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研究论文

2022-04-22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为了解重庆市城市和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状况、分析城乡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差别以及其影响因素。我们从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社会支持、休闲娱乐等四个维度对重庆城乡老年人进行了抽样调查。相关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城乡老年生活质量状况存在一定差异,城乡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也存在较大差别,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城市和农村老年人提供不同的养老、医疗等照料服务。

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研究论文 篇1:

农村居民文化养老环境改善路径研究

[摘 要]青岛市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严峻,文化生活单调,情感慰藉难以满足。以青岛市137位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为调查对象,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频数(N)、百分比(%)、平均值(M)、标准差(SD)、相关(r)分析。结果显示:农村老年人对生活较为满意,且生活满意度与孝文化、文化生活态度呈正相关;农村老年人孝文化观念较为传统,文化生活态度积极;农村老年人更多愿参与休闲消遣和社会交往类活动,但文化生活存在需要干预的困境。据此,本研究提出要改善文化养老环境,转变全社会传统的养老观念;子女应尊重和认同老年人,支持其从事文化养老活动;政府应该增加农村文化生活设施建设,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开展符合农村老年人特点的文化活动。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文化养老;服务需求;生活满意度;实证研究

Key words:the rural elderly;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aging people’s security system; service demand; life satisfaction; empirical research

一、緒论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人口迁往城市,削弱了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到2015年底,青岛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61万,占总人口的20.6%,分别高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4个、1个百分点;80岁以上高龄老人26.5万,占全市老年人口的16.5%,其中75%以上居住在农村[1]。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我国政府积极应对,制定了一系列的老龄政策,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提高老年人社会福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对社会发展认识的深化,人们越来越注重非物质层面的内涵,在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产生了更多的精神和文化方面的需求。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较为落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相对不足,这就使得现代农村老年人的贫困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贫困,而且更多地体现在他们被逐渐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被社会边缘化之后导致的精神上的贫困。与这一变化和形势相对应,很多学者提出了传统孝文化、宗族文化对养老方式的影响,而且越来越重视空巢老人、农村老年人、大城市郊区农村老年人的文化养老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文化养老功能的认知方面,王红涛认为,文化养老是一种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养老方式,其本身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 即宽容理念——尊重、理解、共生、相长[2]。Robson也提出了在最低生活得到保障的基础上,提高社会成员文化福祉将有利于激发他们自身的潜在能力和创造活力[3]。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在文化养老功能认知上呈现高度的一致性。

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成就方面,高宏存、卜晓菲、刘超认为,目前我国更加注重对特殊社会群体的文化权益保障,在持续推进文化服务于城乡发展均等化方面获得了长足进步[4]。

在文化养老实现途径研究方面,汪文萍、黄佳豪、黎文普、闫俊等学者分别提出了医疗健康和旅游休闲[5]、老年教育[6]、社区体育[7]、公共文化服务[8]等文化养老发展思路,为构建老年教育网络,进一步加快完善文化养老模式的构建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是,由于国内学术界对于文化养老的研究刚刚起步,对于如何将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与养老体系有机融合的研究,仍呈现碎片化、非体系化和不可操作性的特点,特别是对于如何实现农村文化养老的公共资源配置等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据此,本文以满足农村老年人文化养老需求为导向,以青岛市农村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了解青岛市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及文化生活的整体状况,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寻求改善农村文化养老环境的有效路径,以实现我国城乡养老福利整体最优化的供给效应。这对于提升农村老年人养老生活满意度,创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现实意义。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于2016年4月29日至5月10日进行,调查对象为青岛市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发放问卷180份,筛选137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76.1%。

从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分布来看,女性70人,占51.1%;男性67人,占48.9%。平均年龄72岁。其中,有宗教信仰的较少(N=31),占22.6%,无宗教信仰的占77.4%(N=106)。从调查对象生活所在地的分布情况看,城中农村60人,占43.8%;城郊农村29人,占21.2%;普通农村43人,占31.4%;偏远农村5人,占3.6%。其中,即墨、莱西25人,占18.2%;平度、李沧10人,占7.3%;黄岛22人,占16.1%;胶州18人,占13.1%;城阳15人,占10.9%。从调查对象的受教育程度状况来看,无学历18人,占13.1%;小学毕业36人,占26.3%;初中毕业42人,占30.7%;高中毕业30人,占21.9%;大学毕业11人,占总人数8.0%。从调查对象的婚姻状况来看,已婚75人,占54.8%;丧偶30人,占21.9%;离婚11人,占8.0%;未婚21人,占15.3%。

