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医院竞争策略研究论文

2022-04-16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三级医院竞争策略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目前,医改已进入深水区,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普遍存在“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分级诊疗制度有利于合理利用医疗资源、节约医疗费用、引导患者有序就医,是推进医改进程的关键。

三级医院竞争策略研究论文 篇1:

公立医院成本核算及成本控制工作

摘要:公立医院不仅需要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要发挥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的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科室成本、药品成本、材料成本等,为医院的正常运营和稳健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关键词:公立医院;成本核算;成本控制

1.公立医院加强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对于公立医院来说,加强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成本管理工作是公立医院适应市场经济形式的必然举措。公立医院经营性质的特殊性,使得医院在重视社会效益性的同时,也必须要注重经济效益。只有掌握合理的成本控制手段,才能够将更多的资源应用到价值增殖环节,增强公立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其二,成本管理工作是公立医院顺应科学发展观的有效方法。公立医院作为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积极推进科学发展观。在内部管理工作中,加强对成本项目的统计、核算和分析,反映医院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实现公立医院科学化管理;其三,成本管理工作能够使公立医院适应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环境。国家为了扶持医疗行业的发展,对公立医院有一些实质性的政策补贴,这使得医院的医疗服务费用要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我国目前的医疗补助缺乏明确的标准,也不能满足公立医院正常运营的基本需求。因此,公立医院必须要重视成本管理工作,有效降低医疗成本,确保资金链运行的稳定性。

2.公立医院成本核算及成本控制的相关建议

2.1树立成本理念,强化责任意识

一方面,公立医院需要设置完善的成本管理小组,设置专门的成本核算岗位,主要负责各科室成本项目采集与汇总工作;同时,公立医院的管理层人员应当与财务部门人员共同参与预算管理相关事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各种科室的预算执行进度和成本支出情况进行精准核算与监督控制,依据成本分析结果对责任部门提出整改意见,确保成本控制工作的严肃性,也能够实现对成本支出环节的全过程监管[1]。另一方面,公立医院应当采取科学的手段,将成本控制理念下达和渗透到部门与岗位层面。例如:医院可以将成本控制结果与临床科室医务人员的工资绩效直接挂钩,避免不必要的医疗支出;或者,采取成本定额控制的方法,对医院物资采购、行政管理、耗材消耗等成本費用设置支出定额,着重强调成本控制工作,使医院各层级人员都能充分意识到低成本运营的管理理念,树立“人人有责”的成本管理意识,才能够将成本控制工作落实到医疗服务和内部管理工作当中。

2.2规范成本核算,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公立医院要健全成本核算流程体系,将不同职能科室划分成独立的核算单元,分别计算医疗成本、医院成本以及科室直接成本等。通过对医疗服务业务和行政支出管理费用的初步归集,可以计算出科室直接成本;对医疗技术科室费用、医疗辅助科室费用以及行政管理科室费用等内容进行分项和逐级结转,计算出医疗成本;通过对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库存物资消耗费用等项目的归集和分摊,计算公立医院的医疗全成本。其次,公立医院要设置合理的成本分摊标准。通常情况下,医院的成本分摊一般需要将成本费用项目分摊到医疗技术费用、医疗辅助费用和管理费用这三个领域当中。以三级分摊法为例,公立医院的一级分摊主要以行政管理费用分摊为主,这一部分的费用一般按照不同科室的人员占比在医技类科室、医辅类科室和临床科室中合理分摊,并依据不同科室的占地面积在物业管理部门中分摊。例如:临床服务类科室人员经费分摊(一级间接费用)=行政管理科室总成本(直接成本)*临床服务类科室人数/(医院总人数—行政管理科室总人数)。

二级分摊则是针对医疗辅助费用的分摊,需要结合医疗辅助类科室收入情况、工作量、建筑面积、对外服务项目等基数,分别在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分摊。例如:医疗技术类科室人员经费分摊(二级间接费用)=(医疗辅助类科室人员经费直接费用+医疗辅助类科室人员经费所分摊的一级间接费用)*医疗技术类科室人数/(医院总人数—行政管理类科室人数—医疗辅助类科室人数)。

