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论文

2022-04-13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从教育政策、教育融入、教育公平和教育财政五个视角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非义务教育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论文 篇1:

昆明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基于家庭经济资本理论的视角,运用PSS22.0统计软件对549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昆明市三所民办幼儿园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现状。研究发现,农民工随迁子女择园观趋向于内涵式追求,但受家庭经济资本的制约,在实际入园选择时“有心无力”:入园选择内容、满意度、二次择园等行为均受保教费用的影响。

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规划提出,要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弱势群体由于家庭经济资本相对薄弱,加之学前教育資源结构性供给不够合理,其子女在入园选择时显得颇为被动,出现“入民办园贵、入公办园难”,退而选择“无证园”的现象。学前教育机会不平等对义务教育结果不平等有显著影响,李玲等的研究表明:学前教育经历对初中生的学业成绩和非认知能力均有积极的影响。“无证园”使教育贫困代际传递问题无法得到根源性解决。《论语·季氏》有道:“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因此,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问题,既是落实“十四五”规划的切实行动,亦是缩小不同阶层子女学前教育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步骤。

1 概念界定

1.1 农民工随迁子女

农民工随迁子女是指随父母(多从事体力劳动、经商)在城市生活半年以上有较稳定的学习生活,但仍保留农村户籍的3—6岁学前儿童。

1.2 家庭经济资本

布迪厄认为“资本是积累的劳动(以物化的形式或具体的、肉身化的形式),当这种在私人性、排他性的基础上被行动者或行动者小团体占有时,这种劳动就使得他们能够以具体化的或以劳动的形式占有社会资源。”

经济资本是指可以立即并直接转换成金钱,它是以财产权的形式被制度化的。布迪厄对经济资本的解释既承袭了经济学上的定义,又说明了实践活动中的经济转化机制,并将其内涵泛化,这为笔者建构研究维度提供思路。研究表明,家庭经济状况是保障教育者最基本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敲门砖。首先,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入园选择的内容。翟艳(2012)指出家长在进行幼儿园教育选择时,其收入越低越关注收费情况,收入越高越关心幼儿园教育教学理念。其次,家庭收入影响入园选择的性质。一方面表现在入园率,周佳(2017)指出家庭经济资本显著影响3——6岁随迁子女的在园概率;另一方面表现在入园选择的等级,王晓民(2018)低收入家庭与中下收入水平家庭则集中于民办薄弱园中,其比例高达 78.5%与 64.3%。可见,家庭经济资本是影响教育起点公平的首要因素。

1 昆明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的基本情况

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是实现教育公平愿景的第一步。笔者运用目的性抽样的方法选取昆明市三所民办幼儿园作为调查对象,发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入注册园和非注册园的在园率分别为37.9%和88.9%,可见,非注册园是农民工随迁子女的高频选择。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农民工的入园选择行为包括在入园选择前的择园观和选择内容,入园选择后的满意度和再择园等一系列行为。

1.1 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前

1.1.1 择园观

择园观最早来源于“教育选择”,是基于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知、自身背景、幼儿园情况等综合考量,背后暗含着家长的价值观念。农民工家庭在为子女入园选择优先考虑该园的办园质量、师资、特色、管理等的均值为4.19,说明农民工家长对学前教育趋于内涵式追求。同时,超过58%的农民工家庭在择园前会将多个幼儿园进行比较,一方面,农民工家长对子女入园选择问题非常重视;另一方面,由于民办教育市场鱼龙混杂,农民工家长会根据家庭经济条件权衡能否承担费用,幼儿园能否提供较满意的保教服务等进一步择园。

1.1.2 选择内容

农民工家长在入园选择时内容重要性排序如下:幼儿园保教费用位列第一,其次是方便性和幼儿园环境管理。其一,相比保教费的高低更注重幼儿园收费项目的清晰合理;其二,农民工家长对幼儿园方便性的需求亦为强烈;其三,在幼儿园环境管理方面,农民工家长更重视幼儿在园的生命安全问题,包括幼儿人身安全和食品安全,其最基本的要求是进购的食材能够让孩子吃饱吃好,不意外丢失。

