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文化论文范文

2022-05-13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温州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水文化是指囊括了各种以水为载體创造的文化现象,也就是有关水的文化或是人与水关系的文化,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也是引领和推动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一篇:温州文化论文范文

温州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研究

摘 要:要将文化产业打造为温州支柱产业,走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是其可行的选择。通过对国内外的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理论进行分析,对文化产业及文化产业集群进行界定,然后对温州现有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从发展模式选择、政府政策执行、文化产业集群融合、核心企业和品牌形成、文化创意园区规范运行等方面对温州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对策建议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1.1 文化产业集群内涵

文化产业集群至今为止并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本文从众多文献中整理得出,认为“文化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上集聚,并通过相互的交流与合作联系在一起的大量的文化企业与机构,它们由于具有相当强的文化共性与产业互补性,而体现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创新性与进取性。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产业集群包括了文化产业链上所有上下游的企业,包含了文化产业的五大主体——创意主体、制作主体、传播主体、服务主体和延伸主体。

针对目前温州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可将其文化产业集群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包括印刷、文化用品制造业等在内的处于低端的文化产业集群。二是包括文化休闲娱乐、创意设计等处于高端的文化产业集群。事实上,温州文化创意产业的起步和崛起,可以说是与温州的传统印刷业、文化用品制造业等的迅速发展分不开的。印刷业、文化用品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既对创意设计业、文化旅游业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1.2 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必要性

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多重的显著作用,容易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学习曲线效应,能够相互学习、合作,共享市场繁荣,能进行知识共享、资源共享,有效降低文化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同时文化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的相互依存和协作,既完善文化产业链,同时又使文化产业得到深度开发,构建核心竞争优势。

因此,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对温州文化产业在未来的发展具有相当长远的意义。首先,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GDP的增长,增强软实力;其次,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有利于扩大就业;再次,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有利于温州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有助于提升温州文化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由于目前温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历史较为短暂,也较晚,产业发展处于初步阶段,产业政策与环境不完善,文化企业的竞争力普遍不强,文化核心品牌严重缺乏,因此,要使文化产业成为温州的支柱产业,就必须进行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

2 温州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指引以及战略定位

温州市委、市政府出台《温州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推动温州转型发展。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市GDP总量的比重达8%。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合理,实现从文化制造业为主向文化创意产业为主转变,形成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产业体系。《规划》提出“强化一核、提升两翼、发展四副、全面推进”的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新布局,以带动温州市域范围乃至浙南闽北的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另外,温州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各领域的扶持,使得各项政策扶持更到位、推动更有力、操作性更强。届时温州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作为文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

2.2 温州文化产业集群现状与问题分析

总的来说,目前温州文化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文化市场主体规模逐渐壮大,印刷业、文化用品制造业颇具规模,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亮点突出,数字文化服务业发展初露端倪,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长,工艺美术业特色显著,文化休闲娱乐业方兴未艾。与此同时,温州国有文化企业不断壮大,一些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开始成长。

2.2.1 总体问题解析

(1)集群发展规模相对偏小,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不尽合理。

从总体规模上看,数据表明温州文化产业发展规模总体偏小。2012年,温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38亿元,比上年增长19%,比市GDP增幅高12.2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3.4%提升到3.75%,低于全省4.56%平均水平.其中:2010年温州市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分别实现增加值23.76亿元、18.34亿元和58.48亿元。这与2010年浙江省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三者实现增加值之比为29.2:23.9:46.9相比差距有一些。这与2009年全国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三者实现增加值之比34∶30∶36相比差别较大。与国内主要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从上述数据可以得知温州市文化产业优势在于相关层,而核心层和外围层则相对薄弱。

从区域发展统计数据上来看,2010年苍南县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1.11亿元,占该县GDP比重高达8.3%,居温州市第一位;鹿城区、平阳县、龙湾区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4.1%、3.9%、3.8%,分列温州市第2-4位,高于温州市平均水平;泰顺县、永嘉县、瑞安市文化产业占比在2.4%-2.9%之间,乐清市、瓯海区、文成县、洞头县占比均在2.2%以下,处于下游水平。

