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需求论文范文

2022-05-1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消费需求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消费理念逐渐发生改变,超前消费逐步被年轻消费群体所接受。目前我国消费信贷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发展还缺乏相应的广度和深度,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消费信贷有助于减弱消费者流动性约束,实现消费跨期优化,提升消费倾向,积极鼓励和发展消费信贷,进而拉动消费和经济增长。

第一篇:消费需求论文范文

消费需求变化动向

从去年下半年起,消费需求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格局,已有所缓解,经济增长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我们应当认识到,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是暂时的而是持久的,即使消费需求不再是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但还是拉动和导向经济增长的主动因及最终力量。随着我国市场取向改革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入,市场配置资源和市场导向的格局,必然使消费需求愈渐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中心坐标,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此,分析我国未来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培育消费需求的成长机制,仍是目前和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国消费需求的变化动向

(一)消费需求总量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消费需求不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而转变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和促进力量。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印证。

1.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为居民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提供了雄厚的基础。收入是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居民收入是消费支出的第一位因素。收入与消费支出之间成正相关,收入越高,消费支出越多。因此,居民现期的收入水平现状及增长与否,决定了我国中长期消费需求的状况。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一方面,尽管居民的收入增长率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而有所下降,但是,仍然保持一定的增长幅度,使居民的绝对收入逐年增加。1997、1998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分别为6.6%和6.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分别为4.6%和4.35%。另一方面,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开始好转,通货紧缩的状况进一步缓解,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初见成效。这些都为居民未来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从而为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2.消费者拥有较大存量的流动资产,为消费需求量的增加提供了条件。消费者拥有的流动资产包括现金、存款、股票和债券等金融资产。一般的,拥有流动资产多的消费者的消费倾向要高于拥有流动资产少的消费者,因为这样的消费者对增加流动资产的迫切感递减,从而会增加消费。同时也因为金融资产具有较大的流动性,易于变现转入消费。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具有较高的储蓄倾向,从而导致目前的居民金融资产已经具有了较大的存量。1998年末,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已达到53400亿元,居民金融资产超过60000亿元。1999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了60000亿元大关。目前,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已超过70000亿元,居民的结余购买力潜力巨大。这为消费需求量的增加提供了条件。

3.各项社会制度的改革逐趋完善与明朗化,居民预期支出稳定,为消费者提供了新的消费领域。随着就业、住房、医疗、养老、教育在内的各项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断演进和明朗化,影响居民生活的不确定性因素已经转变为确定性因素,居民心理预期已经稳定,原来由政府和国有企业向城镇居民提供的就业、养老、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保障,转变为由居民自己承担全部或部分风险与费用。那时侯,消费者为就业风险和社会保障所建立的风险准备金的支出会明显增加,住房消费、医疗消费、子女教育消费等新的消费领域的需求随之增加。

4.城镇居民耐用消费品存量的更新换代和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的普及,为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提供了空间。消费品存量分为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对非耐用消费品来说,其存量变化对消费支出变动不起作用。而对耐用消费品来说,其存量越小对消费品的购买就越多,消费支出就多。据资料显示,我国城镇居民拥有的半数以上的彩电和将近半数的冰箱是90年代以前购置的,至今已使用了10年左右,正逐渐进入更新换代期。一旦这些耐用消费品进入大规模的更新期,必将带来较大的市场机会和消费需求。目前,我国农村耐用消费品存量少。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1997年我国农村的洗衣机拥有率为22%,彩电拥有率为27%,家用电冰箱拥有率仅为8%,农村居民人均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仅相当于城镇居民80年代中期水平。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耐用消费品将进入大规模普及阶段,据河北省城调队测算:今后10年内,如果2.3亿户农村家庭的家电拥有率能达到1996年的城市水平,全国将需1.68亿台彩电、1.47亿台冰箱、1.62亿台洗衣机,需求潜力巨大。

5.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部分农村居民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而带动了消费需求的扩大。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滞后,人口城市化率只有30%,仅相当于人均GDP在300美元国家的水平。今后,我国将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扩大中等城市规模,这就会使一部分家庭从农村迁入城市。当家庭从农村迁入城市时,家庭收入增长,但消费支出增长更快。这是因为:农村居民的食品、燃料等自给性消费仍占一定的比重,消费的商品率相当低,我国中、西部各省一般在30%~60%之间;而城市居民消费的商品率几乎100%。随着部分家庭从农村迁入城市,自给性消费必然转化为商品性消费。因此,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带动消费需求的扩大。据估算,今后我国每年有1250万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相应增加消费需求1000亿元。

