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论文

2022-04-13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提出的伟大战略的两个方面,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为民性、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这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论文 篇1:

实施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目标的真正实现。所以二者是统一的,它们都统一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生活品质

一、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努力把握发展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人本论认为:人的发展是发展的本质。人的发展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人的发展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概括地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使经济快速的发展,最终作用于人民的生活品质,使生活品质大幅提高。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的社会。放到微观世界,就是人们的生活品质显著提高,生活更加幸福的社会。

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

有关和谐社会的理论有许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1.“社会转型论”

该理论认为和谐社会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通常伴随的不稳定这一特定现状而言的。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同时由此带来犯罪案件、经济纠纷、民事纠纷、信访数量的增长速度也很快。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结构最不稳定期,使社会运行不顺畅。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问题。

2.“内外依据论”

该理论认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是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就国内而言,我国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与此同时,我国社会出现了“五个多样化”。这些都对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挑战。就国际而言,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压力愈来愈大。来自国内国际这两方面的原因,是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

3.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的涵义有广义和谐社会与狭义和谐社会之分。广义的和谐社会涵盖整个社会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是这些方面的有机统一;狭义的和谐社会涵盖的范围是相对于经济、政治、文化而言的社会生活领域,主要是指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包括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等。

就和谐社会的特征来说,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根本特点。和谐社会就是一个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的社会。这些特征包括: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改善;社会各阶层人们互相尊重,平等友爱,融洽和谐;改革择时有序,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实行和谐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协调各方利益;法制逐步健全,社会管理规范有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的社会。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

一是整合社会关系,重点是整合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竭力避免个别的局部利益冲突转化为整体的社会冲突;二是解决社会矛盾,重点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三是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和制定恰当的经济社会政策,推进户籍、人事、社会保障等方面体制的改革;四是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保障所有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五是调整城乡、区域和就业结构,使该缩小的农业劳动者阶层逐渐缩小,使该扩大的社会中间阶层的规模逐渐扩大;六是推进社会公平,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既是前提与保证的关系,也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之间、党群之间、干群之间、邻里之间都要和谐。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就是文明发展、发展文明,包括发展的目的、发展的道路、发展的手段都要文明,这正是一种和谐的境界。要用和谐促发展,用发展促和谐。因为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目标的真正实现。所以二者是统一的,它们都统一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有机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条件。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我们在完成了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达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长期奋斗。“构建和谐社会”与“提高生活品质”两者的现实起点一致,目标一致,实践过程一致。

三、改革和政府转型

改革是為了调整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多数人在改革中不断获益。目前中国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大多同改革不到位直接相关,因此,协调利益关系,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以改革为主线,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将为保持社会良性发展和长远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需要加快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力度;从最低的救济制度出发,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发达地区要率先为农民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转型要从以下五方面入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由统治型向治理型的转变;从以GDP为中心向以制度创新为中心的转变;政府要尽快实现由单纯注重经济增长到同时关注社会和谐发展的转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和基本的公共产品,用以解决市场主体所不能解决的许多公共问题,保护和维持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政府不再是统治阶级的政府,而是为全体公民服务的政府。为此,传统的统治型的管理要改变,建设新的治理型政府,需要进行政治、社会多方面的改革。提供制度性公共产品,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长远预期,为经济发展提供最重要的制度性公共产品,鼓励制度创新,调动民间和政府两个积极性。要高度关注由于社会矛盾而导致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让多数人分享改革成果,确立“效率与公平并重”的经济工作方针,着眼于最突出的社会矛盾,提供最紧迫的社会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改革更具现实性和操作性的应是以政府转型为重点。可以说,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的战略目标,与政府转型有着相当大的关联性。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大都与政府转型密切相关。金融体制改革和大型国有企业改革的滞后,与政府改革不到位有关。如果政府主导的投融资体制不改变,政府的职能没有根本改变,这些改革就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政治、社会、环境、文化等等一系列问题都解决不好。因此,应当把政府转型作为下一步改革的中心和重点。

通过改革和政府转型,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促进作用,影响人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建立完善的社会各种制度,形成先进的文化氛围,建立和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的就业工作体系,把扩大就业作为各级政府主要的工作职责之一;制定公共服务的最低标准,保证低收入人群能够获得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广大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逐步创造条件,使社会保障向小城镇渗透,最终影响人民的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周建明 胡鞍钢 王绍光:和谐社会构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2~48

[2]李 周 国鲁来:发展的含义及评价体系的演进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中国农村观察,2006(2):2~7

[3]House R J, De Lbecq. A. Tarsi TW. Value Based Leaderships: An Integrated theory and a Empirical Yest[R].Wharton School of Pennsylvania, 1998:1~40

