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产业集群创新论文

2022-04-20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企业经济产业集群创新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一、研究的概念框架和理论基础产业集群研究最核心的任务是回答什么是集群创新绩效的决定因素。20年来关于产业集群的学术成果,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经验实证,无论是比较研究还是历史分析,都试图找到决定或影响“产业集群持续绩效差异”的关键因素。基于区域创新系统和企业能力理论,我们提出“创新能力—绩效差异”的概念框架。

企业经济产业集群创新论文 篇1:

中国产业集群分类研究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国内外产业集群分类模式,在其基础之上归纳和总结不同的分类标准、原则以及类别,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提出中国产业集群的分类。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创新型集群

1 引 言

产业集群是一种普遍的空间经济现象,它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其较好的资源配置以及强大的竞争优势极大的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对产业集群的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19世纪末,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将专业化产业集群的特定地区称为“产业区”,并阐述了在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条件下企业区位选择对于特定地产的经济动因。1909年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中创立了集聚经济理论。韦伯把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随着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不断地深入和扩大,除了经济领域,地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均被吸引到其中,学者纷纷对其动态演化和内在动力机制等问题进行研究。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其《国家竞争优势》的著作中提出从国家竞争力的高度对产业集群进行研究。波特在产业集群的定义上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在地理位置上几种公司和机构的集合。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产业集群经济理论被引入我国,以及北京中关村、江浙一带、广东等地的大批特色产业集镇竞相出现,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问题的研究伴随着这些产业集聚现象而产生。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能带来区域核心竞争力,区分各区域的产业集群类型是非常必要的。

2 国内外产业集群分类理论

由于对产业集群概念理解的差异和集群的快速发展所体现的多样性,不同学者从不同的出发点对其进行分类。Alex Hoen从理论分析角度用两种标准对集群进行分类。第一,按照分析的层次和范围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第二,根据集群内部企业间的关系分为创新链和产品链。海特将集群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大量中小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区;二是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中小企业集聚区。1996年美国学者马库森在《光滑空间中的黏着点:产业区的分类》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四种典型产业区类型:一是马歇尔式产业区,意大利式产业区为其变体形式;二是轮轴式产业区,其区域结构围绕一种或几种工业的一个或多个主要企业;三是卫星平台式产区,主要由跨国公司的分支工厂组成;四是依赖国家力量型产区。

但是由于中国不具备发达国家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外的分类方法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参照国外的集群研究成果,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产业集群的分类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王缉慈通过对新产业区相对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认为我国目前有五种企业集群现象:①沿海外向型出口加工业基地,如深圳—东莞、上海—苏州地区;②智力密集地区,如北京中关村;③乡镇企业自然发展起来的集群,如浙江温州、河北清河等;④条件比较优越的开发区,如苏州工业园;⑤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核心的老工业基地,如鞍山钢铁基地。

何宏伟、刘敏从产业集群产生角度将产业集群分为五种类型:①衍生型产业集群,主要从原国有企业剥离或衍生发展而成;②大企业拆分型产业集群,即将原有的内部交易转化为市场交易,在改制后的公有企业基础上经过或企业繁衍和集聚而形成集群;③战略规划导向型产业集群,即根据产业集群的战略规模,出台一些鼓励性的政策与措施,吸引投资者前来创办相关企业或直接迁移进一些需要的企业,从而形成产业集群;④自发型产业集群,即依靠当地企业家精神和工商业传统,建立在农村或乡镇基础上的特色集群;⑤招商引资型产业集群,即利用优惠的招商政策吸引国内外的优秀企业,形成产业集群。

3 中国产业集群分类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本文认为从产业集群形成的主导因素来看我国的产业集群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3.1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是指主要依托本地区自然资源、独特的产业专业化条件、工商业传统以及教育科研资源,依靠民间微观经济主体的自发创新和资源开发,并在内生性民间资本积累的推动下和获得相对全国其他地区体制优势的情况下,借助市场力量逐渐生成的产业集群。这类集群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社会资源驱动型,其所凭借的是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二是自然资源驱动型,其所凭借的是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三是科技资源衍生型,主要依靠丰富的教育和科研资源形成,如中关村产业集群,它是我国教育和科研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依托丰富的教育和科研资源形成以信息产业为龙头,多个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局面。

