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就业市场营销论文

2022-04-25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企业就业市场营销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在我国教育实践中,职业教育没能很好地与劳动力市场对接,致使出现了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用人难和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职业教育对接劳动力市场的机制、模式创新。

企业就业市场营销论文 篇1:

《3D建模及空间设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

摘要:在高等院校室内设计相关专业教学改革中,我们一直强调项目化教学的重要性,并采用此方法进行教学。但其缺陷在于项目的真实性低,难以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案例,无法近距离了解市场,行业规则及操作方法,在采用项目化教学后并不能够真正学以致用。文章引入校企合作的新方式,探索室内设计教学改革的新理念,使学生与市场紧密结合,在步入社会前能够熟练掌握行业要求的技能,增强核心竞争力,获得理想的职业。

关键词:校企合作;课程开发;3D建模

1 专业介绍

1.1 专业概况

本专业为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下设的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面向各类设计机构、房地产公司、广告公司等一线岗位,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装潢设计、管理、服务一线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顺利地进入设计机构、房地产公司、广告公司等机构及企业就业,能够通过职业培训、继续教育、自学成才等多渠道达到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2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

1) 各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公司的设计和相关的业务操作工作;

2) 各房地产公司策划和项目管理;

3) 各企事业单位广告物料预算;

4) 各会展公司項目管理部门;

5) 设计事务公司从事设计管理、工程管理等工作;

6) 继续深造或自主创办、经营公司。

1.3 专业课程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开设《设计基础》、《PS基础》、《风景写生》、《广告摄影》、《字体设计》、《平面广告设计》、《AUTOCAD》、《3D建模及空间设计》、《VI设计》、《网页及UI设计》等广告设计必修课程。其中,设《设计基础》、《PS基础》、《风景写生》、《广告摄影》、《字体设计》等为专业基础课程,《平面广告设计》、《AUTOCAD》、《3D建模及空间设计》、《VI设计》、《网页及UI设计》等为专业核心课程。

2 《3D建模及空间设计》课程介绍

《3D建模及空间设计》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室内设计方向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以3DMAX软件为主要工具,讲述高级建模及室内设计制作的专业技能型课程。课程以较强的专业操作能力为训练内容,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家庭、商业室内设计或展示设计的效果图及施工图的绘制,并且能够根据效果图或施工图制作工程预算和施工的监管。

3 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在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把控上,需要高等教育教学能够和市场紧密联系,需要寻找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参与者,让学生能够学到市场需要的技能,能够在踏出学校之前具备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培养国家事业继承人的过程,因此教育培养的人才就必须适合社会之需,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4 校企合作的探索

高校教育校企合作一方面是学校企业双方强强联手,实现校企资源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学校为企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学生就业更容易、更精准。

将企业的运营机制和岗位需求与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通过协调、互动和分享等长期合作模式达到高校人才培养成果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无缝对接的目的。

4.1 校企合作的意义

1) 联合培养,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企业需要发展,就需要人才,随着企业的规模的扩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但是由于目前高校毕业生普遍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需要企业在上岗前对其进行培训,这样大大增加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同时由于现在人才的流动性增大,许多企业在付出了高额的培训成本之后往往无法获得应有的回报。通过引进校企合作式教学,让企业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去,使得学生能够在毕业时达到其岗位要求,从而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更精准的招收人才。

2) 资源共享,提高运营效率

通过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高校和企业之间可以实现有效地资源共享,企业可以通过外包的形式将一部分工作交予高校来完成,这样不仅拓宽了高校的经济来源,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效率,而且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5 校企合作案例——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光影班

针对我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的专业核心课程《3D建模及空间设计》,该门课要求学生具备独立完成室内外空间设计的能力,在课程改革中尤其必要。我校引进了先进的校企合作理念,将企业领进校门,在校内实施企业实训,为学生铺平室内外设计的道路,为接下来的实习及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5.1 企业概况

合肥光影设计有限公司自2007年成立于安徽合肥,立足于江淮中部,业务辐射全国。光影装饰设计以光影效果图、光影设计、光影教育、光影创客平台四大事业群为基础,主营室内外设计、家装公装室内效果图、CAD施工图设计与深化、大型鸟瞰规划图、彩平图、建筑动画、园林景观设计表现与360全景图等业务,业务覆盖全国32个省和直辖市(区),涉及室内设计、园林景观、城市建筑、家具建模等相关领域。公司拥有国内前沿的效果图表现技术和设计方案制作团队,400名左右在职设计表现师,培养学员累加2000余名,与全国二十万名设计师、1000多家装饰设计机构达成长期合作关系,累计提供近600余万张效果图作品,是华东地区更具规模的设计表现公司之一,是国内装饰设计表现行业的影响型企业典范。

5.2 合作历程

1) 2016年校企双方负责人初次接洽,商谈浅度合作计划,学生入司参加岗前就业培训;

2) 在2016年合作发展的基础上,2017年开展深度合作试点,为满足深度合作需求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

3) 2018年度继续加强校企合作实训项目,同时拓宽合作范围,协助设计类业务及国家省级比赛;

4) 企业方建立设计产业创客平台,对校企合作学员提供综合创业资源,孵化具备自主创业和领导能力的学员;

5.3 合作模式

1) 企业宣讲:校企双方互相协作,企业方通过宣讲展示的形式,在应届学员中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并加以引导。

2) 在校开展实训:在一学期的学习阶段中,打磨学员的必备技能并灌输职业人素养、心态和职业生涯发展观,夯实专业基础,引导职业意识。

3) 双向选择:企业和学生双方有为时一个月的双向选择适应期,企业考量学生是否符合行业要求,学生考虑是否匹配个人职业发展路径。

4) 顶岗实习:学员进入企业在岗实际操作,通过实战演练,将所学技能与市场需要真实结合。

5.4 合作成果

1) 2016年开始建立初步合作关系,探索试错阶段,并在其中不断完善符合本行业校企合作模式;第一批参加顶岗实习人数16人,学员毕业后在岗人数8人,学员毕业平均月薪5000-8000,实训学员留存率50%。