从家庭居住人员构成来看,独居的25人,占18.2%;与爱人一起居住的78人,占57.8%;与已婚子女一起居住的20人,占14.6%;与未婚子女一起居住的7人,占5.2%;与外孙子女一起居住的7人,占5.2%。另外,在收入来源方面,来自子女的46人,占33.6%;主要依靠劳动收入的40人,占29.4%;依靠低保的12人,占8.6%;依靠养老金生活的17人,占12.4%;依靠积蓄的4人,占10.2%;收入来源来自政府或社会捐助的8人,占5.8%。对家庭经济水平自我评价中,认为困难的占7.3%,一般的55.5%,还算宽裕的占37.2%。在自理与照料需求方面,完全自理的占74.5%,有时需要别人帮助占21.9%,完全不能自理的占3.6%。在照顾孙子女经历方面,一直照顾的最多,占35.0%(见表1)。

(二)调查工具与分析方法

1.本文以实证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利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数据文献库和网络媒体获取国内外文献,通过偶遇抽样、滚雪球抽样等方法收集有關数据资料,运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的主要统计分析方法有频数(N)、百分比(%)、平均值(M)、标准差(SD)、相关分析(r)等。本次调查问卷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家庭自然情况、生活满意度[9]、孝文化、老年人认知、文化生活态度[10]、文化生活困难、文化生活状况等维度的内容。经初次检验,筛选剔除不可信变量后,最终检验显示,以上各分量的信度系数均达到0.60以上,表明问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较好。

三、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文化养老环境分析结果

(一)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一般现状

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平均值为3.61(SD=0.66),高于中间值2.50,说明农村老年人对生活比较满意。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能够享受到比以前更为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

(二)农村老年人文化观念的一般状况

1.农村老年人孝文化观念的一般状况

统计结果(见表2)显示,农村老年人的孝文化观念的总体平均值为3.61(SD=0.66),远高于中间值2.50,说明现在农村老年人的孝文化观念仍较为传统。其中,“如果父母健在,子女就不应该去外地工作”“子女不应该只关心父母的物质条件”和“子女必须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M=3.57,SD=1.37)方面的观念较强,表明农村老年人希望子女留在身边、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诉求。同时,老年人也认为“无论父母为人如何,子女都应该尊重他们”“子女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M=3.57,SD=1.44),说明农村老年人希望得到子女的照料、尊重和关爱。相对较弱的孝文化观念是“子女要绝对接受父母的意见”,看出随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村老年人的思想观念也在进步,尊重子女的选择,给子女更多的自由做主权利。

2.农村老年人文化生活态度的一般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3),农村老年人文化生活态度的平均值为3.55,高于中间值2.50,说明现代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态度非常积极。在各问项中,分值最高的是“老年人应该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提供的资源”,体现出老年人社会福利意识的觉醒,参与社会文化生活能力的提高。问项“丰富的文化生活对老年人是有意义的”和“参加文化活动对增进老年人健康有益处”的分值相近,平均值分别为3.95和3.92;“参加文化活动是为了缓解自己的压力”与“如果条件允许,我会积极参加文化活动”的平均值为3.62,表明农村老年人对文化活动持积极的看法,认为参加文化活动是为了身体健康和舒缓压力。问项中分值最低的是“参加文化活动是因为听从周围人的劝说”。可见,农村老年人的内部动机是推动老年人参加文化活动的重要因素。

(三)农村老年人文化活动情况

1.农村老年人一年来参加文化活动情况的统计分析结果

由表4可见,在调查对象参与的文化活动类型中,休闲消遣类、社会交往类活动水平较高,均高于中间值2.50,而自我开发类(M=2.09,SD=0.90)、体育健身类活动水平较低,反映出农村老年人较多参与集体活动,重视亲朋好友之间来往,而较少参与自身发展和体育健身活动。另外,有62.2%的农村老年人参加过村委会举办的文化活动,文化活动满意度的平均值为2.03(SD=0.60)低于中间水平。这反映了大部分老年人都参加过村里的文化活动,但对于文化活动并不十分满意,目前的集体文化活动仍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2.农村老年人文化生活困难的一般现状

调查结果(见表5)显示,总体上农村老年人参与文化生活较为困难,困难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家周围没有合适的文化活动场所”“得不到与文化活动有关的信息”“到达文化活动场地的交通不方便”“找不到一起参加文化活动的伙伴”“身体条件不允许参加文化活动”,困难程度较低的是“家人不支持参加文化活动”“没有参加文化活动的时间”。一方面,农村普遍面临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使得农村老年人在有时间、有家人支持的情况下,却因得不到文化活动信息和没有合适的文化活动场所而无法参加活动。另一方面,农村老年人因为自身身体条件的限制和缺乏活动伙伴而对文化活动望而却步。

(四)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与文化养老相关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

通过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与文化养老相关变量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见表6),可以看出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与孝文化观念呈正相关(r=0.42,p<0.05),孝文化观念越传统的老年人其生活满意度越高,在传统孝文化观念的影响下,子女会给予父母较多的照料和关爱,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满意度。

