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改革论文

2022-05-05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金融市场改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上海自贸区的主要方向在于要探索金融市场改革和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道路,促进改革发展与不断创新,成为转变政府机构在金融改革中地位和作用的加速器。计划在两到三年內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建成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模板”,为全国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发展服务。

金融市场改革论文 篇1:

金融市场改革背景下银行信贷风险管控模式探讨

摘 要:基于金融市场改革背景,虽是使得银行信贷资产无论是在规模或资金方面均呈现出了较快的增长趋势,但也因此而出现了大量的不良信贷。因此,为避免不良信贷对银行造成过大影响,积极打造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来管控信贷风险已然成为当前银行业最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金融发展背景下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银行信贷风险管控的策略,旨在提升银行信贷风险管控的水平。

关键词:金融市场;银行信贷;风险管控

外部性与债务性是银行信贷最鲜明的特征,且银行信贷本身的安全性与流动性亦是影响银行经济收益的关键。而基于金融市场改革背景,虽是极大促進了银行等一众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但信贷风险的累积速度也有了明显增快的趋势。长此以往,必将对银行带来严重损失。因此,为避免以上状况的发生,银行必须借助信贷风险管理来将信贷风险的发生概率降至最低,以此方能将银行损失始终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从而切实维护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繁荣与稳定。

一、金融发展背景下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问题

(一)经营与考核机制不完善

基于金融发展的时代背景,虽是加快了银行的商业化发展进程,但也因此而增添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而在业务、效益等众多指标考核的压力之下,使得银行也因对业绩给予了过高的关注度而忽略了风险。就银行的基层经营部门而言,因基层工作人员需同时管理客户营销与贷后等多方面工作。而为争夺客户市场,义使得这部分人员需要在“营销员”与“管理员”的角色上进行不断的转换,这将消耗基层工作人员绝大多数的工作精力而无暇顾及风险与效益。在风险管控方面,因银行一直以来均是奉行着“谁调查、谁负责、谁管理”的政策,致使贷款风险很难在第一时间被发现。而从现行的信贷管理机制方面来看,贷后管理环节亦呈现出严重缺失的状况,诸如随意降低贷款条件,降低贷款准入门槛等现象更是司空见惯,如此行为必将对银行的信贷资产安全埋下隐患。

(二)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

银行的信贷经营本身便伴随着众多难以预测的风险因素,也正因如此,方使得不良信贷问题始终较为突出。当然,不良贷款的最主要原因银行本身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之问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关系。诸如因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的不严密与不科学,致使银行的职能科室与人员编制呈现出“上大下小”的状态,而力量设置的严重不均衡,不仅会导致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出现业务一边倒的现象,且难以实观对风险的集中防控;信贷相关制度的不严谨与不全面。大多数银行均建立了风控与内审等帮助防控银行信贷风险的机构,但因这些机构缺少独立性而使得检查工作的开展过程亦浮于表面。最后则是对内部风险预判与防范的不重视。大多数的基层信贷人员因将主要目光集中在防控信贷的外部风险之上而忽略了信贷的内部政策,加之职业道德的缺失,使得银行的内部风险激增。因此,若银行未能对此给予足够重视,便极易让自身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三)抗风险能力偏低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使得银行信贷经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加之当下的银行信贷业务开展缺乏政策方面的支持以及能可有效补充资本的渠道,使得银行本身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虽然,银行为改善的当下的困难局面也加大了对贷款的清收力度,但也同步加剧了银行信贷紧缩与信贷市场需求增加的矛盾,这对银行信贷经营的流动性无疑将带来极大的困难,继而会严重影响到银行信贷经营的安全性与效益性。

(四)信贷风险控制中的互联网技术运用不充分

基于金融市场改革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使得各行各业均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帮扶下有了极为显著的发生。在银行信贷的实际管理过程中,大多数信贷人员均认为信贷业务信息系统的建立也便实现了对信贷业务风险的良好控制。然而,由于具体工作的开展确仅是基于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的建立而未能真正将银行信贷与最新的网络技术联系到一起,这便导致了银行无法真正应对好网络时代背景下的新型信贷风险。