3.2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又称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是指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这类产业集群往往是当地一些企业家在国内外市场中看到商机,开始进行单个家庭式或小规模企业的创业,成功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跟进,而形成的产业集群。这类产业集群一般由中小企业组成,企业家或带头“能人”和行业协会在这类产业集群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3.3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是指在我国对外开放中,一些地区凭借优越地理位置、优惠投资政策、丰富土地资源和充足廉价劳动力,在地方政府市场培育、企业创造性模仿和企业家精神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产业集群。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主要由两种类型: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的产业集群。

3.4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是基于大型企业配套需求而形成的产业集群。随着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和专业化分工的严谨,众多大企业往往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而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众多的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为大企业配套服务,形成全产业链的产业集群。 大型“种子”企业是集群产生的基础,随着“种子”企业的发展,企业会产生部分外溢的知识、技术,或者人才的流动,这些部分外溢知识、技术的习得者和流动的人员又以各自的优势创立自己的企业并集聚在“种子”企业周边,最终形成产业集群。这类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汽车、家电、通信设备制造等具有较高技术含量且产业链较长的产业中。

3.5 大企业裂变型产业集群

大企业裂变型产业集群是在体制和机制改革的基础上产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将原有的内部交易转化为外部的市场交易,从而形成许多独立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再通过不断的繁衍和集聚而形成产业集群。由于这些分裂或繁衍出的企业都处在相同产业链的不同位置而地理位置上又互相临近,因此通过彼此的分工和合作很容易产生集聚效应从而形成产业集群。

3.6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也被称为“嵌入式”产业集群,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形成全产业转移,出现了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将部分地产业或产业链中的低附加值部分环节向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并逐渐在一些较为临近或条件较好的地区集聚形成的产业集群。在我国这种转移主要有两种:一是改革开放后港台、欧美等产业转移形成的产业集群,这类集群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二是近年形成的国内产业转移,即沿海原来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东部沿海产业容量逐渐缩小,产业北移和西进的态势十分明显,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产业集群。

3.7 规划引导型产业集群

规划引导型产业集群也被称为园区型产业集群,这类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国家和当地政府根据该地区的战略地位和区域发展条件,有针对性的进行规划,通过投资建立工业基地、产业园区或经济开发区进行招商引资而逐步发展形成的产业集群模式。这类产业集群往往是当地政府根据本地区的未来发展定位而实施的具有一定战略前瞻性的产业布局。这类集群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4 结 论

本文依据我国产业集群形成的特点和主导因素,提出一种新的分类方法,明确分类研究的政策和目的指向性,以产业集群形成的主导因素对之进行分类,在一定程度上切实反映了当前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在本文中各种类型的产业集群定义明确,最大可能的避免了重复性而又兼顾了覆盖面,全面反映了中国目前的主要集群发展类型。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新形式的产业集群。另外需要特殊说明的是,在实际发展中有些产业集群很难具体划归到某一类,可能是多种产业集群的混合体,对于此种情况,应视当地的实情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具体情况加以具体对待。

参考文献:

[1]Porter M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0.

[2]Markusen A.Sticky Places in Slippery Space:A Typology of Industrial Districts[J].Economic Geography,1996(72):293-313.

[3]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刘善庆、陈文华,等.产业集群分类综述[J].企业经济,2005(5).

[作者简介]郭胜利,男,河南郑州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 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民经济学。

作者:郭胜利

企业经济产业集群创新论文 篇2:

中国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研究

一、研究的概念框架和理论基础

产业集群研究最核心的任务是回答什么是集群创新绩效的决定因素。20年来关于产业集群的学术成果,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经验实证,无论是比较研究还是历史分析,都试图找到决定或影响“产业集群持续绩效差异”的关键因素。

基于区域创新系统和企业能力理论,我们提出“创新能力—绩效差异”的概念框架。它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环境—资源—意识—活动—能力—绩效”,其中,环境是产业集群的外生因素,集群的结构包括集群的创新资源和主体构成,创新意识是产业集群中主体对创新的认知,创新活动既包括个体独立的创新活动,也包括主体间的互动创新。

创新能力是决定集群持续绩效差异的根本性因素。创新是嵌入在经济系统中的,因此创新环境十分重要。集群文化和企业的抱负水平是影响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集群创新能力是在主体的创新活动中形成和加强的。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创新意识和主体活动的协同演进共同决定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二、研究的方法

以参与集群的企业为对象,提出了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问卷调查表和分析方法。关于综合评价值,我们设定了5级量化评价标准:A;偏差值60以上;B:偏差值55—59;C:偏差值50—54;D:偏差值45—49;E:偏差值44以下。相应得分销数点后数进行四舍五入处理。得分越高,说明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越高。

