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10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为了进一步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必须对课程体系中的大部分课程进行改革,其中机械制造装备课程的改革也是一个重点内容。论述了原机械制造装备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该课程改革的思路和具体实施措施。可以预见,该课程的改革必然会推动“卓越计划”的实施。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改革论文 篇1:

基于虚拟技术的机床夹具设计实验教学探讨

【摘要】机床夹具设计是《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中重要的实验内容。针对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机床夹具设计实验教学方案,期望通过引入新技术,丰富夹具设备库、拓展学生眼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机床夹具的综合设计能力,改善教学效果。

【關键词】虚拟技术  夹具设计  实验教学  改革

1.引言

机床夹具是《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是机床上用于装夹工件(和引导刀具)的一种装置,是确保机床切削加工顺利进行以及质量能够达到要求标准的一项重要装备。在目前柔性制造的背景下,机床夹具快速设计和制造是机械制造装备柔性化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学好并掌握机床夹具的柔性化设计至关重要[1]。因此,《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开设了夹具拆装和组合夹具的设计、组装与调整的实验教学课程,促进学生熟练掌握机床夹具设计相关内容。实验环节是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一个相互提升的正循环相互促进过程,实验教学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利用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2.传统实验教学缺点

机床夹具实验课程就是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根据工件工序要求及结构特点,自行设计夹具总装方案,并进行装配及调整,以巩固《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中所学到的有关机床夹具的基本理论知识。但大多数高校的理论课教师和实验课教师不是同一个人,容易造成理论课教师和实验课教师缺乏沟通,导致理论与实验脱节,理论课不能支撑实验内容,实验课不能验证理论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2]。而且做实验前,学生很少有机会和时间提前去实验室熟悉夹具设备,实验过程大多都是学生被动的按照实验教师讲授的实验步骤,机械地重复拆装过程,容易把实验训练当成了任务。整个过程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实验训练能力单一,缺乏思考、不理解实验的意义和目的,导致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不能相互促进,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机械方面的实验课程设备还存在更新换代较慢,一些学校甚至还使用着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夹具设备,与实际生产中的先进设备脱节,降低了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不佳。

3.虚拟仿真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另一类试验研究的新技术,即虚拟仿真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就是用一个虚拟的系统模仿另一个真实系统的技术,是虚拟现实技术与学科专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将其应用在教学实践的前景和潜力巨大。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提出要深化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开展虚拟仿真实验共享平台建设。2018年教育部下发了开展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并公布105个首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地方各大高校也都跟着时代发展的步伐,建立了虚拟仿真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能为学生提供具有良好沉浸感、获得感和逼真感的虚拟仿真实验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多学科、多专业知识点融会贯通的能力[4]。但是其缺点也很明显,虚拟仿真实验室的组建投入大,一个学校的虚拟实验室数量有限,不能满足所有专业的开班需求。同时,国家也没有统编的虚拟仿真实验教程,目前基本以软件供应商提供的设备手册作为实验指导书,操作手册不能完全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学校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编写贴合教学实践的虚拟仿真实验指导书[5]。因此,完全采用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夹具设计实验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4.实验改革

鉴于虚拟仿真技术的优点和虚拟仿真实验室的不足,我们择优避缺将部分虚拟仿真技术引入机床夹具实验的过程中,对机床夹具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改革后整个夹具设计实验主要包括虚拟仿真和实际实践两个部分。

(1)虚拟仿真部分

利用3D软件和网络技术构建机床夹具设备的数据库,补充和完善实验室中实体机床夹具的不足,弥补传统实验设备更新慢的缺陷,实现各类机床夹具的全覆盖,扩大学生对机床夹具的认知,扩宽学生的视野,跟上柔性制造步伐。有了完善的夹具数据库,理论教师上机床夹具理论知识部分时也可以轻易的将其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增加学生的认知度,从而打通理论与实验之间的关系。实验实践过程前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对本实验的拆装对象夹具进行主观认知和详细分解,了解各类机床夹具的结构、原理和特点,了解组合夹具的元件种类、结构与功用。通过三维模型熟悉典型夹具结构与分类、组合夹具的特点,加强对六点定位原理的认识,提高分析应用能力。同时也可以按加工要求利用数据库的夹具零部件设计各种夹具总装方案,完成装配和调整,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设计能力。