三级分摊一般以医疗技术类科室成本分摊为主,且包含一级分摊与二级分摊部分,采取收支配比法在临床科室中进行分摊,分别形成门诊部门与住院部门的成本支出项目[2]。例如:临床服务类科室人员经费分摊(三级间接经费)=(医疗技术类科室人员直接费用支出+医疗技术类科室人员经费分摊一级间接费用+医疗技术类科室人员经费分摊二级间接费用)*临床服务类科室人员数量/(医院总人数—医疗辅助类科室人数—医疗技术类科室人数—行政管理类科室人数)。

例如:某医院临床类科室(A科室)直接成本总计71020420.15元,科室人数合计546 ,应分摊的管理费用合计6225096.93元;医疗技术类成本总计20093607.66元,医疗技术类科室人员351人;医疗辅助类成本总计4901621.84元,医疗辅助类科室人数为17。第一步,编制A科室二级成本分摊表。其中,医疗业务成本(二级成本)为8222917.41元,人员经费(二级成本)为3833718.8元,卫生材料费(二级成本)为503476.84元,药品费(二级成本)为3797420.84元,固定资产折旧费(二级成本)为9242.95元,提取医疗风险基金(二级成本)为5165.09元,其他费用(二级成本)为16963.99元,并将相关成本费用分摊到医疗辅助类科室的门诊部和供应室当中。第二步,编制A临床科室三及成本分摊表。将相关费用分摊到医疗技术类科室当中,涉及部门包括影像中心、放疗中心、检验科、抽血科、病理科、B超室、心电图室、药品部等。通过三级成本分摊结转以后,该医院在2018年1月份,A临床科室的全成本核算结果为9245643.14元。第三步,医院将此次成本核算结果应用到了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病种成本、诊次成本、床日程本等核算工作中,并对医院的成本结构进行全面分析,不仅为后续的成本控制工作提供信息,还作用于最终的成本考核环节。

2.3完善补偿机制,保证收支平衡

新医改政策推进更强调公立医院的公共服务性质,国家给予一定政策扶持的同时,公立医院也需要完善内部补偿机制,确保收入与支出的平衡性。具体来说,补偿机制的建立应当符合国家医改政策的要求。由于财政补贴项目的具体金额由国家政策决定,公立医院在这一方面的可操作性较少。但公立医院可以对财政补贴资金进行统筹安排,编制资金支出计划,基于医院的价值链开展医疗资源配置工作,将有限的资金与资源投入到价值增值环节,降低无效益消耗,有效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公立医院要建立完善的医疗服务费用定价体系,在顺应“医保控费”政策的基础上,针对医疗服务制定合理的价格,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并采取多元化的服务方式拓宽收入渠道,例如:远程治疗、家庭医生等,提升公立医院整体的经济效益[3]。此外,新医改政策要求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为了适应政策环境、回归医院服务本质,公立医院应当加强药品方面的管理工作,规范自身的管理行为,充分发挥医院的社会效益。

3.结语

在医疗政策不断改革、医疗领域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环境下,公立医院要充分认识到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工作的重要性,搭建有效的成本管理框架体系,推进公立医院尽快实现成本精细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李琼.新制度下对公立医院全成本核算及控制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8,000(003):212.

[2]徐利.对公立医院成本管理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18,No.369(19):127-128.

[3]高娜,刘爱云.医改进程中公立医院成本核算与控制体系创新的策略研究[J].经济师,2018,000(007):101-102.

