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药物学课堂教学论文

2022-04-21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护理专业药物学课堂教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为探讨适合现阶段高职护理专业药物学的教学方法,作者借鉴国内高校药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分析药物学课程教学现状,发现药物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已迫在眉睫,PBL和L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较好地适应课程发展需求,由此得出结论:PBL和LBL相结合的模式可能是一种能够适应高职护理专业药物学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

护理专业药物学课堂教学论文 篇1:

基于药物应用护理能力的“药物学基础”教学内容设计

摘要: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中职护理专业“药物学基础”教学内容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立足点和根本目标,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重内容的基础性、职业性、实用性、灵活性、拓展性,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灵活运用“先行组织者”、“问题链”、“概念图”等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的药物应用护理能力。

关键词:药物应用护理能力;药物学基础;职业能力;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药物学基础”是中职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而中职护理专业《药物学基础》教材未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点,绝大多数编者为学校专职教师,教材编写周期较长,因而不能及时将药物应用护理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案例等及时融入到教材内容中,势必会影响学生药物应用护理能力的培养。“药物学基础”教学内容设计应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理念和价值追求,在围绕药物应用护理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关注中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思维特点,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到终点状态(预期教学目标)应掌握的药物学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和组织,提升学生的临床护理职业能力。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依据教学目标,突出内容选择的基础性

基础知识适应性广、包容性大、概括性高、派生性强,有助于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扩展知识结构。中职护理专业“药物学基础”的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各类代表药物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药物应用过程中的护理技能,培养学生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因此,教师应依据上位的课程目标确定下位的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侧重点,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框架内选择与之匹配的基础性教学内容。例如,教学大纲对“糖皮质激素”的教学目标要求是:掌握糖皮质激素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事项。依据其教学目标,可以把“糖皮质激素”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三方面:一是基础知识部分,阐述糖皮质激素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二是能力与方法部分,借助教材、教学辅助用书、药品说明书等教学资源,给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制定用药指导方案;三是情感体验部分,通过播放肾病综合征患儿的多媒体视频及图片,加深学生对糖皮质激素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围绕职业能力,突出内容选择的职业性

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个体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的整合。因此,教师应紧紧围绕护理岗位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要求选择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药物应用护理能力。在“药物学基础”课程中,学生掌握和运用药物学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在能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的能力;二是对常见病非处方药的用药指导和药物咨询能力;三是对常用药物制剂的外观检查、查阅药物相互作用、检索配伍禁忌与准确换算药物剂量的能力。其中,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在教材中往往有详细描述,而第二、第三方面内容在教材中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或引导学生阅读药品说明书等,以及时加以补充及完善。方法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除了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外,应充分展示学习“药物学基础”课程独特的思维方法,给予学生大量练习和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修正学习行为、评价学习效果,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断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掌握新方法打下扎实基础。社会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以及生活在社会中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它既是基本的生存能力,又是基本的发展能力。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与人沟通合作共事的能力、责任意识、组织纪律性等。

(三)联系社会生活,突出内容选择的实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只有当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经验、真实情境相结合,才能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使教学内容成为连接课内与课外的桥梁,实现教学内容量的扩展和质的延伸。例如,讲授“甲状腺激素和抗甲状腺药”部分内容时可以设计问题情境引入主题:日常生活中为什么使用加碘盐?如果缺碘会导致什么疾病?如果碘过量又导致什么疾病?

(四)关注学生差异,突出内容选择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的过程,教学过程的“教育性”特征要求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具有灵活性。目前,中职学生差异日益突出,文化基础普遍较差,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即学生个体在先行知识、感知方式、思维特点、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灵活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的内容素材和教学案例。例如,在讲授“糖皮质激素”部分内容时,针对形象思维见长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描述性、叙事性的内容提问:糖皮质激素的“四抗”作用具体指什么?有何临床用途和不良反应?而针对逻辑思维发展水平较高、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逻辑性和思辨性较强的内容提问:为什么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既可引起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又可引起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两者临床护理有何不同?针对具有直观行动思维倾向的学生,教师则可以提供一些动手操作的内容,让学生从无序摆放的众多药品中挑选出糖皮质激素类药,按使用方法分类排列,并依据药品说明书列表比较各药的临床用途和不良反应。

(五)挖掘课程资源,突出内容选择的拓展性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内容,是教学内容选择的基础,但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药物学基础”课程资源不仅包括文本资源(如教材、教学辅助用书、教学挂图、药品说明书等),还应包括信息技术资源(如网络、光盘、图片、视频等)、社会教育资源等。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发挥教师和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作用。例如,在讲授“解热镇痛药”部分内容时,首先展示常用解热镇痛药各种制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的同时,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从药理毒理、适应证、用法、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深入了解药物,进而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列表比较常用解热镇痛药的异同。教师还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媒体中充分挖掘与药物应用有关的素材,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安全用药意识。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

