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治观念法制教育论文

2022-04-13

小编精心整理了《大学生法治观念法制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网络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提升具有重大的意义,但也应当看到网络对大学生法治观念形成也有深刻的负面影响,面对这种影响,应从建立国家网络媒体舆论监控体系,营造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的社会环境,加强和改进学校法治观念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控能力、明辨是非能力,注重网络法治观念的培养等方面,提升大学生法治观念,增强大学生的全面素质。

大学生法治观念法制教育论文 篇1:

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现状及建议

摘 要: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法治观教育存在着现实的困境: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欠缺和匮乏;传统文化影响下法治观念淡薄;法治大局意识不强;校园生活中的不法治现象等等,这些都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重视法律理论课程,做好法治教育;严格依法管理学生事务,实现法治实践;坚持党的领导与法治相统一;综合运用各类载体,建设校园法治文化;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关键词:法治观教育;现状;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就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1]。大学生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民,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开展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大学生的法治观教育及其效果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一、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中小学的教育中,学生遵纪守法教育是重要内容。大学生有着一定的法治观念也是得益于此。但是,从部分大学生的行为表现来看,与他们所接受的遵纪守法教育不相吻合,知行脱节的现象突出。

(一)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匮乏

一个公民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才能具备法治素养。从1986年起,教育部在大学里开设法律课程,就已经“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直坚持对大学生进行法治观教育。但是,对大学生进行法治观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定的法律知识。从大学非法学专业的课程结构来看,涉及法律知识教育的课程只有唯一一门,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我们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版)》中看到,在内容设置方面,介绍了法学基本理论、法治的基本观点、我国部分的法律制度概况。由于该门课程既是大学公共课,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到法律部分的内容又较为枯燥,考核方式单一,以进行试卷笔试为主。大学生只需要熟记背诵,就可以获得很好的考试成绩,也就不自觉地认为这门课程是生硬的说教,考试就是挣学分,更不要说学习法治精神和部分法律的知识,因而导致他们学习兴趣不浓、效果欠佳。

(二)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影响法治观念

“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比较少。”[3]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人们的法治观念起着抑制作用。尤其是“人治”、“人情”等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深刻,以家长制、宗法关系等旧思想为代表,已经浸润在人们的潜意识当中。而我国推进法治建设的时间尚短,社会上“权大于法”,办“人情案”或“关系案”等负面现象时常出现,这些现象影响着大学生法治观念形成。因此,大学生对我国社会的法治建设状况,也表现出了模糊的态度。据调查显示,当询问到大学生对我国法治建设状况的认知程度时,“几乎有一半的同学回答说‘知道一点’。”[4]部分大学生依法维权的意识非常弱,用法维权的行为更少。面对涉及到自身合法利益和法律问题时,他们更多的是采用“跑关系”、“跑人情”、“花钱请客送礼”等方式处理,有的甚至忍气吞声、逆来顺受。

(三)大局观念和整体意识的缺乏

现今,在校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在物质产品较为丰富,且宣扬个性的社会,他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守规则的心理,无视法律法规,大局观念、整体意识薄弱。他们成长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时期,敢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同时也欠缺鉴别能力,容易受西方社会思潮和社会一些负面因素的,因而失去判断能力。有部分同学受社会上错误言论的“蛊惑”,认为只要我不违法,我啥事都能做,法律就跟我没关系。这些错误思想在他们当中有一定市场。他们时而讨论这些问题,对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不够自信,对社会主义法治不够自信,这些都是大局观念、整体意识不够的表现。

(四)日常生活中的不法治现象,削弱了法治教育的效果

只要是“沾亲带故”的亲朋好友等等,明知违规不合法,也给“开绿灯”办理,这种无视法律法规的行为并不少见。近年来,高校被频频推上被告席且败诉的案例一直不断,高校学生管理与法治精神不吻合的现象突显出来。个别人为了某种原因为违纪违法的学生求情、徇私庇护学生、不按法律原则办事、重罪轻罚、有罪不罚、内部解决等等现象,使大学生成为可以不守法的特殊人群。这些现象违背法治“平等、正义”原则,传达出的对法律权威的轻视,摧毁了青年学生不甚牢固的法治观。这是一个应该严肃对待的问题。高校依据法律法规和本校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但存在理解认知偏差、有章不循或难循、跟不上现实变化等状况,更多的是人治而非法治,因此,某些制度也就难于达到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遵纪守法意识的目的。

