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安全管理论文

2022-05-16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旅游安全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课程群建设是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发展趋势。本文以石河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探讨了“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现状,并且从加强对课程群的认识、增加投入、建立合适的评估体系及优化实践教学环境等方面分析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对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有所帮助。

第一篇:旅游安全管理论文

生态旅游管理下的旅游管理模式创新

摘要:近年来,在国民经济高度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产业快速兴起。与此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也相应推动了人们的旅游需求,生态旅游理念由此应运而生,并成为旅游产业再行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在简要阐述生态旅游管理概念、内容以及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生态旅游管理理念导向下旅游管理模式三大创新路径,包括政府主导的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社会组织主导的生态旅游委托管理模式以及社区主导的生态旅游自主管理模式等,以期为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生态旅游管理;机制;模式创新

1生态旅游管理概念

伴随着全球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层出不穷,由此,生态旅游管理应运而生。所谓生态旅游管理,即是指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前提,并以生态旅游系统作为其管理对象的一种管理活动,究其实质,其实是对生态环境因素与生物因素进行有机管理的一个过程。其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为消费者即景区游客提供满意的生态旅游产品;二是为景区环境之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而这点也是更为重要的一项任务。

2生态旅游管理内容

生态旅游管理是指在生态学思想指导下的景区生态旅游线路管理决策过程,旨在保护生态系统。究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制定生态旅游科学规划。为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旅游管理主体需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为指导,以旅游环境承载量及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为依据,制定方向目标明确的长短期结合性规划,从而更好地推动旅游景区建设与发展。

(2)进行生态旅游环境评价。评价对象涉及旅游景区特色资源、景区地理环境与环境变化规律、景区开发方向与手段,以及旅游开发或可能为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等。该环节是旅游管理主体在认真观察旅游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现既存问题并着力寻找解决措施的过程,旨在确保旅游景区保护成效与发展空间。

(3)提供生态化游客管理与服务。旅游管理工作核心要务包括两点:一是保护生态环境;二是提升游客满意度。因此,旅游管理者需要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正确处理自身与游客间的关系,在为游客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积极引导游客树立生态保护观念并切实参与到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来,进一步提升生态旅游管理工作成效,推动生态旅游管理工作朝着更加有利的方向发展。

3生态旅游管理机制

3.1环境评价机制

生态旅游管理理念指导下的旅游管理工作重点便在于保护生态环境与人文资源。因此,构建完善的旅游景区生态环境评价机制意义重大。具体而言,需要遵循以下两点原则:

(1)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为例,其中都包含与旅游景区规划、建设以及管理工作相关的条例规定,皆可为景区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建设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2)以专业人才队伍为基础。旅游景区生态环境评价工作带有鲜明的技术性与专业性特征,因此工作开展需以专业人才队伍作为支撑。打造优秀环境评价队伍方式多元,旅游景区既可以自主培养所需人才,也可以从外部吸收有用人才,如可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其中的优质教师资源与毕业生源。

3.2环境监测机制

环境监测机制以旅游景区环境保护成效及环境评价工作开展情况作为监测对象,重点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合理选择监测点。在检测旅游景区环境过程中,旅游管理部门需做好科学规划并择定能够覆盖全旅游景区的监测点。

(2)持续完善检测工作制度。如可以推行团队/个人负责制,首先制定季/年度任务,然后再将此任务作进一步细分并将细分后任务落实到团队/个人。

(3)以会议形式汇总并分析环境监测工作重难点问题。在一个阶段的环境检测与保护工作完成之后,旅游管理部门需要召开汇报会,将此阶段中存在的重难点问题汇总到一起并进行细致分析,以更好地开展下一阶段旅游景区环境监测工作。

(4)将环境检测结果作为重要工作考核指标。将环境检测结果作为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工作与评价工作重要考核指标,对提升两项工作成效具有重大意义。

4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的旅游管理模式创新路径

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依地区不同而特征不同,若以旅游价值与非旅游价值差异来分,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较高或非旅游资源价值较高的生态旅游资源,具体是指那些自然保护价值或文化传承价值较高的生态旅游资源,如自然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2)旅游资源价值明显高于非旅游资源价值的生态旅游资源,不可复制性突出,主要包括名胜古迹、山川湖泊以及森林公园等。

