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的艺术性

2022-09-12

教育是科学, 教育也是艺术。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是最辩证, 最灵活的一种科学, 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只有富有艺术性的教学, 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才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才能把知识信息轻松、愉快而有效的输入学生的头脑。而语文学科, 不仅是学习工具, 更是表现人生, 创造生活的艺术, 作为语文教师, 应该是充满艺术细胞的教育者, 更应该是语文教学艺术氛围的构建者, 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 导入和导出的艺术

有人说, 语文课应是一支动听的乐曲, “起调”扣人心弦, “主旋律”引人入胜, “终曲”余音绕梁。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教师需精心设计, 审时度势, 在导入、导出上下一番苦功夫。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 都要依赖于兴趣。”作为语文教师, 在课堂的导入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导入的艺术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无论是诗词, 还是小说、散文和戏剧, 都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 这也是进行情感教育, 重视教学艺术的重要途径。课文的感情基调是多元的:有的慷慨激昂, 有的婉转低沉, 有的诗情画意, 有的哲理深远, 教师应在课堂导入中, 着眼于课文的感情基调, 营造适宜的情感氛围, 在三国“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歌声中进入《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湘江秋色的想象中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在余光中的一首《梦李白》之后, 学习谪仙;在《懂你》的歌曲之后体会《合欢树》流露的深情。在这样的意境在中, 怎能不产生审美体验, 怎能不激发学生浓郁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导出的艺术在于能绾知识之结, 放学习之线, 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艺术化的收尾, 要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概括、深化并与后面的教学建立某种联系。艺术化的收尾, 要简洁、明快、含蓄蕴藉、新鲜有趣, 更要“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2 教学过程的艺术

教学过程的艺术表现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愉悦的课堂气氛和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它应贯穿于教学三种意识之中, 即问题意识, 过程意识, 探究意识。

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孔子《论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上课要有趣味是至关重要的。教学内容要有新意, 教学态度要有激情, 教学效果要有深意, 让学生“好”、“乐”, 然后才能主动学习。“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文章本是传情达意的东西, 不仅要求“意”, 更要注意情趣。作为教师应致力于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一堂富有成效的教学课, 是在轻松、愉快中完成的, 教学的过程是充满着教学艺术的。追求语文教学的艺术, 需要愉悦的课堂氛围。这样的课堂氛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营造:与学生以适度的自由和自主学习的机会;如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 恰如其分地激思, 不失时机地点拨, 或板书、或演示、或讲解、或讨论, 使学生在轻松中紧张地思考、学习, 在活泼中自觉学习和发展能力;对于质疑问题提出异议的学生, 多表扬, 多鼓励, 多引导, 形成活跃愉快的课堂气氛,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正如古人所云:“文武之道, 一张一弛。”在一堂课有浓有淡, 有起有伏。讲课时既要调控情感节奏, 或热烈, 或冷静, 或愉悦, 或悲愤, 或悠闲, 或紧张。在感情倾注上要起伏交替, 浓淡相间。教学的高潮部分, 感情倾注宜浓一点, 其它部分, 感情倾注则可淡一点, 又要根据学生听课的心理和启发讲解的需要来调控快慢的节奏, 做到快慢交替, 急缓相间, 断续得当, 强弱有度, 使学生思维时刻保持竞技状态, 以取得听课的高效益。

课堂教学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按时完成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因此, 教学的节奏既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与接受能力, 又要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 使学生学有所得, 问题的设计必须是艺术的。首先问题的难易程度应该适当。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学生的认知水平总是通过认知冲突由低一层次向高一层次过渡。我们的课堂提问就是要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课堂上所提问题太简单, 只是停留在学生现有心理认知水平上, 这不能引起他们的认知冲突。如果所提的问题太难, 问题与学生现有的心理认知水平差距太大, 通过他们的努力不能够跨越这一差距, 这同样也不能引起他们的认知冲突, 甚至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 问题应该实实在在, 而不应该大而空。应该有一定的综合性, 而不应该太琐碎。一节课的重点内容要能够突显出来。文学作品本身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的特征, 我们在感知的时候, 不能把它弄得支离破碎, 一篇被支解的文学作品就失去了文学的美感。我们要尽量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接受文学作品的美, 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综合性。这也是教师问题设计的艺术。

3 教学语言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说话能力的高低, 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注重课堂语言, 进入艺术的境界, 要有春风化雨的温柔, 也有大江东去的磅礴, 有妙趣横生的幽默, 也有精炼犀利的辩论。一名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又能丰富学生的想象, 使学生受到感染, 得到美的享受。既要说的少, 又要说的准。既要说得美, 又要说得实。如果教师能用诗意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描摹出作品的境界, 引导学生身临其境, 让学生陶醉其间, 那一定事半功倍。“文章不是无情物”也要教师“披文入情”, 把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 以情动人, 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 受到教育。

4 整体教学风格的艺术

语文教学的风格, 是教师在处理教材内容、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仪态风度等诸种因素不断表现出来的特具特征的审美风貌, 是语文教师人格、品性、素养的再现, 是不断创新、走向成熟, 走向臻美的标志。无论激情四溢, 还是娓娓道来, 无论如大江东去, 还是如小桥流水, 无论严谨, 还是谐趣, 无不带有教师个人情感的明显印记,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感的浓重与丰富, 是构成语文教学风格的基本因素。

语文教学的艺术并非空中楼阁, 就像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语文教学也应致力于学生的一生。即使我们不能面面俱到, 也要让学生形成一种理念, 学会一种方法, 具备一种能力。在比高逐远的时代, 我愿用我们充满艺术魅力的教学活动, 潜移默化地滋润出能感受四季, 热爱生活的心灵。

摘要: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赋予它独特的艺术功能, 而教学的艺术性正是语文老师的追求目标。语文教师正是力求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本文就语文教学的艺术性提出了可操作的几点认识:导入和导出的艺术,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的艺术, 课堂节奏的艺术, 教学语言的艺术和整体教学风格的艺术。

关键词:语文教学,艺术,导入导出,教学过程,教学语言,整体风格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有关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下一篇:组织过程资产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