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体育文化研究论文

2022-04-15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传统节日体育文化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随着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得到体育界的重视,但是同时也可以看到,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在当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为此本文从社会学的视野,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战略。以期提供一些有应用价值的参考。

传统节日体育文化研究论文 篇1:

基于传统节日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住脚跟的基础。南朗小学深入分析南朗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价值和课程价值,构建具有地方传统节日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为学生构筑具有真情实感的体验性课程,深化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体验和认识,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个性品质。
一、立足本土资源,确定课程愿景

南朗镇的传统节日文化是富有人情味的文化,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源远流长。因此,学校开展了“基于传统节日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立足综合实践活动,以“传统节日文化研究”为媒介,探索融合研究,让传统节日文化更广泛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学校提出“聆听节日的声音,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愿景,并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界定。它凝聚了南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延不衰,以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令人民陶醉和向往,以约定俗成的民间礼仪陶冶和锤炼民族品格和个性,以欢乐祥和的气氛弘扬民族的美德和精神。南朗传统节日具体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崖口飘色节、中秋节、重阳节七大节日。学校通过对“节日”和“节日文化”进行深入探讨,寻求不同节日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及教育价值。
二、整合文化特色,构建课程内容

学校将南朗镇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资源广泛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开发,通过整合、创新、分层,以主题教育活动的形式进行重新设计,形成以“传统节日文化”为主题的课程系列。学校各班根据规划的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民俗活动的多样性,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增强民族情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学校按照传统节日的节点来构建内容框架,分析课程内容,主要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特征、价值取向、精神内核等资源进行合理的分析与研究,分析其与教育的内在联系,探究文化与课程的结合点,形成活动主题内容,具体见下表。


三、创新活动形式,真实开展活动

结合时间节点,统整学科课程,立足传统节日文化内容的选择与课堂实施的研究,通过同一主题进行不同年级目标的研究设计,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帮助学生确定活动专题,自主设计活动方案,自主规划活动过程,自主进行过程评价,自主拓展延伸,从而完成综合实践能力的自我建构。

1. 与学科整合

各学科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获得的知识技能,并在各学科领域的学习中得以拓展和加深。

以主题活动《浓情相约端午节》为例,学校首先确定端午节活动的主题为“走进端午,了解端午,感受端午”。然后部署开展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具有端午节特点的环境氛围中,说一说端午节的由来、传说和习俗,唱一唱端午节的歌曲,演一演端午节的舞蹈和小品,诵一诵端午节诗词,画一画端午节,赛一赛自制龙舟,展示自己制作的香袋,品尝自己包的粽子等,将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语文等学科有机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广泛的文化背景中整体感受端午节日文化,丰富创造美、表现美、欣赏美的能力与素养,提升综合能力。

2. 与学校文化节整合

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与艺术节相融合,将传统文化与艺术元素相结合,形成《未来的龙船》绘画、“万水千山粽有情”现场包粽子、“亲情香包”现场香包制作、“快乐端午”现场橡皮泥等活动。学生在体验传统民俗的同时充分展示才艺,走进节日,了解历史,感受劳动人民的爱国情怀,培养爱国热情。

3. 与社区文化结合

南朗镇崖口飘色文化独具特色,因此,学校挖掘社区资源来開展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历,有选择、有重点地开展“崖口飘色调查研究”“崖口飘色民风民俗探究”“体验南朗镇飘色文化节”等活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各种社区调查,如参与南朗镇飘色文化节,收集资料,并整理成小论文、手抄报等成果。

责任编辑   黄博彦

作者:陈敏华

传统节日体育文化研究论文 篇2:

论社会学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战略

摘要随着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得到体育界的重视,但是同时也可以看到,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在当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为此本文从社会学的视野,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战略。以期提供一些有应用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生存与发展 社会学

一、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现状

当前在政府大力弘扬下,民族传统体育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开展路径,但随着现代体育的广泛传播,民族传统体育在民众生活中影响已急剧削弱,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民俗体育项目在本地发展陷入艰难困境之中,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不容乐观。

(一)民族传统体育在政府大力弘扬下出现了蓬勃发展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工作,加强了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工作,民族传统体育呈现出“繁荣”发展状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政策逐步走向正规化。(2)多种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活动得到积极开展。(3)一些民族地区民俗旅游资源得到积极开发。(4)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选择性的走进了学校教育。