2) 2017年进入成熟期,结合2016年运作和管理经验,企业提前指派教师入校,直接进行校内实训,在实习期开始前完成培训,学员实习期直接开始实习,并拿到实习工资。校企学员留存率和月薪水平明显提高,目前为止无任何不良反馈;参加顶岗实习人数26人,学员毕业后在岗人数22人,学员毕业平均月薪7000-10000,实训学员留存率85%。

3) 2017年完成校内装饰设计实训基地的建设,完成率100%,机房建设完备并已投入使用两年。

4) 辅助高职院校技能竞赛,园林设计技能競赛完成率100%,教学辅助工作完成,学员三月底参加比赛。

5) 创客平台孵化试点:完成率100%-“天壹设计”试点孵化完成已进入正常运营阶段。

6) 教学质量得以保障:优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是校企合作学员口碑的基础,真正要做到“前企后校”能够让学员一出校门便能成为市场需要的尖兵。

7) 学员素养综合提升:对于学员职业素养以及职业生涯路径的规划—在校期间的灌输与传导是在企业顶岗实习稳定性的保障充分发挥学员在技能和管理方面的特长。

8) 学员归属感增强——承诺兑现:学员对于公司的归属感是顶岗实习期间保持稳定的基础,对于在宣讲及在训期间作出的一应承诺给予全面的兑现。

值得一提的是,光影设计公司大力发展人才创业培养模式,提携优秀的毕业生进行扶持创业。2018年,由2017届毕业生主持成立的“半青设计”和由2018届毕业生主持成立的“天灵设计”公司,是在光影设计公司提供人力、资金、技术等一系列的扶植下成立的子公司,并且目前已实现盈利。子公司员工全部由我校的学生组成,包括以广告班为主体的设计师以及外语、国贸、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在校实习生和毕业生。(2018年我校16级广告设计班学生20人参训,100%留存并进入子公司实习)按照学生管理参股和总公司持股的形式,学生具有绝对的自主经营管理权限。该经营模式将学生的创业积极性调动起来,将校企合作推向崭新的篇章。不仅提高学生的创业激情,并为后来的学生树立榜样,激发毕业生创业的信心和激情。

5.5 未来合作愿景

1) 深度合作:加强技术输出——积极跟进省、国家级竞赛跨专业合作——除专业对口学员开展市场专业学员合作模式。

2) 业务入校:引进部分业务入校消化——成立业务分部,业务跟进——与校方老师筹备开展北城本地业务,加强学员在校实操能力。

3) 加速孵化:加大扶持力度,如资源的合理分配,使创业的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扶持政策,加快创业进程;传授经验,使企业成为学生创业的坚实依靠。

6 总结

在校企合作的建立过程中,还有部分问题待解决,如学员的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团队打造类相关知识较为欠缺;企业进行校内培训时对学生的作息及相关信息的跟进缺乏管理经验;学徒工坊制待推进等。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校企合作的模式是未来的趋势,并且值得高职院校深入研究。希望在不久的未来,高职院校能够以技能型、专业型人才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 李雄杰.创新教育探索[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

[2] 陈易.室内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通联编辑:朱宝贵]

作者:杨光 杨骁

企业就业市场营销论文 篇2:

关于职业教育对接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调查报告

摘 要:在我国教育实践中,职业教育没能很好地与劳动力市场对接,致使出现了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用人难和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职业教育对接劳动力市场的机制、模式创新。从宏观角度说,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这是扩大就业的根本途径;从微观角度讲,要建立日常性的企业劳动力需求调查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企业劳动力需求培养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劳动力市场;对接研究

作者简介:李淑云(1955-),女,河北阜平人,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信息技术与传播系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课题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职业教育对接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机制、模式创新研究》(编号:08030091)成果之一,课题负责人:李淑云。

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是面向企业,面向人人,为劳动力市场培养人才的教育,因此,职业教育一定要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对接,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但在我国教育实践中,职业教育却没能很好地与劳动力市场对接,致使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用人难的问题,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问题等,从而对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选择了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职业教育对接劳动力市场的机制、模式创新研究”进行研究。我们精心设计了“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调查问卷”,和“企业劳动力需求调查问卷”,于2009年2月,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了河北省人才交流大会,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和企业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查,此次河北省人才交流大会与会人员达到10万。

一、“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涉及69所职业院校,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20份,有效问卷307份。调查结果如下:

(一)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不合理现象,多数毕业生对就业前景感到茫然

在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问题上,认为合理的55人,占17.92%;较合理的163人,占53.09%;不合理的63人,占20.52%。这组数据说明,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不合理现象。

关于就业前景,认为专业就业前景乐观的80人,占26.06%;一般的167人,占54.40%;不乐观的57人,占18.57%。数据说明一半以上职业院校毕业生对就业前景感到茫然。

(二)88.93%的学生认为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不够用

在所学专业知识是否够用,如果不够用是否自学问题上,答够用者30人,只占9.77%;答不够用者273人,占到88.93%;答不够用中自学过很多的25人,占9.16%;答不够用中自学过一些的146人,占53.18%;答不够用中没有自学过的97人,占到了35.53%。这说明有三分之一多的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较差,从而掌握的专业知识有限。这是其就业难原因之一。

(三)院校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岗位职业技能不够用

关于在学校学到的岗位职业技能,认为学到很多的36人,仅占11.73%;认为学到一些的165人,占53.75%;认为学得很少的88人,占28.66%;认为没学到的11人,占3.58%;认为不清楚的4人,占1.30%。这些数据说明,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方面还需更加努力,因为职业院校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数据显示占53.75%的人认为只学到一些;而学得很少的竟占到28.66%;而且还有3.58%的人认为一点没学到。这显示了职业院校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