(一)基于“认知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中职护理专业“药物学基础”课程往往只是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课程的缩小版,仍沿用“作用—临床应用(用途)—不良反应”的知识架构。这一知识架构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程序,从学科体系的逻辑程序呈现教材内容,而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也往往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从知识的自身发展和演进来阐述,较少关注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难以适应中职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特点。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内容呈现力求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灵活多样,着眼于学生“最近发展区”,把学科知识系统的内在逻辑顺序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认知顺序相结合,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例如,在学习“平喘药”时,教学内容组织如下:播放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及临床处理的视频;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是什么,平喘药分哪几类,各类平喘药有何作用特点,如何对支气管哮喘病人进行合理用药指导;学生围绕引导性问题阅读文本材料(教材、药品说明书)提出假设,并说明理由;教师就引导性问题进行解释(讲解重点及难点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对假设进行修正(补充或删减),进而得出正确结论。

(二)设计“先行组织者”,促进知识技能的协同迁移

“先行组织者”是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课堂教学操作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就是在学生正式学习新知识前,先向学生介绍他们熟悉的、比新知识具有更高概括且能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实质性联系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被称为“先行组织者”。简单来说,“先行组织者”是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桥梁,是认知结构与将要学习的教材间的桥梁,如图1所示。

“先行组织者”既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图片视频呈现,也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例如,在学习“抗变态反应药”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因进食海鲜、吸入花粉、注射青霉素等引起过敏反应的视频及图片作为“先行组织者”,由此引入新知识“抗变态反应药”。 在学习“抗甲状腺药”时,以临床见习作为“先行组织者”。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医院甲亢科见习,见习内容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进行:甲亢病人有何临床表现?治疗甲亢的药物有哪些?护士如何对甲亢病人进行用药指导?教师通过对见习活动过程及见习报告的检查和评估,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抗甲状腺药”的学习。在学习“青霉素”时,可以用文字表述作为“先行组织者”。教学内容组织如下:通过多媒体课件用文字呈现急性扁桃体炎致高热抽搐的临床案例,并强调其中关键信息(作为“先行组织者”);教师讲解急性扁桃体炎的致病原因,由此引入“青霉素”(当前学习主题);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学习材料(教材及青霉素药品说明书),师生共同讨论分析青霉素的抗菌谱、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教师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获得对青霉素临床用药指导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促进知识与技能的习得与迁移)。

(三)设计“问题链”,促进认知结构的合理重组

设计“问题链”是教学内容组织的有效途径,把教学内容以“问题链”呈现,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性归纳”这一流程,将教学内容层层推进,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应用过程,实现旧知识的内化和新知识的生成,促进认知结构的合理重组。“问题链”可以基于一节课内容设计。例如,可以把“抗甲状腺药”的教学内容设计成“问题链”:抗甲状腺药有哪几类?哪些甲亢病人可选择硫脲类治疗?使用硫脲类期间为何要定期查血象?→甲亢术前为什么要使用硫脲类与大剂量碘进行术前准备?→放射性碘治疗甲亢有何优点?有何适应证?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什么?→为什么小剂量碘剂可防治单纯性甲状腺肿?大剂量碘剂可用于甲亢术前准备及甲亢危象?

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性地学习,逐步达成教学目标。“问题链”也可以基于一个主题内容设计,即将一个复杂的大问题分解成若干有内在联系的子问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子问题,在解决一个个子问题的过程中剥茧抽丝地深入到大问题核心,最终找到解决大问题的方法。子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子问题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更次一级的问题,进而建立不同层级的“问题链”。例如,针对“M受体阻断药”这一主题内容,可以设计系列子问题:

阿托品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M受体兴奋有何效应?

阿托品的作用与M受体有何关系?

阿托品的适应证有哪些?如何对病人进行用药指导?

山莨菪碱、东莨菪碱与阿托品比较有何异同?

(四)构建“概念图”,实现知识网络的渗透贯通

“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中职学生普遍反映:《药物学基础》教材结构庞大,理论性强,逻辑关系不够明显,需要记忆的内容太多,分析问题时不能准确筛选和提取信息。“概念图”能够把教学内容“网络化”,通过箭头和恰当的连接词将中心概念与它的上位概念、下位概念联系起来,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有效呈现思维发展及学科内及学科间知识的纵横联系、相互渗透,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例如,“药物的作用”部分内容可以归纳总结成“概念图”,如图2所示。

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学设计最为关键的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需要认真分析学生、课程标准和教材等教学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紧紧围绕临床护理岗位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要求,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框架内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监控教学过程、评价教学效果,以期培养学生的药物应用护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谢利民.现代教学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8-272.

