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归化异化角度浅谈英语习语的翻译——以与动物相关习语的翻译为例

2022-11-08

1 习语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其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英汉翻译教程》对习语是这样界定的:“习语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 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习语大都具有鲜明的形象, 适宜于用来比喻事物, 因而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它是人们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的总结性和概括性的语言, 具有文字精炼、遣词隽永、形象生动鲜明、富有韵律节奏的特点。这种文学形式不仅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而且具有广泛性, 它大量出现在各种文体中。英、汉两种语言, 历史悠久, 包含着大量习语, 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 不仅言简意赅, 而且形象生动, 妙趣横生, 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但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 不可分割。

而动物作为各民族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英、汉两种语言的习语中大量出现, 人们利用动物的特征来暗喻人的特性, 体现了人们的好恶、褒贬等情感。因此, 在英汉互译过程中, 如何处理好与动物相关的习语的翻译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2 归化与异化

早在1813年, 德国学者施莱尔马赫 (Schleiermacher) 就指出, “真正的”译者只有两条途径可以选择:以作者为中心的译法和以读者为中心的译法。一种是尽量不打扰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而另一种是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这一说法打破了传统直译和意译的分法, 对后来的学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这两种翻译途径在1995年被美国学者劳伦斯·韦努蒂 (Lawrence Venuti) 所借用成为我们现在人所共知的归化 (domestication) 和异化 (foreignization) 。韦努蒂提出的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原则和方法, 前者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 让读者靠近作者;后者则认为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 让作者靠近读者。所谓“异化”翻译主要是指在翻译过程中, 保留原文中语言的方式, 输入新的表达法;“归化”翻译则反对引入新的表达法, 使语言本土化。

在我国翻译史上, 异化和归化之争见于现代史上以“信”和“顺”为代表的直译和意译之间的大规模论战。近年来, 国内的外语类学刊发表了不少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文章, 这些文章努力将西方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理论中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运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之中, 有的文章高屋建瓴, 从文化的角度对直译和意译作出概括, 还有的文章运用关联理论来寻求归化和异化的最佳关联点, 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拓宽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对于这样一个带有双重性问题的争论, 往往难有最终的结论。在当前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大前提下, 翻译已不仅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活动, 而且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随着国际全球化,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这种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 对包含动物名称的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现象加以剖析, 以说明归化和异化在文化翻译中的作用。

3 从归化谈相关习语的汉译

奈达认为翻译作为一种交际, 应实现译文和原文之间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译文在形式和文化方面应纳入目的语语言和文化规范。他强调应重视读者的反应, 而译文的表达方式应通顺自然, 避免文化冲突, 最终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两种语言之间存在词汇、语义空缺等现象, 这是很显然的现象, 我们应当客观的对待。在翻译时, 当我们不可能或没有必要用异化法来保留源语言的表达形式, 同时在目的语中也找不出对应的表达时, 就可以用归化法结合上下文把源语的涵义表达出来。

不同民族的人眼中, 同一种动物可能会代表不同的特点。例如, 英语lion是百兽之王, 是“勇敢、凶猛、威严”的象征, 英国国王King Richard I由于勇敢过人, 就被称为the Lion-Heart。英国人以lion作为国家的象征。The British Lion就是指英国。英语中有许多与lion有关的习语, 如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 (置身虎穴) , 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 (虎头蛇尾) , like a key in a lion’s hide (狐假虎威) 。这些与lion相关的英语习语在译成汉语时, lion习惯用“虎”来代替, 因为中国人认为“老虎”是百兽之王, 习惯用“虎”来表示勇敢、凶猛、威严。如:虎视眈眈、放虎归山、谈虎色变、如虎添翼等。

还有下面的一些例子:Crocodile’s tears.猫哭耗子;Lion in the way.拦路虎;as hungry as a bear.饿得像狼;as timid as a hare.胆小如鼠;as mute as a fish.噤若寒蝉;wet like a drown rat.湿如落汤鸡;Goose bumps.鸡皮疙瘩;A social butterfly.交际花;Dog days.三伏天;A cat-and-dog life.经常吵架的生活。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 在缓和语言文化矛盾这一方面, 归化的翻译起了积极的作用, 它有效替代了外国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来说既通顺又易懂。

