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课万人听课感想

2022-07-26

第一篇:千课万人听课感想

2011千课万人听课感想

行走语文路

凤山小学郑海燕

春光烂漫,我们带着对语文的敬意,带着对语言的感动,又一次来到了美丽的西子湖畔,走进了“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的会场。一份久违的感觉在心底涌动,四天来课堂上名师名家的精彩,学生思维的灵动,总使我来不及等待,来不及回味。一句话:自然、和谐的生态课堂,是语文与生命的结缘,绽放着生命的活力 。

一、大道无痕,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很多课上,我们看到老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动手做笔记的习惯。王崧舟教师在教学中总是轻言细语不厌其烦地提醒学生勾,画,写,画哪些句子,写在哪个位置,还作示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像王老师这样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学习时事半功倍,终身受益。好习惯成就一生,正是这句话“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又如,在朗读指导中,名师们选择的是“感悟式”朗读,追求的是个性化朗读。他们要求学生放开声音按自己的节奏和感觉来朗读。让学生在对内容的理解感悟中朗读,走入文本中入情入境地朗读,学生在老师设计的不同情境中,在不断的角色置换中反反复复地朗读,真可谓读到了文字中,读到了情境中,读到了作者的心中。学生的朗读变得声情并茂,所有的人都在那一刻真正感悟到“与象共舞”的和谐与快乐,感受到了人象合一的天地奇观。

二、板书彰显个性,体现语文的灵性。

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绘本《我的爸爸叫焦尼》,板书的内容就是故事中儿子和爸爸的两句话:“这是我爸爸,叫焦尼”“这是我儿子,最好的儿子,他叫狄姆”这是很平常朴素而简单的两句话,但窦老师以这两句话为线索引导学生明白了:简单的表达同样可以带给人丰富的感动。

这让我想起三年前她执教的《我爸爸》,这是一年级的绘本,简单的语言理解让孩子认识自己的爸爸并进行儿童话的创作,孩子们一幅幅稚嫩的画面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同样是感受父爱,同样是绘本教学,窦老师对文本的诠释让我懂得了该怎样去解读绘本,该怎样去教学语文。在此之前,我以为绘本只是低年级孩子的读物,由画面带动的新鲜感,让他们喜欢语文。今

1天,窦老师让我明白了绘本读物不仅仅是简单的画面,不仅仅是简短文字的组合,它是语文和生命的结缘。课堂上窦老师把焦尼他对五个人说的同一句话:“这是我爸爸,叫焦尼”。这句简单的话,经过不厌烦的点拨,引导学生从这句话中读出了挚爱,自信,坚定,激动,自豪,骄傲。从爸爸五个简单的动作“举 牵 拖 搂 盯”中,学生读出了深沉的父爱:我的眼里只有你。

每一个画面上的小细节都在向读者透露出生命的灵动,如《我的爸爸叫焦尼》中车站里挂钟告诉我们焦尼与父亲相聚的时间是那么短暂,焦尼脖子上的围巾颜色是他父亲和母亲身上围巾颜色的结合,书中画面的形状由方至圆,透露出作家与画家的美好祝愿。读到这里,我有些担心那些坐在课堂里的单亲孩子,但接下来让我顾虑全消。窦老师引导孩子们明白焦尼即使与父亲短暂的相聚却充满幸福感,即使与父亲分别后有些失落,但是相信小小年纪的他长大后会明白和理解大人的想法。这就是最简单的语言传递着最丰富的感动。

是啊,绘本没有年级与年龄的界限,但他需要读者有一颗语文的心,有着对母语的感动。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知道自己是教母语的,是教人学母语的,更是用母语教人的,就这样我们行走在语文的路上。

三、大师无极,扎实字词不落根。

王崧舟老师《与象共舞》的同课异构创造了语文教育史上的一个先例。在全国级的公开课上,王老师尝试着根据不同的课堂价值取向对同一篇课文进行完全不同的教学设计,这种敢于实践,勇于超越的精神让人深深折服。大师们有思想,敢于开拓,敢于创新。