6.农村消费将进一步启动,为消费需求的增加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1)农村是需求最大的国内市场。1998年农村人口8.68亿元,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0%,是一支庞大的消费群体。(2)农村消费增长空间较大。据测算,农村收入及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大约落后10年。1998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53.4%,只相当于城镇居民80年代初期水平。这说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上升空间大,有着强烈的消费欲望。(3)农民人均结余购买力较强。据测算,1997年平均每个农村居民的购买力为2948元,按1997年平均8.6亿农村人口计算,可以形成2.55万亿元的购买力,已形成有效需求的为1.4万亿元,占购买力总额的55%,结余购买力达到1.15万亿元,人均结余购买力1337元,而且60%以上是现金。因此,待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和消费环境改善后,农村对家庭耐用消费品、文化教育及农用生产资料等消费的需求会很快增长。

(二)消费需求结构进行转化、升级,消费需求结构逐步优化

在消费经济学里,消费需要与消费需求是不同的,需要是人的一种积极而有意识的欲望,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因此,反映人们欲望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需要都构成需求,需求是有一定支付能力的需要,只有那些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才形成需求。这样,需求的实现也就由于需要的不同层次而表现出其层次性。一般来说,人有两类基本需要:生理需要(或叫物质需要)和心理需要(或叫精神需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一是生理需要,这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必要的需要。二是安全需要,包括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等需要。三是社会需要,指个人从事社会活动、社会交往的各种需要。四是自尊需要,指个人名誉、地位以及其他方面都得到别人尊重的需要。五是自我实现需要,指更有作为、更能表现自己、更能提高自己地位和成就的需要。上述各种需要是逐层上升的,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才会考虑较高层次的需要。因此,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优化就是由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转化为满足较低层次需要的过程。

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恩格尔系数作为判别消费水平高低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30%以下,表示生活最富裕;恩格尔系数在30%-40%之间,表示生活富裕;恩格尔系数在40%-50%之间,表示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恩格尔系数在50%-60%之间,表示生活只有温饱水平;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表示生活绝对贫困。恩格尔系数同时也反映了消费需求结构优化的程度,恩格尔系数越低,表明消费需求结构层次越高。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1978年为57.4%,1998年为46.4%,;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1978年为67.7%,1997年为47.37%。自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基本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恩格尔系数的持续下降表明我国居民在满足食品消费以后,用于改善居住、交通及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大。也就是说,恩格尔系数的降低为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提供了基础和空间。

事实上,在1985~1988年,我国城镇居民就开始了以家用电器消费为代表的第一浪消费结构升级,其间恩格尔系数由1984年的57.59%降到51.36%,日用品支出由9.04%上升到13.34%,掀起了家用电器的消费浪潮。根据亚洲先进国家的消费品市场成长经验,"消费革命第一浪与第二浪之间要经历7年至10年的积蓄期,我国在完成第一浪的消费结构升级后,已经过了10多年的积蓄准备期,居民积累了巨大的消费需求升级势能,正在酝酿着一次新的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当前城镇居民用于以"住、行"为主要内容的消费需求逐步增加,在近年出售的商品房中,私人购买部分已经超过了近2/3;汽车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中,在全国汽车销售量中,私人购买部分占相当大的比例。农村居民已从温饱中走出,打破吃和穿的局限,开始向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方面转换。目前我国农村正进入家用电器普及率快速提升的消费需求升级的第一浪。可以看出,我国新的一轮消费浪潮正为期不远了。

我国消费需求的热点

根据以上对我国消费需求变化动向的分析,为适应未来消费需求的增加和第二轮消费革命浪潮的到来,急需发现和培育新的消费需求的热点。

(一)住房消费

从中长期来看,住房消费将成为我国首选的消费热点。(1)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很快,但从整体上看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还不高,在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人均住房消费等方面,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99年我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只有9平方米,其中有5000万城镇人口平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有很多缺房户和无房户,还有许多居民住在设备不齐全、生活不便的简易住房中。因此,人们有着强烈的改善住房的愿望,住房需求的潜力很大。(2)随着改革以来财富的逐步积累,以及消费信贷的逐步完善,城镇居民面临的流动性约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放松。这为广大的城镇居民进行住房消费提供了支付能力的支持。(3)有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一方面,加速住宅商品化、货币化,停止福利分房的政策,将有力地支持我国的住房消费。另一方面,住房消费不仅会使民用建筑业成为一大支柱产业,而且可以带动一个较长的产业链条,可以带动建材、冶金、机械、化工、林业以及室内装饰业和家用电器业的发展,还能够吸收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因此,住房消费会得到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4)如前所述,今后我国将加快城镇化进程,加上城镇自然人口的增长,城镇人口会急剧增加,为满足这部分人口的住房要求,住房消费将随之增加。

