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2023-01-26

时间过得很快,四季轮回的过程中,一年忙碌的工作时间结束。在这一年的工作中,大家通过工作,可学到更多方面的工作知识,也留下了众多的学习回忆。为记录这一年的成长,可编写一份年终总结。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一、选择

1、管理者的角色(或者简答)

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企业家、调解人、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2、基层管理者侧重短期的作业计划。

3、在这样的背景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持续四五十年的社会性管理研究潮流,这一时期被人们称为“管理运动”。

4、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后来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

5、韦伯认为等级、权利和科层制度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对于权力,他认为有三种类型:超凡权力、传统权力和法定权力。法定权力是法律规定的权力,只有它才能作为科层组织体系的基础。

6、韦伯被后人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7、以泰勒(科学管理之父)、法约尔(管理过程之父)、韦伯等人的理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广泛传播和实际应用,大大提高了效率。

8、古典管理理论学派的理论前提是“经济人”假设。

9、经验主义学派主张通过分析大企业的管理经验来研究管理问题。

10、系统管理学派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以系统的观点分析企业内部和企业同周围环境的关系。

11、权变理论学派认为,在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

1

机而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12、企业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次,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

13、管理的14条基本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报酬、集中、等级链、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团队精神

14、根据环境不确定性的程度,把环境分为动态环境和稳定环境

15、根据环境内容的性质,把环境分为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和自然环境

16、管理的特殊环境主要包括顾客、供应商、竞争者、管理机构和战略联盟伙伴

17、滚动式计划发:分段编制,近细远粗

18、 组织目标是环境因素、组织系统本身以及组织成员需要三方力量相互协调的产物

19、定向预测方法:是专家调查法,包括专家会议法和德尔菲法。 20、按照决策的重复程度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21、预测种类包含:经济预测、技术预测、社会和政治预测。其中经济预测包括宏观经济预测和微观经济预测。

22、宏观经济预测内容:最终产品的社会需要量、非生产性的社会需求、再生产的社会条件、财政税收信贷储蓄等的变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社会总需求、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等。

23、宏观经济预测的用途:为制定国民经济规划,经济计划和经济

2

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24、微观经济预测的内容:产品销售市场、物资供给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同行业竞争趋势、企业核心竞争力、产品市场生命周期等。

25、微观经济预测用途:为企业制定计划、决策服务。

26、技术预测预测内容:经济发展趋势、替代技术发展趋势、技术市场生命周期、技术创新速度、产品换代速度等。

27、技术预测用途:为企业制定计划服务。

28、社会和政治预测内容:生态环境变化、环境保护及环境污染状况、人口增长、家庭结构变化、生活消费结构变化、个人理财变化趋势、教育需求、宗教信仰、价值观道德观变化等。

29、社会和政治预测用途:为政府、企业计划、决策服务。 30、决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31、招聘方法(1)内部招聘方法(2)外部招聘方法(具体内容见简答2)

32、绩效考核的方法:见简答40

33、薪酬设计的原则:简答41

34、领导权变理论认为,领导是一种动态的过程,领导在实际工作中是

3

否有效不仅取决于领导者的领导行为方式,还取决于具体的情景和场合,其有效性会随着领导者的特点和所处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35、ERG理论认为:人们共存在三种核心的需要: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和成长发展需要。

36、强化的具体方式有四种:A正强化(奖励)B负强化(杀一儆百)C惩罚(对于被扣工资的人来说)D自然消退(冷处理,不理你)

37、正式沟通网络(五种):

A.链式沟通(单线,顺序传递,满意度低,容易失真,结果差距大) B.环式沟通(链式两头相连贯,地位平等,不分彼此,集中度低,激发士气)

C.Y式沟通(一个中心位置,成为因拥有信息而具有权威感和满足感的人,如主管秘书)

D.轮式沟通(中心人物向周围多线传递,控制型沟通网络,准确度高,速度快,主观控制力强,适用于紧急任务)

E.全通道式沟通(开放式网络系统,成员没有障碍,合作)

38、控制职能可以定义为对组织运行进行监督和衡量,发现偏差,采取纠正措施,以确保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管理控制又有其自身的特点:目的性、整体性、动态性、人本性(我也不知道这该是什么题了大家就背吧)

39、控制的类型:按照纠正措施的作用环节划分,控制可以分为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按控制手段划分,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 控制。

4

二、名词解释

1、管理:所谓管理就是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在特定的组织环境约束下,运用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整合和利用组织资源,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完成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者:是指管理活动的发起者,即指挥他人完成具体工作的人。

3、概念技能:是指纵观全局,分析判断所处环境并能识别其因果关系的能力。

4、管理环境是指影响管理系统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5、 目标是管理活动的起点:组织内部各项管理活动的依据,同时它又是管理活动的终点,是判断一个组织管理合理性和有效性的标准。

6、目标管理:把目标作为管理手段,通过目标进行管理,以自我控制为主,注重工作成果的管理方法和制度。

7、决策的含义:狭义的决策是指为了达到组织的预定目标,在各种可行方案中选择最优或最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8、组织结构:就是组织中正式确立的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组合和协调的组织活动安排体系。

9、有机型组织:是松散、灵活、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组织。

10、管理幅度:是指一位管理者能够直接、有效管理的下属数量。

11、权力:个人或组织影响其他个人或组织的理念或行为的能力。

12、职权:组织结构中某一职位上相应的、能够合法地做出影响其他成员的决策和行动的权力,占有这个职位的人具体地行使这些权力。

13、直线职权:处在指挥链上反应了组织的等级制度的职权。

5

14、参谋职权:体现了组织内可以运用专业技能、知识对直线职权进行建议的权力。

15、职能职权:直线管理者把原本属于自己的指挥和命令直线下属的某些权力授予给有关参谋人员或部门行使,以实现对组织目标战略的实现、工作任务的进程以及其他部门所承担的活动的控制。

16、授权:组织某一层次上的管理者将自己权力(主要是决策权)的一部分授予下级管理者去施行。

17、正式组织:具有明确目标、等级制度、结构、职位、职权及职责的组织。

18、非正式组织:不存在于正式组织的结构体系中,是由组织成员间的相互联系而自发形成的个人或社会网络关系。

19、人力资源: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组织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 20、人员配备:根据组织结构中所规定的职务数量和要求,对所需要的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的选择、使用、考评和培训的职能活动。

