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人生哲理下

2022-07-21

第一篇:孔子论人生哲理下

《卡耐基论人生哲理》读书笔记

1、人生的理想和实现人生理想的道路,是从目的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中,体现出人生价值。

2、一个有真实价值的人,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事一个外在价值(把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发挥出来)和内在价值(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德行)统一的人,

3、人格就是人的规定,人的品格,就是做人的资格。人格表现为具有一定权力和义务的主体的资格,或叫做“内在质量”、“内在特性”。

4、一个积极进取的人,总是朝着更高奋斗目标前进,来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5、对于个人来说,就是要善于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能力,选择适当的途径和手段,实现理想要求,并且保持自己的特殊性和个性。

6、除了你自己,没有别的可以带给你平静。

7、要是仇人知道人们对他的怨恨使人们筋疲力竭,使人们疲倦而紧张不安,使人们的外表受到伤害,使人们得心脏病,甚至可能使人们短命的时候,他们会拍手称快。

8、不要因为你的敌人而燃起一把怒火,热得烧伤你自己。——莎士比亚

9、不能生气的人是笨蛋,而不去生气的人才是聪明人。

10、让我们永远不要试图去报复我们的仇人,因为如果我们那样做的话,会有损于自己的人格。不要浪费一分钟的时间去想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

11、在每一个人的教育过程中,他一定会在某个时期发现,羡慕就是无知,抹杀自己事业的生命力。不论好坏,他必须保持本色。虽然广大的宇宙间充满了好的东西,可是除非他耕作他所追求的土地,否则他绝对得不到好的收成。他所有的能力是自然界的一种新能力,除了他之外,没有人知道他能做出些什么,他能知道些什么,而这都是他必须去尝试求取的。

12、身边逆境的人们,不能被逆流的漩涡所吞没,要逆流而进,知难而上,克服重重困难,变不利为有利,最终会走向成功之道。

13、人性上最可怜的一件事是,我们所有的人,都拖延着不去生活,我们都梦想着天边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园,而忘却了今天的“自由王国”。

14、机遇固然重要,但不能坐等机遇,不然机遇会白白地从身边溜走。

2010冬

第二篇:孔子孟子哲理名言

孔子孟子哲理名言 (我所了解的孔子孟子综合性学习)

孔子哲理名言 (1)人生态度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既来之,则安之。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朝闻道,夕死可矣。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言必信 ,行必果。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德不孤,必有邻。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见义不为,无勇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2)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言必信,行必果。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君子之过也,如日食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勿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今子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巧言令色,鲜矣仁。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礼之用,和为贵。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孔子论学习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政治格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

孟子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5)其进锐者,其退速。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11)仁者无敌。

(13)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1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5)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16)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0)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2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2)民事不可缓也。

(23)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24)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2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6)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27)人皆可以为尧舜。

(28)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29)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30)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3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2)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33)养心莫善于寡欲。

(34)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3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6)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3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8)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39)尽信书,不如无书。 (40)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41)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42)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43)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4)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45)..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46)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47)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48)彼一时,此一时也。 (49)无事而食,不可也。

(50)人不可以无耻。

(51)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5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53)于我心有戚戚焉。

(54)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第三篇:哲理故事:孔子东游的故事

话说孔子东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就对第子颜回说:前面一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颜回就去到饭馆,说明来意。

那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

颜回忙道:什么要求?

主人回答: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打出

颜回微微一笑:主人家,回我不才,可我也跟师傅多年。慢说一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难?

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夸口,认完再说说罢拿笔写了一真字。

颜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颜回无能了,我以为是什么难认之字,此字我颜回五岁就识

主人微笑问:此为何字?

回曰:是认真的真字。

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感冒充孔老夫子门生,来人,乱棍打出颜回就这样回来见老师,说了经过。

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来他是要为师前去不可说罢来到店前,说明来意。那店主一样写下真字。

孔老夫子答曰:此字念‘直八’

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来到,请就这样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钱走了。颜回不懂啊,问曰:老师,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

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时候的事是认不得‘真’啊。

第四篇: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作者:任晓梅。(作者单位:洛阳大学师范学院音乐系)

