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2022-04-22

小编精心整理了《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中国北方世界文化遗产高句丽王城及王陵,分别位于辽宁省桓仁县和吉林省集安市。高句丽是公元前37年出现于中国北方的民族政权,因所在地在汉代所设的辽东玄菟郡高句丽县,所以国名高句丽。高句丽在中国北方存国705年,历经二十八代王,后被唐朝所灭,然而,却鲜为人知,即使申遗成功,成为中国境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大多数人仍对其认知混乱。

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篇1:

高句丽史话

高句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前后历经700多年,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2004年7月1日,我国申报的主体座落于吉林省集安市的“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项目,经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正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高句丽”,史书中记作“高句骊”,简称“句丽”或“句骊”,是公元前1世纪至7世纪时期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

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丽,后建都于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西汉元始三年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同时筑尉那岩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市境内,尉那岩城又称丸都山城,至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迁都平壤。高句丽强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了吉林省的东部、辽宁省东北部和朝鲜半岛的北部。

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与朝鲜半岛的新罗联军所灭,在历史上存在了705年。高句丽主要活动在中国历史上的中原王朝管辖范围内,并与历代王朝保持着隶属关系,是受中原王朝制约和管辖的地方政权,在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中原王朝的强烈影响,特别是高句丽坚固的山城、雄伟的陵墓、辉煌的古墓壁画,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城与丸都山城

位于集安市的“国内城”与“丸都山城”分别坐落在平原与附近山上,这种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资源,构建带有军事防御性的“附和式都城”,开创了中世纪都城建筑模式的一个先河。

“丸都山城”始建于公元3年,位于“国内城”以北2.5公里,是高句丽早中期重要的一座山城王都。该城以环山为屏障,以山谷出口为城门,防御坚固,城内宽敞自如,将军事、生产、生活巧妙地融于一体。高句丽国王平时居住在平原城中,危险时则退守到深山中的卫城。

好太王碑

高句丽第19代王“好太王”的陵墓坐落在集安市城东4公里外的禹山脚下。陵东北200米处,有一座高6.39米、重37吨,方柱形通体黝黑的石碑,碑由用一块完整、巨大石柱稍加修凿而成,这便是被誉为“海东第一古碑”的好太王碑。据史料记载,好太王碑建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4年,迄今已有1590年的历史。“好太王”名谈德,在位22年,是高句丽历史上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

碑的四面刻有碑文,为汉字。四面碑文共44行,每行41个字,原有文字1775字。因岁月磨蚀,现可识文字为1600字左右。由于文献资料对高句丽民族的记载很少,石碑记载的史实比较完整,涉及面广,对研究高句丽的政治、军事、文化、制度、传统和它与新罗、百济及日本列岛的关系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高句丽壁画墓

被誉为“东北亚艺术宝库”的高句丽壁画墓,记载了我国古代东北少数民族的特殊文化,是5000年华夏文明的一朵奇葩。

早期高句丽壁画墓大约出现在公元4世纪上半叶,壁画的内容再现了高句丽王公贵族家居、宴饮、歌舞、百戏、出行等社会生活,反映了高句丽的独特文化传统。高句丽民族骁勇善战,表现军队与战争场面的壁画,人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内容丰富的高句丽古墓壁画成为专家、学者研究高句丽历史、文化、风俗等的重要考古资料。

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篇2:

中国北方民族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北方世界文化遗产高句丽王城及王陵,分别位于辽宁省桓仁县和吉林省集安市。高句丽是公元前37年出现于中国北方的民族政权,因所在地在汉代所设的辽东玄菟郡高句丽县,所以国名高句丽。高句丽在中国北方存国705年,历经二十八代王,后被唐朝所灭,然而,却鲜为人知,即使申遗成功,成为中国境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大多数人仍对其认知混乱。

一、高句丽的文化源流

从现有的高句丽墓葬考据,高句丽为中原殷商后裔,是真正的中原种族。高句丽重要史迹吉林省集安市好太王碑叙述高句丽始祖邹牟的来历:“始祖朱蒙王,出自北夫余天帝之子”。北夫余是东北原始氏族时期的一个部落,这个氏族部落的先祖,是殷商人氏。同时,从高句丽墓葬的中原礼制来看,高句丽墓葬壁画中有大量伏羲、女娲、神农氏等华夏民族的文化历史符号,由此可证,中原的汉文化是北方高句丽民族的文化源头和主流。

高句丽第二代琉璃明王曾有诗歌流传下来,以此证明高句丽深受中原文化浸润,琉璃王能熟练使用汉文化,有诗为证:“翩翩黄鸟,雄雌相依。念我之独,谁其与归?”这首诗的风格很像《诗经》,文字简洁,却又十分缠绵,说明汉文化在高句丽的思想深处占主体地位。