(四)院校重点培养的学生能力恰恰忽视了与企业劳动力需求对接

我们将学校重点培养的能力分为6个方面,回答良好的专业技能224人,占72.96%;回答企业的从业经验98人,占25.41%;回答人际关系沟通能力216人,占70.36%;回答良好的企业适应能力43人,占14.01%;回答良好的心理素质151人,占49.19%;回答团队合作技巧114人,占37.13%。

当问到用人单位最看重哪些因素时,回答是:学习成绩50人,占16.29%;学校、老师的推荐45人,占14.66%;所学专业是否对口120人,占39.09%;学历层次149人,占48.53%;是否当地生源28人,占7.49%;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52人,占16.94%;有无相关工作实践经历267人,占86.97%;性别38人,占12.38%;相貌与身高46人,占14.98%;政治条件27人,占8.79%。

数据显示,学校重点培养的能力中,企业的从业经验和良好的企业适应能力占的比例最少,分别是25.41%和14.01%,而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因素,却正是毕业生有无相关工作实践经历,比例最高,达到86.97%。这是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原因。正是因为职业院校重点培养的学生忽视了企业的从业经验和良好的企业适应能力,才导致毕业生缺乏相关实践经历,从而导致就业难。这说明了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没有与企业很好对接。

其次,占比例较高的是学历层次和所学专业是否对口,也分别占到了48.53%和39.09%,这说明有些企业还是看重学历层次和专业对口。这就要求职业院校一定要适应企业需求来设置专业,而职业院校毕业生也要根据自己的学历层次寻找职业,不要好高骛远。

(五)职业院校毕业生对薪酬的要求高于企业所给,两者也不对接

我们也调查了职业院校毕业生对薪酬的要求,他们对薪酬的考虑如下:1.800元/月以下(1),占0.33%;2.800-1000元/月(40),占13.03%;3.1001-1500元/月(82),占26.71%;4.1501-2000元/月(94),占30.62%;5.2001-2500元/月(48),占15.64%;6.2501-3000元/月(21),占6.84%;7.3001-4000元/月(12),占3.91%;8.4000以上元/月(7),占2.28%。其中,1501-2000元/月94人,占30.62%,比例最大。而在我们对企业同样问题的调查中显示,比例最大的是800-1000元/月122家,占44.36%。这说明,在薪酬问题上,企业愿意付出的薪酬和毕业生的要求相差较远,这也是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六)毕业生最想进入的单位是国营企业

我们也了解了毕业生最想进入的单位:1.国营企业(112),占36.48%;2.集体企业(28),占9.12%;3.民营企业(45),占14.66%;4.合资、合作(62),占20.20%;5.事业单位(52),占16.94%;6.自主创业(45),占14.66%;7.其他(9),占2.93%。数据显示,职业院校毕业生最想进入的单位是国营企业,其次是合资、合作企业,第三是事业单位,而民营企业和自主创业持平。这说明,职业院校毕业生也和其他大学毕业生一样,最想找一个铁饭碗,而对合资、合作企业也比较看好,但对民营企业不看好,不过,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创业意识。

(七)乐于接受或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可以接受去小城镇或乡镇就业

在问及能否接受去小城镇或乡镇就业时,乐于接受者117人,占38.11%;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可以接受的157人,占51.14%;坚决不接受者28人,占9.12%。此数据说明,职业院校毕业生一半以上能够审时度势,可以接受去小城镇或乡镇就业,这对于其就业和小城镇或乡镇就业的发展,是一个利好的信息。

(八)择业时考虑较多的是个人发展机会

当问及择业时考虑较多的是什么时,1.经济收入(115),占37.46%;2.个人发展机会(212),占69.06%;3.获取知识或信息(78),占22.28%;4.生活环境(44),占14.33%;5.其他(4),占1.30%。数据显示,职业院校毕业生择业时考虑最多的是个人发展机会,占到69.06%,其次才是经济收入。这说明我们培养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只要就业单位能够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他们是能够干出一番事业来的。

(九)就业指导机构对就业指导的效果一般

现在各职业院校都成立了就业指导机构,效果如何呢?当问及你对学校就业指导的看法时,1.非常实用(65),占21.17%;2.一般(153),占49.84%;3.没有太大作用(64),占20.85%;4.说不清楚(31),占10.10%。这些数据说明就业指导机构对就业指导的效果一般。

(十)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和就业人数过多

我们与学生直接探讨了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他们认为:1.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172),占56.03%;2.就业人数过多(158),占51.47%;3.金融危机的影响(85),占27.69%;4.就业期望过高(76),占24.76%;5.其他(5),占1.63%。数据显示,学生认为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和就业人数过多,其次还有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就业期望过高的因素,这和社会上的认识一致。关于“就业人数过多”的说法,社会上也有,但我们认为,从大学毕业生与社会总需求的供求关系上看,并非就业人数过多,因为事实上有许多企业都招不到所需要的人才。问题在于处于技能培养层次的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不具备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因此形成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人难的局面。这与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机制和模式有直接关系。

(十一)找不到专业对口单位时先找份工作待机向专业方面发展

关于择业时如何看待专业对口问题,回答是:专业不对口则不考虑(30),占9.77%;先找份工作待机向专业方面发展(223),占72.64%;现学专业非己所爱,寻求新的专业(35),占11.40%;其他(18),占5.86%。由于院校设置专业时没有从企业需要出发,或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看得不远,致使毕业生就业时,有许多找不到专业对口单位。而与此同时,企业却找不到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对此,毕业生也没办法,只能先找份工作待机向专业方面发展。这是人才的极大浪费。

