企业集群中若存在数字企业,能够促进其他企业纯技术效率水平的提升。然而这些数字企业集群的上市公司,却具有相对低一些的规模效率值,说明其企业规模生产没有达到最佳水平,存在进一步发展和扩张的空间。这一部分从微观企业视角,创造性的提出了数字技术在不同企业集群之间的传导路径,并测度了数字企业通过集群对其他企业的效率影响。2.以2007年、2012年、2017年和2018年我国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数据,研究数字经济在产业网络中表现出的静态结构特征,产业关联范围及影响效应。采用最大生成树算法提取产业网络主干结构,研究数字产业在其中的结构特征及地位,并分别采用网络阈值法及网络传导算法计算数字产业的主要影响范围及对总体经济的潜在影响。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状况及产业结构,数字产业还没有成为我国经济的中心产业或是龙头产业,具有较大的潜力以及发展空间。从2007年至2018年我国产业网络结构看,我国核心支柱产业仍为建筑业,而非数字产业。与此同时,数字产业的业务关系增加趋势要高于总体水平,数字产业对经济发展、扩张及活跃性具有正向作用。以网络阈值法得到数字产业主要关联产业,可以发现我国数字化程度较高的产业集中在研发创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机械制造、公共管理、能源、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其它产业领域则存在较低的数字关联水平。计算数字产业对整体产业网络的潜在影响,得到数字产业对整个经济网络的直接关联影响比率和间接关联影响比率。从数字产业细分领域看,数字硬件产业相比数字软件及数字资料产业,对整体经济网络具有更大的影响效用,短期内是我国数字化转型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有效着力点。数字软件及数字资料产业在整体经济网络中与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及作用还比较弱,在未来发展中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增长空间,属于长期需要着重发展和数字化推进的方向。这一部分揭示了我国数字产业在宏观经济中的实际发展地位和现状,并度量了现有的产业结构下,数字产业对其他产业及整个经济体的影响范围和潜在影响比率。3.以2008年至2018年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数据为基础,研究数字经济在动态产业网络和企业—产业时序超网络中表现出的趋势特征和演化方向。分别采用网络指标及超网络演化算法度量数字产业及其细分领域、数字企业在整体经济中的发展趋势和变化特征。以不同的网络指标度量数字产业不同细分领域发展存在差异性。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影响和作用范围最广泛,规模、影响深度及网络整体重要性也位居前列。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广播、电视、电影和录音制作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则具有较快的增长扩张速度,其发展势头要远远强于其他数字产业以及经济平均水平。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新闻和出版业在各项网络指标计算值上均表现不佳,在产业关联、产业规模及总体影响力方面较弱,有待加强。比较整个企业网络中企业及连接关系的数目增长,可以发现数字产业分类下的企业数目及企业连接关系数目增长要高于均值水平。近10年来经济网络时序趋势表明,数字企业的新增及业务关系的增加要普遍高于总体水平,对于经济发展、扩张及活跃性具有正向作用。这一部分从动态网络角度,分析了数字产业各细分领域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并结合数字企业及数字产业的动态变化,探讨其网络演化机制,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数字经济;产业网络;超网络;企业集群;演化传导机制

学科专业:经济统计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数字经济产业理论

第一节 数字经济的定义及界定划分

一、数字经济的基本定义

二、数字经济的范围界定划分

第二节 数字关联产业界定及类型划分

一、数字关联产业界定

二、两种数字关联类型划分

第三节 数字经济相关术语辨析

一、数字经济相关术语及内涵

二、数字经济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产业关联研究框架及网络数据构建

第一节 产业关联研究框架

一、产业关联的定义

二、产业关联理论分析框架

三、产业关联网络构建方法

四、产业关联超网络分析方法

第二节 产业关联数据采集及处理

一、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获取及处理

二、基于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数据采集及处理

三、数字关联数据说明

第三节 产业关联网络构建及可视化

一、基于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数据的时序产业网络构建

二、基于投入产出表数据的时序产业网络构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字企业网络集群结构及效率分析

第一节 数字企业网络集群划分

一、数字企业网络自然团体划分

二、数字企业网络社团划分

第二节 数字企业网络集群结构和作用路径分析

一、数字企业网络集群结构分类

二、数字技术供应型企业网络集群案例分析

三、数字技术应用型企业网络集群案例分析

四、企业集群数字技术作用路径分析

第三节 数字企业网络集群效率分析

一、基于数据包络模型的上市公司效率值计算

二、企业集群数字化与效率值比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产业静态网络关联结构及影响分析

第一节 数字产业网络关联主干结构分析

一、产业网络主干结构提取算法

二、数字产业主干网络分析

第二节 数字产业网络关联影响范围分析

一、数字产业关联度量计算

二、数字产业关联阈值网络分析

第三节 数字产业网络关联影响效应分析

一、产业网络传导影响机制

二、数字产业网络传导影响效应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字产业动态网络重要性及趋势演化分析

第一节 数字产业网络重要性时序分析

一、数字产业广度及波及度指标时序分析

二、数字产业重要性指标时序分析

第二节 数字产业超网络趋势演化分析

一、单层网络时序演化模型

二、企业—产业超网络时序演化模型

三、数字产业超网络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建议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声乐情感表演艺术论文提纲下一篇:日本妖怪文化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