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诚信法制拓宽就业渠道论文

2022-04-10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强化诚信法制拓宽就业渠道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作者对高职学生就业心理活动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系统深入地分析了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成因,阐明了正确培养高职学生健康就业心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提出了高职学生健康就业心理培育的方法和途径。

强化诚信法制拓宽就业渠道论文 篇1:

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调研报告(下)

三、广西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困难

近年来,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对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将其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各级政府积极承担促进就业的责任,为就业工作的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我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健康发展,扩大内需和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为就业提供强劲的动力和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入实施,就业政策效力进一步释放,就业和创业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十一五”期间,广西城镇新增就业182.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9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每年均控制在4.5%以内。2010年以来,广西就业工作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提前4个月完成了全年就业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截至8月底,全区城镇新增就业32.05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6.84%;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8.12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1.55%;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51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25.6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75.54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7.92%;6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4%,低于年度控制数0.96个百分点。

虽然广西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劳动力供大于求矛盾仍将长期存在,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凸显,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持续增加,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形式多样化,均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依然面临困难。

(一)毕业生充分就业与有限岗位之间的矛盾突出

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吸纳人员有限,同时,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持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使毕业生充分就业与有限岗位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用人单位用人环境差,毕业生能力素质不适应企业需求

一方面,广西大中型企业、高科技企业、中央企业为数不多,95%以上是城镇各类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中能为毕业生提供满意的工作环境和工资福利的不多,一些民营企业在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工休假等方面落实不到位,甚至有一些极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及拖欠工资等情况,因此难以吸引毕业生。另一方面,毕业生综合能力不强,工作经验缺乏,又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到基层就业大学生待遇偏低

目前,广西各地大学生社区就业岗位补贴为10000-12000元/年不等,“三支一扶”大学生生活补贴标准2009年提高到1300元/月,也仅相当于全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50%左右,待遇水平低不利于调动大学生的工作积极性。

(四)部分促进毕业生就业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目前,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出台的各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由于种种原因落实进展情况不一,有的甚至尚未真正启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和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其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可以代偿的政策等,由于缺乏具有操作性的实施细则,难以落实。

(五)毕业生就业指导仍需加强

一是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服务质量有待增强。二是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由于投入不足,设施落后,多元化、现代化的人才服务体系尚未形成,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不够畅通。另外,有些重点企业与地方政府联系不够紧密,有些企业用人权还在总部,以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向重点企业推荐人才效果不明显,存在一头热的现象。

(六)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经费不足

各级政府投入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的经费太少,不少地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除了每年得到财政支持的全市大中专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会专项经费2万-3万元以外,从未得到其他就业服务经费,给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四、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建议

(一)推动经济增长,拓宽就业渠道

当前广西面临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西部大开发、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等多重发展机遇,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要加快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和创业园区建设,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地方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等新型服务业,积极拓宽就业渠道,以发展促就业。政府部门在落实中央扩大内需重大决策,安排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时,要把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作为重要内容统筹考虑,发挥好投资和重大项目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作用;各级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创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科技企业集中区的各类企业要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就业岗位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单位要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

(二)优化环境,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劳动力密集型小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达到规定比例在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扶持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落实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考录或招聘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其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可合并计算为工龄等政策;要为到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落户、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等方面的便利服务。劳动监察部门要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加强对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兑现劳动报酬,特别是缴纳社会保险费等方面的监督检查,为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三)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

各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师资力量,系统地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一是要加强价值观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可立业”的思想。二是要针对性地开展形势教育,引导毕业生充分认识就业的难度,正确为自己的就业定位。三是要加强就业心理指导,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四是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率。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要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就业形势报告、就业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能力测评、职业生涯规划等公共就业服务。

(四)建立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

建立有效的调控和激励机制,切实改善基层工作人员待遇偏低、个人发展空间狭小、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的问题,制定更加优惠并区别于发达地区的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进一步贯彻落实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在国家代偿助学贷款、考录研究生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岗位补贴、人事代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继续组织实施“选调生”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服务基层专门项目,并逐年增加参加人数。鼓励全区农村中小学,县、乡农、林、水牧等单位和站、所,城镇街道、社区在正常增人计划内安排一定名额专门用于招聘高校毕业生。适时启动广西“基层急需紧缺专业岗位服务计划”,力争用3 -5 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全区每个村、每个社区至少有1 名大学生的目标。