(2)实验实践部分

实验实践部分是继承实验课程的精髓,它是锻炼学生实际操作的部分,具有提升学生动手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创新能力和其它综合性管理能力的作用,是其它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因此,学生在前面虚拟仿真认知的基础上,理清夹具中的基础件、支承件、定位元件、夹紧元件、对刀元件及导向元件和各元件之间的连接及定位关系。基于虚拟技术构思和设计出整个夹具的总体结构方案,并对机床夹具进行拆装、试装、调整、装配和检测,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采取“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策略的教学改革实施后,使学生能够将理论课堂中学习到的机床夹具专业知识应用于虚拟实验中,提供实验实践操作前熟悉夹具设备的机会,并通过虚拟分析过程和结果总结出实践经验,然后再将这些实践经验应用于实际操作中,从而达到“虚”“实”结合,提高利用知识的实践能力。

5.结论

将虚拟仿真技术引入到实验教学中,弥补了传统机械类实验教学中设备更新慢、理论和实践课程脱节的缺陷。与时俱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对新事物的认知、增强学生自主探索精神,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梅雪峰.机床夹具设计方法探究[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19(3):77-78.

[2]万林林,伍俏平,邓朝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4): 40-42.

[3]李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必要性、存在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机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19(7): 151-153.

[4]王颖淑.基于虚拟实验的实验室推动机械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通讯世界,2019(3):302-303.

[5]王慧,白红英,马丽.高校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与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7):216-218.

作者:龙向前 何水龙 鲍家定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改革论文 篇2:

面向卓越计划的“机械制造装备”课程建设与改革

摘要:为了进一步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必须对课程体系中的大部分课程进行改革,其中机械制造装备课程的改革也是一个重点内容。论述了原机械制造装备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该课程改革的思路和具体实施措施。可以预见,该课程的改革必然会推动“卓越计划”的实施。

关键词:卓越计划 课程建设与改革 机械制造装备 人才培养

1.引言

“机械制造装备”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机械制造技术项目综合训练、机床检测综合实验、毕业设计等后续课程和实践的基础。该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装备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掌握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原理和方法,具备一定的机械制造装备总体设计和结构设计能力。

教育部于2010年召开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启动会,“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其目的在于通过培养方式的改革,培养出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

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进入第二批“卓越计划”,该项目的批准是专业深化学校办学定位的一个标志性成果。为了适应国家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构建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原课程体系的中的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2原课程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一方面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我校的机械制造装备课堂教学学时压缩到只有32个学时(13级培养方案中增加为48学时),由于该课程具有综合性强、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和知识更新比较迅速等特点,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与时俱进的教学需求,另一方面随着机械装备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导致机械制造装备的设计、制造和维护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比较紧缺。机械制造装备课程的问题主要有下面几个问题:

(1)原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主要是车床、磨床等传统机床及其传动系统设计,从内容上来看,这部分内容需要进行更新。现行的课程内容体系是建立在传统的典型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涉及到的新方法、新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较少,所用的教材只是理论知识的介绍,缺乏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2)现开设的课程实验教学多为验证性方面的内容,这种实验方法难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难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实践动手能力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现在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传统,教师上课,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学习,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

3课程建设改革措施

课程建设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见效慢的工作,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機械制造装备”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内容一直在不断地变化与改革中,而卓越计划要求其适应社会需求而再进行教学改革,针对此我们进行了如下的建设与改革工作。

3.1建设改革核心思想

确定了“机械制造装备”课程建设改革核心思想: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导向,以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对机械类专业的机械制造装备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将先进制造设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适应机械类学科特点的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新模式。

3.2具体建设改革措施

根据卓越计划的目标要求,结合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形势,调研了本地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收集具体知识和能力需求,了解其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查阅了国内外有关本课程的教学资料,通过教研室讨论等一系列活动,细化了课程的目标和任务,明确各章节重要知识点,形成了如下的教学内容体系与改革措施。

(1)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在保留讲授传统机床原理以及传动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础上,新增加数控机床分析以及关键功能部件的设计内容,包括数控车床的工作原理、各种切削加工中心、数控机床的应用及并联运动机床和混联型机床的各种性能指标;新增加数控机床伺服进给系统设计、数控机床伺服电动机性能和选型计算、滚珠丝杠和消隙齿轮的选择、定位精度和低速运动平稳性;新增加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方法、工业机器人及其生产线设计、机械加工生产线总体设计等内容。同时加强创新设计方法和运用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适度,突出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科交叉,反映现代和融入前沿的教学特点。