1.2 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后

1.2.1 满意度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民工家长入园选择后的反应,笔者进行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后的满意度调查,不足一半的农民工家长对其所选幼儿园较为满意。当深入了解农民工子女是否未进入满意幼儿园的原因时,能够看出家庭经济因素仍然是制约农民工随迁子女是否进入到满意幼儿园的首要因素,优质幼儿园的经济门槛限制了农民工家长的选择可能。

1.2.2 再择园

幼儿入园后转园率为30.8%,其中,一次转园率为25.1%,二次转园率为4.3%,三次及以上转园率为1.2%。对于农民工家长而言,一旦入园,除非是不可抗力因素不愿意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二次择园;当二次择园时,农民工家长除了对幼儿园有一定的教育期待,并考虑家庭经济承受范围。

2 昆明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的影响因素

2.1 相关政策不配套、落实不到位使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问题难以解决

2016年3月昆明市被确定为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后,学前教育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了96.32%。现阶段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缺乏学前教育立法。目前国家层面还没有出台学前教育的一级类法律,难以以法律的形式确保弱势群体入园机会的均等。地方政府、相关研究者只能借助其他教育政策、条例中有关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入园问题的零散阐述来开展研究,易于导致政策落实的偏差、缺乏刚性和针对性。二是相关政策的不配套,操作性不强,且缺乏严格的评价体系。如《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要重点关注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残疾儿童等困难群体接受学前教育的问题,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但并没有专项行政管理、经费拨放、入园划分等系统性、可操作性的具体行动指南。

2.2 教育供给结构性问题使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空间不足

经济学中的供给原理为我们解释了“入园难”的本质原因,“择园难”的问题归结于幼儿园资源结构性供给不平衡。人们对商品或劳务的不同需求及与这种需求结构不匹配的供给结构,会导致一种商品或服务价格上涨,从而让人们获得这种商品和服务变得更难。昆明市的价低优质幼儿园集中于中心城区,在H社区以H幼儿园为首的十几所幼儿园办园条件呈现两极分化的特点: “高质高价、低质同价”。

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差异明显,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空间极小,表现为纵向选择无果,横向选择同质。一方面,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与农民工家庭经济资本拥有量不匹配。数据显示,农民工群體的家庭资本拥有量以“梭子”型呈现,即两头小中间大,中等收入群体(月收入在3001—10000元之间的农民工家庭)占比71.8%,然而,适应性教育资源的缺失再次导致入园选择的无奈,“其实H园并非我们理想之选,可是附近仅有这一所比较好的幼儿园,为了让孩子接受好一点的教育,就先在这里读着吧。” 农民工家庭即使具备了较强的经济实力,所在生活区没有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供以选择,只能勉强选择仅有的一所贵族幼儿园或委以非注册园入读。

3 实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入优质园的愿景思考

3.1 资源配置——实现优质普惠性幼儿园的合理布局

根据世界银行教育部门的观点,当入学率低于30%时政府应当关注的重点扩大进入教育系统的机会,当入学率增长超过70%—80%时,政府关注的重点是最大化提高内部效率,确保教育资源分配的均等。

首先,持续扩大幼儿园数量供给的同时,应注重质量供给。一方面,解决好学位供给问题,充分利用现有学前教育资源,减少公办园招生的制度性排斥;另一方面,加快落实机制健全、师资稳定、民众认可度高的优质园建设工作。

其次,加快形成优质幼儿园的合理布局。第一,根据不同区域幼儿园资源的现实差距,对学前教育资源进行合理评估,将本区域的“潜能幼儿园”挖掘出来进行优质化引导;第二,从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完善师资培训体系、规范办园行为等方面入手,力求在一个教育片区内配备一所优质幼儿园,在此基础上形成帮扶体系;第三,教育部门在审核批复民办园转型普惠园时要考虑地域分布的合理性,在现有办园条件下,统筹不同地域普惠园的协同发展。

