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管理提高质量

2022-07-20

第一篇:精细管理提高质量

坚持精细管理 提高产品质量

查显洲

随着我国纺织工业进入后配额时代,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使我国纺织行业既面临机遇更面临严峻挑战和各种坎坷。适者生存,勇者制胜,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自己。华茂几十年拼搏市场的历程,使我们深切的体会到:坚持抓精细管理,稳定提升产品质量,创出了品牌,创出了市场,成功走出了一条精品之路,从而在市场中树立并保持了良好的形象和企业形象。

一、坚持精细管理,确立以质量为中心的市场化经营战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最终要通过实物产品来实现与用户的交流与合作,而产品的质量就成为沟通双方的诚信纽带。有了过硬的产品质量,就能吸引用户凝聚用户,增强竞争优势,给企业带来好的效益。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早在八十年代中期,就确立了“以质量为中心”的市场化的经营理念。首先,我们从组织上充分保证。质量工作公司由总经理亲自抓,各分厂、处室由部门正职负责,也包括工会、宣传等党群部门。同时,我们坚持半月一次的质量攻关例会制度,对阶段性质量上的重点、难点问题,制定措施,统一协调,及时攻关,稳步提高。

二是突出质量工作的“四个优先”。即资金投入优先。在企业严格的目标成本管理中,不断加大对质量所需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人员安排优先。严格保证质量技术、试验、检查和操作需要的人员;物资保障优先。对于质量所需的专件和器材等物资,定点采购,确保物资供应质量;服务配套优先。保证设备维修、空调滤尘、废棉处理,生产环境等环节,符合质量系统的要求。

三是增强制度的约束力。九十年代中期,我们就制定了《质量管理奖惩条例》,被称为是我们企业的“质量法”。我们用意是使每一个员工在思想上牢牢记住,华茂要稳定发展,质量管理就必须有严格的规矩。作出突出贡献的给予表彰或奖励;造成事故或损失的从严处理,直至除名。经过长期的养成教育和实践,使得公司上下的质量意识变成良性习惯,严谨的工作质量确保了品质的优良,质量波动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四是分配中实行质量否决权。在华茂的分配考核5:4:1模式中,质量比重占50%。员工特别是中层管理人员的收入,关键取决于质量工作的完成情况,并且是党、政、工捆在一起,奖罚同等,实行质量否决权。

多年来,由于我们在各项管理和工作中都能服从和服务于质量管理这个中心,从而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政令畅通,指挥有力的质量控制的管理网络,使得精细管理的每一项措施得到了较好落实。

二、坚持精细管理,满足用户需求,不断提升品牌效应和效益。

一个企业能否保持长盛不衰,并始终保持较强的竞争优势,关键还在于产品质量,特别是品牌产品的品质。面对纺织市场竞争压力与日俱增的严峻挑战,面对用户质量要求的越来越高、越来越挑剔,我们始终把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的生命线,二十多年如一日,以用户满意为标准,从难从严,从细从新,紧抓不松,形成了我们较强的核心竞争优势。

提升品质的过程,就是持续创新的过程,市场永远是选择最好的,而“最好的”标准就是用户满意。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如一的强化这一市场化质量管理理念。

——在质量保证体系上做到“严”。通过强有力的组织协调和强化执行力,把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的每个要素及循环管理,认认真真落实到位。

——质量考核上坚持“紧”。市场竞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你的产品达不达到几个质量指标,最终取决于用户的需求能不能得到充分满足,只有满足用户“挑剔”甚至“苛刻”的要求,才能占领市场赢得主动。因此,我们始终以用户要求

的高标准来锻炼企业,每年修订和加严质量指标几百项次,对主要质量指标增加下限值考核。

——在质量水平上追求“稳”。产品一时的质量好是能够做到的,而要质量好且又长期稳定却是不容易的,但这正是用户需求的,质量管理的真功夫、硬功夫就体现在这里。

——在质量管理上做到“细”。把质量管理的第一道工序放到田间,从棉花下种,到采摘、收购、轧花等环节进行全程跟踪、把关和指导,确保做到投精料、产精品。

纺织的流程性决定了其质量控制的难度和产品质量的随机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生产中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每一项工作都做到位、做到完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质量的高水平。为此,我们在质量上创造了一整套以“指标提升、攻关推进、整体提高”为目标的、严密的“质量目标管理体系”。一个阶段的质量攻关目标的实现并稳定后,又提出下一个攻关课题,一环扣一环,一年一个台阶,如此循序渐进,永不停步,从而逐步发展并形成了具有华茂特色的质量技术以及管理模式。目前,我们正在开展“降纱疵、攻下机”的质量攻关目标,这将是纺织产品质量水平的新境界,这必将为我们产品质量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开辟新的天地。