(五)继续探索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

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增强高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强化创业能力培训。各级政府要督促检查现有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以及评估现有政策的社会效益,不断完善和改进政策体系。2010年10月22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84号),将享受自主创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人员范围扩大到 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广西应尽快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实施方案,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建议设立公益性的“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和市场化运作的“大学生创业风险投资资金”,拓展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高校要创造条件建立校园创业基地,锻炼大学生创业实战能力,各级政府要加强园区化孵化基地建设,提供集优惠政策、创业指导和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创业平台,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实现成功创业。

(六)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继续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力争在2012年前,在广西建立200个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组织1.5 万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活动,并鼓励见习单位优先录用见习期满高校毕业生。加强高等院校学生的技能培训,在部分专业实施毕业证书和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自治区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高校毕业生需要,提供专场或其他形式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对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鉴定补贴。

(七)建立健全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制度

加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统计和服务工作。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联合教育部门及高等院校,建设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基础信息数据库、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库、困难家庭毕业生信息数据库、残疾毕业生信息数据库等4个基础数据库。对离校后未就业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各地政府所属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人才服务机构要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等服务,并组织他们参加就业见习、职业技能培训等促进就业的活动。对困难家庭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要对其实施重点帮扶,力争在毕业当年年底前使所有返回生源地未就业的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全部实现就业。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应免收困难家庭毕业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对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要给予最低生活保障或临时救助。对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各地要将他们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对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和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实施一对一职业指导、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帮扶措施,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

(八)加强组织领导,改善就业服务

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协作、部门联动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机制。各政府职能部门和高校要切实加强就业服务,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政府部门每年要积极组织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专项活动,结合每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制定出台积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为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发布、职业介绍等服务,组织好校企对接、民营企业专项招聘会、网络招聘等活动。各政府部门和各高校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出台落实有关政策的具体措施和实施细则,切实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考核与督查制度,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才交流机构要与高校密切配合,积极把公共服务向高校延伸,在发挥各自就业信息网络优势的同时,逐步实现资源共享,尽快搭建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的管理,严厉打击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套取政策补贴等违法违规活动,切实维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权益。

(课题组成员:于祖毅 侯龙生 李鹏 吴仕瑛尹文钺 朱泓昊)

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课题组

强化诚信法制拓宽就业渠道论文 篇2:

论高职生就业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作者对高职学生就业心理活动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系统深入地分析了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成因,阐明了正确培养高职学生健康就业心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提出了高职学生健康就业心理培育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高职生 就业心理障碍 成因 对策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日趋增加,他们在新的就业体制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往往心理准备不足,出现了就业心理障碍,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和身心健康。因此,加强高职毕业生就业健康心理教育和引导显得日益重要和迫切。

1 高职生就业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通过对高职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目前,导致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和毕业生自身等方面。

1.1 社会因素

(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层次的就业人数急剧增加,但就业岗位增幅平缓。并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就业岗位有减无增.就业岗位如本科院校的扩招,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迅猛发展,导致各种层次毕业生的就业矛盾日益凸现。

(2)就业市场运行机制尚不健全和规范,与之配套的政策、法律法规和措施亟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例如,高职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是一些中小型民营或私营企业,他们担心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工资制度及用人制度等不健全不规范等担心上当受骗而不敢贸然就业,这些都使毕业生对就业工作产生了担忧和疑虑。

(3)在经济社会转型期,毕业生择业及就业观念呈多元化趋势。受经济利益驱动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不良风气影响,强调自我发展而忽视才智发挥、社会需求等。

(4)一些社会用人单位为了扩大自身影响力和知名度,不切合岗位实际而盲目招聘高学历的人才,导致学历层次矛盾。

1.2 学校因素

(1)众所周知一些高职院校为了生存发展,竞相设置投资少、见效快的热门专业,不考虑可持续发展,出现了与社会需求脱节、失衡现象,导致部分高职生就业难。

(2)由于一些高职院校仅仅局限于三年级开设的几节就业课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加之一些就业课教师自身对就业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就业形势、就业技巧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认知差异,导致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未能得到及时解决。

