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欣赏教学之音乐的意义

2022-09-10

提及音乐的意义, 可能有很多专业的音乐教师都没有很好地去思考过这个问题, 一时间恐怕难以作出令自己满意的回答, 当然, 这是无可厚非的。音乐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音乐的意义, 自古以来一直是各种音乐流派所不停辩论和争吵的关于音乐的主要话题, 而至今没有一个成为举世公认或达成同识的结果, 所以这也给我们的音乐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惑。那么, 在中高等音乐欣赏教学中, 该怎样引导学生正确地去理解音乐及其本身的意义呢?

1 直面“音乐的意义”至关重要

在中高等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 大多数教师都是就音乐作品而谈作品的音乐, 通过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和作品的结构特点来欣赏音乐:或者是通过评论家对作品经过透彻的分析而赋予了固有的意义, 从而模式化的来欣赏音乐作品, 特别是经典的作品, 更容易形成从千篇一律的角度去理解音乐、欣赏和感知音乐, 难以让学生跳出作品的框框与音乐进行交流。这样的欣赏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想, 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去触及“音乐的意义”这个最基本的问题。

中高等学校的学生大都是15~18岁的青少年, 之前所接受的音乐初级教育基本局限在音阶、音律等基础乐理知识, 对音乐欣赏与音乐交流仅限于本能的或格式化的初级教条理论。而在我们所经过学习历程中, 正是他们逐渐具备个人品格、个人性格, 真正的拥有理解音乐的能力的几年, 所以在这几年中, 我们应尽力争取让学生对音乐及音乐的意义有一种交流和思辨的理解。

2 解读“音乐的意义”不能教条

从早期的柏拉图至今, 绝大多数关于美学与音乐的讨论, 哲学家们和批评家们都肯定他们关于音乐有能力在听众中唤起情感反应的信念。大多数有关音乐创作和演奏的专题论文强调情感与情感交流的重要性。作曲家们在他们的作品中, 以及通过他们在音乐总谱中所用的表情符号, 已经证明了他们对音乐的感情力量的忠诚:过去的以及现在的听众, 以明显的一致性, 证实音乐的确唤起他们的情绪和情感。但是, 虽然如此, 我们却找不到任何一种与此有关的精神的特定知识, 那么, 我们该如何让学生把握音乐的意义呢?

从古到今各种学派和理论家、各种文化背景的作曲家、演奏家、持不同观点的美学家和批评家都同意说:音乐具有意义。而且这种意义以某种方式传达给参与者和听众, 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对我们的学生讲, 音乐具有意义。绝对论者坚持认为, 按照对音乐艺术作品内部所表达的关系的知觉来说, 音乐的意义唯一存在于作品自身的上下文之中:参照论者长久主张, 除这些抽象的、理性的意义之外, 音乐同样传达意义, 这种意义以某种方式归于音乐之外的概念、行动、情感状态和性格领域。很明显, 绝对意义和参照意义不是互相排斥的, 他们永远共同存在于同一个音乐作品中。

3 感知“音乐的音义”在于交流

首先, 我们选择在上大课的时候来讨论这个主题, 原因有二, 其一上大课时学生多, 容易引起共鸣。同时也更便于进行交流和讨论。因为我们所要得到的学习目的是, 音乐是有意义的, 音乐的意义存在于作品本身的上下文之中。其二上大课的课时长, 便于一次性或尽量快地完成这个课目的初步学习, 也有可能做到将一部不太长的音乐作品一次性听完和讨论充分。其次, 我们选择一部感情色彩非常明显的音乐作品, 比如贝多芬的《欢乐颂》, 因为这类作品非常容易引起同学们一致的感情倾向。刚刚欣赏完作品而进行的专题讨论, 会出现热烈而非常一致的感情及情绪认同, 快速而且确实的让学生直接体会音乐之绝对意义。

