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现实意义范文

2022-06-21

第一篇:论语的现实意义范文

论语的现实意义

《论语》思想的现实意义

姓名:赵世苓 学号:201204380159 专业:学前教育 工作单位:滕州市柴胡店幼儿园

[摘要]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论语》所包含的和谐思想、行政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思想等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诸多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论语

现实意义

《论语》是一部孔门对话录,孔子评他自已是“述而不作”。《论语》不是孔子自已写出的书,是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孔子弟子的思想,“论”是编辑的意思,“语”是孔子应答弟子和当时人的话语,合起来就叫“论语”。《论语》所包含的和谐思想、行政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思想等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诸多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论语》所体现的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的和谐思想,是以“仁”为根本内核、以“礼”为外在实现形式、以“和”为精神风韵,倾注着对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等问题的无比关心,饱含着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无限情怀。“和”就是和谐统一相互差异的事物组织在一起,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就是“和”。北京的故宫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从大殿的名称当中,我们即可以看到古代的国家管理者们对“和”的追求和向往。

孔子主张“和为贵”,明确捉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政是以和” (《左传.昭公二十年》)。孟子进一步明确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孔子的和谐思想在当今社会重现其活力、重放其光辉。孔子和谐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崇尚人类自身的和谐,并把这种和谐落实到礼治秩序上;二是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并把这种和谐提升到“天人合一”的高度;三是崇尚“中庸之道”,并把“和”提升为儒学体系的认识论范畴,为中国文化树立了“致中和”的精神。

作为各种社会关系总和的人,树立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与己和的和谐理念,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把握处理关系的分寸泥度等,无疑是提高生命质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全而、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而的需求和人的全而发展,同时还要注重保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在发展经济,提高科技水平的同时,要强调统筹发展和对自然的责任,加强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的意识,引 1

导人们探索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和谐格局。

二、《论语》所体现的行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礼、仁、义、忠、信、孝等一系列观念,意在以修德求德政,使社会秩序趋于稳定,使分裂的东周归于统一,最终实现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通过《论语》,我们可以从其宗教礼仪规范中看到其中透露出来的行政思想,这些行政思想,对现在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论语》中所反映的“仁者爱人”思想、“和为贵”思想、“以义驭利”的思想、“唯才是举”、“举才为知”的思想、注重“教化”的思想以及“正人先正已”的权力约束思想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述思想放在今天就是要求我们做到注意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没有社会的和谐和稳定,经济就难以发展。要求我们加强行政管理中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正确处理义利关系的准则—以义驭利。义利关系的实质是指社会群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在“已欲立而立人”的指导下的义利关系,既不可能是纯粹的利已主义,也不可能是纯粹的利他主义,而是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统一,个人利益的追求要以社会利益为指导、为前提,有利于社会,也就从根本上有利于个人。追求个人利益要于人民、国家利益无损,才是允许的,合法的;追求财富于人民有利、于国家有利,就应千力一百计去获得;自已富了,还要帮助他人富起来,这才是值得赞誉的。这样就可抵制拜金主义及随之而来的腐败之风的蔓延,有利于建设高尚的精神境界,促进社会安定。道德不是倚靠外部力量去获得,而是通过运用教化,引导和感化人民,并以礼作为人民的思想和行为的规范。道德是调节个体与群体、公与私矛屑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协调社会秩序,并产生凝聚力使之维持和发展不可少的。《论语》融宗教人伦和行政理念于一体,将行政整合为一整套宗教人伦理想和具有实践意义的做人行为模式之中,赋予行政以一种文化的模式和基本思想,虽然它的根本口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君主统治,使人民甘心处于被统治的地位,但是客观上对缓和统治阶级矛屑和维护社会稳定也有一定作用。它从意识力一而对现代行政管理产生深刻的影响,行政管理的实践固然要有技术手段,但也要有正确的价值理念的指引,只有在正确的价值口标的指引下才能朝着合乎理性与公平的力一向取得渐进式的发展。

三、《论语》所体现的道德修养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所体现的德治思想在当时并没有能正确解决如何为政治国的问题,但却对中国以后伦理思想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它对于怎样把道德作为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因素来认识道德的作用,怎样认识和处理道德与政治的关系,对为官者的要求和约束,等等,都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到许多有益的东西,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要品德高尚,作风正派,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坚持原则,秉公执法,不谋私利,时时处处以自己的良好

