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银行信贷管理论文

2022-05-04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外银行信贷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本文从中外商业银行在管理模式上的差异,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必须要从管理理念、管理工具、产品定价、风险预警等方面,借鉴外资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保证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中外银行信贷管理论文 篇1:

外资银行 中小企业融资破冰之旅

继个人理财业务之后,中小企业融资成为银行业又一争夺的市场,其间中外银行各施奇谋、各有胜负,总结起来各有优劣,但令人欣喜的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现象在这一轮竞争中有了破冰的迹象。

外资银行来了,一时间,“追逐”、“力捧”、“垂青”、“争夺”为标题的文章纷纷出现在各大媒体上,外资银行雄心勃勃,纷纷成立了中小企业部,专门负责针对中国的中小企业的融资业务。

而现实是,“外资银行的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占比并不大。”一位外资银行内部人士表示。与零售银行业务相比,外资银行的中小企业业务通过2006年的“吆喝”,2007年能赚钱吗?

对于这个问题,外资银行的态度有些含糊。花旗银行在亚太区有近十年的中小企业服务经验,汇丰在香港拥有20万中小企业客户,渣打银行在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中小企业理财部门。但是在内地中小企业市场,他们并没有可以称道的丰富经验和适应能力。

但是,中小企业的经济魅力,让外资银行不可能放弃。“花旗研究发现, 未来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换句话说,中国内地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花旗银行商业银行部中国区总经理张之皓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其主要推手来自于中小企业的高速发展。而中小企业的高速发展,因之产生了对融资的巨大需求。

对于市场嗅觉敏锐的外资金融机构而言,却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市场机会。近年来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纷纷力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原因就在于此。看似平淡的市场,外资银行却从中“嗅”出了新商机。

融资难的背后

中小企业占我国全部企业数量的99%以上,占工业产值60%,进出口总额占60%,实现利税占40%,就业人数占75%,创新就业机会占90%以上。与这个辉煌的成绩相比,中小企业目前的融资情况非常不乐观,能够获得银行贷款的企业只有不到20%。

中小企业的经济魅力,看似很眩目。但是为什么多年来,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依然困难?在中小企业抱怨融资难的时候,他们自身的问题则是融资难的直接因素,包括中小企业的财务问题、管理问题、经营问题等多方面。

“银行都愿意将钱借给信誉好、还款能力强的企业,不分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告诉记者。提到中小企业信誉问题,让很多银行机构的信贷部门头疼,一个多年从事贷款业务的银行贷款部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每年他经手的贷款有几个亿,其中中小企业的份额只占不到5%。因为很多中小企业都处于种子期、发展期,一没有核心的技术;二没有高盈利,三没有固定资产作为抵,这些都是银行贷款业务最不愿意接触的企业。

而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混乱是普遍现象,也让银行对这些财务不透明的企业敬而远之。“确实中小企业财务状况独挡了其融资的道路,一些经营状况好,又有固定资产抵押的企业,往往吃亏在这个环节上。” 朱民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中的民营企业占了70%以上,而这些企业中家族企业占了很大的比例。家族企业的财务管理可想而知,一位在家族企业工作的财务经理说:“我们的账务很难获得银行专业人士的信任。”

在每个银行的信贷部对于企业贷款都有一个非常严格的规定,如果要达到这一规定,对于很多中小企业很有难度。但是有很多中小企业也在不断获得银行的投资。

在获得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企业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1999年,长沙力元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获得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通过科技部严格的技术核定,力元新材的技术竞争力获得认同,来自各界的资金支持源源不断,银行的资金只占到了融资的很少部分。

力元新材也以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3年9月,公司股票成功上市。2007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出口产品达842.9万美元,同比增长119.2%,成为1至6月长沙市第五大出口企业。

力元新材的例子证明了,中小企业在融资难问题,并不是在于银行的门槛过高,而是在于自身的发展。在无法控制银行贷款的时候,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寻求多方融资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在银行这棵树上“吊死”。