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今天用户要求的质量,已经不是单纯的指标合格问题,而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为此我们提出了质量“五要素”,即质量包括了指标质量、实物质量、长期稳定的质量、包装运输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以及合同的履约、用户意见的落实、特殊要求的满足五个方面的统一体,并把这五个要素都放到企业生存的高度来对待,不能有丝毫马虎。

如今华茂的纱线主要品质基本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成为高档优质产品的标志。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精打细算,华茂的管理模式被誉为是我国纺织业“精品模式”的典型代表。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高端用户,不断为企业带来新的市场机遇。十年磨一剑,质量的高标准和稳定性已经成为华茂产品的重要竞争优势。

三、坚持精细管理,不断以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当今市场,产品竞争实质上是技术的竞争、创新的竞争,技术创新是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的核心。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技术进步与产品创新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途径和灵魂。

当今市场竞争表明,要想在技术上取得进一步突破,满足国际高端产品用户日益提高的要求,就必须用新技术对传统棉纺业生产进行改造和高度渗透,不断提高自身技术创新的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高劳动生产率,奠定新的基点,为传统技术的发展打开新的空间。为此我们始终把“以科技进步来推动发展”作为企业的生命线,在项目的选择及技术引进上,坚持走“投入精、起点高、见效快”的发展道路,把技术进步作为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效益的关键手段,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以能够立足于国际国内同行业一流水平上。

近年来,我们先后投巨资进行设备的更新换代,重点放在清梳联、精梳机、自动络筒机、无梭布机以及国际一流的调试和检测仪器等高端设备的改造和引进上, 2001年以来,我们先后利用配股资金1.7亿元,实施了“四万锭国产新型棉纺成套设备工业化实验基地技改项目”,提升了公司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为延伸产业链,追求效益最大化,我们与深圳纺织集团股份公司共同投资5000万元,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烧毛、丝光及中和漂染生产线,使产品附加值得到提升,市场得以扩大;利用国债和自筹资金引进了321台当今世界一流的无梭织机,建成了替代进口的高档服装面料生产线;2003年,再次利用配股和自筹资金,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投资5亿元的“十万锭紧密纺技改项目”,去年全部结束,尤其是全引进的两万锭紧密纺成套设备,填补了我省该项设备的空白。十万锭项

目的建成,不仅增加了我们高档棉纱的技术含量和市场份额,而且增强了品种的竞争力。产品投放市场就十分抢手,受到用户的广泛认可,大大提升了企业竞争力的平台。

外延的发展带动了内涵的创新。我们除了利用国债资金和募集资金实施技术改造项目外,每年投入的常规技改资金始终保持在2000~4000万元,这些资金的投入,使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大大增强。积极引进,立足消化,注重创新,大大提升了产品制造水平,既保证了棉纱质量,又满足了高档面料的市场要求。硬件是基础,软件是保证。多年来,我们坚持精细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严抓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力求做好“五个方面”工作,即用爱护眼睛的意识维护好每台机台;用精细缜密的态度保养好每个部位;用一丝不苟工作质量减少台差锭差;用科学先进的工艺满足每个品种的要求;用严格细致的指标考核保证设备的运转效率。

先进的精良装备不仅成为华茂技术创新、品质高档和产品精品化的重要保障,也成为企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长期的技术积累,在积累基础上的再创新,最终达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的成效正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回顾华茂几十年持之以恒、严抓精细管理的艰苦实践,我们感到,一个企业在其发展的萌芽和成长阶段,可能有一些偶然因素,决定企业长盛不衰,持续发展最终还是要靠优势,靠核心竞争力。在后配额时代,各种技术壁垒、贸易壁垒等障碍,无一不在考验我们的应变力和竞争力。我们将继续走自己的特色管理之路、优势之路,争取在高品质、高技术含量产品上不断有所突破,有所创造,为实现我国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的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第二篇:强化学校精细管理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008----2009学第一学期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以来,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总结起来,我们的成功做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教师队伍建设,促良好校风形成。