二、对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建议

要“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5]针对当前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存在的问题,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内在关联,通过“理论教育”和“依法管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系统化、常态化和动态化。

(一)重视法律知识课程,做好法治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6]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观教育在“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等方面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大学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促使学生“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目标,进行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法治精神的教育。对该门课程教育效果评价的具体考核方法,就是使用考试检验教育效果,并且绝大多数新生的考试成绩都能够达到优秀或良好。仅从考试结果这一角度来看,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成功的。但是,我们仍然要看到理论教育与大学生行为表现的差距。法治观教育首先是要落实到法律知识的教育上,让大学生不仅具有法治理念和法律意识,同时掌握部分具体的法律知识,尤其是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例如“劳动合同法”、“知识产权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等,教育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法律。对于非法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主要是培养他们的法律学习能力和法律思维能力,必须通过加强该门课程的教育,使大学生增加法律知识积累,大学生才有可能将法律知识内化为法治观念,进而促进他们养成法治行为。

同时,在日常“形势与政策”课中。它主要是对党和国家的时事进行学习,很少涉及法治观教育。在其余时间内,虽然要求学生自学,但大多数学生对于法律或法治置之不理,更不用说自律。因此,在“形势与政策”课中,更应该长期将“法治”观念作为重要内容。

(二)严格落实依法治校,注重法治实践

法治观教育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校园法治实践,使法治观教育更生动和形象,实践案例能让大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法律观念和法律规范。高校实践法治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律知识竞赛、法制宣传活动等,形成多种形式的法治实践。其中,学生事务管理制度的法治实践是确保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重要保证。法治观念所要求的大局观念及整体意识要从日常管理做起,使他们明白“无规矩不成方圆”,按照法治原则或精神办事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日常管理中,要有意识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注重法治实践,依法、依规对大学生进行管理,“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7],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来说,用说教方式进行法治观教育,远远不能与现实的法治实践相比。他们有着一定的民主和法律意识,不光在看你老师怎么说,更看重老师们是怎么做的。只有通过法治实践,培养他们的法治观,要帮助他们养成“懂法律、循程序、尊法理、守制度”的法治行为。在日常的纪律教育中,一定要体现法治原则和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及学生管理,就是要使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很好体现规范意识与大局意识,使法治观念的培育更具科学性与长效性。

(三)运用各种载体,建设校园法治文化

高校应该以依法治国为契机,以践行社会主义法治观为抓手,充分利用好校园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使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地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8],“将平等自由意识、权利义务观念、规则意识、契约精神等理念”[9],渗透到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中,形成人人参与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氛围。鼓励大学生参与法治环境建设,增强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中体现出法治的“人本”关怀,形成“民主、和谐、平等、公正”的法治环境。结合大学生实际的方式方法,开发符合大学生性格、行为特点而他们的新载体方式。新媒体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载体,“深刻地影响着民众的思想观念、政治认同和价值判断等”[10]。在新媒体平台的搭建上,高校可以有重点地建设网络法治教育载体。以校园网为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平台主阵地,可以利用新媒体传播国家法律法规,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他们的法治观念。另外,也可以利用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载体,使他们在实践参与中自觉提升法治观念。

(四)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法治能力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对大学生开展法治观教育的直接主体。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首先要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抓起。培育他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使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扬人民民主,又要依法办事,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建立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意识。在大学中,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师和学生管理者,都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管理工作要体现育人导向,把严格日常管理与引导大学生遵纪守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结合起来”[11]学生管理者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必须予以制止和教育;对学生的违法行为,有必要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运用法律处罚这一手段,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此过程中,要秉公执法、不徇私情,避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否则,不利于良好校风的形成。因此,法治观教育的成败关键是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教师和学生管理队伍认真执行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那么实现学生工作管理法治化,就能落到实处。

三、结语

大学生的法治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的各个部门协同努力。“我们要持理性的态度,既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知法、懂法,善于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懂得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12]因此,大学生法治教育既要有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改进,也要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进步,是理论教学与管理实践的结合,也是在方式方法与时代潮流的结合。法治观教育的改善对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实现“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2〕中共中央关于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001).

〔3〕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2.

〔4〕杨冠声,尚绪芝.大学生法治观念的一般调查与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9,(6).

〔5〕〔6〕〔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7〕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90.

〔8〕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8.

〔9〕教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J].云南教育(视界)2013,(2):15.