(二)汽车消费

汽车特别是私有轿车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收入提高后的又一大消费热点。汽车工业对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很大;而且汽车市场的启动还会带来一些新的市场需求,如汽车服务业,停放、保养、修理、清洁、装饰、保险以及公路和其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等,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早就把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现代经济增长中一种规律性的现象是,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都会进入一个依赖轿车进入家庭拉动经济增长的阶段。发达国家的经验同时表明,汽车工业每增值1元,会给上游产业带来0.65元的增值,给下游产业带来2.63元的增值。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汽车拥有率还不到1%,如果某个时候达到了这一比例,按每辆车10万元计,所产生的需求将达到1200亿元,消费需求的潜力巨大。据有关部门对消费者消费意愿的调查,未来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中,汽车消费支出排在前几位。因此,汽车消费浪潮的到来已为时不远。

(三)教育消费

根据新增长理论的最新发现,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要素是人力资本增长。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将教育视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认为国民经济增长部分中有33%是教育所起的作用。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接受高等教育是一种有很高收益的投资行为,个人交学费承担一部分高等教育成本是合理的。从建国以来较长的历史时间看,我国教育投资基本上由国家负担,居民个人只支出很小的份额。由于我国财政支付能力的制约及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同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一直较低,造成对教育的供给远远小于需求的格局。据统计,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占该年龄组别人口的比重只有4%,而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同一指标却高达24%。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随着城乡居民对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的不断提高,加之教育的福利性消费的逐步减少和市场化、货币化比重的逐步提高,选择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必将成为众多家庭的一种理性投资,子女教育费用将成为我国居民未来的主要支出项目之一,教育消费将成为人们消费中经常性的较长期的热点,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关消费意向调查表明,预期教育费用增加的家庭比例排在首位;上海等大城市的中学生家长,70%以上的希望子女能上大学深造,并且80%的家长认为非义务教育实行合理收费是合乎情理的。这表明我国居民对于子女教育的需求很高。

(四)旅游消费

首先,旅游消费是人们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当代,旅游消费越来越成为人们消费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次,发展旅游业,不仅能增加大量的收入,直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旅游业具有十分有力的产业带动功能,能带动商业、饮食业、娱乐业、交通运输业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再次,旅游业还是高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它能够吸收大量劳动力,有利于解决劳动就业问题。据测算,旅游部门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就会间接增加5个就业机会。我国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很快,1997年国际旅游人数5758.8万人,收汇总额120.7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2112.7亿元,大大超过国际旅游收入的增长速度。另据对成都市的调查,1998年成都市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支出88.71元,比1993年增长了3.12倍,5年平均增长32.7%,支出比重从1993年的0.9%上升到1998年的1.6%;从近5年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平均增长32.75%推算,1999年全年旅游消费近4亿元,对当年的GDP的贡献率为1%左右;同时对不同收入水平的1000家城镇居民家庭调查,有经济能力并打算在近一年内外出旅游的占16.8%,可见,我国旅游市场的潜力十分巨大。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西部重要的旅游资源将被开发出来,加上原有的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因此旅游消费成为消费需求热点,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信息消费

进入90年代以来,工业化、信息化以及知识经济结合在一起,正在改变着人类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与此相联系,包括电脑、网络、软件产品以及电子商务在内的信息产品市场成为一个新兴的、潜力很大的市场。信息产业是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具有很高的关联度和附加价值,能带动机械、电器、新型材料等十几个产业的发展,又很适应当代消费的时代潮流,提高消费层次和质量。1996年,世界信息产业的销售额增加到1万亿美元。我国信息消费、信息产业近年也发展较快,"九五"时期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00年我国电子产品总需求已超过1万亿元。目前大城市和沿海城市的家庭电话已基本普及;最近两年,家用电脑正在逐步进入城镇居民家庭,且每年以50%以上的速度不断增长。可以预计:信息产品将逐步走向千家万户,电子信息产业将成为我国最有发展前途、规模最大的新兴产业,信息消费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六)医疗保健、环境保护、文化体育等其他消费

医疗保健作为消费热点是人们对提高自身素质以及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需要;随着居民对自身生存环境的更高要求,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的需求也将十分巨大;教育文化属个人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将加大在该方面的支出,从而也可把教育文化看作未来消费的一个热点。

