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2023-02-05

很多人对于写报告感到头疼,不了解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该怎么写出格式正确、内容合理的报告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工作策略研究结题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工作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阅读学习策略研究”结题工作报告

重庆市教育学会2007年专项委托课题——“语文阅读学习对重庆市

中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市级子课题

《农村小学阅读学习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01057719528)

工作报告

开县明星小学 周作伦(执笔)

我校《农村小学阅读学习策略研究》于2008年11月被重庆市教育学会2007年专项委托课题——“语文阅读学习对重庆市中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总课题组列为市级子课题。该课题于2008年5月开始筹备,于2011年6月结束,历时三年,分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进行。三年来,在县教研室各位专家及总课题组专家的精心指导下,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下,经过课题组老师辛勤的工作,艰苦细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学生已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阅读兴趣明显浓厚了许多,语文阅读能力得到的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了,写作的质量提高了,促进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现从以下几方面做具体汇报:

一、课题的确立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教会学生阅读学习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阅读是学生搜集信息、汲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知识日益更新的年代,掌握阅读方式,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各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0万字”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但是,阅读学习仍不容乐观。据专家调查,我国65%以上的中学生每天阅读时间不超过1小时,坚持课外阅读的学生仅占8%,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生,他们在课外阅读、阅读材料、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效果等方向存在很大不足。进一步探究学生阅读学习策略,从而促进阅读目标的达成就显得尤为紧迫。于是,我们在重庆市教育学会2007年专项委托课题——“语文阅读学习对重庆市中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总课题组的指导下确定了《农村小学阅读学习策略研究》这子课题进行实验探究。1

二、课题研究主要进程

1、构建研究组织

2008年5月,教科室召开教科室成员会议,建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商讨并确定课题研究实验人员,确定实验范围。10月召开了课题组全体成员会议,正式成立课题组,由黄学文副校长担任组长,由王道权、周作伦、余志明、刘兆奎、万值科同志担任主研人员,肖勇、王聪、韦晓萍、雷震、雷仁义、肖令清、雷丽担任参研人员,以全学区所有学生为研究对象,课题实验很快拉开了序幕。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具体分工,落实各自职责,同时由周作伦、黄学文、王道权共同修改和完善了课题实验方案,负责具体指导实验工作。

2、健全课题规章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确保实验的准确、科学,课题组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如《课题研究奖励制度》《课题小组学习制度》《课题组沟通汇报制度》《课题组负责人管理制度》、《课题负责人成果汇报、提交制度》等,通过制定各种制度,加强了课题研究的管理,规范了课题研究的程序,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从而保证了课题研究的严肃性,避免了课题研究的随意性。

3、明确实验方法

一是调查法:调查农村小学生阅读现状及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是行动研究法:关注教师在实施阅读策略时的具体操作过程,不断总结完善阅读学习策略。

三是个案法:分析研究学生在实施阅读学习策略中取得的阅读学习成果包括学生阅读学习兴趣,阅读学习习惯及阅读学习能力。

四是经验总结法:对学生阅读学习能力的提高过程本身就是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边应用、边总结、边提高,分阶段对整个过程中取得的成果进行反馈提炼,摸索出能提高学生阅读学习能力的策略。

四、把握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启动准备阶段(2008年5月—2008年10月):

我们首先构建了课题研究组织,确定实验教师和实验对象,并对课题实验人员进行了分工;组织学习了课题研究的相关知识材料,收集资料并相互通报信息;由周作伦起草撰写了课题实施方案和课题申请申报评审书;组织召开研究对象动员大会,让教师、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步骤。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08年11月—2011年1月):

这阶段,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2008年11月16日,我们向全学区学生发放了1268份阅读学习问卷调查表,其内容包括调查学生的阅读材料、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时间、阅读感受。从中了解阅读学习现状,掌握课题研究第一手资料,分析归纳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是召开课题组教师针对学生阅读现状的论证会,分析寻找解决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出路。