作者:文丽

三级医院竞争策略研究论文 篇2:

中外分级诊疗制度比较研究

摘 要:目前,医改已进入深水区,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普遍存在“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分级诊疗制度有利于合理利用医疗资源、节约医疗费用、引导患者有序就医,是推进医改进程的关键。据此,以我国分级诊疗的起源与发展为基础,探讨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现状、问题及原因,并选取英、美、日三个典型国家的分级诊疗制度实践与我国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对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分级诊疗;医疗服务体系;基层首诊;双向转诊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5.069

世界卫生组织最早提出了分级诊疗思想,按照疾病的危重程度和复杂性将诊疗分为三级,建议各国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构建层级分明的诊疗体系。在国外,与分级诊疗概念较为相近的是“守门人”制度和三级医疗服务模式。“守门人”制度是指由全科医生进行首诊,对于解决不了的疾病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或专科医院,如英国、美国。三级医疗服务模式是指基层卫生服务中心承担常见病的治疗和慢性病管理、康复治疗,二级医院承担一般疑难杂症的治疗,三级医院承担危重症治疗和教学、科研任务,如日本的三级医疗圈。

在国内,许多学者对分级诊疗的概念提出了不同解释。吕键认为分级诊疗是指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应该承担不同程度疾病的治疗。李菲认为分级诊疗强调的是根据疾病的种类和严重程度选择最适宜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治,即普通病症应在基层医疗机构诊治,疑难重症到高等级医疗机构诊治,而疾病是否属于疑难重症有赖于基层医生的诊断。张雪等认为分级诊疗是一种医疗服务在不同级别、不同类型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合作状态,实质上是一种对医疗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患者进行精细化管理服务的医疗服务形态。黄显官等认为分级诊疗的目的是治疗及时、节省费用、效果良好。方鹏骞等认为分级诊疗的本质是构建一个提供协同性、连续性医疗服务的体系,通过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合理分流患者。

通过归纳,笔者认为分级诊疗是指为了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级,根据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类型疾病或不同阶段疾病的治疗,通过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制度实现大病进医院、小病留基层的有序就医秩序,最终实现医疗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现有文献大多只介绍国外分级诊疗实践,较少有中外比较研究。本文选取英国、美国、日本三个典型国家,将其分级诊疗制度与我国进行比较,并提出几点建议。

1 分级诊疗的起源与发展

许多国家都存在着医疗服务碎片化、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我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医疗需求不断增长的压力,现有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完善、不协调,新医改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发挥各级医疗机构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作用,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费用。

我国早就出现了分级诊疗的思想及实践。在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建立了市、区和街道门诊组成的三级诊疗体系;农村建立了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组成的三级诊疗网络,赤脚医生作为村民的“守门人”,提供初级医疗保健服务。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政府管制放松,医疗资源“倒三角”分布问题出现,大医院的迅速扩张对基层医疗机构产生了强大的挤出效应,打破了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分级诊疗格局。对此,卫生部门开始重视基层医疗,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把社区医疗服务纳入职工医疗保险,建立双向转诊制度”,但效果不佳。1998年,新的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允许参保人自由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日益加剧。2006年,《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开展社区首诊试点。

2009年新医改实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采取增强服务能力、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等综合措施,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在各种政策文件的指导下,一些省市相继展开了分级诊疗试点工作。

2 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现状

本文选取《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5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提要》中2005年~2014年近十年的相关数据,通过研究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的服务情况来分析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现状。从2005年到2014年,基层医疗机构数量增加了8.0%,而医院数量增加了38.3%,增速大大超过了基层医疗机构。2014年,基层医疗机构的门诊服务比例从63.3%下降到57.4%,这反映了高职能等级医疗机构数量的迅速膨胀,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更加向上集中,加剧了医疗资源配置的“倒三角”现象。在医疗服务的提供方面,基层医疗机构的总诊疗人次数增加了68.3%,而医院总诊疗人次数增加了114.4%,增速明显快于基层医疗机构。再看一下住院方面的数据,基层医疗机构的入院人数十年间增长了1.44倍,而医院的入院人数增长了2.01倍。2014年,医院提供了75.2%的住院服务,基层医疗机构仅提供了20%。从以上数据可以分析出,随着医疗服务需求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患者涌向医院,分级诊疗制度强调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并未实现,而是进一步反向发展。