二、高句丽古墓群探秘

集安是一个古墓遗产丰厚的文化古城,据1966年统计,古墓总数为 11300座,今存7160座。申报世界遗产部分为十二座王陵,二十六座贵族墓,现在均保存完好。历史上因东北最早遭受日本侵略,高句丽古墓最早也是由日本考古学家发现。首发者为日本考古学家鸟居龙藏,他是最早进入辽东半岛的日本考古学者。在中国最混乱无序的年代,他可以随意挖掘,由此发现了红山文化,也发现了集安高句丽古墓群。鸟居龙藏的考古文献《满洲调查报告》既是国际性的人类考古新发现,更是关东军档案库里的珍贵资料。九一八事变后,鸟居龙藏的考古经费源自日本“东方文化研究所”并受此研究会委托,鸟居龙藏勘查了集安高句丽古墓群,并揭开辽中京、上京、祖州、庆州和洞山石窟寺,辽庆陵等一大批珍贵辽代古墓遗址面纱。鸟居龙藏考据高句丽民族之初得出的结论是高句丽是汉人的一支。1928年,即九一八事变的前三年,鸟居龙藏在论中改变了观点,称高句丽是独立的国家。

三、高句丽古墓的毁损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东北一段时間内成为无主权地区,鸟居龙藏发现并考古的古墓均被日本人盗墓,盗墓贼同样是日本著名的考古学者,最有名气的当属池内宏和滨田耕作。滨田耕作是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被日本人称为“日本近代考古学之父”,也是东亚考古学会的始作俑者。

高句丽墓葬群,最富艺术价值的是壁画墓,池内宏和滨田耕作首先盗的就是这些古墓壁画,已发现的十几座规格较高的壁画墓中,大部分都被池内宏和滨田耕作盗掘过。现在的日本博物馆,从民间到国立,镇馆之宝都是中国文物。集安禹山贵族墓对外开放的古墓,目前可以看到的只有石头棺椁和壁画。壁画画在石头墙上,揭不去,铲不掉,上的宝石都已被盗墓者挖去,只有神农氏的一只眼上,还留有一块小宝石。上世纪九十年代,有集安人韩享国、金权红、韩昌国共五次进入高句丽古墓中,盗得墓内壁画,其中三室墓中的攻城图、凤鹿图、牛首人图、托梁力士图受到毁坏。这些盗墓贼三次到沈阳销赃,将所盗壁画卖给韩国人李万植。其中负责销赃的崔镇还做过集安市朝鲜族文化馆馆长。事发后,金权红、韩享国、韩昌国三名主犯被判死刑,崔镇负责销赃,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现在集安古墓保护完好,禹山贵族古墓群5号墓开放。

四、高句丽壁画的汉民族特色

壁画是高句丽古墓群中最瑰丽和神秘的部分。生命可以腐朽,壁画却历久弥新,在暗无天日的古墓中散发着明艳的艺术气息。壁画用岩彩料,历经千年的阴暗潮湿仍可看得清楚。有伏羲、女娲、神农氏,还有腾空而起的青龙。这条龙使考古进入纠结,有考古学者说这墓的主人是王,因为有龙在;又有说这不过是一个贵族,因为除了龙之外还缺少王的必要条件。墓室四壁上分别画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象是汉族民俗中的神兽,两汉时期,演化成为道教的神灵,高句丽既信佛,又遵从道教,从壁画所见,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

五、高句丽与中原政权的关系及覆灭过程

高句丽所在地隶属汉朝所设的玄菟郡。随着高句丽的逐渐强大,成为北方封国,对中原政权的态度也时而恭顺时而不驯。中原王朝强大时,高句丽臣服,中原政权动荡或分裂时,高句丽便乘机扩张领土,占领整个辽东。高句丽第一次与中原政权的军事冲突是公元28年,东汉辽东太守率兵围丸都山城,左辅乙豆智给大武神王出了个鲤鱼退兵的主意,才使高句丽免遭覆灭。第二次军事冲突:直接原因是高句丽侵扰辽东重镇西安平。背后原因是最初高句丽与三国时期的魏国称好,后来又背着曹操和孙权联系,引起魏国怀疑,派兵攻打高句丽,主将即幽州刺史毌丘俭,毌丘俭攻破丸都山城。丸都山城从此遭受重创。(据《三国志·高句丽传》记载。)第三次是隋炀帝三征高句丽。隋统一中原后,大臣裴矩对隋炀帝说:汉晋时代辽东就是属下的郡县,现在反而不尽臣节,意图从中国分离出去,先帝在时就想征高句丽,而今陛下当政,又怎能允许高句丽割据一方?于是612年起,隋炀帝三次派兵征讨高句丽。即将得胜时,忽闻杨玄感起兵叛乱,后院起火,隋炀帝马上班师回朝。杨玄感事平后,隋炀帝三征高句丽,高句丽辽东防线迅速瓦解,高句丽王忙派使臣向隋炀帝送来降表,可待隋炀帝撤兵回朝后,高句丽又反。隋朝就是在不断的征讨高句丽中耗尽国力,最后被唐朝推翻。第四次是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唐太宗说:“辽东故中国之地”,所以不容高句丽长期占据。