(3)一些用人单位在录用毕业生时,在强调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在高职教育的办学过程中不难发现,一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工作弱化,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心理咨询机构名存实亡,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1.3 家庭因素

就业工作中发现,家族传统就业观念对毕业生择业领域的限制十分严重,例如,酒店管理专业主要是面向酒店业培养的专门人才,但在就业时多数家长百般阻挠,普遍认为孩子上了大学暂时找不着工作,宁愿待岗都不愿孩子到酒店工作,应该端铁饭碗;应该从事管理工作;应该做官,光宗耀祖等。过高的就业期望、传统的家庭观念以及一些单亲和独生子女家庭不愿子女跨区域就业,给毕业生造成了沉重的思想负担,造成了毕业生无奈心理。此外家庭之间对子女就业的攀比心理、毕业生自身就业期望值过高与现实的落差导致了一些毕业生心理失衡。

1.4 自身因素

职业能力不强;择业能力欠缺;社会经验不足;实践技能较差;诚信意识较差;自身定位不准;就业观念陈旧;身体条件如形象、气质、身高、相貌等方面的差异等因素直接影响着毕业生就业的难易程度。

2 高职生就业心理障碍的突出表现特征

在综合分析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障碍成因的基础上,结合调查研究得知,目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以下方面。一是矛盾心理。希望自主择业但又不愿承担风险;渴望竞争又缺乏勇气;胸怀理想,却不愿正视现实;理想和现实的反差。二是无奈心理。缺乏主动参与和竞争意识,等、靠、要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三是攀比心理。缺乏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不切合实际择业,盲目攀比,不愿意到服务一线就业。四是挫折心理。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感脆弱。

3 排解高职生就业心理障碍的途径和方法

如何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调适,培养健康的就业心理,社会、学校、新闻媒体、家庭和毕业生有着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3.1 政策导向

目前,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在校学生700多万人,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有关资料显示,2007届毕业生500多万人,而就业岗位仅100多万个。2009年毕业生达到610万人,面对经济危机的影响,用人岗位急剧下滑,要解决这样庞大人群的就业问题,笔者认为一是应加强对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努力拓宽高职生的就业渠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积极制定配套的政策和措施,完善就业市场机制,使就业工作规范化、法制化。三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合理优化、配置和利用毕业生资源。四是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对高职生进行就业扶持,积极鼓励高职生创业,缓解就业压力。五是拓宽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用人的学历层次,采用内退、分流等形式腾出岗位,为优秀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六是解除学生跨区域就业的各项屏障,为毕业生松绑,为他们提供更加宽松的条件和环境。

3.2 舆论导向

大力宣传高职生就业机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新闻媒体责无旁贷。尤其要发挥地方电视台的作用,向广大农村地区作好宣传报道。抓住高职生就业成功案例进行宣传报道,树立典型。对高职学生的就业定位、工作岗位、社会需求等进行分析和宣讲,对家长传统的就业观念进行分析评价,关注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关注高职生的就业去向和动态,关心高职学生的就业状况,努力为高职生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

3.3 教育导向

培养高职生健康的就业心理,学校任重道远。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加强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努力拓宽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强高职生职业教育,宣讲相关就业政策和信息、培养学生就业技巧等。针对毕业生就业心理困惑,及时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其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帮助学生摆脱困境,走出择业的心理误区。帮助学生客观认识就业,树立信心,从而顺利就业。

4自身导向

消除就业心理障碍,家庭和毕业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是减轻毕业生的心理负担,家长责不可推。目前,一些学生家长对子女在服务行业就业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服务行业岗位是初中、高中或中职毕业生的岗位,自己的子女上了三年大学,应该从事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或技术工作,而不应该从事第三产业的服务工作,认为低人一等。尽管学校做了大量的工作,转变了学生的就业观念,但在家长传统的就业观念面前仍然苍白无力,以至于影响到部分学生的就业。二是转换角色,适应社会。要正确择业,必须及时转换角色,教育学生尽快从学生身份转换成社会职业人,尽快适应社会求职者的角色,学会主动推销自己,并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的需要。

总之,高职生就业心理障碍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只有通过社会、学校、家庭和毕业生的共同努力,标本兼治,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或缓解就业心理障碍,从而使高职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就业心态,确保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 教育心理学.