调研方法遵循三个标准:地理接近性;产业专业分工配套体系的系统性;与生产制造企业相关的支撑机构的完备性,由专家和学者推荐选定了10个典型产业集群进行研究(见表2)。调研的内容包括同集群公共管理部门、集群内企业的座谈,针对重点企业的深度访谈,以及对集群内样本企业基本上采取了“一对一”、“定点”式的问卷调查,发放了528份问卷,回收了43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2.39%。

三、研究的发现

结论一:提升集群内企业对于市场和技术的认知度,对于利用外部创新资源的认知度是强化产业集群创新意识的重点

10个产业集群在创新意识得分上存在差异,它主要来自于集群内企业对市场和技术机会的认知度的差异上。例如,玉环阀门和晋江鞋业产业集群所在区域内具有较强的创业和创新意识,但是企业的创业、创新意识,集群内企业对市场和技术机会,以及企业对利用外部创新资源的认知度都偏低,尤其是对利用企业外部资源的认知上。这说明,产业集群所在区域内较强的创业、创新文化价值观,并不等同于企业的创业创新意识,企业对市场和技术机会,以及企业对利用外部创新资源较强的认知度,并出现了“强区域价值观、弱企业认知”的客观事实。

另外,传统产业集群的创新意识上弱于新兴产业集群的创新意识。例如,在10个集群中,张江集成电路、丹阳金属新材料、成都软件产业集群中企业的创新意识更高。这说明,传统产业集群中企业竞争更加激烈,创业或创新机会更少,而新兴产业集群中企业的创业或创新机会更多,也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

再有,产业集群中企业对于利用外部创新资源的认知度低于对于市场和技术机会的认知度。分析显示,无论是传统产业集群还是新兴产业集群对于利用外部创新资源的认知度相对较低,传统产业集群又低于新兴产业集群的认知。

结论二:提升企业研发机构的水平和平均技术人员强度是夯实产业集群创新资源的关键

在10个产业集群中,65.53%的被调研企业设立了研发机构,张江集成电路和扬州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中100% 的被调研企业都设立了研发机构,但是拥有市级以上的技术中心的被调研企业为25.47%。同时,出现了“两级分化”的现象,一类是研发机构水平确实较低,达不到国内认定的标准;另一类研发机构水平较高,但没有申请国内相关认定。例如,张江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被调研企业中有66.41%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有所增加;66.25%的企业技术人员投入强度有所增加;57.72%的企业熟练技术工人投入强度有所增加。但就平均投入强度而言,提升企业平均技术人员投入强度显得较为迫切。

结论三:集群内企业合作创新深度不够的问题,以及同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参与度低的问题最为突出

调查分析显示,无论是传统产业集群还是新兴产业集群在合作创新深度方面都需要加强。10个集群内所有被调查企业中开展过同其他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创新活动的企业,“同其他企业在开发、交易和融资方面的洽谈件数/合作件数/向大学科研机构咨询件数/合作件数/技术转移件数/向大学科研机构、其他企业引进人才数”总和的平均数为3.68件(人)/每个参与合作创新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件数和技术转移件数就更少了。这说明企业与外部创新资源真正有深度的合作创新还非常少。

集群内企业与其他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正处于从“接触了解”到“开展合作”的过渡阶段,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创新仍需加强。从合作参与度情况看,集群内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参与度高于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参与。集群所有被调查的企业中,在过去1年里,已经有接近50%的企业同其他企业,以及大学科研机构进行过洽谈和技术咨询,这说明集群内企业已经开始一定程度“接触了解”。

值得注意的是,株洲轨道交通、丹阳高性能金属材料、扬州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内都有50%以上的企业不仅同大学科研机构进行了技术咨询,而且还开展了合作研发活动。另外,引进技术人才仍然是产业集群内企业进行合作创新的主要活动,被调查企业平均有61.51%的企业都采取了这种方式。

产业集群的合作网络基础设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不同的产业集群在合作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一定差异。10个产业集群中,在协调机构建设和地方政府支持合作研发项目上差异最大,4个产业集群内有75%企业认为本区域“没有”或“不清楚存在”促进合作的协调机构,有70%以上企业认为本区域“没有”或“不清楚存在”地方政府支持的合作研发项目。