2

品德和形象去影响周围的群众,要求群众做到的,首先领导者自己要做到,才能对下属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否则,如果作风不正,官僚主义严重,主观武断,将会导致“上梁不正下梁歪”,就会产生离心力,使下属避而远之。这些,对于今天的领导者是十分重要的。

《论语》中所提出的宽人、严己的道德修养要求,不仅对于处理好人际关系,而且对于治国关系甚大。这对于今天我们进行个人修养和处理人民内部人与人、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关系,也是值得提倡的重要原则。作为领导者,严格自律,克己奉公,宽厚待人,信任、尊重和关心人,取信于民,是其对下属产生吸引力的重要条件。因此,作为领导者,必须要严于律己,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不浮、不骄、不吹、不贪;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多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在权力、美色、金钱、人情面前经受考验,树立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燕得人民群众的信赖。

在《论语》中,勤奋,诚实,节俭,相助相生的伦理观念。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礼仪廉耻,慎独,以礼待人,讲求信用,尊重别人。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协调。比如,尽管在西方影响下的限度进程开始以来,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发生了变化,但在我们国家仍然保持着代代相传的孝顺父母和尊敬老人的风尚,而且特别重视礼节和道德观念。这表现在非常重视家庭人际关系,且强调家庭的和睦性。最根本的是能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例如:子女对父母履行孝顺义务大概有三种:第一,每个男人有义务养育孩子,传宗接代,以报答双亲养育他而经历的千辛万苦。第二,供养并服侍父母,使父母晚年享尽天伦之乐。第三,必须遵守祭祀祖先的礼仪。孝顺父母不局限与父母健在的日子,而必须坚持一辈子;即使父母去世以后,按照传统思想,祭祀祖先不是一种宗教活动,而是对已故祖先孝心的延续。这样,孝成了现代人个人修养的根本。论语思想高度重视培养人的内脏精神力量和独立的理想人格,这样的人就是国家需要的人才,可成为为国家献身的爱国者,也可以恢复逐渐丧失的人性。另外,有关“恕”的思想,成为当代圆满处理“你”和“我”关系的伦理。“礼”起到了确立地球村秩序的基本作用。就是说,保持社会的有序状态,关键就在于能否很好的处理这两种关系中的关系:一是通过礼的制约来实现。而是通过个人的自律和宽让解决,这意思是,天下和平来自人际关系的和谐。

看来,《论语》中的伦理道德思想仍是我们当代社会的强大精神之柱,自古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足以信之!

总之,《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及博大的人文精神影响着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思想,它所体现的和谐思想、行政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思想等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钱穆.论语新解[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3

[3]康明轩.孔子哲学思想再研究[J].山东师大学报,1990,(4). [4]卫春回.孔子义利观新探[J].山西师大学报,1995,(3). [5]杨皓然《论语》中的行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桂海论丛,2004年4月,第20卷第2期. [6]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7]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二篇:《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两千五百多年来,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将是我们应当深思的问题。 和谐社会 道德修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它之所以能够至今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而不倒,正是因为它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而这个文化的主体便是由以“仁”为主要内容的儒家文化作支撑的。两千五百多年来,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已经渗透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形成了宝贵的思想文化传统,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教育理念、审美情趣等等,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提倡的“仁”,其中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要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注重严于律己。人要通过“修己”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更是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推敲、反省和改正,以提高我们自身道德修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 当今社会人们提高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在物欲横流的经济时代中,缓解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似乎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重心。纵观2007年内发生的大案,贪污腐败、非法集资、监守自盗、“高智商”的计算机犯罪等等层出不穷。尽管我们只是管中窥豹,但是其中折射出的世间百态,值得我们仔细深思和回味。人们往往忙碌于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渐渐忽视了对自身精神文化的建设和道德素质的提升。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继承与繁荣是极其不利的。

孔子的儒家思想核心是“仁”,其目的是实现“德治”。这就要求通过个人的内在修养,以形成“仁”的德性。孔子曾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这些与我们社会总体道德修养现状不谋而合,直指组成这个社会的个体----人所存在的问题:人们道德观念日渐淡薄造成世风日下。与此同时,孔子也说:“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仁。……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以此来说明道德修养以及自律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想又好又快地发展、可持续发展,真正落实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公民道德修养水平势在必行。

