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创意户外广告论文

2022-04-2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媒体创意户外广告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广告变成了生活环境,同时生活环境也变成了广告载体。本文分析了环境媒体的概念,并分析了若干广告案例。关键词:环境媒体环境媒体广告案例分析一、环境媒体概念的提出环境媒体,英文是ambientmedia。

媒体创意户外广告论文 篇1:

户外媒体新探索 百灵闪拍O2O模式走俏

目前,户外广告批量化的生产方式、媒体资源和推广的同质化,不仅使行业发展受到制约,也令大众产生“抗体”。就今天或未来而言,户外广告的接触人群已经形成以70、80、90后为主体的局面,甚至更为年轻,他们尤其注重广告画面的内容和传播形式的创新。虽然,户外广告与受众的接触点比较多,但接触时间非常短,因此只有优质的媒体创新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这就对户外传媒企业的媒体资源和媒体创意形式提出了需求和考验,未来,具备“创意媒体”特点的传媒企业将大有作为。

百灵时代传媒集团是中国公共交通户外传媒第一品牌,而其创新研发的百灵闪拍手机客户端作为户外广告的增值工具,已经成为改变户外广告传播价值的成功产品。自2012年8月面世以来,蜘蛛网、猎聘网、爱乐活、蚂蜂窝、百合网等客户已利用百灵闪拍通过户外广告渠道展开了推广。

梧桐引得凤凰来。2013年1月,金帝巧克力也加入该阵营,与百灵时代进行了为期28天的推广合作。本次合作,双方主要围绕百灵时代北京地铁4号线的户外广告渠道进行发布,百灵时代通过对广告灯箱进行创意改造的同时,充分运用其自主研发的百灵闪拍客户端,即通过投放户外广告并嫁接百灵闪拍新媒体技术的模式进行品牌和产品的推广;此举将传统的户外广告推广演变成线下体验与线上互动相结合的O2O模式。

本次合作,百灵时代特别定制了一套发布策略。百灵时代将北京地铁4号线西单站的换乘通道进行利用,上刊400平方米的创意画面;同时,将部分12封灯箱改造成产品体验区,灯箱内放置了众多类型的巧克力产品外,还预装了手套、围巾、摩天轮、小熊等小摆件。而最具亮点性的创意是百灵时代将其研发的户外媒体增值工具“百灵闪拍”客户端应用在广告画面中。

据介绍,百灵闪拍客户端可通过拍摄画面,识别并打开该画面指向的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页面。此款应用能够识别任何形式的图片,还具有二维码、条形码扫描识别的功能,将用户带到相应的商品或者社区页面。乘客利用百灵闪拍手机客户端拍摄地铁站厅灯箱上的广告画面,手机屏幕即可链接到合作客户的新浪官方微博页面,可与其进行互动,也可以获得更多的打折、促销、活动等信息。地铁灯箱广告的创意改造、换乘站厅墙贴的震撼效果以及广告画面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将传统的户外广告推广演变成线下体验与线上互动相结合的O2O模式,一方面创意性的灯箱改造能够作为广告主发布产品信息的体验厅,另一方面将传统线下平台变成网络推广的入口。

百灵时代的户外媒体渠道和媒介创意形式是促成双方合作的关键。据统计,北京地铁4号线途经北京南站、西单、西直门、人民大学、中关村等重要商圈,日均客流量约120万人次,最大的西直门换乘站日均客流量达到27万人次。优质的户外媒体渠道、大量的客流、精准的受众人群是合作伙伴看重的重要指标,而传统媒体与百灵闪拍新应用相结合的创意性媒介传播形式更增加了广告的关注度和传播效果。

百灵时代北京分公司销售部客户副总监刘微表示:“传统的广告画面单一,传播价值有限,而百灵闪拍与广告画面相结合能够为乘客提供关于广告客户的更多信息和服务,无形中增加了广告画面的互动传播效果,同时也增加了广告主品牌和产品的传播形式。”

媒体创意户外广告论文 篇2:

环境媒体广告简析

摘 要: 广告变成了生活环境,同时生活环境也变成了广告载体。本文分析了环境媒体的概念,并分析了若干广告案例。

关键词: 环境媒体 环境媒体广告 案例分析

一、环境媒体概念的提出

环境媒体,英文是ambient media。自从2003年第一次被提出至今,对于环境媒体的具体概念,国内外学界尚没有一个科学权威的统一结论。针对环境媒体的概念,国内外的研究者各有看法。

