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2022-09-13

这几日一直在小学、幼儿园听课, 总是感觉不够理想, 虽然也知道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 还是忍不住和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低效或无效的原因, 寻找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方法。

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有效”与“教学”两个词的含义。所谓“有效”, 主要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的唯一指标。所谓“教学”, 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它有三个必要条件: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 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 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 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 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多种方式, 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由此可见, 凡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 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

1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也是判断教师教学有效性的直接依据, 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

1.1 教学目标的层次关系

一般来说, 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一级目标是由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二级目标是由学科专家制定的课程标准;三级目标才是由教师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发生直接作用的是三级目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既要以一级、二级目标为指南, 更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已有经验, 使课时或单元的教学目标具有合理性、适切性。课时目标既要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 还要考虑目标的重点, 在具体表述时也不一定非要按三个维度来陈述。

1.2 教学目标的文字表述

一般来说, 评价教学目标表述的好坏有两个指标:一是针对性, 二是精确性。前者与教师对教材的分析是否透彻有关, 后者与教师的文字修养有关。

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目标指向的是学生的预期学习结果, 因此, 行为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二是使用的行为动词要清晰、可把握, 不要含糊其辞, 使课后评价无从进行;三是学生行为的表现程度也应具体化, 如有一道数学题有五种解法, 教学目标可以具体写明“至少写出三种解法”, 或“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列出五种解题方案”等。

1.3 确定教学目标的方法

首先, 要反复研读教学内容, 分析该教学内容涵盖了哪些人文、自然、科技方面的知识和关系属性。例如, 关于大班数学中“自然测量”的内容, 教师首先要仔细研读“自然测量”一词, 想想“自然测量”会用到哪些基本量具, 测量时该注意哪些基本方法以及测量用具的演变历史等问题。随着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教师对该内容的教学目标已经有了初步的设想。

其次,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经验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由于年龄不同, 认知经验不同, 不同个体对同一教学内容会产生不同的体验与感悟。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合理判断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什么年龄的幼儿学习, 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再次, 教师要考虑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提供相应的操作材料, 运用相应的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的学习。如:在“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除了要思考哪些“生活事件”既富有“数学意义”又是学生熟悉的, 还要思考怎样呈现这些“生活事件”中的操作材料, 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用怎样的策略和手段才能引导他们更好地自主学习等。

以上三方面内容是教师对教学活动中认知对象、认知主体、认知策略三要素的整合性思考。有了这样的思考, 教师才能确切地表述学什么、怎样学的目标问题, 设定的教学目标才不会偏离教学活动的核心价值。

2 动态生成教育资源是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在规定的时间内, 根据教学的目标, 选择合适的方法, 有计划的多边互动生成的活动, 课堂教学因之就具有确定性的特点, 如确定的目标、确定的时间或场所等。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是有差异的, 每个学生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所以课堂教学又具有不确定的特点。教师如果能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关系, 也就处理好了“预成”与“生成”的关系, 会不断地在教学中动态地生成教育资源, 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2.1 充分的预备设计为生成创造条件

某数学老师讲“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当进行到让学生比较两个相近图形的大小从而引出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时,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知道长方形面积的算法, 只要用长乘宽就可以了。这样一来, 教师原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与提问全被打乱, 怎么办?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我是从书上看来的。

教师:那你知道为什么可以用长乘以宽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吗?

学生:不知道。

教师及时肯定了该同学的算法和提前预习的学习态度, 并指出:同学们知道怎么算, 却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为什么呢?

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想!

教师:今天老师不教, 请你来当一回老师, 你能用手中的学具证明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吗?

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被教师进一步调动起来, 个个兴趣盎然, 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 争先恐后地上台来展示证明方法, 逐步概括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随意的生成决不是高水平的生成, 教师对教材深刻理解, 对学生全面了解, 对教学各环节精心设计, 在预案中为学生的参与探究留出时间和空间, 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创设了条件, 才能形成有效教学。学生的探究活动往往是生成教学资源的最佳时机, 教师不宜做过多的干预, 探究过程具有的包容性和自由度能有效实现课堂的动态生成。

2.2 即时反馈制造生长点

在一次大班数学活动“和时间赛跑”中, 教师问幼儿:“请你们回忆一下, 你用一分钟时间做过哪些事情?”有的幼儿说:“我吃中饭用了一分钟。”有的幼儿说:“我起床用一分钟时间。”也有的幼儿说:“爸爸一分钟走一步。”……幼儿的回答千奇百怪。其间, 教师时而平和地微笑, 时而习惯性地应和, 时而点头表示鼓励和认可。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该怎么做呢?在“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中, 当意识到幼儿不知道一分钟时间长短的时候, 教师最好能马上反问一句:“每个人一分钟时间里做的事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教师也不妨用一分钟时间让幼儿直接感受一下一分钟里能做什么。这比微笑和点头更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更能让幼儿急于去探究“一分钟时间究竟有多久”, 而不是将师幼双方逼进无话可说的死胡同。人文化的数学活动倡导教师用教育智慧判断幼儿的“即时”言行, 分析幼儿的回答代表着怎样的经验, 幼儿为什么会有如此想法, 怎样回应才能让幼儿豁然开朗, 以此作为有效推进教学的依据, 从而使教学评价更加动态化、人文化, 而不是用机械的应答来反馈幼儿。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不去认真预设, 那是不负责任;不善实时生成, 那是不够优秀”。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处理课堂教学, 才能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 心智得到成长, 让课堂充满生机!