我国的音乐美学思想可追溯到二千八百年前的西周。在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人们对“美”的认识和审美意识也在逐渐深化,形成的以孔子为代表的独特的儒家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体系,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对于领悟现代音乐美学思想以及利用音乐的教育作用来提高当代青年人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在音乐方面,儒家学派与墨家、道家所持的观点不同,但儒家观点占主流。孔子(公元前511年—公元前479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一生极其重视礼乐教化并一生积极躬行,其谈仁、谈礼、谈信等都影响了二千多年来的中国人的心灵。而其谈音乐则较少为人所注意。其实,孔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音乐家,他不仅懂得声乐韵律,而且会弹古琴,吹笛吹箫。他经常唱歌弹琴,以音乐表达情意和感受。孔子虽然没有建立非常系统的音乐理论,但他对音乐理论极其有研究,所形成的音乐思想已成为后人的宝贵财富,并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在理论上他强调音乐的政治作用,要求“乐”与“礼”相配合,以巩固国家统治。

孔子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在政治上崇尚“以政以德”,提倡“礼治”,重礼、乐的政治作用,强调音乐从道德上能感化人。他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孔子承认音乐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以“善”和“美”来评价音乐,凡合乎所谓仁德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推崇以歌颂舜的文德为内容的《韶》乐为尽善尽美的艺术,把表现武王伐纣的《大武》评为尽善未尽美的艺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是著名的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孔子认为音乐家可以反映人们的痛苦和欢乐,但在感情上必须受到节制,不应该超越中庸之道的伦理准则。强调形式与内容要统一,“推崇”了“乐而不淫,衰而不伤”的雅乐,不喜热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俗乐“郑卫之声”,“恶郑声之乱雅也”,不免带有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偏见。孔子认为,音乐美是作为一种艺术的范畴来与“善”(道德范畴)相对应的,而道德范畴所包括的,是大家所熟悉的“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伦理学说,音乐以艺术的形式帮助道德实施其教化作用,道德同时也渗透进音乐,使音乐在“美”的基础上,融合“善”,达到“美善合一”,于是便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孔子在美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以“美善合一”的主张奠定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其“美善合一”的观点,是深刻而成熟的音乐美学观点。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思想,还相当完整地表现在《乐记》一书中。《乐记》代表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论述了音乐的本源:“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即音乐的起源是人的心灵受到外物的刺激,而以声音表现出来。音乐的作用在于“和”,即作用于人的情感;《乐记》在强调礼与乐的结合时认为“乐也者,情之不可变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关乎人情矣”。这样音乐在政治的指导下可以充分发挥作用,也足以说明儒家强调音乐社会功能的特点。《乐记》提出了音乐艺术相关的许多问题。如:音乐的成因和特征、音乐与国家政治的关系、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的教育作用、音乐的社会功能等。这种音乐美学思想,有的内容和审美标准到现在仍还是适用的,如《乐记———乐情篇》中写道:“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就是说,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主要的,技艺是次要的,品德的修养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乐记》作者主要是为巩固封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秩序的需求,利用音乐作为端正社会风气使整个社会和谐一致,达到王天下的目的。美善的统一是儒家美学思想所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对美与善的认识与追求标志着古代中国人审美意识的成熟。

孔子还有两个著名的观点,一个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这里孔子是把诗、礼、乐作为人生修养的三个互相关联和依赖的方面或层次来看待的:首先,以诗来激发和引导人的审美感性,培养想像力与创造力;其次,以礼来规范和塑造人格品性,培养道德意识;最后,无论是创造力的激发还是道德人格的培养都要靠音乐来完成。也可以这样说,智性和诗性教育主要以诗来进行,德性教育靠礼来进行,而乐则是在更高层次上对二者的融合。“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以说是孔子的审美教育思想的三个方面或阶段。另一个著名的观点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句话具体地说明了德性教育与智性教育的关系。在“立于礼”中,“礼”还没有完全摆脱外在的、强迫性规范的因素,而在这里,德性教育已完全内化为一种心理本身的要求:“道”是要达到的目标,这一目标的依据是人的内在的德性与仁爱之心。正由于有“德”与“仁”的内在心理依据,人才不把理想的“道”看成是外来的、强加的,而是从内心乐于接受它。因此,道德的要求转化为审美的快感,故“游于艺”在最后。显然,“游于艺”是最高的境界或层次,它包容了“道”、“德”、“仁”的内容,并且是实现这三者的最终途径。由于有“游于艺”的层次,“道”、“德”、“仁”才最终成为人们发自内心的要求,从而成为自由完美的人性的组成部分。这里还可以引一句孔子的话作为对上述分析的印证,那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深知审美对人的力量,因而把它看成是教育人和人自我修养的最有效的途径。