二、“企业劳动力需求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涉及约267个企业,发放问卷310份,回收289份,有效问卷275份。

(一)民营企业是劳动力需求的主角

企业性质:1.国营企业43,占15.64%;2.集体企业11,占4.00%;3.民营企业165,占60.00%;4.合资合作企业23,占8.36%;5.其他20,占7.27%。本次调查的企业是2009年春季河北省人才交流大会参会企业,从该组数据看出,人才交流大会的积极参与者以民营企业为最多,占60.00%。这说明,民营企业是劳动力需求的主角。

(二)中、小型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强度更高

企业规模:1.大型企业72,占26.18%;2.中型企业82,占29.82%;3.小型企业113,占41.09%。数据表明,劳动力需求强度以小型企业、中型企业、大型企业为序排列。即企业规模越大,需求强度越小;企业规模越小,需求强度越大。这说明根据劳动力的需求状况,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多应该是中小型企业,而这,恰恰与毕业生最想进入国营企业的愿望相悖。

(三)有70.91%的企业需要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有80%的企业计划招聘技术人才

当问及企业是否需要职业院校培养人才时:1.需要195,占70.91%;2.不需要60,占21.82%。这说明大多数企业需要职业院校培养人才。

当问及企业计划招聘什么人才时:1.技术人才220,占80%;2.管理人才72,占26.18%;3.其他27,占9.82%。数据表明,企业的技术人才缺口最大。

(四)有54.18%的企业在招聘中遇到多种困难

当问及企业招聘中是否遇到困难:1.遇到过149,占54.18%;2.没遇到过109,占39.64%。在许多毕业生找不到就业单位的情况下,竟有54.18%的企业在招聘中遇到困难。这说明,一些人看到许多毕业生找不到就业单位,于是,就认为这几年出现“人才过剩”的看法是错误的。我们的数据显示,所谓“人才过剩”,只不过是表面现象,实则是因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和劳动力市场有效对接造成的假象。

问及企业在招聘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依次为:1没经验29,占19.46%;2.能力差24,占16.11%;3.不能胜任,没有合适的人选16,占10.74%;4.专业不对口15,占10.07%;5.留不住员工,好高骛远12,占8.05%;6.要求待遇高12,占8.05%;7.其他10,占6.71%。数据表明,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能力又较差,不能胜任工作需要,有的专业不对口,还有的好高骛远,且要求待遇高,这确实给企业的用人带来许多困难。

(五)企业在招聘中最注重毕业生有无相关工作实践经历

当问及企业招聘中更看中毕业生哪些因素时:1.学习成绩40,占14.55%;2.专业是否对口139,占50.55%;3.学历层次97,占35.27%;4.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47,占17.09%;5.有无相关工作实践经历224,占81.45%;6.性别20,7.27%;7.相貌与身高42,占15.27%;8.政治条件12,占4.36%。数据显示,企业在招聘中最注重毕业生有无相关工作实践经历,其比例高达81.45%。其次是专业是否对口,也占到50.55%;学历层次占35.27%。这与对学生的调查数据相吻合。从上述两组数据看出,毕业生的实际状况和企业对就业员工的实际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毕业生最不具备的经验恰恰是企业最注重的,大学生左右不了的专业也是企业很看重的。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我们仍求教于企业。

(六)企业要求职业院校培养人才要注重实践能力、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实用

我们求教于企业对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答得不全181个):1.实践能力培养51,占28.18%;2.专业技能职业素养58,占32.04%;3.实用型30,占16.57%;4.有上进心,有责任心,学习能力强,沟通能力强30,占16.57%;5.其他12,占6.63%。针对毕业生的实际状况和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形成的尖锐矛盾,企业提出了他们的要求:要求职业院校培养人才要注重实践能力、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实用等。即职业院校只有按企业人才需求的这些要求培养学生,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也才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而要做到这些,必须进行职业教育对接劳动力市场的机制和模式的创新。

(七)企业付给毕业生的薪酬远低于毕业生的要求

我们询问企业愿意付给毕业生的薪酬:1.800元/月以下13,占4.73%;2.800-1000元/月122,占44.36%;3.1001-1500元/月90,占32.73%;4.1501-2000元/月24,占8.73%;5.2001-2500元/月6.占2.18%;7.3001-4000元/月1,占0.36%;8.4001元/月以上1,占0.36%。

数据显示,44.36%的企业愿意付给800-1000元的工资,占的比例最大;而同样问题毕业生的要求是1501-2000元占的比例最大,30.62%。这个矛盾,需要劳动力供需双方逐步协调,也有赖于整个经济形势的好转。

(八)现行职业教育机制的最大的缺陷是实践少且没有针对性,与企业不接轨

我们请教企业现行职业教育机制的缺陷及改进(答得不全144人),回答是:1.实践少(90人),占62.50%;2.应试教育(7),占4.86%;3.应注重综合素质培养(16),占11.11%;4.没有针对性与企业不接轨(10),占6.94%;5.专业知识不够、学历低(3),占2.08%;6.其他(18),占12.50%。数据显示,现行职业教育机制的最大的缺陷是实践少以及没有针对性,与企业不接轨,也有应试教育的问题。改进措施:应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九)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首要的是理论联系实践,与企业挂钩,校企合作

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创新(答得不全116人):1.理论联系实践(54人),占46.55%;2.与企业挂钩,校企合作(37),占31.90%;3.培养多面手,综合性人才(5),占4.31%;4.其它(20人),占17.24%。企业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创新的回答是:理论联系实践、与企业挂钩,校企合作等。这些看起来大家似乎都知道,但企业要求的是不但知道而且做到,而要真正做到,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十)企业为职业教育对接劳动力市场提出了措施