课堂上,王老师在让学生读完课题后,就抽认五个词语,然后要求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王老师巧妙地用填空的方式检测了学生对本课词语的掌握情况,一方面避免了枯燥的解释词语意思,另一方面,在具体的环境中能更好的理解词语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在平常的公开课上,上第二课时老师一般不会在字词复习上花很多的时间,害怕挤掉了后面精彩的教学环节和内容,但这些名师们却在全国级的公开课上显得从从容容,特别重视字词的检测和落实。是啊,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语文学习,字词都是根本。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感谢“千课万人”,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初春的江南,而是整个春天! 坚持对语文的敬意和感动,用理性的双手,牵着我们的感觉走,相信我们会在语文的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第二篇:千课万人听课体会

千课万人的听课感想

2011年4月6日,天气晴朗,我们一行四人带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千课万人的行程。虽然是第二次去了,但是第一次仿佛还是个懵懂的老师,只知道一味去崇拜,一味去惊叹,却没有留下自己的思考;而这次,自己也经过了两年的教学洗礼了,或许这次的杭州之行能将我之前的教学困惑一一解开,不管怎么样,能够暂时脱离课堂,静静去聆听名师的课堂,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

俗话说:“不亲近名师,不知语数学的奥秘;不去‘千课万人’,怎明小数之要义?”我带着仰望的神情来到了庄重古朴的浙大华家池校区的逸夫体育馆,去品尝一顿小数界的盛宴——“千课万人”全国小学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会场不华丽但场面却热闹异常,会场不高档众人却潜心投入。

在观摩中,我们第一次接触了“生态课堂”的概念。我想,套用一位名师的话,简单地说,“生态课堂”就是在教学中应关注孩子的生命价值,孩子的生活世界,孩子的课堂生存状态。课堂生态系统主要是由教师、学生、课程以及环境(含教学媒体技术)构成的,它们间彼此关联,相互影响,有机统一。生态课堂,要求课堂生态系统中的每个要素以及它们间的关系都达到最优化程度。但是,教师和学生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的存在,发挥着核心和决定性的作用。因为,课程和环境总是受“人”支配的,教什么,怎么教,营造怎样的场景教,往什么方向教,学什么,用什么方式学……这些都带有很大的人为性。离开了“人”的课堂,即便有课程和环境在,也不能成为课堂。

在此次的观摩会上,名师们的课堂风采已经对“生态课堂”做了最好解释。下面就几位老师的课堂,谈谈我们的体会。

吴正宪老师的课堂。首先,在吴正宪老师上这堂课的时候,我本身也上过这堂课,但无论怎么样设计,就是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而吴老师的设计也是按照传统的设计,并没有十分出彩的地方,但单单她的处理却是让人惊叹!我们这设计的时候,符号化与有序思考往往一股脑灌输给学生,希望学生在这两面都达到发展,但是越想这样,越不能达到应有的课堂效果,往往要了符号化,丢了有序思考;去表述有序思考,又往往能理解符号。但是吴老师在这部分处理上先让学生自由去发挥,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可能是有序思考的,也可能不是的,但是在展示过程中对学生作品进行优化,怎样才可以不重复不遗忘呢?当学生充分理解了有序以后,吴老师再让学生进行符号化的思考,一步一步,渐渐让学生走入了好玩的数学世界。吴老师的课真是大气,自然,课堂的处理没有多年经验的积累,我想也是没有办法上出获得全场掌声的待遇的。

钱金铎老师的课堂。钱老师是一位50多岁的老教师了,而且还是一位男教师 师,但是却在千课万人这样的舞台上选择了二年级倍的认识这样一堂复习课,课堂气氛融洽,学生举手踊跃。钱老师注重让学生去发现规律,在动手中理解倍的概念,而且创设了丰富有效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特别是在练习的设计值得我们深思。首先是简单的谁是谁的几倍引出课堂,接着通过画三角形和正方形,体会两者之间的两倍关系,再以年龄问题理解生活里的倍,最后以数形结合画线段图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深化,我想在练习设计的深度和深度的把握上是值得我好好去借鉴、思考的。

刘德武老师的课堂。我想用一句话来形容刘德武老师的课堂那就是老人家的和蔼,充满着智慧和幽默。原来找规律的课是这样来上,刘老师没有拘泥于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地理解一组重复这样的数学概念,而是充分考虑了低年级的学生的特点,让学生有节奏地去读,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一组重复这样能理解的数学概念,课堂趣实活兼备,怪不得学生上完还是迟迟不肯离去。

千课万人让我学到了很多,但同时各种各样的特级老师的课和课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却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1、特级老师来开课是不是仿佛来作秀了,上完一节马上走,而且这位老师的课永远不变,过程也没在变,一样的老师,一样的课堂,招牌课上了又上,是不是他已经不敢去上其他的课或者他的思维已经局限了,没有新的灵感去设计另外的精彩的课了?