刺激消费需求增长的政策措施

要使消费需求及时变为消费热点,然后通过消费热点的作用,来促进消费需求的增加及消费结构的升级,我们应着重采取如下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一)制定中长期消费发展战略。据测算,1978~1996年,我国GNP每年平均增长1360亿元,其中,消费需求的贡献率为61.7%。1997年我国经济增长8.8%,其中投资需求拉动约为2.2%,消费需求拉动为4.9%,出口拉动为1.7%,这种结构同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段距离。因此,需求拉动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的战略性措施。政府有关部门应依据我国经济发展、人民消费水平的实际情况,从启动消费、扩大需求的角度出发,以需求为导向,制定中长期消费发展战略。其战略目标是全面提高城乡人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其战略重点是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和广大农民的收入,采取各种措施缩小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二)从资源条件出发,选择可持续消费的模式。可持续消费模式要求人们实行合理、适度、健康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维持人与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以较少的资源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持续性提高人们的生活标准。这就需要我们从合理的需求观出发,屏弃那些过度消费、低水平消费、有损身心健康以及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等消费。我们一方面应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城乡居民消费健康发展为宗旨,调整和指导消费;另一方面在刺激消费需求的同时,应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对不利于节约短缺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甚至危害环境的消费,应加以限制。

(三)取消各种限制消费的政策和体制。某些沿袭短缺经济和卖方市场条件下的消费政策和消费体制,已不适应买方市场条件下鼓励消费的现实需要。如对私人购买汽车的不合理收费;在住房消费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对公有住房限制买卖的规定;进行中高等教育的消费限制很严,不如国外进入教育的成绩门槛设定较低;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制约太多,等等。这些政策和制度都不利于居民对相关商品和服务的消费。因此,应加大住房体制改革力度,打破影响住房消费的产权体制、流通体制、收费制度等诸多因素;应改变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加快教育产业化的进程,使教育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要对小城镇建设中涉及到的各种政策如土地管理政策、户籍管理政策、全国总体规划政策、农村基本建设投资政策等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我国城镇化进程顺利进行。

(四)开拓农村市场,促使农村家用电器、农用生产资料等消费热点的形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力。要加大对农业和乡镇企业的政策扶持,保证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的稳定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要调整税收政策,改革农村的税费制度,切实减轻农民税费负担。其次,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基础设施短缺的状况,为农村家用电器、农用生产资料等的普及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目前我国农村的消费环境普遍欠佳,部分农村缺水、缺电、道路条件差,有的地区虽然通了电,但电价太高,收费管理工作跟不上。有的地区没有自来水,有的地区没有电视播转台或电视发射信号不好,同时农村市场的商品售后服务比较差,维修体系几乎没有。这客观上限制了家用电器、农用生产资料等消费品在农村的普及。再次,要设计和生产适合农民需要的不同档次的适销对路的消费品。针对农村的特点,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应以实用型、耐用型、方便型、经济型的中低档为好。对农用生产资料,农机企业则应开发和生产灌溉、田间作业、农副产品加工等质优价廉、方便耐用的农机产品,满足农民需要。

(五)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大力发展消费信贷。目前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都建立了较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大多数居民可以较容易地取得银行消费贷款的支持。我国自1998年人行批准各商业银行开展住房消费信贷以来,消费信贷业务在大中城市发展很快,各商业银行陆续推出了汽车、大件耐用品等多项消费信贷,消费信贷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贷款条件苛刻,贷款利率较高,贷款范围狭窄等原因,我国的消费信贷还没有从本质上对消费需求的增加产生影响。从现实情况看,由于居民的绝对支付能力目前还十分有限,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启动住房、汽车、教育等消费热点会有很大困难。所以,建立我国居民个人的信用制度,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对启动我国的消费需求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积极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放宽贷款条件,改进支付方式,建立耐用消费品的二级市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目前教育信贷普遍存在规模小、额度低、利息高、期限短等问题,与教育消费者的需要极不相称。因此,国家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建立健全贷学金等制度,大力发展教育信贷。

(六)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的智能化水平。城乡居民是消费的主体,消费主体的素质高低,也将影响着我国未来消费需求的增加及消费热点的来临。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调整自身的生产经营,许多功能更多、质量更好的换代消费品和新研制出的新型消费品,技术含量高,需要高质量的消费者进行消费。这就要求培育具有较高素质的消费者,即消费者必须智能化,从而把消费需求推向提高消费层次和质量上来,迎接新一轮消费浪潮的到来。为此,消费者一方面应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树立超前的消费意识,变谨慎消费为大胆消费。另一方面应加强学习,掌握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使用高新技术产品的能力。

(七)创造优良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热点的升温。消费热点的形成和发展,与消费环境有极密切的联系。如旅游的硬环境、软环境欠佳,服务态度不好,都会大大影响旅游消费的发展。住房条件太差,就为家用电器、高档家具的消费造成障碍。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好坏,对消费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农村,需要下大力气加强基础设施,才有利于开拓极广阔的消费市场。消费者不仅需要价廉物美的消费品,而且需要优美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消费环境改善了,也就同时为发展消费热点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作者:于淑波