3.2 政策支持——增强农民工自身的“造血”能力

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首次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农民工人力资本基础的薄弱,加之自身能动性不足,需要政府做好制度设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帮助农民工进行人力资本累积,使其尽快适应城市生活环境。

首先,建立异地统一服务制度,打破二元公共服务机制。放宽落户政策,采取多种形式吸纳、接收农民工落户城市,减少户籍制度下对农民工的福利剥夺,减少城市生活壁垒和经济负担。

其次,做好农民工培训规划工作,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调动其参与积极性。一是探索“互联网+”模式下新型工作模式,帮助农民工快速适应新型工作环境;二是加大对农民工技能培训的经费投入,提供继续教育补助的方式减轻农民工学习负担,提高其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最后,持续稳定就业环境,营造农民工创业良好环境。一方面,革新企业工资绩效管理办法来刺激农民工主动学习内生动力,注重完善同工同酬工资管理机制,以透明化的管理模式稳定农民工就业,减少流动频次;另一方面,农民工群体中不乏精英者存在,借助各类职业院校及社会培训机构,切实精进技能,提高个体核心竞争力。

3.3 经济基础——开启“发展—经济”模式

能够解决家庭入园选择难题的根本之法在于经济资本的大量累积,而经济资本累积的根本之法则在于工作模式的改变,迎合国家经济转型背景下劳动力多样化、技术化、智能化的市场需求。

首先,农民工需要改变传统型的“打工经济”,开启“发展—经济”模式,从技术型劳动力跨越为综合型劳动力,提高自身创业能力和水平,抓住市场为导向的培训机遇,重塑工作思维, 利用“互联网+”媒体渠道开拓更多经济来源,如微商、自媒体运营、APP经济等。

其次,提高自身创业能力和水平,主动掌握国家有关创业扶持专项基金及小额贷款政策,将自身创业成本与投入做出理性判断进而精准投资,将弹性管理型与刚性劳动型相结合保障创业水平。

最后,合理调整家庭消费恩格尔系数结构,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在消费中树立发展的大局意识,改变注重吃、住消费而忽略教育消费,减少“月光族”“花呗族”现象的发生,避免盲目消费。

参考文献

[1]李玲,蒋洋海,孙倩文,等.新人力资本理论下学前教育经历对初中生能力发展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20,(01):64-75.

[2]刘少杰.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15.

[3]方征.黑龙江白银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与重建[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4]吴次南,陈卫洪.高考中社会资本的作用力及其运行机制——高考与社会资本关系的实证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3,(05):03-06.

[5]曾晓东.入园何时不再难——学前教育困惑与抉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72.

[6]高丽.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配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75.

作者:张成军 杨燕霞 王代芬

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论文 篇2:

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文献述评

[摘 要]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从教育政策、教育融入、教育公平和教育财政五个视角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非义务教育

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逐步凸现出来。确保每一位适学儿童都能接受应有的教育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社会的不断进步提供不竭动力。综观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从以下视角来研究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教育政策、教育融入、教育公平和教育财政等。

因此,本文主要是对已有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存在的不足。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视角

(一)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政策问题研究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有赖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保护。因此,一部分学者对于相关政策文本以及政策实施的现状、困境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史柏年在《城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问题政策介析》中分析了自1986年—1998年颁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总结致使政策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有:中央政府部门制定的有关法规缺乏强制性的约束力,有些地方政府集政策主体和利益主体于一身,以及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政策背后的理念。〔1〕

葛新斌(2009)对2001年颁布的“两为主”政策实施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指出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仍未得到切实保障,甚至与“两为主”的政策目标相去甚远。并认为对于流入地来说,政策具有明显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现象,而且政府间存在博弈现象。因此,厘定政府间的权责关系,构建公平合理的义务教育投入体制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