二、新形势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强化信贷风险意识,掌握信贷工作规律

为切实应对好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并不断提升银行信贷业务的安全性,便必然要致力于银行信贷风险意识的强化。而基于金融市场改革背景下的银行信贷风险意识提升,首要之务便是要基于完善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每一名信贷业务人员均是防范信贷风险的关键主体,以此,唯有在信贷业务人员本身具有较强的信贷风险管控意识的前提下,方能对自身的信贷行为予以有效约束,继而在深化他们对信贷规律的理解与掌握同时防止信贷风险的发生与扩散。只有真正做到对银行信贷风险点有效控制,并切实维护银行信贷资金的健康与安全。

(二)建立健全信贷风险内控制度体系,强化信贷业务部门职责

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最主要手段当属信贷风险控制制度的完善建立,以此方能为银行实施信贷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对此,作为负责管理并控制银行内部机构的高层管理决策人员,其在建立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制度时,需务必基于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整体目标来对信贷-作的执行过程予以规范,以切实营造出良好的信贷风险控制环境。与此同时,决策层还应让每一名信贷人员均意识到,银行的信贷风险管控绝非仅是某一部门的事,而是与每一名工作人员密切相关,以此方能切实调动起银行全体职工参与信贷风险控制的积极性,从而改善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成效。在银行建立起与自身发展实际相符的信贷管理体系后,便应将主要目光移转到业务部门职责的强化之上,以促使各业务部门职能的充分发挥。唯有如此,方能从根本上解决银行信贷业务开展中的问题,继而切实促进银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落实内部审计,强化业务审查

对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而言,内部审计亦是管理工作执行过程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对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一方面可基于信贷风险防范系统的建设来促进银行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前台经营、后台复核与审计工作之问的配合协调,从而全面提升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则是可基于银行信贷业务的开展实际来合理构建风险等级预警机制,以此便可借由明确授信额度的放手来分散银行的信贷风险。

(四)注重互联网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当中运用

在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自然需对互利网于的合理运用给予高度重视,继而可借助网络金融风险控制方法来改变银行传统的信贷风险控制手段。如此一来,不仅有助于信贷风险控制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且能提高银行对信贷风险的实际控制水平,继而可切实维护银行的信贷资金安全。

总之,银行对信贷风险的管控水平及能力,亦侧面反映出了银行的实际管理能力。且因银行的信贷资金亦是银行总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唯有做到对信贷风险的有效防范与控制,方能为银行的安全运营提供保障。对此,银行方面需务必加强对信贷风险的动态管理,并将保障信贷资金安全作为信贷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以此方能在强化银行的风险抵抗能力同时积极推动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l]乐林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6.

[2]付继鹏.浅析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的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4(29):174-175.

[3]张曼.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市场研究,2018(04):23-24.

[4]刘淼.浅谈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的管理[J].经贸实践,2015(6):64-65.

[5]皇月洲.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对策思考[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09.

作者:戚璐

金融市场改革论文 篇2:

浅谈上海自贸区与中国金融市场改革深化

摘要:上海自贸区的主要方向在于要探索金融市场改革和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道路,促进改革发展与不断创新,成为转变政府机构在金融改革中地位和作用的加速器。计划在两到三年內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建成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模板”,为全国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发展服务。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金融市场;改革;深化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于2013年9月正式成立,作为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其对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意义不言而喻,广阔而深远。本文将浅谈上海自贸区的基本政策,中国金融市场的基本状况,以及上海自贸区对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意义。

一、上海自贸区的意义和作用

1.成立上海自贸区的目的。上海自贸区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而第一批入驻的企业与金融机构也获得牌照。首批入驻的36家机构中,金融机构占到11家,除中农工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外,还有招商银行、浦发和上海银行等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包括花旗等,还有交银金融租赁公司。如此大量的金融机构入驻昭示着此次以金融改革为导向的上海自贸区正式拉开大幕。

上海自贸区的主要特点:第一,国际贸易政策优惠。在自贸区注册的企业可享受多种政策优惠,如国际贸易、放宽税收、外汇使用等,这极大地方便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调拨,也势必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在自贸区注册营业。第二,金融市场改革力度大。上海自贸区不同于其他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简称FTZ,传统自贸区仅指商业服务等贸易项目,而中国上海自贸区侧重于金融市场改革,并且是新一轮政府职能定位的改革试点。在期货保税交割、扩大保税船舶登记、融资租赁等试点、研究建立离岸特点的国际账户等多项特点的先行试点,其中最引人关注也是难度最大的便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逐段实现在上海自贸区企业法人可自由兑换人民币,个人则可以在试点效果良好后再开放;也有人称可能会分步骤推进人民币的自由兑换。