21、人员培训与开发:组织针对员工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系统学习和挖掘潜力的行为过程。

22、绩效管理: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 的持续循环过程。

23、人员招聘:是指为了组织发展的需要,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分析的要求,寻找、吸引那些有能力又有兴趣到本组织任职的人员,

6

并从中选出适宜人员予以录用的过程。

24、领导:就是领导和影响下属或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预期目标而努力贡献的一种行为或行为过程。

25、激励: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通过有意识的外部刺激,激发被管理者的自觉行动,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实现管理目标的过程。

26、内激励:指由内酬引发的,源自于工作人员内心烦人激励。

27、外激励:指由外酬引发的,与工作任务本身无直接关系的激励。

28、沟通:是指信息或思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中传递或交换的过程。

29、正式沟通:是按照规定的组织程序,通过正式的组织结构系统与层次来进行的信息沟通,或是完成某项任务所必须的信息交流。 30、非正式沟通:是指正式组织途径以外的信息沟通方式,主要以小道消息方式跨越传统的部门,单位以及层次之间的社会关系来传递信息。

31、冲突:是指人们在情感或认知上意见不一致而引起的抵触,抗争或争斗的对立状态。

32、前馈控制: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控制,它是在工作开始之前对于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偏差进行预测和估计,采取防范措施,将可能的偏

差消除于产生之前,所以通常也称做事前控制。

33、同期控制:是在工作正在进行的过程中开展的控制,也叫做现场控制。

7

34、直接控制:相对于间接控制而言,是指通过提高管理者的素质来控制工作的

三、简答

1、管理的特征

管理服从并服务于组织目标;管理是在一定组织环境中进行的;管理是对组织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管理是由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工作组成的不断循环的过程。

2、按管理者所处的组织层次可将管理者分为?职能? 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 职能:(画图 高层 中层 基层

3、罗伯特·卡茨所认为的管理者应具备的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4、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应具备的管理技能

表示)

各个层次的管理者都应具备技术、人际、概念技能,但由于所承担的任务和职责不同,对三种技能的要求程度不同。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最

8

重要的是概念技能,因为高层管理者所担负的计划、决策等工作需要分析并识别事物间因果关系的能力。因而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他们最接近现场作业,所以技术技能格外重要。而人际技能对于各级管理者来说都同样重要,所有的管理者都需要与他人实现有效沟通,通过他人来实现管理目标。(画图表示) 高层管 中层管 基层管理者

5、法约尔桥《画图加说明》

理者 理者

在法约尔桥中,如果生产车间发生了紧急情况,基层员工z可以与另一部门的基层员工直接横向沟通解决问题,但需要将沟通的结果上报

各自的上级,这样可以把尊重等级链与保持行动迅速恰当地结合起来,提高了效率。

6、韦伯的理想的科层组织体系特点:明确的分工;自上而下的等级

9

系统;人员的任用;工资与升迁;遵守规则和纪律;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

7、梅奥霍桑实验结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新型的领导通过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8、从行为科学研究对象涉及的范围来看,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个体行为理论;群体行为理论;组织行为理论。

9、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

10.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企业文化理论;流程再造理论;学习型组织。

11、环境对管理工作的影响:环境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环境的不确定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衡量:一个是环境的复杂性,二是环境的多元性,环境的不确定性威胁着一个组织的成败,因此管理者应尽力将这种不确定性减至最低程度。

12、迈克尔·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是: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13、计划的作用:①协调组织活动的依据②降低不确定性的途径③合理配置组织资源的方法④控制活动的基础

14、 计划工作的性质:目的性 首位性 完整性 强制性与弹性 持续性 创新性

15、 预测的特征:①不确定性②多元性③质量互动性④科学性

10

16、选择预测方法考虑的六个因素:①预测的期限②数据的散部形式③模型的适用范围④预测费用⑤精确度⑥预测人员的素质

17、目标的性质:层次性 网络性 多样性 可考核性

18、目标网络的内涵表现为四点:目标和计划很少是线性的;管理目标必须确保目标网络中的每个组成部分要相互协调;组织中各个部门在制定部门目标时,必须要与其他部门相协调;组织制定各种目标时,必须要与许多约束因素相协调。

19、目标管理的特点:①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②强调自我控制③促使下放权力④注重成果第一的方针⑤强调目标的系统性 20、目标管理的优点:①形成良好的激励作用,特别是对组织内易于度量和分解的目标会带来良好的绩效②有助于改进组织结构的职责分工③能提升员工的自我管理能力④有利于实现有效控制

21、目标管理的实施:①建立目标体系②实施目标③评价目标结果

22、预测的特征:不确定性、多元性、质量互动性、科学性

23、选择预测方案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六个元素:预测的期限、数据的散布形式、模型的适用范围、预测费用、精确度、预测人员的素质。

24、科学决策的原则:方向性原则、可行性原则、信息性原则、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集体和个人决策相结合的原则。

25、影响组织结构选择的因素:组织环境、组织战略、组织规模、技术。

26、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目标一致性原则、分工协作原则、管理幅度原则、权责一致原则、统一指挥原则、精简高效原则。

11

27、部门划分方法:按人数划分部门、按时间划分部门、按职能划分部门、按地域划分部门、按客户划分部门、按流程划分部门、按产品划分部门。

28、影响管理幅度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管理者及下属的素质及能力,例如管理者拥有受过良好训练的、经验丰富的下属,其管理幅度就可以适当放宽;组织的整体管理水平,组织的整体管理水平较高,其中管理者的管理幅度可以适当放宽;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动态性,动态性越强,管理幅度可能相应要越小。

29、按产品划分部门的优势:有利于专项技术、资本的使用;可以使产品部门的领导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产品系列的开发上,提高产品或服务的多样化水平;同时,有利于培养全面的管理型人才。 但是这种部门划分方法增加了高层管理者的协调难度。 30、直线制组织结构:

优点:权力集中,职责明确,沟通便捷,便于统一指挥,反应迅速灵活。

缺点:对组织各层领导者的业务知识水平要求很高,他们必须能够亲自处理全部管理业务,因此难免出现失误且组织决策基本由高层管理者一人作出,集权程度过高,风险很大。

适用范围:规模不大,员工较少,管理工作比较简单的组织。

31、职能制组织结构:

优点:将组织各层次上的管理工作按照职能进行了分工,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对各层次直线管理者的管理工作进行了有益的

12

补充。

缺点:组织各层次上的管理者不仅要接受上一层直线管理者的领导,而且还要接受来自上一层次职能机构的领导,因此容易形成多头指挥、多头领导,不符合统一指挥的组织工作原则。

32、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优点:各事业部有较大的自主权,有利于发挥事业部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组织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实施事业部制便于各事业部内部组织专业化生产,因而有利于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利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摆脱日常事务,集中精力做好整体的、长远的大政方针及战略方面的决策;各事业部被授权独立经营,可以促使相互间展开业绩竞争,从而促进整个企业的成长,并为企业培养高层管理者的后备人选。

缺点:增加了管理层级,造成机构重叠,人员增多,管理费用增加;各事业部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因此容易滋长本位主义,可能出现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企业整体利益的状况,且各事业部彼此间协调不易。 适用范围: 是目前被世界各国特大型组织普遍采用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

33、直线与参谋的协调:明确直线与参谋的职权关系;授予参谋机构一定的职能职权;鼓励直线机构与参谋机构的合作

34、影响集权与分权程度的因素:环境因素;组织自身的特征;政策统一性的要求;组织不同层次管理者的能力;控制技术。

35、授权的过程:首先实施授权的管理者必须明确哪些权力是必须

13

保留在自己手中,哪些权力是需要授予其下级职位上的人员去实施的。很明显,任何管理者都不可能把自己的全部职权授予下属;确定所有下级职位预期要取得的成果;为下级职务分配合理的、符合职位要求的任务,明确任务要达到的目标;为保证任务有效与高效地完成,向下级职位合理授权;选择合适的人员担任下级职位,保证其权责一致,以完成任务。

36、授权的原则:目的性原则、极差授权原则、适度授权原则、权责明确原则、有效控制原则。

37、非正式组织的特征:非正式组织具有共同的目标和行为准则;非正式组织成员间的价值观趋同;非正式组织的内聚力大非正式组织有不稳定性。

38、人员配备职能的内容:人力资源的获取、人力资源的整合、人力资源的保持、人力资源的评价、人力资源的发展。

39、招聘渠道:

(1)内部招聘方法:内部招聘上岗、推荐选拔、工作布告、人员调动

(2)外部招聘方法:招聘广告、人才招聘会、网络招聘、猎头组织、校园招聘、熟人推荐、人事外包 40、绩效考核的内容和方法:

内容包括:业绩考评、能力考评、态度考评

方法:排序法、强制分布法、要素评定法、目标管理法、360度考核法、关键绩效指标

14

41、薪酬设计时要遵循的原则:公平性原则、激励性原则、竞争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合法性原则。

42领导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指挥;协调;鼓励与鼓舞

43、勒温的三种领导方式理论:⑴专制领导方式⑵民主领导方式⑶放任自流领导方式

44、利克特的4种管理方式:①专制—权威式 ②开明—权威式 ③协商式 ④群体参与式

45、领导行为四分图和管理方格图见书154 图1和155页 图2,画图分析

46、费德勒把影响领导风格的环境因素归纳为3个方面:职位权力、任务结构和上下级关系

47、生命周期理论的4种领导方式:命令型(低关系、高任务);说服型(高关系、高任务) ;参与型(高关系、低任务) ;授权型(低关系、低任务(有个模型不知道考不考 在159页)

48、究竟采取哪种领导方式最有效,应考虑两类情境因素:下属的特性,如能力、独立性、适应性等特性;工作环境的特点,包括工作结构、权力结构、奖励制度以及人际关系等。

49沟通的基本要素:信息发送者、信息接收者、沟通渠道、所传递的信息内容。

50、沟通类型:口头沟通、书面沟通、非语言沟通、电子媒体沟通。

51、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企业文化理论、流程再造理论、学习型组织。

15

52、制定控制标准常用三种方法:统计方法、经验估计法和工程方法。

53、控制工作原理:反映计划要求原理;组织适宜性原理;控制关键点原理;直接控制原理;适度控制原理;例外原理。

54、控制过程包括三个步骤:制定工作标准、根据标准衡量实际工作、分析偏差并采取纠偏措施。

55、控制的功能:适应环境变化、限制偏差的累计、处理组织内部的复杂局面、提升组织的效率和竞争力。

四、论述题

1、论述管理的二重性和管理的二重性的意义 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的生产力属性,它是由一定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的生产关系属性,它是指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

意义:a.学习和掌握管理的二重性,有助于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b.学习和掌握管理的二重性,有助于总结我国管理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c.学习和掌握管理的二重性,有助于结合情境因地制宜地探索具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2、如何理解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16

(1)管理的科学性:管理是一门科学,许多管理者和管理实践者在长期总结管理工作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的基本的管理原则和管理理论,管理人员如果运用这些原则或以管理理论为指导,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行事,就能够把管理工作做好。

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者在实践活动中对管理理论运用的灵活性和对管理方法选择的技巧性。

(2)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又体现为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管理既是一门科学,有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3、古典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w泰勒,主要内容:工作定额;标准化;差别计件工资制;科学的挑选工人;计划与执行分开;劳资双方要进行“精神革命”;实行职能工长制;实行例外原则。 2)一般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亨利·法约尔,主要内容:企业的六项基本活动;管理的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的14条基本原则;管理教育。 3)组织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马克斯·韦伯,韦伯认为等级、权利和科层制度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

对于权力,他认为有三种类型:超凡权力、传统权力和法定权力。

17

法定权力是法律规定的权力,只有它才能作为科层组织体系的基础。 韦伯的理想的科层组织体系特点:明确的分工;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人员的任用;工资与升迁;遵守规则和纪律;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

4、行为科学理论

1)霍桑实验 代表人物:乔治·埃尔顿·梅奥

梅奥霍桑实验结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新型的领导通过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2)人际关系研究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著名的X-Y理论 3)后期行为理论

从行为科学研究对象涉及的范围来看,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a.个体行为理论b.群体行为理论c.组织行为理论

5、现代管理理论 1)管理科学学派 2)社会系统学派 3)经验主义学派 4)系统管理学派 5)决策理论学派 6)权变理论学派

7)管理过程学派

★★★★6(案例)计划工作的主要原理有:

①限定因素原理 限定因素是指妨碍组织目标实现的因素。主要内

18

涵:主管人员越是能够了解对达到目标其主要限制作用的因素,就越能够有针对性地、有效地拟定各种行动方案。

②许诺原理 主要内涵: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各项工作所做出的许诺,因而,许诺越大,实现许诺的时间越长,实现许诺的可能性就越小。这一原理要求制定计划,首先要有计划期限,其次,必须合理的确定计划期限。

③灵活性原理(调整、制定计划)计划的灵活行性越大,由于未来意外事件引起损失的危险性就越小,灵活性原理就是制定计划是要留有余地。

④改变航道原理(执行计划)计划的总目标不变,但实现目标的进程(即航道)可以因情况的变化随时改变,是使计划执行过程具有应变能力。

7、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关系P123(内容太多只列举了小标题大家自己看一下)

1)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此点也为简答题) A.非正式组织可以满足其成员的社交需求 B.非正式组织可以促进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 C.非正式组织有利于促进创新的实现 2)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

3)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互动关系

8、内部招聘及其优缺点

内部招聘是指在组织出现职位空缺后,从内部选择合适的人来填补

19

这个位置。其做法通常是组织在内部公开空缺职位,吸引员工来应聘。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寻找适合的人员,另一个作用就是使员工有一种公平合理、公开竞争的平等感觉,它会使员工更加努力奋斗,为自己的发展增加积极的因素。 优点:

a.组织对人员有足够的了解,选择准确性相对高。 b.组织能够减少一定量的培训、培养成本。

c.为内部员工提供较为广阔的发展机会,充分激活他们忠诚组织的热情,对于鼓舞员工士气、凝聚人心十分关键。

d.内部员工对组织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能够迅速进入角色。 e.招聘时间短,费用低。 缺点:

a.选择余地小,候选人不足。

b.内部招聘反复进行,很容易形成“近亲繁殖”,对组织活力进行潜在的制约。

c.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内部冲突矛盾,特别是内部人员能力、水平、资历、阅历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用此人可能对彼人存在潜在的伤害,久而久之,形成派系,不利于组织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9、外部招聘及其优缺点

外部招聘是指从组织外部招聘德才兼备的能人加盟进来。 优点: a.人员来源于四面八方,有利于招聘到一定数量和能力的人才,尤其是一些稀缺的复合型人才,节省大量内部培养和培训的费用。

20

b.大量人员参与应聘并应聘成功,能给组织带来新思想,新方法,对内部陈旧的思想、方法带来巨大的冲击,能够激发组织活力。 c.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平息或缓和内部员工竞争者之间的矛盾。

d.外聘人才可以在无形中给组织的原有员工施加压力,使其形成危机意识,激发斗志和潜能。

e.外部招聘也是一种很有效的信息交流方式,组织可以借此树立积极进取、锐意改革的良好形象。 缺点:

a.新员工不熟悉组织情况,进入角色周期长,速度缓慢。 b.招聘的费用较高。

c.对应聘者的了解少,容易做出错误地招聘决策。

d.有 可能影响内部员工的情绪和积极性,对员工队伍的团结和稳定带来阻力。

10、公平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是薪酬设计的核心原则,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正是针对公平性原则而言。薪酬设计的公平性原则,按分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外部公平性、内部公平性和个人公平性;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 外部公平性是指同一行业或同一地区或同等规模的不同组织中

类似职务的工资应该基本相同,因为要求的技能、知识、贡献大致相同,否则将留不住人才。内部公平性是指统一组织中不同的职务所获的工资应与贡献成正比。个人公平性是指个人的薪酬变动应与个人绩效或团队绩效、个人资历等因素紧密结合,体现对工作差异的补偿。

21

横向公平即组织所有员工之间的薪酬标准、尺度应该是一致的;纵向公平即组织设计薪酬时必须考虑到历史的延续性,一个员工过去的投入产出比和现在乃至将来都应该基本上是一致的,而且还应该是有所增长的。

11、人员配备职能的内容:

(1)人力资源的获取,获取职能包括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甄选、配置与使用等活动

(2)人力资源的整合,通过组织文化、信息沟通、人际关系和谐、矛盾冲突的化解等有效整合使组织内部形成高度的合作与协调 (3)人力资源的保持,通过薪酬、考核、晋升等一系列管理活动,保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持健康安全的环境

(4)人力资源的评价,对员工工作成果、劳动态度、技能水平以及其他方面进行全面考核、鉴定和评价,评价职能包括工作评价、绩效考核、满意度调查等,其中绩效考核是核心

(5)人力资源的发展,通过员工培训、工作丰富化、职业生涯规划与开发 ,使劳动能力得到增强与发挥,最大限度的实现其个人价值对组织的贡献率。

12、列举2-4个有代表性的领导行为理论,并简述其主要内容

1)勒温的3种领导方式理论

a专制领导方式:该领导方式将权利定位于领导者个人,领导者靠权力和强制命令进行领导。其主要特点:领导者大权独揽,下属没有参与决策的机会。独断专行,从不考虑别人的意见。与别人谈话大多以命令、

22

指示的口吻。

b民主领导方式:他们使下属真正参与到工作中,各尽其能,分工合作。特点:所有政策是在领导者鼓励和协助下由群体讨论决定。民主式的领导者分配工作时会尽量照顾到个人的能力、兴趣和爱好。该类领导者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经常与下属交流情感。

c放任自流领导方式,一切悉听尊便毫无规章制度可言。主要特点:对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少运用其权力。在决策过程中放弃领导职责,领导不插手不干扰。 只布置工作任务在工作中放任自流。 2)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

a领导者方面,影响对领导方式选择的因素包括领导者的价值观体系、对下属信任程度以及领导者的个性等。

b下属方面,是否愿意承担责任、独立性的需要程度、对组织目标是否理解等因素都会影响领导者对领导方式的个性。

c情境方面, 包括组织的规模、组织的价值准则和传统、集体协作经验以及时间压力。 3)利克特的4种管理方式

a专制—权威式。采取这种领导方式的领导者非常专制,很少信任下属,多采用惩罚方式,采用自上而下的沟通方式

b开明—权威式。领导者对下属有一定程度的信任和信心,授予下属一定的决策权,但控制权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允许一定程度上的自下而上的沟通。