结论四:无论是传统还是新兴产业集群都面临产品开发和商业化能力提升的问题。同时,传统产业集群持续发展需要以企业研究开发能力和平均研发水平的提升为支撑

传统产业集群内企业研发能力和平均研发水平都弱于新兴产业集群,并具有一定差距。如,黄岩模具、晋江鞋业、玉环阀门集群的企业平均研发水平得分都低于44分。黄岩模具、晋江鞋业、玉环阀门和铁西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中开展研发活动的比重基本上在20—35%的范围内,而其他的高性能金属材料(54.44%)、半导体照明(71.79%)、集成电路(68.18%)、软件(51.97%)、轨道交通(86.67%)和工程机械(52.38%)产业集群内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比重都在50%以上。

结论五:合作创新对集群内企业销售收入和技术水平提升具有较大贡献

10个产业集群中,株洲轨道交通、张江集成电路、丹阳高性能技术材料、长沙工程机械、扬州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企业销售收入”得分都超过了50分。总体上看,有近70%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合作创新对促进销售收入增长和技术水平提升有较大贡献,其中对新兴产业集群的促进更加明显一些。

结论六:各地产业集群亟需制定和落实开放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和合作研究开发激励政策,创造良好的风险投资环境,吸引高端人才,提升产品配套水平

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了核心技术人才的洼地;产业集群中企业核心生产设备较容易获得;传统产业集群比新兴产业集群整体上具有更完备的产品配套。但是,产业集群风险资本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地区集群政策中最为薄弱的是合作研究开发政策和开放公共技术平台政策,其次是组织各种形式的技术交流政策。

四、政策启示

(一)以“创新能力”提升作为各项集群政策制定的核心价值导向

政府的政策关键在于引导社会资源的配置,发挥好导向和杠杆作用。因此,无论新增项目投资、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还是科技项目投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还是对企业的各项奖励等方面的政策,都要突出“集群创新能力”提升这一核心价值导向。换言之,政策选择的对象不是以“大”为标准,而应该是以“创新能力强”为标准。政策不是简单地向“大项目”、“大企业”倾斜,而应该向“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和项目”倾斜。

同时,政策激励的重点应该是“创新的产出”。即不仅仅企业经济意义上的规模产出,更应该是在“品牌、专利、技术标准、技术先进性”等方面的产出。

(二)技术融合发展是产业集群政策制定的基本思路

打破传统“产业边界”的桎梏。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技术范式”不断变化的动态演进过程。既定的基于统计意义的产业划分,以及基于“高技术”和“低技术”的产业划分都不符合产业集群发展的客观实际。很难用一个统计意义上的“产业划分”标准去概括一个产业集群,也很难用“低技术”去概括“传统产业集群”,用“高技术”来概括“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动态演进的过程,“技术融合”进而形成新的“技术范式”是一条重要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律。

应从“技术融合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处理好传统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之间的关系。既要更多地、更有效地发挥战略性新兴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促进新的技术范式形成;也要更有效发挥传统产业既有市场基础的优势,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尽快成熟。

(三)领军企业培育是产业集群政策制定的突破口

领军企业缺乏,或者是没有形成领军企业梯队是当前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最突出瓶颈,并直接导致了集群内“竞争水平低”、“对市场和技术机会识别能力差”、“对外利用合作创新资源意识弱”等问题的出现。

领军企业是产业集群内产业链各环节分工的“组织者”。领军企业的培育将会直接提升产业集群内部的组织程度。领军企业是新技术的“守门员”,是链接产业集群内外部创新资源的“桥梁”。通常是领军企业最先识别,最先消化、吸收、应用,最先在产业集群中进行扩散。领军企业是集群内其他企业最直接的“示范者”。集群内对于最新技术和市场机会的识别,对于外部创新资源的识别,往往都是由领军企业“率先示范”的,并进而促进了其他企业跟进,示范是最好的引导。领军企业是高水平竞争的“驱动者”。领军企业的培育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选择的过程。注意形成产业集群内的“领军企业梯队”,从而强化了集群内的“竞争水平”,不只是低水平、同质化的竞争。领军企业培育对象的选择并不仅仅表现在企业规模层面上,更应该表现在创新能力和成长能力层面上,更应该关注企业的创新产出。

(四)建立高水平的产业配套体系是产业集群政策制定核心内容

产品竞争力通常是产业集群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表现。而产品竞争力不仅来源于终端企业的设计和装配能力,更重要的是来源于相关的原材料、零部件企业、生产设备企业。这些企业的集合形成了产业配套体系。