(3)旅游资源价值高于非旅游资源价值但总体价值较低的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可复制性与一定观赏性,如人工造景等。生态旅游管理理念指导下的旅游管理模式创新工作开展,不应采用千篇一律的开发模式,而是需要结合不同类别生态旅游资源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适配性模式,方可取得良好成效。对于发展地方旅游而言,选择正确、能够突出当地特色的旅游开发模式至关重要。针对上文所提三类生态旅游资源,本文现从政府、社会组织以及社区三个管理主体出发,深入探索各主体主导下的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创新之法。

4.1政府主导的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创新

(1)“国家公园”管理模式+“志愿者参与”管理模式。针对第一类生态旅游资源自然保护及文化传承价值较高等特点,政府宜充分發挥自身资源保护职能,单独负责这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进一步来说,其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应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作为基本原则。一方面,政府确立了“国家公园”管理模式。结合旅游资源组成要素开设专门机构如自然资源保护机构、文化与文物资源保护机构等,与此同时,采用垂直管理模式落实具体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管理模式并不意味着政府享有“包办权”,在具体的旅游管理工作中,政府只是处于核心主导地位,举例来说,国家旅游局既负责为地方政府管理部门提供政策指导与资金支持,同时也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以不断丰富“国家公园”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政府还确立了“志愿者参与”管理模式并自觉担负起监督职责。地方国家公园管理局与当地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在培养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的同时,依托国家公园旅游资源不断调整优化管理工作内容,征召志愿者并由其负责其中的日常景区维护工作、游客服务以及绿色环保宣传工作等,使其能够真正参与到旅游资源管理工作中。同时,地方政府还充分发挥自身监督主体作用,深入游客、志愿者及地方管理者群体收集反馈意见,有效评估景区管理者与志愿者工作情况,不断提高生态旅游管理工作水平,以更好地满足公众旅游需求。

(2)“政府主导+企业经营+社区参与”综合性管理模式。鉴于第二类与第三类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程度均已较高之现实,若全赖国家财政拨款来维持其运行与管理工作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其所有的市场价值,因此,必须探索更为合理有效的资源管理模式,而“政府主导+企业经营+社区参与”综合性管理模式即为一例有益尝试。第一,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利用政策引导、财政投入等宏观调控手段初步培育旅游市场,为推动旅游产业健康发展构建良好环境。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初期,政府部门需以进行招商引资和制定开发规划为己任;而到了资源开发后期,还需担负起逐步提升旅游企业与社区旅游资源管理质量水平的重要工作职责,在提供专业发展建议的同时,积极协调各方利益。此外,政府部门还应充分发挥自身监督职能,在开发项目完成后,及时切断自身与旅游资源运营主体间所存在的经济关联与依附关系。第二,旅游企业充当参与主体,可于短期内为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提供较大资金支持,并为减少亏损、增加盈利而尽量提升旅游资源管理工作效率,推高旅游资源经营运作的市场化程度。第三,社区参与构建旅游资源管理利益共同体,可在进一步推动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同时有效保护自然环境。以近年大热的“农家乐”项目为例,旅游企业若可与社区方面形成合力,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特色文化打造、旅游资源宣传、住宿餐饮服务开发、旅游纪念品销售等活动,不但可以有效提升自身旅游资源管理运营成效,还可以帮助社区居民创收并有效提高其旅游资源保护意识。

4.2社会组织主导的生态旅游委托管理模式创新

生态旅游委托管理模式以社会组织为主导,以三权(所有权、经营权以及管理权)分离为主要特征,强调政府与企业双方共同参与旅游资源管理工作,各自履行其职能并进行相互制约。在这一模式下,生态旅游项目的所有权仍归国家所有,而项目的经营权却归属于企业。企业作为被委托方,可以承包、租赁等形式参与生态旅游管理工作,享有对项目的绝对领导权。与此同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还可以获得政府扶持,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经营管理潜能,推动生态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推行这一模式,政府方需注重受委托企业的经营思维,并针对各个环节制定科学化限制政策,以有效避免企业借助政府权力形成市场垄断的现象发生,确保生态旅游产业实现其利益最大化、服务最优化目标。