3 宽松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

美国总统基金教育奖获得者、FOSS科学教材主编劳伦斯教授指出“教学就是要通过情境在学生的头脑中引起认知的兴奋, 产生认知的冲突, 形成思维的爆炸, 进而引发学生的认知活动, 建构新的认知结构。”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创设了游戏化的教学情境, 学生就会在趣味情境中开展有效学习;只要给予他们操作材料的机会, 学生就能主动探究问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 有些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单纯追求游戏的娱乐价值而淡化了学科探究活动的核心价值;有些操作材料看似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却不能与之有效对话。如何创设情境, 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 这是教师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3.1 从宏观上把握确定的教学目标

活动是教师引领学生走向目标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依据, 才能保证活动的有效性。

一位教师在“What is your favorite fruit?”的英语课就表现得近乎完美。第一阶段热身, 让学生拼读已学过的水果单词, 然后教师用英语描述水果特征, 学生说出单词;第二阶段呈现, 教师借助卡片用英语口头陈述他本人喜欢的三种水果, 自然引入本课句型;第三阶段为趣味操作, 学生两人一组用该句型互相询问;最后为拓展阶段, 让学生对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采访, 询问喜欢吃的水果, 并将结果填入采访表。该教师没有新奇的课件, 只有图片和采访表, 但每个环节都紧扣教学目标, 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层层递进, 从听、说、读、写各个方位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操练。

3.2 创设情境要关注细节

设计活动要考虑到许多细节, 引导语直接关系到活动的性质。如:将一堆色彩鲜艳的积木放在小班幼儿面前, 倘若没有特殊的信息提示, 幼儿只会随意地进行积木构建游戏, 倘若教师能够提供不同颜色的分类槽, 并提供简单的提示或暗示, 幼儿一般能主动按积木颜色进行分类活动;如果教师能在分类槽盒底画上相应的点子或数字, 幼儿就可能根据标记开展按数取物的游戏。这些“数学问题”或“教学目标”并不是在直接的语言传递过程中灌输给幼儿的, 而是以“信息符号”的形式“物化”在材料上, 再由材料向幼儿发起“知觉的挑战”, 从而提升操作材料的数学探究意义, 引导幼儿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

3.3 要关注活动的调控

一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的“分数的初步知识”中有这样一个情境:教师先请学生将手中的一张纸对折, 寻找纸张的1/2部分, 感受平均分成两部分的含义;接着再请学生将纸平均折, 看看折出的每一部分是原来纸张的几分之一。在教师巡视的过程中, 发现有个学生折出了1/3, 马上请他站起来, 问:“你将纸平均折了几份, 折出的每一份是原来纸的几分之一?”该学生的回答触动了其他学生的创新意识, 1/5、1/9, 甚至1/27纷纷出现。教师随机进一步引导:“请用笔在纸上作记号, 说说记号部分是纸的几分之几?”学生纷纷给出了新的答案:2/3、3/5、4/16…在该案例中, 教师发现有学生在“非常规地折纸”时, 意识到并抓住了学习的“生长点”。至此, 学习“分数的初步知识”的教学目标已经实现, 而紧接着“用笔在纸上做出几分之几的记号”的活动又为学生打开了广阔的认知空间。

在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 学生在学习时不仅外在的言行与所学的内容高度相关, 其主观的态度也是投入的, 积极主动的。苏霍姆林斯基:“生命的课堂, 不一定看到小手如林的热闹, 却有身心全部投入的愉悦, 有生命蓬勃的成长;也不是教师讲几分钟学生练几分钟的技术操作, 而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与情境的对话, 情境与生活的对话。”当学生的主体感受与课堂、与情境同呼吸时, 这样的课堂就不仅仅是教师驾驭之下的课堂, 而是学生思维自由驰骋的天空了。

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一定是一个有课程意识的教师, 他知道所有教学行为都会最终体现在学生学习的行为与结果上, 他一定会关注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有效教学, 来促进学生可持续的、全面和谐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摘要:有效教学是指能够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教师如果真正理解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从目标的设定与把握、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控制等方面提高教学的效益, 成为有效能的教师。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目标,教学情境,预成设计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销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下一篇:互联网+背景下党建创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