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计算机教育的思考

2023-06-11

第一篇:中学计算机教育的思考

中学德育教育论文:对中学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中学德育教育论文:

对中学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摘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目前,中学德育教育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德育工作难以取得最佳效果。本文从学校德育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关系,学校德育工作的形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尝试性的建议,强化德育效果。

关键词中学德育教育德育效果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综合改革的继续和发展,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教育目标之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林崇德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① 学校德育工作尽管常抓不懈,但效果不尽如人意。现代中学德育教育要想改变现状,必须找出原因,把握德育的方向,提出实现德育培养目标,取得最佳德育教育效果。

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步调不一

中学生活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中,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家庭环境是孩子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与学校教育步调不一,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过分溺爱子女,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宝座”甚至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随着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不断扩展,有些家长长期外出打工,单亲家庭的出现,使学生的成长脱离了家长的正面引导,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

社会上的某些消极因素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前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不高,势必影响到学校德育功能的实现,即所谓的“5+2=0”(五天的学校道德教育加上两天的家庭社会教育,其效果等于零)。当前现实生活中社会主群体(指中年人是孩子们的榜样群体)的特殊历史经验,目前都有一种利益追逐和物质补偿的心理,对精神理想持一种冷漠或嘲弄的态度,从而对学校道德教育的作用产生消极影响。有人认为,当前的一些影视作品的不正确价值导向,大众传媒的低级趣味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作用产生消解作用。

因此,要取得德育工作的最佳效果,必须要处理好学校环境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光凭学校单方面德育管理是不行的,必须实行社会全方位综合治理,使德育形式社会化。各行各业,校内校外,家庭、政府都要负责,齐抓共管,让全社会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从而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二、学校德育教育应加强领导,坚持德育为首

学校工作坚持德育为首,已经喊了很多年,可在工作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常常是“一好”代“三好”,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学校应成立德育领导小组,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要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保障。要改变评价体系不能以教学质量一方面来考核,要把德育工作优先考虑。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人的培育,学校的各方面工

作都要体现以“德”育人,为育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学校德育教育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

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现在学校的德育手段着重“说教”,生硬地“灌输式”的教学就成为知识化德育课程最简便易行的方式。学生无法产生真正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只能借助背诵、考试和其他强制性方法学习。这种灌输性说教与强制性的学习已经走向了道德的反面,是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的道德教育。石鸥指出“这种道德教育本质上不道德,从长远看则是无效乃至负效的。”②这样的道德教育难以取得最佳效果。我们要积极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各科老师要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

四、要把德育活动融于生活中,活动丰富多彩

德育教育要改变以往说教、灌输的方式,要把德育融于学生的生活中,倡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劳动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既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德育的重要途径。1990年,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明确要求,“各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一定要周密计划、精心组织、严格要求,重视活动实效,真正使学生通过劳动和社会实践接触实际,接触工农,认识社会,了解乡情国情,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 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和建设家乡,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培养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的表现,应作为操行评定的一项重要依据。”与抓好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直接相关的是建立社会性的教育基地,,学校与企业、街道、博物院、历史纪念馆和名胜古迹等要建立牢固的联系,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德育活动,成为加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

主要参考文献:

①林崇德,《教育的智慧》,第19页,开明出版社,1999年。

②石鸥,《德育困境中病理性说服教育及其诊治原则》,《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4。

第二篇:[中学教育]高中汉语教学的思考

高中汉语教学的思考

在我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对少数民族进行教学,是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尽管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由于发展水平不一,出现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时间早晚不同,但从整个历史上看,每个少数民族都有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活动。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通过国家与各民族地区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少数民族人才奠定了基础,为民族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数量不足、水平整体偏低是影响汉语 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长期以来,我区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师都存在着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不足。自治区为此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汉语教师缺乏和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的矛盾,在短时间内难以缓解,与基层对汉语教学的愿望和需求相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在农牧区学校尤其突出,已成为汉语教学的主要瓶颈。首先,从数量上来说,因为汉语教师的短缺,使得有些学校无法按时开设汉语课,影响了汉语教学的正常进行,自然也影响到教学效果。随着各种措施的加强,近几年,在县市、城镇的中小学汉语教师缺编的情况有所好转,可基本满足需求,但乡村的中小学汉语教师仍存在着缺编的问题,致使“一些农村学校还没有开设汉语课程”. (二)语言环境差是影响汉语有效习得的主要因素