儒家的音乐思想,一方面,充分肯定了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尤其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认为音乐可以鼓舞前方将士勇敢征战,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使人们温良礼让等;另一方面,在音乐内容与艺术形式的评价标准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对我国的音乐美育和音乐发展有着较深远的影响。 二

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说:“礼者,所以立身也;乐,所以成性也。”“礼使人获得行为规范,具体培养人性,树立人格,启迪性情,启发心智,使人开始走上人性之道;乐则使人得到人性的完成。”从以上的论述来看,音乐的作用是十分强大的,使人的人性在“乐教”中完成。李泽厚又指出:“教远非传授知识,讲解义理,锻炼技艺,而重在整体人格的塑造,所以音乐(乐教)重要。乐无关知识,技艺,而直接作用于心灵,陶冶性情。”音乐已经上升到这样的高度了,我们不禁要问:单凭一点好听的旋律就能使人的人格得以完成,它有那么大的魔力吗?李泽厚《美学三书·华夏美学》引孔安国注:“乐所以成性”,又引刘宝楠《论语正义》注:“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显然,孔子所指的“乐”,并非单纯的音乐,而仍是带有他的儒家是非道德伦理观念的“乐”,只不过是较前面的“乐”更高了一个层次。“乐无关知识、技艺”,孔子的弦外之音使我们认识到,音乐是与他的儒家学说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结合起来的,同“仁”、同“善”结合在一起,初步阶段是以“诗”熏陶,接着授以礼制知识,到最后则以一种美学层面的方式———“乐教”(或者称“美育”)来潜移默化,使之成为孔子所要求的“仁”。“美”与“善”在这里已经以一种更高的层次合一了。“善”的内核与“美”的形式已经无须区分了,音乐不仅用以传情达意,还用于“传道”,孔子的儒家之道,及其圣人境界、道德心情,正潜藏在美的旋律中,所以乐能“直接感染、熏陶、塑造人的情性心灵”,已经具有“美育”的功能了。

今天,中国儒家的“乐教”思想已深深地影响着当代音乐美学思想。在二千多年后,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代替宗教”的主张,正是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之说。著名音乐史研究者黄自曾说:“作曲家作一曲,必定有所感于心故发为音。”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使更多的人致力于美学原理的研究,美学对象可以是所有现实的美,比如对感情认识的研究,对艺术美的研究,对审美心理的研究,包括对音乐美育的研究。

音乐是情感艺术,提高完善音乐教育不仅对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全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将起到重要作用。作为每个音乐工作者,都应担负起这样的责任,在科学的美学思想指导下,充分发挥音乐在素

质教育中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进而提高综合能力,这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在当代的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工作者不是要把他们的学生全部培养、训练成专业的音乐人才,而是通过音乐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我们在进行音乐教育、音乐审美时不仅要让受教育者学到一定的艺术知识和技能,更要研究它的社会功能,培养人们对音乐美的感受力,注重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注重学习的愉悦性,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音乐是意志的表现。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价值观念的建立,人格的完善,理想的升华,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修养的作用,而音乐恰恰是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能深深打动欣赏者的心灵,触动人的灵魂深处,对人的情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在美的享受中开阔视野,陶冶性情,丰富情感,造就开朗、宽容、与人为善的性格。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会感受到大自然的可爱,听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会使人由衷地感叹祖国山河的无比美好,听《义勇军进行曲》催人奋进,使人增强民族自豪感,听《黄河大合唱》使人备受激励⋯⋯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尊重个人创造和自我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强调合作、互通有无的时代。通过组织排练、演出等一系列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热心参与集体活动,相互合作,乐于交往,善于应变的能力,培养更多充满激情的、正直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实践证明,喜爱音乐,经常参加音乐活动的人,大多感情丰富,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具有活泼、乐观、交际大方等方面的性格特征,这正是当代青年人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经过音乐的审美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一定会得到升华,精神境界一定能得以净化,使之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从而奋发向上,达到真、善、美的思想境界,如孔子《论语》中所倡导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综合来说,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和他的道德伦理观念结合起来的,他赋予音乐审美以新的内涵,提高了音乐的作用,使之不仅作为娱乐的方式和表情达意的方式,还作为传递其思想、道德、伦理主张的重要形式。道德之美与音乐之美完美融合,人生境界与艺术心情相辅相成,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在一开始就是儒家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美学的层面,孔子综合儒家各种伦理道德学说与音乐做一次交融,产生了其音乐美学的思想。音乐是孔子安放其思想的场所,思想更重要于“场所”,而运用这一“场所”孔子更好地施行了他的儒家教育。