中小企业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无论是门槛高的内资银行、还是开放的外资银行,不都是中小企业融资的救命稻草,只是一种获得资金的渠道。

“敲门砖”效应

在2006年12月11日之前,外资银行只能在25个城市向企业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现在,第一批9家外资银行获批改制为本地法人银行,从发展速度和现实情况来看但要全面开展中小企业业务,外资银行显然还需要一段时间。

但是通过中小企业业务,为外资银行敲开了中国企业融资的大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实,从传统来看,外资银行在整个国家或地区的占有率最高达到了15%,一般情况在8%左右。这一数据表明,银行在本土以外的市场,并不占据优势。

而我国目前情况也是如此,从占有率来看,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势力远远低于内资银行。截至2006年底,在华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达到1051亿美元,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9%。?

从占有率来看,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势力远远低于内资银行。截至2006年底,在华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达到1051亿美元,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9%。?

到今天为止,在中国的中小企业金融并不是外资银行服务强项,但是外资银行信心和实力是不可小视的。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的汇丰,完善的国际网络和丰富的中小企业融资经验,不论是日常资金管理还是发行债券、提供融资服务,又或者是IPO、并购等资本运作能力都是其内资银行所不能比较的。

中国的金融业与国外不同的地方在于, 长期以来中国内地的银行都在拼抢国有大企业客户资源,而中小企业竟然有八成以上难以获得金融服务和融资,“缺钱”一直是内地的民企老板们最为头疼的问 题,也是中国的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遭遇的最大“烦恼”。

外资银行的攻势,也冲击着中国的很多中小企业的“神经”,融资困难让很多本来很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难以承受。一方面是外资银行主动地抛出了橄榄枝,一方面则是中国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主的热烈响应,他们无不对外资银行的进入充满期待。

而外资银行的进入,让他们似乎看到了有利的契机。但是如何才能受到外资银行的亲睐,换句话说,如何获得外资银行的资金支持,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还是一个未知数。

一位民营企业老总说:“以前我们遇到资金问题时,最先考虑的就是国内的银行,而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我们今后在融资时有了更多的选择。”

而各大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服务于中小企业融资并非其最终目的。由于中小企业长期受到内资银行的“冷落”,加上巨大待开发的融资市场,是本身在中国根基不稳的外资银行很好的切入点。

通过这一轮的市场运作,外资银行获得的占领中国市场的两大收获。第一,获得了媒体聚焦,扩大了关注度。外资银行关注中小企业和内资银行亲睐大型企业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新闻点迸发而出,这种低成本造热点的宣传方式,大大节省了成本。

第二获得了中小企业用户的好感,虽然还在起步阶段,外资银行的看好中小企业的态度获得了中小企业的欢迎,这对于外资银行的在华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目前,中国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已经达到25 个,其中5个城市属提前开放;外资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超过100种,111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发展迅速,2001年 底以来增长4.6倍,年均增幅高达92%。牎?在发展的中国,中小企业一直被外资银行视为是蕴藏着巨大利润潜力的特定市场。中小企业市场已经被外资银行纳入自己盘中的一道大餐,现在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谨慎的第一次接触

一直以来,因为规模小、无抵押、担保难等原因,中小企业一直被银行挡在门外。但近年来,银行对中小企业流露出极大的热情,对银行业来说,中小企业贷款现在已是兵家必争之地。

记者了解到,渣打银行设有专门为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的团队,不但设有产品研发部门,而且针对中国中小企业的特定需求与状况设计产品。汇丰、花旗、德意志等银行也都做出了一系列针对中小企业服务的措施。在11月的北京国际金融展上,德意志银行中小企业部的工作人员说,其实他们更关注发展成熟的中小企业,因为这些企业拥有良好的资质,风险小。

确实,在中小企业融资上,很多企业都在银行这条路上碰过壁。金地停车场建设管理公司财务经理陈桂枝去年开始就为公司的一个项目贷款奔走。陈桂枝说:“我们找过内资银行,但是他们要担保或者抵押;我们拿不出抵押,想找外资银行,但又担心外资银行门槛太高。”