三是分析不同学段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教师实践和先进教育理论及本校已有研究成果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是大力营造良好的外部阅读学习环境,让研究的阅读学习策略在阅读实践中充分彰显其作用。1.在校园围墙上喷绘了古代成功人士奋发学习的成语故事如《凿壁偷光》《程门立雪》《囊萤映雪》《闻鸡起舞》等,还有《三字经》《千字文》等,给学生的阅读学习以润物无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2.开僻了30米长的文化长廊,其中包含有阅读书报推荐栏——张贴学生阅读课外书的读书笔记,阅读成果展示栏——张贴学生阅读课外书的读后感、手抄报及优秀习作,这为学生展示阅读成功搭建了舞台。3.各班建立图书角,各班学生将自己的课外书积极捐献出来,供大家传阅读分享。班班图书进行互换阅读,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4.坚持开展每周一经典诵读,在每天的大课间活动时间,大家集体组织学习《三字经》《千字文》片断,朗朗书声在校园回荡,共同营造了浓厚的阅读氛围。

5.每天利用广播站和校园电视台播放师生经典诵读、故事讲演。6.开展“读书学习小组”活动。各班学生自愿组建“读书学习小组”,共同确定目标、选择书籍、制订计划、控制进度。要求每天中午保证最少半小时阅读,适时做好读书笔记,进行读书心得交流。7.学校要求各班每周设立一节阅读指导课或阅读交流课,师生一起共同交流阅读学习的方法或心得体会,促进师生共读,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五是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竞赛活动,让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介绍阅读学习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间互相促进。1.每期举行了读书节活动,重点开展了经典诵读比赛、读书笔记比赛、讲故事比赛。2.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读书征文竞赛活动。

六是诚邀专家领导来校指导,让课题研究有序、有法、有效。所有领导的悉心指导和热情关怀,使我校课题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

七是围绕课题研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科研活动。首先,我们加强了阅读学习策略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探讨交流。其次,开展校际教研联谊活动。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认真上好教改实验课、观摩课,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在新坝村校、西林村校、复扬村校和临江镇小学举行的临江镇五小学教研联谊活动中,我校青年教师谭腾蛟、刘兆奎、周小平、肖令清上的阅读教学课充分发挥了学

生阅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得到参会老师的一致好评。再次,每个课题组成员都围绕课题研究内容,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级、市级、县级刊物上公开发表或获奖。

八是组织专题研究,探索提高农村小学生阅读学习能力的路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重点研究了各学段阅读学习策略。

九是定期对学生进行检测,并对学生成绩和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十是认真分析实验得失,写好阶段性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评估阶段(2011年2月—2011年6月)

这阶段我们进行了终端测试和统计分析,对课题资料分类组卷并撰写了实验工作报告、课题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取得成绩

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今天,我校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在研究语文阅读学习这方面可谓沤心历血,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是探究并教会了学生阅读的策略。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重点教会了学生十三种阅读学习方法。一是不求甚解法,二是目的阅读法,三是精思细琢法,四是填写读书卡法,五是读书摘记法,六是预测阅读法,七是猜测阅读法,八是推断阅读法,九是设问阅读法,十是推论阅读法,十一是概要策略,十二是注意标点符号,十三是快速阅读法。学生能熟练运用这些阅读学习方法熟读各种读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我校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30个百分点。

二是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已养成。学生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已成为他们的嗜好。如今天,无论是在校园课余还是在社区家庭,到处见到的是学生手捧读物在津津有味地认真阅读。他们或独自在书房,边读边勾划边作读书笔记;或三三两两攀着肩簇拥在一起阅读课外书。

三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三年来,由于阅读学习能力的提高,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写作的质量。学校有近90位同学的习作获《今日教育》科技小论文

一、

二、三等奖,先后有8名同学的习作获《中国精神颂》

一、

二、三等奖,重庆市阅读知识大赛有30人获

一、

二、三等奖,有800多学生参加《90后》读书征文,吴晓、夏维扬、李小夏等15名同学在学区组织的“文明礼仪伴我行”演讲赛和“文明礼貌月”手抄报比赛中获

一、

二、三等奖。学生学习能力强、思维敏捷、学习习惯好、知识面广、想像丰富、学习质量好、发展后劲足,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同时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四是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书香校园氛围。