环境是客观存在、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外部条件。不论是第一语言或第二语言的习得,都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在对待第一语言习得的问题上,行为主义的刺激—— 反应论认为环境决定一切。语言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自然生动、丰富多彩、无穷无尽的语言输入和学习模仿的语言资源。语言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意义则是每个学习者都能体会到的,可见,语言习得离不开环境,如果连最起码的语言环境都不具备,就根本不可能获得任何语言。新疆以天山为界自然划分为南疆、北疆,在居住上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在比较大的城市,特别是北疆的城市,汉族人口相对较多,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较好,有较多的语言输入和学习模仿的汉语言资源,学到的汉语可以进行实际的交际,就能够比较快地掌握和运用汉语;但在乡村及规模较小的乡镇,特别是南疆的乡村,汉族人口很少,有的乡村少数民族人口几乎达到100 ,汉语仅局限在课堂上,课后根本没有使用汉语的机会,无法将学习到的汉语运用到实际交际中,很容易遗忘,汉语学习的复盲率较高,甚至有的学生学习了几年汉语却连一句汉语也听不懂、说不出。

(三)教材单一是影响汉语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主要因素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依据的材料,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构成学校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活动的四大环节中,教材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总体设计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同时教材又是课堂教学和测试的依据。因此,在汉语教学中教材起着纽带的重要作用。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教材建设滞后是突出的问题。 (四)教辅材料少是影响汉语教学质量得到巩固的主要因素

除了教材单一,汉语教学的教辅材料更是少得可怜,在书店里,除了不成套的汉语教材、HSK辅导书外,很难看到课外参考书、配套练习册、课外阅读书等教辅资料。众所周知,语言的学习靠的是量的积累、反复的操练,包括各种视觉、听觉等的大量刺激,形成一种人为的语言环境,才能使学习到的语言得以巩固。

2、提高新疆

二、提高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师资培训的步伐,提高汉语教师的汉语水平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的职业素养、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素养等,都制约着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率。对于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师来说,不仅要从量上满足教学的需求,加大汉语教师培养的力度,更重要的是尽快提高现有教师的汉语水平、教学能力及教育科学知识,尽快提高汉语教学质量。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应从三个方面人手:首先,要提高汉语水平。标准的发音、正确的语音知识,熟练掌握汉语语法知识体系,掌握并灵活运用5 o00—7 000个汉语词语,能够正确书写3 500个常用汉字,具备一定的汉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这是一个汉语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标准。其次,要提高教学能力。既要有熟练、标准的汉语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及技巧,还要有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第三,要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对教材教法的理解,了解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及精神。 (二)努力营造语言环境,提高汉语教学的质量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创造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多接触目的语,通过无意识记获得第二语言,是第二语言教学中特别需要加强的一个方面。根据目前我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的汉语学习依赖于课堂教学,因此课堂语言环境的营造,对汉语学习来说仍然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将是我们广大汉语教师应努力钻研的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采用浸没式教学法,在课上加强交际性的教学活动并扩大输入的渠道,通过交际性活动以及听和看,要充分利用情景,多采用实物、图片或多媒体以加强形象化教学,并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多种感官,增强趣味性,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汉语环境中学会汉语,增加运用汉语的机会,训练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以弥补语言环境的不足。第二,是把作为汉语实践的各种课外活动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去,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不论是参观游览、座谈访问还是游戏表演,都要给学生提供真实的汉语言交际情境,提供汉语学习的机会。

