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及课件范文

2022-05-23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及课件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教案及课件范文

父母的心课件及教案

川端康成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法;品味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阅读中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至爱亲情,并让学生联系实际学会理解父母和珍视亲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用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

2、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师:现在,我来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最崇拜的人是谁?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的最崇拜是明星,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份一个专家对日本、美国、中国三个国家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请你对“英雄、明星、父母”三种类型的人进行主次排列。调查结果:日本人把父母放在第一位,英雄其次,明星第三;美国人把英雄放在第一位,父母其次,明星第三;中国人把明星放在第一,英雄其次,父母第三。同学们,中国学生把父母放在第三位,与大家的看法大致相同。你们能联系自己的父母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2.作者链接

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出生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来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 1968年因《雪国》《千鹤》《古都》获诺贝尔奖. 【合作•探究•展示】

一、品读课文,反弹琵琶激疑

(一)初读,理情节。

设疑

师:初读课文,我觉得文中的这对父母真可恶,他们居然把自己的孩子当作货物一样的卖掉。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说说这对父母真的可恶吗?

(二)二读,抓神态

师:当老师读完第二遍的时候,我又发现了一个问题:这对父母“心狠”。他们把三岁的小女儿送去姑且不论,单是每次送孩子时,总是“雄纠纠,气昂昂”的。同学们,你们有同感吗?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结合文中关键的词语谈谈自己的看法。 (1)找出文中在送换孩子时描写父母神态的词语。

追问:由以上分析可见这些描写神态的词语传达出父母怎样的心情?

(三)三读,析语言

师:虽然这对父母“不可恶”、“不心狠”,但读了第三遍课文后,我觉得他们很“狡猾”,因为他们找了种种理由要回孩子。请同学们再次跳读课文,找出这对父母每次要回孩子的理由是什么?

并追问了两个问题

追问

1、你认为这些理由是真的吗?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并对所找词语和句子加以分析。)

(四)四读,明主旨

师:当第四遍读课文时,我又发现了一个问题:这对父母所作所为是为了“致富”——那100元钱。讨论讨论,他们真的致富吗?

(同学们讨论,并找出相关的语句:“孩子还给你们,钱呢,就算做你们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的酬谢吧。”)

师:同学们,这对父母生活艰难,身份卑微,他们很可怜。但在这万般无奈的处境之下,还是要回子女,他们又是多么可敬啊!

二、拓展延伸,讲故事谈感想 师:同学们,“可怜天下父母心”,绝大多数父母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你们平时是否收集到有关父爱、母爱的谚语、格言、民谣、故事!若有,请与大家分享。(学生思考片刻,然后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你们讲的太好了,老师也讲一个题为《两份账单》的故事:美国小男孩约翰,一次早餐时,他在妈妈的桌子上放了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着:“跑腿费3美分,倒垃圾2美分,扫地板2美分,小费1美分,妈妈一共应付约翰8美分。”午餐时,妈妈把8美分钱放在桌子上,并且也放了一张纸条。大家猜猜看,她会写些什么?

那位母亲也给约翰写了一份账单。上面这样写着:怀胎10个月——0美分,喂奶水——0美分,买衬衫、玩具、鞋子——0美分,一日三餐——0美分„„约翰一共应付给妈妈——0美分。小约翰看着,没说一句话,把8美分钱放在妈妈的手里。从此以后,小约翰常常主动帮助妈妈做事。

三、课堂小结:

(在《感恩的心》的音乐声深情地结束这堂课) 结束语:同学们,当代作家毕淑敏说:“当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懂事,当我们懂事的时候不年轻。有许多东西可以弥补,而许多东西无法弥补。”所以趁着我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不论他们是贫穷还是富有,都要对父母多一份关心,尽一份孝心,也许只是粗茶一杯,也许只是淡饭一碗,但在爱的天平上他们是等值的。因为——孝心无价。希望同学们学会用感恩的心来珍视亲情、珍爱你的父母!