目前,中国产业集群形成了一定产业配套能力,但却是“雄厚的低水平产业配套能力”。具体表现为:许多传统产业集群配套的“低、小、散、污”问题,例如,鞋业、阀门等;先进制造类产业集群配套的“核心零部件”外购问题,例如,工程机械、装备制造和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集群的“原材料”、“核心零部件”和“核心生产设备”的国外依赖问题,例如,新材料、半导体照明和集成电路等。

因此,需要分类制定相关政策,促进终端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之间的互动,在互动中创新发展。以建立高水平产业配套体系作为产业集群政策的核心内容,真正释放“集群互动优势”,形成“集群创新体系的力量”。

(五)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产业集群政策制定的重要支点

产业集群优势的发挥在于“共享”和“互动”。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就是“共享”和“互动”的重要载体,在这个载体上各种要素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从产业集群要素的公共服务平台可以划分为四大类:

一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它是为产业集群内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企业间合作创新、促进企业同大学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创新的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产业集群中的合作网络基础设施,将直接影响企业合作创新的参与度和合作创新深度。二是公共人才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是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的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通常技术也是附着在人力资源要素上。三是公共融资服务平台。在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服务,来分散风险,分享收益。融资环境已经成为影响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因素。四是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包括了政府的政策服务以及行业协会和商会的服务。

〔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08&ZD038)、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重大项目资助。参加本文研究和数据处理的还有刘建丽、肖红军、黄阳华、林智〕

(黄速建,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副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企业组织与企业改革。王钦,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战略管理、创新管理和跨国经营。刘湘丽,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研究员。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贺俊,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作者:黄速建 王 钦 刘湘丽 贺 俊

企业经济产业集群创新论文 篇3: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绩效评估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结合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绩效评估的相关知识点,并在介绍选择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绩效评估指标原则的基础上,分别从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的样本及数据采集、产业集群的识别、绩效评估及其结果分析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绩效评估,以期能够给予广大的公司企业在发展产业集群方面一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区域经济 经济发展 产业集群 绩效评估 分析和探究

一、引言

新形势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如何在新时期下,更好地发展区域企业经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尤其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现象——产业集群,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上所表现出来的国家经济主导优势,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及竞争力的提高上所表现出来的优势,无疑更具有研究意义。为了更好地发挥出区域经济产业集群的重要作用,在产业集群绩效评估上同样需要人们予以重视。产业集群绩效评估,作为对集群企业在一段时期内的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综合判断,能够起到总结集群企业以往发展的经验,量化集群企业优势能力,为促进产业集群提供更为有力的判断标准及制定决策的理论支持的重要作用。为此,本文通过结合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在绩效评估方面的一些相关内容加以讨论,现具体分析如下。

二、选择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绩效评估指标原则

通常情况下,在绩效评估指标的选取时,除了要考虑一些影响区域经济产业集群的常见因素之外,还要结合不同产业集群本身的发展特征,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合产业集群发展的绩效评估指标。为此,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原则出发考虑。

(一)产业集群的集聚性

一般来说,同处于特定经济发展区域的公司企业,由于彼此间的共性与互补性,促使这些公司企业,或是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及机构,产生了明显的集聚性,在对企业的绩效评估时,需要加以考虑。

(二)产业集群的创新性

受到产业集群的集聚性影响,促使同个区域内具有共性与互补性的公司或企业机构形成了一个相对集中和顺畅的市场网络系统,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实现海量信息和经验的共享,以及实现知识和技术的转移,为企业实现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由此可知,产业集群同样具备创新性,要求绩效评估指标能够反映其创新特征。

(三)产业集群的竞争性

通过产业集群,公司及企业机构能够获得必要的技术支持,优化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完工的整个流程,能够最大限度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也提升了整个区域经济产业的竞争能力,尤其是在产业集群的影响下,进一步加大了公司及企业机构之间的竞争力。一个公司及企业机构是否具有竞争力,不仅关系到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是公司及企业机构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为此,在绩效评估指标的选取时,要重视产业集群的竞争性原则。

(四)产业集群的关联性

在产业集群内,一般具有共性或互补性的公司及企业机构会因频繁的贸易往来、交流互动、以及学习与合作等而促使彼此的业务关联密切,在共同促进产业集群持续发展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绩效评估的实例分析

(一)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样本及数据

从现阶段产业集群发展格局来看,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方面。从当前国家发展区域经济产业集群的情况来看,制造业是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产业。为此,本文通过结合现阶段国家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些情况及资料,主要选取国家制造业为区域经济产业集群的研究对象,分别在东部地区选取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等省份,在中部地区选取河南、湖北等省份,在西部地区选取四川、陕西等省份。