“虽然现在为外资银行出台很多政策,但是实际上往往中小企业融资还附有其他苛刻的附加条件,或者是要提高利率,我们还是很难贷到款。”一位曾经和外资银行有过接触的私企老总说。

而外资银行贷款也绝非想象中容易,例如花旗银行在与客户建立正式的业务关系之前,会与客户进行较为深入的接触,了解客户的实际发展情况和财务状况,制定针对性的服务方案。在与中小企业建立业务关系初期,花旗银行会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和信用情况。

没有固定资产抵押,基本上就没法得到银行贷款。但大多数小企业,房子、机器都是租的,没有固定资产,所以很难获得贷款。而这正是中小企业在向内资银行申请时遇到的问题一样。

很多企业一说融资想到的就是银行,其实银行贷款不是对资金运转不良状况的支持,应该寻求风险投资。银行应该考虑企业整个项目周期之内现金流状况和资金需求,考虑企业的整体资信、产购销情况、企业法人素质、企业经营年限、资产负债率等,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解决目前的资金缺口。

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可测的因素很多,银行应该更多理解客户的需求,成为某个行业专家,分析未来经营过程中需要的资金投 入。现在大多数银行的态度是,不会只考虑企业目前资金需求,而是考虑整个贷款期内现金需求量。要么不贷,如果贷,一定要贷够,尽量保证企业在整个贷款周期之内有足够的钱,而不会半途而废。对银行也没有好处,企业发展不下去,也断了银行的生财路。

至于银行能否和中小企业良好的合作关系,时间并不是唯一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双方能否建立稳固的信任关系。

各打各的“优势牌”

曾经长期受到冷落的中小企业贷款,随着外资银行的看重,也变成了个人理财业务之后,中外资银行争夺的一个新地盘。

与内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的人民币存款来源有限、客户基础薄弱等“软肋”明显,但是外资银行显然不甘心放弃中小企业市场。外资银行对中小企业客户的产品线不见得比内资银行丰富,而他们了解自己的优势并懂得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优势。

“内资银行做项目贷款真的很厉害!”来自新加坡、做了近二十年中小企业理财的渣打银行中国区中小企业理财部总经理黄丽芬不得不承认。因此,渣打打出自己贸易融资的招牌,黄丽芬更是在众多场合不遗余力地宣讲渣打通过全球网络打通中小企业贸易通道的优势。

而全球网络,也是花旗银行的优点。也正是因为外资银行强大的全球网络,虽然贸易贷款业务正在被内资银行“蚕食”,但在贸易企业尤其是进出口贸易商的心中,外资银行仍保持优选地位。花旗银行商业银行部进入内地市场的初期目标就是制造业和贸易批发业,这些行业企业形态较为成熟,资金使用也较为容易监控,深得外资银行青睐。

“在两年多时间里,花旗集团服务的范围从单一的台资企业扩展到其他的本土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贸易服务、融资服务、资金管理、现金管理等全方位的银行金融服务。”花旗银行商业银行部人士介绍。

内资银行也已经意识到不能仅仅销售贷款。记者从兴业银行总行公司部了解到,除了提供具体贷款产品之外,兴业银行还准备推出投资理财、财务顾问等投行业务创新产品,加强与中小企业的合作。

随着去年以来短期融资市场的快速发展,优质的大企业客户对银行贷款的依赖越来越低,国内银行将视线转向了中小企业。据了解,浦发、民生等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已经成立中小企业客户事业部,专门管理中小企业的融资贷款。而工行、农行等国有银行也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发展中小企业贷款。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列为与花旗银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主要内容之一,并确立了建立可持续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的思路。在浦发银行制定的《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发展纲要》中,计划在3-5年内使中小企业金融业务总量占整体对公业务达到25%以上,资产回报水平达到总体对公资产回报的30%以上。