五是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通过科研研究,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较大的转变、科研能力、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初步形成了一支团结奋进、勤于思考、善于科研、敢于创新的中青年教师队伍。借助该课题研究,学校培养了多名县级骨干教师和校级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其中,课题组成员肖勇、张海琴、雷登亮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迅速成长,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现已被县教委调到机关任职。课题研究的论文在县级以上获奖的论文有90多篇。其中,王道权校长撰写的论文《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获全国优秀教研论文一等奖,并在国家级刊物《校长论坛》上公开发表;黄学文校长撰写的《挑优点多赞扬给孩子的灵魂充电》在县教育学会主编的《教学一线》上公开发表;周作伦老师撰写的《一句话影响一生》在《今日教育》上公开发表。王道权、黄学文、周作伦、曾庆、肖勇、韦晓萍、周小平、胡永宏、肖世敏、刘兆奎、张海琴、李元翠、万值科、肖世敏、王军、付小平等老师撰写的论文分获国家级、市、县

一、

二、三等奖。

六是以课题实验为依托,出版了三期《明星校苑》,四本文集(《学生习作集》、《课题实验研究课、汇报课、观摩课教案集》、《课题实验论文集》、《课题实验案例分析集》,撰写了《“农村小学阅读学习策略研究”实施方案》、《“农村小学阅读学习策略研究”工作总结》、《“农村小学阅读学习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阅读是“读者对书面信息进行认知建构的心理语言过程”。教会学生恰当运用阅读策略,就能快速提高阅读速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当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永恒追求,它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断探索和创新。我们坚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我们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收获。

第二篇:农村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结 题 报 告

**市**区祥福中学校课题组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1、基于学校发展的需要。

四十年风雨,四十个春秋。毗河之畔的祥福中学,立足农村,锐意进取,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随着教育均衡化的发展,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内涵式发展创品牌特色之道、构建学校新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我们每一名祥中人面临的新课题。通过对学校过去多年来在教育管理中的教育教学心得进行了梳理和提炼,我们形成了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管理团队和许多学生自治组织,如毗河浪环保队,值周班级,团队学生会等,让同学们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在此基础上,各班实践以4人小组的班级自主管理新模式,解放了班主任,让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真正成为了成长的主人。既然学校班级管理可以充分发动学生自主管理,那么能否让学生在学习上能主动学习,让团队力量破解学生学习困难呢?2011年学校聚焦课堂,反复研讨,决定以专业发展组为基本组织,将农村初中课堂组织教学研究课题组研究成果

三、

二、四课堂教学新模式,正式在各学科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推广。

2、基于现代教育的需要。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教学,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各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在使学生获得对知识理解和解决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得以进一步体现。但学生往往都是有惰性的,没有一个好的学习组织(小组),没有一个好的评价机制,没有正确的引导,这一目标实难达到。因此,如何培养小组学生协调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成为教学中的核心问题。

3、基于学校科研课题深化的需要。

由于受应试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长期影响,教学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练;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还是较普遍。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课业负担重,教学效率低下。这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认为,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以团队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以达到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目标。虽然,我校确立了区级科研课题农村初中课堂组织组织教学研究,先后在数学学科、英语学科和语文学科进行了校级、区级、市级关于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该这些课题研究仅从教师单一的学科教学角度进行了研究,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网络,让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和生活置身于团队的帮助之下更好的发展。特别在教学的导(即自我学习的方式、方法、评价手段)和学生的学(即利用一切可能的教育环境、设备、资源等进行有效学习、主动学生和学会学习)的研究还是很滞后。我们希望在现代课程改革新思路的指导下,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特色和教学评价上下功夫,力图探索一条新路子来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手段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自由发展,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密切联系,最终将学校科研课题农村初中课堂组织组织教学研究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情况,我校大力推进课堂改革,突破发展瓶颈,最终确立了《农村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的科研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在本课题研究中,小组是指基本组织单位。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管理和组织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而合作学习是就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与之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探究学习则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我们所指的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原有的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1、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小组管理、自身条件和需要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否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自我发展的主体性的过程。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2、合作学习是一种双边和多边活动,既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又包括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等彼此间的互动,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合作学习能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使教学过程远远不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3、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获得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已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培养熟练的技能和科学素养。