2.2 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2.1 政府层面

首先,政府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不足。其次,在转诊方面缺乏统一明确的标准,对向上转诊只是简单地规定转诊率,对向下转诊缺乏标准和监管,导致医院截留病人,过多占用医疗资源。再者,政府缺乏与分级诊疗相配套的医保政策,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的报销比差距不大,价格杠杆作用不明显,转诊导致起付线重复,加重了患者负担。再就是政府没有建立“守门人”制度,患者可以自主选择医疗机构,基层首诊没有强制型。

2.2.2 医疗机构层面

第一,基层医疗机构技术能力薄弱,一是由于设备等硬件资源缺乏,二是由于基层薪酬水平较低,难以吸引高水平医疗技术人员。第二,公立医院定位不明确,在利益驱动下过度扩张,与基层医疗机构“抢病人”。第三,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分工协作不足,缺乏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医联体模式结构松散,大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和管理不足等。

2.2.3 患者层面

基层医疗机构设施相对落后,专家少,环境相对较差,患者对其信心不足。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大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优于基层医疗机构,为避免医疗风险,患者更愿意去大医院看病,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患者在做出就医选择时不是从经济理性角度出发的,易于盲目追求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3 中外分级诊疗制度比较分析

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分级诊疗制度,根据政府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可分为三种模式:一是政府主导型,如实行全民医保的英国;二是市场主导型,如以商业保险为主的美国;三是政府与市场结合型,如实行社会保险的日本。本文选取英、美、日三个典型国家,以分级诊疗制度的相关构成要素为切入点,与我国的分级诊疗制度进行比较。

3.1 层级分明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英国的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简称NHS)建立了分工明确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分为初级卫生保健、二级和三级医疗服务。初级卫生保健主要由全科诊所提供,全科诊所一般由全科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简称GP)、开业护士等组成,诊所大多是私营的,NHS通过签约购买初级保健服务;二级、三级医疗服务由医院提供,负责重症、疑难杂症患者的治疗和急诊,医院不设普通门诊,只设专科门诊和提供住院服务,接待的病人通常是全科医生转诊过来的。美国的医疗服务体系分为两级,第一级是家庭医生,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家庭医生承担了大多数常见病治疗和慢性病管理,并对病人进行定期检查;第二级是医院,承担复杂疑难病症、重大疾病的治疗。日本根据地理、人口等因素划分了三级医疗圈,包括以市町村为单位的一级医疗圈,可提供住院服务的二级医疗圈、以都道府县为单位的三级医疗圈。一级医疗圈由私人小诊所组成,分布在社区中,为居民提供便利的医疗服务,只有发生急重症时才会去综合性大医院。三个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层级分明,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明确,协同合作,提供的医疗服务量呈三角形分布。我国医院分为三级,一级医院指乡、镇卫生室和城市社区服务站,二级医院指一般市、县医院及区级医院,三级医院指全国、省、市直属的大医院及大学附属医院。在医疗机构的分级方式上,我国与以上三个国家类似,但我国各级医疗机构分工界限不明确,存在功能重叠和竞争现象,大医院包揽全部等级的疾病治疗,既提供小医院无力承担的急重症治疗,又提供小医院能承担的普通门诊服务,三级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量呈倒三角形分布。

3.2 全科医生培养制度

全科医生被称为健康的“守门人”,主要承担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慢性病管理、康复、疾病预防和保健等基层医疗服务。英国建立了世界上最严格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医学生首先要取得医学本科学位,然后接受两年的基础培训,在不同科室轮转实习。完成基础培训后,还需进行三年的全科医生专业培训项目(GPSTP),包括综合培训和全科专业培训。医学生首先要完成综合培训并获得英国皇家全科医学院(RCGP)的认证,才可以参加专业培训。在专业培训中,医学生必须通过理论考试和医疗技能考核,才能最终获得RCGP的资质认证证书。美国同样建立了严格的医学教育制度,要想成为一名家庭医生,首先要读四年的本科,再去医学院学习四年,通过美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USMLE)后,再到医院做三年的住院医生,至少需要十一年的时间,并且每过十年,医生执照需要参加考试更新一次。日本的全科医学起步较晚,尚未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提供家庭医疗服务的多为私人开业的诊所。日本半数以上的医学院开设了综合/家庭医学系,医学生要在医学院学习六年,期间要参加四次全国统一考试,毕业后的全科医学教育包括两年的初期研修和三年的后期研修,考核通过后成为家庭医生。中国与日本情况类似,尚未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极少医学院设立全科医学系,目前全科医生缺口18万人。

