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青年辅导员师德论文

2022-04-13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本科院校青年辅导员师德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师德师风建设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极为重要,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加优异的人才,贡献更大的力量。本文阐述了地方本科院校存在的问题,在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基于现有问题基础上,进行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措施。

本科院校青年辅导员师德论文 篇1:

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压力成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相对“211”或“985”院校来说,无论师资质量、办学水平或教育资源等都存在明显的差距。为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实力,多数地方本科院校都加大了师资引进的力度,产生了大量的青年教师,其成长过程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学、科研、晋升和生活均有一定的压力,影响了工作热情,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本文通过对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压力的表现及成因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便更好地稳定青年教师队伍,促进地方本科院校的长效发展。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压力

地方本科院校是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由省或市主管筹建的高等院校,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在近几年高等教育改革中注重扩大和提升教育资源,以获取较好的发展良机。为了提升学校的软实力,不少地方本科院校从各大高校引进所需专业的硕士、博士,作为弥补学校师资的重要来源。但是因为短期补充的青年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教学培训,工作一段时间后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各种压力。对此,我们要正视青年教师压力,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才能提升其教学水平,推动学校的长远发展。

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的压力表现

1.财务压力

刚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处于事业起步和上升阶段,长期求学花费的巨额成本使其无法在刚参加工作时就得到回报。同时,他们还面临着成家立业、购置房屋、赡养老人、抚养及教育子女、看病就医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财务作支撑。而地方本科院校资金获取渠道窄,学校科研经费少且获取比例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教师的资金来源。

2.科研压力

青年教师不仅要备课、上课,还要处理琐碎事务,协调工作与生活关系,无暇顾及科研。但在地方本科院校,科研同样是衡量教师实力和水平的尺度。在日常工作中,限于氛围和学校知名度等问题,青年教师较少能将文章发到高质量的核心刊物上,而地方本科院校的校级科研项目经费少、立项比例低,获取高质量的立项更困难,青年教师也没有形成科研团队,缺乏培养科研实力的土壤。

3.晉升压力

青年教师工作几年后就面临职称晋升和评定,多数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晋升高职称要到省教育厅、人社厅参评,部分青年教师缺少科研项目,又苦于没有相关的支撑材料,加之每年晋升的中老教师占一部分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让数量庞大的青年教师晋升无望。

4.人际压力

青年教师以承担相关学科的教学为己任,除了行政教师外,多数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无课情况下几乎不坐班。如此,青年教师短期内很少有更多机会与其他教师沟通,和中老年教师之间没有交流的空间和渠道,人际网络关系相对较窄,这些现实让青年教师感到工作和生活的单调,缺少可以真正交心和诉说的同事或朋友。

5.心理压力

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主要分为显性和隐性两方面。他们常周旋于教授课程和家庭生活之间,沉溺于备课、照顾家庭的教师缺少交流环境,内心紧张、焦虑;急于晋升又缺少条件的教师会烦躁、嫉妒、埋怨,无法正视工作过程中的利弊得失;人际关系淡薄的教师又会猜疑、孤僻、故步自封。而学校日常有较少创设条件、营造氛围去关注青年教师的心理变化,使青年教师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压力的成因

1.教学任务繁重

地方本科院校的青年教师是重要的师资力量,他们职称低、科研实力弱,却又承担了学校的主要教学任务。绝大多数青年教师刚刚大学毕业,没有经过正规的教育学、心理学培训,缺乏系统的教学经验和技能,不能很好地處理教学环节和各类问题,缺少教学艺术、处理问题的技巧以及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由于青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白天上课、晚上备课,兼任辅导员工作,还要抽时间搞科研,无法保证并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这种“知识民工”的角色容易使其产生烦躁气馁、厌烦、怨天尤人等心理,无法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工作。

2.考核体系僵化

地方本科院校的考核体系由课时和科研组成,与高学历、高职称、聘任制、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奖惩有关系。有些地方本科院校还要根据兼职工作,如辅导员、教学秘书、实验室管理等考核,相关规章制度和激励手段不够科学。无论从事哪项工作,承担什么课程,学历和职称都是考核的根本依据,僵化的考核体系让青年教师想尽办法提升学历、提高职称,对教学形成冲击。薪酬不善、配套不全、考核僵化、激励不到位等客观现象,打击了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一些讲课好又深受学生喜欢的青年教师由于职称低不能享受相应的待遇,另有一些青年教师科研实力弱,却将精力投到校外,利用业余时间挣外快,无暇关注学校事务。