二. 提高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标准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学而》篇中首次将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标准作了概括表述----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明确指出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标准就是君子,君子就是有仁德的人,而君子的标准则包括五项具体内容:①举止;②学习;③品质;④交友;⑤态度。这对于我们现在来说也是相当实用的。下面,我就以上几个方面具体论述。

首先,“君子不重,则不威”讲的就是君子的言行举止应当达到的标准。“重”是庄重,“威”是有威严,即是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其中又可以分为语言、仪貌、行为等几个方面。庄重威严作为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在这个忙碌的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此前中外媒体均有过多次报道:中国旅行团到某某地旅行,言行极不文明。比如随地吐痰、购票插队、大声喧哗、在禁止照相的地方无视规定等等。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并不是偶然的过失,而是多次反复出现的。这使中国人在“世界最不文明旅游者”排行榜上榜上有名。这也直接导致了一个大问题: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再次因为其子民缺乏道德修养而声名狼藉,而道德素质低下成为我们给自己贴上的最醒目的标签。世界不再关注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不再欣赏我们的人文气质,不再重视我们的经商头脑,他们在意的仅仅是我们的道德修养水平。一个人作为一个企业、一个地域的组成个体,从他身上不经意展现的细微末节最能显示他所受的道德素质、文化底蕴、教育背景。他虽然是个体,但是却是这个企业、这个地域最生动、最真实的“名片”。因此,我们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让中国人的形象在世界人民的观念中华丽转身,重新获得世界的认可,规范我们的言行举止便是我们首当其冲应当做的。

其次,“(不)学则不固”是讲所学的知识和美好的品德需要巩固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水平。“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便说明了道德素质的培养所占据的重要地位。道德修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长年累月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在心里撒下道德的种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道德的习惯成为指导我们行为的风向标。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一方面要将已有的美好品质得以发挥,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取人之长,让自己的德行趋于完备。巩固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水平需要持之以恒,这样,我们美好的德行才能得到巩固,展现其应有的光辉。

再次,要将道德修养提高到一定水平,便一定要使道德品质“主忠信”。一切言行举止都要以忠、信为宗旨,这样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的人。《论语》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孔子的教学内容其中两点便是忠、信,可见忠信在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中占据十分崇高的地位。所谓“忠”,是指对人对事尽心尽力,从另一个方面讲,也就是要真心诚意、全心全意地对待他人。孔子反对虚情假意的交友行为,他说:“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也耻之。”(《论语·公冶长》)。此外,孔子还认为,真正的朋友不是以取悦方为目的,而是要敢于向朋友提意见,孔子称之为“忠告”。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常有一些人以正直自居,他们喜欢向朋友提意见,但目的并不是为了帮助朋友改正错误,而是带有揭他人之短以掩自己之不足的味道,这是有悖于“忠”的思想的。而所谓“信”,就是诚实不欺,言行一致。虽然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然而当今社会巧言令色的人却比比皆是,欺诈盗窃的新闻也常常见诸报刊杂志,人们不再相信身边还有“活雷锋”,人们也不再愿意去当“活雷锋”,不仅如此,人们对于为数不多的、仍然小心翼翼地当着“活雷锋”的人还嗤之以鼻。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这种局面长期存在不仅仅会影响我们的社会关系,而且对社会安定也起着负面作用。

第四,道德素质的提升还需要良好的环境,那就是“无友不如己者”。人作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分子,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那么,外界环境对道德的培养就必定会有多多少少的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就是说明了外界环境对人生活发展的影响。我们交朋结友,要选择德行比自己更高尚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这样,我们的德行才能有上升的空间,使自己的道德素质得到提高。

最后,“过,则无惮改。”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真正提高我们的道德素质。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有了过错就要勇于改正。“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论语·子罕》),我们只有不断在实际行动中修正自己的行为,最终才能够使自己学习和巩固的美好的道德品质更加尽善尽美。