民生银行利用与淡马锡的战略合作关系,直接引进其全套的中小企业信贷管理的系统,以及有关经验。该行中小企业事业部总经理詹文岳就是直接从淡马锡"引进"说:"民生银行针对国内中小企业开发的信贷产品很快就会推出。"

在四大国有银行方面,对中小企业贷款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据了解,截至3月31日,中国工商银行小企业贷款余额突破了1000亿元,小企业贷款正日益成为工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中国农业银行今年也制定下发了《中国农业银行小企业信贷管理办法(试行)》。

对于外资银行的来袭,内资银行采取了积极态度。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是非常有利的,首先是在银行融资备受冷落的中小企业,开始受到关注,有利于中小企业的良性复杂化你;其次,外资银行先进的人性化服务,让服务落后的内资银行触动不小,对于用户享受服务来说,也是非常有利。

作者:熊 靓

中外银行信贷管理论文 篇2: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未来发展

摘 要:本文从中外商业银行在管理模式上的差异,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必须要从管理理念、管理工具、产品定价、风险预警等方面,借鉴外资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保证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 未来 发展

2009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银行业开放过渡期结束已有二年多,中国银行业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对机遇和挑战,国有商业银行已逐步加入了上市公司的行列,在新的经营与监管环境下,各家银行已将风险控制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而信贷风险的管理更是重中之重。对比西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模式,我国商业银行需要改革和借鉴的地方还很多。

一、中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异同

目前我国一些商业银行,正在推进的风险管理体制改革是在解决公司治理结构的风险治理结构问题,是在超形似的方向努力,其最主要的作用恐怕在于形成有利于制衡的经营管理架构。但就信贷风险管理理念、方法、方案、体系来讲,与国际先进银行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一)管理思想对比。

对照国外信贷管理的先进经验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近几年引入的一些管理理念确实是相当先进的,现在我们对这些基本概念和理念(如经济增加值、内部转移价格、经济资本及分配等)并不感到陌生。然而我们对这些理念的理解还是比较初步的和粗略的,理念的实践运用主要体现在编制和营运经营计划方面,能够领会基本要义的人员可能主要集中在少数参与编制经营计划(含相关部门)的人员,对于业内大多数人来讲,甚至可以说还是处在理念的普及阶段。而国际先进银行无论在整体风险管理理念还是在具体业务层面,对资金和服务的科学定价(利率、费率)用以响应不同的资金转移价格、资本的合理分配用以匹配不同的风险类别等具体方法的运用,对与信贷风险和资本占用相关的贷款定价和风险进行计算,都贯穿于单笔业务、每条产品线、市场区间和业务单元的日常工作。

(二)管理方法与工具的使用。

客观地讲,我国商业银行在硬件技术方面与外资银行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水平的应用与国际先进水平却存在明显的差距:在风险的衡量和判断上还不能借鉴先进的科技,尤其是缺乏计量的各种模型、系统及工具,无法对各类风险分门别类地进行自动、动态、组合计量从而实施管理策略措施的相应取舍;数据库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数据积累不足;尚不能运用先进技术建立科学的业绩价值管理体系,而这些才是信贷风险管理的真正精华之所在,是神似之真正目标。

(三)产品定价方面。

由于受我国利率管理体制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在产品定价的探索方面长期处于空白状态,而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家银行在信贷产品定价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在定价行为上具有了一定的制度规范;对贷款利率定价的管理方式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定价行为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成熟度。但在具体操作中仍存在着一些非理性因素:如定价方式简单粗放,缺乏科学性;信贷业务流程中定价环节被忽视;信贷产品单一,定价方式方法创新不足等。而外资银行在产品定价方面早已有其成熟的做法和风险理念,值得我们去借鉴与推广。