四、布置作业,表示感恩之情

1、拟一条感恩父母的短信。

2﹑课后收集有关父爱、母爱的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目的在积累) 板书设计

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 ① 长子

不可恶 ②送二儿子换长子 ③送女儿换二儿 ④要回女儿 ① 割难舍

不心狠 ②无精析采 ③失魂落魄 可怜又可敬 ④痛哭失声

不狡猾 ①接班人 ②像婆婆

③她太小、无知、冷酷无情

不是致富 ①与其舍掉,不如饿死 ② 钱,酬谢吧 【反馈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

2.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①他衣衫褴褛,那副寒酸相在人群中也十分显眼。

褴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财主夫人一听是女孩,有些不高兴,但是看见那位妈妈失魂落魄的样子,除了答应也没别的办法了。

失魂落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横线上选择恰当的词语。 贫穷贫困

①那位高贵的夫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位的父亲和他的孩子们。 ②他家里能卖的都卖光了,生活非常。 酬谢感谢

①我我的母亲,因为她教会我做人的道理。 ②钱呢,就算你们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的吧。 4.读下列片断,回答问题:

当轮船驶出濑户内海,航行于广阔的海面的时候,在甲板上的人群中,有一位风度极佳、引人注目、年纪四十岁左右的高贵妇女。女佣和打杂的片刻不离左右。

与此成对照的是,有一位四十岁上下的男人,他衣衫褴褛,那副寒酸相在人群中也十分显眼。他带着三个孩子,最大的男孩有七八岁。孩子们的长相都很聪明可爱,但是身上的衣服却相当破旧。

⑴文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勾勒了两个不同的形象,其目的是什么?

⑵划线句若改为"但是身上的衣服却相当的脏"行吗?为什么?

⑶"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即景,景即情",此时贵妇人和穷男人的心情肯定是不一样的,联系全文想想,他们眼中的大海会是怎样的?请你各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来表现他们的不同心情。

贵妇人眼中的大海:_________________ 穷男人眼中的大海:_________________ 1.缘采奉羡2.①衣服破烂。②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3.略4.⑴为故事的展开、矛盾的发生奠定了基础,而且形成了强烈的鲜明的对照,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⑵衣服的破旧表明他们生活艰难、地位低下,而改为"脏"则表明他们很懒。⑶前者:能表现舒适、惬意的心情,以描写大海的优美为主。后者:以表现焦虑,为前途家庭担心的心情,以表现大海的莫测、无边、广阔为主。

第二篇:苏州园林课件及教案(苏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二十一苏州园林

叶圣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字词、文学常识、整体感知

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严谨的说明结构。学习正确运用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培养学生爱美审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领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培养学生爱美审美的能力

【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交流

【课时】1课时

【预习导学】

.导入新课

人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西湖美,苏州什么美?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真是令人神往。的确,凡是游览过苏州园林的人,没有不为苏州园林典雅别致的造型,处处入画的设计赞叹不已的。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22岁之前一直生活在苏州,他不仅对苏州园林有着深厚的感情,还有着深入的研究。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叶圣陶先生的介绍,一起走进苏州园林。

2.作者链接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很多,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焕之》。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3.知识链接

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苏州园林主要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狮园、怡园等。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轩榭(

)丘壑(

)嶙峋(

)栏杆(

)叠嶂(

)

池zhǎo(

)zhēn(

)酌lòu(

)空jiàn(

)赏qiáng(

)薇

【合作•探究•展示】

合作•探究•展示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请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是从_______角度,抓住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角度:A.建筑学

B.园林历史

c.导游

D.欣赏者

特点: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B.有代表性的园

2、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3、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二、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1)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

(2)小组内交流看法,求同存异。

(3)全班交流,存同析异。

三、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

四、研讨探究。

.课文采用怎样的结构方式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的?又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2.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找出几处加以简要说明。

3.课文结尾写什么?有什么特点?

