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提高实效性论文

2023-01-23

《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简而言之指的是按照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去探索学习的过程, 从中学习科学方法, 发展科学探索所需要的能力, 体验探究过程的心理感受等。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方式基本是“听—记—练—考”, 学生大多是在被动应付的状态, 有碍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探究性的学习是科学的特质, 能让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形成良好的科学行为习惯和科学的品质。就提高小学科学探究实效, 在教学中, 我有以下一些做法和尝试。

一、入课时, 激发学生实效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内驱力。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 要努力营造出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情境, 为活跃学生的思维创造条件, 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全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的学习过程。还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亲自去发现事物的规律和彼此关联, 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充分享受自我探究获取知识的喜悦。蚂蚁虽是我们农村孩子常见的, 但平时疏于有目的观察。所以, 在教学《蚂蚁》一课时, 我先大屏幕展示蚂蚁的图片和有关视频, 让学生对蚂蚁有感性认识, 使学生乐于学习, 善于接受, 从而训练学生听说能力、记忆能力与观察能力, 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二、以人为本, 让体验成为实效探究的生长点

让小学学生亲历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 树立尊重事实, 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决定了他们学习方式是通过“直观”而非“原理”来学习的, 有别于成人。因此, 亲身体验应该成为小学科学学习, 探究以至于培养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 且不能把体验仅当作是走过场, 为“体验”而体验, 而应努力放大其功能, 让它成为学生的生命感受, 成学催生科学素养的生长点。如在进行《空气可以被压缩, 压缩空气有弹性》活动教学时, 考虑到学生在能力、性格、理解方面的差异,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 自愿结成小组去探究, 使每个小组有一个独立的研究空间。把研究内容的选择权、研究方案的决定权、选择材料的自主权都交给学生, 让他们灵活支配学习的时间, 使其表现和创造的天赋得到充分发挥。通过探究、分析、归纳、总结,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 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 开放探究过程。

三、实验操作, 培养学生实效探究的技能

教学中, 我力求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器材, 用各种器官去感知实验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甚至鼓励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 本身就是探究。只有让学生从头到尾经历实验的全过程, 他们的创造性潜能才能得到开发, 创造精神才会得到培养。如我在教《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 为研究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学生提出了多种实验的方案:在烧瓶上套上气球并观察其胀瘪现象;在管口涂上肥皂液并观察肥皂液的变化等, 我事前准备较多实验材料, 让他们选材、设计、尝试探究。为在实验中提高学生探究实效, 应重视三个点拨:

1. 递进点拨。

在实验教学活动中, 学生对某种科学作品知识和技能初步掌握后, 思维活动渐渐平静下来。此时, 教师只需要递进点拨, 犹如在刚恢复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块石子, 再次激起波澜;引起学生深一层的思考。这样, 能转化学生的内动力, 让学生循序渐进。

2. 逆向点拨。

当学生遇到问题得不到解决时, 就引导学生转移注意力, 转换思考角度, 也就是说“换个角度想一想。”这样, 一种思路无法解决的问题, 用另一种相反的思路就迎刃而解。

3. 误导点拨。

教师事先结合实验活动教学内容中, 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 教师有意识“犯错”一下, 然后, 让学生挑毛病, 找漏洞。以此, 让学生从反面加深对错误的认识, 不再犯错。误导点拨不仅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 还可以激发学生质疑。

四、多元化评价, 保持学生实效探究的热情

在科学课的标准中, 对学生的评价问题有具体阐述。标准中强调“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 科学课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 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实验中的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等过程中都体现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因此, 我们要让学生探究意识大胆闪现, 哪怕是失败的实验、偏差的过程, 都要用“放大镜”找到其中的亮点。另外, 重视学生成长记载袋的建立, 及时记录学生的表现, 包括对学生课堂准备器材的评价, 课堂实验情况的评价, 以及课后拓展活动的评价, 从发展变化的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成功, 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五、课外实践, 拓展学生实效探究的空间

科学课程积极倡导科学探究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 不能局限于教室和校园, 科学探究的内容也不能局限于教材, 而是要走出教室、走出校园, 到大自然中去, 到社区、到家庭去。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教学实践说明:有问题情景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 好奇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 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新的、美丽的, 充满了惊喜与奇特。课堂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主阵地, 如果教师只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探究活动, 而忽视对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指导, 那么这样的探究活动往往比较肤浅, 甚至只是流于形式。为使学生的科学探究领域得以延伸,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 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培养他们主动探求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走进社会, 走进生活, 在生活中去感受科技, 应用科学, 把学生的探究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天气》一课, 应让学生每天课后坚持记录天气日记, 最后单元结束时评选“最佳气象员”, 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并且将科学探究的空间向课外延伸, 同时也是关注生活。另外, 学习《种植我们的植物》一课时, 对凤仙花的种植、观察长达近两个月。

摘要:科学教学是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教学活动。本文从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元化评价, 保持学生探究热情;拓展学生实效探究空间等方面阐述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科学探究的实效性。

关键词:科学素养,课堂教学,探究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刘小龙.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科普童话:新课堂, 2014 (12X) :5-5。

[2] 张俊.立足探究实践过程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略谈小学科学教育中实践活动的优化策略[J].教育与准备研究, 2015 (X2) :7-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手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42例临床效果观察分析下一篇:浅谈中小企业的品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