三. 提高道德修养的途径和内容

在明确了我们改善道德风气败坏的现状所应该达到的目标和标准之后,我们还该依照以下几个方面实行,以切实将我们的道德素养提高到新的水平。

1. 学习

学无止境。要想提高道德素养,我们首先应该有新的心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将提高道德素质作为自己的乐趣,学习也快乐,实践也快乐,我们将在良好的心态中跨越更多的障碍,摆脱更多的束缚,得到更多的成长。我们可以将学习的途径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 在书本中学习:“书中自有黄金屋”,美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如今的人们已难能可贵。在书本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前人先辈的光辉事迹、光荣传统,还可以看到许多反面的事例。我们可以以此警醒自己,同时加深自己的理解,在今后实践的过程中做得更好。 ② 向长辈、朋友学习:父母作为启蒙教育的重要角色,父母的品德对孩子起了极为重要的表率作用。“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论语·学而》)便说明了这一点。此外,向朋友学习也是提高品德的主要途径之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我们只有在不断的比较中才能发现自己做得好的方面和做得不尽人意的方面,我们要善于寻找好的参照物,以此在道德上得到更多的提升。

③ 在反思中学习:人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反思,而人类学习最重要的也就是反思。人在反思中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举以一反三,是我们进步的捷径。不过,我们将反思的结果付诸实践,最终也应该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以此得到更为丰富的结论,为下一次的实践做好充足的准备。

2. 端正态度

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道德修养,态度确实是起决定作用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将使我们在提高道德素养的过程中更好的掌握“宽”和“严”的尺度,更有利于我们扬弃地学习,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要有不断进取的决心才能取得最终的进步。

3. 交朋友

如上所述,“主忠信”是判别朋友关系的主要原则。孔子将朋友分成三类。他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这也可以作为我们现在交友的准则和对其判断的依据。

所谓“友直”,是指结交正直的朋友。孔子认为,正直是人与生俱来的品德之一,“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也是人作为朋友的重要品德之一。而正直的基础是“忠”。孔子主张:作为朋友应该是“忠告而善道之”(《论语·颜渊》),既要诚心诚意地向朋友提意见,也要善于提意见。而善于提意见就是要把握“直”的限度,注意提意见不要太直率了,有可能为朋友所不能接受,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如果坚持直言相劝,则朋友之间有可能会疏远开来,“朋友数,其疏矣。”(《论语·里仁》)故孔子认为,在多次劝告而仍不能为朋友所接受的情况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论语·颜渊》)。

所谓“友谅”,也就是要与讲信用的人交朋友。子夏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信不仅是获得他人信任的基础,同时还是朋友之意相互提意见的基础,“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论语·子张》)。我们只有在与人交往并发现改正自己的错误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坚定自己的脚步,愈行愈远。 所谓“友多闻”,是指结交见闻广博的人为友。如上所述,在孔子看来,无论是“友直”还是“友谅”时,其共同之处在于都离不开“好学”。而“多闻”,主要是通过学习而得。除此之外,游历也是一个人见多识广的重要来源。以这种人为朋友,其意义不仅可以弥补自己在知识和见闻上的不足,而且可以开拓人的视野,培养人的宽阔的胸襟。

而孔子所说的三类“损友”中,前两类即“友便辟”和“友善柔”实际上是一种德性的两种不同表现而已。“友便辟”是指与喜欢谄媚奉承的人为友,“友善柔”则是指与当面恭维背后诽谤者为友。至于“便佞”,实际上就是指喜欢夸夸其谈的人。所以,孔子特别强调:一个人的言语之发必须以仁德为基础,即“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和“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这些都是孔子对言语之德的看法。由此可见,“友便佞”,确是“损友”之一。而孔子之所以特别提出这一点,就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就是因为言语之惑而误交朋友。

综上所述,道德修养的提高亟需重新占据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而《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要如何为我们所用,仍然任重而道远。

第三篇:浅谈《论语》“里仁”篇中的仁学思想及现实意义

作者:黎勇

【摘要】

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仁”字在里仁篇中总共出现了15次。在不同的对话场景、语境下, 针对不同的弟子, 孔子对仁做了不同的解释、说明和阐发, 但始终都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界定。但强调仁的情境性,也并不必然导致对它自身核心价值的迷失与消解。本文主要来简要论述孔子在里仁篇中的仁学思想及它的现实教育意义。

【关键词】 孔子

教育意义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概念。“仁” 学思想是孔子建构的十分完整的思想体系,包含了精湛丰富的思想内容,代表了孔子整个思想学说的真正价值。