〔10〕王学俭.李迎娣.依法治国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调适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6,(2):192.

〔11〕邹再金,陈立言.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的“三维”机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4).

〔12〕赵德友.论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现状及培养路径[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35(1).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作者:冷向宇

大学生法治观念法制教育论文 篇2:

网络时代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途径

摘 要:网络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提升具有重大的意义,但也应当看到网络对大学生法治观念形成也有深刻的负面影响,面对这种影响,应从建立国家网络媒体舆论监控体系,营造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的社会环境,加强和改进学校法治观念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控能力、明辨是非能力,注重网络法治观念的培养等方面,提升大学生法治观念,增强大学生的全面素质。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法治观念

大学生法治观念是指以大学生的法律观、法治观和法感情为基础的一系列法律观念,它是大学生在参与有关法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自身认识发展的内化与积淀。法治观念是客观的法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关于法律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其主要内容包括守法观念、法律至上观念、平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民主观念等。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理应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和较强的法治观念。

一、应重视网络负面消息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影响

当前,网络负面消息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网络负面消息影响大学生守法观念的形成

从一些权威调查数据来看,当前高校大学生中的大多数人法治观念较强,他们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在自己的生活、社会交往中,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在心理上认同大学生守法在国家的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的守法观念还不完善,他们之所以守法,是害怕被法律惩戒,而不认同大学生作为社会个体应当守法。大学生守法观念的形成,不仅受到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还受到社会中的个体因违法而遭受惩罚产生的警示作用的影响。同时应该注意的是,当前在网络中各种法律案件的报道,对大学生的守法观念的形成发生了正面或者负面的作用。法律案件在网络报道中存在不恰当的犯罪细节描述,犯罪分子面对严惩后的死不悔改的样子,使得一些大学生对违法犯罪产生了侥幸心理,甚至有的大学生从中学会了犯罪的一些手段和方法,显然网络负面消息催生了部分大学生犯罪的欲望,对他们守法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網络负面消息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对法律的权威地位产生了怀疑

法治国家大学生的基本共识就是遵纪守法。当前,网络中传播正能量的报道,使大学生们认识到了只有凭借法律,才能正确维护广大公民的合法权益,也认识到了法律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的重要作用。在大学阶段,非法律专业的学生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法律基本常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与现代法治社会中必备的法理认识、法律精神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大多数大学生对法治、法制、法律的认识含混不清,忽视了科学、民主、法律至上等价值观念的培养。缺乏系统的法理知识的学习和法律精神的熏陶,当前,网络负面消息的出现,也使得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一些权大于法的报道,使得一些大学生有了不正确的想法,如在现实社会中,人的权力可以超越法律,干涉法律的正常执行。由此导致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区分法治与人治,甚至对人治还抱有一丝幻想。当受到侵害时,不是寻求法律的帮助,而是寻求某种社会关系的帮助。因此,网络负面消息使大学生对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的认识产生了冲击,对法律权威的地位产生了怀疑。

(三)网络负面消息的影响,使得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

作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促进公平正义等观念,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持赞同和认可态度,他们认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完善。但是,由于受网络负面消息的影响,且大学生法治观念尚处于不完善和不成熟的阶段,所以,部分大学生还存在法律信仰缺失的问题。有部分大学生对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促进公平正义等观念持有怀疑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自觉遵守社会秩序、主动维护法律权威的意识仍有欠缺,面对社会中存在的违法乱纪行为采取消极处理方式、缺少维护公平正义的勇气。这些表现实质上是法治信仰的缺失。法治信仰是对法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大学生法治信仰的缺失,可能逐渐演变为对犯罪分子违法行为的漠视和法律虚无主义的盛行。也有部分大学生从网络负面消息中,得出结论,甚至认为资产阶级的民主才是真的民主,对当前我国的民主法治抱有不同程度的质疑。

(四)网络负面消息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对权利义务观念的理解出现偏差

权利与义务是法律的实质和核心,权利与义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世界上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只有权利与义务达到统一,相互联系,互相促进,法律权利与义务才能符合法治理念,才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法治观念。

大学生基本形成了权利义务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还是有的,但理解还比较片面。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倾向于强化自己的权利,弱化自己的义务;弱化对方的权利、强化对方的义务。这种权利义务的偏差,事实上带有较强的利己主义色彩。但是,当前网络负面消息的存在,使大学生对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认识产生了失衡。比如说,网络媒体中报道的个别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违法乱纪,不履行相应义务的新闻,普通公民只履行义务而不享有权利的新闻,使得一些大学生将个例误认为是普遍现象,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认识失衡。