3.人际交往不畅

地方本科院校科研水平相对较弱,研究团队却缺乏凝聚力,多数青年教师的精力在备课上课和自我研究层面,很难形成健康发展又突出个性的人际关系网。另外,地方本科院校地方化鲜明,多以地方籍教师为主,已入职的青年教师很难融入固定的交际圈,本身又缺乏与其他教师及学校职能部门的沟通交流机会,没有可以完全倾诉心理的对象,导致青年教师内心孤独。接触校内群体相对固定,接触校外群体比较松散,使青年教师除了生活琐事外,越来越不会与人畅所欲言、进行学术沟通,也会影响工作状态。

4.潜在竞争不断

青年教师之间存在潜在竞争,主要是职称评定方面。中老年教师在课题申报、职称晋升方面有一定优势,而青年教师由于资历、学识和经验相对较弱,在名额有限的情况下,青年教师的潜在竞争必然产生。另外,地方本科院校实行选课制,学生自由选课机会增大,教师的学识和讲课艺术成为学生选课的标准之一,促使青年教师狠下工夫,尽快提高业务水平,也增加了青年教师的竞争。在评优方面,存在青年教师为彰显水平在课时分配、职务任命、课题申报等方面都有竞争。

5.自我调节较弱

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在繁重教学任务中要顾及科研,无法协调工作和生活关系,或多或少表现出焦躁、烦闷、猜疑等心理疾病。有些青年教师会自我调节,但多数青年教师由于自身调节能力较差,无法判断所处境地及人情关系,表现得心力交瘁,抗挫折能力下降,心理素质更为脆弱。部分青年教师遇事紧张、行为谨慎、做事敏感,既担心教学失误,又害怕科研落后;既担心工作不利,又害怕生活混乱,不仅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实力和整体办学质量,还影响青年教师内心的健康发展。

解决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压力的对策

1.完善工作环境

青年教师毕业后直接到新环境工作,工作环境的好坏产生的对比性差异也会影响青年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因此,为了避免青年教师产生受挫感,给他们积极、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则是学校的重要工作,除了学校的整体环境外,还要尽可能改善教师的工作办公环境,以人性化、和谐化为主,从而使青年教师保持良好心态,心情愉悦地投入工作。除了硬环境外,学校还要全面了解和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采取有效激励措施为青年教师提供进修、研讨和学术交流的环境,鼓励青年教师提升学历、增强能力、不断成长,这样的工作环境会让多数青年教师工作舒心,激发其工作的热情和潜力。

2.营造交往氛围

尽可能广开门路,促进不同学院、学科的青年教师互相联系,采取一定措施形成校园内部交际网,创设条件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学校所在地区的地方建设,扩大青年教师交际范围。校内交往氛围可以采取松紧适度、团结协作、和谐有序的方式,通過校内学术会议、娱乐活动、教师联谊、座谈茶话、学术报告、体育赛事等活动密切各学院教师的联系,打破院系界限,密切青年教师的日常交往,建立相互理解、信任的交际氛围,帮助他们确立积极友善的人际往来,培养集体主体感。校外交往氛围则发挥专业教师的水平,给他们更多参与地区经济建设、社会服务、发展研讨等机会,通过校外活动扩大交往的范围,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使青年教师以积极心态和交往技巧提高工作效率。

3.改进考核机制

在强调科研、教学和课题的背景下,引导青年教师跳出“科研唯上”的认识误区,建立公平、透明,科學、合理的考核体系,按照标准要求和个人实际条件配置资源,保护青年教师追求进步的积极性。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师,要在完成一定教学量的基础上减少其科研要求;而教学任务相对较少的教师则要完成一定的科研量。现在的评职称与科研关联较大,因此,将青年教师根据工作年限、教学任务、任职时间、兼职工作情况等分为不同的类别,实施不同的考核,避免部分教师始终处于教学量大的尴尬局面,在津贴发放上有所倾斜,还要随工作年限的增长适度增多。可以不定期举办“教学竞赛”“多媒体制作大赛”“科研新秀”“教学能手”“师德标兵”等活动,对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给予奖励,满足青年教师的高层次需要。