第二篇: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及对策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消费理念逐渐发生改变,超前消费逐步被年轻消费群体所接受。目前我国消费信贷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发展还缺乏相应的广度和深度,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消费信贷有助于减弱消费者流动性约束,实现消费跨期优化,提升消费倾向,积极鼓励和发展消费信贷,进而拉动消费和经济增长。

【关键词】消费信贷;居民消费需求;对策

一、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现状分析

1.消费信贷总量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不断改变,消费信贷这样一种超前消费的思想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我国消费信贷的余额从总量上来说也是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货币政策司统计,至2010年末我国消费信贷余额已经达到74196亿元,相比1997年的172亿元来说,消费信贷额在这几年的发展中已经增长了430倍,规模还在不断扩大。消费信贷余额占人民币贷款余额的比重总体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1997年,消费信贷余额占人民币贷款余额的比重为0.31%,随着国家消费信贷政策的不断推行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2011年前三季度,消费信贷余额占人民币贷款余额的比重上升到16.54%,消费信贷发展迅速。

2.住房消费信贷为主体,其他消费信贷共同存在和发展

目前我国消费信贷的品种大体呈现以住房消费信贷为主体,其他消费信贷如汽车消费信贷、教育助学贷款、医疗贷款等共同存在和发展的格局。从全国来看,纵观2001-2011年的11年间,个人住房贷款占消费贷款余额的比重均在70%以上,个人住房贷款成为各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三季度,我国居民个人住房贷款余额约为6.4万亿元,同比增长16.2%,占消费信贷余额比重73.11%。据建设银行个人贷款业务情况统计,2010年个人住房贷款所占比重78.68%;个人消费贷款所占比重5.69%;其他贷款所占比重15.63%。

汽车消费信贷快速发展,渐成为仅次于个人住房贷款的消费信贷品种。截至2009年底,全国各金融机构共发放汽车消费贷款余额1832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余额894亿元,股份制银行余额361亿元,汽车金融公司余额291亿元。

3.消费信贷地区不平衡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致使消费信贷呈现出明显不平衡。不仅消费信贷总量投放的重心,就是消费信贷增量的重心也主要在沿海沿江的东部地区。至2010年12月底,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广东、福建、浙江7省(市)消费信贷余额合计达到38472.9亿元,占全部消费信贷余额比重的51.85%;人民币消费贷款增量超过1000亿元的4个省份均在东部地区,其中广东增加最多,为2212.5亿元。居民消费信贷城乡之间也存在差距。2004-2005年间,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占总消费信贷的比例还不到1%,消费信贷的99%左右都集中在城镇,农村消费信贷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截至2008年11月末,农村消费信贷余额仅为5752万元,占消费信贷总量的比重6.3%。总体而言相比城镇消费信贷总量,农村消费信贷总量处于落后状态。

二、消费信贷对消费的影响

1.消费信贷可有效减弱流动性约束,实现居民消费行为的跨期优化

我国作为消费信贷发展滞后的经济体,居民消费受可支配现金约束(即流动性约束)的特征非常明显。从美国等消费信贷发达国家驱动消费的方式来看,解决可支配现金约束的有效措施就是发展消费信贷。消费信贷一方面有助于减弱消费者可支配现金的约束,另一方面可以实现消费跨期优化,使得居民消费行为更有计划性,把现在和未来收入结合起来以实现个人效用的最大化。

2.消费信贷可有效拉动消费与经济增长

由于消费信贷可以有效解除可支配现金约束,消除短视性预期,因此可以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将消费行为适当提前,进而可以提升居民消费倾向,拉动消费和经济增长。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与经济快速转型时期,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仍然偏低,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收入增长预期的不确定性造成了消费行为的短视性,并导致近期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下降较快。

3.过度供给的消费信贷对消费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适度的消费信贷对拉动消费和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作用,但消费信贷过度、居民债务负担过大将导致对未来收入的透支过度,从而降低消费者的长期可持续购买力,进而对长期消费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三、提高消费信贷,刺激消费需求的对策

1.政府提高消费者收入水平,调节收入差距,引导居民消费信贷。

鼓励和发展消费信贷,首先,要不断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只有不断致力于经济建设和发展,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居民消费信心,从而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并涉足消费信贷业务。其次,调节收入差距。目前我国消费信贷呈现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不平衡发展的状况,主要在于不同区域居民之间收入水平差距明显,制约了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不利于我国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的带动。