教师是学校的生命,师强则校强,师衰则校衰,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建设一支师德过硬,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因此,这学期我们把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抓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学校建立了政治学习制度,坚持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记学习笔记和写心得体会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教师人人有政治学习笔记,每学期写两篇心得体会。一学期来,全校教师人均记笔记50多页,写心得体会两篇。坚持不懈的政治学习提高了广大教师的思想认识,为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抓教师的业务提高。我们以听评课活动和教研活动为载体,要求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1节,校长不少于两节。本学期还组织公开课四节,通过马丽、王珂、谭相锋、王丽娜青年教师的公开课教学,总结教学得失,进行典型引路。除此之外,我们还坚持周三晚开展教研活动,具体进行专题研究,试卷分析、学困生转化经验交流等。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提高了广大教师的业务能力。三是健全管理机制,全面落实责任制考评,对责任制的考评工作实

行周小结、月评比、年终总结,并且做到了记载评实考核公平,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抓学生管理,促良好学风形成。

这学期以来,我们努力探索新形势新课程下学生管理的有效方法。一是以“创选评”统揽学校工作,实行值周员负责督促、值周员检查评比的工作机制,每周评出模范班级和差班级,通过选优评差活动,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二是认真做好双差生的转化工作。开学初各班通过调查摸底、分析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双差生转化措施,并狠抓落实促其转化。通过考试及日常表现看全校在册双差生不同程度有所转化。五(2)班张佩、马博博,六(2)张玉有、张涛等13名同学的进步尤为突出。三是各班在学生中大力开展安全教育和良好行为养成教育,促进了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

目前,在我们学校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良好风气已经形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抓常规教学,突出工作重点。

常规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工作中,我们按照咸阳市常规教学要求,精细管理,严格要求,既抓落实又抓创新。本学期我们以常规教学工作为核心,以全局贯彻落实《咸阳市中小学有效教学基本要求》为重点,认真开展各项工作。一是抓有效备课。我校积极推行集体备课,精细备课内容,创新教案形式,重视教学反思,严格执行教案签字制度。实行超前备课,提高备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二是抓有效上课。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活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益。与此同时,我们下大力气突破制约我校教学质量

提高的两大障碍。一是突破学困生障碍。对学困生建立档案,分层次指导,以优带差逐步转化。二是突破薄弱年级障碍。我们针对五年级生源复杂,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配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予以加强。一学期的实践证明,我们在常规教学中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成绩是显著的。

四、抓制度落实,强化过程管理。

精细的管理制度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力保证。本学期我们以精细管理为理念,一手抓制度的建立健全,一手抓制度的全面落实。根据教学管理制度,全学期共组织学生单元过关测试5次,月考测试4次,教案作业检查4次,进行试卷分析3次。组织赛教活动1次,评选优秀执教者3名。开展教学专题研究5次,评选出优秀教学论文5篇。根据学生管理制度,评选出学习优秀学生60名,召开表彰奖励大会一次,召开学生家长会2次。组织学困生转化经验交流两次。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我们还在学生中开展了数学知识竞赛,有奖作文竞赛和安全知识竞赛。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促进了制度的落实,强化了过程管理,而且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总之,本学期通过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校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良好的教风学风基本形成。但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诸如放学路队纪律还不尽人意;学生的良好行为养成教育还有待加强;学科间的教学成绩还存在不平衡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广大师生不懈努力,共同解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强化学校精细化管理,全面落实有效教学要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为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再创辉煌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推行精细化管理,扎实提高教学质量

——沙洋县官垱镇大文小学

在沙洋县2014年的小学教学质量检测中,我校的成绩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这一成绩的取得,一方面在于我校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尤其是毕业班的教学工作,立足校本实际,优先保障其教学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得益于我校倡导的“把简单的事情做好,把平凡的事情做精”这一理念,学校要求老师们在工作中关注细节,精准要求,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功夫。可以说,精细的态度和方法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和保证,而精细化的教学管理也成就了我们大文小学的今天。

一、落实干部、教师队伍的精细化管理

(一)领导明确分工,做到责任到人。

我校细化落实干部的教学管理责任,在教学管理中既要抓全面,更要抓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领导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学校落实《大文小学领导班子成员学习工作行为准则》,并按照“议事、做事、做人、提升”四个层面规范领导干部的工作行为,要求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做到:用心做事、诚恳待人、服务教师、潜心研究。

2、为提高教学工作效率,保障教学质量。本学年度,刘凌云校长对班子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实行领导责任承包制,并作了以下分工:

一、二年级由政教主任负责;

三、四年级由后勤主任负责;

五、六年级年级由教导主任负责;校长统筹全局。

3、我校还通过《领导干部值周制度》细化落实值周干部的教学管理责任,全面掌控一周内学校教学工作的讯息,督察教师每日的教学常规,及时向校长反馈一周内教学的有关情况,在周一教师例会上全面总结一周教学工作,有表扬、有要求、有建议、有指导。