(2)融资问题突出,政府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文化产业融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目前,温州市文化企业发展最大的困难是资金少。企业主要依赖自身积累,通过金融市场融资困难重重。特别是中小文化企业没有多少固定资产进行抵押贷款,限制了文化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011年,全省各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累计3442.76亿元,其中文化体育和传媒支出71.10亿元,占比2.07%。而温州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70.4亿元,其中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6.96亿元,占比仅为1.88%。2011年,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全社会投资总额15.22亿元,仅占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1.0%。

(3)文化企业规模小,文化产业集群化程度低。

由于温州文化产业起步晚,文化领域条块分割和市场壁垒严重,温州文化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文化产业规模化和集群化程度低,缺少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缺乏龙头文化企业。

另外,要推动温州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事实上,从事文化产业的相关人员的素质远远不够,专业人才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严重失衡。在创意产业方面,温州市就业人数72429人,仅占全市二三产就业人数的3.42%。特别是高层次创意营销人才的匮乏,制约着温州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发展。

(4)低端文化产业制造集群升级困难。

温州传统优势的文化产业,如印刷业、文化用品制造业,为温州文化产业大发展做了卓越贡献。但是,由于金融危机深入、融资环境恶化、无法有效利用高新技术,工业设计普及不广、产品缺乏创意等导致温州低端文化产业制造集群升级困难。

2.2.2 发展文化产业创意园区需要警惕的问题

随着《规划》方案的大力推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创意园区中,未来可能会出现的几种乱象需要警惕:一是创意园区内文化企业盲目一哄而上。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园大都是政策型的,缺少资源整合和产业链的形成,普遍存在产业集聚度低的问题,重视“硬件思维”,缺少对产业和文化内涵的规划和提升。二是园区呈空壳化、地产化现象。现在不少文化产业园区都是比较初级的,一方面园区内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产业链,同时,园区为企业能提供的都是物业服务,只扮演房东作用,距离成熟的文化园区还很远。三是文化企业同质化倾向严重。虽然园区已经为企业提供政策保障、资金支持、硬件配套等一系扶持办法,但园区之间的竞争让我们能吸引到的优质企业数量有限。四是文化产业投资大、回收期长、盈利难。文化产业园投资多则十几亿,少则五六亿,但目前只有少数能维持收支平衡,多数园区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

3 温州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的若干建议

3.1 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模式的选择

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确定,是一个逐步尝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必须按照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战略定位、资源市场条件、文化企业状况等,结合文化产业园区开发、文化产业链的形成、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科学合理地选择发展的模式。

故此,本文认为温州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应当坚持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条件,灵活运用大国有企业集团带动、政府政策推动、小企业集聚、产业园区整合的模式。

3.2 建立统一的文化管理部门,加大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执行力度

目前温州市有市委宣传部、文化局、统计局、文化产业办公室、文化产业促进会,专业委员会等相关机构。建议成立温州文化产业建设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上述单位,完善相关机构的管理制度与机制、统一协调、集中管理。加强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执行力度,提高资源要素改革进程和文化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文化产业发展统计误差,建立数据统计标准,杜绝漏统虚报现象。

3.3 加大低端文化产业集群和高端文化产业集群的融合度

就目前温州文化产业发展现实情况表明,低端文化集群行业大多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产业,是以其低成本优势见长的。为了有效提升低端文化产业集群的创新度和竞争力,必须要发展高附加值的高端创意产业。在升级低端文化产业集群的同时,实现由低端向高端的有效转变,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高端文化产业集群,加强二者产业集群的联合度,以此实现两者更紧密的结合和共携式的发展。由此而言,政府有必要从加强文化产业的关联度出发,在科学规划产业分工及其空间布局的同时,从市场研究、创意、工业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等上下游环节“打造”一条切合实际需要的产业链。注重上游原创研发、中游生产制造、下游销售服务,将文化内涵和创意注入物质产品中,形成产品差异化,错位发展,避免低端产业过度或恶性竞争。

3.4 构建文化产业链核心价值环节,塑造核心企业和核心品牌

实践证明,产业集聚度高容易造就名牌产品,名牌产品及其生产企业又会集聚更多的企业,这样就加快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其中,核心品牌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品牌优势越明显,集聚力越强,集聚的企业越多,产业集群规模就越大。因此,温州文化产业要确立集群式的发展道路,就必须实施文化产业品牌战略,继续做大做强温州的印刷、文化用品制造、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数字文化服务、文化创意、工艺美术、文化休闲娱乐等优势文化行业,打造多个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塑造核心企业和核心品牌,以优秀园区和品牌战略带动温州文化产业集群的更大发展。

