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人格教育中责任研究论文

2022-04-12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小学生人格教育中责任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在新的形势下,加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时代提出的紧迫课题,也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小学生人格教育中责任研究论文 篇1:

积极人格,出彩人生

【摘要】小学生积极人格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标杆。学校确立“积极人格教育”的办学特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本文旨在初步探究小学生积极人格教育的可行性策略和方法,并将其运用于教育教学中,不仅能提升学校办学内涵,擦亮学校办学特色品牌,更重要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小学;积极人格教育;全面发展;特色课程

一、积极人格核心概念的界定

积极人格的教育和培养,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它内涵丰富,可以从六个不同的维度概括出24个人格特质。(一)从认知力量的维度,包括创造力、判断力、好奇心、好学、洞察力;(二)从情感力量的维度,包括真诚、勇敢、坚持、活力;(三)从人际力量的维度,包括善良、爱与被爱的能力、社交智力;(四)从公民性力量的维度,包括公平、领导力、团队精神;(五)从避免极端力量的维度,包括宽容、谦虚、审慎、自制;(六)从更高的精神超越力量的维度,包括审美、感恩、希望、幽默、信仰。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容要求,学校可以从以上24个人格特质里选定了包含德智体美等内涵的几个积极人格特质,如,诚信、友善、自律、感恩、乐观、好学、活力、审美等,作为学校积极人格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二、国内外关于积极人格教育研究现状的述评

在国外,积极人格属于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范畴,是近年来在西方(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心理学界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在2004年出版的《现代心理学史(第八版)》中,美国心理学史家舒尔兹称:“积极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积极心理学主要是在个体水平上对人格进行了研究,积极心理学主张人格研究不仅要研究问题人格特质和影响人格形成的消极因素,更要致力于研究人的良好人格特質以及影响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特别是研究人积极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在个体良好人格特质形成或发展中的作用,我们把这种人格研究倾向称为积极人格研究。

在国内,提出积极人格教育研究的起步较晚。目前,对小学生人格教育的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数量较少,而且多是关于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研究,且一般仅限于对具体问题行为进行研究,并没有上升到系统的积极人格教育的高度。

三、小学生积极人格教育的重要意义

从我国教育史来看,人格教育古已有之,作为启蒙教育的《三字经》和《训蒙文》就为学生们明确制订了一套人格标准,它所倡导的“见人善,即思齐”“勿谄富,勿骄贫”等至今仍有现实的教育意义。但到了近现代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教育又走入了一个很深的误区,重智能、轻人格,特别是对积极人格教育的忽视,这一片面的教育取向已经产生许多不良效应。到2016年9月13日,国家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可见,国家对青少年人格教育的重视程度。

重视小学生积极人格教育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它具有推动、升华社会文明的巨大作用,是构建当代民族精神的重要方面。小学生身心都处在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期,人格培养是一个复杂、多侧面、多层次的统一体,小学生人格教育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学习效率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因此,人格教育必须坚持全面整体、持续统一、个体特色和社会化的原则。作为人格教育主渠道的学校,有责任通过开展多方面的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学生积极人格教育策略初探

积极人格教育可研究的范围广泛,可从24个人格特质里选定包含德智体美劳的几个积极人格特质,如,诚信、友善、自律、感恩、乐观、好学、活力、审美,作为学生积极人格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要培养好学生这几个积极人格特质,可从丰富课程、文化、活动三方面去具体落实和实施。

(一)开设“积极人格教育”系列课程。通过课程首先从理论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其中,德育月主题教育课程、学科课程(思品课和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多彩特色课程作为学生积极人格教育的主课程。

1.月主题教育课程:围绕积极人格教育的核心特质,学校规划出固定的月主题教育内容,并通过开展主题班(队)会、国旗下讲话等形式抓好课程落实。

2.思品课(各学科渗透):要求思品课和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一课一教育,助力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语文、数学、英语科:重在培养学生的诚信、友善、自律、好学、感恩等方面;体育、音乐、美术科: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律、乐观、活力、审美等方面。

3.正常开放心语室和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学生化解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困惑,让学生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心理问题,懂得自我调节,懂得自尊自爱,从而培养学生们自信、自律、乐观等积极的人格。

4.开发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着力打造小学生“积极人格教育”特色品牌,提升学校的办学内涵。