另外,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与文化生活态度呈正相关(r=0.57,p<0.05),即文化生活态度越积极的农村老年人,其生活满意度越高。对文化生活的积极态度使得老年人保持对事物的兴趣与好奇心,愿意参加文化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对生活就越充满期待和乐观,从而其生活满意度越高。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老年人能够享受到比过去更为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因此对生活现状比较满意。

第一,在孝文化观念方面,现代农村老年人越来越崇尚个性的自由和独立,能尊重子女的意愿。但在满足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仍然渴望得到精神享受,使得传统孝文化的同一性和稳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第二,在文化生活态度方面,农村老年人的社会福利意识有所提高,认为福利是社会成员普遍享有的社会权利,愿意以家庭成员和邻里相互陪伴、互惠互济的形式,共同参与社区养老文化生活。

第三,从文化参与目的来看,农村老人参加文化活动的主要动机是为了促进身体健康和舒缓疲劳,所以周围人的劝说等外部动机并没有成为推动老年人参加文化活动的重要因素。

第四,从农村文化养老困境来看,农村老年人较多停留在参与集体活动、重视亲朋好友之间来往的层面,较少参与自身发展和体育健身活动。主要原因是由于大部分老年人在自家周围没有合适的文化活动场所、得不到与文化活动有关的信息、到达文化活动场地的交通不方便、找不到一起参加文化活动的伙伴、身体条件不允许其参加文化活动是主要的文化养老困境。

第五,从农村文化养老的影响因素看,在传统孝文化观念的影响下,子女会给予父母较多的照料和关爱,这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满意度的提高。另外,文化生活态度越积极的农村老年人,其生活满意度就越高。因为对文化生活的积极态度使得老年人对事物保持着良好的兴趣与好奇心,愿意参加文化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对生活越充满期待和乐观,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就越高。

(二)对策与建议

1.转变社会上现存的传统孝文化观念,“正确”关爱老年人,实现对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帮扶。我国从法律和道德层面,都对赡养老人、孝敬老人和关爱老人提出了法律要求和行为规范,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但却忽视了农村老年人对心理和精神健康方面的要求。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具有“子女不应该只关心父母的物质条件,必须关心父母的精神文化生活”孝文化认知的现代农村老年人,其生活满意度较高。其实,农村老年人大多在物质生活上没有太多的要求,只求子女的理解和心灵的安慰。因此,要发挥大众媒体的宣传作用,综合运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载体,增强人人都自我教育、全程管理、全面服务的氛围,在提高老年人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时,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现代的文化孝老观念。

2.对老年人“适度”关爱,减少老年人对自我认知的损伤,切实帮助农村老年人解决实际问题。健康的自我认知是老年人晚年幸福的重要前提。依据社会损害理论,老年人的正常情绪有些时候会被子女或其他人看作是无能的表现,而对老年人做“过度”的保护,会给老年人的自我认知带来伤害,久而久之会给老年人产生消极的暗示,导致一系列新问题出现。因此,要鼓励老人进行自我计划、自我决定,改善老年人文化生活的客观环境,在精神和物质层面支持老年人从事文化养老活动。例如,子女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帮助老人寻找感兴趣的文化养老场所,建立以孝老为主题的公众平台,以农村老年人能够接受的方式提供文化活动信息,帮助他们解决参与文化活动的困难,享受满意的晚年生活。

3.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扩充文化养老服务队伍,大力改善文化养老的客观环境和人文环境。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在扶弱帮困、情绪疏导、心理抚慰、精神关爱、权益维护、危机干预、能力建设、资源链接、社会融入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是社会治理的专业力量。目前,我國养老社会工作服务的岗位主要集中在社会工作机构和部分社区服务中心。为进一步加强养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政府应进一步增强“文化养老”的工作理念,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向农村养老现实需求倾斜,扩大专业社会工作覆盖领域和服务范围,逐步加大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规范力度,逐步实行政府重视、多方部门参与、社会组织运行的多轮驱动、数轨运行的发展道路,更为有效地促进农村老年人的健康养老,不断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根据农村老年人的特点,激发不同类型老人的文化养老参与动机。从相关分析结果来看,文化生活态度是提高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显著的正向相关因素。而不同人格特质的老年人在性格脾气、兴趣爱好、思维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社会工作者在为不同类型老年人开展服务和教育的过程中,应以个性化为原则,因人而异,因群体而异,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品位的老年人的需求,开展符合老年人自身特长和个性的文化活动,激发他们增强幸福养老的自我意识,主动适应老年生活,从而自觉自愿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提升其自我满足感和生活满意度。

5.鼓励农村老年人规划自己的养老文化生活,支持并陪伴其参加文化养老活动。根据布特勒的人生回顾理论,人在老年期具有喜欢与人聊天、回顾往事的基本人格特征,这种特征缘于老人离开原来的生活圈子,到子女工作或生活所在地生活,对于暮年生活的心理焦虑而在心理上产生的人生回顾过程。所以作为子女,应该多倾听他们的“唠叨”,组织由子女或孙子女与老人共同参加的、适合家庭特点的文化活动并鼓励、陪同或让父母与朋友结伴参加集体老年活动,以丰富其晚年生活。另外,社会组织在开展老年公共活动过程中,应该加强低龄、中龄、高龄老人之间的交流互助。由社区服务人员或者社会工作者组织的老人文化养老观念的分享交流,能使老人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形成低龄老人带动中高龄老人积极参与文化养老的互助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青岛新闻网.青岛老年人161万占总人口两成 养老产业加速发展[EB/OL].[2017-01-12].http://mt.sohu.com/20160526/n451498418.shtml.