二、网络媒体负面消息传播对大学生法制观念影响的原因分析

针对网络媒体负面消息传播对大学生法律认知的影响,应当进行必要的分析与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消减网络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法律观念教育,促进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提升。网络时代大学生法治观念现状不尽如人意,它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多层次的原因。从国家背景来看,政府相关部门缺乏严格的纠错把关机制,也缺少相关网络媒体立法,所以,常常导致网络谣言、虚假信息的盛行;从社会背景来看,虚拟网络中的负面消息反映了当今不良风气以及传统“人治”思想,这些都动摇了大学生法治观念;从高校教育方式来看,法治观念教育缺失、法治管理不到位使得学生法治观念缺少了至关重要的精神内核;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固有的生理、心理特性决定了法治观念的培育需要漫长的过程。因此,要想使大学生树立健康的、良好的法治观念,还需对症下药,探寻培育网络时代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有效途径。

三、依法治國背景下网络时代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途径

培育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是一个宏大系统工程,只有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目标一致,方向统一,内容衔接,功能互补的教育网络模式。

(一)建立国家网络媒体舆论监控体系

当今,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网络新媒体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向大学生高效传播法律文化知识,也可以向大学生宣扬色情、暴力、恐怖等负面知识。因此,国家相关部门更应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督与管控,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与过滤,对一些负面或者违法信息传播的个人和单位坚决予以处理,加大查处力度,打造法治国家的网络媒体环境。营造良好的环境,使得大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网络媒体。通过加强对法治观念的积极培育,积极宣讲法律知识,引导大学生走上健康向上的法治大道,使他们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二)营造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的社会环境

优化社会环境,端正社会风气,加大法律宣传力度,严格执法,规范执法,为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养成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关注更多的是网络新媒体,喜欢在网络新媒体平台上展现自我,所以需要加强新媒体的社会舆论引导力度,加强对法制教育的积极而又全面的宣传,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网络并且不迷恋网络,能够通过新媒体平台上的法律知识与法律案例的学习逐渐提高自身的法制意识和法制思维。同时,要发挥网络媒体行业自律协会组织的作用,出台和完善网络媒体机构从业基本行为标准,增强网络传媒机构的自律意识,加强行业的自身建设。

(三)加强和改进学校法治观念教育

当前在学校法制观念教育中,存在着强调重视法律知识掌握,而轻视法制观念培养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应该丰富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的途径和方法。首先,树立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新理念。高校教育应充分发挥网络在线教育的新优势,整合网络优秀教育资源,同时应具备全球化的眼光,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通过整合利用国际与国内的网络信息资源,特别是选择具有典型性、权威性和趣味性的网络信息来开拓大学生的法律知识视野,通过案例教学、典型法律案件分析,提高大学生应对法律事件的能力,使大学生法律认知的水平得到提升。其次,创新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的网络载体。高校注重巩固传统载体的同时,也要积极寻求新载体。如积极创建学校、院系、班级的微信公众平台、微博、QQ等,主动占领舆论宣传的新阵地,采取多种形式来宣传法律知识,更具体地向当代大学生传递,从而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最后,建立高校网络法治教育的监督机制。积极建立校园网络舆情监管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对于微博、微信、BBS、法律专题网站等媒介平台进行有效的舆情监测和预警。

(四)提高大学生自控能力、明辨是非能力,注重网络法治观念的培养

网络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需要提高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自控能力,使大学生清楚地明白一个道理,网络的不文明行为也是一种不文明行为,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也是要受到相应惩处的。从而使大学生减少网上不良行为、杜绝网络犯罪的发生。面对海量网络信息,大学生应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应有从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去伪存真的能力,理性对待各种不良信息的干扰。在网络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应当具备较强的信息抗干扰能力和信息辨识能力,这就要求通过不同的教育形式,加强大学生应对网络媒体、认识网络媒体、辨别网络媒体和驾驭网络媒体的能力,使他们免受负面新闻的不良影响。因此,当代大学生应主动通过网络媒体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权利义务意识与责任意识,提升法治观念。这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和自我教育形成合力,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网络媒体的有效互动,使得网络舆论阵地规范有序,始终传播正能量。

四、结语

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培育,不论是对大学生本人的发展,还是对家庭、社会和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法治观念的培育与确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事情,尤其在当今网络媒体极其盛行的社会大环境下,更是需要多角度、广视角、长时间、多样化的发展历程,因此,今后还需不断地努力与开拓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詹明鹏,钟晓玲,李娜.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状况及其原因分析——基于对广州地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抽样调查[J].青年探索,2010(2).