美国人马克·奥斯汀(Mark Austin)和吉姆·艾吉森(Jim Aitchison)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提出环境媒体的概念。

2003年,马克·奥斯汀和吉姆·艾吉森合作出版了Is any body out there?,中文译名为《还有人在看广告吗?》,在此书中他们首次提出了环境媒体的概念,他们认为:“环境媒体就是任何用于传递广告信息的,可以用于书写、画图、上色或悬挂的东西;任何你可以借用或者颠覆来传递品牌联系的东西。”

按照马克·奥斯汀和吉姆·艾吉森对环境媒体的定义,我们生活环境中任何因素都可能成为广告的媒体,任何东西都可以被用来承载广告信息,环境媒体应该包含现存环境中所有的物体。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他们的定义只是指出了环境媒体多样形式的特点,并没有注意到环境媒体与广告内容上的关系,也就是说没有说明环境媒体区别与户外媒体等媒体的本质所在。所以马克·奥斯汀和吉姆·艾吉森对环境媒体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环境媒体的概念,却没有指出环境媒体与广告内容、广告创意之间的关联。

我国“环境媒体”理论的主要研究者是北方工业大学的教师李明合,他长期致力于户外媒体的创意研究,在媒体创意领域有深厚的积累。

李明合认为,环境媒体可以分为一般性和专指性两种。一般性环境媒体是指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所有可做广告载体的,原本功能并不是信息媒介的物体。一般性环境媒体的特征是广告发布载体是非专门性的媒介。

专指性环境媒体是特指充分发掘利用环境与广告主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达到强化广告传播效果,并将自然环境元素融入广告中的载体。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环境媒体是环境中一切可以用来承载广告信息、并能参与广告内容上传播的物体。“环境媒体广告是借助于人类生活环境中的一切物质进行广告传播,并将广告的传播内容和传媒的特质相结合的广告”。

本文把环境媒体的应用扩大到整个广告传播活动过程中,认为环境媒体理念是一种广告创意新思路,强调从广告发布的具体环境出发,利用媒体的物理特性与广告的关联性,将广告创意和环境因素进行结合,或利用环境因素承载广告信息,使环境因素参与广告传播。环境媒体理念的最高境界是用载体来表现和解释广告与产品,深度发掘环境中广告载体和产品之间的关联度并加以利用,才是环境媒体理念所倡导的。

二、环境媒体广告案例分析

美国飘柔洗发水在泰国发布过一则广告,该广告利用了错综复杂的电线和头发之间的相似性,广告寓意很明确:使用了飘柔洗发水,就可以使杂乱的头发变得柔顺,便于梳洗。电线作为人工制造出来的元素,被巧妙地用在广告中,对广告内容和创意进行表现,不可不说是一种好的广告表现元素。

环境媒体创意理念是一种广告创意思维,任何一种新的环境因素被当做广告媒体开发使用后,环境媒体的大家族便又增添了新的成员。在传统媒体中,广告创意是一次性的,环境媒体创意具有兼容性,这是它和其他传统媒体创意的不同之处。某一个品牌第一次使用了环境中某种元素做广告载体,其他的广告,只要不是赤裸裸地抄袭,能从自身产品特性出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就可以同样使用该环境媒体形式作为广告载体。也就是说,环境媒体创意可以多品牌重复性使用。

以手提袋广告为例,德国一家止痛药片广告、国际红十字会的献血广告都使用了手提袋为广告的载体。德国止痛片广告利用人们疼痛时爱咬指甲的习惯,把手提袋的提手处印制成人嘴的形状,人们在提着手提袋时广告主题就能实现了。红十字的呼吁志愿者献血的广告和德国止痛片的广告有异曲同工之妙,人们在抓住手提袋时,手与画面上的献血包相连,再现献血时的情形。因为广告宣传的内容不同和广告创意元素不同,虽然使用了相同的广告载体,但是丝毫不影响广告效果的发挥,也不会给人们留下抄袭的感觉。