钱再见、耿晓婷(2007)提出有效推进政策执行效果的一些主要现实路径:完善教育政策,提高政策的权威性和严密性;明确政府职责,建立权力分配体制;消除城乡差别,开发新的教育资源;实现制度创新,消除执行中的梗塞;采用各种资金筹措手段,保证农民工子女教育资金的落实,让农民工子女从此可以沐浴“教育公平”的阳光。〔3〕

(二)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问题研究

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基于随迁子女正常入学后,为了了解他们在参与教育全过程时,能否充分的分享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所有学生都能被接纳与融入,共享教育成果的状况。徐丽敏(2009)从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社会资本以及文化和心理这五个方面来研究随迁子女的教育融入问题,并提出促进教育融入的政策建议。〔4〕

湛卫清(2009)指出融合教育的关键是培养随迁子女的“内生力”,核心是加强人际融合,重心是注重文化的融合。同时,要求学校在随迁子女教育的过程中警惕“有痕教育”,防止适得其反。在促进融合教育方面,将融合教育列入政府督导评估事项,加强对具有合法身份的民办随迁子女简易学校进行“后续”管理。〔5〕

(三)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环节,没有教育的公平,就谈不上社会公平。因此,有不少学者从教育公平的视角出发,论证国家应该为随迁子女在流入地顺利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范先佐(2007)对湖北、河南、安徽等省市随迁子女上学问题进行了专门调查,通过数据说明目前随迁子女主要面临上不了学、上不了好学和上不起学的问题,指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制度根源以及为其受教育权实现提供的制度保障。〔6〕

马青、邬志辉(2010)从官僚经济学的视角分析流入地政府履责不力的主观因素,并提出化解问题的方案:增强流入地政府的自有财力以形成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状态,合理划分流出地与流入地政府的责任等。〔7〕周佳(2011)从随迁子女受教育权保护的法律生成和法律实施视角提出如何保障其权利的实现,并要求发挥政策调节的灵活优势,延伸补偿原则的受益范围。

(四)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财政问题研究

虽然国家对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给予法律和政策上的保护,但是在实际中却遭遇种种障碍。究其原因,一方面有我国传统的城乡户籍制度限制,更重要的是,资金的不到位。一旦离开资金的支持,再好的政策也会变成一纸空文,教育更是如此。到目前为止,对于随迁子女异地就学问题解决方案比较成熟的是“两为主”政策。但是,造成依然存在未能入学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为主”政府规定了流入地和流入地公办学校对于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却没有给予其相应的财政支配权,也就是明显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等的做法。尤其是在国家分税制改革以后,我国的财政收支结构及其特点发生了重要变化:中央财政收入逐年增加,而地方财政收入逐年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又把大量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责任安排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会千方百计规避责任,在没有监督问责机制的情况下架空中央政策。

范先佐(2004)在分析了流动儿童异地就学现状和公办学校为接纳流动儿童而面临财政困难的基础上,强调中央、省级政府和流入地政府应共同承担责任,并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设立此方面的教育专项资金,以提高流入地的接纳能力。提出用“教育券”来解决专项资金拨付中的困难,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方法。〔8〕

付卫东(2008)用公共产品理论论证了作为具有很强正外溢性的教育由中央政府和流入地政府共同承担的合理性。同时,完善对贫困流动儿童的资助制度,以有效的促进社会公平。〔9〕尚紫薇(2012)提出中央政府和流入地政府共同给予贴息贷款资金用于支持民办学校及其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教育经费投入的监评问责制,确保专款专用。〔10〕

二、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非义务教育阶段问题研究

在关注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上学问题的同时,学术界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和义务后教育问题也进行了研究。由于学前教育不在义务教育的范围内,因此,学前教育和义务后教育两个时期统称为非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随着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学业的完成,他们又面临新的问题:如何升入高中,完成高中学业后如何在异地顺利参加高考。从长期来看,国家解决随迁子女义务后教育对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一些学者从不同方面提出缓解这一矛盾的措施。

徐丽敏(2009)分析了回家乡读高中对这些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孩子的种种不利影响,以及义务后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长远措施和过渡性措施。其中,针对“改革升学考试制度”提出采用“在本地居住年限+在当地连续受教育年限”的方法,即农民工随迁子女只要满足了一定标准,就可与城市学生一样接受高中教育并在城市参加高考报名。〔11〕