(1)开设多彩课堂兴趣班。根据学校实际,可开设书法、诵读、石头画、跆拳道、架子鼓、乒乓球等多个多彩课堂兴趣班,集中安排每周的一天下午为全校统一的上课时间,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也可由学校有此方面才艺的教师兼任。多彩课堂活动的实施,尤其是艺术类、体育类特色课堂活动的开展,会深受学生的喜爱。每学年再举办校园艺术节,给学生提供竞技舞台,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兴趣特长,而且让他们在活动参与中、竞技比赛中塑造强健的体格和诚信、友善、自律、乐观、活力、审美等多方面的积极人格。

(2)创意寒暑假作业。每学期寒暑假到来之际,安排布置个性化的寒暑假作业,主要内容可以有:“悦读悦快乐”“我写我思”“家务小能手”“运动小健儿”、创意手工、石头画、摄影、绘画等,并且分低、中、高年级设置相适应的内容,既增强了寒暑假作业的趣味性和操作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丰富自己,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成功,在劳动中体验生活,在运动中增强体质。

(3)举办校园体育、艺术节。每学年在六一节来临之时,学校举办一次校园艺术节活动,比如,经典诵读、师生现场书画比赛、作文竞赛、班级合唱比赛、六一文艺汇演等;体育类活动项目可以有:田径类、乒乓球、跆拳道、拉丁舞比赛等。举办校园艺术节,不仅为师生搭建了展示艺术素养的平台,更塑造学生出乐观自信、活力等积极人格,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打造“积极人格教育”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环境文化、班级文化、办公室文化,处处体现积极人格教育特色,展现特定的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让学校的德育特色文化深入人心,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对学校德育特色进行倡导、践行、提炼和升华,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师生统一的理念和精神风貌。

(三)开展“积极人格教育”系列活动。包括开展积极人格教育德育月主题活动、举办校内艺术节活动、积极参加校外各类实践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敬老院慰问老人活动、社会公益义演活动、学校合唱队(舞蹈队)参加各类比赛活动等。诸多类似活动是学校积极人格教育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体验,巩固学校积极人格教育的养成。

有人说:“教育是一群人的朝圣之路。”笔者很认同。学校全体师生在“塑造积极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办学理念的指引下,以朝圣的虔诚之心,不懈努力,积极探索,都将拥有积极向上的人格,都能全面发展,并为今后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杜·舒尔茨,西德尼·埃伦·舒尔兹.现代心理学史(第八版)[M].叶浩生,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 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OL].https://baike.so.com/doc/26795761-28091559.html.

[3] 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OL].https://baike.so.com/doc/24396081-25220490.html.

责任编辑  吴华娣

作者:林春娜

小学生人格教育中责任研究论文 篇2:

端州:正己育人,传统文化的时代演绎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时代提出的紧迫课题,也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近年来,肇庆市端州区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遵循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在规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始终“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以《肇庆市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为指引,通过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营造“立德树人,经典育人”的氛围,积极探寻一种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的适合区域实际的教育模式与教育方法,成效明显。

顶层设计优化

为进一步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各级各类学校全覆盖,实现“扩面提质”,端州围绕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青少年学典立德,以典导行,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培养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又有现代文明素养的人,通过完善机制规范管理,形成体系覆盖全面,多管齐下加强保障,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材和课堂内外,融入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系和学校评价体系,着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完善机制,规范管理。

成立指导机构。端州区教育局增设了“端州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办公室”,并且成立了“端州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中心”,共有21名成员,主要由各学校的校长、德育主任兼任,并聘请了肇庆学院文学院的教授做顾问,负责制定和规划全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方案和制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培训和推广。充分发挥“端州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中心”的作用,加强全区传统文化教学、备课指导,进一步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编写完善明确传统文化课程标准,加强教学教育研究,创新“学典立德”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课题研究,为教师创设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与研究平台,探索在新课程标准环境下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探索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科研之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并且委派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全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日常工作的实施和开展。让各项工作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组织、有管理,力促尽快形成端州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完善工作机制。端州出台了《端州区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整合端州区妇联、端州区少工委、端州区教育局关工委等多个部门的力量,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建立健全了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联动机制,进一步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力,在全区范围内开展道德讲堂、好家风讲座、传统文化宣讲活动。

创建示范校。为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校,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品牌。端州区在全区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学校”评选活动。通过活动培育和发现亮点,树立典范,让典型示范带动工作的全面推进,达到以点带面、全面提高的目的,以评价引导各学校进一步加强特色打造,树立品牌意识。促使学校能够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使工作既特色鲜明、有创新突破,又生动活泼、内容丰富。