(二)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体育冲击下呈现出“淡化”态势

随着现代体育的广泛传播,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民俗体育项目在本地发展陷入艰难困境之中。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不容乐观,这种“淡化”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片段生存,基础脆弱。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失去了发展的目标,失去了完整的生存基础,呈现出四年一个轮回,片段生存的状态。民族传统体育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正在淡化。其娱乐功能、健身功能、竞技功能正在消失。(2)新生代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古老的传统体育活动由于缺乏时代感而被广大群众,特别是被青年一代冷落。(3)民族传统体育竞赛未成规模。虽然我国举办了众多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活动,但与全运会相比,其竞赛活动还没能形成规模。

二、从社会学视野看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政府行为的主导力度

政府是代表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的机构,政府行为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心理意识,统治阶级希望通过政府行为使事物发展不违背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朝着国家建设需要的方向发展。今天,我国政府制定实施有关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政策,即希望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能为工农阶级统治服务,也希望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使国家和谐稳定。而从我国封建历史长河中走来的民族传统体育,积淀了许多丰富的文化思想,其中有些文化思想至今仍然是我国国家建设需要的精神财富,它与统治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因此,今天,政府制定的许多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主体,政府的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就极有可能被边缘化。

(二)人们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尽管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民仍然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方式,但今天的农业生产方式已远非古代农耕生产所比,现代工业、科学技术已渗透到了农业生产中,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已发生显著变化。许多乡镇农村交通得到改善,手机、电话、电视、电脑等现代生活工具已走进农村千家万户,更多农民走向外地,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偏远山区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虽然还处于落后阶段,但大环境改变所带来的现代生活方式改变决定了人们心理需求,他们不再满足于“原生态”的民族传统体育娱乐活动,而是更多的选择了现代潮流的时尚体育项目。

(三)文化发展中的冲突与融合

当今社会已进入全球化时代,在文化全球化领域,世界各国民族文化互相认同、互相并存、互相借鉴和利用,尽管西方优势文化占据主流,不断扩张,影响着其他民族文化发展,但不能否定其它民族文化存在和影响。根据西方“文化维模原理”,文化在推广传播中,维模功能使文化圈对外来文化起到一种自我保护和选择作用。因此,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需要我们理性对待,有选择的吸取外来文化,在物质、制度、精神层面做某些改变,使传统的东西富有时代活力。今天,有许多民俗体育项目消失在人们的生活视野中,与其自身缺乏创新元素,不能吸取外来文化有很大关系。

(四)传统农耕文化的滞后性

民族传统体育在封建社会中形成与发展,传统的自给自足农业生产方式和特点,给民族传统体育烙上了浓厚的封建文化和封建意识,这些传统的思想和精神也渗透到了民族传统体育中的物质、制度、精神层面中,如歧视妇女、残杀牲畜、砍伐竹木、拜祭鬼神等,甚至连一些器具都赋予了神的魔力,而这些往往都是与现代社会发展格格不入的,也影响着许多民族传统体育向现代体育的“现代转型”发展。另外,从传统农业社会中走来的民族传统体育,大多没有完全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剥离出来,没有形成具有独立形态和独立价值的体育体系,只是作为文化娱乐的一个部分在传统节日活动中开展,缺乏现代体育活动所必须的竞赛组织制度、现代体育思想,因此许多民俗体育项目无法在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开展。

三、社会学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战略思考

(一)发挥政府行为的主导作用

政府行为是推动民族传统体育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系统,只有政府必要的行政介入,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各项工作才具有方向和保障。目前,政府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工作上还需加强主导力度。首先,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条例。尽管政府针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在一些法规条例中制定了有关制度,但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在《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第四条规定,“学校体育工作应当重视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而对于具体的发展方法、手段、内容、奖励等没有形成具体的规范制度,以致在许多学校,政策根本得不到落实。其次,做出科学的发展规划。目前,政府并没有这方面的发展规划,规划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一方面,要全面做好挖掘整理工作,全面掌握民族传统体育目前生存状况;另一方面,要确定好重点发展项目。第三,制定科学的价值评估体系。有利于选择发展项目,对于确实为现代社会发展不需的,违背现代社会发展规则的项目和文化要坚决弃之,对于在某些方面有开发价值的,应不遗余力的给予保护和发展。