4.3社区主导的生态旅游自主管理模式创新

相较于前述各类管理模式,由社区主导的生态旅游自主管理模式更具开放性特征,主张由社区居民自主进行社区生态旅游项目管理工作,并通过满足其所需利益的方式进一步激发其管理工作参与积极性。作为确保社区生态旅游地域性、人文性特点之关键,社区居民与社区团体的参与有利于推动社区生态旅游产业人文化发展。因此,社区居民与社区团体应当认清自身重要地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生态旅游产业进入社区后可以产生的生态价值与商业价值,树立并发挥主人翁意识,积极构建社区综合管理体系,推动社区生态旅游向前发展,实现多方利益主体之共赢。具体而言,当前的社区自主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1)松散型社区自主管理模式。各地方经营户自发成为或组织形成社区生态旅游项目管理主体并相对独立地进行生态旅游经营活动,如前文所提“农家乐”即为一例。该模式特点在于缺乏合作协调机制,管理效率偏低。

(2)协会型社区自主管理模式。地方各经营户自愿自发形成协会,并由协会统一管理社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经营、开发以及保护工作。该模式兼有利弊:一方面,管理内容颇为丰富且管理方式相对自由;另一方面,协会所用柔性管理模式对经营户来说尚且缺乏足够的管制力度。

5结语

总之,生态旅游管理理念导向下的旅游管理模式不但颇具创新性特点,还凭其丰富的内容与较强的针对性,有效提升了生态旅游管理工作效率。通过打造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利益共同体,实现旅游管理工作取得经济社会双重效益之良好局面。可以说,生态旅游管理理念向旅游产业的渗透,很好地落实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构想,实现了环境保护前提下的旅游資源开发,推动了新形势下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谭亚楠.生态旅游管理理念的相关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0,34(04):152-154.

[2]张琰飞,向蓉.共享经济视角下乡村民宿商业模式创新多案例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9,38(09):26-30+32.

作者简介:

欧宗鑫(1999.03.04),男,汉族,海南省三亚市,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汤明举(1999.10.12),男,汉族,内蒙古赤峰市,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珠牡(1999.09.07),女,藏族,甘肃省甘南州迭部县,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辽宁大连 116000

作者:欧宗鑫 汤明举 珠牡

第二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建设的思考

摘要:课程群建设是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发展趋势。本文以石河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探讨了“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现状,并且从加强对课程群的认识、增加投入、建立合适的评估体系及优化实践教学环境等方面分析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对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实践教学

我国高校课程群的建设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北京理工大学“课程”的研究与建设[1]。二十多年来,从事教学或者教学管理工作的高校研究人员对课程群做了大量的探索。课程群主要特点包括:第一,课程群由三门或三门以上的课程组成[2];第二,课程密切相关,互补性强[3];第三,课程群从属于某个学科、相互之间有着合理分工[4],第四,有整体的教学要求和模块化的教学内容[5]。基于以上特点,课程群是以提高某一专业领域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为目的,将同一学科中在内容、结构、背景、方法等方面具有相互渗透和补充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群的建设,可以将具有关联的课程整合起来,从而获得整体资源,打造学科优势。

一、石河子大学“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概况

石河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2001年开始招生,目前本科在校学生200人,培养方向包括三个方面,即旅游企业管理方向、旅游规划方向和旅游文化方向。“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课程包括:《饭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景区管理》、《餐饮与娱乐管理》和《遗产旅游与管理》等五门课程,涉及的旅游企业包括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景区三个行业。除了理论课,还有集中实践课程,包括《旅游地认知考察》、《导游(讲解)见习》、《遗产旅游考察》、《专业综合实训》等,这四门实践课安排在周末或是寒暑假,是旅游企业管理理论课程的实践。