中国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影响深远,至今为业界所认同的音乐美学原理也源于传统。但作为现代人,固守传统是无为的,只有取传统之精华,去其糟粕,适应时代的变革,才能发展、开拓出新的美学思想。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2、 钱穆:《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3、 王佳:《试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中的“礼”与“仁”》,《音乐探索》,2003’。

4、 李翔海,《生生和谐———重读孔子》,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洛阳大学师范学院音乐系)

编校:杨彩霞

第五篇:论孔子的教育方法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为了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孔子在建构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内容体系的同时,积极探索,在教学方法论上颇有建树,提出了一系列反映教学规律的原则和方法,为中国古代教学理论的发展揭开了新篇章。

孔子在长期从事私学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在《论语》中,从教学方法上看,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表现了一种启发、讨论式的气氛。孔子的那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态度,处处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孔子不但明确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三隅反”,他的谈话言简意赅,要求点到即止,启人心扉,导以智慧,而且他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十分了解,做到因材施教,对于“问仁”、“问政”、“问学”等方面,他都能区别对象,作出有的放矢的不同的回答。反观我们今日的教育,总是习惯于统一教案、统一教材、统一标准答案,课堂上多半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往往施行满堂灌,大搞注入式。这种教学方式显然不利于个性发展和创新人才的成长。研究孔子的教学方法,能给我们的教学改革带来很大的启示。

一、孔子的教学方法

孔子被尊为中国的圣哲先师,其思想博大精深,其风范千秋流芳,举世公认。关于教学方法,孔子有诸多辉煌创造如: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

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叩其两端、举一反三等行之有效的方法,至今仍在学校的教学中发挥作用。

1. 启发诱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孔子有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一词由此而来,“举一反三”成语亦由此而来。按照朱熹的解释,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会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是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的。不难看出,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育的精神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即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和及时启发。

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当子夏读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几句诗(巧妙的笑容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啊!),问孔子是什么意思,孔子就启发子夏说:“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花,作画须先有素洁的底子)。子夏领会到孔子是说“礼”须建立“仁”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但子夏对这个想法还不能十分肯定,于是进一步问孔子:“礼后乎”? (是说礼在后吧?)孔子听了很高兴,称赞说:“能够阐发我意思的是子夏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这首诗的原意是什么,先不去究论,只是从教学法的角度分析,显然孔子在这里运用的是启发式而不1

221 《论语·述而》,《论语/刘琦译评》,吉林文史出版社,第49页《论语·八佾》,《论语/刘琦译评》,吉林文史出版社,第16页

是注入式。他避免了简单的道德说教,利用形象思维的作用,由生动具体的画面,引向抽象的道德观念,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孔子的教育活动正是以学生为主体。

2.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并进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他说:“力不同科,古之道也。”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虽然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而是由南宋大儒朱熹在《论语注》中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八个字所归纳的,但孔子确实有着这种“因材施教”的思想,孔子的教育实践实实在在地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在《论语》中,有不少生动的事例表明,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法,例如在《论语· 颜渊》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樊迟的资质较鲁钝,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根据每个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孔子对同一问题作出了四种深浅不同的回答,既切合每个学生的思想实际,又都符合仁的基本概念。孔子十分熟悉他的学生的特点与个性,他说过:“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就是说他的学生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孔子心理都有数。

3.倡导乐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论语》的第一句话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孔子非常重视要使学生愿意学习和乐意学习。他从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把学习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知学,即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个层次是好学,即爱好学习,对学习有兴趣;第三个层次是乐于学习,能从学习中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在这三个层次中,知学不如好学,好学不如乐学,只有做到乐学,学生才能白强不息,只有对学习有了热烈的感情,才会增强3

476543 《论语·阳货》,《论语/刘琦译评》,吉林文史出版社,第141页《论语·八佾》,《论语/刘琦译评》,吉林文史出版社,第18页

5 《论语·雍也》,《论语/刘琦译评》,吉林文史出版社,第44页

6 《论语·先进》,《论语/刘琦译评》,吉林文史出版社,第84页

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顽强克服各种困难,提高学习效率。只有激发和培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乐在其中,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孔子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总是巧妙地把学生领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境地,使他们感到美不胜收,学起来轻松愉悦,“欲罢不能”。孔子对学生十分热爱,与学生关系十分融洽。从不摆教师的架子,总是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而且也能放下架子向他的学生学习。这应该是令学生乐学的前提,师生感情融洽,师爱生,生敬师,这样学生内在的情感自然被触发,并进而如同“爱屋及乌”般喜欢上教师的讲授,学习的兴趣浓了,劲头足了,此所谓“亲其师而近其道”也。 孔子还善于从正面表扬学生、激励学生。据统计,《论语》中关于孔子对学生的表扬共有17处,批评只有6处,说明孔子是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即使批评学生,也总是善意的,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所以,他的学生总是爱学习,学习起来有积极性,乐此不疲。我们今天的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心理,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眼神、一句话,都可以给学生很大的鼓舞,从而使他们学习起来更投入。