一、《论语》中的仁

《论语》讲“仁”的地方很多,有些讲到“仁”的话是针对提出问题的人的具体情况说的,有时不免强调了某一方面。《论语》中讲到“仁”最清楚的是孔子答复颜渊问“仁”的一段话。这段话应当看为对“仁”的比较全面的论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进一步问具体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篇》)意思是说,“仁”的基本内容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仁”。具体条目是,不合礼的事不去看,不合礼的话不去听,不合礼的事不要说,不合礼的事不要做。由此,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孔子论“仁”的深刻具体性内涵,是远远超过前人的。不仅如此,把“仁”上升为“仁”学思想,全面系统地讲述并身体力行的,当然属孔子了。关于“仁”的含义。孔子说“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其特点是突出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订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叫做仁。那么具备哪些具体的特点才能达到仁的标准呢?《阳货篇》“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这就是说,一个仁人要具有五种品德:保持一定的尊严和恭敬,这就不会招到侮辱,待人要宽厚些,百姓不怨恨,言出令从,具有威信,这样别人才愿意为你任用,善于思考,行动果断,这样在工作中可以取得具体的成绩,善于给人们带来实惠和好处,这就可以使人尽力地工作。这是孔子对“仁”的又一诠释,这是从古之“君子”的角度,来谈仁的内涵的。

“仁”的多重含义还包括“礼”的内容。《子路篇》中孔子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为什么说这里的“礼”就是孔子所说的“仁”呢?因为在《宪问篇》里,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这里的君子之“仁”,自然是指包括在孔子的“仁”的含义之中,也即体现在上面的“礼”中,那么“礼”即成为“仁”的内容之一方面。尤其是上面所引用的《颜渊篇》中,颜渊问“仁”的条目时,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更印证了“仁”的内涵之丰富性。

“仁”的思想包括孝悌的内容。《学而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我想,这段话虽然出自有子之口,却是孔子“仁”的思想之一方面的体现。

二、《里仁篇》中的仁 “仁“在《里仁篇》中)“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1],知者利仁”。孔子的意思是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处于困境中,也不可以长久地处于安乐中。仁人安于仁,<因为他只有实行仁德才心安;> 聪明人利于仁,<因为他认识到实行仁德对自己有长远而巨大的利益。>” .子曰:“里仁为美[2]。择不处仁,焉得知?”这里讲的仁是“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够喜爱某人,厌恶某人。”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当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3]?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4],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说:“有钱和做官,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贫困和卑贱,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抛弃它,君子不摆脱。君子抛弃了仁德,到哪里去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在吃完一餐饭的时间都不离开仁德,仓促匆忙的时候,他也一定和仁德同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他也一定和仁德同在。”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5];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着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6]。”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这从另一角度讲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从孔子在《论语》“里仁篇”中所提及到的“仁”主要是指的仁德,而仁德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就是就是指的一个人的道德。但是在当今中国的社会,道德的滑坡到了一个如此严重的地步,这是我们每一个国人所知晓的,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讲到“中国的社会道德问题已经到了一个何等严重的地步”,这是一个领导人的担忧,也是一个民族的倒退。近年来,社会上频频发生的各种事件,如“小月月事件”、“南京彭宇案”以及接二连三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等都折射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社会道德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为了金钱、权力、美女等各种个人利益不惜出卖自己的良心,置国家安危和人民生命健康于不顾。在这样一个糟糕的社会道德背景下,如果大家再不用行动来弥补道德的缺失,那我中华民族只怕是落山的太阳。那么下面笔者主要来谈谈孔子仁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里仁篇》仁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这里的仁主要是从环境的角度来阐述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中受的影响也大不同,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现代人生活在现代的社会里,环境对我们十分重要,但是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不同程度的破坏我们的生态环境。环境问题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和“公害”。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工业生产造成大气、水环境恶化等。环境问题的恶化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孔子的仁学思想中的中庸之美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做事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尤其是现代人在对环境资源问题上一定要把握好度,只有这样我才有可能建立真正的的和谐社会。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这里的仁主要是指一个人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在面对各种诱惑时很容易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很容易受到各种物质利益的诱惑,如金钱、美女、权力等。正如孔子所说要真正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样的人生境界在今天这样的功利社会怕很不容易啊。今天,人们每天在网络、报刊、电视、杂志等各种媒体上都可以看见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贪污腐败现象、食品安全事件、强奸抢劫暴力事件等犯罪行为的发生。试问是什么导致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人们对物质的过于追求,是人们经不起糖衣炮弹的攻击。老祖宗的东西大家不能丢,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里的仁主要是指事物双方是对立的、矛盾的。 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当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其实,孔老人家在这不仅仅是教导人们事物是出于对立统一之中的哲学辩证关系,而是要让我们学会一种方法论。即事物对立统一的时候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在今天这样一个无论是经济、政治、科技,还是文化都发展迅速的时代,社会的发展必然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各种选择,如就业、学习、工作等。但是,人们在面对这么多的机会时,往往会迷茫和不知所措,从而错失良机,与成功无缘。如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在选择就业时就东挑西拣、眼高手低,最后导致自己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不说,反而为社会增加财政负担,领着失业金。《里仁篇》教导我们怎样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去抉择人生的价值,和实现人生的目标。