4 从异化谈相关习语的汉译

韦努蒂十分青睐异化的翻译。看看他在翻译论文集《对翻译的再思考》 (Rethinking Translation:Discourse, Subjectivity, Ideology) 一书中的一段话。他十分欣赏布朗绍的名言:“翻译是纯粹的差异游戏:翻译总得涉及差异, 也掩饰差异, 同时又偶尔显露差异, 甚至经常突出差异。这样, 翻译本身就是这差异的活命化身。”这种语境只接受在意识形态上符合英美文化的意识形态的外语文本。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 归化的翻译为了迎合接受者的口味, 总是依照译入语的特定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规范对译入文本进行调整, 弱式文化只得听从英美文化的摆弄, 成为殖民者进行文化殖民的工具。

我国现当代学者也很重视翻译中的异化问题, 鲁迅先生主张“宁信而不顺”, 实际上就是倡导异化。钱钟书提倡化境, 提醒译者不要因为中外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 是针对异化而采取的对策。许渊冲针对中外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提出“优势竞赛论”, 也涉及翻译的异化问题。译者在处理文化差异时, 应尊重不同文化的个性和独特性, 尽可能保留源语文本所含的异域文化信息和文化意象, 以达到“文化传真”的目的。具体到翻译, 异化要求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 在译文中保留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有时尽管有的比喻、形象对目的语读者可能比较生疏, 但由于它位于一定的上下文中, 或有明显的民族、地方、历史等色彩, 翻译时也应尽可能保留。如公鸡 (cock) , 中英文中都表示“骄傲”。英语里说as arrogant as a cock, 汉语是“骄傲得像只公鸡”。再看下面的例子:

Crocodile’s tears.鳄鱼的眼泪;Arm to teeth.武装到牙齿;Paper tiger.纸老虎;As meek as a lamb.驯服得像绵羊As stubborn as mule.犟驴;A blind man on a blind horse.盲人骑瞎马;A sheep in wolf’s clothing.披着狼皮的羊;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来时像狮子, 走时像羊羔;Each bird loves to hear himself sing.鸟儿都爱听自己唱;这些不是汉语中现有的相似的习语所能取代的, 通过“异化”翻译, 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出更深层次的含义。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翻译中文化交流的功能越来越强大, 适度增加“异化”翻译的运用对语言的丰富、本土文化的传播和外来文化的接受不无裨益。

异化的结果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往往是新奇的话语、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多彩的词语, 如上面的“鳄鱼的眼泪”, “武装到牙齿”,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读者希望读到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学作品, 希望从中了解外国文化的今昔。

5 结语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 由于英汉民族文化上的差异, 文化差异给包含动物名称的习语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 这些习语也因此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 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面, 而文化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习语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对英语习语翻译时, 对中西文化特色进行比较, 尽可能做到既能保留原作的丰采, 又能符合中国读者的口味。要做到这一点, 在翻译过程中, 应视具体文化差异情况采取归化异化手法, 以便达到最佳效果。必须指出的是“异化”与“归化”两种翻译方法是辩证的关系。“异化”并不是以抛弃自身文化为代价, 恰恰相反, 它是以在符合汉语语言规范的基础上, 进行创造性的翻译, 为本国文化注入新的元素。更多地采用“异化”翻译也决不是否定、排斥“归化”翻译方法, 在文化翻译中灵活辩证地运用“异化”与“归化”有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

摘要:汉、英两种语言都有许许多多与动物相关的习语, 由于受历史、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 汉、英两种语言赋予与动物相关的习语各自特定的文化内涵。本文结合实例从归化异化的角度分析了与动物相关的英语习语的汉译, 得出在文化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方法相补弥章, 不可偏颇, 在文化翻译中应视具体文化差异情况采取灵活运用, 以便更好地传递文化信息, 促进文化交流。

关键词:英语习语,动物,翻译,归化与异化

参考文献

[1] 高美丽.英汉动物词汇及其文化内涵对比[A].王德春.对外汉语论丛 (第四集) [C].学林出版社, 2005, 300.

[2] 李悦.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比较及其翻译[J].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9 (5) :707.

[3] 郭银玲.归化与异化再思考[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6, 2 (1) .

[4]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Z].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5] 戴水娇.英汉动物类词语的文化内涵浅析[J].教学与管理, 2001, 1.

[6] 毛荣贵.译味深长[J].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7]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走出误区,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能力下一篇:浅析提高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Fatal error: Call to a member function setFuzzy() on a non-object in /www/wwwroot/99xueshu.com/e/data/tmp/dt_temptext1.php on line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