小组管理下的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三者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

三、课题研究的预设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出班级德育管理中的小组的构建和评价的策略和方式。

2、通过研究,探索出学生 合作学习的策略和方式。

3、通过研究,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效益,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和适应生活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依据。

1、理论依据

综观国内外有关合作学习研究的文献,我们发现合作学习策略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理论的具体运用。

(1)集体动力理论

集体动力的研究为合作学习理论的创立提供了重要启示。所谓集体动力是指来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在合作性交往团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互补、碰撞智慧的火花,还可以增强自信心,产生自重自尊的情感。从集体动力的角度来看,合作学习理论的核心可以用很简单的话来表述,当所有的人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时候,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这为小组内的每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相互勉励、相互配合,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2)动机理论

合作学习的动机理论主要是研究学生活动的奖励或目标结构。在动机主义者看来,合作性目标结构创设一种只有通过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

(3)认知理论

认知观强调学生共同活动本身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它认为,由于与信息的心理加工过程相关的原因,学生间相互作用本身便可以提高学业成绩。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要使信息保留在记忆中,并与记忆中已有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必须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重组。精制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即是向他人解释材料。

(4)自控论理论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满足主体内部需要的过程。柯尔曾指出,青少年学生所以鄙视学业成绩的价值、迷恋于运动场和演艺界的明星人物,原因在于他们内在的强烈归属感、从众心理和得到表现的渴望能从中得到满足。他们需要同伴的接纳、认可,需要表现其对团体的贡献。

(5)社会凝聚力的理论

合作学习对于学习成绩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社会凝聚力为媒介的。实质上,学生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是因为它们相互关心并希望彼此都获得成功。社会凝聚力的观点认为,学生们帮助小组同伴学习是由于他们关心集体。社会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突出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活动,以及小组活动过程之中和之后的小组加工活动或小组自我评议活动。

(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教师与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软件工具以及Internet上的教学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是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对象;媒体是创设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政策依据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市中小学现代课堂教学实施意见》指出:教学过程是思维互动的过程,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现代课堂教学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其主体性应得到充分的尊重,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4)《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这就要求我们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现实依据

(1)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我校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仍较多的承袭着传统教学的特点。在课堂上,教师用非直观手段对教材作信息报导式阐述,学生需仔细听讲并领会教师的讲解,通过记忆、模仿掌握新知识,并通过大量练习来巩固。学生主要是通过感官进行学习,即使有少量的思考活动,回答问题也是学生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路线下完成的,缺少独立的认识活动,因此,在成绩居于中下等的学生中,常出现上课听,下课丢,做就乱的现象。新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育面向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针对我校教学中的问题,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调查显示我们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教学控制主要来自于教师,而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未能参与控制,不能使教学系统达到真正的动态平衡。②解决问题时,常常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能在教师的驱使下进行学习,没有或少有主体产生问题的亲身体验。③信息反馈渠道不畅通,学习者学习中的问题不能及时在课堂上反馈出来,教师获得的常是延时的反馈信息,不便于调控教学。④学生的学习方法还不够科学和优化,甚至于一部分成绩不错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好,对于自学这种好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不欢迎,被动内化知识现象严重,说明我们的教学在学生学法指导上重视不够。⑤对学习中问题的调查:有4%的学生怕学习任务;有54%的学生不怕但不愿主动学习,其余学生做得很好;同意由教师做答案的最后的仲裁者的占69%。这说明学生对合作学习及解决问题这一认识差距还很大。