(三)加大教材编写力度,使教材适应教学的需求 教材体现了汉语教学最根本的两个方面:教什么和如何教。教材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与学的效果。因此,应该加大教材编写的力度,不仅要编写出高水平的汉语教材,编写出适合不同语言环境、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汉语教材,还应该根据汉语听说读写技能编写出单项技能训练的教材,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汉语教学需求,切实不断提高汉语教学质量。 (四)积极开发教辅材料,满足广大中小学学生的学习需求 从语言识记的方式来看,语音信息如果结合一定的情景并通过视觉、听觉、动觉多通道输入,比孤立地呈现、只凭视觉或听觉的单通道输入,遗忘要慢得多。因此要积极开发各种类型的教辅材料,如各种课外阅读书籍、汉语学习报纸或杂志、录像、录音带、练习册等,满足广大中小学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三篇:关于加强中学生的法制教育的思考

关于加强中学生的法制教育的思考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学生法律素养如何, 将直接影响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我们的法制建设, 影响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培养与提高中学生现代法律意识是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的需要。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从根本上讲, 就是要通过提高中学生的法律素质和现代法治观念,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适应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的一代新人, 切实负担起兴国强国的重任。

关键词:中学生法制教育教师

一、中学法制教育的现状

1、教育部门缺乏对学校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这一点从现行教材的设置便可看出,在现行的教材中,只有初中八年级一门法律基础课,而小学六年和其他阶段的教学几乎没有任何法律课的设置,或者仅仅流于形式,因此,中学生在这有限的课时中获得的法律知识是有限的。江泽民同志指出: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而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任,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起学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应该认识到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

2、 中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整体不高。由于中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较低, 法律知识薄弱, 易产生错误的观点、淡薄的法制观念。例如, 请“枪手”代考替考, 考试作弊。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 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 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 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甚至某些名牌大学的学生也因为法律意识淡薄而违法,如:2002 年1 月29 日和2 月23 日, 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和硫酸的饮料,倒在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 造成多只狗熊受伤,和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害室友事件等。

3、青少年犯罪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据江苏省某法院对近几年来对“双抢”、“两盗”案件的统计分析,未成年人参与“双抢”、“两盗”犯罪的数量增多。近几年来,未成年人参与该两类犯罪的数量呈上升趋势。2004年本省某市两级法院共审结未成年人“双抢”、“两盗”犯罪的案件25件,2005年、2006年分别是30件、32件。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学生犯罪。这些学生,既包括在校生,也包括刚刚毕业的学生和因违法犯罪而被开除的学生。

因此, 学校重视中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 有利于引导、保障和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更好地预防和减少中学生犯罪, 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中学生法制教育的措施

1、建立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健全的制度。强有力的领导管理是落实法制教育效果的首要前提。具体的做法是坚持“四抓”:

抓队伍建设。即落实“两支队伍”:一是领导机构。学校成立了法制领导小组,还聘请区司法局局长为兼职法制副校长,负责对法制教育的领导管理工作;二是施教队伍。除学校保卫科干部、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团队干部担任法制教育任务外,另外还需聘请部分公、检、法和军队的领导担任校外法制教育辅导员,定期开展各种专题教育活动。

抓建章立制。在全面落实依法治教工作责任制的过程中,必须完善规章制度的建设:一类是岗位目标责任制度;二类是各项工作常规要求;三类是检查评估与奖惩制度,使各项教育法律法规都有了具体的实施细则,使教育过程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抓检查督促。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全部蹲点到年级、教研组,强化对教育过程的监控和指导,并采取定期普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专题检查与全面考核相结合,阶段性检查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对法制教育及依法执教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抓评估表彰。坚持一年评估表彰一次法制教育先进集体和个人,定期表彰“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以上“四抓”的落实,规范了学校法制教育,克服了形式主义倾向。

2、从教师做起,加强教师的学法工作。老师是学校教学的主导者,是学生的引路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较强的法制意识,这是一个前提条件,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学校要充分利用行政会议和教师政治学习的时间,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学习法制知识的活动。着重学习《普法读本》、《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中小学教育教学法规等,提高教师们的守法意识和依法保障学校、教师、学生的正当权益的自觉性。

3、结合中学生的思想特点,强化对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对中学生群体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呈现稳定、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取向是积极、进取、务实的,大多数的中学生能够遵纪守法。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价值取向多元化,中学生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在校中学生们处在一个思想不很成熟、人生观正在确立的过程,造成了中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中学生的心态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特点:第