(二)加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文物是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物化了的文化。”中国各少数民族物质性、非物质性及口传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个丰富的宝库,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目前来看,我国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保护项目真正能为民族文化发展带来创新点的不多。眼下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需要我们在以下三个方面深化对其挖掘整理、开发运用等保护工作。“与其作为一个文化遗产的‘保管员’,不如做一个文化遗产的‘加工者’”。第一,加强挖掘整理研究工作,并对挖掘整理出的成果,不能简单的以“馆藏”形式保护,应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数字化处理,并通过网络形式,发布到网上,既便于查询、利用,又便于永久性保存。第二,加强开发运用研究工作。在开发运用上,要以多途径多元化方式并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在物质、制度、精神等层面进行开发,探寻可利用的价值。第三,建立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工作管理体制。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绝非短时期能完成,而且涉及到不同部门,因此有必要建立专门的管理体制来整合力量,督促、规范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工作。

(三)加快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及开发

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不能简单的对其进行“复制”,而是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要改变过去民族传统体育单一的发展形式,把民族传统体育更多的运用到现代教育、民俗旅游、健身休闲、体育竞赛、文化传承等社会发展需要上来,同时要借鉴现代体育成果和现代生活元素,为民族传统体育开发服务。一方面,吸取现代体育之奋斗、竞争精神和科学的体育竞赛管理组织制度,对民族传统体育精神、制度进行加工,使某些可塑造的项目能走“现代体育”转型之路,提高其竞技性。另一方面,吸取现代生活元素,在道具、服饰、动作编排上进行创新,改变活动形式,使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贴近老百姓生活,更富有现代生活味道。对于有些民俗体育,由于通常要进行封建祭拜仪式,我们可以对其仪式进行创新,如简化、规范仪式,并利用现代服饰、身体语言来演绎其所要表达与传递的信息,让群众既能明白其意,又能欣赏其过程,感受传统思想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所带来的仪式美。

(四)实现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民族传统体育只有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才能为其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解决长期以来群众体育因资金不足而带来发展滞后的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的空间和价值较大。一定的政府扶持,资金投入,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将会进一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因此各民族地区政府应组织力量充分挖掘整理本地民俗体育资源,确定开发项目,将开发项目与本地民族节庆活动、自然景观、其他人文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制定旅游线路,并通过宣传渠道,宣传造势,努力打造民俗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最终形成区域性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在随着民俗体育旅游产业不断成熟,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增长,再逐渐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健身、民俗体育培训、民俗体育文化与信息服务、民俗体育器材、民俗体育服饰及民俗体育吉祥物等方面的产业开发活动,并将它们融合进旅游产业中共同开发,共同实现民俗体育产业化道路。

四、结语

当今,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正在日益扩大,正在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经济文化生活和社会主义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传统体育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目前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弱化与衰颓之势,因此面临层层危机,举步维艰。我们必须采取策略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体育,使其发扬光大。

本文属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0SKY031)

参考文献:

[1]沙莲香.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71-75.

[2]范本祁.西部民族地区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发展历程的文化学审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5):14-17.

[3]陈永辉,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3):75-80.

[4]彭林.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5.

作者:黄善球

传统节日体育文化研究论文 篇3:

黎族三月三民族传统节日互联网平台传播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民族文化的精神需求也日益增长,普通大众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度日渐提高,三月三作为黎族本土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也逐渐走入大众视野。本研究通过调查黎族三月三起源及发展,提出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进一步扩大三月三民族传统节日的影响力,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 黎族三月三 少数民族节日 互联网传播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pread of the Internet Platform of Ethnic Traditional Festivals on March 3rd of the Li Nationality

HUANG Xuebin, ZHOU Yang

(College of Tourism, Hainan Tropical Ocean University, Sanya, Hainan 572022)

0 引言

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月三传统黎族节日的推广与传播,也为了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传播现状,随着当下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对扩大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影响力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三月三是以青年男女踏青寻求伴侣为起点,将其进行一定的拓展,增加其受众人群以此扩大三月三的影响力,由此可以提升其在当地人民和各地来访游客的认知度。对此,结合其他各少数民族节日发展现状以及传播方式,以此,希望借助互联网的传播特点来扩大三月三节日的影响力。

1 海南黎族三月三简介

1.1 海南黎族三月三节日的起源

海南黎族“三月三”是黎族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黎苗人民缅怀祖先、歌颂生活和向往美好生活的传统佳节。