2.成立上海自贸区的意义。上海自贸区的成立更多的是一种国家战略,是一种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意义非凡。上海自贸区侧重金融改革是以制度创新为基点,提升国际贸易和金融的竞争力,顺应全球经济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实行金融市场改革开放战略的重大举措。

一方面,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在金融市场改革的道路上是一项重大变革。人民币自由兑换,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将助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使人民币逐步发展成为国际清算货币,这意味着将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上海自贸区肩负着开放市场的使命,提升中国对外开放水平,为中国更多地参与到全球化战略,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金融制度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中国在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二、上海自贸区同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关系

1.中国金融市场现状。中国金融市场在改革开放依赖中不断成长,金融主体日趋丰富,金融市场不断同世界接轨,金融同业间的经验与范围逐步融合。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电子商务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各种“宝”的出现可以说是金融市场一种新兴的主体,刺激商业银行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思考经营方式,挽留和争取客户群。消费者们已经可以自由选择各项金融产品,金融创新成为日后发展的主题。但是,总体上来讲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金融各项监管依然较为严格,市场竞争没有完全放开,几大金融主体依然把握着市场的主流,如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的竞争中依然处于绝对优势。未来,金融市场的改革应该更加大胆,放开竞争,让更多的金融创新理念得以实现。金融市场作为一个“市场”要具备市场的特点才能深入发展,而市场的重要特点就是“自由”对于金融这一特殊行业而言就更需要自由。目前,中国金融市场依然较难突破几家独大的现状,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也是如此,几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率先入驻,当然,大型商业银行市场经营丰富,业务种类健全,有利于自贸区的各项经济活动的展开,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讲,笔者认为,应该更多地吸引外资银行加入,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上海自贸区吸引了很多外资企业入驻,这些外资企业合作的银行大多是外资银行,如果吸引更多的外资银行势必对国际业务迅速开展更加有力。其二,在国际业务方面中国商业银行可以说是落后的,通过上海自贸区可以更多地和外资银行进行学习,拓展国际业务的视野,提升国际竞争力。

2.上海自贸区对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开放的意义。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金融业逐渐成为一国经济不可或缺的部分,使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要份额。1980—2008年间,世界金融行业总额从30.8万亿美元增长到近65万亿美元。1980—2006年间,全球贸易总额中金融业的占比从15.7%上升到27.7%增长的速度之快是其他行业望尘莫及的。在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依据相关要求,中国需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规模,向着多功能、多层次发展。目前银行间外汇市场、证券期货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形成的多元化主体的发展,意味着中国金融市场已基本完善。同时,人民银行的市场主导地位不断巩固,货币政策的预见性、有效性、科学性不断提高,能够基本实现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与变化趋势进行适当、适时地调整货币政策,运用各项宏观调控的手段调整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2008年至今,中国人民银行多次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这些措施有效地应对了经济和金融问题,使中国金融市场更加完善。与此同时,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促进作用,即中国金融业的变革,对人们生活方式也产生巨大的影响。截至2013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145.33万亿元人民币,金融业对人们的理财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传统的柜面经营方式逐渐被网银、手机银行取代,资金逐渐从传统的储蓄存款转向其他各种投资方式,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理财购买、资金划拨、金融投资等活动。

综上,中国金融市场已经搭建完成,市场主体也十分丰富,但是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依然相对落后,主要问题是与国际贸易组织合作少,金融市场成熟程度低,市场环境相对封闭等。上海自贸区的成立,依托上海国际贸易大都市的优势,加之此次自贸区注重金融市场改革,各项政策有利于金融机构大展拳脚,金融机构应利用好上海自贸区的发展契机,更多地参与国际合作,改变自身经营发展方式,加速金融市场与国际接轨。

自上海自贸区挂牌以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清算所、上海黄金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以及国际原油期货市场等新建金融市场交易平台不断涌现。