[4]马 颖:发展经济学60年的演进[J].国外社会科学,2001(4):16~19

作者:刘跃龙

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论文 篇2:

浅析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

【摘 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提出的伟大战略的两个方面,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为民性、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这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规律 目的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执政理论的升华,其根本任务就是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有着极为丰富的物质文明支撑的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将物质财富的积累作为工作的中心,同时,又注意将全社会创造财富的过程,纳入发展的轨道中来考虑,让发展的成果能够惠及全体人民。

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伟大战略的两个方面,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发展观是对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作为发展的最高理念,发展观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这样一些基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目标、基本内涵、总体思路、模式选择和根本动力,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是我们党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一、 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使全体社会成员的尊严都得到维护,权利都得到保障,价值都得到提升,从而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目的,发展生产力是达到目的的手段。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纵观人类历史,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们为了能够生存,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生活资料,就必须进行物质生产,这是第一位的历史活动。这一活动从根本上决定并制约着全部社会生活领域,决定并制约着人类总体历史的进程及其趋势。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都起源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构成了社会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新的社会形态,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称”,都要以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

二、民主法制、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从价值目标讲,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全面和谐的社会,它既要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我国各社会阶层、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既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发展。从现实而言,和谐社会是一个经济繁荣、政治文明、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公平正义的社会,分配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分配正义对和谐社会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它的手段性——直接影响人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而且还在于它的目的性——分配正义是人类世代向往的理想目标,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

三、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

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人的发展,是发展的实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非常重视人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后来人们把这段话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过去,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影响,“人”、“人性”、“人道”、“人道主义”几乎成为禁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重新明确了人是最高价值目标。

四、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

在唯物史观看来,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即它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性,与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这两者是统一的。没有人的创造历史的活动,就没有历史,但人的活动又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每一代人所遇到的客观历史条件都是给定了的,任何人都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不是在人的活动之外,而是通过人们的活动体现出来的,这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在历史活动中追求的目的性是内在统一的。

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必然要求贯彻科学发展观,同时科学发展观也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必然的要求。

综上所述,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能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所以说,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理论典范,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当前工作来讲,是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是从其理论内涵讲,又不仅仅是为了实现这一近期奋斗目标,而是为了更好地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按照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37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94

作者:万丽莉

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论文 篇3:

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创新型国家努力增强做好办公室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按:2006年8月19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在榆林召开了全省教育系统办公室主任会议,全省各市教育局、各高等学校办公室主任参加了会议。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军锋同志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现将讲话部分内容摘要如下:

一、紧紧围绕全省教育系统的重点工作.努力增强做好办公宣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十五”以来,是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我省历史上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好时期。在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省各级各类教育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两基”攻坚及巩固提高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果,截至目前,全省“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9.4%,到9月底,全省107个县(区)将全部实现“普九”,农村教育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学科建设进一步增强,科研水平显著提高。2005年,全省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66.69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3.5%,由精英教育初步跨入了大众化教育时代;职业教育在改革中不断发展;素质教育全面展开,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切实加强;教育的各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些影响和制约我省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经过多年的建设,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提高和改善。我省教育整体水平大大提高,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我省教育事业的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发展不均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办学条件差异较大;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亟待加强;高等教育教育教学质量需要加强和提高。二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任务非常繁重,中小学课改需要进一步深化;中小学德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是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四是投入不足仍然是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等。这些困难和问题是发展中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去解决。我们必须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和要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文件精神,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特点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总结,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的认识和揭示,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次新的历史机遇。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把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始终牢记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使命,紧紧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好三项工作。

1.要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是教育的重中之重。2006年10月份,清涧“两基”验收后,我省将全面实现“两基”目标,但我省“两基”巩固和提高的任务依然很重。随着“两基”目标的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由关注入学率的普及转向了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均衡发展的高水平普及阶段。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就加强基础教育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我们务必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以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我省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2.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基础,是培养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产业大军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就业的重要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国民素质,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为此,一是要像重视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发展那样,重视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我省也要在每个市、区成立职业技术学院,要求每个县都要建设一所职教中心,省上还要建立若干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和重点学校。二是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重点是高级技工和技师人才的培养,以努力提高制造业水平。目前,我国现代工业发展急缺的就是技工,有些技工比研究生还难找,所以,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制造业水平的一个关键就是要解决实用型技工人才的培养,而这类人才的培养就必须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来解决,这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下大力气抓的一项重要工作。