王红涛.宽容理念—“文化养老”的理论基础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8):173-173.

Robson W A. Welfare State and Welfare Society: Illusion and Reality[M].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1976.

高宏存,卜晓菲,刘超.创新中不断推进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2011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成就综述[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3(2):24-29.

汪文萍,王康義.浅谈“文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9):14-15.

黄佳豪.社区老年科普大学的文化养老价值及发展机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6):86-88.

黎文普,龚正伟.“文化养老”视域下社区体育文化养老路径探析[J].体育学刊,2014(4):46-49.

闫俊.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与养老文化传承[J].社会保障研究,2012(2):47-51.

???,????? ????? ??????? ?? ????? ?? ??[D]. ????? ?????(??),2010.

???,??? ???? ???? ??? ??? ?? ??: ?? ? ??? ????[D].????? ?????(??),2009.

[责任编辑 祁丽华]

作者:金英爱 王卫国 刘姝伶 周子垚

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研究论文 篇2:

重庆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统计分析

摘要:为了解重庆市城市和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状况、分析城乡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差别以及其影响因素。我们从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社会支持、休闲娱乐等四个维度对重庆城乡老年人进行了抽样调查。相关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城乡老年生活质量状况存在一定差异,城乡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也存在较大差别,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城市和农村老年人提供不同的养老、医疗等照料服务。

关键词:城市老年人;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

引言

2000、2006、2010年三次全国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我国老年人经济状况明显改善,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升,社会参与水平提高,老龄服务体系快速发展,居家养老意愿占据主流,空巢、独居老年人显著增加,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升,老年群体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由于我国是一个城乡二元结构非常明显的社会,导致城市和农村在经济、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这种结构性的不平等在城乡居民的生活状况中也有反映,尤其是在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中反映尤为明显。在其劳动年龄阶段,城乡劳动收入差距大,农村劳动者难以老年所需的资金,年老后,在如养老金、福利设施等方面国家投入资源更倾向城市,因此,城市和农村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状况和满意程度应该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截至2012年底,重庆市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584.41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7.47%;80岁以上高龄老人82.22万,占老年人口的14%;老龄化率在西部排名第一,全国排名第五。2013年,重庆市常住人口为2970万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732.76万人,城镇化率58.34%,居住在乡村的人口1237.2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1.66%。其中,0-14岁人口占16.40%,比重下降0.27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占71.72%,比重下降0.0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11.88%,比重上升0.30个百分点。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困境。其中,低龄老人数量大也寓示着重庆市老龄化将加速发展。

一、重庆市城乡老人的生活状况

随着“积极老龄化”的提出,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生活状况也备受各界的关注。重庆市城镇老人自我感觉“健康”的比例是47.15%,农村老年人则是35.25%,城市比农村高出11.9个百分点。城镇与农村老人自我感觉“基本健康”的比例基本相当。但农村老人自我感觉“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的比例比城镇高出8.58个百分点。农村自我感觉“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也比城镇要高出1.4个百分点。

重庆市农村老人有劳动收入的比例比城镇高出34.08%,但有离退休养老金的比例比城镇低46.16%;农村获得低保的老人数达5.38%,比城镇高1.13%;农村有家庭其他成同供养比例为为41.15%,比城镇高出11.4%。但提醒的是,2011年新型农保实现了全覆盖,农村老人领到80元以上养老金的比例达95%以上。至于“其他”项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储蓄、保险、社会救济、出售财产、金融资产性收入和亲友赠送等,但城镇、农村老人的“其他”收入均較低,仅为2%左右。

二、调查数据分析

本次以重庆市渝中区大溪沟街道、茄子溪街道和梁平县云龙镇、合兴镇四个地区的老年人为调查对象,2013年在重庆市人口信息中心的带领下展开的社会调查,共发放问卷840份,回收问卷814份,有效问卷812份,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男性384人,占47.3%,女性428,占52.7%;60-64岁占29.3%,65-69岁占21.7,70-74岁占20.2%,75-79岁占11.7%,80-84岁占10.8%,85岁及以上占6.3%,已婚有配偶的占64.8%,无配偶的占35.2%,初中及其以下的文化程度87.1%,中专以上的文化程度占12.9%。