2、课堂过于华丽,看似充分尊重学生,但是真的在尊重学生吗?看上去教师讲解了很多,但是学生的练习机会却很少,或者就没有练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好吗?我想这样的课堂那些自己的老师回去还得给学生补;

3、有些特级老师专门设计一些难的内容拿过来给学生上,但是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根本就学不会,还要让学生觉得数学好玩?数学是我们的玩具?这可能吗?学生学不会,往往就会对这门课产生厌烦的情绪,更别提是玩具了。

第三篇:千课万人感想

远离“灌输” 回归原生态

——参加“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之感想

“千课万人”,对于我们三个来说,属于第一次。她如一首歌,一首优美的歌,唱响了动人的旋律;她如一幅画,一幅绚丽的画,展现了独特的神韵„„于是,2011年4月7日,当“千课万人”的号角再一次吹响时,我带着满腔期待,来到了西子湖畔,走进了浙大华家池的观摩活动的现场。

此次观摩活动依旧是专家云集,名师荟萃,不仅有小学数学界的泰斗,更有目前活跃在小学数学界的知名特级教师,甚至邀来了台湾的教授,阵容强大,精彩纷呈。朱乐平的纵横驰骋,华应龙的浑然大气,黄爱华的幽默睿智„„,一位位大师的精彩讲座、课堂教学的精彩演绎,无不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本次研讨,强调生态课堂教学,也就是自然生长式的课堂。它区别于优质课、精品课、示范课、观摩课的一种日常教学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这种不刻意修饰,不包装作秀的“生态”课堂看似平凡,但却承载了99 % 的教学任务。然而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理念的多元化,有些教师迷失了方向,一味地追求新奇与华美,却远离了教学自身规律的“生态” ,这就成了课堂“炒作” ,与教学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

出于一种“教育回归教育”的理性呼唤和课堂“返璞归真”的迫切期待,四天11个专题报告中体现的“生态”理念深深扎进了我们的心灵,33堂示范课也一一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郑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的对当代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作了分析及今后发展趋势的预测,对教师在课堂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举例分析,让我们有一种恍然大悟的认识与提高。 潘小明老师的课真实的反映了学生的探索求知过程,具备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机智应变能力,能淋漓尽致地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朱乐平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向我们展示了其独特的设计思维,也向我们展现了一位特级教师的教学风格,更向我们展示了“生态课堂”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徐斌老师的课朴实而精彩,似乎很平静但却非常扎实,没有过多的修饰,学生不知觉中就掌握了解决方法,课堂轻松自然。

朱国荣老师的课,听着扎实,看着舒服,他的课堂环节设计,环环紧扣,充分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得以碰撞出了精彩的火花。 „„ „„

专家学者精彩的学术演讲、独到的见地,让人豁然顿悟;特级教师们精湛的教学技艺、独特的风格,让人欣喜赞叹!

四天里,每一天我的心灵都被深深地震撼着,震撼于相识的和不相识的同行们会舍弃风景如画的杭州美景在同一个时间不约而同地拾级而上,奔赴同一个坐台,静静地聆听,匆匆的记录,深深的思索,细细的品味,腰酸背痛却浑然不知;震撼于每一位名家在课堂上或大气磅礴或幽默风趣或激情高昂或智慧灵动或朴实无华或行云流水的摇曳多姿、精彩纷呈;震撼于每堂课上名师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教材深度的挖掘、对课堂生成资源独到的把握及娴熟大气的课堂驾驭!

四天的学习,让我想到了很多,关于态度、关于成长、关于生态课堂、关于生态教育„„让我感悟到了许多!我想上好一节数学课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一节好的数学课有着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需要教师生动、幽默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来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整个课堂,恰当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蔼的态度,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充满快乐,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特别是对新概念、新方法的学习和理解,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

3.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的思考的余地。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进行积极主动地思考。让学生去思考,而不是急于下结论,分析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自己过多的将重要的定理、概念以传授的方式死板的交给了学生,没有让学生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自己来归纳和总结。判定学生会不会,需要让学生来回答。更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提问学生的时候,有的学生回答不上来,老师们不要为了不浪费时间,很习惯地请另一个学生来回答。其实,如果让这个回答不上来的学生有思考时间,或者老师有意识地启发或提醒一下,这样他会想得出来的,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个典型的错误,让所有的同学参与进来,分析存在的原因。是老师没讲解到,还是同学没有真正的理解概念。这就是教师把这个原本不会的学生由不会教到会的过程。