五、审美品味,表达训练。(二选一)

.你从课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2.写一篇,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字左右。(最好仿照苏州园林的写法)

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说明文

a总说: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分说:1.布局—自然之趣

2.配合—自然美

(大处讲究)

3.映衬—图画美

4层次—景致美

.每个角落—图画美

2.门和窗—图案美

(细部注意)

3.屋室装饰—色彩美

b说明顺序:由大到小、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

c写作特点:围绕中心

有条不紊

【反馈检测】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池沼( )嶙峋( )着眼( )琢磨( )丘壑( )

镂空( )轩榭( )斟酌( )对称( )阑干(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败笔蔓延玲珑盘屈嶙峋

B.堆叠闲适映衬自出心材

c.明艳阅历彩绘因地治宜

D.鉴赏工细雷同俯仰生姿

3.下列各组句子语意变化最不明显的一项是( )

4.关联词语填空恰当的是( )

( )说早期的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局限,( )近10多年来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导致环境污染日益加剧。这不是某个国家能够独立解决的,( )国际间的协调和联合,( )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A.尽管但是只要就B.尽管那么只有才

c.如果那么只有才D.如果但是只要就

5.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是( )

湿沙层的水分足够( )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

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 )有充足的水分。

那么低而厚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 )。

A.供给必需预告B.供应必须预告

c.供应必须预兆D.供给必需预兆

6.解释加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败笔——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寂寞——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胸中有丘壑——

阅读

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

而不仅是

。③

是重峦叠嶂,

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平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④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⑤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⑥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⑦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⑧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⑨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⑩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11)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

A.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B.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艺术美。

c.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安排体现了设计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D.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自然美。

2、选文可分为两层,这两层之间的关系是[总分]。在假山的堆迭部分,文中“攀登时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一句从游览者的感受的角度突出了假山堆迭的艺术效果。在说池沼的特点部分,文中用“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一句评述池沼与其它景致配合的艺术效果,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种些花草”。

3、对这段文字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用分类别的方法,有条理地说明了假山、池沼各是怎样与其它景物配合的。B.用举例子的方法,具体说明了池沼是怎样与假山相配合的。c.用分类别的方法,有条理地说明了假山与假山、池沼与池沼是怎样配合的。D.用举例子的方法,具体说明了假山、池沼是怎样与游人互相配合的。

4.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假山、池沼,文中先介绍说明假山,再介绍说明池沼,重点说明的对象是池沼。

5、②句选词填空,依次应选填艺术、技术。

6.在文中横线上的“甲”“乙”处,应填上最合适的关联词是

A.既……又……

B.或者……或者……

c.不但……而且……

D.因为……所以……

7.本语段的中心句是

A.第①句

B.第①②句

c.第①④句

D.第句

8.本语段的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9.第⑨句加点的“那儿”指代的意思是[池沼或河道的边沿]

0.对“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理解正确的是

A.平时经常看历史书,心里就知道自然界的高山深壑。

B.平时游览的地方多,对各地的奇丽风景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c.平时看的书多,游览的地方多,就会对一些险峻的地方久久

D.平时见多识广,所以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

1.本语段是分项说明。课文中与它相呼应的语句是[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如在画图中”、“鱼戏莲叶间”加上引号的作用分别是

3、“大多引用活水“中的”活“的作用是(突出池沼的特点)

4、池沼安排的不同点是:一种宽敞,一种成河道

池沼安排的共同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5、文中“又是入画的一景”指的是什么?([鱼戏莲叶间]

6、“艺术”和“技术”区别?[“艺术”时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7、“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一句中“往往”一次能否删去?为什么?[“往往”表示通常情况下是这样,但也有特殊情况,如果删去与实际情况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三篇:《俗世奇人》教案及课件使用说明