(一)经济状况评价比较

农村老人对个人经济状况的评价,有48.5%的老人选择大致够用,30.28%的老人选择有些困难,11.4%的农村老人选择比较宽裕,8.9%的老人选择很困难,仅有0.7%的农村老人选择很宽裕;城镇老人超过被调查人员的一半近57.1%的老人选择了大致够用,22.9%的城镇老人选择了有些困难,11.4%的老人选择比较宽裕,很困难选项的选择比例为7.3%,选择很宽裕的城镇老人占比1.3%。可见,农村老人对于个人经济状况的评价低于城镇老人对于经济状况的评价。

(二)健康状况比较

在老年人健康状况的调查中,农村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比例为54.6%,城市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比例为60.8%。农村老年人与城市老年人自我感觉身体健康的比例大致相近,分别为25.5%和23.4%;而自我感觉身体基本健康的农村老年人比例却比城市老年人低14个百分点,自我感觉不健康但能自理的农村老年人比城市老年人比例高出7.2个百分点,完全不能自理生活的农村老年人比例为7%,而城市老年人比例为1.8%。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农村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例比城市低,但是,城市老年人比农村老年人对健康的自我评价更高,生活能够自理能力也比农村老年人强,相比之下,农村老年人更需要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务和护理服务,城市老年人更需要医疗保健服务。

(三)社会支持比较

在农村老人情形中,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与率为43.4%,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与率为12.8%,城镇老人中,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与率为33.3%,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与率为7%,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与率为2.5%,商业养老保险为1.6%,企业或集体养老补贴为0.4%。由各项数据可看出,城镇居民多样性更多,也便于发展多支柱养老保险。

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农村老年人占98.4%,参与职工医疗保险的比例较低,仅占2.3%;但城镇老人中,76.6%参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1.6%参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还有2.9%参与商业医疗保险;2.3%享受公费医疗,但仍有3.6%的仍未参加医疗保险。可见农村仅有新农合,但城镇居民多样性更多,也便于发展多支柱医疗保险。

(四)休闲娱乐比较

可知,休闲娱乐活动方面,休闲娱乐活动方面,看电视听广播是城乡老龄人群的主要方式,农村比例45.6%,城市为42.3%,城乡差异不明显;但是在读书看报这一休闲方式中,城乡差异非常明显,城市仅有5.9%,城市却高于农村近16个百分点高达21.5%;体育健身方面,农村比例仅有2.5%,城市为8.8%,几乎是农村的4倍;麻将作为娱乐方式,城市居民14.2%也明显高于农村的6%;农村老龄人口用手机比例为7%,也低于城市的13.3%;至于上网,城市3.5%的比率依旧是农村0.4%的八倍以上。而农村在其他比例为8.7%,高于城市的0.9%。可见,看电视听广播是城乡老龄人群的主要方式,但农村老人休闲娱乐活动项目相对更为单一,娱乐休闲总体水平也较低。

可见,对生活不满意的农村老年人和城市老年人比例非常接近。但是,对生活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城市老年人比例明显比农村老年人高,而认为生活状况不好不差的农村老年人又比城市老年人多。说明,不管农村还是城市,对生活不满意的老年人都是少数,认为生活质量一般的老年人却超过一半多,反映出提高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要求。

四、重庆市城乡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本文自变量主要从老年人的人口社会学特征、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社会支持、休闲娱乐这五大方面运用Spearman相关系数探讨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其中人口社会学特征选取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四个指标。经济条件包含经济状况、住房两个指标。由于调查问卷特有的限制性,本文只选取了健康状况、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种数三个指标。社会支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福利三个指标。而日常生活则选取闲暇活动、家庭成员关系两个指标,其中,闲暇活动是测量精神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一)人口学特征与生活满意度

人口学特征包含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不同的人口学特征对老年人的生活、环境等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从而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也不同。研究不同人口学特征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探索人口学特征影响生活评价的规律,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相关分析显示,性别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可忽略;值得探讨的是,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与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年龄越低、文化程度越高、有配偶的农村老年人对生活满意度越高;但是,城市老年人却没有存在此类或者相反的关系。

(二)经济状况与生活满意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老年人对经济状况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其对整个生活的评价。因此,老年人的经济状况是必不可少的变量。

不管农村老年人还是城市老年人,经济状况对其生活的自评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经济状况自评月宽裕、没有领取低保的老年人对生活的评价越高。

(三)健康状况与生活满意度

老年人是否经常患病、能否自理日常生活需求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其心情,而一个人对生活的主观评价就依赖于其心理状况,因此,选取了健康状况自评、有无慢性病两个变量分析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相关分析显示,农村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与自身的健康状况密不可分,与健康状况、有无慢性病皆呈负相关。自我感觉越健康、没有患慢性病的农村老年人对生活越满意;虽然城市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与生活满意度之间也存在同样的关系,可关系并不密切。