环境媒体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杂志公益广告“解除禁锢”,纸质的手铐印制在杂志的两页之间,读者打开杂志时就会把“手铐”挣断,看到下面的广告语:Ending slave labor is not so easy。这则广告的创意和执行效果都很好,但是它存在的最大的缺点就是在每一本杂志中广告创意只能实现一次,广告效果只能被第一次阅读的人体验。受到杂志发行量和发行范围的限制,广告的传播范围也不大。广告需要对受众的多频次曝光才能保证其广告效果的传达,失去了可重复性,广告也就失去了被更多受众记住的机会。这是一些环境媒体广告天生的局限性。

三、结语

广告是一项灵活又严谨的活动,对广告进行创新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广告人一面带着镣铐跳舞,一面时刻准备迎接挑战,不断对广告进行创新。市场环境和传播环境的改变,几乎所有媒体都在为增强广告的效果而奋斗,但是受众已不再是“应声而倒的靶子”,传统媒体的广告效果开始不能满足广告主的要求。增强广告效果的方法之一是对广告进行新,而环境媒体理念又是广告创新的指导理念之一。在广告创新上环境媒体之路无疑是可取的。环境媒体理念可以为广告创作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向,扩大广告的发布媒体选择范围,改善受众与广告的关系,给广告的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英]阿维·山卡,布雷特·霍顿.周围媒体:广告的新媒体?[J].中国广告,2000,(4):62-64.

[2]大贺研究院.印度:环境媒体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J].中国广告,2003,(10):54-55.

[3]杜劲松.户外广告非内容性载体的核心特征与作用[J].中国广告,2004,(10):44-45.

[4]龚士顺.生活:广告创意之源[J].文教资料,2008,(7):64-65.

[5]许多.论环境媒介广告的创新[D].硕士学位论文,同濟大学,2008.

[6]胡文财.解密环境媒体的创意法则[J].中国广告,2009,(4):137-140.

[7]李智敏.基于受众生活形态的环境媒体开发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9.

[8]李明合.创意“环境”:广告人的行为艺术[J].现代广告,2006,(9):74-75.

作者:高艳艳 王文华

媒体创意户外广告论文 篇3:

《数字报刊编排与制作》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摘要:以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多元化考核、成果转化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软件类课程《数字报刊编排与制作》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课程改革、项目教学、软件课

《数字报刊编排与制作》课程属于与专业联系较为紧密的软件课,一般出现在网络与新媒体、艺术设计、出版印刷等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当中。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制作多种精美的出版物,如书籍、手册、宣传单、报刊、杂志、广告、产品外包装等。它的实际操作软件一直跟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而变化,比如由初期的PageMaker、方正飞腾到现在的Adobe InDesign、方正飞翔等等。

不同专业对该软件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有一定的差别,如设计类专业强调设计理论知识的运用,高职类学校强调模拟公司的体验式教学,因而结合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特色针对该课程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是十分必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较熟练地在设计公司、企事业单位从事平面设计、版式设计的相关工作,提高就业能力。

本课程在不断的教学实践探索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设计上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细化章节知识点,丰富线上资源

传统的软件课多是逐一地介绍菜单、命令的教学方法,部分讲解难免枯燥。所以对章节知识点的细化尤为重要,不一定要完全按部就班的按照菜单顺序来讲解,可以参照案例来设计更灵活的组织编排方式。此外,软件课还常常面临着跟随老师的讲解操作看似学会,一旦自己单独动手,就完全想不起来操作步骤的情况,所以针对软件课程建立线上资源教学视频,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可以让学生在课下也有更多的时间来重温和复习。

本课程在超星学习通建立了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并配套建立了丰富多样的案例库,内容涵盖户外广告设计、期刊封面设计、创意海报设计、名片设计、杂志内页设计、新年贺卡设计、菜谱设计、书籍长文档排版等等各个方面,以丰富的案例来培养同学们的审美素养,锻炼实战操作能力。同时,软件类课程如果是仅仅依靠为数不多的学时安排,很难学精学透,故而我还为同学们提供了海量的进阶版课外拓展教程,为其课下的练习和钻研提供方向。

二、灵活运用项目式教学方法和手段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1]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2]

软件类课程的实践动手操作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自己多练习多做案例,操作技能和设计意识才能逐步提高。在该课程中,我们与学校科研处合作,建立了实践基地,负责《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学报》的整体版式设计、编辑排版以及校对的相关工作。同学们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紧密配合,反复修改调整,三年时间共出版了12期学报作品,每期页数在96页左右,熟悉了一本刊物从设计到征稿到编排到校对的整体流程,尤其是排版中对公式图表的处理、对标点符号参考文献等的规范表达,在实战中逐渐达到了专业水准。