胡盈颖

【学情分析】

文章这东西是很内向的,一篇好文章放在面前,并不象一盘好菜端上来,可以色香味俱全,立即勾起学生的食欲。总要慢慢去读才能产生兴趣。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却产生了类似见到一盘美味佳肴那样的感觉,好像能够望见色、闻见香、尝到味。文字简单,阅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生动有趣,很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文章中的一“俗”一“奇“,安排得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富有特色的语言,都是值得学生探讨的话题。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2、抓住要点概述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3、了解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并培养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

4、由课内所学知识的感悟,拓展到学生的学习精神中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人物形象。培养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

难点:抓住要点概述内容,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设想】

让语文课堂不再枯燥无味;让语文课富有魅力、富有神韵;在享受乐趣的同时接受知识。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声调、语气,读出情趣,要读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茂。

2、 讨论点拔法。本文文字浅显,故事生动,阅读障碍不大,教学中宜用学生自主活动、合作研究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写作练习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天津市正在准备为民间奇人泥人张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请为泥人张写一份推荐词。要求语句形象,叙述与抒情议论结合,抓住泥人张的“奇”来写。 (正式上课前播放片头:欢迎到石室联中语文课堂——1)

二、导入

欣赏一段手影戏的视频,这种身怀绝技的人在我们的身边也有,今天让我们到冯骥才老先生的《俗世奇人》中去探寻踪迹吧。 (链接手影戏视频——2)(请在flv文件中链接)

三、讲述故事

感知人物

1、讲。冯骥才老先生的《俗世奇人》描绘了20世纪初天津底层市民和小生产者的生活,并借此串联起一个有关时代民俗的画卷。泥人张就是其中一位有才能、有个性的市井高人。从《泥人张》一波三折的故事中可以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播放幻灯——3)你能把这个传奇的故事讲给在座的其他人听吗?我们把故事分成几个版块,你可以选择你最感兴趣的版块进行讲解。(注意:事情的六要素)(播放幻灯——4)

———— 写“泥人张”,则是单刀直入。三言两语介绍泥人张后,便切入正题,这是一场人格的较量,也是智力的较量。面对海张五的挑衅,人们都等着看泥人张怎样“回报”。于是,故事有了悬念。而泥人张的回报也十分奇特──用鞋上的泥捏出了“一脸狂气”的海张五头像,第一回合告一段落。而海张五接着又侮辱起泥人张的手艺──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对此,泥人张居然毫无反应,但事后的“回报”更令人叫绝──次日,街市小杂货摊上摆出了一二百个“海张五”泥像,并大书“贱卖”等字。泥人张一言不发而妙招制胜。

2、评。(演中带评)《泥人张》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同学们读来也是饶有兴致。更有喜欢它的同学把它成写课本剧想要给同学们献上一场视觉盛宴。当然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同学们要为你们的这场视觉盛宴买单。演出后,请同学们说说谁演得传神,谁的演技还有待提高?并结合课文说明理由。(课本剧《泥人张》表演)(播放幻灯——5)

(你喜欢文中的哪些人物,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泥人张”奇:随意拿块泥就能捏得栩栩如生,面对羞辱镇定自若,以独特的方式还击对手;“海张五”: 飞扬跋扈,趾高气扬;“吃客”:对权贵畏惧三分

四、品读文段 推荐奇人

1、读。 同学们不仅读得很仔细点评也十分精彩、形象。是的,泥人张的沉稳干练、镇定自若、不卑不亢及其高超传神的手艺,令人钦佩;海张五的飞扬跋扈与狼狈不堪的结果令人拍手称快。让我们齐读文中的5——9段,共同体会个性十足的人物形象。(播放幻灯——6) 读完后欣赏一组泥人张的手艺作品。(自动播放幻灯——7——14)

泥人张人物赏析小结(播放幻灯——15)

2、写。(推荐词)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要请教大家。在文中的最后一段这样写到“泥人没有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儿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因为被世人所传颂的不仅是泥人张的精湛的手艺,更是泥人张那种不畏权贵,不卑不亢,自尊自强,沉着冷静,机智应对的精神品质。