(四)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

目前,为提高我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努力加强建设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其中就包含了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的建设,说明当前养老问题并不是一个家庭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本文选取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两个变量来分析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由上表可看出,城市老年人只有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才与城市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呈明显的正相关,而参加养老保险却没有明显的关系;值得反思的是:农村老年人没有参加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对生活越满意。

(五)休闲娱乐与生活满意度

闲暇活动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对于老年人而言,老年人不用工作和学习,因此,老年人的空闲时间就很多,那么空闲时间的活动安排就成了其生活的重要部分。除去闲暇活动时间外,老年人的其余的时间差不多都是与家人共同相处的时间。

由上表得知,体育健身、用手机等休闲活动对老年人生活质量都有影响,只是抛开这两项活动后,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打麻将等休闲活动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同样有影响。

五、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农村和城市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差别很大。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用手机对农村和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相同。但是,农村和城市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人口学特征、社会支持和其他休闲娱乐之间的影响差别很大。与城市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非常明显影响的因素有: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公共娱乐、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等,因此养老服务的供给上,应当注重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实农村图书室和村广播站的建设,除此之外,还应当尽可能地提高农村的文化程度,特别重视高年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需要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老人社会生活状况的社会支持因素特殊关注的是:参加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合作养老保险的农村老年人对生活状况并不满意。这种不满意的原因有两种:一是不管养老保险还是医疗保险都不能解决农村老年人日常消费和看病贵的问题;二是农村和城市的保险待遇差别很大。因此,应该加快对农村和城市社会保障一体化的建设。(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彩霞.北京市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和生活满意度的比较[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年

[2]唐晓诚.北京市老年人生活状况及社会支持体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3月

[3]段昆.离退休老人生活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3月

[4]陈薇.武汉市女性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5月

[5]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内容及评价标准建议(草案)[J].ChinJGeriatr,oet.1996,Vol.15

[6]陈薇,周琼.关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的综述[J].兰州学刊,2008年第1期

[7]韩少梅,张承训.我国城乡独居老年人生活状况分布[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9年

[8]重庆市城乡老年人精神卫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比较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年

作者:陈宜梅

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研究论文 篇3: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我国农村老年人体育锻炼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运用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微系统、从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等各层次分析影响农村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因素。得知老年人体育锻炼不仅受家庭、同伴群体等微系统以及中介系统的直接影响,而且受到社会变迁、经济发展、文化背景等宏系统的间接影响,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农村老年人的体育锻炼提供支持。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体育锻炼;生态系统

Influencing factor of the aged sports exerci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system theory

MAO Zhan-yang

(Henan Polytechnic,Zhengzhou 450046,Henan,China)

Key words:rural area;the aged;exercises;ecosystem

收稿日期:2014-02-28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2014年软科学项目(编号:142400410135)。

作者简介:毛占洋(1974-),男,河南台前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理论。2013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达到2.02亿,达到总人口的14.8%,国际上通常认为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或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作为衡量人口老龄化的标准,由此可见,我国已迈入老龄化社会。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口老龄化是继环境恶化、资源匮乏之后,我国所面临的最严峻的社会问题之一。因此,如何提高我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他们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不仅是每个家庭的责任,也是社会、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

随着人类健康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卫生政策的重点由疾病治疗转移到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上[1]。体育锻炼具有康乐特点,活动项目简单、动作舒缓、运动量适当,融健身性、娱乐性为一体,能够达到增强老年人体质、延缓衰老、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是一种科学、合理的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老年人享受国家财政支持相对较少,而老龄阶段是疾病多发时期,农村老年人承担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因此,廉价的体育锻炼可以在健康保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尽管有人对我国老年人的体育健身进行了研究,但是都是从某一个角度进行论述,综合分析较少,本研究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从不同的生态环境分析我国农村老年人的体育健身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心理学认为,人与环境之间是一个复杂的统一整体,并不是对立关系。人的心理发展不仅受遗传因素影响,而且受到个体所处环境的影响。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与人的发展都密切相关,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了著名的关于个人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公式(见图1),认为人的行为是人与其所处的环境的函数,一个人的行为是会随着人和环境的变化而随之发生变化的[2]。

图1人的行为与环境关系公式图 生态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由小到大逐层扩散的,比较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每层系统都会通过特定的方式对个体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布朗芬布伦纳在其理论模型中将人生活于其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的环境称为行为系统,该系统分为4个层次,由小到大分别是: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见图2)。

图2老年人行为的生态系统图

山东体育科技第36卷总第150期2014年第3期毛占洋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我国农村老年人体育锻炼影响因素分析No.3 20142生态系统理论下农村老年人体育锻炼影响因素

在广大农村,老年体育锻炼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无病即健康”的思想很普遍,缺乏科学合理的健康促进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老年人的体质健康。农村老年人缺乏体育锻炼的问题不仅仅是个人某一方面的问题,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应将此问题置于农村老年人行为生态系统的不同子系统中,从不同领域、层面和视角加以全方位地审视。