3.5 合理规范文化产业园区的运作,高效发展

对于温州现有的一定规模的印刷工业园、文化用品制造业园区、红连文化创意园区、浙江创意园、东欧智库以及未来的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西片“LOFT”等创意产业、吴桥工业区、黎明工业区、机场路北片老化工区“优二兴三”以及鹿城区和瓯海区总部经济园等区块的创意产业,建议温州市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上述工业园区或创意园区布局的统筹规划,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要按照《规划》和《意见》确定的重点行业,从温州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出发,综合考虑经济基础、市场空间、消费水平、比较优势、文化生态、资源禀赋等条件,明确文化产业园区的布局、规划、定位和发展目标。并且要从规划、内容、投资、建设、运营等环节全方位对本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加强指导、引导。

4 结束语

总之,文化产业的集群式发展,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新兴现象与趋势,它也是温州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值得追求的路径选择。本文从已有的文献理论上研究文化产业集群问题,并探讨温州文化产业的集群式发展的路径、现状以及问题分析,这仅仅是做出了一个初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温州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温州市政府网,20111130.

[2]王缉慈.地方产业群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2,(3).

[3]魏后凯.对产业集群与竞争力的考察[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3,(6).

[4]罗佳.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以浙江省为例[D].浙江大学,2006.

[5]符韶英,徐碧祥.创意产业集群化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6,(5).

[6]康小明,向勇.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7]王伟年.城市文化产业区位因素及地域组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8]刘蔚.跨国公司与文化产业集群的互动模式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8(3).

作者:王建平

第二篇:温州市区水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

摘要:水文化是指囊括了各种以水为载體创造的文化现象,也就是有关水的文化或是人与水关系的文化,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也是引领和推动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过去相当时期 对水文化的遗产重视不够,导致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保护意识淡薄、破坏严重、研究不够、家底不清等问题,水文化在温州具有突出地位,水文化遗产非常丰厚,这些年温州越来越重视发展水文化。开展水文化遗产普查,摸清温州市区水文化家底,有利于温州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水文化遗产!

关键词:水文化遗产;保护措施;温州水文化现状

1.引言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2019年11月22日浙江省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高水平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了“大力推进‘幸福河’建设”的要求,出台了《浙江省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把每一条江河都建设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方案提出要传承水文化,实施河湖文化建设工程,要求充分挖掘沿线河湖水文化,恢复水工程遗产遗迹,提升河岸景观品位;坚持地域文化特色,凸显本土化、个性化,将河湖建成传承地方民俗风情的新节点、彰显地方历史文化的新载体,让幸福河成为沿岸百姓的精神文化纽带。

2.温州市区水文化遗产调研情况

水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处理人水关系的过程中所创造和传承的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社会价值的物质设施,以及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水文化的表现形式。水文化遗产既有文化遗产的共有属性,又有水文化遗产的专业属性。水文化遗产一般分为非工程类水文化遗产和工程类水文化遗产。如古堤、古闸、古堰、古水庙、古渡、古井、古桥、碑刻、水碓及人工开挖的古水道、湖泊、水潭和涉水诗赋、碑记、艺文、水则、民俗及水事传说、故事、歌谣、渔耕文化等。

温州市区水文化遗产普查从地域分布看,在温州市区527项水文化遗产工程中,鹿城区有208项(39.47%),瓯海区有144项(27.32%),龙湾区有163项(30.93%),洞头区有12项(2.28%)。

温州市区527项水文化遗产工程中,河流16项(3.04%),湖泊1项(0.19%),堤3项(0.57%),水闸(陡门水门)46项(8.73%),埭30项(5.69%),古井90项(17.08%),桥245项(46.49%),其他96项(18.22%)。

3.当前温州水文化现状

温州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温州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随着市域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温州市的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不少重要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毁掉,切实加强水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目前,温州市在水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等方面仍有不足,具体表现为: 水文化遗产现状格局不明,统筹保护与开发的理念薄弱,遗产管理存在不协调现象,保护利用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等。