通过合理的教学规划,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方向更为明确,落实更为有效。

(二)精心培养每位教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多年来,我校一直把教师培训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创设一切机会促进教师的发展,营造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氛围,教师的发展态势良好。

1、开展练功活动。以教学八项基本功为主要内容,全面开展苦练硬功活动。活动注意训练方法和科学性和练功渠道的多样化,讲求实际、实效,做到练与用相结合,以用促练,以评促练,重在能力提高。

2、把好青年教师培训关。2012年,我校在县局的关怀下,分来了两位年轻的教师,他们光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经验。因此,我校把培养青年教师作为岗位培训工程的重点来抓,教导处对两位教师进行结对帮扶,指导其课堂教学工作,采取在工作中压担子,教学中多锻炼的方法,使他们迅速成长。

3、新老教师优势互补,整体优化。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老教师们能以深厚的业务功底,执着的追求意识影响着青年教师的发展。但在电子应用多媒体这一块,新教师又能将自己先进的教学手段及操作方法教给老教师,以达到新老教师共同发展。

4、评优创优。学校每学期组织教师参加“教学基本功比赛”、“优质课评比”、“现场论文撰写”等一系列的教学比武,促使学校教师发展。

5、扎实开展教研活动。学校定于每周四上午为教研活动时间,由教研组长组织组内成员开展活动。活动内容主要有:推荐好文章。组内成员轮流推荐经典文章、教育故事、教学案例,可以是名家的,也可以是自己写的,品读评议,根据感悟,写出心得。不仅提升了学习者的理念,而且促进了推荐者的自主学习。分享外出收获。外出学习教师展示学习成果,把所学新理念、新方法、新感悟与组内老师一起分享,使教师个人的收获变成大家的经验。同研一堂课。确定组内一人为主进行说课,其他教师共同商讨,汇聚集体的智慧推出教研组的课,然后指定教师上课,一起听评课,评议反思整改后再上课,不断提高教师的备课与授课实效。交流课题研究。老师们交流一周小课题研究的实践心得,如:交流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经验、教训、教育智慧和教学感悟,教研组成员共同关注,一起反馈,一起总结,一起分享。

“教师培训”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积极的效应,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与提升。

二、落实教学常规的精细化管理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以精细化的教学常规管理作为教学工作的重心,以优秀的教研团队带动教师的均衡发展,营造民主的“草根教研”氛围。让教研真正为教学服务。

1.加强教材分析。

每学期开学的第一次教研活动,各科组教师都会分学段一起研读教材,整体把握低、中、高年级教材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目标定位,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框架体系;老师们还会结合学情和已有教学阅历相互交流教学经验,交流有效的教学方法,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措施,为教好学生提前做好铺垫;低年级教师向高年级教师取经,提前了解高一年级教材的难易程度,提前做好预设;相邻两个年级的教师通过交流做好年级知识的相互衔接,包括知识的延伸与拓展,为向高一年级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学期中,我们通过阶段性质量检测及时进行教学质量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针对问题再次分析教材和学情,共同商讨对策,加以改进。

学期末,我们进行期末总结,包括:学生学情、教学方法的交流,教材知识点学生接受难易的分析,哪些内容可以提前拓展,哪些内容可以提前延伸等等,为下学期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

2.抓好集体备课

我们重视教研组成员之间的集体备课,努力将教师个人的才智转化为集体的优势,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备课质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步形成了这样一种集体备课的模式:

教师之间先一起进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然后合理分工,主要包括:教学环节的设计、搜集辅助资料、制作课件、设计达标检测题等。通过教师的有效合作,资源共享,集体形成“通案”,授课教师根据本班教学实际确定“个案”。这种“集备”与“个备”相结合的备课模式,引领教师正确地制定教学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落实教学目标,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方式、多形式正确验证教学目标,准确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从根本上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实现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促进教师在高起点上不断获得发展。

3.注重议课、反思

我们认为,上课、听课的过程很重要,议课的过程更为重要。在议课过程中老师们可以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的教学信息,围绕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进行对话和反思,使授课教师对课堂教学环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开拓了新的思路。议课的教师在积极地参与中也可以受到启迪,教学相长。多年来,我校已经形成这样的议课模式:

每次听完课,听课领导、授课教师,同教研组的、不同教研组的、甚至不同学科的听课教师都积极参与议课活动。先由授课教师根据教与学的情况认真反思,总结上课的得与失;接着由组内听课教师分别开诚布公地谈出自己的听课感悟与心得;然后由学校领导、教研组长或者骨干教师进行综合点评;最后由授课教师根据议课情况重新梳理,提炼总结,写出反思。有效的“议课、反思”形式已经成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我诊断和相互诊断的方式,并且成为我校教学研讨活动的惯例。

这种互动式议课方式激发了教师自主参与的热情,教师议课研讨的兴趣越来越浓,发言也越来越精彩,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议课氛围,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升。

4.关注专题教研

我校坚持求真务实的校本专题教研,要求各教研组在学校大的教学专题的引领下,根据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或者困惑,组内有针对性地确立本学期的教学研究小专题。为了让小课题更容易操作和实施,我们提倡:

课题确定不在于大,也不在于有多华丽,而在于“真”和“实”,能和教师的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能切实解决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能为教师的教学服务,操作起来简单易行,研究的周期可长可短,可以是几个课时,可以是几个周,可以是一两个月,也可以贯穿整个学期。

我校教研组成员定期交流研究与实践心得,不断积累教学经验,部分年级的小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如:我校低年级语文教研组以《低年级趣味识字教学的研究》为专题进行探讨,富有趣味的识字教学受到学生的喜爱,同时在学生识字巩固中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中、高年级语文教研组以“朗读教学策略的研究”等为教学研究专题,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我校每学期还会举办一系列的朗读、朗诵大赛,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小课题研究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真正做到教研小专题为教师的教学服务。

三、落实学生有效学习的精细化管理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有效学习“三步走”的策略,即: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快乐学习。

这一年,我校加大课堂改革力度,依托“小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1.让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理清课文顺序,在书上圈、点、勾、画,发现问题,做好质疑准备,为上课听讲打好基础。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让学生对有疑问的地方,在老师讲课时一定要认真倾听,使听课富有针对性,以便有效的解决问题。5.课前查阅有关作者或者文章的背景资料,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把握。

为了提高预习的实效,我校语文教师对预习还进行有目的地考查。主要包括: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和对词语的理解;检查学生查阅的资料;学生是否熟练、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能及时进行公正地评价与肯定,表扬预习中提出问题的学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老师们在引导学生预习中发现,当学生的预习得以充分、深入时,他们在课堂上的听讲也有了更强的目的性,学生会验证自己的“思”是否与老师讲的一致,验证自己的“疑”是否得到老师的解答。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地发挥,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教育部颁布“课程计划”的要求,除开足课时和用好课内时间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好课外时间。

用好早晨。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我校生源都来源于农村,每到农忙时,家长为了好下地干活,很早便把孩子送来学校。由于老师还没有上班,学生们又无所事事,因此每天早晨学生们到校后都会在校园内疯疯赶赶,打打闹闹,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看到这样的情况,刘校长提出了“黄金半小时”计划,要求每天吃早餐前的半小时,各科任教师必须轮流坐班,督促学生上好早读。一段时间过去,孩子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现在即使教室没有老师,孩子们到校后也能自觉读书,因此,每天早餐前的半个小时,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都会成为我校的一道风景。

注重午休。午餐过后,各班语、数教师轮流值班,保证每间教室里有教师,督促学生午休,学生下午上课精力才充沛,课堂40分钟的效率才高。

关注下午。每天下午预留半节课时间进行培优补差,优生自由练习当天所学的知识,对学困生做个别辅导,巩固当天所学的内容。保证在放学之前完成当天的辅导任务。

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既辅导了学生又对学生的安全进行了监督,形成了早晨只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中午只看静悄悄的校园的良好氛围。

在新时期、新形势的挑战下,我们将会面临许多新问题、新课题。素质教育依然征途漫漫,广大教师、教育工作管理者仍然要上下求索。我校将继续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要求全体教师对待工作更细致,对待学生更耐心,教育工作常抓不懈,迎接将来更大的挑战。

第四篇: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杨昊

开学前,县局组织召开了教育系统“精细化管理质量提升年”活动动员安排大会,出台了《灵台县教育系统“精细化管理质量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这是我县教育管理方法的一种创新和改革,充分体现了县局对这次活动的重视和决心。“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教育领域,用于学校管理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学校也先后就“精细化管理质量提升年”活动做了安排和部署,通过将近一周的学习和了解,我对精细化管理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对质量提升年自己将要做的工作有了简单的计划和设想,现浅谈如下。