4.提高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是影响青年教师工作的客观因素,学校不仅要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励其努力工作,还要为改善青年教师生活质量提供保障。除了合理调整绩效分配方案,采取有效措施激励青年教师努力工作外,还要注重青年教师的生活质量。学校应满足刚工作不久青年教师的待遇需要,根据其学历和专业紧缺程度提供住房、科研补贴,尽快调整和提高其保险额度,满足其购房、医疗、组建家庭和教育子女等方面的需要,使青年教师能够安心工作。还要让青年教师有机会和平台展示自己的特长和业绩,根据其表现和贡献实施相应奖励,改变“没人上的课青年教师上”“老教师有课题不做,青年教师没课题做”或“青年教师没名分,只出苦力”的现象,全方位地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其快速适应岗位并成长。

5.构建减压机制

减压机制就是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减轻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利用固定时间对青年教师落实谈心制度,通过交心深入了解青年教师的生活困难、思想困难和发展需求等,对其情感、工作、生活状况和需求给予更多关注。对于消极应付、工作懒散的青年教师要冷静分析原因,增强其组织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减压机制可以依托学校工会、妇联或党组织开展系列沙龙活动,由青年教师所在学院开展相应的减压内容,通过了解青年教师的特点,对他们进行岗位合理安排,使其获取最佳发展空间。还可以组织一批学术水平高、思想道德好、工作经验丰富的教授专家,实施“传帮带”,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科研的指导和帮助,促进青年教师认真钻研,改进教学水平,提升科研实力。

总之,对地方本科院校来说,未来的发展需要青年教师发挥主力作用,而青年教师的成长对地方本科院校而言,是一项意义深远、责任重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避免青年教师产生压力,这样才能造就一支高水平的青年教师队伍,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世平:《教师的心理教育》,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第43-50页。

[2]王永祥:《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分析及调适》,《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第71-73页。

[3]周喜华:《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忠诚现状及相关因素》,《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第4期,第553-555页。

[4]姜捷:《高校青年教师压力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年第12期,第93-96页。

[5]刘贤敏:《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来源及缓解策略》,《教育探索》2015年第10期,第115-117页。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渭南

作者:唐琳

本科院校青年辅导员师德论文 篇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必要性探讨

摘要:师德师风建设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极为重要,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加优异的人才,贡献更大的力量。本文阐述了地方本科院校存在的问题,在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基于现有问题基础上,进行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德师风;现状;对策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曾提到过: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的。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增加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换句话说,中国社会的发展导致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原本的本科规模已经饱和,必须要扩大教育规模,地方本科院校新建是刻不容缓的。我国曾确立了同龄人口升学率由9%到15%的整体目标并制定了许多相关政策,在政府的支持之下,众多新建地方本科应运而生,逐渐在中国本科院校中占据了越来越高的比例,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为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的地区提供了众多优秀人才,并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发展。

随着地方本科院校的增多,越来越多的问题浮出水面,具体问题如下:

1.不能够准确区分本专科差异性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有极大的部分来自于专科院校的合并,许多的教师乃至于学校由于长期致力于专科生的培养,往往容易忽视本科生培养过程中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这一实际,容易进入更注重实践型人才培养的误区[1]。这就往往违背了国家扶持地方本科院校建立的初衷。

2.爱岗敬业精神不足

很多教师还对高等院校教师的角色理解不够充分,教书育人意识缺乏,对待工作敷衍了事,将个人利益摆在社会利益之上。加之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不高,不能为教师提供安定的环境,往往使得部分教师思想起伏,很难集中精力投身到科研事业之中,缺乏爱岗敬业精神,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培养学生的质量。

3.个人知识素养不充足

新建本科院校的快速创立,导致越来越多资历较轻教师走向一线,往往是刚刚毕业的高校学生,教学经验不足,虽说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缺乏和学生沟通的能力,往往容易陷入重教书,轻育人,重科研,轻教学的误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的限制了学生个人发展。