3.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高等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很多的。当务之急是要处理好这样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要处理好规模和质量的关系问题。当前。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解决好在大规模扩招的情况下,怎样保证质量,怎样做到规模和质量的有机统一;二是要处理好外延性发展与学校承受消化能力之间的关系。大规模的建设和发展要与学校承受能力和消化能力相适应,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三是要处理好人才培养结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各个层次人才的培养数量最终是由社会需求决定的。从目前高校学生就业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一些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即使高薪也聘用不到学生,但有很多专业的学生却是找不到工作。这些都反映了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四是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这也是我们多年来一直在讲的一个问题,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才能为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保障。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关系问题。但主要的就是这么四个方面的关系。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在高等教育规模大发展的同时,必须从外延式的发展转入到内涵式的发展轨道上,要注重内功提高,注重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注重为学生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

第二,要努力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党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

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全党全国的一项重要任务,教育工作责任重大。胡锦涛总书记讲“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保障教育公平,构建健全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全民族素质不断提高”。我们必须把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落实到教育的各个环节,落实到教育的各项工作中去。当前,有两个问题需要特别关注。

1.切实加强师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青少年是社会上最大的一个群体,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事关国家未来发展和前途希望,也关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胡锦涛总书记讲“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面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尤为重要。”青少年教育的主要责任在学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责任重大。各地各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指示精神,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师德建设和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要实现教育公正公平,保障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权。教育公平问题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接受高质量、高水平教育需求不断增加,而高质量、高水平教育资源相对供给不足而产生的一个社会问题;二是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城乡教育水平差别,特别是贫困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教育水平差别所引起的;三是少数学校的不当管理,如教育乱收费所引起的局部问题。对这一问题,党和国家长期以来都非常重视,并在着力解决。首先是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各类教育事业,扩大高质量高水平教育资源的供给,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其次是采取大力度的倾斜性政策,推进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关于农村学校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薄弱学校建设、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教育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计划等政策,并加大了对上述工程的财政支持力度。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是历史性的;第三是加大对贫困地区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大力推进“两免一补”和贫困学生贷款,构建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第四是加强对学校的管理,加大整治力度,治理乱收费现象。这些政策措施都是为了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目的就是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我们必须把这些政策执行好,落实好。

第三,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承担起科技创新重任

2006年1月9日至11日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要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做出的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次科技大会赋予了教育工作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和推动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双重使命。紧紧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个核心,认真落实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无疑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学校的一项重大任务。

1.要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深化教学改革是当前整个教育改革的难点之一,也是教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现在要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把重点转移到教学改革上来,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比基础设施和校舍建设要难得多。目前从上到下,都认为应试教育不好,导致学生缺乏创造力,缺乏活力。大家都看到了这个问题,都在寻找解决的办法,根本办法是什么呢?就是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无论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都必须深化教学改革,在教育培养模式、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材内容、课程设置、实验教学、考试评价制度等一系列环节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把重点放到培养学生掌握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上,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各类专门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加强科学研究,积极推进“两个丝全”。要贯彻落实科技大会精神,高等学校必须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科研工作。高校要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的作用,引导教师将自由探索和国家需求结合起来,大力开展原始型创新,出更多原始性创新成果。要发挥技术创新生力军作用,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坚持产学研结合,把重点放到解决制约经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上,力争攻克一批重大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要积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了加速我省科技优势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2003年9月,省委在对高校科技工作进行深入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结合”,要求高校科学研究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2006年8月18日。榆林市一位领导对我建议说,希望你们高校的专家、教授和学者们能深入工厂,深入基层,到底下看看基层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他们能解决什么问题,不要老是呆到高等院校纯粹地搞论文研究和实验室研究,他的这个看法对我们很有启发。当前必须解决好我省教育、科技、企业之间的协调,大力推进科研院所与大学的结合,推进高校、科研院所和地方经济、和企业相结合,加快陕西科技项目的产业化步伐。

3.要调整学科结构,加强创新队伍建设。我省的博士点、硕士点和学科建设位居全国前列,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今后要在普遍发展的同时,重点发展一批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学科。比如,陕北能源开发所需要的煤化工业、油化工业、汽化工业以及高分子材料等学科。又比如陕南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需的学科等。落实科技大会精神,搞科技创新,学科建设一定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高校要加快专业结构调整,着力加强国家和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创新良好氛围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搞好科学研究的关键。高校要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要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能担当科研重任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承担的任务是很繁重的,也是很神圣的。我省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办公室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由于办公室居于行政运转的指挥中心、信息中心和协调服务中心的重要位置,推动我省教育快速发展、解决好教育中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必须充分发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办公室运转枢纽、参谋助手、联系基层和群众窗口作用。因此,办公室工作的责任重大。全省教育系统办公室的全体同志特别是办公室主任一定要认清形势,自觉地把办公室工作放在全省教育工作的大背景下来考虑,进一步增强做好办公室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把握新情况,研究新问题。适应新形势,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做到思想观念有新飞跃、工作水平有新提高、作风建设有新变化、队伍整体素质有新进步,为我省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量高效的服务。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计算机课程设置探讨管理论文下一篇:以听为中心小学音乐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