一、我对精细化管理的初步认识

第一次知道有精细化管理这么一种说法,是在几年前我县的一次图书展销会上见到过《精细化管理》这么一本书,作者是孙念怀老师,当时随便翻了几页,主要讲的是企业改革与管理方面的内容,自己对此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也就没有太在意,更没有想到精细化管理会成为我县教育系统今年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说来惭愧,真的是书到用时方恨少。近期,通过在网上的学习,我才知道精细化管理不仅仅适用于企业,同样也适用于我们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农业上讲“精耕细作”,生活上讲“精打细算”,军事上讲“精兵简政”,企业管理讲究“精益求精”。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大至每学期班级计划的制定出台,小到每一天从早上起床、学生学习、生活、活动到就寝;从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到每个教室每扇门窗的坚

1 固程度,无时无刻,无不要求我们学校管理必须精细化。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理念,是一种追求高效的意识,是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精细化管理在教育中是“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的教育思想在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对教育来说就是出效益、出质量、出人才。精细化管理是方法和手段,是质量提升的前提和保证;质量提升是目标和结果,是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和效益,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和因果。

二、“精细化管理质量提升年”我的个人计划与打算

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作风建设年”活动的有效载体,是建设教育强县的重要举措。本期我将以县局组织召开的“精细化管理质量提升年活动动员大会”为指针,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以冲刺中考为重点,以“双学双推”活动的开展为平台,认真贯彻学校“一至六”的教学管理思路,严实过程,细化措施,创新方法,全力以赴,确保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为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档升级而努力奋斗。具体的工作措施有:

第一步:洗脑子---狠抓学习

“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高度”,我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加强学习,为自己不断充电,既要学习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学习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既要向书本向理论学习又要向领导向同仁学习,使自己既具有高尚的师德师风,有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教书育人的能力。通过各种方式彻底转变自身存在的诸如宗旨意识淡

2 漠,形势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不强,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工作按部就班等缺点。让自己更好的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从思想上认识到实现精细化管理对学校的长远发展的指导和保障作用。

第二步:定尺子---明确目标

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开学初自己制定的各类计划和方案,明确管理目标、细化管理单元、改进管理方式,确保管理高效、准确、到位,提升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开展的效率和管理水平,形成带动学校良性发展的健康机制。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并和学生一起不断反思和总结各阶段各项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在教学上做到“五清”即:节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人人清,保证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上少欠账,乃至不欠账。在班级管理上做到“三个确保”,确保现有学生不流失,确保安全方面不出任何问题,确保班级合格率和升学率均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

第三步:想法子---细化措施

紧紧围绕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这一主线,多探讨、多思考、多钻研、多反思、多总结,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一套高效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手段。从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到考试,从开学到放学,都要严格落实好其中的各个环节和细节,要为学生的前途命运和学校的发展大计常思常想,充分利用好仅有的时间,力争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流程化,流程化的事情定量化,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里提高教育教学效

3 率。

第四步:搭台子---创设环境

利用入学教育,班会,家长会,学法指导会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学风学纪教育、感恩励志教育,前途理想教育,大力营造浓厚的中考氛围,帮助学生解决和消除一切影响和制约学习成绩提高的不利因素,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为他们创设一个安全、文明、和谐、上进,舒适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第五步:压担子---全力以赴

本期,我们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要求严等严峻的中考考验,不论对我本人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一样的,因此,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我不仅要给自己加压,还要适当地给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时常提醒他们算清时间账,认清中考形势,要把认真对待中考这件事想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效果上。鼓励学生要敢打硬仗,善于啃“硬骨头”,与学生并肩作战,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取得2012年中考的全面胜利。

第六步:引路子---监管过程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泼好动的青少年学生,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青春期和心理的叛逆期,他们初步具备了成年人的一些特征,但又不能完全和成年人一样去思考和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遇到的具体问题。如果在管理过程中有某一环节没有到位,没有精细,就可能出现混乱,甚至发生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我将对他们进行跟踪管理,发现问

4 题,及时沟通解决,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他们引上正道,使他们成人成才。

第七步:树牌子---打造名校

教育靠质量立业,学校靠质量立校,只有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质量才可能有过硬的学校品牌,我希望通过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真正推动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使我校成为质量名校,让蒲中成为一个品牌。

