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构建路径分析

2023-01-23

我国少数民族数量多, 各地区都有着其特殊的风俗习惯与文化发展特征,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思想状况上也具有特殊性, 既有普通大学生的共性思想意识, 也存在着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等。所以, 针对这类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应在认知民族特点与地域特征的基础上整体推进教育规律和方法的研究, 在新时期整体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为今后的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 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支持, 其科学素质、文化水平与思政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同时也涉及到社会稳定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谐社会的整体建设目标。因而, 作为教育工作者, 也应该高度重视与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

(一) 民族团结与民族发展的基础性内容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通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支持和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但是从少数民族的地区特征来看, 文化环境复杂, 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使得其与其它地区的价值取向存在着明显差异。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扩散, 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进行文化交流和社会交往的频率提升, 文化面临的问题也接踵而至[1]。在此形势下, 如果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思想受到影响, 必然影响到稳定和发展。而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人力支撑, 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 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发展规律

从思政教育的内涵来看, 它通过相关的思想体系对人们产生目的性影响, 并以此为基础引导着人们的思想社会实践活动, 因此, 思政教育也是高校德育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 满足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中国大学生的关键群体之一, 在人才资源建设方面的价值显著。我国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建设工作, 在新时期社会形势发生显著变化, 与之相适应, 学生也应通过良好的思政教育, 全面提升个人修养与素质, 保障健康成才的发展目标, 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发展规律的要求。

(三) 推动人才建设与民族发展的关键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长环境使之能够更有效地认识到民族发展环境与发展现状, 以便于对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在思政教育与人才培养环节, 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到民族地区的事业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步推进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民族事业建设的步伐, 学校通过思政教育的引导作用也能唤起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责任意识, 努力为打造良好民族经济文化发展趋势而努力。

二、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容构建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 文化环境的特殊性

民族地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保留其相同的民族特征, 如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文字等, 也正是因为这些文化环境的特殊内容, 才能让民族地区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对此, 我们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民族地区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文化特征, 并对其尊重和理解。因而, 这也成为了当前教育的实际性问题, 即如何在尊重民族文化环境的基础上了解新时期思政教育的新要求, 不断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 民族学生本身的特征

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有着其独特的文化意识, 但他们接受了相对专业的高等教育, 在思想和心理方面具备现代化特征。一方面, 他们具有良好的知识能力, 能够正确认识到思政教育的内涵与实际价值。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具有民族自尊意识, 即对于民族利益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风淳朴, 也让他们具有良好的个性, 但是, 由于文化差异等因素, 在言行举止等各个方面也容易引发与行为规范方面的冲突, 甚至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交往, 也体现了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三) 思政教育模式问题

考虑到文化环境与学生本身的特征,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应该从模式入手, 与一般大学生有所区分。除了民族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外, 还需要通过社会实践, 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风俗习惯等展开教育, 采取引导策略。一方面, 要让学生认可民族的品质与文化特征, 并形成正确处理问题的思想形态, 另一方面也需要明确思政教育的内在规律, 逐渐地从教育工作中满足教育目的[2]。

(四) 思政教育内容规划

由于民族学生的民族意识、生活习惯具有民族特色, 所以在思政教育内容方面不可一味地照搬普通大学生的教育内容, 应该在尊重其习俗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民族观教育、社会发展理论等。总体来看, 两个方面的教育内容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前者从民族角度说明了教育工作开展的必要性与基础要求, 后者则根据教育要求提出了教育方案, 以便于为内容开展打好基础。

(五) 社会中的一些不利影响

社会中的一些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所引发的不良事件。从这一社会现状来看, 也充分说明民族问题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像我国这种多民族国家, 在面对矛盾时需要具备良好的辨别能力, 并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相关要求。在如此尖锐复杂的社会形势之下,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了新的社会挑战与实际要求。

三、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 明确理论内涵与针对性

现有的思政教育内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教育模式, 但新时期的高校能够意识到社会发展带来的教育模式转变, 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精神。从体系构建的原则来看, 网络时代的到来让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变得更加现代化, 教育工作也应该从传统中进行创新, 研究思政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实际上, 在明确理论内涵的基础后, 思政教育也会更加具备针对性。我们从当前的少数民族学生培养问题来看, 除了基本学业的保障之外, 还应该从生活、就业、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展开教育, 提升其实效性。

(二) 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 社会快速发展让我国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条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建立也让人们的自主意识显著提高。现代化管理意识的促进之下, 我们需要让教育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明确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增强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 在全新的教育体系之下, 也让现代教育可以从多角度、多维度地进行内容规划, 利用现代新传媒手段和网络渠道将枯燥的内容具体化、生活化。