一种文化的传承不仅在于它外在形式的延续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包涵的精神文化底蕴的延续。以前,这种民间文化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现在有更多的人意识到了保护民间文化对于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与价值,于是出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天津市正在准备为民间奇人泥人张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请为泥人张写一份推荐词。要求语句形象,叙述与抒情议论结合,抓住泥人张的“奇”来写。(目的是体会泥人张“奇”在什么地方?)(播放幻灯——16)

——推荐词请同学们事先写好,在课堂上结合体会修改后在小组内交流再推荐出写得好地读。(推荐词中好的可实物投影,共赏,老师点评并追问为什么这样写?)

泥人张不仅捏出了一个个生动的泥人,更捏出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精髓;他的工作不仅放大了自身的价值,也放大了中国的民间艺术价值。(播放幻灯——17)

五、师生互动 民间采风

你还了解哪些民间绝活或民间艺术吗?(播放幻灯——18) ————同学们自由发言 ————老师总结: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不乏奇人高手,我也搜集到一些他们的作品,现在与同学们共赏。(播放幻灯——19——27)

六、保护文化遗产 守候精神家园

这些民间文化让人看了赞叹不已,但很可惜,像泥人张这样精妙的民间文化遗产现在却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链接关注民间艺术的视频——28)(请在flv文件中链接)同学们你们认为该如何看待这些民间文化遗产?我们该做些什么?

—— 是的,有一种遗失活在深锁的记忆里

活在熟悉的味道里

活在婉转优雅的旋律中

它们靠世代相传的力量得以延续,离我们很近却住在深远。需要被记忆的不只是那些可触摸的文化,让我们携手共进保护非物质文化,守候精神家园。(播放幻灯——29)

第四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及教案

苍山县启蒙小学语文讲读课教、学案

年级 学科 主备人课题:《窃读记》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

写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

动。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

者对书籍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重点难点:1.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籍的热爱、对

知识的渴望。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生动。

教前准备及教法设计:本课的朗读课件及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定向:看到课文题目中的“窃”字,同学们会想到什么呢?那么课文究竟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让我们来一起

学习课文。

二、展示交流: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会读写以下字词:

窃读炒菜锅勺踮起哟饥饿惧怕

充足屋檐皱起眉头饥肠辘辘一碗真酸

支撑书柜

三、品读体验 :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说一说作者是在什么地方读书,在那里

读书有是什么不便之处。(偷偷地在书店读书,害怕被老板发现。)

2.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写了“我”如饥似渴地读书,找出句子,并谈谈自

己的体会。

(1)放学后急匆匆地从学校赶到这里,目的地可不是饭店,而是紧邻

它的一家书店。(“急匆匆”写出了”我的急切心情。)

(2)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跨、踮、挤”这几个动词写出了“我”窃读的急切心情。)

(3)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一句话以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进食。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4)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写出了“我”窃读时的感受。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和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而受到训斥和驱赶,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5)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理解“知趣”的意思,这句话写出了“我”为了看完一本书,会想尽各种办法,也写出了“我”对读书的热爱。)

(6)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发觉已经站在这里读了两个多钟头了。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作者用了“咽了一口唾沫”这样一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3.课文中有一些语句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找出来多读几遍,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只有知识与智慧都不断增长起来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5.总结: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我”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四、拓展延伸:

关于读书的名言:

1、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歌德

2、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托尔斯泰

3、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雨果

4、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董其昌

五、达标测试:

1、读拼音,写汉字。

2、抄写描写“我”动作和心理的句子。

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板书设计:找书窃读

担忧惧怕--快乐

急切饥饿--饱读读书之乐

麻木--轻松

读书之苦: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教学反思:“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好好体会,还有作者的动作和心理描写也要细细品味。“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仔细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并受到启发,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第五篇:七级语文上册《学习诗歌朗诵技巧》教案及反思 新人教版-课件(范文)