3.上海自贸区对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借鉴意义。上海自贸区作为区域性的开放区,很多金融改革政策其实并不适用于全国统一的监管模式,个人认为,中国可以借鉴国外先进金融中心的监管方式,结合自贸区特点搭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管制度。以迪拜为例,2004年9月迪拜政府成立了迪拜国际金融中心,金融监管主体是迪拜金融服务局,简称DFSA。DFSA的主要职责是在迪拜国际金融中心内进行金融机构执照的授予及其金融活动的持续性监管。DFSA的监管范围十分广泛,包括银行、证券、信托服务、保险、基金、期货、资产管理、伊斯兰金融、证券交易所等不同属性的金融机构,甚至包括国际大宗商品衍生品交易所。同时,DFSA还负责涉及反洗钱、反恐融资和金融从业人员的监管。在监管理念方面,DFSA的定位是立足于风险控制,这样可以有效地促使金融机构履行合规义务,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监管负担。DFSA以其独立高效的特点闻名世界。至今为止,DFSA吸引了900余家企业入驻,其中金融机构占比45%DFSA将金融产业打造成仅次于旅游业的重点开放产业。

中国目前的金融分业监管从某种角度来看,是不适合上海自贸区的。如果能够在自贸区推行特色的混业监管模式,对中国金融市场改革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虽然中国整体的金融市场尚不适合混业经营,但是在自贸区这种模式会更加有效。中国大可在上海自贸区设立区域内的综合金融服务局,借鉴DFSA模式,实行混业监管,降低区内企业的监管负担,提升金融业运行效率,从而从政策上吸引更多外资企业入驻,发挥自贸区应有的招商引资作用。但是,在中国这种模式受到多方阻碍,最大的阻碍在于立法方面,所以需要从法律层面确定金融监管局的地位,并赋予其职责和权利,使其有利于自贸区的发展和建设。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上海自贸区建立相对独立的金融服务局也是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契机。目前,中国金融业在无形之中已经向混业经营逼近,不仅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不断融合,而且第三方小额支付企业也加入其中,利用其客户资源优势,迅速占领市场,从金融市场中分一杯羹,并快速向各个领域渗透。目前来看,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出现不能搞“一刀切”性的禁止,因为他们的存在是金融市场自由发展的产物,有利于广大消费者。另外,其存在和发展也证明了目前的监管机制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第三方支付企业的迅速扩张,对中国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监管模式需要发生重要转变,从规则性向风险控制型监管转变,而是风险控制型监管也是国际主流的监管模式;其二,应该逐转变为混业监管模式,对金融市场上各类投资主体进行一致性的监管,更加适应中国金融市场现状,同时使金融监管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马玉荣,王艺璇.上海自贸区:来历和去向[J].中国经济报告,2013,(10).

[2]宋恩荣.上海自贸区—落实的困难及对香港的影响[J].中国经济报告,2013,(11).

[3]賈甫.上海自贸区—中国金融改革的支点[J].新财经,2013,(10).

[4]青云.上海自贸区的基础与发展方向[J].国企,2013,(9).

[5]上海自贸区的使命和未来前景[J].国际融资,2013,(10).

[6]吴思.上海自贸区的挑战[J].中国经济报告,2013,(9).

[7]丁吉林.深化金融市场改革的契机已经到来[J].中国货币,2013,(11).

[8]武剑.中国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展望[J].新金融,2013,(11).

[责任编辑 王晓燕]

收稿日期:2014-03-26

作者简介:龚传悦(1986-),男,北京人,经理二级,从事金融工程研究。

作者:龚传悦

金融市场改革论文 篇3:

英国推动金融市场改革

英国是世界第六大经济体系,欧盟内第三大经济体。私有企业是英经济的主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制造业只占1/10左右。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英国金融业遭受重创,经济收缩7.2%,为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大衰退。2011年英经济增长0.7%,2012年增长0.2%,2013年全年初估增长1.8%。2013年12月,英失业率7.2%。

中英经贸合作1 9 50年,英国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1 9 54年,中英达成互派代办的协议,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 97 2年3月1 3日,两国签订了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1 9 97年,中英顺利完成香港回归的政权交接。1998年,两国建立了全面伙伴关系。2004年,两国宣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和两国政府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