2.1微环境系统对农村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影响

微系统是指个体直接面对和接触的系统,个体身处其中并形成特定的活动方式、行为角色和人际关系模式[3]。微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情境,身处其中的个体相互影响。比如家庭、亲属、朋友、邻里之间就是农村老年人生活中的微系统,微系统中的个体之间直接接触,不断地进行人、物、信息等交流。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4],家庭生活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个人心理的形成、性格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的成员结构和成员关系的和谐程度对人的体育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5]。农村家庭中,伴侣、子女对老年人体育参与的支持对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有显著意义。家庭中,夫妻关系最为密切,夫妻日常生活行为相互影响。老年夫妻关系中,一方的体育锻炼的意识、兴趣,习惯等会对另一方产生影响,如果夫妻相互支持,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子女理解和鼓励老年人参加各种体育健身活动的行为也能帮助老年人养成健身习惯。

农村自然村落是社会的初级群体,与城市居民相比,村民之间关系普遍比较自然和单纯,价值认同度较高,存在着强烈的的趋同心理[6]。农村的老年人在闲暇时间会和朋友、亲戚、左邻右舍一起休闲娱乐。这些人有共同兴趣爱好,交往频繁,彼此间相互影响。由于趋同性、群体的认同感,以及体育活动的群体性特征,体育活动使他们产生认同感和成就感,坚定体育锻炼的信心和决心。

2.2中系统对农村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影响

中系统是指个体所处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微观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家庭和工作单位的关系,邻里关系等。微观系统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数量、质量及程度决定了中系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7]。

中系统是微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老年人所处的微环境之间良性互动,对老年人体育锻炼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互动,一起学习、一起交流,能够带动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其次,家庭和邻居成员经常一起参加生产劳动,生活中相互照应,彼此间相互了解。如果他们认识到健身的重要性,一起参与体育健身活动,那么良好的健身氛围会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其中。再次,现在大部分农村家庭都收听或收看广播、电视,这些传媒网络宣传了很多营养、医疗方面的知识,但是对老年人的体育健身却是介绍不多。因此,大众传媒应结合不同地方实际情况,介绍适合不同条件下农村老人的健康知识,健身方式、手段,改变农村老年人落后的理念,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识,促进老年人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2.3外系统对农村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影响

外系统指个体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8]。对于农村老年人,外环境指城镇体育组织等,它们间接地影响着老年人体育健身行为。如果城镇的体育协会、健身指导中心,经常进行体育健身知识的宣传,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那么老年人耳闻目染,知道体育健身对自己健康的重要性,就会提高体育锻炼的兴趣。

2.4宏系统对农村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影响

宏系统指个体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及其文化背景。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均镶嵌其中,如社会阶层、经济结构、文化模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法规政策都会作用于其他3个系统,并施加影响。

2.4.1传统农村文化和现代体育思潮对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影响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民受客观条件的影响较大,并以农业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农民依靠地缘关系组成村落,村民之间是随着时代延续与时间推移下,形成了稳固与亲密的人际关系。村落中,人们以家庭为日常生产、生活单位,宗族本位思想浓郁,形成了安于现状的封闭、守旧、固步自封等传统农民文化特征。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广大农民长年被封闭在乡村一隅,老年人受教育程度低,在长期自然经济影响下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日常行为上基本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这种文化特征导致他们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封建迷信滋生泛滥,低俗文化乘虚而入。很多农村老年人闲暇时光都忙于参与摇骰子、 打麻将等赌博活动。因此,提升农村老年人文化水平、宣传健康知识,有利于提高老年人对全民健身的认知水平,有利于抵制封建迷信、低俗文化的侵蚀,有利于农村健康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和文明进步,以西方体育为主流的现代体育思潮逐渐向农村蔓延。西方体育文化尊重个体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展示自我,超越极限。在比赛中互相尊重,公平竞争,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这种体育价值观也得到农民的接纳,很多现代体育项目在农村扎根发芽,比如篮球、足球、桌球、羽毛球等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喜欢。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差异比较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不管是传统体育还是现代体育,只要适合当地老年人体育锻炼,能够促进身体健康的项目都可以提倡。

2.4.2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对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影响

一个国家经济条件的好坏、发展水平的快慢、经济制度种类和经济体制最终决定一个国家、社会、个人对农村体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资,从而从整体上影响和决定了农村体育的发展[9]。经济发展好坏不但直接影响支持农村体育发展的财政投入,而且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规模、速度、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农村居民的实际家庭收入,进而影响农村居民参与体育的愿望以及实现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还影响农村居民对体育的需求程度、层次和结构[10]。

改革发放以来,广大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居民不再是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阶级,已经出现了阶层分化的现象。由于不同农民阶层所拥有资源的不同,其价值观、 生活方式、娱乐项目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大部分农村老年人还处于社会底层,经济地位低下使他们忙于农业生产、照顾子女的下一代,无暇从事体育健身。另外,由于我国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条件的落后,他们有着较大的后顾之忧,使得农民没有能力像城市居民一样在体育锻炼方面进行消费。