c协商式。领导者对下属抱有相当大的但又不完全的信任,在某种情

23

况下协商,通常设法采纳下属的想法和意见,沟通方式是上下双向的 d群体参与式。领导者对下属在一切事务上都抱有充分信任,鼓励一起工作,经常进行上下级和同事间交流

13、列举2-3个有代表性的领导权变理论,并简述其主要内容 1)费德勒模型。

第一步,确定领导方式,包括关系导向型领导方式和任务导向型领导方式。

第二步,确定情境。费德勒把领导风格因素归纳为3个方面:职位权力、任务结构和上下级关系。

第三步,领导方式与情境的匹配。当领导方式与情境相匹配时,会使领导的有效性达到最高。只有两种途径能提高领导的有效性:a.改变情境以适应领导者的方式;b.更换领导者以改变领导方式以适应环境。 2)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a.命令型(低关系、高任务) b.说服性(高关系、高任务) c.参与型(高关系、低任务) d.授权型(低关系、低任务) 图3 3)路径—目标理论。

这一理论有两个基本原理:a.领导方式必须是下属乐于接受的方式;b.领导方式必须具有激励性。

该理论提出4种领导方式:指示型、支持型、参与型、成就型领导方式。

24

应考虑两类情境因素:下属特性和工作环境的特点。 (以上两道大题是我自己总结的大家自己好好看看书)

14、内容型激励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内容(五个层次)及排列顺序(由下到上E最高) A生理需要—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须的身体需要 B安全需要—保证身心免受伤害

C社交需要—包括感情。归属感,被接纳,友爱等需要

D尊重需要—包括内在的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权等需要和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认同,受重视等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包括个人成长,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

·核心观点

A五种需要是按次序按阶梯逐渐上升的,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成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B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社交需要都属于第一级的需要(注:保健因素),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高级需要(注:激励因素),通过内部因素 第25/29页

才能满足,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积极因素

A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在某种程

25

度上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

B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了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 ·消极因素

A马斯洛将需要层次看成是固定的程序,看成是一种机械的上升运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通过思想教育可以改变需要层次的主次关系。

B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的纵向联系,忽视了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需要,而这些需要又会相互矛盾,进而导致动机的相互冲突。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激励保健理论)

·保健因素: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激励因素:指能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能极大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3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成就需要 对一个人或企业的发展有着特别特别重要的作用,是根据适当地目标追求卓越,争取成功的一种内驱力。 权力需要 是促使别人顺从自己意志的愿望。 第26/29页

归属需要 是指寻求与别人建立友善且亲近的人际关系的欲望,也称合群需要。

26

注:123属于内容型激励理论,除此之外还包括奥尔德弗的ERG理论

15、过程性激励理论 1)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采取某种行为,是因为他们觉着这种行为可以有把握的达到某种结果,并且这种结果对他们有足够的的价值,即激励力量等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 激励力量(M)=期望值(E)*效价(V)

激励力量(M)=期望值(E)*工具性(I)*效价(V) 2)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认为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自己和参照对象的报酬和投入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 A公平是激烈的动力。

B公平的比较 横向比较VS纵向比较(根据参照对象的不同) C恢复公平的行为:改变自己的投入;改变自己的所得;扭曲对自己的认知;扭曲对他人的认知;改变参考对象;改变目前的工作。 公平理论对管理者有重要的启示:首先,影响激励效果的不只是报酬的绝对值,还有报酬的相对值。其次,激励时应力求公平,使等式在客观上成立,尽管有主观判断的误差,也不至于严重的不公平感。再次,在激励过程中应注意对被激励者公平心灵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一是要认识到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二是不要盲目攀 第27/29页

比,三是不要按酬付劳,按酬付劳是公平问题上造成恶性循环的主

27

要杀手。

16、沟通障碍及改进办法

在沟通过程中,由于存在着外界干扰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信息往往失真,使得信息不能正常传递。人际沟通和组织沟通中都可能出现各种障碍而导致失去效率。障碍包括下列因素: A个人因素:一是感情因素,二是能力因素。

B人际因素:主要包括沟通双方的相互信任,信息来源的可靠程度和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相似程度。

C结构因素:包括组织地位差异,信息传递链和空间约束三个方面。信息通过的等级越多,到达目的地的时间越长,信息失真则越大。 D技术因素:包括语言,非语言暗示,媒介的有效性和信息过量。

17、有效沟通的实现

有效沟通的实现取决于沟通技能的开发和改进。方法有: 1)增强个人沟通能力:提高个人表达能力;保持积极倾听和建设性反馈;注意非语言沟通方式的运用;选择合适的沟通时机。

2)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获取沟通对象的信任;创造信任和公开的组织氛围。

3)建立合理的沟通渠道和组织结构:开发和使用多种投资渠道;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

4)有效管理冲突:管理者要设法消除冲突产生的负面效应;要求管理者适当激发冲突,利用和扩大冲突对组织产生的正面效应。

28

29

第二篇: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梳理

管理学原理

第一章 组织与管理1组织要素及其整合2管理的内容特征和原则3管理的科学化与方法论

第二章 早期管理思想1中国古代管理思想2西方工厂制度初期的管理思想及实践3古典管理理论

第三章 现代管理理论1行为科学的产生2现代管理流派3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第四章 管理伦理与组织社会资本1管理活动中的道德逻辑2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3组织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第五章 环境研究1环境动态性与研究意义2外部环境研究3内部环境研究4环境研究的程序和方法

第六章 决策理论1决策的类型与特点2决策过程与影响因素3决策方法4有限理性及超越

第七章 计划与战略管理1计划的类型作用和编制过程2组织战略管理3计划的执行与动态管理

第八章 组织设计1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2组织设计的任务依据和原则3横向组织设计4纵向组织设计

第九章 人员配备1人员配备的任务和原则2人员选聘3人事考评4人员培训

第十章 组织力量的整合1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2直线与参谋3委员会

第十一章 领导与权力1权力的本质2领导特性与行为理论3权变领导理论4组织学习与变革领导理论

第十二章 激励理论1激励的原理2内容激励理论3过程激励理论4管理实践中的激励问题 第十三章 沟通理论1沟通的原理和策略2人际沟通3组织沟通4冲突管理

第十四章 控制活动1控制原理2有效管理控制3管理者的控制4组织间的控制

第十五章 运营/质量和信息技术1信息技术与控制2现代控制的信息技术方法3基于新信息技术的柔性作业系统4质量控制

第十六章 控制方法与危机控制1官僚控制方法2市场控制与团体控制3危机管理与控制4危机反应与恢复管理

第十七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1创新职能与创新管理2创新的基本内容3创新管理与领导4工作流程的再造