英国是中国在欧盟内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实际投资来源地和中国海外投资主要目的国。201 3年,中英双边贸易创历史最高水平,首次突破7 0 0亿美元大关,比上一年增长11%。

1 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作为英国第一位在职首相访华。1984年1 2月,撒切尔夫人再访中国,两国共同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联合声明。1 986年1 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历史上英国国家元首第一次访华。1 997年7月1日,中英顺利完成香港回归的政权交接。1 998年,中英两国政府首脑成功互访,并建立了全面伙伴关系。1 999年10月,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主席首次访问英国。2004年5月,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英国进行访问,中英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和定期会晤机制。200 5年9月,布莱尔首相访问中国;同年11月,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2008年1月,英国首相布朗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双方达成9项共识签署近8亿美元合同,并发布中英工商峰会部长级新闻公报。2009年2月,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英国进行正式访问,中英两国发表关于加强合作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联合声明。2009年初,英国发表了《英中合作框架》,成为首个发表对华战略文件的西方大国。201 0年11月、201 3年1 2月,卡梅伦首相两次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2014年6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英国进行正式访问,双方发表《中英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联合声明》。

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持

金融危机暴露了英国银行业自身发展存在的严重问题。近年来,在违规遭处罚、市场环境不佳等负面因素影响下,英国银行业不得不自我调整,同时,英国政府也从监管层面推进改革。有分析认为,这是英国监管当局限制大银行、降低银行业进入门槛的新进展,旨在激活银行业竞争,鼓励银行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激活信贷,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持。

据英国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日前透露,为增强银行业的竞争,英国政府设立了新的目标,未来5年将允许增加1 5家左右的新银行,以平衡“大而不能倒”的四大银行,即汇丰、巴克莱、劳埃德以及苏格兰皇家银行。

英国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新闻处发言人戴安娜·耶博阿说:“推动金融市场改革,加强竞争是为了消费者的利益,在一个更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消费者可以获得更高品质、更多选择的产品和服务,并且从技术创新中受益。”

自2 01 3年3月起,英国金融监管当局降低了小型银行注册的初始资本门槛。申请银行牌照的流程也变得更加便捷。现在一家新的银行在获得最终授权之后,从建立到开始运营可能只需半年时间。

不过,英国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首席执行官马丁·惠特利表示,授权引入新银行,除了增加银行数量外,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改革银行业、加大市场竞争的关键要素还包括鼓励金融服务创新,引入“仲裁”机制,确保消费者利益被放在首位。

加强环节金融监管

英国政府此番加大力度增加银行业竞争背后有其深刻的原因。2 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银行“大而不能倒”的危害凸显,疯狂逐利、忽视风险的大银行耗费了政府巨额补贴来填补经营漏洞,如英国政府为了拯救苏格兰皇家银行就投入了4 5 5亿英镑。

去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在伦敦出席会议时就大力抨击银行业改革缓慢,称距离最终目标仍然遥遥无期。她表示,“银行业当前持有的资本甚至比金融危机前还要多。‘大而不能倒’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英国独立智库新经济基金会日前发布最新调查报告称,当前监管环境下的英国金融体系仍然“极端”脆弱,相比2008年仅有小幅度的改善,金融韧性位列七国集团末位。报告呼吁英国金融部门进行大幅度改革,包括拆分银行零售和投资业务、鼓励建立P2P借贷平台。

报告撰写人之一的赖安·柯思林表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英国政府在金融改革方面做得仍然十分不足,“今天我们仍然看到一个同金融危机前一样的集中化、缺少多样性的银行系统,银行业仍由主要的几大银行控制,追求一样的短期回报和房地产投资”,“我们需要深度的结构性调整,如将大型银行拆分为区域性、小型、专营业务的银行,而这需要更强有力的金融系统支持”。

金融危机爆发后,英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监管改革方案,提出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全面改革,突出体现了“金融稳定、严格监管、权益保护”的理念。此间分析认为,预防金融危机、减少金融市场的脆弱性,需要从事前、事后两方面入手。改变银行的“大而不能倒”格局,只是确保事后的破产威胁是可置信的,从而避免事前的过度冒险。除了调控银行业的规模之外,加强事前各环节的金融监管,才是更重要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列车通信网络论文下一篇:审计质量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