(二)区域经济产业集群的识别

从现有的产业集群识别方法来看,主要包括了区位商法、波特案例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多元聚类分析法以及图论分析法等几种,其中,区位商法和投入产出分析法属于最为普遍的产业集群识别法。不过,相对来说,采用区位商法,并无法识别产业集群的数目、组成及内部关系等方面内容。而类似于主成分分析法、多元聚类分析法等识别方法,则能够很好地判断出区域是否存在产业集群,并识别出产业集群的具体内容,此次本文主要采用区位商法来识别。通过将给定区域产业占有份额与整个区域中该产业占有份额进行对比,当系数>1时,则说明该产业在给定区域内专业化程度较高,反之亦然。其计算公式为:

LQ=(Xji/Xi)/(Xjk/Xk)

其中,X为产值,i为某区域,k为某区域所属国家,j为某产业。通过该公式,可以明确识别出各区域产业集群的情况,由此选取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及河南等产业集群较为具有优势的省份。

(三)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绩效评估

当前在国内外的产业集群绩效评估的研究工作中,通常是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来进行的。定性分析,是指分析产业集群中的成员生产力及工资、企业创新能力是否提高,产业集群能否拉动或提高所在区域就业、进出口增长及提高国家竞争力,以此对产业集群绩效进行评估。定量分析通常具有直接评估、间接评估以及综合评估等几种方式。直接评估主要是在搜集相关经济指标的基础上,通过采取适当的评估指标体系对产业集群绩效进行考核;间接评估则是通过采用计量分析工具对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研究,间接反映产业集群绩效;综合评估借助主观或是客观的赋权方式,确定产业集群发展的多个因素的指标权数,实现对产业集群绩效的综合评估。此次本文主要采用间接评估法,并利用回归方程对产业集群绩效的指标变量关系加以研究。公式为:

其中,H=。通过假设某一经济体共有M个地理区域,其中某一产业中有N个企业,分步骤M个区域当中。Si代表i个区域某一产业的产值在该产业的总产值中所占比重,Xi代表i区域总产值在经济体总产值中所占比重,H为赫芬达尔指数,Xj表示j企业的规模大小,X表示市场规模大小,Zj是指第j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而N则是指该产业内部的企业总数目。

通过该计算公式进行区位商计算,选取各省份(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河南、湖北、四川和陕西)中产业集群现象较为明显的行业,并测算产业集群的集聚度,分别选出产业集聚度最高的行业,包括广东电子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制造业、河南食品制造业、四川饮料制造业以及陕西石油加工炼焦核燃料加工业,再结合各省宏观经济数据,对各产业集群绩效进行评估。宏观经济指标主要选择衡量经济增长的GDP和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及生活状况的就业人数,并通过建立回归方程的方法,分别对广东、河南、四川及陕西等四个省份的产业集群的集聚度与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关系加以分析,从而实现对区域经济产业集群的绩效评估。

四、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绩效评估结果

(一)产业集群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基于产业集群的公司及企业机构,通过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并在区域经济中逐步形成规模效应和示范效应,通过让其他企业借鉴和效仿,带动该区域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在发展过程中实行分工生产的方式,对于专业技术要求相对较为严格,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各产业的生产专业化,加强各产业专业技术的研发,并在产品满足当地需求的同时,将产品打入外部市场,能够促使该区域产业获取到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更好的发展。

(二)产业集群的发展程度不同,会对区域经济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对来说,广东的产业集群聚集度比较高,产业集群发展相对于四川、陕西、河南等省份要较为成熟,在广东提高产业集群的聚集度,反而会给经济发展带来负效应,例如房租上涨、收入差距拉大等现象。为此,在产业集群发展程度相对饱和的地区,可以将产业扩展到与其临近的省份,带动其他省份共同发展;对于产业集群发展程度较低的,则可以采用适当的政策扶植与先进技术的引进,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涛.基于产业集群的我国工业园区经济发展——以北京马坊工业园区经济发展为例[C].第四届中国科学院博士后学术年会暨工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

[2]赵军,时乐乐.中国产业集群绩效评价——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2(09).

[3]黄珊.湖南省制造业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9.

[4]王恩才.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D].兰州:兰州大学,2007.

作者简介:周敏(1981-),女,河南省濮阳市,讲师,硕士,就职于安阳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编辑:刘影)

作者:周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金融创新中小企业融资论文下一篇:学生毕业实习就业指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