(四)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方面。

在市场经济中,任何行为主体之间都不可能拥有相同的信息,即现代经济学所说的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信贷市场的环境更为复杂,在现实的银行与企业之间,由于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即包括外部市场信息,也包括内部交叉信息,它给银行的風险管理带来极大的难度。面对这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需要银行建立科学严密的风险预警系统。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审贷分离业已多年,但银行相对于借款人、风险管理部门(信审人员)相对于经营部门(客户经理)两个层面的信息不对称一直是不能逾越的难题。而发达国家银行经过多年的演变,已形成较为清晰且实效性很强的风险预警机制。

二、我国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改革方向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信贷风险管理理念和实践,与国际一流银行呈现出不小的差距,差距即方向。按照总部集中风险控制的趋势,消除差距的许多方面基层行可能无法作为(如内部风险评级等各类系统、风险模型、组合管理所需的集中化数据库、可自动计算的违约率及损失模型等),但有些方面基层行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可以借用四个“基于”来表述我国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改革方向:

(一)基于价值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点,基于价值的财务管理必然要求基于价值的风险管理。换言之,信贷风险管理或者资产质量控制要紧紧围绕价值创造进行,我们与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从而创造价值的水平差异体现在:我们的风险管理是比较浅层次的(单一风险贷款的营销、发放、管理、回收、处置等),而先进的更积极的风险管理方式是用风险来推断借款人的信用额度,进行信贷组合管理,且贷款是可以买卖的、同时可以盯市估值的,可以买卖使风险得以“转手”,可以盯市估值能够及时拥有大量新的信息,对风险的计量和应对真正做到动态。

(二)基于风险的产品定价。

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产品定价时往往对风险估计不足,或是没有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因此树立风险理念对产品定价显得尤为重要,从基层行处的角度出发,树立下列风险理念对商业银行而言更为实际:

1、从贷款收取的息差不是简单的存贷款利差,而是作为对银行给相关借款人发放贷款所承受的相应风险的补偿。

2、信贷回报是不对称的,上行空间有限,下行空间相当大。

3、贷款集中不能不能像股票投资那样会有额外收益,相反它会造成额外负担外损失;

4、要把对中长期贷款的风险评估和分析在多重假设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其中现金流分析至为重要。

5、把整体风险管理和决策结合起来的主要工具有两个:用资金转移价格来分配利息收入(作为计算单笔业务、每条产品线、市场区间和业务单元利息收入的参考,将利率风险控制在既定的额度内的同时让资本最低化和投资回报最大化);用资本分配系统用以分配风险。

6、通过合理定价信贷(产品和服务)定价,确保从客户所赚取足够的收益,足以弥补损失准备和保证获得相应的资本回报率。

7、小额信贷损失是无可避免的,因此,银行要把小额信贷损失作为银行业务普通成本来处理;中小企业和地产企业借款人比大企业借款人的损失机率则较大。

以上风险理念的树立将使商业银行在具体操作上有量化的依据,从而保证其在定价时更科学合理。

(三)基于信息的风险预警。

在实行审贷分离后,信审人员所掌握的信息应多于送审人员所提供的信息。面对信息不对称这一难题,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以下方面对于有效释缓信息不对称之困具有借鉴之处:

1、贷后管理从单个风险和组合风险两个层面同时进行。

2、充分重视市场风险管理:专门的机构(部门)对贷款进行盯市估值,EDFS每天更新(适用于上市公司客户);对质押、抵押品的估值及随后的盯市监控;树立违约点意识。

3、采用固定、独立的第三者信息,参考外部评级机构的数据。

参考文献:

[1]夏志凌.当前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及对策探析.金融会计,2006(7).

[2]刘劲.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6).

[3]宛璐.国外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及其启示.学术交流,2005(3).

[4]何帆、张明.美国次级债危机是如何酿成的.求是,2007(20).