一是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研究薄弱,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

二是对于水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能力有限,难以全面、系统挖掘和深刻阐释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难以讲好“温州市故事”;

三是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能力严重不足,在重要水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和更大范围水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方面,都有瓶颈问题尚未突破;

四是水文化遗产现状格局不明,统筹保护与开发的理念薄弱,遗产管理存在不协调现象,保护利用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等;

五是对于优秀水文化的传承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有限,缺乏展示传播内容、形式单一,事倍功半,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

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水文化建设,挖掘水之魂、提升水之品、弘扬水之德,同时,把古往今来的“水文化遗产”成果保护和利用好,以行之有效的方式推广出去,惠及群众,服务社会,放大效应。

4.国内其他地区水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最为常见的水文化遗产保护措施是打造水文化博物馆,这也是当前比较好的方法,已经有成功的例子了,如:扬州水文化博物馆,其中陈列大多数都是实物,内容丰富,制作的模型和文字图片组合,生动形象,其中仅是历史上的“运河之桥”,就有10多个模型。吴王夫差开挖古邗沟、历代帝王下江南的故事,都生动地浮现在人们眼前,让来客都能感受到扬州“水城共生”的深厚文化底蕴。[1]

曹娥江大闸风景区:位于曹娥江河口,被誉为“中国第一河口大闸”。曹娥江大闸主体工程为挡潮泄洪的闸门该工程以防洪防潮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兼顾航运和水环境保护,并通过陈列馆、安澜镇流亭、桥的石栏板、石刻以及名人说水景观石等一系列的水文化景观布置,充分结合了绍兴水文化的特色,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

德州段运河改造:2003年,德州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绿色经济,高度重视德州段运河的保护与利用,把流经市区的岔河段改造为锦绣川风景区,景区建设时保留了原有的人文及林木等自然景观,景区以运河为纽带,把太阳谷、减河 湿 地、董子读书台、四女寺水利枢纽等景点连成一体,集中展示德州厚重的文化积淀和重商守信的文化特质。[3]

5.温州水文化遗产今后的保护措施

构建水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温州市治水历史悠久,拥有一大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水文化遗产,留下众多弥足珍贵的水文化遗产。水文化遗产具有重要历史、文化、艺术、科技和经济等方面的价值。然而,相较水文化遗产的存世规模和历史地位,温州市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起步较晚,由于过去相当时期对水文化的遗产重视不够,不少遗产保护的现实处境不容乐观,导致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存在诸多亟待解决问题。应大力推进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构建水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无论是政府部门還是普通民众,对水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仍比较淡薄,现行法律体系中,针对水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处于空白状态,难以给各地水文化遗产指明具体的工作标准和技术规范。

要把温州市的水文化遗产作为温州市文化的重要标志保护好、利用好。按照物质水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水文化遗产共同保护,历史遗产主体与周边环境共同保护、区域文化协同保护、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及政府先行、多方参与的保护策略。温州市将建立市级水文化名镇,省级古村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水文化遗产,国家水利风景区所构成的五方面的遗产保护体系。

建立水文化遗产管理制度.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项投资需求大、覆盖面广、工作量大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文化、文物部门作为主管部门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受资金、人力、行业等客观条件限制,保护工作仍然存在着薄弱环节,对水文化遗产的保护长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为此,应从政府部门职能梳理、行业归口管理、社会公众参与等方面入手,加强对温州市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水利部门应增加水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职能,明确具体责任单位,并将交通、住建等部门纳入到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形成高效有力的水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构建科学完善的水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制订专门的水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条例、水文化遗产评价标准体系和水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等行业规范标准,科学设定水文化遗产的认定、保护、管理等内容。

6.结论

温州水文化遗产十分丰厚,讲好温州水文化故事,对于弘扬温州优秀文化意义重大。水文化是指囊括了各种以水为载体创造的文化现象,也就是有关水的文化或是人与水关系的文化。温州地处瓯江入海口南岸,东濒东海;平原区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中小河道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加之,大罗山间无数溪流淙淙。正因为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温州创造和形成了丰富的以水为载体的文化遗产,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影响着温州精神的发展,形成了温州特色的地域水文化。

在城镇化进程中结合温州水文化遗产保护与规划,使其顺应城市发展理念 ,对待先古文化以及民间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找到大力开展城镇现代化发展与保留优质中华传统文化遗产的平衡点,实现古文明与时代文化相得益彰与共同发展。

积极推进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促进温州市水文化与经济、科技融合发展,保护与利用好更多的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社会效益与民生权益俱佳的优秀水文化产品,促进水文化建设的繁荣。

参考文献

[1]胡敏.扬州水文化博物馆昨开馆[N].扬州日报,2006-04-17(A01).