(2)在实验教学内容方面,将原有的4学时实验改为6学时,保留原普通机床结构实验,要求学生动手拆卸,增加数控机床结构实验,增加机器人系统结构实验。

(3)在课程教学方法,开展三级项目课程,采用项目驱动型教学方法对机械装备课程进行改革,课堂布置项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就项目开展讨论课。

(4)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原笔试的考核方式不变,实验根据实验报告评分;作业和实验各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加大项目课程的考核比例,拟计划占到50%左右,同时采取学生项目小组自评,先给出初步成绩,再由老师评定给出最终成绩的方法,即激发了学生上进心和创新的意识,又有助于学生互相学习。

(5)建设网络课程,将有关资料对学生开放,供学生自主学习,逐步完善视频课程。

4总结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的要求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工程人才培养,具体落实到“机械制造装备”专业核心课的教学建设与改革,这就要求改革传统教学中不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的内容,提出该课程新的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想和在工作中实施的方法,通过上述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措施,必然会加强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M].武汉: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

[2]丁毓峰.基于创新计划体系的机械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34-36.

[3]丁江民,魏延刚.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制造装备设计”专业课的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3,(18):21-23.

[4]齐继阳,刘菲菲,孟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机械制造装备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9):109-110.

[5]宋树权,王正刚,吴卫东.基于卓越计划的机械制造装备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0):80-81.

基金项目:上海电机学院重点课程建设项目(A1-5401-15-001-06-31)。

作者:邵兵 于忠海 傅晓锦 夏凤芳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改革论文 篇3:

校企合作导向的现代过程装备制造技术课程改革探讨

[摘 要]过程装备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使高校明确了以校企合作为导向的现代过程装备制造技术的课程改革方向。结合课程的教学现状与特点,高校可以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初步改革,将面向企业需求的发展目标引入课堂教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关键词]过程装备制造;校企合作;课程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化向大众化阶段逐步发展,人才培养多元化格局日益明显。为适应新的教育形势,越来越多的普通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大学,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研制、生产、管理工作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重点是“用”,实质是学以致用,“用”的基础是掌握知识与能力,“用”的对象是社会实践,“用”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进步。[1]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顺应这个应用型的转变,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都需要做出调整与改革。

现代过程装备制造技术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涉及面广、概念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课程以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过程原理、互换性和技术测量等先修课程为基础,能够较好地开展课程的讲授。但其课程内容实践性强,其概念和理论知识对于尚未踏入社会、毫无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更不用说联系实际来灵活运用了,因此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更是无法与企业接轨,学生毕业后在从事专业的相关工作时很难把知识运用起来。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而且需要以校企合作为导向开发改革思路,完善课程建设。

一、校企合作导向的课程改革方向

我院以应用型转变为契机,以校企合作为导向,结合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培养目标,明确现代过程装备制造技术课程改革的方向。首先,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要培养有坚实的人文自然、工程科学的理论基础与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具备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控制工程和管理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机械、化工、石油、能源、轻工、环保、医药、食品等行业从事过程设备的工程设计、系统控制、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工程应用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既然目标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直接输出到企业,那么课程改革就要从企业需求为着手点。

将企业需求贯穿于课程教学中的前提条件是学校与企业的深入交互。在建立课程改革目标与方法的全过程中,学校必须深入企业,才能充分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改革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教学模式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才会趋于合理与科学化;而企业也需深入学校,直接参与到课程改革的研讨与教学过程中,才能直接参与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实际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得到提升,实际目标为学生所学能在企业工作中直接应用。

首先,邀请企业教师参与研讨课程改革具体方案、细化课程的具体学习目标。学校教师从理论层面剖析课程需讲授的基本知识,而企业教师则从企业需要员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对具体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进行细化、精炼或扩展,以在课程上就体现企业和社会需求,进而实现校企精准对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其次,要广泛汲取企业实际工程问题,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制造技术本就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大量补充实践内容。企业教师提供工程实例素材甚至直接进课堂,将他们的工程经验与工程方法结合到理论讲授中,既可以将枯燥理论实际化,又可以通过生动的案例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学生课堂学习缺乏的实践经验,直接使学生的实际企业工程知识得以固化,提升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