作者:郑治军

中外银行信贷管理论文 篇3:

信贷风险的中外比较及防范

[摘 要] 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在综述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认为西方商业银行的某些信贷风险的防范技术并不适用于我国,并展望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未来演进。

[关键词] 信贷风险 中外比较 防范 未来演进

信贷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终点和中心环节,也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直接关乎其总体经营的成败。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文献对之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国内外信贷风险管理比较、防范及化解信贷风险的制度设计等方面。

一、中外信贷风险管理比较

目前,国内已有的文献(杭州金融研修学院课题组,2005;黎力,2005;刘非,2006;熊霞,2007)对国内外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

1.在组织结构上,西方银行重视水平制衡,国内银行重视垂直管理。西方商业银行在信贷组织架构上通常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管理体系。信贷业务除了有纵向的总行-分行的专业线管理之外,十分强调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体现在贷款的审查审批上,就是贷款的审查审批人员,不在乎他是否是部门负责人,但他必须是同一项工作方面的专家,是被授权人员。行长主要负责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并不直接参与贷款的审查与签批。而国内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组织的基本架构只是实现了西方商业银行的“形似”,但实质上仍是与行政体制高度耦合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结构。

2.在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手段上,西方银行重视事前防范,国内银行重视事后化解。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国内银行由于历史包袱较重,把很大一部分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存量风险的化解上,较少进行行业研究、地区市场分析和市场细分工作,大多都是在审查借款企业的合规性,包括企业执照的合法性、是否年审、对外投资比例、有无违法经营行为等之后,就与企业建立信贷关系,对行业和企业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个案分析。

3.在信贷人员管理手段上,西方银行重视人员激励,国内银行重视人员控制。西方商业银行对信贷管理人员实行科学评价,动态管理,如对信贷管理人员的贷款审批权限实行一年一定,借助业绩评价系统对信贷管理人员的表现“打分”, 据此决定提高或降低该信贷管理人员的审批权限等级。除了审批权限动态调整这种激励措施外,还采用股票期权制度、内部持股制度等,将股东价值最大化、信贷人员自身报酬最大化和人力资本增值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从源头上遏止信贷管理人员不尽职的可能。而我国商业银行激励措施尚未落实,贷款审批权基本上处于静态管理,多年不变,对人员的控制主要落实在贷款责任制上,期望在信息不对称、监督困难的情况下制约信贷人员的放贷行为,加大违规成本。

4.在不良贷款处理策略上,西方银行重视转化,国内银行重视清收。在贷款发放后,西方商业银行会主动参与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针对客户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详细的咨询指导意见。一旦贷款出现问题还会成立专门小组以帮助借款企业度过难关。而我国商业银行“重贷轻管”,贷款发放后的后续管理没跟上,往往要等出现问题之后才被动研究对策,企业经营困难暴露后又往往急于抽出贷款,且手段单一,主要靠处置抵押物或司法诉讼,将企业置于死地。

二、信贷风险的防范

根据国内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与国外的比较,文献也相应提出了多种弱化、防范信贷风险的对策建议,主要集中在信息不对称的弱化、技术手段的运用、信贷管理机制和组织结构的完善等方面。

1.弱化信息不对称的制度设计和防范信贷风险的技术操作。一定的技术操作不仅可以通过弱化信息不对称间接降低信贷风险,还可以直接分散和降低信贷风险,如采取资产多样化、单个贷款比例控制等多种方式的贷款分散;改进企业信用评级操作方式,目前商业银行一般只在新客户审请授信业务和每年年初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不能及时动态地反映风险;改进现行的信贷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信贷风险识别技术等,此外,还有诸如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贷款与保险相结合等。

2.完善信贷管理机制。至于信贷管理机制的完善,文献强调了两点:一是信贷审批人员的专业化、等级化。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并无专职的信贷审批人员,信贷审批人员往往是由有一定行政职务的领导担任,难以保证审批的质量和效率。参考西方商业银行的做法,打破目前信贷审批权限按行政职务大小层层下放的行政审批模式,实行审批放贷和行政完全脱钩,推行信贷审批人员资质认定制度,实现审批人员的专业化。