3.3 首诊和转诊制度

英国实行全科医生首诊制,法律规定公民要享受免费医疗,必须签约家庭医生,全科医生为居民提供初级保健服务。除了紧急情况,居民生病后必须先找全科医生,一般疾病都可以在全科医生那里得到治疗,如果是全科医生解决不了的重症、疑难杂症,需要由全科医生转诊推荐,才能到综合医院接受专科医生的治疗。在美国,家庭医生制度也就是医疗保险基层就医首诊制度,普通的常见病大多都可以通过家庭医生得到治疗,当病人病情严重时,家庭医生就会将病人转给专科医生做进一步检查、诊断和治疗;如果需要住院,家庭医生或专科医生会联系医院将病人转入;当病人病情稳定时,再转回家庭医生处进行康复治疗。购买HMO保险的患者如果没有通过家庭医生进行转诊而直接去看专科医生,保险公司将不给报销(除购买PPO保险的患者,无需家庭医生转诊)。日本对基层首诊无强制性规定,患者通常首选社区内的私人诊所,如有需要则由医生开具转诊文书,转诊到上级地域医疗机构。中国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处于试点阶段,由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缺乏统一明确的转诊标准、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社区首诊只是相当于在社区预约上级医疗机构的门诊,社区全科医生对病人上转之后的诊断和治疗情况基本不了解,存在“上转容易下转难”现象。

3.4 医保制度的支持

基层首诊和转诊需要医保制度的支持。在英国,除紧急情况外,必须先找全科医生就诊,经全科医生转诊才能到上级医疗机构治疗,否则医保不予支付,医院也不收治,病人如果不经全科医生首诊,只能去昂贵的私立医院自费治疗。美国的医疗保险引导患者分级就诊的关键是价格差,价格差一方面体现在医生和医院是否属于保险覆盖的网络资源,另一方面体现在是否经家庭医生的转诊,在不同类型的网络资源中,家庭医生、专科医生的起付线、自付额都有明显差异,由此引导患者在网络内的家庭医生处就诊。在日本,除急诊外,患者需凭一级医疗圈的转诊文书才能到上级医疗机构治疗,若直接到二级、三级医疗圈就诊,需缴纳3000~5000日元的额外费用。在中国,有些基层医疗机构并未纳入医保体系中,三级医疗机构之间的报销比差距不大,不足以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并且医保制度并未对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设定明确的限制。

4 对策建议

通过与英国、美国、日本的比较,可以看到我国的分级诊疗制度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笔者从三个相关主体出发,提出几点对策建议。从政府层面来看,一是要增加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建立全科医生培养制度,通过去编制改革推动医生多点执业,提高基层医护人员的薪酬待遇,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二是要落实社区首诊制,探索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制定明确统一的转诊标准并加强监管;三是要改革医保制度,拉大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的报销比差距,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引导患者有序就医。从医疗机构层面来看,要构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探索对口支援、医联体等模式,并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推进上下联动、双向转诊。从患者层面来看,要转变观念,理性就医。

参考文献

[1]王虎峰,元瑾.对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5,(1).

[2]吕键.论深化医改进程中分级诊疗体系的完善[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6).

[3]李菲.我国医疗服务分级诊疗的具体路径及实践程度分析[J].中州学刊,2014,(11).

[4]张雪,杨柠溪.英美分级诊疗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a,2015,36(7).

[5]黄显官,余郭莉,彭博文等.实施分级医疗制度确保医保基金安全高效运行[J].卫生经济研究,2013,(9).

[6]方鹏骞,邹晓旭,孙宇.我国分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9).

[7]邹晓旭.基于社会分工论的我国分级医疗服务体系构建及其策略研究[D].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2014.