4.指导学法,培养学生的学思结合习惯

善于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比如,孔子要求学生多闻多见,“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要求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习要循序渐进,“无欲速„„欲速,则不达”;学习要有恒心,“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重视温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孔子在指导学生以学为基础的同时,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孔子提倡:“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是思的前提基础,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矣。思离不开学,同时,学也离不开思,思是学的升华和提高。孔子认为,如果只记诵一些现成的知识结论,而不经过思考加以消化理解,就会茫然无所得;相反,只凭主观思考,而不通过实学获得新知,也将陷入空疏的危险,阐发了学与思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辨证关系。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孔子则现身说法,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所以,无论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获得的间接经验,还是通过向别人请教所获得的直接经验,都必须经过头脑的认真思考,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学思并重。

孔子教育方法也有一些局限性,在意识上重视学术或技艺的传承性,轻视创新性,如孔子说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述是遵循前贤之说,作是自创作新说,述而不作就是述修先王8

9171615131412101198《论语·八佾》,《论语/刘琦译评》,吉林文史出版社,第16页《论语·为政》,《论语/刘琦译评》,吉林文史出版社,第11页

10 《论语·公冶长》,《论语/刘琦译评》,吉林文史出版社,第34页

11 《论语·子路》,《论语/刘琦译评》,吉林文史出版社,第105页

12 《论语·子罕》,《论语/刘琦译评》,吉林文史出版社,第69页

13 《论语·学而》,《论语/刘琦译评》,吉林文史出版社,第1页

14 《论语·为政》,《论语/刘琦译评》,吉林文史出版社,第9页

15 《论语·季氏》,《论语/刘琦译评》,吉林文史出版社,第137页

16 《论语·卫灵公》,《论语/刘琦译评》,吉林文史出版社,第130页

之道而不自创新论。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变化速度慢,人们依靠祖宗传下来的经验,足以维持生存,因此我国教育强调以继承为中心,向过去学习,“祖宗之法不可改”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为什么我们国家近几百年来,没有产生开时代先河的科研成果,不能不说,我国教育重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孔子教育方法对素质教育的借鉴及意义

“素质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向题,它关系到我国各级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人才规格等诸多方面的重要问题。素质教育改革是新世纪我们国家、民族迅速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因此,上到党和国家领导层,下到普通大中小学各级各类教育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亿万学生及其家长都对素质教育给予了热切的关注和深入的探讨。

素质教育更加接近于教育的本质,更加符合教育发展和培养人才的客观规律,“素质教育”是千百年来人类教育发展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在于提高人的素质。通过我们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研究,发现他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1、重视道德品质培养

儒家强调,建设国家,治理人民,要以“教学为先”,而教育应该把道德的教育放在首位,人的素质最核心的是道德素质,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是培养人的道德素质的关键。对人的教育首先应该教育人怎样做人,只有学会了怎样做人,才能有益于社会,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所以,孔子强调对人要用道德加以教化,要导之以德,学会怎样做人,作一个有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对大众博爱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

在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中,对基础教育培训目标缺乏明确认识,使得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把提高升学率当作了指导思想,考分衡量质量、限制学生个性发展的“应试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考试方法还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只重智育忽视德育的现象日趋严重。没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是对社会没有爱心、没有责任心的人,教育绝不能只看智育而必须强调以德育为基础,要把德育放在首要地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真正转变,首先应是正确教育思想的确立。我们的教育是为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培养接班人,因此,在素质教育中,也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的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其健康的情操,使他们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具有作为社会的普通劳动者的品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要明白,社会主义建设不仅需要高层次、高水平的各类专家,更多的是需要合格的普通劳动者。他们都应具备作为社会成员必需的基本道德观念、组织纪律性、民主法制观念,具备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最基本的责任心和义务感。

2、因材施教

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于现在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大有启发的。