2.加强消费信贷立法,提供消费信贷发展的法律保障

首先必须要有与发展消费信贷有关的完善的法律法规,这是消费信贷业务得以顺利开展的法律保障。纵观整个世界经济,凡是消费信贷业务开展得较好的国家都有关于消费信贷的专门法律,法律是消费信贷发展的保护伞。我们迫切需要制定专门具有综合性和协调统一性的《消费信贷法》使得今后消费信贷业务在各个方面都有法可依,促进消费信贷朝着良性发展的轨道运行。

3.加大信贷消费的宣传力度,鼓励居民适度发展消费信贷

自古以来,“量入为出”、“无债一身轻”以及“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等传统消费观念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多数消费者对消费信贷还未运用并对借债消费存在顾虑,势必制约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加大对消费信贷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和宣传方式,普及消费信贷的相关知识,积极引导居民树立现代的、科学的消费观念,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信贷消费的气氛,改变传统的先积累、后消费的消费观念,使人们真正从思想上感受到消费信贷的好处并且乐于接受消费信贷这一新事物,从而扩大对消费信贷的需求,让潜在的消费需求得到提前实现。

4.不断优化消费信贷,推进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

首先,建立并完善个人信用评级制度,优化消费信贷发展环境,各银行应该本身的发展战略制定相应的个人信用评估制度,时以信用卡的个人信息资料为基础,建立各个银行本身的个人客户信用数据库。进一步加快建立各个银行之间的信息交换制度,在央行的带头下与社会上相关信用机构合作,建立全国范围内统一的联网形式的个人信用档案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其次,银行丰富消费信贷品种和还款方式,满足消费需求的多样化。我国目前消费信贷的发展以住房和汽车消费信贷为主,其他消费信贷品种所占的比率很低。

5.拓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平衡城乡消费信贷发展

积极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首先要增加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点分布,为农村居民申请信贷消费提供各种金融服务支持。努力创新各种适合农村地区消费信贷需求的信贷新品种,可以针对农村居民消费务实性的特点,开展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为主,家庭耐用消费品、农机具为辅,并有选择的开展子女教育助学贷款和婚嫁贷款等各种消费信贷品种,以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吴龙龙.消费信贷的消费挤出效应解析[J].消费经济,2010(1).

[2]吴相波,叶阿忠.2010中国消费和储蓄的国际比较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0(1).

作者简介:贾显维(1965—),女,陕西礼泉人,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作者:贾显维

第三篇:扩大消费需求研究综述

[摘要]文章从扩大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扩大消费需求的主要障碍、扩大消费需求的路径和扩大农村消费需求问题等几个方面对国内扩大消费需求研究进行分析和评述。

[关键词]消费;消费需求;扩大消费

[作者简介]刘乐山,湖南商学院经贸学院教授,博士;雷丁,湖南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湖南 长沙 410205

[文献标识码]A [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我国由供给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消费经济学的专家与学者们开始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研究的重要内容。10多年来,专家与学者们围绕扩大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扩大消费需求的主要障碍和路径以及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所以,对扩大消费需求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不仅是学科发展的需要,而且能为我国当前如何更好地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扩大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需求一直在高位运行,出口也一直稳步上升,但国内消费需求却是长期启而难动。尽管扩大消费需求的意义众所周知,但遗憾的是,作为最终需求的消费需求,比之投资和出口,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一直难以达到人们所期待的目标。因而为了提高人们对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重视,专家与学者们首先探讨了扩大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尹世杰教授(2004)认为随着我国由供给导向性经济转变为需求导向性经济,消费需求将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导向作用和拉动作用。消费需求扩大,就能促进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了,反转来又进一步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大。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是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尹教授还认为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具体表现在:消费需求直接拉动经济增长,消费需求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就业,消费需求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消费需求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

卢嘉瑞与朱亚杰为了说明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采取了实证分析的方法,利用双对数模型对我国1978~2000年消费、投资的绝对数进行了回归分析。他们通过计算得出,消费每增长1%,GDP则相应增长0.75%;投资每增长1%。GDP则相应增长0.269%。他们认为消费对GDP的拉动作用最大,它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齐平茹(2007)也认为在GDP的全部增量中,最终消费需求的贡献度“八五”期间平均为52.32%,“九五”期间平均为68.36%,因而最终消费需求对GDP增量贡献最大。此外,丁俊发(1999)认为扩大消费需求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

马成文和张志平(2007)经过计量经济分析认为,经济增长与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具有稳定的关系,但城镇居民消费对GDP的影响比农村居民消费大。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城镇居民消费每增长1%,我国GDP将平均增长0.7518%,而农村居民消费每增长1%,我国GDP将平均增长0.5027%。从短期来看,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变动对GDP的变动均有正向促进作用,两者的短期调整系数分别为0.827和0.379,说明城镇居民消费变化量对GDP的变化影响要大于农村居民消费变化量对GDP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城镇居民消费单位标准冲击对经济增长维持着较大的正影响,而农村居民消费单位标准冲击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小的负影响。