三、启示

1.识别、测量信贷风险的定量分析工具目前还不适用于我国。先进的定量信贷风险分析模型在西方的广泛运用是因为西方国家至少满足了两个条件:第一,能够得到模型所需要的数据。银行通过健全的社会征信系统能够取得必要的有关借款人的数据。第二,贷款资产是市场化的。贷款证券化、贷款出售等一系列金融创新使贷款资产具有了一定的流动性。高流动性资产对应着最具流动性的市场,其头寸可以用市场定价方法很容易地定价,它们的风险则可用定量模型进行测量;不流动性资产几乎不存在二级市场,并且产品也是特别定制的,不存在市场交易价格的参考,因此,定价也是高度主观判断性的。对国内银行而言,信贷资产是典型的低流动性资产,贷款资产缺乏市场交易价格的参考,加之借款人信息的严重稀缺,我国缺乏西方银行风险模型的理论假设前提和历史市场数据,只能以主观判断为主。

2.分级授权的信贷管理制度具有普适性。文献一般认为,国内商业银行大部分实质上仍然是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纵向管理链条过长,造成决策管理效率低下,主张下放权限。其实,这是个误解,分级授权的信贷管理机制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具有普适性。如贷款审批方面,国外横向有权审批人的审批只是在一定的权限内,超过权限也需要逐级上报。如法国巴黎银行的贷款审查不仅是分级审批,巴黎银行上海分行还必须将贷款档案送到巴黎银行在香港的风险控制部去审查,不仅巴黎银行在上海的分行对贷款客户有一个审查意见,而且,巴黎银行在国外的银行也要对这个贷款客户有一个审查意见,综合这两方面的审查意见后才决定是否发放贷款。

3.设立专职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国内商业银行虽然实现了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经营部门的分离,但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多种风险的管理,并没有专职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而信贷风险一般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因此,西方商业银行一般在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专职的信贷风险管理委员会(王春萍,2005),德意志银行更是在集团總部设立了有百人之多的信贷风险管理处(杨福明,2003),香港的大中型银行一般也都设有专职的信贷风险管理部(李志刚,2004)。为了更集中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国内商业银行应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的经验,设立专职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

4.重视技术人员的作用。西方商业银行十分重视技术专家的作用,如农业经济和畜牧业、食品业等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占希腊农业银行全行人数10%以上,有些部门技术专家的比例更高,如畜产品信贷部则全部由技术专家组成。又如澳大利亚联邦银行既有研究全面行业风险政策的人员,也有重点研究某一特殊行业或客户的人员,技术专家的分析不仅有助于区域、行业风险的预警以及项目评估等(杨福明,2003),还可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行业,甚至特定国家的最高授信限额提供参考。所以,国内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行部,如总行、一级分行应充分吸纳和发挥技术专家的作用,加强全球经济形势、国家政策、宏观经济周期,以及行业前景的研究,特别是加入WTO后对一些行业影响的研究。不仅如此,在基层行,也需要充实技术人员,上海巴黎国际银行行长郑元信认为,信贷人员不一定必须是金融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是其他专业的。因为在对企业贷款时就要求对拟贷款企业的业务技术有一定了解,这样到生产企业去实地考察时才能找到风险可能发生的所在,有效防范风险(郑元信,2002)。

参考文献:

[1]韩 伟 胡振兵 冯 波:融资体系多元化与金融风险的防范.金融研究,2005年第6期

[2]杭州金融研修学院课题组:现代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研究.金融论坛,2005年第12期

[3]李志刚:香港商业银行的信贷八大守则.现代商业银行,2004年第1期

[4]云 莉:切实加强和改进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现代商业银行,2004年第8期

[5]唐国储: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体制改革与信贷机制建设的思考.金融论坛,2002年第 2期

[6]赵宗俊:基于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代管理科学,2005年第3期

[7]杨福明:西方商业银行信贷运作机制的特点及启示.经济问题,2003年第3期

[8]王春萍: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的思考.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9]郑元信:如何远离信货风险.现代商业银行,2002年第7期

作者:张 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论文下一篇:中职新生安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