4.缺乏求实创新的精神

高校教师应该注重人才培养,紧跟知识前沿,不断地扩充新的内容到自己的教学范畴之中。不过地方本科部分教师一方面由于消息闭塞,很难掌握最新前沿信息,另一方面,其自身也存在消极懈怠精神,集大程度的限制了地方本科院校的作用。

5.缺少科学道德意识

在学校整体科研氛围不够严谨情况下,部分教师好逸恶劳,思想上急功近利,容易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出错误的决断,易出现学术不端行为。

解决以上各方面问题的关键在于要重视师德师风的建设,只有重视师德师风的建设,教师才能够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2]。因而,师德师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主要体现在:

1.师德师风建设符合创办地方本科大学的初衷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初衷在于人才的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人才,提高国家整体的科研水平。而只有通过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才能够促使教师更加重视育人工作,求实创新,积极探索,爱岗敬业,树立良好的工作学习作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为祖国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3]。

2.师德师风建设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

本科院校的学生由于刚刚高考结束,社会经验不足,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于成长阶段。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刻不容缓。强调师德师风建设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高尚的个人品格,形成积极进取,求实创新,自强不息,乐于助人等等优秀品质;学会人际交往,學会如何做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追求的大学生,能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3.师德师风建设有利于学校的良好发展

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将有助于形成一支风气正,信心足,有干劲,争上游的团队。一个良好的教师团队将对学校的发展起着弥足珍贵的作用。良好的团队氛围,将使每个成员参与其中,有着浓厚的参与感,有助于团队整体发展,所有成员朝着一个方向用力,激发出更为强大的工作动力,彼此之间相互学习,这将大大的提高团队的潜力,此外,团队之中集思广益,将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良好的团队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往往会出现1+1>2的作用效果。所以强调师德师风建设,有助于在老师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取得良好而长远的发展,走的更高,更快,更远。

4.师德师风建设有利于教师个人发展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将有助于教师自律品格的形成,一个人只有懂得自律,才能够在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自律和意志是紧密相连的,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同样有助于将有助于培养强大的意志,这在一个人的成功道路上不可或缺。一个人只有有了强大的意志,他才拥有了成功的通行证。因此,在地方本科高校中进行师德师风建设极为重要,这将关乎到该校教师的长足发展。

5.师德师风建设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基本目标

就一所高校而言,精神文明建设是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为国家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将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优异的人才,同时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这恰恰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的初衷。因而无论是从学校角度,还是从国家角度来看在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都至关重要。

师德师风建设不是嘴上说说而已,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将其落实到实处。针对各方面问题要采取相应的处理办法,具体的对策如下:

1.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針对地方本科院校重视实践而忽视应用教学,应该转换这种教学思想,使其教学理念同相对优异的高校靠拢,争取破除传统观念,牢牢把握住高等教育的内核,以便为地方提供更加优异的人才,克服掉浮华功利的思想,求真务实,在搞好育人工作的基础之上,踏实肯干,争取在相关领域有所建树。

2.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个人只有拥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在各种抉择之中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当教师一旦拥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会树立起远大的职业理想,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工作,积极投身到人才培养的伟大事业之中。引导教师学习马列主义,马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追求真理,明辨是非,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为地方本科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

地方本科中由于资源有限,很难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因此可能很多老师就容易忽视科研,这对于教师个人,学生群体以及学校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处于对这一点的考量,国家或者当地政府应注重这方面的引导工作,保证教师处于良好的科研环境之中,营造安心治学的氛围,改善地方学校的学术氛围。

4.重视对地方本科老师的培训

部分教师毕业后直接从事教育工作,经验不足,因而往往事半功倍,这就要求学校要注重教师的个人培训工作[4],使教师尽快的适应身份的转变,快速地投入到育人的工作状态之中。除此之外,由于部分地方老师个人实力有限,学校需要帮助教师找到个人的长短处,扬长避短,也可以通过出国留学,高校进修等办法,提高地方本科教师的学术水平,尽早掌握应用型教学手段,为当校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5.强化地方院校的整体氛围建设

要注重地方本科院校的学术氛围,只有良好的氛围,才能使教师能够更加专注地投身到育人与科研工作之中。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可以促使各位教师在团结协作中共同进步。学校可以设置教师专项教学与科研基金,鼓励教师投身到科研工作之中。在教师之间营造互助互惠的局面,为各位教师的工作提供一个温馨的环境,在温暖的环境氛围之中逐步提高各位教师安岗敬业精神。

总体来说,师德师风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及学校各级领导需要重视这一问题,在探索实践之中逐步找到符合地方特色教师培训机制,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资源,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整体水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地方经济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秋莲.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探索[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0 (6):77-80.