2. 形成体系,覆盖全面。

为了在区内营造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舆论氛围,整合各种资源,争取各界的支持,形成合力,端州区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加强宣传力度,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五进”,力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立体式全覆盖。

一进网页。端州区在“端州教育信息网”主页上增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题网站,下设九个栏目。并且每月印发一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简讯》,宣传、总结、推广成功的经验,树立典型,为各学校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二进校园。各学校利用好每一堵墙,每一道走廊,每一个梯间,每一间教室。并借助学校报刊、广播、电视台等载体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宣传,如把《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名言警句挂在墙上,使师生时刻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进学科。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主渠道作用,在中小学各门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内容,各中小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挖掘学科中蕴涵传统文化因素,在传授学科知识、培养能力、指导方法的同时,渗透中华文明成果、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感受、认同、接受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在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时间的许可,适当拓展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引导。

四进社区。各学校充分结合教学工作,利用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寒暑假等契机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丰富内涵。

五进家庭。一方面,学校开展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家庭诵读会、《中小学生传统美德培养指引》等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向校外延伸。营造出“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立体式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模式。

3. 多管齐下,保障“四有”。

为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教师、有教材、有课时、有经费,切实落实“四有”要求,端州主要以保证课时、经费和师资培养为抓手,构建起“四有”保障网。

有课时。规定各校要统一配备相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职或兼职教师,其中超过95%的课时是由语文老师授课,其余的由政治或历史老师授课,保证了全区学校100%实现一班一周一课时的要求,而且全区各学校坚持每天用不少于20分钟时间听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内容,或课前课后听读,或早午读集体诵读,或进校门和放学离校前的听读跟读。

有经费。教育经费的投入程度,直接影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端州在开展的优质课评比、师资培训、经典诵读展演等活动中,充分地保障了学校的活动经费。

有教材。端州区教育局为每间学校配备一套人教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和诵读光盘,作为肇庆市教育局统一下发的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的补充资料和任课教师的教学参考。

有师资。在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是决定性因素。努力建立一支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熟悉教学教法的骨干教师队伍至关重要。端州除邀请专家开设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外,还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多方引导,促使教师真正地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二是强化教研,通过集体备课,教案互查,相互说课、听课、评课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让教师熟练掌握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法;三是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四是搭建展示平台,引导教师创新发展,在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中充分展现教师个人的魅力,促进教师的自我肯定和专业成长;五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多方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教师的活力和创造力。真正打造出一支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经典的传统文化师资队伍。

实施路径多元

端州结合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开展交流活动,引导申报科研课题,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趣味性和实用性,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规范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1. 活动多样化。

端州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让经典融于活动之中,化枯燥为快乐,有效地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诵读效果和育人功效。

端州广泛开展“读经典,唱经典,写经典,演经典”系列主题活动,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月。让学生在琴、棋、书、画、戏剧、舞蹈、吟诵、楹联、礼仪、剪纸、版画作品中真切地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先后举办“经典诵读展演”、师生千人现场书法比赛、传统文化教师吟诵专项比赛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专场20余次,观看和参与的师生和家长达2万余人。

实施“一课、一案、一会”三大文化举措,即每学年进行一次优质课评比、一次优秀教案评比和一次研讨会。通过邀请专家学者点评释疑,初步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设情景—诵读明理—合作探究—课外拓展”的教学模式,为全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工作走向规范化点明了方向。

植根本土历史,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通过经典阅读沙龙、《周易》知识讲座、传统文化话剧、知识竞赛及乡土历史文化寻访展示等途径,将广府文化、包公文化、端砚文化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紧密结合,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2. 交流常态化。

端州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工作措施,一方面积极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拓宽教育合作交流的途径,提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主动选派师生“走出去”,培养学生国际化素养,促使学生理解、尊重多元文化,懂得并掌握基本的礼仪。

加强教育教学交流。先后邀请新加坡南洋孔教学会、香港观塘家长教师会联会代表和香港国际经典文化协会到端州做传统文化教育专题报告。

加强文化艺术交流。肇庆市实验小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创作为切入点,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分别邀请来自印尼、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华文学校的董事长、主席、理事长等高层一行40多人,到学校开展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味道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来宾们观看了美术、书法、科技、诵读等红领巾小社团的展示活动和师生们精心准备的古筝、武术、合唱、吟诵等精彩的传统文化节目表演。并就如何推进教育国际化交流、校际跨国交流、师资互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共同为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奠定基础。

端州努力创设展示平台,促使各学校开展国际交流,突破了地域界限,促进了各地教育信息的交流互通,有力地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师生文化素养。