[2]姜大源.职业教育的学习目标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8):1-21.

[3]刘红熠.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及其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116-118.

(责任编辑:王璐)

Design of Teaching Content for the Course Pharmacology Based on the Ability of Pharmaceutical Care

QIN Li-lian

(Yulin Medical School,Yulin Guangxi 537000,China)

作者:覃隶莲

护理专业药物学课堂教学论文 篇2:

PBL教学法与高职护理专业药物学课程改革

摘要: 为探讨适合现阶段高职护理专业药物学的教学方法,作者借鉴国内高校药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分析药物学课程教学现状,发现药物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已迫在眉睫,PBL和L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较好地适应课程发展需求,由此得出结论:PBL和LBL相结合的模式可能是一种能够适应高职护理专业药物学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高职护理专业 PBL教学法 药物学教学

一、PBL教学法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该教学法于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历经40多年的完善和发展,已在国际上较为流行并逐渐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

沿用至今的LBL(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科为基础、以授课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采取全程灌输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然而,PBL与LBL截然不同。在PBL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为主,老师的“教”为辅,师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PBL教学法通过设计真实性任务,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重要的任务或问题对接,使学习者主动投入问题的探究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完成对其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其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高职护理专业药物学教学现状

近年来,高职护理人才的需求量激增,高职护理专业是为医疗卫生保健第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而开设的。药物学以药理学为基础,侧重于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关系从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是护理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

与药理学交叉学科的性质相似,药物学的学习需要多学科知识的支撑,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要求偏高。而以初中毕业为起点的高职学生知识储备薄弱、学习能力不强,往往不易适应药物学的教学。大多数学过药物学的高职护理学专业学生反映该课程内容庞杂、知识不易理解、章节间联系不够紧密、学习主要依靠死记硬背等。这些反馈意见反映出传统的LBL教学法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药物学教学的发展需要。“教”和“学”矛盾的出现和解决需要从教学方法上寻求答案。

三、PBL教学法与国内高校药理学教学改革

药理学知识更新迅速,陈旧的知识不能满足人才发展需要;课堂教学方法落后单一,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新。因此,国内医学院校纷纷进行药理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包括中国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在内的不少院校尝试了PBL教学法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这也为高职护理专业药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思路。

1. PBL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显露的优势

首先,它能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其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利于提高其学习兴趣;其次,它能缩短学习过程,使有关课程的问题尽可能多地当场暴露,在讨论中加深对正确理论的理解,甚至可以发现新问题,解答新问题;最后,它不仅对理论学习大有益处,而且能锻炼学生查阅资料、归纳总结、逻辑推理、口头表达、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2. PBL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

(1)教师面临严峻的挑战

PBL教学法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够在教学中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探讨问题。同时,教师必须设计出适合课程教学的实际问题,妥善处理问题与课程之间的关系。这些对教师的素质、能力和精力均是挑战。

(2)教学资源不匹配

开展PBL教学的学校需要具备相应的网络设备、图书资料和基础设施等,甚至需要编写与PBL相适应的教学大纲、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等。

(3)评价体系尚未完善

传统的书面考试考核形式并不能全面地反映PBL教学法对学生全方位能力训练的成效,PBL教学法需要与之配套的评价体系。

(4)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欠缺

在接受PBL教学法之前,学生大多只接受过LBL教学法,习惯了在课堂教学中被动地听教师讲解知识的学习方式,对LBL教学法的依赖心理强烈。此外,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能力往往较为薄弱,畏难情绪时有显现,遇到问题不知所措,并且大多不善于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

四、PBL教学法与高职护理专业药物学教学改革

PBL教学法的优越性在于它使理论和实践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融为一体,然而,它也存在不足之处。LBL教学法在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完全摒弃之,直接将PBL教学法应用于高职护理专业药物学课程的教学过程很难避免国内高校药理学教学改革中PBL所暴露出的问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取P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能会较为圆满地解决药物学课程“教”与“学”的矛盾。

国内高校已有的实践经验表明根据药理学的具体教学内容,选取PBL或者LBL教学法既能使学生全面掌握系统理论知识,又能把基础和临床结合起来,从而使两种教学方法取长补短,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这种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符合我国医学教育特色的PBL教学模式。将该教学模式运用于高职护理专业药物学的教学极有可能将学生系统地构建知识体系和全面地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课程发展计划。

五、结语

高职护理专业药物学教学沿用传统的LBL教学,偏重知识传授,缺乏师生交流,无法适应时代需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P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且拓展教师的思维。其优越性显而易见,其在药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将会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袁媛.PBL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0,(35):296.

[2]杨建宇,黄素群,杨凌.PBL教学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8,(3B):60—63.

[3]李晓丹,韦莉萍,李伟峰.PBL教学模式改革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现实意义[J].现代医院,2005,(11):46.