[2]黎天伊,陈宇.绍兴水文化与景观建设融合的实践和思考[J].绿色科技,2021,23(05):46-48.

[3]张缨,周家权,孙振江.水利工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探讨——以京杭运河德州段为例[J].中国水利,2016(06):62-64.

作者简介:刘威,男,1998 10,浙江绍兴人,本科,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土木工程,2017级,研究方向:土木工程。

作者:刘威 孙江山 孙平平

第三篇:融入温州地域文化的包装设计教学探索

摘 要:本文阐述了将地域文化融入包装设计教学的重要性,就如何将温州地域文化融入包装设计教学做了有益的探索。为此,提出以地域特色的设计项目驱动教学,以地方文化资源辅助教学,以专业竞赛促进教学,以校企合作拓展教学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地域文化;包装设计;教学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市场需要兼具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的包装设计;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现代包装设计中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元素的运用显得越发重要。国内越来越多的艺术设计教育者认识到将地域文化、传统文化融入到设计教育中的重要性,并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阮艺、刘珈妮、焦岩等学者都尝试了将中国传统元素融入到包装设计的教学中,他们分析了传统纹样、汉字、水墨、剪纸等元素在包装设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指出在包装设计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将现代审美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将地方特色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蔡洁将福建武夷文化特色融入包装设计教学,在教学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上融入地方文化特色。梁殊萌将壮族文化元素融入中职包装设计的课程开发研究中,设计了具有实效性、趣味性、地方特色性的课程。蓝晓辉、李迎把岭南传统文化与现代包装设计理念相结合来进行课程设置,通过加强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提升学生作品的文化内涵。然而,目前并没有将温州传统文化融入到设计教学中的研究。因此,本文将在这一方面做出有益尝试。

1 在包装设计教学中融入温州地域文化的意义

1.1 在包装设计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设计理论与方法比较抽象枯燥。通过介绍地域文化、民间艺术,可以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人文性;利用本地文化素材进行教学更能补充目前教材脱离实际的不足之处,帮助学生理解设计概念,掌握设计方法和规律。

与此同时,本课程将活化推广地域文化作为课程的设计项目,以项目任务为驱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2 在包装设计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有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优秀的包装设计设计师不仅需要具备设计能力和审美能力,也需要具备历史文化知识和人文情怀。本项目将地域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在继承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学生通过包装设计,深入了解地域传统文化,既提升了设计能力,又促进了人文素质的发展。

1.3 在包装设计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有助于活化传承地域文化

温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非物質文化遗产。这些特色文化,是地方的文化名片,值得传承和发扬。然而由于诸多原因,许多宝贵的传统文化处于长期无人问津的境地,更难以得到市场的垂青。将温州传统文化融入包装设计,可以得到一批质量较高的设计作品,推进传统文化走向市场,促进其活化传承。与此同时,高校不断培育出具有地域文化素养的设计师,将不断投身到对传统文化进行设计创新的事业中,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发扬。

2 在包装设计教学中融入温州地域文化的探索

《包装设计项目》是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拓展课,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平面设计能力和包装基础知识,需要在课程中通过综合的项目设计训练,强化设计能力,提升设计水平。将地域文化融入课程,就是将地域文化渗透进课程的内容中,贯穿在学生的设计实践过程中。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笔者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措施将温州地域文化融入包装设计课程。

2.1 以地域特色的设计项目驱动教学

温州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有众多包装设计题材可以挖掘。笔者结合温州地域文化和地方实际情况,提取出温州土特产包装设计、温州老字号包装优化设计、温州非遗文创产品设计这三个设计命题,进行项目驱动式的教学。