以企业需求为改革的目标,再结合课程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课程改革探讨是必要途径。

二、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

现代过程装备制造技术以先修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为基础,主要讲授以焊接为主要制造手段的过程装备中压力容器的制造方法,工程上均采用传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流程;再作为机械制造的补充,讲授机械加工质量精度要求。前一部分内容较传统,无较大革新;后一部分则偏重理论,实践内容较少。教学内容遵循教材展开,沿用经典教材,存在的问题就是教材较为老旧,先进的技术少有介绍,导致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无新鲜感;且教材编制都较为理论化,很难满足企业对输出人才的需求。

教学模式上也存在一些问题:1.课程讲授的形式缺乏实践性,由于制造所涉及的设备较大型,很难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实践,课程没有设置实验,也没有配套的实践环节。2.缺乏实践性的纯理论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更多的是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学互动性差,学生学习兴趣不大。

另外,教学配套的师资队伍主要成员是一批博士毕业后直接就业的教师,因此教师工程经验较少,讲授知识时难免出现脱离实际的现象。

三、校企合作导向的课程改革实施

针对以上问题,以校企合作为导向,高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师资力量等方面规范现代过程装备制造技术课程改革,能更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需求。

(一)修订教学内容,优化知识体系

教学内容的修订是课程改革的根本,更是重中之重。根据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针对上文提到的教材与知识点陈旧、实践内容缺乏的问题,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优化及更新。

1.缩减陈旧知识,补充先进技术

教学资料上,我们沿用经典教材,保证应有的基础,但适当缩减了原有内容的授课时长。我们经过与企业工程人员的多次研讨,考虑将焊接基本知识与焊接方法、筒节弯卷工艺、封头成形工艺、机械加工工艺等原主要内容保留,为掌握知识点,作为课堂的理论讲授内容;而其他焊接材料、焊接工艺、制造前准备、切割、机械加工质量精度等内容弱化为理解知识点,以项目或案例教學方式引出。补充讲义涉及一些先进技术,如微纳加工、虚拟制造等,涵盖从原理、工艺到应用等多方面内容。既要增加已经在工程上普及的先进技术,也要增加还未普及的前沿技术。借助学生追求新鲜感的特点,提高教学质量。

2.调整教学课时分配,侧重工程实际

结合知识体系的调整,弱化知识点相应缩减的课时,可由项目教学或案例教学补足。授课内容上,要弱化枯燥的理论讲解,更多地用生动的图片、录像、视频或动画展开项目教学或案例教学,让学生具体地了解整个制造过程,毕竟制造技术本身是看得见摸得到的,是真实存在的。用色彩丰富的图像信息代替单调的文字,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的项目与案例、具体生动的图片与视频从何而来?其需要引入企业力量。一方面可以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将企业教师带入课堂,围绕知识体系,以他们经历的实际工程案例为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校教师参加工程培训或企业见习获得教学素材,丰富实践内容。

3.适当补充双语内容

为配合新形势的需求,应补充双语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较传统的、应用普遍的一些技术。简单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更多地掌握英文专业知识、方便对科技文献的阅读,另一方面为将来的全英语课程作初步过渡。而更直接的目标就是企业需求,企业国际化合作越来越普通,专业英语的听说阅读翻译能力成为学生就业的必要技能。机械行业设计制造都依托标准执行,而客户国际化使企业不得不应用国际性标准,标准的阅读翻译就成为企业需要攻克的重要问题;另外,在国际化交流中,技术人员需要与供应商、客户等以英语进行技术讨论,相关人员掌握专业英语已成为必然。因此,双语教学甚至全英语教学成为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二)改变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使教学更贴近企业需求

1.改变理论课讲解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单纯讲解理论知识,难免令学生感觉枯燥乏味。通过讲述、分析、设疑和解疑的方式来传达理论知识,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理论知识,并且更容易将记忆固化下来,效果更直接显著。在讲解的过程中由浅入深、举例论证,能使学生更易接受知识。比如在讲授单层压力容器制造工艺流程这一知识点时,纯粹按流程顺序讲解,学生很难完全理解掌握,可尝试通过设疑、引导分析、解疑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教师可拿出一张压力容器的装配图,提问图中的压力容器有哪些零部件、分别是怎么加工出来的,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引导学生观察焊接接头,从而理解零部件间的关系、零件的加工方法,让学生分步来说明图中各零部件的加工方法;再引导学生分析加工前后的工作有哪些,进而引出整个制造工艺流程:选材—复检材料—净化处理—矫形—画线—切割—成形(筒节卷制、封头成形、管子弯曲)—组对装配—焊接—检验。学生很自然就理解并接受了概念,再结合现场生产的视频,很容易就能将知识直观形象地固化到学生的心中。