[8]李银才.制度结构视角下的分级诊疗形成机制改革[J].现代经济探讨,2015,(7).

[9]顾亚明.日本分级诊疗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卫生经济研究,2015,(3).

[10]顾海,李佳佳.国外医疗服务体系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启示与借鉴[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5).

[11]吴彬,王爽,于晓松.日本全科医学教育及其医疗服务现状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0).

[12]王林浩.浙江省分级诊疗问题与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5.

作者:张高娃

三级医院竞争策略研究论文 篇3:

浅析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协作医院招收护士的条件

[摘  要]本课题立足高职护士就业现状,通过对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协作医院招收护士的要求进行调查,了解医院招收护士的条件,研究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育的不足及专业教学的不合理之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协作医院的人事科、相关科室护士长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采用相对数进行描述,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调查显示,医院在招收护士时,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学历及学习能力、优秀的品德等综合素质。75.5%的医院要求护士必须通过英语四级,西安的医院对护士的形象气质要求较高。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受到自身、学校、医院、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学校应从多方面改进教育模式,使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成为高理论、高技能,全方位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护士  招收条件  综合素质  男护士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越来越关注,对卫生保健的需求越来越高,社会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适应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培养集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实践操作、过硬的综合素质于一体的人才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趋势[1]。

中国高职教育大众化以来,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每年高职毕业生的数量也在增长,但社会工作岗位的增加没有社会劳动力供给量的增长速度快。笔者就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在西安、延安、榆林及甘肃等地的各级协作医院对护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构建顺应时代发展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操作熟练、人文道德高尚的“三位一体”护理服务人才,提高高职护理毕业生的就业率[2]。在教学中,把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培养成一个自信、独立,具有良好的知识功底和操作技能,能够不断自我追求进步,对所学的专业有独特想法和见解的学习者和实践者[3],对改变现在的就业现状和护理形势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研究的背景

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在国内外都受到了重视,如何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成为国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外研究起步较早,目前已有多种研究理论和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高职院校主要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医院提供职业技能专业培训。二者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学生经过在校学习与企业单位实践的双元教育,能较容易地达到医院的要求,从而实现很快就业[4]。还有美国学者沃尔什和贝克尔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它是将人作为资本进行投资与管理,学生在十几年的受教育过程中会付出不少艰辛努力和钱财,将此作为投资来看,学生希望能够换回等同或更高的回报,在择业时就会进行比较。人力资本理论就是将教育视为个人的一项投资活动,将对教育的投资与未来可能得到的薪酬进行计算并进行比较[5]。所以,毕业生大都对收入有较高的希望,不愿意去低于他要求的岗位就业。

目前,国内对于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分析主要有就业鸿沟理论和趋势就业理论。就业鸿沟理论认为,毕业生在毕业之后不能找到自己所期望的工作,而医院也招收不到满意合格的人才,两者之间产生了鸿沟[6]。趋势就业理论是指大学生在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之前,应该先了解行业的变化,并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然后作出合理的就业决策[7]。趋势就业的核心在于引导大学生了解行業发展,顺应发展趋势,继而调整自己的规划。
调查方法

为了解高职护士就业市场现状,笔者根据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与西安、延安、榆林及甘肃等地的协作医院的实际情况,对延安的8家协作医院、西安的5家协作医院、榆林的3家协作医院、甘肃的3家协作医院进行了调查。以人事科科长和护士长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医院的科室进行编号,采用随机函数,给每个编号后设置一个随机数,将随机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选择前153个调查对象进行调查。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资料均为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数进行描述,以α=0.05为假设检验水准,用Microsoft Excel 2003绘制相关图表。
调查结果

1.调查对象所在的医院中,三级医院占50.%,二级医院占32.7%,一级医院占17.3%;有31.6%的医院近年来对护士的需求率稳定上升,14.5%的医院对护士的需求率下降;有50%的医院对于招收护士的性别不限,只有4.6%的医院首选男护士;59.2%的医院要求有工作经验;24.3%的医院要求护士必须通过英语四级;92.8%的医院要求必须有护士资格证;对于学历的要求以本科38.8%和大专36.2%居多,详见表1。