隋唐时期,突厥成为边患,如果高句丽与突厥结盟,中原将江山不保,公元607年,隋炀帝巡幸突厥启民可汗帐,恰逢高句丽派遣使臣拜见启民可汗,立即引起隋炀帝警觉,所以必征高句丽。

唐太宗最初对高句丽以安抚为主,但高句丽终存异志。有一细节,公元631年,唐朝派遣广州都督府司马长孙师到高句丽境内收拾隋时阵亡将士骸骨时,发现高句丽正偷偷修防御工事。此后大唐派使臣到辽东,表面赠金银丝绸,实则观察高句丽地形,掌握高句丽动向。公元644年,高句丽内乱外暴,地区动荡不安。唐太宗屡经调解无效,眼见得高句丽东征西扰,即将威胁到中原政权,唐太宗御驾亲征高句丽。有唐太宗亲自督战,杀声城天,最后攻克凤凰山城(今辽宁凤城市郊)。高句丽大败,唐太宗见季节快入严冬,撤兵。高句丽派使臣谢罪,并献美女两名,唐太宗全部退还。唐太宗来年春天欲三征高句丽时,得病驾崩。唐太宗去世后,高宗李治继位,接替先王遗愿,再次征讨高句丽。唐朝大军从中原来讨,气势旺盛,为确保此役得胜,朝廷当年不收河北诸州租赋,全部供给辽东。668年9月,唐朝诸路大军会师鸭绿江,再次与高句丽血战,得胜后直奔平壤。兵临城下,刀光剑影,第二十八代高句丽王宝藏王被擒,高句丽彻底覆灭。

《旧唐书》载:“分投突厥及靺鞨等,高氏君长遂绝矣。”

史载高句丽灭国时尚有三百多万人口,一部分遗民逃走投了突厥及粟末靺鞨,日后这些人又在高句丽占居的地区建立了一个新的地方政权,史称渤海国;还有一部分留在辽东及朝鲜半岛,二百多年后,留在朝鲜半岛的这部分高句丽与岛上的原住民——百济、新罗族在不断征战融合后,又建成了一个新国家,史称王氏高丽。还有一部分高句丽被迁往中原,归各郡管辖并编入户籍。

消失的高句丽是东北亚重要的历史,2004年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上,北方高句丽古墓群地上遗产部分申遗成功。

作者简介:

李燕子,女,1960年9月出生,教授。现在广州工商学院任教。

(作者单位:广州工商学院)

作者:李燕子

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篇3:

吉林省高校特色历史课程联盟的构建与实践

【摘要】在地方特色历史课程建设中,延边大学、吉林大学、通化师范学院等高校结合各自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式,向构建课程联盟迈出了有力的步伐。本文旨在从三校特色历史课程研究的基础上,抛砖引玉,力争为三校及省内高校历史学科建设提供有益的见解。

【关键词】吉林省 历史课程 高句丽 课程联盟

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历史使命,同时也面临着优胜略汰的挑战。在吉林省高校的自身建设中,高校课程联盟是推进我省高等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战略选择之一,同时,也是提升高校学科竞争力的有力途径。

所谓课程“聯盟”是指某专业的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之间有关联时,将这些课程联合在一起讲授。高句丽历史课程作为吉林省地方特色历史课程,有一些高校进行了一定时期的研究与探索,其中延边大学、吉林大学、通化师范学院等高校迈出了积极的步伐,为省内高校特色历史课程联盟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性与可行性。