胡秀锦(2011)阐述了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合理推广,上海本地高中阶段生源大幅减少,这为满足外来人口高中阶段教育需求提供了可能性。分析上海市向随迁子女开放高等教育所面临的种种阻碍,提出了暂时缓解这一矛盾的一些政策建议。〔12〕

叶庆娜(2011)把随迁子女高中教育问题的政策文本划分为四种类型:附条件的完全开放型、中等职业教育优先开放型、积极探寻型和消极等待型,指出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高中教育的现状、现有政策的缺陷以及障碍。〔13〕

吴霓(2011)在文中搜集了截至2010年12月可查阅文献的26个地区对于随迁子女异地中考政策,包括省或直辖市、地级市及区县。根据随迁子女异地中考政策实施困难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改革高考制度,形成中考、高考配套政策体系等办法。〔14〕

三、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学术界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至今已有近20年,在仔细研读这些文献资料后发现,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研究主要集中在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问题研究不足。由于义务教育的特殊性,在城市化背景下,人们更多关注的是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而对于作为儿童起跑线的学前教育和初中后教育关注很少。

第二,就现有的异地中考和高考问题来说,各地的支持政策比较少,且差异也相当大。一般来说,全国各地基本上可分为附条件的完全开放型、中等职业教育优先开放型、积极探寻型和消极等待型四种。其中,相当大一部分省份采取严格限制型,相反,却有山东省出台相关政策使异地高考在2014年全面开放,开了全国异地高考之首例,由此可见各地政策差异之大。

第三,对于因教育而进行移民的现象,学术界尚没有相关研究。尽管国家为解决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推出很多政策,但仍有一些农民工子女面临入学难的情况,而根源就在于我国的教育采用严格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子女教育问题必须解决户籍这一大难题。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一部分有能力的农民工选择在城市购房的同时办理子女的户籍,而自己或者连带配偶的户籍则仍留在原籍,这就形成了新的教育移民现象——农民工子女教育移民现象。而学术界对于这一新生现象还没有给予关注。

〔参 考 文 献〕

〔1〕史柏年.城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问题政策介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01).

〔2〕葛新斌.“两为主”政策中的政府投入责任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9,(02).

〔3〕钱再见,耿晓婷.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有效执行的路径选择〔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4〕徐丽敏.城市公办学校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9).

〔5〕湛卫清.融合教育: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新策略〔J〕.人民教育,2009,(11).

〔6〕范先佐.教育公平与制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现状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12).

〔7〕马青,邬志辉.再论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官僚经济学的视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07).

〔8〕范先佐.“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财政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经济,2004,(04).

〔9〕付卫东.论流动儿童教育与义务教育财政制度改革〔J〕.教育探索,2008,(06).

〔10〕尚紫薇.建立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经费保障机制〔J〕.中国财政,2012,(03).

〔11〕徐丽敏.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后教育: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9,(06).

〔12〕胡秀锦.农民工随迁子女高考升学政策思考—基于上海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03).

〔13〕叶庆娜.农民工随迁子女高中教育:现状、政策及障碍〔J〕.中国青年研究,2011,(09).

〔14〕吴霓.农民工随迁子女异地中考政策研究〔J〕.教育研究,2011,(11).

〔责任编辑:史焕翔〕

作者:刘雅晶

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论文 篇3:

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

摘要: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已成为政府和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北京朝阳区为例,对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据此提出针对性对策。

关键词:进城农民工 农民工子女 义务教育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农村,涌入城市,成功的实现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是随着农民工的转移,随之而来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员旋,2013)[1]。是否解决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进城农民工家庭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1 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对北京市朝阳区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将北京市朝阳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存在问题进行总结。

1.1 学校硬、软条件差 公办学校的教育资源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需求。一些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子弟学校和民办学校存在办学硬件条件差、教师资源不足、教学质量无保障、学科配套资源不齐全等特点,在管理、消防、防疫、饮食等许多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安全隐患突出。