[2]刘琳.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教育的地位及其机制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作者:周长美 李立菊 魏连俊

大学生法治观念法制教育论文 篇3:

高校大学生法治思维的现状及其培育对策

【摘 要】大学生法治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但距离全面依法治国提出的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还有一定差距,大学生的用法能力普遍不高、法律理论知识不扎实、公平正义的法治观念有待进一步增强。为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提高教学实效性,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创新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观念;法治思维;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党的十八大报告又进一步强调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中提出:“法制教育作为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重要载体,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2016年3月1日施行的新《高等教育法》第4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建设者之,同样也是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实施和实现法治中国的重要力量。因此,加强与重视对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内容的重要要求,也是贯彻落实《高等教育法》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精神的正确做法。

1 高校大学生法治思维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契约精神和法治思维现状,课题组通过问卷星发放调查问卷,以QQ和微信邀请等方式发放给大学生填写,并指导大学生深入到广西民族大学、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大学进行调研,截至12月16日,共收到574份调查问卷,有效率为100%。调查对象为男大学生34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9.76%,女大学生为23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0.24%,其中大一的学生为269人,占46.86%;大二的学生为23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1.46%;大三的学生为64人,调查总人数的11.15%;大四的学生为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0.52%。

1.1 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有所提高

《党的十九大报告》曾指出,十八大以来,全民法治观念进一步提高。事实确实如此,通过我们持续几年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关注,大学生这几年在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1.1.1 大学生的契约精神不断提高

在调查“你对契约精神重要性的认识”时,53.31%的大学生选择了“很重要”,有34.49%的大学生选择“重要”,有11.32%的大学生选择“一般”,没有学生选择“不重要”选项。在调查“你在签订合同之时是否会认真审查合同的内容”时,有539人的学生选择“会”,占被调查总人数的92.16%;有42人选择“偶尔会”,占被调查总人数的7.32%,只有3人选择了“从来不会”,占被调查总人数的0.52%。在调查“学生假期打工或者兼职时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态度”时,有74.91%的大学生选择“主动签订”,有18.99%的大学生选择“被动”和6.1%的大学生选择“无所谓”。在调查“签订合同后的做法”时,有90.07%的大学生表示会“严格遵守”,8.71%的大學生选择“一般遵守”,没人选择“不遵守”和“无所谓”。

1.1.2 大学生的维权意识强,并且能正确对待诉讼

在调查大学生对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态度时,有348人选择“坚决维权”,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0.63%;有219人选择“视情况而定”,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8.15%;只有5人选择“不维权”,占被调查总人数的0.87%。在调查大学生对打官司的看法时,有90.42%的认为“很正常”,只有2.44%的人认为打官司是“丢脸的事情”,有7.14%人选择了“无所谓”。

1.1.3 大学生有基本的法律常识,但是了解不透彻

在调查“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哪天”时,只有49个学生答错,答对的学生为525人,占被调查人数的91.46%。在调查“违法和犯罪的区别”时,有414人选择“知道”,占被调查人数的72.13%;有152人选择“不知道”,占被调查人数的26.48%,只有8人选择“不知道”。在调查“我国地位和法律效力最高的法律是下面哪一种”时,答对的大学生有53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93.03%。在调查“‘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如何理解”时,有271人选择了“非常有理”,占被调查人数的47.21%,有298人选择了“视情况而定”,占被调查人数的51.92%,有5人选择“没有道理”,占被调查人数的0.87%。

1.2 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虽然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大学生法治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但距离全面依法治国提出的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还有一定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的用法能力普遍不高。在调查“大学生是否会写民事起诉状”时,有358人选择“完全不会”,占被调查人数的62.37%;只有90人选择“会”,占被调查人数的15.68%;还有126人选择“基本会”。