职业教育如何对接劳动力市场(答得不全总137):1.了解适应市场需求63,占45.99%;2.定单培养16,占11.68%;3.注重实践能力37,占27.01%;4.加强素质教育及适应能力9,占6.57%;5.其他12,占8.76%。

当我们直接询问企业:职业教育如何对接劳动力市场时,企业的回答依次是:要了解适应市场需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定单培养等。这是企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对接劳动力市场的机制和模式创新的依据。

(十一)企业指出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职业教育如何发展(答得不全126人):1.多一些社会实习实践增强实践能力29,占23.02%;2.面向企业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48,占38.10%;3.从企业机关单位聘请专业人士作为老师1,占0.79%;4.培养技术型实用型人才12,占9.52%;5.定向培养校企合作4,占3.17%;6.其他32,占25.40%。数据显示,企业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出了方向:首先要面向企业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还要多一些社会实习实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技术型实用型人才;定向培养校企合作;也可以从企业机关单位聘请专业人士作为老师等。

三、讨论与建议

根据上述调查所反映的现实问题,我们认为,要解决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用人难的问题,一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这是扩大就业的根本途径;二要使职业教育对接劳动力市场。

(一)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这是扩大就业的根本途径

我国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被舆论认为是安置就业的主渠道。我们的上述调查数据也充分说明,从企业的性质看,民营企业是劳动力需求的主角;从企业的规模看,中、小型企业对劳动力需求度更高,呈现出企业规模越大,劳动力需求度越小,企业规模越小,劳动力需求度越大的趋势。根据劳动力需求的这种状况和趋势,毕业生尤其是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多应该是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

上述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也并非一定要去大型国有企业不可,他们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愿意去中小企业就业。“近日,(河北)省中小企业局、省人才市场及本报日前联合推出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七成毕业生求职并不排斥中小企业,甚至会主动选择到中小企业就业。然而,社保体系不完善,缺乏保障也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我省中小企业普遍起点低、规模小、实力弱。当就业的理想遭遇冰冷的现实,其最终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1]”

招聘会现场提供最多的岗位就是市场营销,但待遇却令大学生非常失望,“零底薪,保险、档案等都不管,奖金按业务提成,以后也是这种情况。”一些招聘营销人员的企业对应聘者说。“什么都不管,干多少活拿多少钱,那我们和企业什么关系?这也太没有安全感了。”一位大学生坦言[1]。

以上情况说明,这些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小,既不能为毕业生提供较充分的个人发展机会,待遇也非常低,连起码的安全感都没有,因此与毕业生的就业愿望相悖。某文章引用了石家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资源市场处刘处长的话说:“中小企业既是城市的生命线,也是就业者的重要选择。只有城市的‘小经济’活起来,城市各方面才能有大发展,城市人才才可能人尽其用。”目前石家庄的就业难题一方面确实体现在省会经济总量小,就业空间小,另一方面则表现在高校与企业的对接不完善[2]。

因此,要解决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用人难的问题,一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这是扩大就业的根本途径;二要使职业教育对接劳动力市场。

然而,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使之为毕业生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也并非易事。

一篇《被消失的中产》的文章指出,“中产阶层数量正在减少”,而这个看似与大学生就业无关的问题却是“大学生的就业难与中产阶层的壮大遭遇瓶颈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表现。”文中说:“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的‘金字塔型’不复存在,但目前还只是一只中间略大、底部更大的洋葱头……也正因为这样的产业结构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近几年才会遇到如此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难与中产阶层的壮大遭遇瓶颈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表现。[3]”

该文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更深层次的原因。这可以说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宏观背景,与这个问题的久治不愈有根本的关系。其实,经过这些年的研究,现在大家也都知道职业院校培养人才中实践的重要性,但加强实践要靠企业的配合。而现实中的国有企业、大企业由于其明显的优势,使各种人才趋之若鹜,因此他们不愿意也没必要提供实践条件;而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在“国进民退”和民营企业矮化和中产阶层的壮大遭遇瓶颈的大环境下,首先要生存,虽然急需职业技术人才,但要提供实践条件显得力不从心。这在我们的调查中看得很清楚,“我们是小本生意,成本上当然要斤斤计较,一个闲人都不能养,所以要招来了就上手干活的成手”,一家企业的负责人对记者说,中小企业不仅不具备培养人才的条件,在时间上都耗不起,就算辛辛苦苦培养出个把出色的人才,往往也会因为平台太小而留不住人,“最后这人不是高飞就是单干,反正企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1]”

因此,我们认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是扩大就业的根本途径,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人难问题的重要举措,但有待于相关宏观制度方面的突破和建设。

(二)职业教育要明确培养目标:面向中小、民营企业的劳动力需求

既然中小、民营企业是劳动力需求的主体,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应该明确为面向中小、民营企业,根据他们的需求培养人才。他们要求多增加社会实习实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技术型实用型人才,定向培养,校企合作,从企业机关单位聘请专业人士作为老师;他们要求职业院校培养人才要注重实践能力、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实用等。职业院校只有按企业人才需求的这些要求培养学生,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也才理论联系实践、与企业挂钩,校企合作等。这些看起来大家似乎都知道,但企业要求的是不但知道而且做到,而要真正做到,才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三)院校要把市场调研作为常规工作,以使其专业设置瞄准市场需求

我们的两种调查都显示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重要性。由于专业设置不合理,没有从企业需求出发,致使某些落后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对口单位,而企业急需的新型专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如:“我们这次准备招动画教师和咨询师,但符合专业要求的学生几乎没有,更不用提从业经验了”,招聘会现场,清美动漫影视培训基地的工作人员一脸的无奈;“我们这次是想招一个做销售流程的管理人员,之前已在网上招过好几轮了,结果不是人家嫌我们公司小看不上,就是人来了,连基本的化工知识和销售经验都不具备,流程设置更无从谈起”,这位负责人说,目前公司也就五六名员工的规模,在化工领域也积累了许多资源和经验,但要想做大规模,流程和业务架构都需要人来实施,“为找到合适的人,每年光给各种招聘网站交的钱也有两三千元了,人走马灯似的换,基本找不到可靠可用之人。”业内人士介绍,人才匮乏已成为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1]。