除此之外,该课程还承接了本校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的院刊《华夏艺苑》的制作,从刊物命名、封面封底设计、目录设计、板块名称、内页版式设计、校对排版等各方面均由学生自主完成,老师负责审核把关。这些项目的引进和融合都极大的锻炼了同学们的动手和制作能力,也为他们今后从事相关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课程设计完美衔接行业相关比赛

这门课还专门开设了一个2周的课程设计,用于学习传统出版物制作之外的新型交互式E-pub和h5制作,这也更能够体现网络与新媒体的专业特色。该课程设计的作品直接和全国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对接,该比赛由中国编辑学会、韬奋基金会、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等机构联合主办,是业内较为有代表性的大型赛事。同学们按照官方的参赛要求来制作相应主题的融媒体交互式作品,弘扬优良传统,感悟优秀文化。部分作品在大赛中获奖,既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也为学生毕业设计作品的制作提供实践基础。

四、上机严格要求,实行多元化考核

除了积极引导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之外,软件课程的多元化考核也十分必要。本课程平时成绩占40%,由考勤、上机案例、平时作业来综合评定,每次随堂案例操作都按照提交时间和质量进行评分,极大的提高了同学的学习效率,基本上杜绝了以前小部分同学偷懒的行为,上课的积极性更高。期末考核占60%,以大作业的形式提交数字报刊编排作品,作品主题与“莓课堂”亲子公益项目相结合,要求版面布局合理,美观大方;内容新颖独特,有感染力;色彩鲜明,搭配得当,有冲击力;信息量大,图文声相配,主题突出;并有一定技术含量,能够合理的应用特效。为了更好的保证作品质量,同学们常常在老师的指导下花一个月的时间来反复修改和打磨,以期达到最佳呈现效果。

五、玩转第二课堂,推动成果转化

本课程还与“莓课堂”亲子公益项目相结合,玩转第二课堂。“莓课堂”是本人主创,依托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而诞生的教育课堂。该专业的大学生通过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推出系列有创意的新媒体文化产品,帮助父母解决育儿难题。同时,也为部分城镇周边的学校提供公益服务,将趣味化的课堂带到有需要的地方。

目前團队有5个子项目板块,分别是“莓课”“莓玩”“莓拍"“莓淘”与“莓公益”。其中, “莓课”是我们主要运营的板块,每年和《数字报刊编排与制作》课程相结合,根据时事热点、红色思想和传统文化等特色化主题内容,定期推出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及作品。包括“莓课堂”共和国勋章、“莓课堂”28天电影文学伴读、“莓课堂”60天经典文化故事、“莓课堂”36天职业启蒙百科、“莓课堂”大咖伴我行、莓伴读故事会等等。

此前在居家隔离防疫的日子里,我们心系全球疫情局势,制作了名为《疫路童行》的抗疫特刊,包括世界篇,中国篇,武汉篇三本。其中,世界篇带领小朋友们了解镜头下全球各地的真实现状,也用简单易懂的方式为小朋友们带来疫情科普;中国篇则具体讲述了从一线医护人员到居家防疫的普通人的抗疫故事;武汉篇聚焦我们的英雄城市武汉,分享在这座勇敢的城市里的悲欢离合;我们还制作了16部原创儿童绘本,为小朋友们开启一段奇幻的故事之旅。

得益于多年来的成果积累,“莓课堂公益亲子项目”2020年9月在湖北省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斩获银奖,2021年7月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省级银奖。

总体来说,《数字报刊编排与制作》的课程体系改革,体现在课程大纲的更新与特色化,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考核标准的多元化,并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引进和第二课堂的补充,极大的提高了同学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设计编排的综合能力,为今后在实习与就业中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强.项目教学法下艺术类专业第二课堂“竞赛教学模式”研究[J].轻工科技,2021,37(11).

[2]金新娟,郭金旭.项目驱动式混合教学模式在软件课群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5).

作者简介:

夏莉霞,女,汉族,1983-10,湖北武汉人,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副教授职称,硕士学历学位,研究方向:数字出版与新媒体传播。

课题/基金项目: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字报刊编排与制作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1934)。

课题/基金项目: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字报刊编排与制作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1934)。

作者:夏莉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公交查询系统设计论文下一篇:引导学生西方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