精细化管理要求我们思考的要多一些,做的要更多一些,只有不断的思考,然后身体力行的去做,精细化管理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做到每一个步骤精心,每一个环节精细,每一项工作出精品。好的教育管理方式在运用中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所以我们必须实事求是,让精细化的教育管理方式在以后的实践运用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五篇: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工作方针”中指出:“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推进教育发展从注重外延扩张向注重内涵提升、从注重硬件建设向注重软件建设转变,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这段表述表明了在现在直至今后相当长时间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办好学校,培育人才,是校长的神圣使命,是校长坚守教育理想、坚守教育信念的实际行动。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的要求,这也是对我们广大中小学校长的殷切希望。校长要静下心来办学,潜下心来治校,实施精细化管理,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搞好基础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有如下几点思考:

校长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

教育的伟大使命是让人们由无知走向睿智,从幼稚走向成熟;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人们具有崇高的理想、完美的人格。一个有思想的校长,应该深深地懂得教育的真谛,实施精细化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这是由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即教职工在学校管理者的管理下开展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活动,因此,校长治校一定要做到“目中有师”“目中有生”,要看到教职工、学生不仅是管理的对象,也是服务的对象,他们不仅是管理的客体,也是学校的主人。

首先,“目中有师”。校长要强化人本管理意识,要把精心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看作是自己份内最主要的工作,最重要的职责。校长治校,不能离开必要的物质基础和财力支撑。办好一所学校,也不能忽视办学条件的改善和硬件设施的建设。但是,身为校长一定要认识到,在所有的教育资源,最宝贵的还是人力资源。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切不可放松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首先是提高教师素质,它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三十年代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崎教授说:“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而是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放在中学也同样适用。一个校长在他离任之时,衡量他的功过,主要不是看他盖了几幢楼,而是看他有没有带出一支师德过硬、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

在对教师的管理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好激励与约束、服从与协调、使用与培训、求同与存异等方面的关系。校长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是一个“诚”字,校长必须真诚地关心、爱护教职工,以诚相处,以理服人,经常诚恳谈心,交换意见,尊重教师的人格和教学成果。校长还应该进行心理互换,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考虑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上的问题,让教师真切地体验到集体中的温暖,更多的体验、感受到与校长的相互制约又相互发展。教 1

师是纽带,他们以自己的工作热情,必然带动学生自主发展,同时形成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因此就能不断向前发展。

其次,“目中有生”。校长要强化人本意识,就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成功和成才为本。“使学生会飞的让他飞,会跑的让他跑,跌倒的扶起来牵着走。”这句话一语中的,直指教育本质。没有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爱满天下”的博大精神,没有敬业、乐业、专业、勤业的奉献精神,根本不可能做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学生走向成功,这是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校长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意识

实施精细化管理,校长必须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意识。这里讲的“发展”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成绩的提高,而是指建立在现代质量观上的“发展”概念,也就是说,对不同能力倾向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学校全面质量管理的目标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其发展的高质量的、最优化的发展。对于学校来说,建立全面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保证学校每一个教育环节的高质量至关重要。过去我们是依靠考试,以一把尺统一要求所有的学生,这体现的是工业化时代的质量观。现在我们要借鉴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建立起学校的全面质量保证体系和制度。

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和制度,作为校长要视教育为一种服务,将学生、家长和社会视为“消费者”和“顾客”。要从服务的角度思考学校的一切工作,并持续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彻底摒弃过去加班加点,起早贪黑,“题海战术”的“苦教”“苦学”精神,绝不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水平的惟一标准,而是包括合作和竞争意识、敬业精神、道德修养、环境适应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要努力创造一个适合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氛围,引导老师优化课堂教学,向45分钟要质量,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以“空间”,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乐学”“会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发展观是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校长在构建以教学质量持续提高为中心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时要明确每个人的责任,将职能细化为具体的任务,分配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年级组和人员,使其承担相应的质量责任,并授予其相应的权力。同时构建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必须强调,学校上下左右各方面的力量要通力合作,各职能部门、年级组、教研组、班级以及学校各种非行政系统要相互联系。教学全面质量管理还必须动员和组织学生家长及社区公众代表参与教学质量管理网络系统,积极开展优化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工作,努力把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影响统一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上来,使其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必要条件,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校长要树立教学研究意识

实施精细化管理,校长必须要树立教学研究意识。勿容置疑,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和丰富是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和教师走向成熟的重要基础。但是只注意经验的积累和丰富绝不会带来直接而明显的质的飞跃,更不会使教师形成科学的教学思想,换句话说,走“经验 2