因此,院校的专业设置应当瞄准市场需求。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是职业院校设置专业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这里涵盖两个方面:一是当前市场缺什么样的人才,是现实需要问题;二是未来几年内,市场将需要哪些类型的人才,这是需求趋势问题。这两个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市场特征,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把握起来,难度较大。但也正因为如此,职业院校在规划设置专业时,对自身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具体讲,从宏观层面上:需要对世界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中观层面上看需要对国家特别是学校所在地区的产业规划和布局进行深入研究;从微观层面上看,需要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发展方向和用人趋向。只有准确把握了这三个层面,才能做到审视现实、前沿研究、全面规划,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与互动[4]。

(四)职业教育要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与企业接轨,加强实践

企业认为,现行职业教育机制的最大的缺陷是实践少、没有针对性、与企业不接轨。而企业在招聘中最注重毕业生有无相关工作实践经历,其比例高达81.45%。这就使得毕业生的实际状况与企业对就业员工的实际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毕业生最不具备的实践经验恰恰是企业最注重的。这也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对此,职业教育就要做到:了解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定单培养,加强学生的实践经验,理论联系实践、与企业挂钩。这是企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对接劳动力市场的机制和模式创新的依据。

(五)为毕业生创造个人发展的良好空间

在“能否接受去小城镇或乡镇就业”和“择业时考虑较多的是什么”两个问题的答案中,我们发现,职业院校毕业生有一半以上能够审时度势,可以接受去小城镇或乡镇就业,这对于其就业和小城镇或乡镇就业的发展,是一个利好的信息。而他们择业时考虑最多的是个人发展机会,占到69.06%,其次才是经济收入。这说明我们培养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只要就业单位能够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他们是能够干出一番事业来的。但上面说到,他们的就业去向是中小、民营企业,而这些企业的发展空间有限。如何为这些毕业生创造良好的个人发展机会,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六)协调毕业生与企业的薪酬矛盾

根据调查数据,企业付给毕业生的薪酬远低于毕业生的要求,这也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对此,作为职业教育一方,要教育学生立足于现实,在自己既没有工作经验,技术又不熟练的情况下,要求较高薪酬是不现实的。要先提高自己,加强自身能力,工作干好了,薪酬自然会提高。而作为企业一方,也可以听从专家建议,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建立亲情服务机制,建立有自身特色的灵活的福利体系,切实解决员工在生活待遇中遇到的问题,而不要停留在传统的发放工资、管理员工档案等层面,这样才能招上人、留住人[1]。

(七)注意提高毕业生的“挫商”教育

当代大学生大都是一些“小皇帝”和“小公主”,基本没有经受过什么挫折。“挫商”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提出的新要求。所谓“挫商”是指人经受挫折的能力。当代大学生由于出生在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时代,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大都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当代大学生的挫折经历大多是从找工做开始的。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由‘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渐渐转变为‘一岗难求’,就业去向由机关、大型企业、知名企业逐步变为农村、社区、中小企业等基层岗位,与大学生入学时的期望值存在不小差距。[5]”这种期望值与现实的差距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这从我们的调查中也看得很清楚。因此,对于眼下忙于为毕业生开展各种职业教育的高校来说,引入‘挫商’教育势在必行。这是社会赋予职业教育的重任,我们必须完成。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对接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机制和模式创新不仅仅是职业院校的问题,“中小企业和大学生之间要做到良好的对接,还需要政府、企业和大学生的多方努力。[1]”。而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较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人难问题,扩大就业,更有待于全社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任国省.中小企业离就业主渠道有多远?[N].燕赵都市报,2009-11-26:16.

[2]杨佳微.城市容纳人才的“舞台”怎样才能更大[N].燕赵都市报,2010-1-13:26、27.

[3]李铁.被消失的中产[N].燕赵都市报,2010-1-17:16转引自《时代周报》.

[4]戴振瑞.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09-04-02.

[5]大学生就业应提高“挫商”教育[N].燕赵都市报,2010-2-8:25转引自《北京参考报》.

责任编辑 葛力力

作者:李淑云

企业就业市场营销论文 篇3:

创新创业导向下经管类课程重构与优化研究

摘 要: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风起云涌,大量创新创业人才涌现。各类高校也主动对接国家宏观战略,进行课程重构和优化。通过近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中小企业就业状况等背景分析,得出当前进行经管类课程重构和改革具有很大意义。各高校也在针对社会需求、能力和教学内容和模式方面进行了重构和优化,但还存在认识、师资、素质等问题。建议在顶层设计、舆论宣传、师资形成机制、职称评定体系、教学模式和过程等方面进行改革和优化,培养适应国家、社会发展的高水平创新创业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创业;课程重构和优化;应用型本科

一、研究背景

(一)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

从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见图1-1:

(二)大量中小企业用工难问题突出

目前,中小企业“用工难”现象更加突出。一些中小企业被迫到中西部招人。

即使如此,求职者也是寥无几人。中小企业虽然能提供数量充足的合适岗位,但是由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变数很大,广大的大学生不愿或不能安心在中小企业就业[1],就业问题非常尖锐复杂。

(三)公务员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用人有限

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不均衡、传统官本位的思想、公务员职位的吸引力等原因,公务员招考受到大学生热捧。同时,由于我们国家的特殊体制,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家管控单位,人员编制受到国家管控,福利待遇一般比照公务员,所以也受到大学生热捧。然而,由于公务员和国有大中型企业需要人数少,能被录取的比例很低,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很难进入。如表1-1:

(四)新技术新产业需要大量创新创业人才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取得实质性突破、机器人应用到许多产业、物联网从概念进入现实等等,随着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术的快速成长,以高端制造、数字创意、工业机器人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高技术、高附加值新产业新产品迅速增长,已逐步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近五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监测的27个行业年均营收增速超过15%,有力填补了传统制造业下行的空缺。

(五)“双创”对课程改革提出新要求

2014年9月10号,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首次提出“大众创业”“草根创业”,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双创”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高校应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力军,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目标定位、能力素质、培养对策、教学模式、学科特色,尤其要在课程建设上进行改革,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二、创新创业导向下重构與优化经管类课程的意义

(一)培养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我们身处的时代是一个高速的信息时代,现代经济随之快速变革。虚拟经济、共享经济风起云涌,现金支付进入刷脸时代。整个世界都是在不断地调整与创新中。作为应用型人才的汇集地,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更应该紧跟时代潮流,深入研究快速变化的科学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变革及应用,并把这些体现在课程教学中。通过课程的重构与优化,培养学生们创新创业的精神,使得他们能跟得上时代步伐。

(二)增长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才干

一个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还要有创新创造的能力及技巧,因此要想有效地创新创业,必须具备以下几种能力:学习力、表达力、协作力、创新力。这些能力,需要在大学期间进行一定的训练,培养他们具备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的良好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成为社会亟须的创新创业人才。

在我国高校扩招之后,单位和个人实行双向选择。大学生也希望找到待遇好、环境好的单位。各单位也普遍希望招到适合本单位需要的具有实际技能的、具有良好心态的工作人员,这就对大学生的实际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前的课程体系中,各校普遍重视理论课程,学生很难有实践操作的空间和时间,实际运作能力比较差。如果通过课程的重构,大学生在校能得到充分创新创业实践,经过几年培训,他们融入社会的能力就会得到很大提升。

(三)改善经管类大学毕业生初步就业时的心态

有专门针对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有38%在工作半年内就选择离职,有40%的人毕业一年以内,会选择跳槽,毕业两年内会增加到50%,毕业三年内到达60%。尤其是经管类学生,这种概率还会更大。

这里有单位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大学生长期在学校,熟悉的是校园文化,经管类学生熟悉的是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到了企业后,面对的是企业文化,需要的复杂变化、多种复合的实践技能。两种差异巨大的文化使得大学生很难适应。大学生大都在毕业之前未充分就业,很难对自己和现实清醒认识,希望找收入高、社会认同度高的单位。工作后,大学生面临成家、买房等实际问题,压力很大,理想和现实的差异,导致心理落差很大。

种种原因使得众多大学生就业时没有良好的心态,不能安心稳定就业[2]。但经过就业创业的洗礼,他们理解了就业创业的不易,就会渐渐安定下来,能为社会、单位和家庭创造更大的价值。如果这个过程能提前,毕业前就能经历过就业创业的考验,就能改善他们在毕业时初步就业时的心态,他们踏入社会后遭遇的挫折就会小一些。

三、创新创业导向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课程改革情况

笔者调研了安徽省内几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调研了经管类的国贸和市场营销两个专业。经过分析,笔者发现在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前后,各校的课程建设呈现以下几个共性特点:

(一)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根据不同年代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看出经管类课程在课程建设方面注重的侧重有所不同。2014年之前的课程结构,往往是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几个大平台建设为主。而2014年之后的课程结构,往往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在综合能力方面,强调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身心调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通识能力等;在专业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专长能力、专业应用能力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之后我省的应用型高校在能力拓展平台,都开始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在课程重构中,各校更加注重课程与能力培养的契合。不仅重视综合能力、专业能力,也通过学科和技能竞赛、课外科技创新等活动和实践锻炼,更加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就业意识和能力。

(二)更加注重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高校培养的学生,只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才能够很好的创新创业和就业。这几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很快,新科技、新应用层出不穷。互联网、物联网广泛运用,企业发展更是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各校在编制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时,一般要求每年都要对课程体系进行微调,两年做一次比较大的调整。专业课程建设负责人也被要求需更加注重调研分析,更加注重了解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领域用人需求,及时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新要求,从而在编制课程建设的时候,更加注重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更加注重和细化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能力要求。在实际课程建设中,也基本把这些要求落实到具体专业课程建设中。

(三)“五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进一步完善

在课程重构与建设中,各校都更加注重通识、专业、实践、创新创业和社会责任“五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3],并把这种模式融入课程体系建设当中。各校都充分挖掘利用社会资源,不断深化、拓展校地、校企、校校合作,注重校内资源和校外课程教学相结合、行业企业实践与项目教学相结合、学校教学资源与区域行业产业相结合,引进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形成校地、校企、校校多种形式的良性互动、协同育人新机制。

四、课程重构和优化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创新创业教育学分比例提高,但认识有差异

2014年之前,创新创业就业能力培养设定的课时较少,在大学四年所占学分的比例很低。而在2014年之后,比例逐步加大。见表4-1:

从表4-1中可以看出,各个学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并不一致。因此,在设置学分的比例时,就有一定的差异。并且,表现形式也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创新创业教育仅仅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课,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包涵参加创新创业的比赛、参加SYB培训等类型。

从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和实现方式的差异等方面可以看出,各校逐步更加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有的学校还专门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来指导和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差异较大说明顶层设计部门对创新创业教育评审并无明确的标准。这可能就会产生另一种隐患:仅仅通过通过设置创新创业理论课程来完成创新创业教育,或者把创新创业教育片面理解为创新创业的课程竞赛。尤其是仅仅通过设置创新创业纯理论课来完成创新创业教育,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得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高水平人才。