部分专家、学者还对扩大地方消费需求与地方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比如,徐建龙(2008)认为要扩大消费对青海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就必须使消费对象生命周期中的各个环节尽可能多地发生在青海省境内。这是因为青海居民的消费对象大多是省外生产的,它更多拉动的是省外的经济增长。刘兴远经过实证分析认为,江苏居民消费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要实现江苏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把扩大消费需求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扩大消费需求的主要障碍

若要更好地扩大消费需求,就必须认清阻碍消费需求扩大的主要因素。因此,扩大消费需求的主要障碍自然成为了专家与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内容。 尹世杰(2004)认为消费需求不旺的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最终消费率偏低,从1999~2001年间的最终消费率偏低来看,我国比世界绝大部分国家的最终消费率都要低。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偏低主要是因为投资率偏高。这又是由于“重生产、轻生活”等传统观念在一些人的认识上没有彻底根除,因此,不由自主地强调提高投资率,忽视最终消费率的提高,从而影响消费需求的扩大。

易培强(2000)则对消费不足的供给障碍进行了专门探讨,认为供给与消费需求之间具有制约和促进作用,有效消费需求不足,除了需求本身的原因外,也还有供给方面的原因,这就是总供给中无效供给过多而有效供给不足,而无效供给会使一部分购买力无法实现在消费者合意的商品和劳务上,从而限制了即期消费。影响和抑制我国消费需求的供给障碍主要有:供给结构不适应消费需求结构;商品和劳务的质量差或无保证、抑制了消费需求;一些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过高、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供给缺乏明显的层次性、不能适应消费层次的需求;产品开发与创新步伐不快、供给对消费的带动作用不强。

吴晓明与吴栋、臧旭恒与张继海(2005)等认为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影响了消费的有效扩大。吴晓明与吴栋通过对我国城镇居民1985~2004年有关数据的计量分析认为,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与总消费呈显著负相关,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会影响到平均消费倾向,从而影响到总消费。当在微观上过度牺牲公平而追求效率时,将会在宏观上产生消费需求下降的对应反应,最终消弱经济增长的自主性动力。臧旭恒与张继海通过收入分配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也得出收入差距与总消费是显著负相关的、收入差距将降低总消费的结论。

周海燕认为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赶不上GDP的增长会直接导致居民消费能力不足。消费是收入的函数。而在我国不仅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长期低于GDP增速,且1998年后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还急剧下降。

傅自应认为制约消费规模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消费政策不完善,其主要表现有:收入分配政策不完善;缺乏系统的流通产业扶持政策;缺乏有效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缺乏二手商品市场培育政策。

姜作培把抑制消费需求扩张的因素归纳为表层约束和深层约束。表层约束因素主要包括市场约束,消费环境约束,消费信贷。深层约束因素主要包括消费者收入约束,改革成本约束,城乡二元结构约束。

三、扩大消费需求的路径

在分析了阻碍消费需求扩大的主要因素后,专

家学者们又围绕扩大消费需求的路径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刘国光(2002)认为扩大居民消费可以采取的政策措施有: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分配格局,是促进消费需求,提高消费率的重要手段;稳定收支预期,建立居民消费信心;破除陈旧消费观念,积极发展消费信贷,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加快调整具体的消费政策,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让消费者乐于消费;投资改善消费环境,完善消费品供给。

刘地久(2001)、易培强(2000)等认为要通过改善供给来扩大消费需求。改善供给不仅要求微观主体提高私人物品的供给效率,而且还要求政府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促进经济发展,必须努力减少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从供给方面促进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具体途径有:调整和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疏通供给渠道、拓展供给空。

尹世杰、刘群等认为刺激消费需求增长最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就是寻找和培育消费热点,通过消费热点来引导和发展主导产业部门并进而带动经济增长。住房消费、旅游消费已成为重要的消费热点,小汽车消费、信息消费、网络消费、文化教育消费正在成为重要的消费热点…。

范剑平(2001)等认为要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树立消费者信心,引导消费者预期。由于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一系列的改革增加了城乡居民的负担,使城乡居民无法形成稳定的支出预期,存在着有钱不敢花的心理压力。因此,通过建立公平、合理与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不安全感,使消费者在适应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基础上形成新的理性预期,增强消费欲望,提高消费倾向。

胡书东通过研究认为以扩大财政支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积极财政政策,对民间消费确实能够起到拉动作用。这是因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增加和改善与居民消费呈互补关系的公共产品供给,降低居民消费的外在成本。同时,也能够降低民间投资的成本和风险,提高民间投资的资本边际报酬,从而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民消费起到间接的刺激作用。