(2)我校虽然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却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我们先后进行了校级、区级、市级初中数学‘问题导学’研究、农村初中课堂组织教学研究。各级教研组均有自己的小课题进行具体的研究工作并服务于教学,通过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更希望在新课程改革新思路的指导下,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导(即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评价手段)和小组成员的学(即利用一切可能的教育环境、设备、资源等进行有效学习、主动学生和学会学习)进行广泛深入、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力图探索一条新路子,从而改变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让不同的人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12级1班、2班、5班、 11班

2013级1班、2班、3班、4班、5班、6班、10班

2014级1班、2班、3班、4班、5班、6班、7班、8班

2015级1班、2班、3班、4班、5班、6班、7班、8班

2016级1班、2班、3班、4班、5班、6班、7班、8班

(二)、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统计法、问卷调查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等,其中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在研究中通过调查、比较,不断总结、改进,使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1年1月---2011年4月)

1、学习现代课堂教学有关理论。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研究前期,我们认真学习教育科研理论,做好思想与理论上的准备。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课程标准》、《**市中小学现代课堂教学实施意见》、《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学》、《心理学》、《学校教育科研全书》等有关著作、文章和政策。

2、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在学习有关理论、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出课题的研究方案、研究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案、研究措施,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建立健全机构,讨论、修订并通过研究方案。

(二)实验阶段(2011年5月2013年9月)

第一阶段(2011年5月2011年6月):申请立项、修改方案、申请课题开题。

1、课题组全体成员学习运作方案,提高科研意识,明确实验意义目的、要求、方法、步骤等。

2、明确职责、分工负责、共同参与。

第二阶段(2011年9月2013年5月):组织实施阶段

1、开设观摩课、研究课,边实验,边总结,边研究。

2、研究分前后两个阶段:2011年9月2012年6月为第一阶段,进行中期阶段性总结;2012年9月2013年5月为第二阶段,在总结第一阶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实验。

3、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及时总结研究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编印相关信息材料。

第三阶段(2013年6月2013年9月):总结阶段

1、搜集整理汇编课题实验的相关资料。

2、完成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3、报请上级单位对本课题进行检测、评估。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班级小组构建及运作的设计研究。

祥福中学在2011年作出决定,以专业发展组为基本组织,将农村初中课堂组织教学研究课题组研究成果

三、

二、四课堂教学新模式,正式在各学科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和推广。其中作为二(两个基础,即问题导学和小组模式)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重中之重,能否成功构建小组并正常运作,是课改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

小组模式是指班主任根据班级情况以及学生特点,让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学生通过小组形式参加学习、活动和班级管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发展目标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它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充分体现了生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小组模式的构建。

(1)、小组的组成。将全班学生按成绩、能力、表现等分为6个层次,班主任在第一层次中确定每个小组的1号组长(常务组长,全权负责小组管理),1号组长在第二层次中选出2号组员,两人再商量选出3号组员,依此类推,选出4-6号组员。在分组中要考虑男女生的比例、身高、个性的差异等,体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2)、小组的座位编排。组内座位原则上按编号相邻的同学对坐,即采用

1、2号对坐,

3、4号对坐,

5、6对坐,形成一个方桌会议的样子,便于同层次的一起探讨,低一层次的同学方便请教。当然,也可以按传统方法前后排安排座位。组与组的座位每两周作一次调整,优秀小组与进步小组有优先选择权,其他组根据得分高低依次选择。

(3)、小组的岗位设置。小组6人在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人的学习及工作能力、专长等情况选出语文组长、数学组长、英语组长(以后再增理化等组长)、清洁组长、文化组长、记录组长等,力求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4)、组长的职责。常务组长是小组的全权负责人,是核心人物,主要负责本小组的纪律管理、整体协调等(可兼任一到两门学科组长),对小组成员的日常表现进行考评;对小组存在的问题及时向班主任汇报。带领全组争创优秀小组、进步小组。记录组长的职责是记录本小组的个人展示得分、常规得分并统计小组一周得分,交叉核查其它小组得分;学科组长负责组织该科的组内交流、展示安排,对学科作业的完成情况检查、评价、统计、收发作业本等;清洁组长负责小组清洁的安排,组织打扫;文化组长负责小组的文体活动、环境美化等。