[2]黄灵灵.把握新方位理解新矛盾勇做新时代弄潮儿[J].中国报业,2017 (23):24-25.

[3]祝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J].宁夏教育,2014 (2).

[4]言秀华.加强新建本科院校青年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1 (4):135-136.

作者:赵金 张嘉玲

本科院校青年辅导员师德论文 篇3:

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导师制度研究

【摘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领域发展对人才需求类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用、实践能力成为人才选择的重要衡量标准,服务社会顺理成章成为各个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职能。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更加强调学生基本技能及专业技术的培训,将培养目标放在实践操作方面。而导师制度的实施,能够促使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整合,培养新型人才。本文将从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导师制度必要性入手,分析和研究当前导师制度实施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管理专业中实施导师制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应用型 本科院校 管理专业 导师制度

【课题项目】管理服务类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模式研究,编号: JG2014231。

近年来,各个行业飞速发展对管理人才需求量日渐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专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传统教学模式下,学校忽视了对导师的管理,促使导师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而导师制度的建立及实施,不仅能够帮助师生之间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还能够推进专业健康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专业人才。因此加强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导师制度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完善学分制度

所谓学分制,是指将学生自主选课作为基础,将学分作为主要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该制度是素质教育发展的产物,其涉及选课制、学分绩点制等多项制度。而导师制度是实施学分制度的重要基础,二者密不可分,紧密相连。如果在执行学分制的同时,忽视导师制度的实施,势必会影响学分制度的推行效果[1]。因此,在院校中实施导师制度是完善学分制度的重要基础。

(二)有利于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

一直以来,我国本科院校都采取统一的教学计划、教材等开展教学活动,导致很多学生按照教师既定的方向发展,缺少个性化特点,创新能力被削弱。特别是对于管理专业,缺少创新型的管理人才难以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2]。而引入导师制度,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千篇一律”的弊端,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个性、特点等基础之上,深度挖掘学生兴趣及爱好,从而开展针对性教学,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具备创新能力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三)有利于实现教育“教书”及“育人”的目标

传统教学模式下,专业教师仅关注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而高校辅导员仅关注学生思想教育,并不了解教学,导致专业与思想教育相脱离。而本科院校实施导师制度,能够将二者有机整合,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教学“教书育人”的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3]。

(四)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

不同于基础教育阶段,大学教育更多的是强调专业性、个性化。受到家庭、认知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性格、兴趣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4]。而学生在制定大学发展目标等过程中,导师的参与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充分的了解管理专业特点、发展动态等,并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因材施教活动,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在自身擅长的领域中得到长足发展。

二、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导师制度概念及其实施现状

所谓导师制度,是指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共同构成了三大教育模式。该项制度实施的关键在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除了传统传输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的指导,以更好地落实全面教书、育人的理念。而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非“211工程”大学的普通本科院校,目前我国该类院校数量高达500多所,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

当前,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各类高校实施导师制效果不尽人意,缺少相应的考核标准。加之教育理论界对于导师制度认知存在较大差别,直接增加了其推广及应用的难度。与此同时,管理专业导师制度更多的是集中在我国北大、浙大等高等学府,难以为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该制度的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促使不同的院校实施时间、实施效果均有所差别。如有的院校从大一开始、有的允许一学期后双向置换等。另外,对于该制度实施效果的评价体系尚不统一,不利于该项制度进一步完善。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导师制度实施的有效对策

相比较其他专业,管理专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更加强调知识、能力及素质的统一、协调性。就知识而言,不但要具备广度,即专业基础及应用知识,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即實用方向的转变。因此在实施导师制度过程中,同样需要关注上述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关注。