第十八章 技术创新1技术创新及其管理2技术创新的动力3技术创新的战略决策4主导设计与标准战略

第十九章 组织创新1企业组织与知识经济特征2企业制度创新3企业层级结构创新4企业文化创新

第二十章 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1竞争优势与组织知识2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3企业战略创新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第三篇:化工原理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 基本概念

1、连续性方程

2、液体和气体混合物密度求取

3、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测定

4、旋风分离器的操作原理

5、传热的三种基本方式

6、如何测定及如何提高对流传热的总传热系数K

7、重力沉降与离心沉降

8、如何强化传热

9、简捷法

10、精馏原理

11、亨利定律

12、漏液

13、板式塔与填料塔

14、气膜控制与液膜控制

15、绝热饱和温度

二、核心公式

第一章、流体流动与流体输送机械

(1)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 (例1-9)

U型管压差计

(2)柏努利方程的应用(例1-14) (3)范宁公式

(4)离心泵的安装高度(例2-5)

第二章、非均相物系的分离和固体流态化 (1)重力沉降

滞流区的沉降公式、降尘室的沉降条件、在降尘室中设置水平隔板(例3-3)、流型校核、降尘室的生产能力 (2)离心沉降

旋风分离器的压强降、旋风分离器的临界粒径、沉降流型校核(离心沉降速度、层流)、多个旋风分离器的并联(例3-5) 第三章、传热

(1)热量衡算(有相变、无相变)K的计算、平均温度差、总传热速率方程、传热面积的计算(判别是否合用)(例4-8)

(2)流体在圆形管内作强制湍流流动时α计算式(公式、条件),粘度μ对α的影响。 (3)实验测K (例4-9) (4)换热器操作型问题(求流体出口温度,例4-10) 下册第一章蒸馏

全塔物料衡算【例1-4】、 精馏段、提馏段操作线方程、 q线方程、 相平衡方程、

逐板计算法求理论板层数和进料版位置(完整手算过程) 进料热状况对汽液相流量的影响 下册第二章 吸收 吸收塔的物料衡算;

液气比与最小液气比求m 【例2-8】

填料层高度的计算【传质单元高度、传质单元数(脱吸因数法)】 提高填料层高度对气相出口浓度的影响

下册 干燥

湿度、相对湿度、焓

带循环的干燥器物料衡算(求循环量) 热量衡算(求温度) 预热器热量【例5-5】

第四篇: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2012届高考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定义: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单位:mol/(L·min)或mol/(L·s)

v=△c·△t

2.规律:同一反应里用不同物质来表示的反应速率数值可以是不同的,但这些数值,都表示同一反应速率。且不同物质的速率比值等于其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如反应mA+nB=pC+qD

的v(A):v(B):v(C):v(D)=m:n:p:q

3.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决定性因素。例如H2、F2混合后,黑暗处都发生爆炸反应,化学反应速率极快,是不可逆反应。而H2、N2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存在下才能发生反应,化学反应速率较慢,由于是可逆反应,反应不能进行到底。

外因:

①浓度: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单位体积发生反应的分子数增加,反应速率加快。

②压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加压强,气体体积缩小,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③温度:升高温度时,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反应速率加快,一般来说,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大到原来的2~4倍。

④催化剂:可以同等程度增大逆反应速率。

⑤其他因素:增大固体表面积(粉碎),光照也可增大某些反应的速率,此外,超声波、电磁波、溶剂也对反应速率有影响。

【注意】:①改变外界条件时,若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也一定增大,增大的倍数可能不同,但不可能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②固体、纯液体浓度视为常数,不能用其表示反应速率,它们的量的变化不会引起反应速率的变化,但其颗粒的大小可影响反应速率。

③增大压强或浓度,是增大了分子之间的碰撞几率,因此增大了化学反应速率;升高温度或使用催化剂,提高了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了有效碰撞次数,使反应速率增大。

(二)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的状态。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1)“等”即

V正=V逆>0。

(2)“动”即是动态平衡,平衡时反应仍在进行。

(3)“定”即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百分含量不变。

(4)“变”即条件改变,平衡被打破,并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化学平衡。

(5)与途径无关,外界条件不变,可逆反应无论是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都可建立同一平衡状态(等效)。

3.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以mA+nBxC+yD为例),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①v(B耗)=v(B生)

②v(C耗):v(D生)=x

:

y

③c(C)、C%、n(C)%等不变

④若A、B、C、D为气体,且m+n≠x+y,压强恒定

⑤体系颜色不变

⑥单位时间内某物质内化学键的断裂量等于形成量

⑦体系平均式量恒定(m+n

x+y)等

4.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1)可逆反应中旧化学键的破坏,新化学键的建立过程叫作化学平衡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规律——勒沙特列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①浓度:增大反应物(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②压强: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③温度: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④催化剂:不能影响平衡移动。

5.等效平衡

在条件不变时,可逆反应不论采取何种途径,即由正反应开始或由逆反应开始,最后所处的平衡状态是相同;一次投料或分步投料,最后所处平衡状态是相同的。某一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只与反应条件(物质的量浓度、温度、压强或体积)有关,而与反应途径(正向或逆向)无关。

(1)等温等容条件下等效平衡。对于某一可逆反应,在一定T、V条件下,只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相当(即根据系数比换算成生成物或换算成反应物时与原起始量相同),则无论从反应物开始,还是从生成物开始,二者平衡等效。

(2)等温、等压条件下的等效平衡。反应前后分子数不变或有改变同一可逆反应,由极端假设法确定出两初始状态的物质的量比相同,则达到平衡后两平衡等效。

(3)在定温、定容情况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只要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比值与原平衡相同,两平衡等效。

6.化学平衡计算时常用的2个率

(1)反应物转化率=转化浓度÷起始浓度×100%=转化物质的量÷起始物质的量×100%。

(2)产品的产率=实际生成产物的物质的量÷理论上可得到产物的物质的量×100%。

7.催化剂

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本身在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都不变的物质。通常说的催化剂是指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正催化剂,也有减慢化学反应速率的负催化剂或阻催化剂。在反应中加负催化剂能大大延缓反应速率,使人们不需要的化学反应如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塑料的老化尽可能慢地发生。