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这里的仁主要是要人们明白一个道理,就是立志、坚持自己的信念。今天,人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要做到时刻保持一种清醒和自我的状态是不容易的。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言论得到了充分的自由,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有时往往会不假思索的去转载和捏造一些为了吸引眼球的不堪事实,最后导致信息失真。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损失。孔子说:“假如立志实行仁德,总没有坏处。”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孔子教诲大家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保持清醒和矢志不渝的信仰。

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里的仁主要强调人们在对待富贵与贫贱的态度,正如孔子所说,富与贵是我们大家都在追求的,但是,如果我们为了达到富贵的目的而不择手段,这样就有失君子之风。同时,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和也不会久远。反之,如果一个人为了摆脱贫贱而做出有损他人和集体的利益的事业是不道德的行为。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是,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不法商家一味的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置国家安危和人民生命财产于不顾,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最近在网上出现的毒馒头、毒胶囊、假猪耳朵等食品安全事件,都折射出了在很多人在利益的趋驱使下变得那么的无耻和不择手段。《里仁篇》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着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在这里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同样,在今天这样一个看似安定团结的社会中,一个人要做到真正的仁德是几乎不那么可能,但是,并不是我们不能达到这样的仁德境界我们就不去朝那个方向努力。其实,在这里我认为孔圣人更多的是强调一个人在做事时候的努力和认真程度,同时,更多的是鼓励我们大家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即便是就像仁德一样,我们不能保证能百分百的做到,但是至少我们努力了,我们无怨无悔。

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这从另一角度讲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的确,尤其是在我们今天的社会,越来越多的道德问题摆在国人的面前,道德冷漠、道德滑坡、道德无知等。现在很多行业的职业道德也出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状况:有些医院以药养医,有些医生收受红包;有些歌唱演员对口形假唱;有些教师教学时课上不讲、课外讲;有些媒体利欲熏心制作虚假广告,赚取眼球炒作假新闻;执法人员吃拿卡要,不秉公办事等等。烟草行业的个别员工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有悖于“两个至上”价值观,有损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的现象。细究起来,这些不讲职业道德的行为多是由于这些工作人员缺少个人品德的修养造成的。他们平时轻视自己的人格,不用个人品德来约束自己,面对各种职业道德守则,仍我行我素,以个人为中心,丧失了一名员工的职业操守,是很可耻、可悲的事情。因此,无论是提高社会公德、加强职业道德和弘扬家庭美德,都离不开加强个人品德建设。道德建设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从具体的个体抓起,重视个人品德教育,人人讲道德,人人重修养,人人促和谐,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才能落到实处。

本文主要从《论语》<里仁篇>的教育作用来进论述它的现实意义,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们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社会形势,如何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并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肩负着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的重大历史使命,正接受着来自世界各得的不同的文化冲击。中国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既要适应国际化的发展潮流,又要走属于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虽然步履维艰,却一步步日益繁荣。为了祖国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提高自我修养。

尾注:本文中的《论语》原文均来自《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1]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2]里,这里活用为动词,居住。

[3]恶乎:恶,音wū,何处;“恶乎”即“于何处”。 [4]违,离开。 [5]尚,超过 [6]仁,同“人”。

参考文献:

【1】《论语译注》杨伯峻 [M] (中华书局) 1958年

【2】《<论语中>的仁之为道》余治平 [J] 江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10 卷第4 期

【3】《德性之“仁”与规范之“仁”——简论早期儒家的“仁”说及其现代价值》田文军

【4】《论<论语>中的成仁思想》陈殿青[J] 琼州学院学报 第14 卷第4 期 2007 年8 月

作者简介:黎勇 生于1987年11月——系安顺学院政史与法律系 09政本

第四篇:海洋安全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伴随着中非黄岩岛事件、中日钓鱼岛事件,中日东海之争、中韩黄海之争、以及中越、中菲南海之争频频发生,我国的海洋周边环境形势日益严峻。如何应对挑战,发挥好我国的内政能力与外交智慧,充分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保障海洋安全,不仅事关我国的发展利益,也事关国家的安全利益。