一、延边大学暑期学校《集安世界文化遗产遗迹踏查》

延边大学按照强化实践教学的原则,在历史专业开设了《集安世界文化遗产遗迹踏查》暑期学校课程,该课程是历史调查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通过吸纳各专业、各学年的本科生选修该课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集安世界文化遗产遗迹踏查》暑期学校的授课地点为集安市,授课时间为每年7月的第一周至第五周,以专题讲解、小组讨论、田野调查等形式开展,成绩合格的学生可获得2学分。该课程有如下几项实践过程:一是根据往年实践教学经验、本科生的实际情况,结合集安高句丽遗迹分布状况,制定合理的田野调查方案。二是进行“高句丽历史与文化”专题理论讲座。通过讲解,使参加实践的各年级本科生充分了解高句丽的起源、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等内容。同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收集相关踏查资料,加深对集安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三是依托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本科生学术社团——历史学会,对集安高句丽遗产遗迹进行田野调查,主要对坐落于辽宁省桓仁县及吉林省集安市的世界文化遗产——《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的43处遗迹进行全面踏查。四是本科生、各讨论小组提交“社会实践小结”及社会实践材料,汇报实践心得体验、感悟、观点等,同时全面总结暑期学校实地考察过程,以此为基础形成当年的实践活动报告书。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参加《集安世界文化遗产遗迹踏查》暑期学校的各年级本科生达到60余人,是延边大学暑期学校的热门课程,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认可和欢迎。

二、吉林大学《高句丽主题夏令营》

2017年7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高句丽渤海研究中心举办了首届“高句丽主题夏令营”,旨在招收国内各大高校考古学、文物博物馆学、历史学、民族学等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生,拓展本科生的高句丽文化学术视野,培养历史研究的学术兴趣。20名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山西大学等全国著名高校的学员以课堂授课、实地考察的形式了解了高句丽历史知识及其考古学遗存。

该夏令营授课时间为期10天,分别为理论授课与实地考察。4天的校园室内授课,邀请国内著名高句丽学者讲授高句丽历史与考古知识;为期6天的实地考察,走进吉林省集安市、辽宁省桓仁市,对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高句丽遗迹进行学术考察,并至一处高句丽考古发掘工地作现场教学与观摩,主题夏令营结束后,对实践合格的学员颁发大学生社会实践证书。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结合课堂,提高认知的目的。

三、通化师范学院特色课程《中国高句丽史》

近几年,通化师范学院在历史地理系也开设了高句丽史相关课程,取得了初步的教学经验。高句丽史课程使用《高句丽史简编》作为教材,内容涉及高句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对外交往等诸方面内容,对高句丽史研究的重点及争议性问题都作了简要论述。

通化师范学院在教学过程中,有几点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一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能力,从学生的角度合理安排课时及教学形式;二是不断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做到重点突出,难点清晰,并能吸引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课后经常与学生沟通,随时了解学生对高句丽历史的掌握情况,对教学内容及形式作出适当调整,并对相关课外活动提供指导;四是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将讲授、研讨、观看录像、实地考察等方式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高句丽历史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及初步的研究能力。

在高句丽历史授课过程中,通化师范学院师生们共同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在学习过程中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为高句丽历史课程建设和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四、三校特色历史课程联盟的构建与实践

延边大学、吉林大学、通化师范学院三校在构建特色历史课程联盟的过程中,有几项共同的目标和建设基础,在各自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实践中奠定了基础,为三校共同建设特色历史课程提供了可能。

一是教师资源共享。如在2017年吉林大学高句丽主题夏令营中,15位来自延边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的学者,为学员们提供了高句丽历史方面的知识讲座。这些学者都是高句丽历史方面的专家、翘楚,为学生们提供了历史大餐。

二是网络课程共享。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学研究也与网络关系日益密切,众多优秀的教学课程通过网络使诸多师生共同受益。2015年6月12日在吉林省教育厅大力支持下,由吉林大学发起成立了吉林省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目前,该课程共享联盟共有43所吉林省高校加入其中,共享联盟包含22门省域自建课程和150余门智慧树共享课程,其中亦包括部分特色历史课程。

三是地域资源共享。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虽然集中于集安、桓仁,但作为高句丽历史瑰宝,是每一个高句丽史研究者、学习者的实地研究、踏查、实践之地。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成功后,更加完整保存、保护了高句丽历史文化遗迹,为后人进行研究提供了便利。

四是教育科研共享。三校教师有着一定的交流基础、学术基础,为学术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提供便利。如各类高句丽学术会议、学术交流等活动,三校学者、教师及部分学生都有一定范围的参与,增进了三校高句丽历史文化方面的交流与互动。

本文在阐述过程中,主要是从吉林省三所高校筹备、研究特色历史课程的构建角度出发进行论述,虽然三校并未明确提出要结成高句丽历史课程联盟,但是三所高校在各自教学过程中,彼此之间也进行了一定范围的“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某种程度上有了课程联盟的雏形和形式。在未来教学过程中,在高句丽历史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更乐于看到更多的高校加入其中,为地方特色历史课程联盟的建设优势互补、同心协力,充分利用高校之间联盟的竞争优势,提高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池丽华,伊铭:《课程“联盟”:教学手段创新探索》,《上学商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61页。

作者:郑京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业现代化转型管理论文下一篇: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