3. 特色课题化。

自2013年12月开始,端州率先启动中华传统文化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的驱动,尽量多地让教师参与到传统文化教育专项课题研究中,为当下的德育工作注入活力,进而引领全区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走向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特色化。一批高质量的课题,得到了各级科研部门的认可。如:百花园小学的《“家风”对家庭教育立德树人影响的研究》成为教育部关工委重点课题《新时期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综合研究》的重点子课题;奥威斯实验小学《传统与传承——让粤剧唱响校园》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省电教馆立项,并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优秀成果展示第二名;端州中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普通中学学生礼仪文明素养的方法研究》获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会立项;肇庆市第七小学《中华传统文化与养正德育有效结合的实践研究》、肇庆市第十六小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积极人格教育的研究》等30个课题,均获市、区教育科研机构立项。

推进成果喜人

近年来,端州对全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不断规范制度、科学管理,多途径努力提高各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素养,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方法,重视创新和特色,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卓越效能,在各类评优争先活动中取得了喜人成绩。

全区各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积极参加国家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工作委员会、“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总课题组、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举办的全国传统文化教育录像课、教学设计、论文、教学课件等项目的评比。共有43人次分获各项目奖项,30人次获得各项目一等奖及以上奖项,其中端州中学徐芬艳老师的《礼记·大学第四十二》荣获录像课特等奖。而且徐芬艳老师受组委会邀请在第四届全国传统文化研讨会上示范课,其课例《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得到了与会专家的盛赞和来自全国各地400多名传统文化教师的充分肯定。

在肇庆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评优活动中,涌现了一大批“学典立德,修身育人”先进集体和个人:端州区教育局、肇庆市第十五小学、肇庆市第一小学、肇庆市第四小学、肇庆市奥威斯实验小学被肇庆市教育局评选为2013-2014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先进集体;一大批校长和教师被评为肇庆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先进工作者、肇庆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秀教师。

端州注重走特色铸精品的发展道路,力促全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多方面优质发展。在肇庆市2013-2014学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秀课程规划及教案评选活动中,肇庆市第四小学《大学》、肇庆市第十五小学《中庸》和肇庆颂德中学《孟子(下)》被评为“优秀课程规划”,同时,许卫娟等54位老师设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在全市3000余份参评教案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市级“优秀教案”。并且在肇庆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汇演中,端州推荐的肇庆市第一中学《善之美》、肇庆市第一小学《今天我生日》和肇庆市奥威斯实验小学《至孝尽忠花木兰》三个参演节目均荣获特等奖。

端州坚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加强区内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抓手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中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确立道德行为规范,提高文明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全面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肇庆城市文明水平。

(本文图片由肇庆市端州区教育局提供)

责任编辑   龙建刚

作者:张洪森 陈艺华

小学生人格教育中责任研究论文 篇3:

在课外活动中进行人格教育的理念、内容与方法

课外活动是学生正式课堂学习之外的一切非学术性活动及正式课程维度之外的学习体验。[1]课外活动有在学校开展的课外活动和在校外开展的课外活动之分,本文谈的是校内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学生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课外活动就像一个‘孵化器’,课堂知识在那里被集合、检验、重建,以发挥更有意义的作用。同时,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建立与同伴群体和社会机构的联系,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十分有益”[2]。在我国,课外活动与学校教学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课外活动的品质彰显着学校的办学品质和办学特色。

一、 在小学课外活动中进行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人格教育是致力于培养儿童健康人格的教育。健康人格就是“尊重自我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社会适应良好,能够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3]。可见,儿童的健康人格是儿童与自我内部和谐及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外部协调统合发展。儿童的健康人格主要体现在认知智能、情绪情感、社会适应和道德责任等方面。

在课外活动中进行人格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很多教育发达国家不仅大力倡导在学生课外活动中进行人格教育,而且开展了有意义的教育实践。日本提出,课外活动要帮助学生“做一个真正的国际人”[4],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关心他人的责任意识是课外活动的重点。法国提倡艺术、体育、社会能力等各种课外活动的设计和开展都要指向学生的人格养成,在全国推行“做中学”的科学教育改革计划,从动手能力、探索精神着手培养儿童人格。目前,“做中学”科学教育的教师已从试点初期的400名发展到了10万名,占全法国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的近三分之一。美国历来重视在课外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人格,前总统克林顿尤其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历史性地将其作为联邦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5]近年来,美国与学生价值形成有关的课外活动课程开发和政策制定全都是围绕着健康人格教育开展的,甚至学校常规教学中也在推行人格教育。目前,每5所美国公立学校就有一所在实施健康人格教育。[6]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研究报告中所指出的,“人格教育在社会文化发展与转型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为重要,人格教育将成为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自变量和人格完善的引领者”[7]。