3支持农村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策略

生态系统和老年人发展产生动态的信息、物质、精神上的交流。农村老年人的行为不断的受到生态系统中不同子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生命质量也呼唤着生态系统中不同子系统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构建更加健康和谐的社会。

3.1农村老年人家庭、亲属的关心和支持

家族意识在我国农民中根深蒂固,它对内的表现主要是个人对家庭的强烈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外则以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为标准进行取舍,判断信任半径和强度[11]。由于我国生育政策的实施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家庭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家庭人口逐渐变少,家庭小型化使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经济生产的分工,而是社会化和亲情的交叉和融合。其主要内涵变为了成员之间的情感互动和心理支持,作为老年人最亲近的人,家人、亲属有必要关心其体质健康,支持其体育锻炼。

3.2加强全民健身计划宣传

由于农村老年人文化层次比较低,对健康知识和健身作用认识不足,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健康知识和健身活动方面的教育。积极组织多种多样的健康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12],以学校、村落、乡镇为重点,开展创建健身场所的活动,通过广泛的宣传,积极的引导示范,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文明的行为方式。“全民健身计划”的阳光还没有沐浴到广大农村的各个角落,新闻媒体需要大力宣传,内容应丰富多彩,特别需要强调全民健身的重大意义。乡镇、村落卫生所针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提出相应的锻炼项目、方式和手段。

3.3农村体育文化建设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创造出具有独特价值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不同地域的民族保留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它们体现东方智慧的和谐发展观念,部分传统体育项目得到了传承,有些濒临灭绝,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些新的体育活动项目也不断涌现。因此,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一方面积极挖掘和开发一些濒临消失的传统项目,继承发扬传统体育文化和谐发展的思想;另一方面接纳现代时尚的体育文化,使其与农村地理环境、农村现代生活方式相契合。老年人与青年人体质不同,因此农村老年人体育活动的开展应坚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原则,体育活动开展尽量选择农村老年人喜闻乐见、参与程度高的项目。

3.4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农村正面临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复杂过程。这一历史转型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等深层次领域, 是农村社会的一场深刻变革。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农村体育发展前提。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之间经济收入的差距拉大,肯定会影响城乡体育的发展[13],政府应该加大农村体育的扶持力度,做到对象明确、重点突出,保障有力,把体育设施修到农民身边,把服务体系覆盖到每个行政村,培养农村体育指导员,指导农村老人体育锻炼,减少体育锻炼风险,提高老年人的体质健康水平。

医疗保险作为保障人们健康水平、抵抗风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正逐步建立,享受医疗保险对我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有促进作用。农村医疗保险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02 年实施以来,它在很多方面还不够健全,农村的参保率、筹资水平、受益水平还比较低,所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上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应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保障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能够保障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为老人进行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使老年人没有后顾之忧,得以安享晚年。

4结束语

当个体生存在各种生态系统之中时,各个层面的生态系统交互影响着个体发展。农村老年人体育锻炼不仅深受家庭、亲属、朋友等微系统以及中系统的影响,还受到外系统以及农村文化、经济发展、社会价值取向等宏系统的影响。分析农村老年人不同生态系统对其体育锻炼的影响,提出有效的支持策略,最终目的是增强农村老年人的体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勾勒出“最美不过夕阳红”的老年生活。

参考文献:

[1]叶旭辉,李鲁,等.日本老年人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1,18(4):161-165.

[2]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3]韩会君,陈建华.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 30(6):16-20.

[4]宋杰.家庭体育:发展我国现代农村体育的着力点[J].体育学刊,2010, 17(3) 37-40.

[5]李国华,邹瑜.我国城市家庭变化与家庭体育服务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4, (1):11-14.

[6]单颖,吴振华.变迁中的中国农村与农村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0):1319-1321.

[7]车广吉,丁艳辉,等.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德育体系—尤·布朗芬布伦纳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2007(4):155-160.

[8]辛自强,池丽萍.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 杨英,邓跃宁.四川农村体育“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1),36-39.

[10]周健生,江亮. 新时期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经济条件分析及对策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3):311-313.

[11]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纲要[J]. 改革,1995(3):9-13.

[12]孟琴琴, 张拓红.机体功能及健康行为对老年人健康自评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0,8(11):1413-1414.

[13]董宏伟,臧福山.农村体育的制度困境及破解途径[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8,24 (5):34-36.

[14]刘梅英.契机与挑战:论当前我国农村群众体育的变革[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7):12-14.

[15]陈粮,董宏伟,杨吉春.新农村公共体育产品投入主体政策的理性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2):30-32.

[16]齐立斌,胡茂辉.新中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制度的变迁与创新[J].山东体育科技,2009,(1):50-51.

作者:毛占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层群众生活之群众文化论文下一篇:网络安全视角计算机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