(三) 教育体系与实践相结合

教育工作本质上是一种行为导向工作, 需要通过实践来进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模式应考虑到社会背景与个人特殊性, 在了解民族个性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在社会形势快速变化的背景下, 教育体系也应该与实践相结合, 在明确教育经验的背景下充分借鉴教育事业发展的成果,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做出新的概括[3]。

四、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方案

(一) 思政教育原则落到实处

1. 需符合社会变革要求下的民族思政教育方向

民族地区学生的思政教育具有时代性的特征, 我们也应该解决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传统的共性教育理论应该在现代工作中被取代, 以便于提升思政教育的渗透力。从民族地区的发展历程来看, 他们在长期的进程中所形成的特殊文化可以被有效利用, 因为这是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对于和谐社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也可以体现出少数民族学生的个人修养与魅力。从思政教育的原则来看, 需要符合思政教育的方向, 灵活地借助文化特点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2. 注重思想意识与实际问题的研究

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 思政教育工作也应该立足于人们的实际生活。从这一角度来看, 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应明确他们所面临的具体困难与普遍性问题, 例如学习生活矛盾、就业问题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 还应明确教育的根本目标与长远利益, 合理地抓住实际开展各类教育实践活动。必要时, 可以借助新媒体手段来组织针对性较强的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也能让思政教育工作真正满足教育发展的要求。

3. 以优秀的思想意识引导思政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观教育与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这也符合新时期人们思想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让思政教育有了更科学的理论基础, 因此在教育过程与教育活动的组织当中, 应明确所规划的内容符合规律与思政教育的客观要求。同时, 要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与价值选择的内容融于其中, 自觉地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引导模式转化学生的思想关键[4]。

(二) 思政教育与观念教育的结合

1. 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教育的主流趋势是追求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 因此需要立足与社会和个人的统一, 明确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内容。新时期的社会思潮让民族大学生的认知观念、价值观念与思维模式发生明显转变, 思政教育需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始终贯穿于大学生活阶段。要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觉抵御错误价值观的腐蚀, 并以此来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就业进行指导。

2. 民族观教育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发展问题, 时至今日, 民族意识与民族心理仍然影响着少数民族学生群体。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应该脱离狭隘的民族意识, 进一步拓宽视野, 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正式民族地区的文化。实际上,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思想意识与优势, 只有促进各民族的和谐发展才能将优势合理利用, 从而促进国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从高校的角度来看,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民族观念, 对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予以科学和客观的认识。无论其宗教信仰与民族意识如何发展, 只要经过合理引导与科学教育, 必然能够正确认识国家发展的要求与党的思想教育政策, 尊重民族平等, 树立正确民族观。

(三) 文化实践措施的保障

1. 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

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密切相关, 目前, 少部分学生有自卑心理或依赖心理, 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更倾向于在小群体内解决或自我封闭。针对这一问题, 高校需要有计划地进行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和研究, 建立心理档案, 为其提供良好的心理咨询。心理教育应该涵盖校园生活的各个阶段, 如新生心理教育应该偏向于如何适应环境, 过渡期学生应了解文化差异与文化学习的内容, 毕业生则重点开展就业观念与就业心理指导等[5]。

2. 校园民族文化

校园民族文化可以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高等教育的大众性转变, 也必然给校园文化带来“新鲜血液”。不同民族的学生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下, 应该共同打造文明和谐的精神氛围, 以社会实践活动, 建立立足于互相交流下的文化认同, 让民族学生能更加适应群体生活, 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自信, 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包容与信任, 促进民族团结, 形成一种平等、团结、互信的良好文化氛围, 以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五、结语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且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到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 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所以在新时期, 我们需要结合当前的教育形势和任务,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日常思政教育、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 注重文化实践措施, 切实将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政教育作为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的重点工作。

摘要:大学生群体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少数民族大学生除了单独建设国家的历史使命之外, 还肩负着民族事业发展的责任。我国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 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 也明确提到了思想变化与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因此我们也应该有效分析当前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更新教育观念, 打造良好的教育内容体系。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路径分析

参考文献

[1] 乌斯满·达吾提, 郭文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路径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5) :50-54.

[2] 王恩江, 邵士庆.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其实现路径分析——以民族院校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 2015 (5) :75-78.

[3] 马青, 张文博.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基于SWOT分析视角[J].传承, 2015 (10) :61-63.

[4] 郑晓娜, 李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路径分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9 (2) :275-277.

[5] 何学华.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D型人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探析[J].新课程研究 (中旬刊) , 2014 (9) :76-7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水电站引水隧洞砼衬砌及灌浆施工下一篇:论完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