[2] 高校就业指导.

[3] 发展心理学.

作者:汶录凤

强化诚信法制拓宽就业渠道论文 篇3:

试析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及对策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逐步实现大众化,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生虚假包装简历、随意违约、恶意拖欠学费等不诚信现象屡有发生,大学生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诚信危机。要保证大学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充分就业,需要继续掌握就业本领和技巧,不断提升就业能力,更要注重强化诚信意识。

一、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原因分析

1.基于社会片面理解下的诚信认知

较低

市场经济法制体系尚不完善,较多的失信现象给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社会的信用体系日渐薄弱,不诚信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大学生对失信概念和后果没有充分认识,导致其知行不一。为了眼前利益而置个人诚信于不顾,同时又对同一群体产生严重影响,如此恶性循环,后果可想而知。

2.大学生就业服务与指导不到位

大学生就业绝对数量大幅增长与社会需求相对饱和之间产生一定的矛盾,大学生就业服务与指导水平差异性较大,总体来讲相对滞后,形式多以讲座或辅导报告为主。即使纳入教学计划,也因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科学性和合理性不够而缺失了诚信教育,教育队伍相对匮乏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实用性、针对性较差。

3.大学生自身利益驱使下的道德认

同偏差

部分大学生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会选择做诚实守信的人;当自身利益受损害或出现新的利益诱惑的情况下,可能会放弃自己的道德准备,对利和义的取舍存在困难,诚信意识带有一定的功利主义色彩。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利益占据比重的日益增大,使有着趋利避害思想的部分大学生的诚信道德认同感减少。

4.诚信教育体系不完善导致诚信品

质养成弱化

学校提倡德育首位,但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诚信教育评价指标针对性欠缺,诚信教育缺乏科学合理规范的操作标准,大学生就业教育多以实用性为主,缺乏有效的就业约束机制。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的对策

1.强化基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理念的

诚信和法制教育

要引导教师和学生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八荣八耻”的明确规范教育,在大学生中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宣誓、征文、演讲、报告、图书展览、案例教育等活动,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使诚信教育深入人心。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自律,促进学生诚信意识强化和内化。在诚信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从不诚信的案例入手,引起学生充分认识失信的危害和后果,认识到就业市场中诚信的重要性,适时建立守信受益、失信惩戒机制,通过制度规范诚信行为。

2.建立科学合理、长效发展的诚信档案

要提高学生诚信意识,营造校园诚信氛围,除日常思想教育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学生诚信档案。把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素质拓展等方面的诚信情况记录在案,根据情况可以推荐函的形式将大学生在校期间诚信情况通报相对应的用人单位,展示其道德品质。

3.建立诚信管理制度,严把就业推荐关

诚信机制在大学生就业中发生作用的关键是要建立一套使守信者得到保障、失信者付出代价的诚信管理制度。为了有效遏制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失信行为,要把诚实守信作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与其相关的切身利益密切联系起来。必须严格审核大学生就业基本信息,切实保证其真实可靠,既要简化程序,又要保证扎实推进。

4.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

要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就业指导队伍,扎实有效地开展好就业指导课,除了就业政策、形势、择业技巧、心理测试等内容外,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诚信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到诚信择业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要教育学生以实力为本,诚信求职。同时还要积极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建立就业信息网,保证就业信息发布方便快捷;严格审核用人单位资质,避免学生上当受骗;建立学习基地,探索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加强心理辅导,增强毕业生就业信心;结合实际情况,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有序服务学生多渠道就业。

解决好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靠大学生自律,靠学校的有效教育,也要靠全社会形成诚信合力,共同努力营造诚信、健康、和谐的大学生就业环境和氛围,保证大学生顺利就业。

作者:耿俊茂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利普刀治疗宫颈糜烂妇产科论文下一篇: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