20世纪80年代初,经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和省人民政府批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将每一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定为黎族苗族人民的节庆日,即“三月三”。三月三节日期间,黎族苗族人民均以各种形式庆祝这个美好节日。自此,海南人民都在黎族苗族聚居地举行盛大的民族节日庆典系列活动,一起欢度佳节。

1987年初,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撤州后,民族地区各市县仍保留着这个传统节日。1994年,省人大会议通过的《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若干规定》第四条规定: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为本省黎族苗族传统节日。2005年3月,省人大对该《若干规定》进行了修订,并重申了本条规定。同年,海南黎族“三月三”被确定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海南省政府将“三月三”作为类似欢乐节的全省性重要文化活动统筹安排,由6个民族自治县和3个享受民族政策待遇的市轮换承办主会场,2008年“三月三”纳入建省20周年庆典内容。2008年至2011年,“三月三”主会场活动先后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和三亚市举行,在主会场活动举办期间,各民族市县以及北京、海口等城市都以分会场的形式举行系列庆祝活动。

经过历年的积累、沉淀和创新,“三月三”不仅延续了黎家苗家传统的节庆项目,例如:对歌、荡秋千、赛牛、射箭、竹竿舞等,同时又增加了现代文化元素,例如:歌舞表演、文艺体育竞赛、文化旅游展、海峡两岸发展论坛、商贸洽谈会、推介会等新的内容,不断创新形式展示海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在社会经济、体育竞技、文化艺术等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宣传和推介海南良好的投资环境及资源优势、政策优势、人文优势和区位优势。“三月三”已成为传承和弘扬黎族和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民族體育、展示民族地区经济成就、促进商贸旅游交流发展、增进民族友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正逐步打造成全国人民知晓的民族文化品牌。

1.2 三月三的现状

如今,三月三已经不仅仅只是民间群众自发组织的民间活动了,海南省各级政府对于“三月三”这一民族节日赋予高度的重视“三月三”但属有少数民族的县市每年都会组织大大小小的庆祝活动,例如:2016年“三月三”白沙主会场系列活动好戏连连,丰收祭典暨民俗大巡游系列狂欢活动、“三月三”主会场开幕式暨主题文艺晚会和篝火晚会、黎族苗族水岸长桌宴、全省原生态民歌对唱及表演、黎锦苗绣技艺比赛及成果展示、民族特色商品美食展、海南(白沙)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展暨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比赛、群众性少数民族传统趣味体育竞技活动、场地越野拉力赛、房车及房车露营展、千人帐篷露营、首届“云上白沙”茶园博览会系列活动等30多项精彩活动扎堆登场,吸引本地群众及省内外游客汇聚白沙共庆“三月三”。“三月三”来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多样化于民间,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如今“三月三”也成为了海南旅游发展的一大亮点,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民族地区各市县政府还有当地群众都十分重视举办“三月三”,借此促进民族文化发展,增强民族团结,提升、扩大当地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不断深入,“三月三”这个传统节日将会被赋予更多新的内涵,必将成为海南旅游的一面标志性旗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繁荣发展作出宝贵的贡献。

2 “三月三”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意义

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每个民族的都有自身独特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这些不同带来了不同民族之间生活方式和文化认知的差异,这些文化上的差异势必成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障碍。因此,互联网媒体或平台的责任和使命就是给不同民族及其文化的提供一个可以交流分享的公共平台。通过不间断的信息传播,让不同的文化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认可。以平等的心态去欣赏和包容其他的文化,同时这也是促进文化多元性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传播是与其他民族交流的有效手段,使得海南黎族苗族地区原有的封闭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环境的打破,黎族苗族传统文化会受到了外来文化或主流文化意识的冲击和同化。在这个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的交流、碰撞、拒斥、选择、吸收、调整、重塑和再造中沉淀,要求得薪火相传、发展传统民族节日,就必须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潮流,在传播中与其他民族节日进行交流,吸取优点,摒弃缺点,让“三月三”跟上时代的节奏,广受欢迎。

传播能更好地塑造民族节日在世界文化中的形象,全球化对民族文化所带来的冲击无疑是巨大且显著的,而民族节日概念的提出,也可以积极利用“全球化”这样一种形势,着眼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互动,且致力于境内外民间、民族文化的交流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充实了民族文化或黎族文化本身内涵建设。在全球化的形势之下,民族节日虽不可避免受到冲击,但是在遭受冲击的过程中,也得到了自我认识、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机会,而其关键在于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方法。另一方面来说,“全球并不与本土对立,经常所指的本土实质上包含在全球之内”(引自《壮族民歌的当下遭遇》)。