中国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随着时代进步、国际形势变化和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发展海洋事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益凸显。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理由也有责任维护好我国的海洋权益,保障海洋安全。海洋安全不仅包括一个国家的海军实力,还包括航海自由、海洋资源、航道安全、海洋环境以及专属经济区划界等因素。我国是一个陆海复合型国家,伴随中国融入世界进程的加快,海洋安全在我国国家安全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中国与周边海上邻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海上领土主权或海洋权益争端,我国的海洋主权和海洋权益面临着诸多威胁和挑战,这使得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保障海洋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第五篇:儒家学说的现实意义

浅谈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摘要: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影响着中国上千年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本文主要从儒家思想的治国理念,和谐理念,以及教育理念来阐述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 治国理念 和谐理念 教育理念

Abstract: Confucianism i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hough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valuable spiritual wealth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affected the country for thousands of mode of thinking and value concept. This article mainly describes the ruling concepts of Confucianism, harmonious philosophy, as well as education concept to elaborate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Confucianism. Keywords: Confucianism conceptions Harmonious idea Education concept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儒家思想经过后世的完善和发展,逐渐走向成熟,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思想并没有因此而过时,它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发展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一. 儒家思想的治国理念

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和刑罚;孟子对孔子的思想加以继承和发展,进一步提出“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荀子也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水喻民,以舟喻君,强调民心的作用。总之儒家思想推祟人治、礼治、德政、仁政,强调道德感化,反对专制和封建暴政。

纵观历史,德治思想始终关乎王朝的兴衰之中。夏,商,西周,皆因暴政而亡。秦始皇残暴无道,民不聊生,最终秦朝也只是昙花一现,很快的亡于了暴政。而唐王李世民经常与大臣谈论历代王朝兴亡的教训,提倡以德治国,施行仁政,他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水喻民,以舟喻君,时刻都坚持民本思想。唐朝也因此而长久繁荣。

“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意义在于要求全社会重视道德价值,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使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在当今社会,以德治国的主要承载者是国家各项任务的领导干部,为“官”者,必须有“德”,且不断提升其自身道德修养,只有提高了自身的修养,才能通过言传身教,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实行以德治国,充分保证人民的决定权,参与权,选择权,发言权,表达权,让广大人民能够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浪潮中;有利于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实现党执政的科学化,民主化;可以有效的保证人民对党和国家的监督权,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实行以德治国,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 儒家思想的和谐理念 1.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人应当怎样对待自然是入类社会必须首先和着重解决的问题,也是历来中国哲学探讨的一个根本问题。孟子最早提出“知性则知天”的天人统一思想,认为人性是天赋的,天与性相通,知性也就能知天。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说,强调天道与人性的统一。而苟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说法,即掌握自然的规律,从而去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所居住的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却忽略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企图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然而,只有我们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从而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 2.人与人的关系 儒家思想的仁、礼、和、义、信,就是关于人与他人关系的准则与规范。“仁”,是孔子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对把个人的意志强加给别人。他又说:“克己复礼为仁”主张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礼,以达到仁的境界。也即以礼待人,尊敬他人。应有的礼节、礼貌还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行为规则。

在当今社会,儒家思想已经成为我们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朋友之间应当遵守信用,讲诚信。信用是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任何时代最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在交往当中,我们应当以礼相待,相互尊重,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和而不同,从而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发展。

三. 儒家思想的教育理念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指,不应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他还主张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这些可以从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张兴办学堂。他提出有教无类,意思是指,不应为贫富,孔子培养的弟子中看出。 在当代,因材施教被赋予新的内涵。比如“因性而教”,即教师应看到男女生各自的优势,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分别保持和发展各自的优势,共同进步。“因龄而教”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四阶段说,各年龄阶段都各有其特征,因此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教师要因年龄特征而教。因能力的个别差异而教,学生的能力有大有小,基本上呈常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能力的充分发挥也有早有晚,有人才早熟也有大器晚成;能力的结构上也有差异,有的长于想象,有的长于记忆;等等。故我们应因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而教。因此应该提倡“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的科学化。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类似乡愁的诗歌范文下一篇:两学一做讲党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