一、社会上及校园里各种不正之风、违法乱纪、腐败现象对他们的直接侵蚀,道德滑坡,个人主义思想膨胀;第

二、近年来一些学生在自我价值的选择上忽略了奉献性、趋向功利性,过分强调个人的利益,拜金主义较为严重;第

三、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不少学生心理负担加重,导致他们看法偏激,对前途忧心忡忡;第

四、教育和管理的软弱无力,法治在某些层面的缺位,有的学生不懂法,法律意识淡薄而走上犯罪道路。以上种种因素都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我们既要肯定中学生思想主流健康的一面,又要看到他们矛盾的一面。因此,必须要把握青少年心理特征,有针对性抓好法制教育。

4、把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心理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工作要有生动性、针对性、有效性,防止空洞的说教。如果说法制教育的重点是加强对学生的普法教育的话,那么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即是与法制教育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恻隐之心、容忍之心,教育学生爱惜生命、尊重他人人格,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却常常被忽略的教育内容。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当通过教育克服学生中存在的逞能、好胜、霸道、急躁心理,培养他们自制力,防止因小事而发生恶性案件。对早熟的学生要加强青春期教育和心理疏导,防止犯罪。建立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对有心理疾患的学生应给予适当的治疗。

5、动员全社会力量,预防青少年学生犯罪。积极争取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净化社会环境,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防止暴力、色 情、赌博、恐怖等内容的音像制品和书刊毒害青少年。家校联合,切实履行好监护职责,以言传身教、循循善诱的方法,在青少年学生中弘扬社会正气、文明风气,使他们自尊、自律、自强,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司法部门对学生犯罪要坚持以预防为主、打防结合。对情节严重的犯罪,应当依法惩处,发挥法律的威慑力。此外,学校要充分发挥社区教育优势,与周边军队、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等单位广泛开展共建,通过组织学生军训、听法制报告,参加审判大会,走访少教所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学校在法制教育的同时,要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狠抓常规教育,把遵纪守法的意识落实到日常的行动中去。

一个国家国民法律素质水平的高低, 反映了国家法制化、民主化的程度。因此, 有针对性地对中学生进行现代法律意识培养, 不仅对中国的法治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更是一项艰苦的系统工程,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需要各个环节紧密配合,只有全社会都提高了认识,都重视法制教育,中学生及所有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也就可以大大加快依法治国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杨春芳. 关于中学生法制教育现状的调查[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年24期

[2]李海程. 中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法制教育[J]. 科技咨询导报 2007年23期

[3]林洁. 美国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02期

第四篇:有关中学生防溺水教育的若干思考

(邵保锋新县高级中学465550)

摘要:中学生意外溺亡事件频发,给当事人及其家人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让人痛心!本文就防溺水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策略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以期提供合理有效的建议,减少溺水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防溺水具体策略合理建议

近期,中小学生意外溺水事故屡见报端,带给很多家庭永远的心痛。希望我的建议可以减少一些悲剧,以告慰恩人的在天之灵。我只是希望每一个活着的人珍惜生命,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1.开展中学生防溺水教育的必要性

1.1案例一:湖北省当阳市政府部门透露,23日下午,当阳市发生一起溺水事故,6名刚刚结束中考的学生在河边玩耍时被河水冲走,目前已经确定5名学生死亡,1名失踪。据了解,22日,当地刚刚结束中考。23日,两河镇中学6名学生(5男1女)相邀去一名同学家里为其庆祝生日。下午2时许,当他们在邻近沮漳河边拍照游玩时,4名学生不幸落水,另外2名学生见状上前搭救,一同被湍急的河水卷走。截至晚上9时,经当地公安、水利、卫生等部门紧急救援,5名学生的遗体已经被打捞上岸,仍有一名学生失踪。 案例二:莱芜7名中学生溺水身亡 河边发现酒瓶。9日下午2时左右,莱芜市7名中学生在当地的汇河下游发生溺水事故。截至当晚7时50分,7名中学生被全部打捞上岸,但不幸的是已全部死亡。据知情人士透露,当天是其中一名学生的生日,12人相约一起到莱芜汇河河边去玩,其中一个学生下水后发生危险,其他的学生去营救,结果有6名学生被带到水里,发生溺亡。但此说法尚未得到确认,事故的具体原因,有关部门正在调查中。汇河是莱芜当地一条重要的河流,水流不算急,但因为有一个拦坝,水深3米。。