二、石河子大学“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发展的现状

旅游企业对员工,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是多元的、综合的。从全国范围来讲,80%以上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会选择旅游企业就业。但在旅游企业工作五年以上的学生不足50%。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掌握的就业能力水平不能符合旅游企业发展的需求。石河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在毕业后选择旅游行业就业的学生中,90%以上的学生选择旅游企业,但3年后还在旅游行业工作的学生不到35%,5年后不到15%[6]。导致这种现状的因素很多,但“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建设现状也是主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师资力量不足。师资队伍是课程群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能否形成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衡量课程建设成果的首要标准。从教师人数来看,“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专任教师只有3人,而且这3个老师还要教授其他方向的课程,可按教学要求,应由至少两位及其以上的教师主攻专业课程模块中的一门,在这门课程变成优秀课程之前,各位教师不应该开设超过三门以上的课程[7]。从教学组织上看,还没有形成以某个教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教师之间还没有形成教学、科研活动的氛围。从教师结构上看,虽然年龄、学历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缺少在旅游企业工作的经验。

2.实践教学基础弱。旅游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实践环节是课程群建设的基础。石河子大学旅游专业从招生起虽重视实践教学,但是取得的成果低于预期。旅游企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明确,没有与实践教学基地形成稳固的关系,缺少实践教学监督与考核机制,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关系没有建立起来,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企业人才的培养。

3.课程群的教学体系有待完善。课程群的教学体系需要根据专业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补充、层次分明的系列课程。目前“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虽已形成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两个层次。①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两个层次的实践学时分布不均,有的课程,如《旅游景区管理》和《遗产旅游与管理》甚至没有安排实践学时;第二,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课没有固定的实践基地;第三,有些课程开课学期欠科学,如《管理学原理》是最主要的基础课之一,安排在第一学期,可是刚入校的新生对该课程的内容很难消化与掌握;第四,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都是非旅游系的教师,这些教师既没有参与过旅游专业的教研活动,也没有在旅游企业工作的经历,这就导致课程的内容在不同程度上与旅游行业脱节,等等。

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待改进。在最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一直提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每个学期进行院、校专家督导组听课,旅游系教师集中听课等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任课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但在课堂内还是以灌输式的教学为主,虽有一些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很大程度上只是把以往老师板书的内容复制到了课件中。每门课程都有各自的特色,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也存在差异,“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尤其要注重实践学时的教学方法,这对提高学生操作水平和管理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提升“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建设的措施

1.加强对“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建设的认识。根据旅游行业的特殊性,对“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建设应有以下认识:第一,建立明确的“旅游企业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专业核心课程与基础课程的开课学期、开课课时(包括实践课时)都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明确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管理能力,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等;第二,每门专业核心课程应建立长效沟通机制。专业核心课程都包含在“吃、住、行、游、购、娱”的相关环节中,在旅游业中是一个整体,因此在教学中每门课程的教学不能封闭和脱节,需要相互支撑,将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纳入一个整体的培养体系;第三,课程群的课程组合不是几门课程的简单叠加,而是根据行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确定相应的专业课程模块[7],旅游企业不仅包括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部门,而且还包括旅游交通、旅游纪念品等经营部门,在教学中应加入对各环节企业的管理内容。

2.加强对“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投入。课程群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第一,资金投入。目前“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无论在教学体系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需要很多研究与探索,因此可以投入一定的资金,采取教研课题立项的形式,一方面可以督促课程群和各门课程的负责人进行教学研究,另一方面还可以做到课程群建设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保证课程群建设的质量与进度。第二,教师投入。教师的人数与教学质量是课程群建设的根本,在建设过程中,要保证每门课程至少有两位授课教师,同时也要保证整个教学团队在年龄、职称、学历、工作经历及科研背景等科学组合。第三,精力投入。在高校,教师的科研水平是衡量其工作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在历年国家社科基金的项目中,获得资助的旅游企业管理方向的项目凤毛麟角,其他层次项目也很少,教师职称的升迁也是以高水平的项目和核心期刊为主要考核点,因此相关教师的主要工作精力放在科研而非教学上。“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相关课程主要以教学为主,获得项目支助的研究也很少,因此高校应该调整思维,采取不同形式鼓励教师对旅游企业管理方向的课程投入更多的精力,实现教学与科研并举。

3.建立“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主要包括:①人才培养体系的评估。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要评估基础课的组合是否科学,各门课程的内容是否符合旅游行业的发展。在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中,应紧密结合旅游行业的发展,防止管理类的课程大众化及普遍化,尽量做到专业化和特色化。②教学效果的评估。首先要建立教学质量的评估制度,包括教学准备的检查制度、听课制度、互评制度及学生反馈制度等。其次落实各项制度,每学期组织专家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检查与评估,反馈学生的意见,争取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综合授课教师各方面的成效,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