催化剂的催化作用具有很强的选择性,某种催化剂往往只能催化某一种反应或某一类反应。使用生物酶制剂时的选择性更为突出。

常用的催化剂及催化反应

二氧化锰

氯酸钾分解制氧气;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

五氧化二钒

二氧化硫催化氧化成三氧化硫。

铁触媒

合成氨。

铂或铂铑合金

氨的催化氧化。

硫酸汞

乙炔水化制乙醛。

醋酸锰

乙醛氧化制乙酸。

不饱和烃及其他不饱和有机物与氢气的加成反应。

三溴化铁

笨的溴化制溴苯。

使用催化剂进行催化反应时,要注意对反应物的净化,避免带入的某些杂质使催化剂丧失催化功能,这种作用称作催化剂中毒。

8.可以利用平衡常数的值作标准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及不

平衡时向哪个方向进行.如对于可逆反应mA(g)+nB(g)pC(g)+qD(g),在一定温度的任意时刻,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有如下关系

Qc=

,Qc叫该反应的浓度商.

Qc<K,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Qc=K,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Qc>K,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电解质溶液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电解质

凡是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时能电离进而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电解质溶于水或熔融时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在外电场作用下,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分别向两极运动,并在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说,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状态时导电是化学变化。

2.分类

(1)强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里几乎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2)弱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只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3.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比较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定义

水溶液里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水溶液里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化学键种类

离子键、强极性键

极性键

电离过程

完全电离

部分电离

表示方法

用等号“=”

用可逆号“”

代表物

强酸:HCl、H2SO4、HNO3、HI

强碱:NaOH、KOH、Ba(OH)2、Ca(OH)2

绝大多数盐:NaCl、BaSO4

弱酸:H2S、H2CO3、H3PO4、HF、CH3COOH

弱碱:NH3·H2O

个别盐:HgCl2、

Pb(CH3COO)2

4.非电解质

凡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都不能电离也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常见的非电解质

非金属氧化物:CO2、SO2、SO3、NO2、P2O5

某些非金属氢化物:CH4、NH3

大多数有机物:苯、甘油、葡萄糖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弱电解质的电离特点

(1)微弱: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是部分电离、电离程度都比较小,分子、离子共同存在。

(2)可逆: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电离出离子、离子又可重新结合成分子。因此,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可逆的。

(3)能量变化: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吸热的。

(4)平衡:在一定条件下最终达到电离平衡。

2.电离平衡:当弱电解质分子离解成离子的速率等于结合成分子的速率时,弱电解质的电离就处于电离平衡状态。电离平衡是化学平衡的一种,同样具有化学平衡的特征。条件改变时平衡移动的规律符合勒沙特列原理。

三.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值

1.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常数

H2O是一种极弱电解质,能够发生微弱电离H2OH+

+

OH–

25℃时

c(H+)=c(OH–)=10–7

mol·L–1

水的离子积Kw=c(H+)·c(OH–)=10–14(25℃)

①Kw只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Kw增大。如:100℃

Kw=10–12

②Kw适用于纯水或稀酸、稀碱、稀盐水溶液中。

2.溶液的pH

(1)pH:pH=–lg[c(H+)]。在溶液的c(H+)很小时,用pH来表示溶液的酸碱度。

(2)含义:pH越大,c(H+)越小,c(OH–)越大,酸性越弱,碱性越强。pH越小c(H+)。c(OH–)越小,酸性越强,碱性越弱。

(3)范围:0~14

四.盐类水解

1.盐类水解定义: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作盐类的水解。

2.盐类水解规律

(1)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越弱越水解,都弱都水解,两强不水解。

(2)多元弱酸根、正酸根离子比酸式酸根离子水解程度大得多,故可只考虑第一步水解。

(3)水解是吸热反应,升温水解程度增大。

(4)单离子水解程度都很小,故书写水解离子方程式时要用“”,不能用“↑”或“↓”符号。

3.盐类水解的类型

(1)单向水解:强酸和弱碱生成的盐,溶液呈酸性;强碱和弱酸生成的盐,溶液显碱性。如NH4Cl溶于水:

NH4+

+

H2O

NH3·H2O

+

H+

CH3COONa溶于水:CH3COO-

+

H2O

CH3COOH

+

OH-

(2)互相促进水解:弱酸和弱碱生成的盐溶于水,电离产生弱酸的阴离子和弱碱的阳离子,二者分别结合水电离产生的H+和OH-发生水解,而水溶液的离子积不变,因此促进水的电离使反应进行的程度较大。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生成的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如CH3COONH4溶于水:

CH3COO-

+

NH4+

CH3COOH

+

NH3·H2O

(3)

互相抑制水解:能电离产生两种以上的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的盐溶于水,弱酸的阴离子或弱碱的阳离子均发生水解,但是互相抑制,所以这一类的水解程度较小。如

(NH4)2Fe(SO4)2溶于水:

NH4+

+

H2O

NH3·H2O

+

H+

Fe2+

+

2H2O

Fe(OH)2

+

H+

NH4+水解产生的H+对Fe2+的水解起到抑制作用,反之也成立。

五.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的比较

H2S水溶液(0.1mol/L)

Na2S水溶液(0.1mol/L)

研究对象

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

强电解质(弱酸盐、弱碱盐)

弱酸

H+

+

弱酸根离子

弱碱

OH—

+

弱碱阳子

H2O

+

H2O

H3O+

+

OH—

离子化速率

=

分子化速率

弱酸根阴离子+H2O

弱酸

+

OH—

弱碱阳离子+H2O

弱碱

+

H+

水解速率

=

中和速率

酸或碱越弱,电离程度越小,多元酸的一级电离远远大于二级电离,大于三级电离……

“越弱越水解”,多元弱酸根一级水解远远大于二级水解,大于三级水解……

一般中和程度远远大于水解程度

双水解程度较大,甚至很彻底。

能量变化

吸热(极少数例外)