案例三:母亲节前一天,惠州市博罗县有5名母亲却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孩子。昨日,惠州市博罗县罗阳镇罗阳一中的8名学生相约到东江边烧烤,其中一男生疑误踩江边砂石滑入水中,有4名同学手牵手施救,也不幸一齐落入江中失踪,到昨晚9时45分许,5名失踪学生遗体全部被打捞上岸。

以上事故的几名学生都已是初中生,本应具备基本的自救能力和安全知识,却依然让悲剧发生了。这一而再再而三的事件都说明了我国安全教育的缺失,这直接导致了孩子们安全意识薄弱,自救能力差,间接造成了我国 1

每年大量因意外伤亡的孩子,而这背后是多少破碎的家庭。

1.2 中学生溺水事故的特点:

1.2.1.类型上看:意外性,此类最多;救人型;过分放纵型;自杀性。

1.2.2.时间上看,以下几个时段较集中:暑假;周末;大型考试后;特殊日子(生日等)。

1.2.3年龄及性别上看:男孩多于女孩;初中生相对较多;

1.2.4人群特征,多出现在缺乏有效监管的群体,如留守儿童。

2.开展中学生防溺水教育的具体策略

2.1.积极落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四不一会”的要求。

不在无家长带领下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不到无安全保障的水域游泳,不在江(河)、池塘戏水玩耍,学会基本的自护、自救方法。

2.2 如何预防溺水事故发生

2.2.1不要独自一人外出游泳,更不要到不知水情或比较危险且宜发生溺水伤亡事故的地方去游泳。选择好的游泳场所,对场所的环境,如水库、浴场是否卫生,水下是否平坦,有无暗礁、暗流、杂草,水域的深浅等情况要了解清楚。

2.2.2必须在家长、老师或熟悉水性的人的带领下去游泳,以便互相照顾。

2.2.3要清楚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平时四肢就容易抽筋者不宜游泳或不要到深水区游泳。要做好下水前的准备,先活动活动身体,如水温太低应先在浅水处用水淋洗身体,待适应水温后再下水游泳。

2.2.4对自己的水性要有自知之明,下水后不能逞能,不要贸然跳水和潜泳,更不能互相打闹,以免喝水和溺水。不要在急流和漩涡处游泳,更不要酒后游泳。

2.2.5在游泳中如果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如眩晕、恶心、心慌、气短等,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

2.2.6学生洗澡过程中若发生漏电或煤气中毒事故,也可能因失去意识而倒在浴缸、澡盆、马桶中而发生溺水事故。

2.3采取有效策略,积极自救

游泳中常会遭遇到的意外是抽筋、疲乏、漩涡、急浪等,这时,要沉着冷静,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自我救护,同时,发出呼救信号。

2.3.1..不熟悉水性者自救方法:除呼救外,取仰卧位,头部向后,使鼻部

可露出水面呼吸。呼气要浅,吸气要深。因为深吸气时,人体比重降到比水略轻,可浮出水面,此时千万不要将手臂上举乱扑动,而使身体下沉更快。

2.3.2.水中抽筋自救法:抽筋的主要部位是小腿和大腿,有时手指、脚趾及胃部等部位也会抽筋。

2.3.2.1游泳时发生抽筋,千万不要惊慌,一定要保持镇静,停止游动,先吸一口气,仰面浮于水面,并根据不同部位采取不同方法进行自救。

2.3.2.2若因水温过低而疲劳产生小腿抽筋,则可使身体成仰卧姿势。用手握住抽筋腿的脚趾,用力向上拉,使抽筋腿伸直,并用另一腿踩水,另一手划水,帮助身体上浮,这样连续多次即可恢复正常。上岸后用中、食指尖掐承山穴或委中穴,进行按摩。