4.优化实践教学环境。①合理设计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践和集中实践,课内实践是某单科课程包含若干课时的实践活动,集中实践是将学生集中起来,离开课堂到相应的实践地点进行为期一周以上的实践活动。无论是课内实践还是集中实践,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目的就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管理能力结合起来,因此在设计实践教学计划时,应全面考虑教学的时间、地点、教学进度、教学安排及应达到的教学效果等。②加强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教学基地是与旅游相关的企业,都是以赢利为目的,对学生的要求与企业正式员工的要求一样,因此刚进入到企业实习的学生大多无法适应,因此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此,一方面要给学生灌输旅游企业经营理念,尽量让学生站在企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明确实习学生应该遵守的义务;另一方面也要规范旅游企业的行为,与用人单位签订实习协议,保障学生应有的权利,同时与旅游企业的沟通需要常态化,建立双向沟通平台,营造互惠互利的局面;第三,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走出去”,这就不得不面临经费的问题。

“旅游企业管理方向”课程群的培养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旅游企业管理方面的人才,高校的培养模式就应顺应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无论是在教学体系的设置,还是教学过程中的管理,以及师资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应该以社会需求为本,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为社会培养出“用得上”、“留得住”人才。

注释:

①学科基础课包括《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基础》、《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现代企业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参考文献:

[1]李慧仙.论高校课程群建设[J].江苏高教,2006,(6):73-75.

[2]吴开亮.关于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探讨[J].江苏高教,1999,(6):69-71.

[3]陈文山.组建课程群打造学科优势[J].琼州大学学报,2003,(5):72-73.

[4]范守信.试析高校课程群建设[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3):65.

[5]陆为群.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原则和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110-112.

[6]汤文霞,李武陵.“政研产学用”五位一体的旅游管理本科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54-57.

[7]付八军,冯晓玲.高校课程群建设:热潮还是趋势[J].江苏高教 2007,(4):63-65.

作者简介:汤文霞(1974-),湖南岳阳人,女,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旅游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旅游,旅游企业管理;李武陵(1975-),湖北洪湖人,男,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旅游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旅游,旅游策划。

作者:汤文霞,李武陵

第三篇: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的旅游管理模式创新

摘要:生态旅游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旅游形式,它不仅涉及旅游领域,還涉及生态领域、人文领域等。生态旅游目前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传统的旅游管理模式暴露出很多问题。基于此,政府、旅游中介、旅游管理部门等应积极探索生态旅游管理的新模式。就目前来看,“政府主导+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和社区主导管理模式适合我国当前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关键词:生态旅游管理理念;旅游管理模式;创新

引言

生态旅游作为新兴的一种旅游形式,对于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生态旅游背景下的旅游资源管理,可以有效的保护环境,促进资源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1生态旅游管理的积极意义

生态旅游作为国内外多年实践的一种新的旅游理念,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生态环境的发展,而且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态旅游,顾名思义就是“生态+旅游”。当一个企业真正实施生态旅游管理理念时,其投入的经营成本和管理资源会随着生态旅游理念的深入落实而逐渐降低。此外,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旅游业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对行业必须进行创新、优化和升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跟上时代的潮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从这个角度来看,生态旅游管理的理念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发展理念已经从最初的经济优先发展,发展到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认识。这体现了国家提倡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的发展理念。因此,提出生态旅游不仅是为了促进产业创新和经济升级,也是为了落实保护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对于任何领域来说,坚实而深刻的环境基础都是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充分保证环境效益,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将会严重阻碍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推行生态旅游管理的理念势在必行。

2生态旅游管理现状

2.1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范围非常有限

现代社区不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社区,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社区。只有促进社区开放,增加流通密度,增加人才、物质、信息流、车流的流动,才能取其精华,有利于促进社区的发展。显然,部分社区在基础设施和信息流通方面还没有达到现代社区的标准,对外开放程度明显较低。因此,公众参与旅游开发的范围非常有限。