型”道路总脱不了“教书匠”的习气。当前,对于我们基础教育中的教师来说,“平庸化现象”已经成为教师生活中的“头号杀手”。教师为什么会平庸?我认为一是没有目标,二是缺乏激励,三是缺乏自我发展意识与自我发展能力。怎样才能不平庸?那就要促使教师形成自觉发展要求,即推动教师进行教研、科研活动,将是最好的途径,不研究必然平庸。因此,校长要促使教师走“科研型”之路,帮助他们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并逐步成为学者型的教学专家。 人们常说有怎样的校长就有怎样的学校,许多科研特色学校的校长自己就是一个科研积极分子,是教育科研积极践行者。可以想见,校长不专注于教育科研,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也不可能蔚然成风。校长的践行,不仅在于其本身搞几个课题的研究,而在于把现代教育科学的理论要求,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设计出具体的方案,提出操作性的要求,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师按照要求去实践去发展。要以课题为载体作抓手,积极开展实验研究,更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最好是人人都有自己哪怕“草根式”研究的课题,这样才能使每个教师科学而有效地开展工作。校长要把课题研究作为重要工作,定期召开课题工作会议,每学年都举行课题研究成果报告会,促使全校上下形成以有研究课题为荣,以谈课题研究为誉的风尚。

作为校长,应当成为教育科学和教育实践之间的中介人。为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不断地创设研究的环境,提供研究的条件,给予研究的指导,解决研究的困难,总结研究的成果,推动研究的经验,真正把科研兴师纳入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战略中去,努力使你领导的学校成为科研先导型学校,这是校长精细化管理学校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校长要树立校园文化意识

实施精细化管理,校长必须要树立校园文化意识。“让每一处墙壁会说话”,一个学校影响最长久、最醉人的莫过于独特的校园文化,它好比药力强大的缓释胶囊,不知不觉地长期发挥着良好的教育作用。那么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而重点难点在精神文化的建设。怎样培育学校文化?首先,学校要有先进而独特的办学理念,明确的办学目标和准确而科学的自我发展定位,这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校长必须从实际出发,提出有前瞻性的、切实可行的办学理想和目标。其次,校长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必须在学校中形成共识,在校内形成内部默契,而这种默契是在民主性的管理中孕育而成。再次,就是教学风格异彩纷呈的教师队伍,它要求学校内部师生、生生、干群之间互相尊重、善于在质疑讨论中形成共识,目标一致,合作团结,而且对各种不同独特见解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学校并非只有一种声音,校长与教师往往会有不同的流派与风格,有不同的观点或独特的见解,校长必须包容,积极推动这种文化氛围的形成,并能在更高层面上促成共识。当这些形成学校的传统时,就会构成学校自己的文化。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一些制度,这些制度往往能使教师、学生受益终身。校长必须认真抓好制度文化的建设,不仅制度上墙,更要制度入心,使制度得到人们的自觉认同,让教师明白,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第一,校长第二”,从而自觉执行制度,产生出相应的教 3

育效益。

今天,校长抓教师队伍建设不能再简单地把它放在一个通常的地位上去认识,去思考,而应放在学校发展的战略地位去全面考虑。未来学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学校文化的竞争,出类拔萃的学校,都有强而有力的学校文化。 校长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实施精细化管理,校长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江泽民同志也号召各级干部和全党同志:“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校长要真正成为“师者之师”,必须读更多的书,向更多的人学习,要学会带着问题去学习,善于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然后要用心去研究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终身学习将成为人们整个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校长,首先就应成为“学习型”校长,全力打造“学习型”领导班子,使学校从上到下有一种爱学、乐学、笃学的精神。要充分发挥学校已有学习资源和课程资源,调动教师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终身学习的氛围,建设“学习型”学校。其次应创设良好的、宽松的,有利于学校成员间及时沟通、交流和讨论和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备课组、教研组、教务处、教科室、政教处、总务处、办公室等组织机构的作用,建立各种学习小组,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制度,开展经常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成为一种制度,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自觉行为,形成校内成员人人崇尚学习的良好风气。再次要建立健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体系,形成学历教育和专业继续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教研相结合的教师学习系统,让各位教师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愿望进行学习,体现教师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使教师的业务知识不断拓宽,教学素质不断提升,教育实践不断丰富。第四要建立并完善鼓励、倡导主动学习和不断创新的科学的激励机制。学校要通过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最大限度激发教师的学习潜能,为每位教师提供学习的动力。

总之,当校长特别是当一所农村薄弱学校的校长很不容易。要办好一所学校,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特别是好的校长显得至关重要,陶行知先生把校长比作为“学校的灵魂”,有哲人认为“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要领导和管理好一所学校,除了要精通教学业务,熟悉教育规律,还必须长于管理,尤其要实施精细化管理,这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家校教育合作心得下一篇:绩效考评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