当前,我国学生中存在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亟需人格教育来解决。每一次严重的行为失范虽然是个别案例,但是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却存在于其中,并且,产生问题的学生年龄正在不断降低。据统计,上海17岁以下青少年超过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困扰,青少年精神病患病率超过国际水平。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的占15.23%,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儿童抑郁症家庭超过8000万,20%的儿童浮现抑郁症状,4%的儿童需要接受临床抑郁症治疗。[8]大学生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在20%以上,在高中阶段约为19%,在初中阶段具有明显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为15%,小学阶段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也占到了13%。[9]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需要人格教育来帮助解决,在课外活动中进行人格教育正是帮助他们解决成长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 在小学课外活动中进行人格教育的理念

在小学生课外活动中提倡尊重、平等、参与的理念。在学生人格发展中,如何看待自我和如何看待他人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认识和世界观发展。得到尊重和被平等地看待,能帮助学生获得对自我的客观认识,获得自尊、自信的态度,弥补学生因学业成就、家庭因素等造成的自卑感等心理伤害。让学生参与到自身事务中,能帮助学生在行动中获得对自我的更多认识,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展。

尊重指的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首先是文明礼貌地对待学生,不辱骂、不忽视。其次,尊重学生的天赋。每个学生生来都是聪明、善良和温暖的,他们能够对事情进行正确的判断,有能力规划好、实施好自己的事情,教师要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积极的支持、不懈的鼓励,并且充分信任他们。每个学生天生都是独特的,尊重他们独特的天赋,不用整齐划一的标准评判他们。

平等指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个平等的心态,倾听学生的语言,以朋友的方式和学生相处。在课外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不是权威,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和学生为了达到共同的教育目标,共同开展合作、探究,最终完成活动。课外活动不同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强调学生兴趣和美好的体验,活动中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师生关系更平等,氛围更民主。这种平等民主的教育氛围本身就有利于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

参与指的是教师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到课外活动中来,而不是形式上的参加活动。参与是学生获得能力、人格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自身事务中来,有发言权、有决策权。根据学生的意愿和实际情况,为学生创造参与机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对参与的技能和方法进行积极的引导。坚信只有在充分的参与中,学生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成长。

三、 在小学课外活动中进行人格教育的内容

从儿童人格发展阶段来看,小学阶段是认知智能、情绪情感、社会适应和道德责任四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在小学阶段,儿童逐渐获得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态度和看法,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开始锻炼人际交往,也在适应社会规则,意识到道德和责任的涵义。因此,小学生课外活动的内容也应该是围绕着促进这四方面能力发展来开展。

在认知智能方面,在兴趣引导下对学生进行潜能开发和挖掘,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比如,有的学校开展了京剧、舞蹈、轮滑等兴趣班,允许学生三次课以后再决定是否参加。老师会给学生准备奖励的礼品,每次奖励成绩最好的学生和进步最大的学生。引导学生在兴趣小组中关注自己、发现自己,分享参加兴趣小组的感受。

在情绪情感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让学生认识自己和别人的情绪情感。比如,有的学校开展了情商教育、爱的教育等活动,请专家给小学生讲解什么是情绪,如何控制情绪等知识,并定期开展相应的练习。还有的学校把小组合作、团体合作作为小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活动中学生们合作完成大量的任务。活动过程中学生闹情绪和意见分歧的情况频发,这个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们控制情绪、解决分歧。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共情、沟通、合作能力。

在社会适应方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学会与人交往,遵守社会规则。比如,有的学校在戏剧表演兴趣小组中设计了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体验各种角色的责任、义务、技能、心理等。学生在扮演中必须遵守规则,与他人合作做他不想做的事或不能做他想做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调整自己以便适应规则。此类活动对于学生理解别人,适应社会规则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道德责任方面,开展公民道德主题的教育活动,从小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比如,有的学校开展了以自然道德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让学生走入自然、观察自然、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为友、与自然和谐共处。多次活动以后,教师发现孩子对于自然的情感和行为都有了很明显的变化。比如,一个孩子发现学校有些角落的垃圾桶是不分类的,他就主动找到校长提出了建议,希望把学校的垃圾桶统一更换成分类回收的。还有的学生对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的行为格外敏感,不仅自己不乱扔垃圾,更会劝阻和制止其他人乱扔垃圾的行为,甚至会以“是否会乱扔垃圾”作为自己选择朋友的标准。