了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怪现象,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评估片面,过份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导致智育目标狭隘化。而学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往往被忽视,于是造成了“高分低能”、个性特长被扼杀等可悲的现象。

人的素质存在差异,素质教育只能因材施教。学生在大致相同的年龄阶段,在生理上、心理上有着共同的特点。同时,又因各自先天后天因素影响有异,而呈现不同的个性特征。过分强调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是与学生实际不符合的。教育要真正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的差别是必须重视并要深入弄清楚的。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孔子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教学。在发挥学生的特长上,由于孔子教导有方,在其私学里,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上各有其材。在孔子从教的四十余年里,先后就教于他的弟子有三千余人,并涌现出七十二贤人,不能不说是孔子的教导有方。

因材施教,不仅是个教学方法的问题,而且是坚持面向全体进行素质教育的教学原则问题。打个比方,教师好象向导,向导的任务是要带领一群学生攀登知识之山。当然,向导要说明登山的目的、登山的方向和路径,但如果向导仅此而已,就下达“齐步走”的命令,这就不是好向导,也难保证全体学生都登上山顶。一个称职的向导,一定要了解这群学生体能有强弱,心理有差别,过峡谷、爬陡坡、攀峭壁的本领有高低。因此,他必须目中有整体,瞻前顾后,让生理上心理上能力上的强者,在同一大方向指导下,可以另辟蹊径,可以走快一点,更可以给弱者适当的“牵带”、鼓励。对相对的弱者来说,要帮助他们增强信心;过峡谷时要鼓励他们向前看,向前走,爬坡时递上一根棒,攀峭壁时给予援手。不论强者或弱者,登山向导的责任,一是不在方向上误导,二是想方设法予以激励,让全体学生较省时省力地登上山顶,并在登山过程和登上山之后领略自然风光和登高的愉快。

3、启发诱导

受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办学模式影响,我国历来缺乏全方位开放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偏重知识传授,偏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不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是老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式或一问多答式,目的是以旧带新,以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此时老师是主体,而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式思维。他们只能去思考前面的知识,只能去思考老师要求回答的内容,从而被动地进入上课学习的状态。由于所有的过程都在被动中进行,这样怎能学生启发创新思维?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最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倡并运用启发诱导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教育家,在孔子看来,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主动探索和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提倡教师要注意把握住讲解问题的最佳时机及时施教,愤则启,悱则发。当学生思考问题已有所得,欲表达又表达不清楚时,教师要给以及时的启发,这里关键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教学变成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否则,越俎代庖,搞填鸭式,满堂灌,代替思考和表达将会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孔子的启发诱导运用得非常成功,很受学生欢迎。

学生的主体性。要提高当前学生素质,就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对于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深入、认真地钻研教材,处理好教材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教学方法,不拘泥于“一刀切”和机械地照本宣科。教师必要的讲解和引导是很重要的,但同时还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忙着记的单调的授课方式。同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会观察、会思考、会记忆、会思想、会运用,以达到终身受益。

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抓住“启”的时机,而且还要善于发问,有的教师在课堂上面向全班提出问题,让学生齐声回答:“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有没有?”等,这种启发是不可取的,还有一种启发是属于浅层次的,缺乏深度。比如教师让学生用“上”字组词。第一个学生会回答:“上汽车”往往第二个、第三个学生会回答:“上大车”、“上飞机”、“上轮船”等,这时老师总结说:你们回答得真好,用“上”字组了这么多词。其实,这些用“上”字组的词都是上去的意思,如果教师提出谁能用“上”字的另外意思来组词,学生若能回答出:“天上”、“上次”、“上级”、“上午”等,这种启发就有了一定的深度。

实施启发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学习那些“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学生才感兴趣,而且迫切希望掌握它。心理学研究证明,问题情境的难度在50%左右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而教师的作用在于因势利导,在恰当的时候启发、指点、引导,而不能简单地灌输,不能采取逼迫的办法。启发式教学最根本的,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据报载,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1981年发表的一个宣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吸取孔子的智慧”,这足以显示孔子在世界的影响。毋庸置疑,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思考和实施今天的素质教育是很有启发、借鉴意义的。当今人类正处于知识大爆炸的阶段,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已与孔子所处时代相距甚远,但孔子及儒家的教育理念有许多至今仍光彩夺目,是促进现代教育发展的资源,他的重视德育、重视学生个性、重视学生主动性,在当今最先进的教育理论中,依然是最重要的闪光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抗战精神心得体会下一篇:考研英文二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