[4]Neville AJ.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Medical Education Forty Years On[J].Medical Principles and Practice,2009,(18):1—9.

作者:曹长春

护理专业药物学课堂教学论文 篇3:

2017级护理专业《药物学基础》试卷分析与教学思考

摘要:目的:通過对2017级护理专业《药物学基础》期末考试试卷进行质量分析,为以后的教学改革和考试命题提供依据。方法:对116份重庆市永川区某卫生学校2017级护理专业《药物学基础》的期末考试试卷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学生考试成绩为45.0—95.0分,平均(71.7±11.2)分;及格率87.07%;试卷总体信度0.79;试卷难度系数为0.72;区分度为0.31。结论:考试成绩呈近似正态分布,试卷总体难度适中,试卷信度和区分度较好,成绩的及格率高,但也存在学生成绩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仍需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来提高平均分。

关键词:《药物学基础》;试卷分析;教学思考

《药物学基础》作为护理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是一门主要讲述药物学基本理论,药物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用药指导,等等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学好该课程在护士对病人进行正确的用药指导与宣传咨询工作中有很大帮助[1]。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本文通过对该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分析评价,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应注意的问题,为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资料。本校的2017级护理专业1—2班学生,课程是以姚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药物学基础》(第3版)为教材,共72学时,于2018年6月19日进行期末笔试考试,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2],全卷满分100分。有效试卷共116份。

2.方法。以流水作业方式集体进行评分,由双人复核分数无误后,采用Excel 2010及SPSS 22.0软件对该次考试进行数据的录入、处理和统计分析,得到评价试卷质量的指标[3]。

二、结果

1.分数分布。共116份有效试卷,试卷满分100分,最低分45.0分,最高分95.0分,40—49分的有3人,50—59分的有12人,60—69分的有38人,70—79分的有32人,80—89分的有22人,90—100分的有9人,平均成绩71.7分,标准差11.2分,全距50.0分,成绩近似正态分布,峰值在60—69分之间,及格率为87.07%,良好率为26.72%。

2.试卷质量指标。总难度系数为0.72,总区分度为0.31,信度为0.79,各项试卷质量指标评价结果详见表1、表2。

三、讨论

1.题型分布及成绩分析。本套试卷包括了六类题型,客观题与主观题所占分值比例为7∶3,题量比约为5.3∶1。客观题量稍高,但作为合格性考试,试卷基本涵盖了各章节的重点内容,基本符合出题要求[4]。分数主要集中在60.0—89.0之间,平均成绩71.7,良好率26.72%,及格率82.25%,成绩较好,呈近似正态分布。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课程的重点知识与基本技能,也达到了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要求。

2.试卷质量分析。试卷的难易度、区分度和信度是评价试题质量的重要参数,也是评价考试结果的可靠性、有效性的重要依据[5]。难易度:试卷总体难度系数0.72,各大题型难度系数P介于0.6—0.8之间,适中且偏易,主要集中在单选题、判断题,应在今后的命题中适当增加试题难度。区分度:总体区分度为0.31,D≥0.30,属于区分度良好的试卷,但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的区分度还较差,应在以后的试卷中适当增加以考查学生综合和应用能力的试题来更好的区分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实际水平。信度:总体信度系数为0.79,一般信度的要求在0.5以上即可,因此本套试卷结果可靠且能很好的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3.教学思考。本校2017级护理专业的任课教师采取了一些教学改进措施:(1)平时讲课时更加突出了重点,课堂上将临床与教学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后适当安排作业。(2)实行互帮互助行动,学优生与学困生或自愿或被安排组队学习,优势科目同学互补学习,适时抽组汇报学习情况和分享学习经验。(3)学生表现、成绩好坏与实习分配单位挂钩,在压力下产生动力。通过本套试卷的分析,及格率有了大大提高,说明采取这些措施后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但通过主观题分析可发现,学生存在主观分析不够深入、灵活应用能力不佳等现象,导致回答不全面而丢分。下一步我们课题组将把如何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只有通过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和试卷质量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努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护理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梁生林,李美芳,颜峰光,罗婷.讲练结合在中专护理专业药物学基础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5):68-70.

[2]刘胜伟,何庆梅,金梅,孔德平.护理专业《药物应用护理》试卷分析与教学思考[J].全科护理,2017,15(15):1904-1906.

[3]尹亚楠,彭文涛.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3级护理本科《护理专业英语》试卷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10):165-166.

[4]王晓梅,王新玲,胡君萍,热娜·卡斯木,依明·尕哈甫,王小青.天然药物化学期末考试成绩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8,24(07):131-133.

[5]汪艳丽.高校课程考试质量的分析与评价[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4):44-47.

作者:刘胜伟 何锦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工作过程的市场调查论文下一篇: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