2.3.2.3要是大腿抽筋的话,可同样采用拉长抽筋肌肉的办法解决。

2.3.2.4两手抽筋时,应迅速握紧拳头,再用力伸直,反复多次,直至复原。如单手抽筋,除做上述动作外,可按摩合谷穴、内关穴、外关穴。

2.3.2.5上腹部肌肉抽筋,可掐中脘穴(在脐上四寸),配合掐足三里穴,还可仰卧水里,把双腿向腹壁弯收,再行伸直,重复几次。

2.3.2.6抽过筋后,改用别种游泳姿势游回岸边。如果不得不仍用同一游泳姿势时,就要提防再次抽筋。

3.合理化建议如下:

3.1对公共设施和公共管理的建议:

3.1.1.在河道沟渠水库湖泊池塘桥梁等易发生溺水事故的场所按面积设立专门的救援设备,和防火器材类似。

3.1.2.在易发生事故的特殊时间段加强巡查,及时劝退处于危险地段的人群,及时关闭沿河通道等。

3.1.3.在修建人工设施时尽量避免齐坎陡坡,设立有平台的缓坡,在一定范围内在不影响防汛安全的情况下设立救生桩。

3.1.4.相关企业在河道淘沙和挖矿之后要及时平复河道。现在的河流大多都经过挖沙,河下是诸多的深坑和漩涡,不仅是孩子,成人也不应在河中游泳玩耍,这是对生命的保护,同时也是对水源清洁的保护。

3.1.5.加强警示,可以设置类似高速公路的提示牌。

3.2对学校教育的建议:

3.2.1.加强生命教育,提高危险意识教育。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同

样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中学初期,他们还会表现出幼稚与懂事、依赖性与独立性、自觉性与不自觉性相互交织的复杂现象;自我教育能力也有一定提高。加强生命教育切实可行。

3.2.2.加强现实案例的回放,着重在于分析避免之道。开展了“预防溺水,安全度夏”为主题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游泳安全”的主题教育,包括“溺水常识”、“溺水的预防与急救”、“珍爱生命,远离危险”等专题教育,学校在宣传窗进行“预防溺水,安全度夏”的专题宣传。

3.2.3.让学生参与讨论,进行积极意义的建构。可以先放一下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参与讨论。

3.2.4.让学生明白守公共道德的积极意义和违规的结果。

3.2.5.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同时发放告家长书,联系家长、社会齐抓共管,对游泳活动进行有利引导、正确对待。

3.2.6.关注重点人群,缺乏有效监管的孩子(留守儿童等),重点时段(假期、周末等)。

3.3对学生的建议:

3.3.1.生命只有一次,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3.3.2.盲目比无知更可怕,在没有保障的情况下,不要去冒险,不能拿命开玩笑和赌博。

3.3.3.听话不傻,不听劝告是要付出代价的。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想让花朵开的更娇艳,根本就是保障花朵的生命,只有生命才能创造价值。

参考资料

1京华时报讯

2《齐鲁晚报》-- 2012-06-10 08:35:37

3《新快报》. 2013年5月12日

4《中小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手册》2012-07-10 10:09:15来源:教育厅办公室

第五篇: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2

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略谈

摘 要: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被忽视,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方面,厌学、考试焦虑普遍。其次,还表现在人际关系、青春期等方面。加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包括:更新教师观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开设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教育研究等。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问题、心理素质、素质教育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前提。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应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被长期忽视,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为此,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够重视。

1、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1)、学习方面: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有精神萎靡不振, 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学习效率不高等。

①、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可以说“厌学心理”在中学生中已经有一定的普遍性。

②、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次,张榜,搞题海战术,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等,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2)、人际关系方面:

①、与老师的关系不和谐产生对抗心理。在中学时期,老师仍然是学生心目中的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护。如果老师对学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就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影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

②、同学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同学之间也缺少了交流和沟通。如果老师疏于引导,同学之间就会产生隔膜,缺乏应有的同窗情。

③、与父母的关系不够亲密。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能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 而专制式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会造成这样的家庭中的学生孤僻、专横的性格。加上“单亲”家庭等问题的存在,使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或制造了痛苦,会因此憎恨父母、家庭。 (3)、青春期方面:

①、自卑情绪严重 。

青少年时期处于由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过渡的阶段,认知特点是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现实性的成分少,正如“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旦将他们的主观想象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理想是如此的脆弱。天真想象的破灭,给他们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有自卑倾向的人就会难以忍受,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使自卑的心理深入内心。

导致中学生形成自卑的直接因素有:成绩落后、交往受挫、生理原因、家庭背景等因素。

②、逆反心理普遍。

中学生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在许多问题的认知上,都对家长和教师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可是,他们的潜意识里将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独立。但是在家长和教师的眼里,他们还是个孩子,还很幼稚,惟恐他们上当吃亏,于是对他们关爱有加,喜欢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 另外,中国传统 “师道尊严”、“父为子纲”的观念对人们的影响十分深远。于是许多家长和教师无论正确与否,都要求中学生接受他们的观点,这引起中学生的强烈反感。于是,部分中学生就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家长和老师的观点无论对错一律拒绝。以免家长和老师对自己进行干涉,这样就形成了较强的逆反心理。

③、性困扰频繁。

性早熟的女生因为发育较快,在班上找不到交往的对象,性晚熟的男生因为较同龄人发育缓慢,在班上也找不到交往的对象。这两种人在班上好象被孤立起来了,于是,他们很痛苦,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性冲动是人的一种本能要求,这是自然的东西,可是,在许多情况下,自然性不得不服从于社会性。如果中学生不能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势必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

2、加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更新教师的观念。

尽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但仍有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错误认识严重阻滞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有些学校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左右下,视心理健康教育为无关紧要的事情,有些学校简单地以思想政治工作取而代之,甚至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压服了事。因此,要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大力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处于发展期的人。给予学生应有的人文关怀,在解决了他们精神上的困惑和痛苦之后,再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促使他们更好的发展,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本意,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目的。 (2)、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一部分是开展心理健康调节训练。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 (3)开设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等原则,这样才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 信任关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在进行心理治疗时,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 (4)深化学生心理教育研究。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大量的实践问题迫切需要理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教材、研究资料以及评价机制的构建还欠缺;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等也有待进一步明确。中学一线教师应结合实践,深入研究,推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有利于直接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得以正常发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学习上没有心理负担与压力,爱学、会学,并富有创造性。个性健全发展,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完善自我。在此基础上,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摘要: 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人际关系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各个国家的教育工作着, 都必然要思考在新的形势下的教育应如何办?

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中学生在教育者的心目中历来被重视,社会的发展依靠他们成人后的才智发挥,他们是未来的生力军,是时代的主宰,培养合格的中学毕业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故而,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倾其心血,人们对中学生投入的最多,期望也最大。

学校如此,家庭如此,全社会亦如此。

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

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心, 表现在:其一,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在扩张。

据有关资料显示:80年代中期,南京市15.7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初武汉市有近20%的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1999年11月22日,《中国青年报》刊登文章〈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其二,青少年包括不少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回避,恐惧的心态,缺乏科学的认识态度,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不解决,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其三,教师,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在我国许多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成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漠,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变革同许多传统习惯的矛盾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快。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在高手如林的高中,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恢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高三更为突出。在咨询中不少学生倾说“想到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不能升入大学,哪有脸见人”,“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中期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我是学校保送来的,学习不好,我无脸见老师和校长”,“有时真想一死了之”,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初中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在咨询中向教师倾述:“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音乐”,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做操”。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大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恢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高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高中这种现象也较突出,在我们的咨询中略占1/7,“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甚至于“我爱上了我的语文老师”,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于是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业,去释惑,惟此而已,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的确,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为师者单以次为凭,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社会情况出现障碍,学生中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们,无论教育着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胆小的虽不言语或直接反抗,但消极的反抗是明显不过的了。

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

教育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出现顺从教育者为“优”,反之则认为“差”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把教育和权力以及力量结缘。

中学生自由奔放的世界是令人惊叹的,但教育者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可能对此感到不安和无法容忍,还企图把自己的固定观念强加给学生,所以必然会形成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这种差距,从而造成学生的“反抗的萌芽”。

那种只根据自己的经验而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老师,是不可能理解在多样化社会中的学生的心理的。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生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生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采取的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是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总结下一篇:最新广告法禁用词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