二是大学生的法律理论知识不扎实。在调查“大学生了解的基本法律”时,问卷例举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法》、《合同法》《刑法》等法律,结果有415人选择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占被调查人数的72.3%,其次为《合同法》,占被调查人数的45.3%,再次为《民法》,占被调查人数的37.28%。选择《刑法》的有36.59%。由于消费侵权现象比较普遍,而且各种媒体对消费普法宣传力度的加强,大学生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基本知识了解得较多,其他的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只是听说,对其内容基本不了解。在调查“我国一般诉讼时效是多少年”时,选择对的大学生有283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0.32%。在调查司法部门时,只有不到30%的大学生全答对,不少大学生不懂执法和司法的区别,司法部门和执法部门有哪些也不太明白。三是公平正义的法治观念有待进一步增强。公平正义是法治思维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实现正义方面,程序正义是看得见的正义,远比程序正义重要,但是,在调查“在维护正义时,你认为实体正义重要还是程序正义重要”时,只有7.67%的大学生选择“程序正义重要”,56.79%的大学生选择“都重要”,34.49%的大学生选择“实体正义重要”,还有1.05%的大学生选择了“都不重要”。

上述问题的出现既有大学生方面的因素,也有高校和教师方面的因素。在调查高校开设法治教育课程时,学生对于学校除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之外是否还开设有其他的法治教育课程,有128人选择了“没有”,有108人选择了“不清楚”,只有338人选择了“有”,占被调查人数的58.89%。由此可见,不少高校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没有普及法治宣传教育,大多数学生只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学习基本法律知识。但是,由于大多数高校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师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因此,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法律知识部分要不略讲,要不讲得不深入,导致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在调查“你认为你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任课老师讲授法律知识的水平”时,有272人选择“高”,占被调查人数的47.39%;有169人选择“很高”,占被调查人数的29.44%,选择“一般”和“说不清”的分别为17.77%和5.4%。在调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任课老师是否法律專业毕业”时,有33.28%的大学生选择“是”,有14.11%的大学生选择“不是”,有52.61%的大学生选择“不清楚”。

2 高校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实践教学对策

法治思维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人权保障、正当程序等内容。因此,法治思维的培育不仅仅是法律知识的传授,更是将法律观念内化于心,强化契约精神的遵守,因为契约精神内在地包含了法律至上、正当程序和权力制约。因此,本文主要从实践教学方面探析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对策。

2.1 课内实践教学对策

课内实践教学主要是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开展的课内教学。因为该课程的第五至第七章都是对大学生开展法治观教育的内容。

2.1.1 模拟法庭教学法

模拟法庭对于法律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做起来相对容易,但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则有一定难度,一是所学法律知识有限,二是教师课时有限。因此,要开展模拟法庭教学,必须做好顶层设计。整合现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律部分章节,将实体法和程序法的重要知识点转化为模拟法庭实践。模拟法庭教学中学生可以学到法院的管辖制度、诉讼制度、审判程序和实体法中的知识点,如刑法、民法等。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学生能更加深刻地掌握我国诉讼程序,最直观地感受法律的威严和公正。笔者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时,每年均组织学生开展此项活动,学生也非常乐意扮演各种角色。事实证明,这种方式也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课题组在对大三学生进行回访时,发现参与过“模拟法庭”活动的学生对诉讼法的知识点记得较牢,法治思维基本养成。

2.1.2 “视频+讨论”教学法

视频教学带给学生的直观性是普通说教式教学没办法比较的,所以对于知识性较强并难以理解的法律知识,老师可以用典型视频片段组合播放,并适时配以讲解,同时让学生参与讨论。

2.2 课外实践教学对策

课外实践教学还包括学校开投的法律教育选修课程和每学期开展专门的法治教育,这些内容既可以由专任教师完成,也可以由辅导员指导完成。具体做法如下:一是任务驱动法。做法就是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课外查找资料完成任务,然后配合课堂教学相互咨询。在调查“假设学校开设法律选修课,你的做法”时,有427名大学生选择了“选修”,占被调查人数的74.39%,15.89人选择“无所谓”,占被调查人数的51%,只有58人选择“不选修”,占被调查人数的10.1%。由此可知,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大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欲望还是很强烈的。二是以学生社团为依托,组建法律兴趣协会,开展法律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如法律知识竞赛、法治演讲比赛等。

参 考 文 献

[1]刘婷.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16.

[2]陈丽萍.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培育学生的法律素养[J].金卡工程,2010(11).

[3]吕东杰.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J].大庆社会科学,2016(4).

作者:莫小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落实三生教育论文下一篇:实践课程建设下播音主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