(二)创新创业相关技能的师资比较欠缺

课题组对经管学院教师进行调研,认为自己没有创业经验的老师占到90%或以上,认为自己没有创新创业技能的老师占到60%。究其原因,这和学校人才引进和职称评定政策密不可分。

当前,能够进到大学里任教的老师,基本都是高校直接毕业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这些老师,基本一直在读书,鲜有创业的经历,很难得对创新创业所具备的综合素养有着非常清醒和深刻的认识。尤其是經管类课程,不管是国贸、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还是财务管理和物流管理等专业,都需紧密跟进社会发展潮流,想创业和实现良好的就业,必须了解并掌握最新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而大多数老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对最新的社会发展动态并不能做准确把握。因此,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具有真正的创新创业品质和技能。

导致创新创业师资缺乏的,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职称评定政策。安徽省2009版的职称评审,主要是根据论文和课题的指标。2016版的职称评审文件,有了一定改进。不管是哪种类型,想晋升都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长期持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尤其是一些学校规定,35周岁以下评定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还需要有博士学历。当前在创新创业人才还并未作为评审指标的情况下,更多教师会按照职称评定文件来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没有更多精力来琢磨创新创业教育技能的提升。没有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师资,想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创业人才,非常困难。

(三)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占统治地位

创新创业、符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多方面素养和能力。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然而,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老师们基本采用传统教学模式。MOOC、微课、翻转课堂基本处在研究阶段,学生大部分时间还在接受传统教学模式。并且,由于专业课时的大幅降低,教师需赶进度,才能在规定时间完成规定任务。这样在课堂上多以传授信息为主,没有太多时间和学生互动,课下和学生也交流甚少。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情况下,这种教学模式和方式显然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四)参与创新创业培训意识有待提高

各校自从2012年以来,大力开展创业培训。相关培训包括创办企业培训(SYB)、创业模拟实训和创业意识培训等。通过创业培训,学生的就业率大大提升,就业质量与层次明显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滁州学院经管学院参与相关培训的学生占毕业生人数4.99%;2014年的比例为9.19%;2015年为12.24%。2016年为2%;2017年勉强达到2%。

从数据可以看出,经管学院的毕业生参与创业培训的人数2015年之前逐年上升,之后又逐年下降。究其原因,和二级学院普遍开设创新创业这门理论课有关。不管怎样,就整个毕业生比例来说,参与创新创业培训的人数比例很低。

目前,各校师生目前还没有形成较强的自主创新创业意识,现有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需要打造创新创业导向下全新的培养模式;整体而言,各校还没有提供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这种状况亟待改革。

五、创新创业导向下重构和优化经管类课程的建议

(一)成立创新创业教育顶层统一领导办公室

国内外趋势和形势表明,创新创业势在必行,必须切实落实到位,才有可能真正促进我国创新创业发展[4]。各高校,是培养各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战场,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使命。创新创业教育首先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因此,建议成立全省创新创业教育统一领导办公室,各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各二级学院有对口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负责人,形成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工作体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模式、师资、学分认定等方面进行统一部署,对创新创业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研究统一政策方针,有效防止创新创业教育跑偏走歪。并通过内引外联,调动一起可以利用的资源,把创新创业的各种理念、目标落到实处。

(二)加强舆论宣传,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紧紧围绕培养合格的创新创业就业人才发展战略,做好宣传工作,为各学校各部门各老师培养相关人才提供强大的舆论引导。加强策划,充分发挥学校会议、广播、展板、QQ、微信等移动互联网等媒体,形成全媒体立体宣传态势,为学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展板、演讲、演出、报道、评论等,讲好创新创业故事,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请来创新创业成功人士,介绍他们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为学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战略提供借鉴。

(三)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形成机制

要想培育出合格的创新创业人才,必须有合格的创新创业培训老师。建议带创新创业课程的老师,要有企业政府一段全职的实习实训经历,或者是创新创业成功的老师。因此应建立长效实习实训机制,通过高规格创新创业培训、到企业政府全职实习实训等渠道建立和提升创新创业教师教学能力。建立激励机制,出台政策对自主创业成功的教师进行成果认定,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四)改革职称评定指标体系

安徽省2016版职称评定指标体系,主要包含教学型、科研型和教学科研型,里面对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竞赛的课时和成果予以认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竞赛的积极性。然而,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校人才流动并未打通。应改革职称评定指标,对于创新创业成功人士,对于在行业企业获得一定项目和奖项的教师,应在职称评定上给予认定。

(五)灵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完善健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5],提升双创教育质量,加强实习实训,建立起校地、校企、校校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与地方特色紧密结合、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专业与创新创业融合为突破口,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推广微课、线上线下协同等教学模式,实现灵活教学。利用移动互联网等科学技术应用,改革学分认定政策,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勤工俭学、到企业实习实训、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听企业家讲述创新创业故事等认定为学分。这样会进一步促进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学习和实践的发展。

(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评估体系

围绕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主题,从加强学习、师资建设、课程开设、机制完善、改革学分认定、职称评定等六个方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评审工作。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有效途径,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实践教学、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审核,对参与式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等教学内容、形式和过程进行评估,对备课、上课、训练等各个环节等进行全面检查和专题检查[6],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李祥飞.高校毕业生就业探索行为及就业促进政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29):125-126.

〔2〕徐可.基于创业导向与创新驱动视角的高校毕业生职业行为素质能力[J].研究教育现代化,2017,(09):159-160.

〔3〕王丽云,陈芙.构建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J].科教文汇,2018,(07):29-30.

〔4〕薛鸿民.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现代交际,2018,(09):1-2.

〔5〕尹志洪.创新创业导向下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7,(04):94-96.

〔6〕黄振菊.应用型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重构与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8):176-178.

(责任编辑 徐阳)

作者:王素侠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运动竞赛学校体育论文下一篇:县级供电电力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