总之,让课堂回归“常态”,还数学教学以“自然本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我们要结合新课程理念,深刻的反思,比较全面、客观、辩证地剖析,让课堂少一些造作、少一些约束、少一些干扰,呈现原汁原味的、充满绿意的课堂,是通向数学课堂教学“原生态”的最佳途径。

第四篇:“千课万人”听课有感之一(唐彩斌的《垂直于平行》)

这次参加杭州的“千课万人”活动认真听了其中几节课,有一些思考记录下来,与大家交流。

唐老师这节课我最看好有三点:

第一,几何画板巧妙运用,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促进了概念形成的多元化。第一次动态演示在认识“平行”与“相交”之后,教师在几何画板上画出两条直线,接着固定其中一条,旋转另一条变化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感悟到平行的情况只有一种,而交叉关系却有无数种。第二次演示便是垂直的引入,教师旋转其中一条直线形成垂直的位置关系,提问这时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很特殊,你有没有发现。这样的引入非常自然,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

第二,方格图的巧妙使用,把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特性直观化,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感悟和表达交流。唐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个方格图和方格图上一条直线,画另一条直线与已给直线平行,学生在画的过程中自然就会考虑到两条平行线间相隔的格子数是一样的,这样就把“距离相等”这一抽象且又难以表达的特性,直观化,有所指,让我觉得很“妙”。方格图在几何教学中用处是在太大了。

三、练习的设计很巧妙。在几何图形中找平行和垂直,我认为这比找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要好,更能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生活中的垂直于平行有时候也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平行和垂直。唐老师把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仅仅当做欣赏而过的处理我非常赞同。还有曲线的引入以及画到直线上距离相等的点的游戏都是直接触摸数学本质的练习,值得学习。印证了吴卫东老师的话:本体性知识好的数学老师他的功夫往往会在练习的设计中得到体现。

第五篇:千课万人

《千课万人》活动有感

我有幸参加在杭州举行的“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

撇开繁忙的工作,带着一份对与大师同一课堂的期盼,我和同事一起来到了杭州,走进了“千课万人”的会场。整整两天,虽然一直坐在听课会场,没有时间出去领略杭州这个现代城市光彩的一面,没有时间去那为世代文人所称颂的西子湖畔走上一圈,但并没有留下遗憾。因为,在会场,我目睹了王崧舟、陈国安、徐素梅等著名特级教师的风采,我的收获满满。

短短两天的听课学习,可以说是累并快乐着:每天坐在体育馆硬凳上,一听就是10节课,高密度的课堂让人休息的时间很少,长时间的坐姿让人感觉有些疲乏;但我觉得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那课堂教学堂堂精彩,那大师风采个个让人折服。这样精彩的课堂教学,让我走近了大师,再次领略到了大师的风采!

短短两天的听课,却是对我的一种历练。领略名师风采,并从中汲取经验。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周一上午王崧舟老师的课。

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向来以清新出名,如诗的感觉充溢着整个课堂。王老师的课,如一首清新的诗,一幅淡雅的画,一股潺潺流淌的清泉,我们聆听着,沉醉着,仿佛经历了一种心灵的洗礼。当王老师迈着不紧不慢的步伐从红地毯上走入课堂时,全场的教师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

这次他上的是《孔子游春》,整整二节课,没有让我们有一丝的疲惫。学生也听得很入迷,下课后,很激动地去还让王老师签名。

《孔子游春》从写景入手,讲述孔子与弟子们在泗水河边游玩中,由水引发一系列思考,借以教化弟子„„王老师的课出人意料地让学生去寻找、比较孔子的课堂、课文与我们现在的课堂、课文的不同,以此作为各个板块的主抓点。他极富创意地将“看到的”与“想到的”对应起来,甚至由此将文章改编成一篇诗歌,引导孩子通过师生合作朗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孔子作为课文的灵魂人物,他的君子形象和教师形象在老师一次次地引导中,在学生的心灵上高大地竖立起来。

我最后的深思:新课改的大致思路我似乎有了,我能否摒弃荣誉与成绩,以我这点微弱的灵感在课改的大路上披荆斩棘,继续前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期末测试质量分析下一篇:权利质押借款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