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构建

2022-09-11

1 计算机公共课的培养目标

随着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对高等院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推动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该意见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定位是: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机系统与平台”,“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分析与处理”,“信息系统开发”四个领域的基本概念、技术与方法[1,2]。根据我国高等职业院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对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提出了如下具体要求:

(1) 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数据库以及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信息安全意识。

(2) 掌握典型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具备安装、配置、维护和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具备使用常用办公软件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

(3) 具备初步的软件开发基础,具备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初步设计、开发与应用能力,能利用常用工具处理多媒体数据,初步掌握多媒体应用系统的集成与开发能力。

(4) 能够利用Internet进行学习和信息获取,具备网页设计与制作、个人网站建设的初步能力。为后续计算机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2 计算机公共课程设置背景及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高校就开设计算机基础课, 当时把程序设计语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90年代提出了由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组成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使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步入了一个规范的、快速发展的时期。它在培养我国大学生整体信息技术水平和能力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还有近几年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的大力普及,特别是近十年来家用电脑的普及,新入学的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出现新的特征:总体水平提高,个体间差距拉大。在高职院校这种特征更加明显,有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使用计算机,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达到相当水平,有的学生,特别是来自边缘山区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由于条件限制,计算机水平近乎从零开始。这些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和课程设置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目前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在校大学生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即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它已成为大学生对计算机掌握程度的一个公开测试标准,是专门为大学生服务的。考试分一级和二级两个标准,考试内容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在不断调整,从最初的程序设计语言为主, 演变为应用和操作能力的为主,去年又增加了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统计能力的考核。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每次调整为非计算机专业更加贴近社会需求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目前,许多院校为了满足社会、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增设了《V i s u a lB a s i c》, 《Visual Fro》等, 有效地弥补了专业课程中计算机应用的需求[2]。但是,这些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迫切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系统的公共计算机课程体系,来适应不断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应用的要求。

3 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构建

充分考虑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公共课的目标和定位, 结合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现状, 构建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是很有必要的,其中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在选择课程内容的时候我们遵照如下原则。

(1) 坚持课程设置的“三接轨”原则[3]。即课程内容要与就业需求接轨;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与国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接轨。课程内容的选择首先应考虑到社会和就业市场对就业人员计算机能力的需求。同时,作为职业技术院校,在课程内容选择时还要考虑与资格等级考试或是技术等级考试联系,这样就可以和实际的操作运用相结合,并且有一个相应的等级作为评定结果的标准。使老师在教学时更有针对性,学生在学的时候也有目的性,并做到心中有数。另外,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考虑国际人才的标准。

(2) 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设置课程内容。计算机公共课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课程设置必须切合社会需要。针对具体岗位培养要求的内容为重点。按培养某一技能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并加入必需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必须突出课程内容的应用性。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打破知识体系界限,使内容组织服从于所要解决的职业领域实际问题。

(3) 正确把握“必需、够用”的度。现代社会是信息化、技术化的社会,发展和变化是现代社会的主旋律。技术进步迅速地改变着生产所需要的技能,工作的全面流动性将是每个毕业生必须面对的现实。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时,在“必需”的前提下,适当加强基础知识内容,为学生日后继续学习计算机打下较好的基础。

(4) 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目前职教界都已普遍认识到培养能力的重要性,并采取了很多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当前教学中的主要倾向仍然是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对培养能力重视不够。问题的关键是对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结合缺乏自觉性,缺少好办法,因而导致培养能力的任务没有很好落实,又反过来影响了传授知识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考虑高职课程内容时,应致力于寻求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最佳结合点。要明确培养学生具备职业岗位的相应能力必须掌握哪些知识,在确定课程内容时,要明确学生学习这些知识,可以培养哪一方面的能力。

通过与一线教师、课程研究者、企业的管理者、技术专家、学生代表以及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共同商讨和调研,提出如下适合高职办学目标的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四个阶段, 八门核心课程构成,如表1ㄢ

基本概念与应用阶段:开设全院学生必修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学习计算机发展历史、计算机系统组成、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Internet初步,使学生具备能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和知识获取的基本能力,并把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

基本原理与方法阶段:此阶段开设两门计算机公共必修课程,其中《C语言程序设计》是针对工科学生的,通过学习C语言使学生理解计算机程序的执行过程,掌握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基本的程序设计技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针对文科学生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掌握关系模型及其运算理论,SQL语言及应用;掌握数据库设计的全过程,能进行数据库结构和简单应用系统的设计;了解数据库系统的基本保护措施。通过该阶段学习大部分学生可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

工具与技能阶段:该阶段主要开四门选修课程,两门面向工科学生,两门面向文科学生。该阶段适合对计算机感兴趣,适合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学生。通过该阶段的学习,学生可以很好的从事网站建设、网络管理和维护,多媒体制作、数据库维护等计算机专业学生从事的工作。

综合训练:面向全院学生开展信息技术竞赛活动,如网页设计大赛、班级网站建设与评比、电脑组装竞赛,电影制作大赛,信息安全知识竞赛等,为更好配合比赛活动,以讲座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通过该阶段使学生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和深化,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走上社会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4 结语

随着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调整是势在必行。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培养面向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保证和重要内容。因此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的改革与重构,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摘要:结合计算机公共课具体培养目标, 分析了目前计算机公共课程设置和教学现状, 以课程内容选择为重点, 提出了由四个阶段和八门课程构成的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

关键词:课程体系,高职,计算机

参考文献

[1] 晨利军, 武俊琢.高职院校计机算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08 (1) .

[2] 王瑛.高职高专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 (2) .

[3] 黄硕.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 200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计算机数据库软件设计原则与实践下一篇:民办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特色建设路径研究——以青岛滨海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