1.2 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二课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进城农民工家庭却存在严重的教育缺失问题。进城农民工在背井离乡的情况下,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赚取相对较少的收入,生活在物价水平较高的北京,很多人都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他们同时养育着很多孩子,一般都住在拥挤简陋的租住房,为了生计,他们忙于赚钱,很少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在教育孩子身上。并且农民工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教育方式相对比较极端和粗暴。

1.3 流入地接纳意愿不强 从调查发现,无论是流入地政府、学校,还是流入地当地人对农民工子女的接纳意愿都不强。作为流入地政府来说,认为农民工子女的涌入给他们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负担。作为学校,面对大批涌入的素质参差不齐的随迁子女,也显得很头疼,因为随迁子女与当地学生在受教育程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交流方式和心理方面都存在极大差别,这不仅有些打乱老师以前的正常教学、学校的正常管理,还迫使一些当地成绩好的学生为了避免受到随迁子女的影响而转学。作为流入地当地人认为农民工子女的涌入抢占了本地孩子一些资源,并且还会带给本地孩子一些恶习,因此,不愿接纳农民工随迁子女。

1.4 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习状况差,和谐融入流入地存在困难 一些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家乡接受的学前教育与北京市的小学教育不能很好的对接,缺乏相应的基础知识,加上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及自卑、自闭等心理因素,使得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习成绩差,拉班级后腿,会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排斥。农民工子女大多都感觉与城市孩子相比受到不平等待遇,羡慕城市孩子的生活,但是又不能改变现状,形成心理障碍,感觉受流入地歧视和排斥,这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不能和谐融入流入地。

2 对策研究

2.1 加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管理 有效建立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之间财政供给的调配机制。政府义务教育财政拨款打破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参照学校实际人数进行经费计算与拨款。加强对教师关于农民工子女心理特点把握的培训,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吸引和留住教师参与农民工子女教育;积极稳妥推进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统筹规划和管理,合理处置布局,更大程度地满足农民工子女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完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体制;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向农民工子女乱摊派、乱收费。

2.2 增加社会扶持 “同在一片蓝天下,打工子弟一样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流入地政府应率先改变固有观念,认识到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合理调整公办学校资源,充分挖掘公办学校接纳农民工子女潜力,腾出更多空缺给农民工子女就学。建立覆盖全体农民工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制度。针对农民工的工作特点,要优先发展医疗、工伤保险,各级政府增加相关财政支出,减轻农民工个人负担,建立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为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提供物质上的保障。针对农民工收入和支出情况,农民工工资偏低的情况需要得到改善。各地应该认真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制定岗位劳动定额参考标准。设立社会救助机制承担相关救助责任。建立专门的农民工义务教育扶贫机制、农民工子女“绿色通道”、设置专项基金,通过媒体、广告、工艺宣传,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中。这不仅是社会高度发展的表现,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2.3 监督政策执行 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监督,有助于防止执行过程中的腐败与推诿,可以保证更好的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问题。社会监督,有公民监督、舆论监督和媒体监督等。采用公示栏和网络宣传等多种形式对办事事项、办事程序、服务承诺,行政审批及依据等进行公开;设立社会监督投诉箱和社会监督投诉电话;走访重点服务对象和重点建设工程;建立领导接待日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和投诉等。行政监督要健全问责机制,责任要明确、责任要落实、违责要坚决查处。监督能保证相关部门在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上实现言行一致,最终很好的解决农民工关心的问题。

3 结束语

目前,我国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教育开发、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向未来,我国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事业正处于一个历史新起点。

参考文献:

[1]员旋.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与对策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东方智慧,2013(4):189.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状况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8(4):13-21.

[3]杨波.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之保障[D].华东政法大学,2012.

作者简介:

刘海瑞,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程管理与房地产学院(农村区域發展),硕士研究生。

作者:刘海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网络化系统集成优化控制论文下一篇:美利坚民族意识形成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