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过程, 我们将此单元分为两个课题, 先讲述《喜悦的音乐》, 以一首明显倾向喜悦、欢快情绪的音乐作品来讨论, 得到同学们共识后, 再讲述《悲伤的音乐》, 以一首忧伤的缓节奏的音乐作品来讨论, 同样得到同学们的共识, 总结得到对音乐的绝对意义的肯定。

目前, 许多学校对音乐的意义一课只讲音乐的绝对意义, 而不讲音乐的相对意义, 这是片面的, 多少有些误导的, 对于音乐欣赏教学来讲, 完全应当继续讲述音乐的参照意义。关于音乐的参照意义, 也就是抽象的理性的意义之外, 音乐同样传达意义。即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在这一单元的讨论中, 我们所要得出的结果是, 同一音乐作品, 不同的人去听, 不同的心境去听, 会得到不同的音乐认可和音乐情感。而这是没有任何的科学理论来证实的, 只能凭借感知和讨论去完成。

我们尽量选择大课、小课交互进行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对此种意义的学习和讨论。首先我们在大课上向同学们播放一首我们精心选择的情绪比较中庸感情色彩倾向不大的, 如贝多芬《第三交响乐》开始的和弦, 它们没有在特殊的风格之中, 它们自身也没有特殊的音乐风格的趋向。它们没有建立运动的模式, 也没有引起趋向于一种特别要实现的目标的紧张。然而, 作为人们所关注的整个审美文化的一部分而言, 它们是有意义的。因为我们的学生正在他们的人格建立阶段, 也基本拥有了自己的喜怒哀乐和个人性格。我们在第一节大课上, 要求同学们带心情去欣赏。欣赏完不要急于进行讨论, 而是进行第二轮同一音乐的欣赏, 留给同学们独立的思考时间, 以纸面形式在下节小课进行再一次欣赏。由于是一首中性音乐, 所以每一位学生所听所感, 会有非常大的不同, 是学生和音乐交流所产生的。第一节课完成了初步欣赏和布置了作业, 第二节我们以小课形式对学生单个或分批进行讨论。由于人数少, 所以很少产生大课讨论所易发生的盲从和讨论结果过分一致的现象。在讨论时, 尽量肯定和支持学生的观点, 使其更加自信于自己的欣赏力,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肯定自己与音乐的交流情绪的正确性, 并布置书面作业, 使学生在向不同的方向更坚定地走远一步, 这堂小课为下一堂大课打下了坚实的心理基础。在接下来的大课中, 我们首先进行关于这一音乐作品的讨论。由于各种论点都分别得到了老师和自己的坚定认同, 所以争论就会非常激烈, 也会给每一个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得到和前一次关于音乐的绝对意义欣赏讨论课所完全不同的讨论结果。音乐给每个人留下的印象是不同的, 有人感到忧伤, 有人觉得兴奋, 有人快乐, 有人联想。音乐本身仿佛不再重要, 而参照成为更重要的元素。由此, 我们完成了音乐的参照意义的讲述。

以上两个单元分别讲述了音乐的绝对意义和参照意义, 我们还要用至少一课时的时间来向同学们混合讲述音乐的意义, 而且一定要讲清目前没有一种普遍的感情理论适合作为音乐的意义的完美解释。因为音乐在时间中流动, 听众和评论家一般不可能确认它们所描绘的, 唤起情感反应的特定的音乐过程。而且这一课还要让同学们知道, 无论是绝对意义还是相对意义都还因为能独立存在而互相争论不休。使同学们对音乐意义的思考, 不至于受到因局限而且继续深入展开思考和学习下去。

总之, 音乐是人与人交流的产物, 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 音乐的意义存在于音乐的参与者 (作曲者、演奏者) 与欣赏者的交流关系之中, 在整个审美过程中, 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音乐作品本身。

摘要:音乐是人与人交流的产物, 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 音乐的意义存在于音乐的参与者 (作曲者、演奏者) 与欣赏者的交流关系之中, 在整个审美过程中, 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音乐作品本身。

关键词:音乐意义,参与者与欣赏者,交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双端面机封静止状态试压工装研究下一篇:基于产教融合的新商科专业群建设探索与研究——以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