三个设计命题的背景、意义及具体设计内容如表1所示,学生选择其中一个命题展开课题式、项目式的设计实践,通过市场调查分析、地域文化元素的收集整理、设计构思、细化方案等步骤完成设计项目。

课程的项目选题基于温州地域文化,既迎合目前的市场需求,又很好地传承和发扬地域文化。课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设计项目驱动,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授人以渔,为学生提供搜集资料的渠道、构思方案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完成设计项目。学生通过项目式的设计学习,通过同学间不同设计项目、设计方案的交流,设计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审美水平得到提升,对温州的地域文化也有了更广泛深入的了解。

2.2 以地方文化资源辅助教学

为了让学生对温州的地域文化有更直观的体验,笔者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温州线上线下的文化资源,深入了解地方文化。

一方面,笔者在课程设置中添加了外出考察的部分,带学生进入温州的博物馆、展览馆实地考察体验。温州地方文化资源较为丰富,温州博物馆、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南戏博物馆、白水民俗博物馆、青灯石刻艺术博物馆等文博机构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生动的地域文化学习体验。

另一方面,笔者引导学生运用中国知网、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线上博物馆等线上资源收集资料,深化对项目涉及的具体地域文化内容的认识。通过这种课题式、研究式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资料搜集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

2.3 以地域特色的专业竞赛促进教学

在课堂之外,笔者遵循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组织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参加专业竞赛,以赛促学。以地域文化为基础的设计与诸多省内竞赛的要求相契合,课程所学能很好地应用在比赛中。

例如笔者带领学生团队参加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分别为马站镇和茶山镇进行了农产品的品牌设计和推广策划,设计了一系列的品牌标志、农产品包装、活动海报,并策划了品牌推广与网络营销的方案。其中的视觉设计部分,借鉴了诸多温州地域特色的视觉元素,形成了鲜明的视觉特色。最终,比赛团队收获了一金一铜的好成绩。再如笔者组织学生参加浙江省“知识产权杯”创意设计大赛,将课程中的优秀作品进行优化调整参加比赛,最终《南戏主题旅游纪念品设计》《瓯+-》《生活回味馆》等作品获得一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

参与竞赛项目能够很好的巩固和拔高学生的设计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通过参加地域特色的专业竞赛,在设计作品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学生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2.4 以校企合作拓展教学

本专业与企业形式多样的合作,共同指导学生参与企业项目,使学生在真实的项目实践中提升设计能力。笔者的包装设计课程与企业的合作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课程划拨出一部分课时来设计企业提供的项目,企业派出人员为学生授课,阐述设计要求和设计思路,指导学生进行方案设计,最终以课程展的形式,从全班学生的设计作品中挑选适合的方案;二是笔者组织学生组成设计实践团队,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晚自修兴趣小组等形式为企业的项目进行设计。通过上述形式,笔者和学生们先后与温州市设计创意中心、麦扣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设计完成了温州海鲜干货包装、茶叶礼盒包装、刺绣布贴包装等项目。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专业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案例和设计成果,学生也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提升了实战能力;企业提供的设计稿酬也激发了学生的设计热情。

3 结语

综上所述,将地域文化融入包装设计教学中,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助于活化传承地域文化,服务地方特色产业,体现地方办学特色。将地域文化融入包装设计教学,需要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乐于创新,在教学资源的运用上勇于拓展,在以赛促学、校企合作方面做出更多尝试。

参考文献

[1]阮艺.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体现与教学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7,(1):70.

[2]刘珈妮.包装设计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包装工业,2015,(10):124.

[3]焦岩.传统元素在包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6,(3):277.

[4]蔡洁.融入地方文化特色的包装设计教学初探[J].武夷学院学报,2009,(2):78.

[5]梁殊萌.壯族文化元素融入中职包装设计的课程开发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3:19-43.

[6]蓝晓辉,李迎.基于岭南文化传承的包装设计课程的反思[J].美术教育研究,2016,(5):86-87.

[7]黄松光.浙江国家级和省级非遗数据公布温州列名录体系首位[N].温州日报,2017-04-14.

[8]马欢欢.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6:12-13.

作者:胡朝朝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盘扣艺术论文范文下一篇:礼仪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