(一)协调专业培养方案与导师制度之间的关系,明确教师职责

导师制度构建的目标在于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而针对当前导师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师生缺乏沟通问题,笔者认为要在制度中明确界定导师与校外导师的作用、职责等,确定导师与学分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导导师能够围绕目标开展工作。同时,对于管理类专业而言,一般是大一与大二阶段在校内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而在大三、大四阶段开始迈向工作岗位开始实习,掌握管理技能,实现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在此过程中,校内与校外导师要互相配合,对学生实践进行有效指导,特别是毕业设计的指导,校内导师要主动配合校外导师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更新教育理念

要想促使导师制在管理专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需要确保全体师生能够达成共识,如果缺少共同的教育理念,难以形成共识,导师制也无法顺利推行、因此在推广过程中,要加大对导师制的宣传力度,向师生渗透导师制的积极作用及实施必要性,促使师生能够正确认识导师制的本质及内涵。同时引导导师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尊重人才,更加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在此基础上,也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和引导,在导师的配合下,制定科学、合理、且符合自身优势的职业规划,提高规划设计及实施的针对性。

如某高校工程管理学院实施导师制,导师在新生入学时,引导学生就个人性格、职业能力等方面对自己进行评价,而导师对工程管理专业未来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得出学生未来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为了保持宏观经济的增长,国家实行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等,而这将影响国际、国内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综合上述各方面因素,导师帮助学生制定具体的学习方案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专业发展趋势,以发挥导师在其中的组织和指导作用。

(三)重视高素质导师队伍建設,突出导师的“导”

单纯依靠思想、观念的转变远远不够。就当前实施的导师制度来看,师资水平并不高,难以符合导师发挥自身指导作用。有的导师专业素养较高,但是缺少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而一些导师虽然能够传授专业基础知识,但是难以指导学生开展实训课程,直接影响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培养。基于此,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十分必要。具体来说,可以结合专业实际情况,构建实训师资培训体系,一方面可以依靠相关高校的师资培训网络,如骨干教师培训等形式,将师资学历与专业、理论等培训有机整合,增强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优秀实训导师的传播、帮助,提高青年导师的能力。如某院校经济管理专业,院校领导制定相关标准,综合师德、学历等多方面因素,将导师骨干作为培训目标,优先送培,结合经济管理专业建设,让他们承担课程教学研究、改革的责任,并加大了资金投入,参与更高层次的学术及实践活动,通过多元化形式,逐渐高素质导师队伍,促使导师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指导”作用。

(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配合导师制

现阶段,学分制已经成为各院校的主要教育教学制度,该项制度的实施是建立在学生个性化发展特点基础之上,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而在此背景下实施导师制,要关注学生在学分制度下发生的变化,如一些学生自律性较差,沉溺于电脑游戏中,还有一些学生过于急功近利,过度关注学分,忽视自身的全面发展等。对此,导师要加强对学生自律教育及培养,促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学分制度,同时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消除学生心中的疑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及职业观,在未来管理领域发挥自身才能。

(五)创建和谐师生关系,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

第一,大学生要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加强对自身管理专业内涵的认识,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实践课程,从中学习和提高管理技能,从而增强自身综合素质,与此同时,经常与导师保持联系,为日后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第二,导师要明确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教学和指导过程中,要满怀社会主义情感教育学生,配合高校思政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促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

第三,高校作为导师制实施的重要载体,领导要制定相关制度管理办法,推动导师制在管理专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导师制的实施是一个综合性过程,要想促使制度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需要完善上述几个方面的工作。

根据上文所述,随着高校教育教学发展,导师制度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因此在高校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导师制与其他制度之间关系的协调,并针对当前导师制实施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调整方案,重视对高素质导师队伍的建设,促使师生之间建立和谐关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在管理领域充分发挥自身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双丽,张再权.浅析“双导师制”在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的应用原则[J].职业技术,2012,(08):49.

[2]柏薇薇.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导师制实施方式及有效性研究[J].职业技术,2012,(08):106.

[3]张峰君,谢发之,潘和平.土建院校应用型本科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5,(05):63-64+108.

[4]熊威,张文凤,吕勇.应用型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务实定位[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5,(06):32-34.

作者简介:

孙灵(1983年-),重庆人,汉族,现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教育管理。

作者:孙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公路建设的档案管理分析论文下一篇:信息化医院人事档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