2.2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

对于沿线的旅游景区和游客集散地在旅游管理方面更具优势,并从生态旅游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利益。但是,远离旅游景区的居民仍然从事低收入的传统产业,一定程度上导致旅游景区内外社区居民之间的矛盾。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到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将会形成区域“马太效应”,贫富分化严重增加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2.3在经济时代缺乏人文关怀

除了经济利益的划分和管理体制的协调外,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还面临不同文化相互冲突的问题。在旅游业发展之前,社区居民大多从事传统的经济社会活动,而在发展后,大多从事与旅游有关的产业。群体利益与居民利益之间以及游客与居民之间的冲突通常反映在文化冲突中,加剧了当地文化的侵蚀,使得原汁原味的社区文化失去特色。当地人文旅游资源通常是社区旅游的重要旅游标志,如果当地文化失去原来特色,将影响对社区生态旅游的体验。

3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旅游管理模式的创新

3.1因地制宜,加强保护,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根据旅游资源的分类,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需要加强保护,合理的开发。需要政府部门发挥引导作用,提供政策以及资金支持,促进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根据旅游资源中的组成要素,分设不同的管理机构,有针对性的对资源进行保护,比如可以开设自然资源保护机构、文化资源保护机构以及文物资源保护机构等,发挥不同部门之间的作用,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明确职责范围,避免多头管理现象的出现,提高资源管理的效率。加强资源保护的宣传工作以及日常保护工作,构建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在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实现政策透明化的管理。可以征集公众的反馈意见,积极吸收科学的建议,优化资源管理工作,有效的保护自然资源,科学的开发旅游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满足公众对于旅游的需求。

3.2规范企业经营,引导社区参与

对于已经具备一定开发程度的旅游资源,管理模式如果只依靠政府的话,这类资源的自身的市场价值不能很好的发挥出来。因此,对于第二类和第三类旅游资源,要开发符合实际的合理的管理模式。整体思路是政府主导,规范企业经营,鼓励社区参与。首先,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政策支持,构建健康的旅游产业环境。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初期,政府要积极的招商引资,科学规划,发挥地区的资源优势,在旅游资源开发后期,要引导旅游企业和社区提高旅游资源管理水平和质量,协调各方的利益。在旅游资源开发完成后,进入正式的运营状态,政府部门要及时的将管理权交由企业和社区,最大限度的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其次,发挥旅游企业的主体地位,加强企业的参与,让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有充足的资金保障,也有利于实现旅游资源管理效率的提升。在旅游资源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社区参与,与当地社区共同开发资源,打造利益共同体。与当地的社区形成合力,更好的提升旅游资源管理效率。

3.3“政府主导+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自然界中的山川、湖泊、森林、名胜古迹等是大众非常喜爱的一些生态旅游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保护区不同,这些生态旅游资源已经具备一定的开发条件,所以对这类旅游资源的管理不能完全依赖政府方面的管理,而需要将其放入市场大环境中,通过企业经营体现其潜在的市场价值。基于此,针对山川、湖泊、森林、名胜等生态旅游资源,可以采用“政府主导+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该模式实现了政府和企业在生态旅游管理中的优势互补,两者共同管理,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使生态旅游资源的市场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对于政府而言,将企业引入生态旅游资源管理,使本地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得到了更多资金,减轻了自身的财政负担。同时,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还能够有效把控整个生态旅游市场,有利于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旅游市场环境。对于企业而言,该模式使自身参与到生态旅游管理工作中,获得了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方面最新、及时的政策信息,从而使自身旅游资源经营运作更有实效。

结语

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景点众多,旅游企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有关旅游企业应该对自身发展进行深入剖析,认识到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管理缺陷并及时改正,然后基于生态旅游进行旅游管理模式的创新,并制订一系列相关旅游企业管理方案,以促进旅游企业的发展,增加游客的数量,推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凤玲.浅谈智慧旅游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9(11):81.

[2]单凤霞.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9.

[3]夏杰长,顾方哲.习近平关于旅游业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指引[J].学习与探索,2020,(4):122-129.

[4]陈邦杰.社区保护地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式研究[D].云南大学,2016.

[5]刘汀.生态脆弱地区旅游发展的社区参与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作者:李松霖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师职业发展论文下一篇:超市营销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