3 互联网传播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3.1 互联网传播平台的设计

利用互联网构建起的信息媒体传播平台,具有以下四种特点。

(1)信息传递的即时性。即时性是信息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过程中,信息可以真实有效地传递到目标客户群,同时平台可以保证信息时效性的特点。

(2)信息传递的海量性。互联网平台的信息传播模式具有强大的信息检索及传递功能。通过互联网平台,信息传递的过程极易进行复制或存储。例如:百度,必应等专业搜索引擎及一些网站自带的搜索引擎,使得在网上查找信息变得更为便利。目标客户群可以通过复制,粘贴,收藏等方式就信息进行传播推广。

(3)信息传播形式的多样性。互联网平台信息传播的形式多种多样,它可以将内容简单加工,使得信息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到目标客户群,例如:视频,音频,图像等综合信息。通过这一特点,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高效传播。

(4)信息可储存性。互联网传播平台对信息的储存能力,使得互联网传播平台本身成为一个实用的信息数据库。

依托互联网搭建起的传播平台,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四大特点达到弘扬黎族传统民俗文化的目的,以黎族文化信息库系统为数据支持,在互联网传播平台上达成三月三黎族传统节日的传播目的。

3.2 可应用的互联网传播平台

(1)新闻平台。各大新闻主页如新浪新闻、腾讯新闻、搜狐新闻等,具有受众面广的传播优势。

(2)社交平台。以微信、QQ为代表的社交平台,是传播能力最强的互联网传播平台,由于每一个个体都具有参与传播的可能性,其传播效度较于其他平台有着巨大优势。

(3)学术平台。以知网为代表的互联网学术研究平台,在其中的传播具有信度高、学术性强的特点,相对的传播受众面则要小很多。

(4)自媒体平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每个个体都具有成为媒体传播者的可能性,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以其便于运作,易于获取的优势,成为诸多互联网传播途经中操作成本较小的一种。

3.3 互联网传播平台的实现

以黎族文化信息数据库为数据支持,对三月三相关文献研究进行信息录入,数据参数主要包括:(1)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的起源;(2)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的历史演变;(3)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的发展现状。

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并直接构建互联网链接,应用各大互联网传播平台进行传统节日的传播。

(1)新闻主页:以海南黎族文化旅游的大力开展为契机,借黎族文化旅游达到三月三的传播目的。

(2)网络社交平台:举办三月三活动吸引广大群众参与,通过群众在自身社交平台上对三月三活动的分享与展示实现在社交平台上的传播。

(3)学术平台:加大对黎族文化的研究力度,发表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实现在学术平台上的互联网传播。

(4)自媒体平台:开发微信公众号,开通公众微博并在自媒体平台上大力传播。 (下转第178页)(上接第152页)

4 总结

在互联网平台文化传播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将平台优势最大化,势必将引发文化传播行業的一次新革命。互联网平台传播本质即以人为本,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从目标客户群的心理出发,注重个性化传播、体验式传播、病毒式传播和差异化传播,努力创造有意义、有价值的广告,引起受众心理共鸣,让用户产生兴趣,喜爱它,关注它并且积极分享,主动传播。关于黎族三月三的搜索页面数量明显少于中网,但数据在逐年上升,这表明了黎族三月三节日的影响力在逐渐扩大,逐渐被人们熟知且向外扩展影响力,进入大众视野。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在迅速传播,由此可见互联网对传统节日的传播影响力。

基金项目:2015年度三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经费立项课题“三亚黎苗三月三民族文化研究数据库”(SYKE2015-08)

参考文献

[1] 周扬,陈若愚.社交媒体广告营销策略分析——以爱问平台为例[J].出版广角,2017(23):77-79.

[2] 周翔.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节日习俗演变及现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29(5):12-15.

[3] 黄润柏.壮族歌节“三月三”的属性问题初探[J].广西民族研究,1993(4):35-40.

[4] 周扬,黄学彬,李嘉慧.“互联网+”背景下的口碑营销及策略[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10):151-153.

作者:黄学彬 周扬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色彩景观应用园林设计论文下一篇:对外劳务输出出口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