吸热

表达式

电离方程式:①用“

②多元弱酸分步电离

H2S

H+

+

HS—

HS—

H+

+

S2—

水解反应离子方程式①用“

②多元弱酸根分步水解

③除了双水解反应,产物不写分解产物,不标↑或↓

S2—+H2O

HS—+OH—(主要)

HS—+H2O

H2S+OH—(次要)

大小比较

c(H2S)>c(H+)>c(HS—)>c(S2—)

>c(OH-)

c(Na+)>c(S2-)>c(OH-)>c(HS-)>c(H2S)>

c(H+)

电荷守恒式

c(H+)=

c(HS-)+2c(S2-)+

c(OH-)

c(Na+)+

c(H+)=

c(HS-)+2c(S2-)+

c(OH-)

物料守恒式

c(H2S)+c(HS—)+c(S2—)=0.1mol/L

c(H2S)+c(HS—)+c(S2—)=0.1mol/L=

c(Na+)/2

升温促进电离(极少数例外)

升温促进水解

促进电离,但浓度减小,酸性减弱

促进水解,但浓度减小,碱性减弱

通H2S

电离平衡向右移动,酸性增强,但

电离程度减小,电离常数不变。

S2—+H2O

HS—+

OH—

H2S

+

OH—

HS—+

H2O

促使上述平衡右移,合并为:H2S

+

S2—

2HS—

加Na2S

H2S

H+

+

HS—

S2—+

H+

HS—促使上述平衡右移,合并为:H2S

+

S2—

2HS—

水解平衡向右移动,碱性增强,但水解程度减小。

七.何时考虑盐的水解

1.判断盐溶液酸碱性及能否使酸碱指示剂变色时,要考虑到盐的水解。

2.配制某些盐的溶液时,为了防止溶液变浑浊(水解),需加入对应的酸抑制其水解。如配制FeCl3溶液时,一般先将FeCl3溶解在盐酸中,然后再加水稀释。

3.比较盐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时,要考虑到盐的水解。如Na3PO4溶液中,c(Na+)

>

3

c(PO43

4.说明盐溶液中微粒种类及多少时,要考虑到盐的水解。例如Na2S溶液中含有Na+、HS-、OH-、H+、S2—、H2S,其浓度关系为:

八.溶液中微粒间的关系

(1)电荷守恒关系——指任何电解质溶液在整体上不显电性,即溶液中所有阳离子带的正电总量与所有阴离子带的负电总量相等。

如在Na2S溶液中:

实质:所有Na+、H+带的正电荷总物质的量==所有S2—、HS—、OH—带的负电荷总物质的量。

表达形式:c(Na+)

+

c(H+)

=

2c(S2—)

+

c(HS—

)

+

c(OH

)

(2)物料守恒关系——指不论盐中的哪种离子水解成多少种形式,它所含的一些元素原子的总物质的量之比一定符合它的化学式中的计量数比。

如在Na2S溶液中:

实质:n(Na)

:

n

(S的各种存在形式总和)

==

2

:

1

表达形式:c(Na+)

=

2

c(S2—)

+

c(HS—

)

+

c(H2S)

(3)水电离的离子数守恒关系——指在任何电解质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H+和OH—的数目一定相等的关系。如在Na2S溶液中:

实质:n(OH—)

==

溶液中自由H+物质的量与S2—结合水电离的H+物质的量之和

表达形式:c(OH

)

=

c(H+)

+

c(HS—

)

+

2c(H2S)

★该关系式可由电荷守恒式和物料守恒式代数变换得到。如将上述电荷守恒式与物料守恒式相减并移项即可得到上式。

第五篇:《统计学原理》知识点概括总结

统计的研究对象、方法

统计

统计研究的特点

统计的职能

统计工作

统计学

统计资料

统计调查

总体、总体单位(变换关系)

统计整理

指标

标志(关系、可转换)

统计分析

数量指标/质量指标

品质/数量标志

不变标志/可变标志

统计调查 要求:准确、及时、完整

分类:全面调查/非全面、经常性/一次性调查、统计报表/专门调查(普查、重点、典型、抽样)、方法

方案:6w

组织形式:报表/普查/重点/典型/抽样调查

统计调查体系:

统计整理

内容:分组、汇总、编表

分组:作用(类型、比例关系、依存关系)

关键(选择分组标志)

分布数列:构成要素、组中值、频率、频数 、累计次数分布

类型:钟形、U、J(反J)

统计表:从形式上:

从内容:

综合指标

总量指标(总体单位总量指标/总体标志总量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

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结构、比例、比较、强度、动态相对数

平均指标:算术平均数 简单算术平均数

加权算术平均数

说明:

1、x,f;

2、f,f/sigemaf;

3、f相等,

4、性质:

调和平均数 简单调和平均数

加权调和平均数:说明:

1、m=xf,

2、m相同,

3、使用条件:

几何平均数:简单/加权

众数:上限/下限公式

中位数:上限/下限公式

关系:

标志变异指标:极差R

平均差

标准差(方差)

离散系数:标准差系数 用途:当平均数相等且单位相同的情况下,直接用R、AD、sigema来比较;如果平均数不等或计量单位不同时,用离散系数来比较。

是非标志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时间数列

构成要素:t,a 总量指标时间数列(时期/时点数列)

相对指标数列

平均指标数列

水平分析:发展水平

平均发展水平

总量指标时间数列—时期数列:a平均=sigema a/n

--时点数列:四种 相对数列/平均数列:

增长量:累计、逐期

平均增长量

速度分析:发展速度(定基/环比、数量关系)

增长速度(=发展速度-

1、定基增长速度/环比增长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几何法、方程法)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增长1%的绝对值=前期水平/100 统计指数 分类:总指数/个体指数、综合指数/平均指标指数、数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

综合指数编制:数量指标指数

质量指标指数

(同度量因素、指数化因素、编制原则)

平均指标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

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变形)

指数体系:相对数体系

绝对数体系

应用:指数推算

因素分析:总量两因素分析

平均指标对比指数因素分析

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 * 结构影响指数

抽样调查

特点:三个

区间估计:抽样平均误差(Ux,Up,影响因素)

抽样极限误差(t,f(t)四个)

估计

N的确定(准确度、可靠度,影响因素)

组织形式 相关与回归

相关:r

回归:一元线性回归

A, b B, 含义,与相关系数

估计标准误差

可决系数=相关系数的平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国内著名企业培训讲师下一篇:工程承包三方合同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