四、 在小学课外活动中进行人格教育的方法

在小学生课外活动开展的方法上强调融合性、实践性和联动性。从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特点来看,小学生对新奇的、多感官都调动起来的活动更感兴趣。人格教育只有和小学生的课外活动很好地融合起来才能发挥出人格教育的功能,不能单纯地开展人格教育,忽视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兴趣,那样容易使学生丧失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反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多方联动开展课外活动,调动多种资源,新颖的课外活动内容更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另外,人格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没有实践性,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融合性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学术性与教育性的融合。尽管是通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但是,它不是墨守陈规的简单的教育活动,它是学术性和教育性的融合,蕴含着教育理念,是精心设计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开展过程就是教师的教研过程和教育实验过程。其次是学科与学科的融合。好的课外活动的开展需要教育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相互融合,既要有教育性,又要有专业性。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得到能力的提升。要将人格教育的理念融入课外活动的设计、实施的每一个环节中。比如,有的学校用比赛的形式推动教师设计有教育性、内涵丰富的课外活动。在教师中开展课外活动设计比赛,在参赛要求中明确提出课外活动的设计要指向学生的人格发展,获奖作品才能在学校开展。再次是各个课外活动之间的融合。当前,学校中各种课外活动种类繁多,但是它们之间往往是孤立的,缺乏联系。每项课外活动都希望对儿童的人格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它们之间系统性差,缺乏对儿童人格全面发展的统筹,造成各项课外活动都是零散地致力于儿童人格发展,缺乏体系性,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比如:在“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中,很多学校只是单纯地定位于促进学生体质发展,却忽略了体育运动对儿童意志、毅力、坚强性格的影响,对这项活动的深层次内涵挖掘不够,在体育运动中对学生意志品质的教育引导不够,活动效果没有最优化。

实践性一方面指的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课外活动,把学生的脑、心、手充分整合、调动起来,达到和谐一致的状态。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才能对学生产生强刺激,人格教育的效果才能发挥出来。另一方面指的是学以致用,重视把学生所学的应用到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去,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把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密切联系起来,润物无声地进行人格教育。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检验人格教育的效果。比如,有的学校在舞蹈兴趣小组活动中,让学生和聋哑学校的学生共同表演舞蹈。虽然在平时的舞蹈兴趣小组中,教师也让学生观看过聋哑人的舞蹈表演视频,学生们也很震撼于聋哑人精彩的表演,但是,在现实的合作排练中,学生们深切地体会到同样一个舞蹈动作,聋哑人完成起来需要更多的努力,学生的共情能力、合作能力在合作表演中得到升华。

联动性指的是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社会力量,获取社会支持,协作开展课外活动。课外活动虽然种类繁多,但是归类之后发现,其往往只是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活动,与学科课程紧密相关的活动,以及志愿者服务活动等,而且内容上大多是传统项目,千校一面,很难体现学校特色。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统筹多种教育资源,及时更新、拓展课外活动的内容。传统单一的课外活动已经不再符合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的心理需求,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并且对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方面,诸如社会适应、人际交往、分工合作、遵守规则、应变能力等,课外活动都没有或者极少涉及。在开展校外活动中要重视支持性的社会环境,与家庭、社会开展积极的互动与资源融合。比如,有的学校借助外部资源,在下午三点半放学以后,让校外教育机构的教师进入学校,与本校教师联合开展课外活动,把校外开展的特色活动搬进学校里。

参考文献

[1] FilizKeser, et al. The Role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Active Citizenship Education[J].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011(43).

[2] Jon C. Dalton, Reinventing the Extracurriculum: The Educational and Moral Purposes of College Student Activities and Experiences[J]. Journal of College & Character, 2012(13).

[3] 刘翔平.车文博先生对中国心理治疗与心理健康研究的开创性贡献[J].南京师大学报,2011(1).

[4]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5] C. Helwig, E.Turil, &L.Nucci. Character Education After the Bandwagon has Gone[OL].http://www.uic.edu/~lnucci/moralED.

[6] ThomasLickona. Eleven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Character Education[J].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1996(1).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8] 朱永新.生命教育:让教育回家[J].教师博览,2005(8).

[9] 黄仁敏.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科学咨询,2014(10).

【责任编辑:白文军】

作者:周晓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实验论文下一篇:数字媒体营销提高市场竞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