《学习诗歌朗诵技巧》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的朗诵技巧,体会诗歌朗诵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诗歌名句接龙。

(2)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

二、学习诗歌的朗诵技巧 例1《春晓》

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一)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

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 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

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 (师生共同朗诵例2《海燕》片段) n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1 n 一堆堆乌云,象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象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n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n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n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 2.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以《囚歌》为例,在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可以设想自己就是叶挺,当时正处在这样的情境中:皖南事变,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饱受折磨,但信仰毫不动摇,满怀对敌人的愤恨和藐视,满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自豪地写下了“怒斥敌酋”式的《囚歌》。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性。

例3.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要有想象,并注意语调的处理: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想一想:

朗诵诗歌时,想象和语调有关吗?

(二)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 u 语调

语调是指一个句子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不同的句调,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反映说话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句子尾音的抑扬是句调的主要标志,按照句子末尾非轻声音节的抑扬变化,句调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2 (1)平调——全句没有明显的高低升降变化,调子始终保持同样的高低。常用来表示严肃、冷淡或叙述等语气。

(2)升调——调子由平升高,句末明显上扬。常用来表示反问、疑问、惊异、号召等语气。

(3)降调——调子先平后降,句末明显下抑。常用来表示肯定、感叹或请求等语气。 (4)曲调——调子升高再降,或降低再升,常用来表示含蓄、讽刺或意在言外等语气。 例3.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注意语调的处理: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平调)(冷眼相看)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平调) 一个声音高叫着:(↗曲调)(嘲讽)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曲调(诱惑) 我渴望自由,(→)(庄严) 但我深深地知道——(→平调)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升调)(蔑视、愤慨、反击) 我希望有一天(→平调)

地下的烈火,(稍向上扬)(语意未完)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降调)(毫不犹豫)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降调)(沉着、坚毅、充满自信) u 重音

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1.语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

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②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③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④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⑤有些代词重读

2.强调重音

例3.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注意语调、重音的处理: u 节奏

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3 例3.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注意语调、重音、节奏的处理:

三、 课堂小结:

说一说:朗诵诗歌,需要掌握哪些技巧? u 把握作品的内容:理解、想象。

u 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语调、重音、节奏。

四、 朗诵《过雪山草地 》

歌颂长征的作品有很多,《长征组歌》就是其中的优秀作品。今天,我们要来处理、朗诵学习《长征组歌》中的一首——《过雪山草地》。

1、把握作品的内容,运用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来处理《过雪山草地 》。

红军长征时环境险恶、条件艰苦,不仅粮食弹药缺乏,而且处处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虽然困难重重,但是红军都是钢铁汉,

千锤百炼不怕难,最终取得伟大的胜利。

过雪山草地 ---长征组歌 雪皑皑, 野茫茫, 高原寒, 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 千锤百炼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 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侵衣骨更硬, 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 革命理想高于天。

2、配乐朗诵《过雪山草地》。

五、课堂结语

亲爱的同学们,朗诵绝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感受到朗

4 诵的魅力。

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学习,注意积累,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朗诵家。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单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修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教学反思

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表现

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而从以住的教学实践来看,语文教学很注重朗诵,但是仅仅停留在纠正字音,熟悉课文内容等层面,学生对课文尤其是诗歌的理解,更多的是理性认识,而且是从老师那里接受的知识,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特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仍然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显然不利于语文教学。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我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支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以读带讲的方法。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何不可呢?在朗朗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因此,我就将《过雪山草地》一诗的教学设计为美读来带动讲解。鉴于学生朗读技巧的不足,如果系统讲解朗读技巧,必然会造成课堂的支离破碎,因此,我将朗诵技巧合为6

5 个字“畅”“涩”“重”“长”“短”,具体而形象地将众多朗诵技巧融会在一起,在课堂上利用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学生试读,巩固提高等环节,教会学生怎样美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分析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再结合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提高朗读效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酒店材料表范文下一篇:机动车全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