2.医院在招收护士时最看重的条件,调查结果见表2。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医院在招收护士时最看重的项目为:应聘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占55.3%;有亲和力,富有爱心、耐心和细心占45.4%。医院在招收护士时最关心的是应聘者的专业知识水平,占83.6%;其次关心的是学历及学习能力,占56.6%;社会实践经验占46.7%;工作交际能力与品德占41.4%;重视程度较低的是身高相貌、特长爱好,对学校名气的重视程度最低,占7.2%。

3.用人单位的等级与其招收护士首选性别的对比,见表3。

在上表中,将用人单位的等级与其招收护士时首选的性别因素对比,收集数据后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0.001,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在首选招收男性的医院中,一级医院比例最高,二级医院没有首选男性的选择。

4.用人单位所在地与其最看重条件的对比分析,见表4。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地域的医院对于招收护士时最看重的条件中“形象气质好”这一项差别较大,P=0.026,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西安的医院对于形象气质好的要求最高(48.6%),延安次之(36.6%),榆林和甘肃的医院对于形象气质的要求最低,仅占19%和16%。
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医院在招收护士时最看重的条件是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学历及学习能力,其次重视的是应聘者的品德及工作交际能力,成为护士应具备的基本要求是爱心、耐心、细心。

首选招收男性的医院主要是西安的医院和一级医院;最低要求是本科学历的医院主要是三级医院,二级和一级医院招收护士最低学历要求以中专居多。

西安的医院招收护士最低要求是大专学历,要求最多的是本科学历。榆林的医院对于中专、大专、本科招收比例的差距不大。甘肃的医院主要招收中专和大专文凭的毕业生,对本科文凭要求较少。可能是因西安的医院较多,对护士的需求量大,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就业首选为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地域方面首选西安和甘肃的医院。

在用人单位对护士的素质要求调查中,一级医院对能吃苦耐劳的要求最高;西安的医院对于形象气质好的要求最高,对英语四级的要求也最高。
建  议

促进高职教育发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缓解就业压力是当代社会刻不容缓的重责,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高职教育应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结合本次调查,笔者给出如下建议。

1.学校教育应当把专业知识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学生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证的过关率;对学生加强宣传继续升学和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的重要性,并提供必要的幫助,使其能进一步深造,努力考取本科,以利于就业;鼓励学生考取国际护士证[8]。

2.学校应建立模拟病区,给学生创造各种实践机会,提高学生在校时的实践操作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同时,学校可在假期派学生去医院见习,鼓励其积极动手操作,提高实践水平和经验[9]。

3.为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衔接,学校应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升其理论知识水平、实践操作技术水平,具备应对紧急状态时正确处理的能力、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优秀的品格、崇高的思想、正确的人生观等[10]。

高职院校要顺应时代发展,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及就业教育,探索促进就业的新途径,为在校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培训及毕业指导,努力为社会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德斌:《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年第17卷第23期,第143页。

[2]陈俊国、李瑛:《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体系的研究》,学位论文,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2011,第7-9页。

[3]朱毓高、朱德全:《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研究》,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6,第2-5页。

[4]姜铖镭、曾璐:《基于情境建构主义的职业教育学习模式探究》,《职业技术》2019年第1期,第77-78页。

[5]张志坚、史佳玲:《高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及态度研究》,《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11卷第5期,第57页。

[6]于忠全:《浅谈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环渤海经济瞭望》2018年第9期,第144页。

[7]赵正宝、韦平伟:《趋势就业理论:大学生就业的行业选择分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第47-48页。

[8]方小英:《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SWOT分析》,《改革探索》2014年第7期,第257页。

[9]张理科:《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卫生职业教育》2017年第7期,第22页。

[10]操银环:《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研究》,《黑河学院学报》2018年第8期,第68-69页。

作者单位:王  霞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延安

毕育学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陕西西安

作者:王霞 毕育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论文下一篇:现代水利战略发展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