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2022-11-27

1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 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的保持并得以发展, 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化学实验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 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用实验讨论溶液的酸碱性时, 以日常生活中的醋、苏打水、食盐水、柠檬汁等代替典型的酸碱盐溶液, 用鸡蛋可代替典型的化学药品检验碳酸盐, 以深红色的花瓣、萝卜皮等为原料制酸碱指示剂, 检验胃舒平中的氢氧化铝等。在化学实验问题解决教学中, 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案的制定、仪器的选择组装、药品的选择、实验操作的实施到实验结果的分析都要求学生自己积极参与, 主动的动脑动手, 独立观察、分析。教师要克服以往实验教学中大包大揽, 放手让学生去操作, 去观察, 去归纳概括, 让整个教室气氛活起来, 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这样当实验完成以后, 学生可以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2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区别实验的不同之处

2.1 掌握实验的“左右”不同

(1) 使用托盘天平时, 左盘放物品, 右盘放砝码 (即左物右码) 。游码的刻度从左到右逐渐增大, 读数时读游码左边的刻度。 (2) 调天平零点时, 左边轻时平衡螺丝向左移, 右边轻时平衡螺丝向右移。 (3) 组装仪器, 先低后高, 从左到右将各部分连接成整体, 拆卸仪器相反。 (4) 在试管架上放置试管由长到短, 从左至右放置在试管架上。 (5) 制取气体时, 制取装置安装在左边, 收集装置安装在右边, 气流方向从左至右。

2.2 掌握实验的“上下”不同

(1) 滴定管零刻度线在上边, 量筒小刻度在下边。

(2) 水冷凝器 (冷凝管) 中的冷凝水从下边进, 上边出。

(3) 蒸馏时温度计的水银球要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附近, 不能在液面以下。

(4) 分液操作时, 下层液体应打开塞从下边放出, 上层液体要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

(5) 收集气体时, 如果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则用向上排气法收集;如果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 则用向下排气法收集。难溶于水的气体还可用排水法收集。

2.3 掌握实验的“长短”不同

(1) 用带双导管的洗气瓶洗气, 气体应从长导管进短导管出, 即“长进短出”;而使用洗气瓶测量气体体积时, 要“短进长出”。 (2) 收集难容于水的气体, 用贮气瓶, 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时, “短进长出”;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时“长进短出”。 (3) 使用长颈漏斗时要通过橡皮塞插入液面以下, 使用分液漏斗时要通过橡皮塞, 但不插入液面下。

2.4 掌握实验的“深浅”不同

(1) 使用胶头滴管时一般应悬在试管口上方, 切勿伸进试管口内, 以免玷污滴管。 (2) 记住一些常见物质的颜色深浅, 如卤化银颜色由浅至深, 氯化银呈白色, 溴化银呈浅黄色, 碘化呈银黄色。 (3) 常见物质燃烧的火焰的颜色及深浅。如硫磺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在纯氧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氢气在纯氧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一氧化碳 (酒精、甲烷) 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

2.5 掌握实验的“内外”不同

(1) 测定固体物质溶解度时温度计应放在容器中插入液面内, 不能放在液面外。 (2) 用酒精灯加热时, 利用外焰加热, 而不用内焰加热。

2.6 掌握化学反应的“快慢”不同

(1) 某些化学反应加入催化剂能够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 (2) 做分子扩散的实验时, 温度越高分子扩散越快, 温度越低分子扩散越慢。

3 关注学生素质, 培养探究能力

3.1 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认识的窗口、思维的前提, 对于事物, 如果没有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 而化学实验就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初学化学时, 首先让学生认识仪器, 再教给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各种仪器, 然后结合具体的演示实验, 给学生具体的指导。让学生仔细观察本套装置有何仪器, 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等。在实验时让学生的五官动起来, 去听、去看、去闻等, 把感知到的所有现象都记录下来, 然后再看生成物的具体特点。做演示实验时我在班内走动以便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 并且不断提醒学生要从显而易见再到细致入微都必须认真观察, 然后师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最后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的作好记录。通过几次这样严格训练, 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就能在老师做实验时, 抓住事物本质, 准确说出实验时发生的现象, 使他们在观看过程中逐渐形成观察能力。

3.2 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于化学实验来讲, 传统教学方法大多是让学生被动去接受某个现成的结论,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化学课本上的结论我从来不让学生死记硬背, 而是让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思考。比如学习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 书中提供的实验大约需一周时间才会出现现象, 因此有几个学生就提出了能不能在较短的时间使铁生锈呢?然后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有些学生说既然铁需要水和氧气共同作用才能生锈, 那么氧气的浓度是不是影响铁生锈的速度呢?做出这一猜想后, 我组织学生们开始设计实验验证这一猜想。学生们找来三枚铁钉放入试管中, 然后各注入一些蒸馏水, 半浸没铁钉, 其中一只试管不断通入氧气, 一只试管通一会儿氧气, 一只试管不通氧气, 最后经过对比发现不断通氧气的试管中铁生锈的速度最快。通过此次实验, 学生不仅获得了相关知识, 而且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也为他们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3.3 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学生学习的大部分化学知识都跟生活紧密相联, 因此在实际教学时必须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的价值和作用, 这样才能激发起学习兴趣, 所以动手实践是必须的。比如讲铁生锈时, 我让学生调查家里的铁制品是如何防止锈蚀的, 父母又是如何清除锹、镐上的铁锈, 然后再让学生教给父母如何用化学方法清除铁锈。讲铁的化学性质时, 我让学生问父母为什么家里给果树打药时, 用塑料桶盛波尔多液, 并且让学生在家给父母做一个实验:找一个铁瓶盛一点波尔多液, 看看有何现象。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观察到波尔多液变质了, 学生从此明白不能用铁器盛波尔多液。讲土壤酸碱性对庄稼的影响时, 我让学生检测自家土壤酸碱性, 然后给其父母解释自家这块地适合种什么。

对于正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初中学生来说, 看过了, 他们不一定明白, 但用双手实践过的东西则理解最为深刻。

总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通过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创作潜能和科学探索精神, 使其从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被动学习中走出一条独立思考、主动实践, 主动去发现知识的新的学习方法, 真正发挥出化学实验的功效和优势,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摘要:实验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佳平台, 我们要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创作潜能和科学探索精神。从而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兴趣,能力,区别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办公室内外上下的沟通与协调论文下一篇: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