2.产教结合,采用案例教学方式

制造技术是讲究动手操作、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而原先课程设置偏重理论,要增加相关实践课程较为困难。教师可以引入案例教学法,将教学内容以工程实例设计为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给出设计方案。[2]

如阶梯轴的加工工序安排实例,教师要明确给出加工方法,并讲述工序安排所要考虑的生产类型、设备要求、工人要求等细节问题,从而确定案例给出的方案。接着,改变生产类型,让学生分组讨论,生产类型的改变需要将工序集中或分散、考虑设备工装工人等条件要求是否提高等,从而进一步确定工序的安排。这样学生运用教师所授知识来分析问题,知识在课堂上就直接被吸收了。

案例来源于生产,产教结合,要在企业生产中广泛汲取制造实例。制造技术与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和认识实习等密切相关,教学过程可以直接与各项学生实习挂钩,以学生亲身经历的零件制造为案例展开讨论,如轴的加工工艺、封头成形工艺、换热管弯曲工艺等;另外,以校企合作模式,调研并广泛收集企业生产实际素材。对于广泛应用于工程中的传统技术,可以采用生产实际案例来展开互动式教学。

3.科教结合,采用项目教学方式

补充的先进技术属于较为科学前沿的技术,少有教材涉及。可以引入项目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分散为多个项目,学生以小组协作方式制订计划,包括搜集整理资料、归纳总结资料、形成综述报告、整理演讲PPT并上台演讲。教师不定期了解项目进展,讨论调整调研方向。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在调研总结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台演讲锻炼了表达能力。可见安排详尽的项目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全方面地锻炼自身能力。

校企合作模式也可以结合进来,如学生演讲可邀请企业教师参加,从工程应用角度分析技术可行性、经济性,给学生讲解理论中容易忽略的生产实际问题,令教学更能与企业接轨。

(三)形成“花样百出“的考核方式

配合教学模式的改变,考核方式也要做相应调整,不再是一次期末考试决定学习结果,而是结合教学过程分析研讨、案例与项目各互动教学内容综合评定成绩。要弱化期末考试的重要性,令学生感受到期末考试只是以卷面考试形式评定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多实践能力的锻炼成果要体现在每次研讨、案例或项目的独立模块中。要将独立模块的各方面,包括项目方案制订、收集整理资料、解析问题、写报告、演讲等,与期末考试结合,综合评定总评成绩。而独立模块成绩的评定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给出。

(四)丰富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是校企合作导向课程改革的物质保证。高校既要加强学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又要更多地引进双师型教师或企业教师。学校的青年教师多数无实践经历,加强其实践能力至关重要[3]。上海市教委大力支持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给予青年教师资助,让其进入企业进行产学研践习,开拓工程视野、丰富实践经历。另外,可以让跟企业合作较多的资深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带动青年教师参与企业项目,也可以让学校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工程培训。其根本目的都是令学校教师深入企业积累实践经验。

双师型教师或企业教师直接来自于企业,了解企业一线需求,明确企业所需的教学目标。因此直接将他们带入课堂为学生讲授教学内容,能带来丰富的工程实例,更能够最大限度地从实际工程角度给学生讲解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但是选择企业教师,应注意专业方向及其专业化、职业化技能与形象。

四、小结

由于制造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现代过程装备制造技术课程首先需要去适应企业发展而进行改革。高校要加强校企合作,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实现课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切实为企业培养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技能复合型一线技术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吴中江,黄成亮. 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2] 胡健. 浅谈机械加工工艺及装备课程改革方向[J].科协论壇,2012(5):182-183.

[3] 郭福平. 校企合作在OBE课程改革当中的探索与实践——以《过程装备制造工艺》课程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5(10):249.

[责任编辑:刘凤华]

作者:林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改革传统教学适应人才需求论文下一篇:化学消油剂与水域溢油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