姜作培认为要扩大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真正让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领跑者,必须辩证地处理好消费需求中的六大关系,即:城市消费需求与农村消费需求的关系;物质消费需求与精神消费需求的关系;远期消费需求与即期消费需求的关系;个人消费需求与公共消费需求的关系;消费需求数量与消费需求质量的关系;扩大消费需求与节约消费需求的关系。

四、扩大农村消费需求问题

我国作为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农村消费与城市消费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一些专家学者又对扩大农村消费需求问题等进行了专门研究。

农村消费问题研究课题组认为制约农村扩大消费的因素主要有: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消费能力不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消费条件不健全;消费侵权现象普遍,农村消费环境差;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消费市场难扩大;教育、医疗、住房“三大消费”支出比重大,挤压了农民其他即期消费需求;农民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扩大消费有顾虑;消费观念、消费习俗落后,农民消费不科学。课题组认为扩大农村消费的思路主要有:创新农民补贴政策;积极发展农村信贷市场,改善农民消费支出结构;实行有利于扩大农民消费的价格政策;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促进农村消费主体和消费方式转移;继续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秩序,为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供保障;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化解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强消费安全感。

王元璋与毕先玲(2000)把农村市场划分为富裕型、基本实现温饱型、尚未脱贫型三种类型,提出要针对三种不同的农村市场采取不同的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扩大富裕型农民消费的对策主要有:企业应针对其特点不断开发、生产出质优、性能良好的产品;放弃限制性的消费政策;更新消费观念,提供多种多样的消费方式;完善售后服务。扩大基本实现温饱型农民消费的对策主要有:千方百计提高这部分农民的收入;企业应生产出多种真正适合农民需要且性能可靠、价格适中的产品;在物质生活消费提高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发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扩大尚未脱贫型农民消费的对策主要有: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增加其可支配的货币收入上。

孙刚认为制约农村消费需求扩大有内外因素。从农村内部因素来看,主要是多年来多数农民增收速度减缓,农民受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缺乏利用信贷等来扩大消费的意识。从农村外部因素来看,主要包括: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实行城市优先发展的战略,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农民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人为制造了城乡居民在收入、负担、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客观上制约了农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工农产品产销环节不适应农村消费特点;农村消费政策和体制改革滞后。

乔海曙和邓婷认为扩大农民消费需求必须由“输血”为主的外生性增长过渡到“造血”为主的内生性增长。而金融缺位使“造血”机制受到约束,有效需求缺乏即期的资金保障,财政缺位使农村“造血”机制不足,有效需求呈现“信心困境”。解除消费需求资金约束的途径是:“造血”是根本,“输血”是保障。因此,需要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增强“造血”机能;运用财政杠杆,加大“输血”力度。

五、简要评述

首先,笔者要特别指出的是,上述对lO多年来扩大消费需求研究成果的总结是初步的,难免有很多优秀成果未列其中。

从上述四个方面的研究回顾来看,目前国内对扩大消费需求的研究已经比较全面和系统化,这些研究成果能为我国更好地扩大消费需求提供了理论指导。特别是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外需受阻的背景下,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当前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更具实际价值。 但无论是从消费经济理论的丰富来看,还是从实际应用来看,扩大消费需求的研究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化。

首先,在研究范围上,可从城镇和农村、不同的省份进行更深入的分类研究。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不仅农村与城市之间差别很大,而且地区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比如,城镇和农村、不同的省份之间,居民之间的收入存在较大差异,消费环境存在较大不同,社会保障也很不一样。这些因素决定了农村与城镇、不同省份之间的消费会存在不同的特点,因而在采取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和措施时。也应在农村和城镇以及不同的省份之间有所区别。在这些方面现有的研究还不多,也不够深入。今后可以进行更多、更深入的分类研究。

其次,在研究内容上,还可以进行一些拓展。现有扩大消费需求研究其实是围绕为什么要扩大、扩大消费需求有什么障碍、怎样扩大来进行研究的,并且很少进行细化研究。毫无疑问,这些是研究扩大消费需求的主要内容。但研究内容还可作如下拓展:加强对消费趋势研究的同时,企业如何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商品(包括服务);加强对消费潜力的研究,促进消费潜力转化为现实消费力;加强对扩大消费需求政策和措施评价,促使政策建议更有可取性。

再次,在研究方法上,可更多地进行实证研究。尽管已有一些专家学者运用实证来研究扩大消费需求,但实证分析仍需加强。例如,阻碍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扩大消费需求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扩大消费需求政策的效果,消费潜力的大小。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还须进一步加强。

作者:刘乐山 雷 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职业发展论文范文下一篇:少儿保险论文范文

热门文章

消费需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