2、小组模式的运作。

(1)、小组的调整。小组合作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组与组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的差异,这时就需要班主任及时做出调整。一是组内调整,将组内爱说话的,臭味相投的人分开。二是平衡各组之间的差异,对太弱、太强的组进行调整。三是对个别组长进行调换或民主重选,或根据其能力重新任职。

(2)、小组的展示。小组展示的两个原则:一是公平原则,即要给予每个小组相同的机会,如按小组顺序依次安排展示,转完一轮后才进入第二轮;二是竞争原则,在公平的基础上,也应该让小组通过竞争获取更多的机会,如一轮展示完后,再抛出一两道更有挑战性,更需创造力的问题,让各小组来争取这个机会。

A、组内展示(小展示)。

①、组长检查组员独学完成情况并作出评价(根据学科特点及时间,可以批改,可以只检查完成情况,然后评出等级ABCD)。

②、组长组织组员对学(可AA、BB、CC分层交流,可A→B、B→C分层指导,也可全组同时交流)。

③、组长组织组员对共同的问题进行探究,研讨,如还不能解决的,作为小组的疑惑收集起来并及时反馈给老师或用于小组疑惑环节展示时用。

B、班内展示(大展示)。

①、科代表在老师的指导下,分配展示任务到各小组。

②、小组作展示准备:内容准备、人员安排等。

③、小组展示。可由一人主讲(一般为3号、4号,根据难易程度也可由其他组员讲解),一人助讲(一般为1号或2号,协助组织教学,收集反馈信息等)。

④、小组评价。根据班级相关评价标准,对小组展示的效果进行打分(15分),并简要陈述理由(原则上由越差的学生来主讲的,效果相近的情况下,得分越高,反之亦然)。

⑤、追问提升。此环节主要由教师来完成,在小组展示过程中,对学生无法深入的知识适时、适度追问,对规律性的、实质性的知识、事理进行归纳、提升。

⑥、展示结束后,各小组对组员导学案答案修订的情况进行检查并作出评价(同样按ABCD给出等级)。

(3)、组员的个人展示及评价。组员的个人展示是指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中,学生争取到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个人展示可记为小组得分,每展示一次得一分。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小组的评价体系及激励机制的设计研究。

班级小组建设完成后,在运作中还需要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对小组作出客观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适度的奖励,以此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1、小组的评价。小组的评价要做到标准统一,评价有据。

具体做法:①、明确任务。导学案预习反馈中的预习作业的订正,合作探究中各种疑难的展示、回答,形成提升的成果的展示,课后作业的订正等等,都可依次交给各小组去展示。②、及时点评。教师要对学生展示的情况及时、具体的进行点评,如语言是否简明、声音是否宏亮、答案是否准确、思路是否清晰、讲解是否清楚、板书是否工整规范等。③、评分标准。对小组展示按

4、

3、

2、1的分值给予评分,对回答得特别好的,可以特色加分1分,所以最高分可以为5分。④、做好记录。小组的评价分可以写在专门的地方,也促使各组知已知彼,加强竞争。小组得分将是评选优秀小组的重要参照数据。

2、小组的激励。

(1)评选优秀小组。①、班级优秀小组的评选。班级优秀小组每周评一次,评出13个优秀小组,12个进步小组。②、年级优秀小组的评选。年级优秀小组每学月评一次,年级在各班所评优秀小组中选出每学月评优次数多,教师评价高的小组作为年级优秀小组。③、学校优秀小组的评选。学校优秀小组每半期评一次,方法与年级评优相同。

(2)、优秀小组的奖励。①、加操行分。被评为优秀小组的每个组员都要加操行分,班级优秀小组加5分,年级加10分,校级加15分。②、对优秀小组设置标志牌,并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对评为年级、校级优秀小组的同学,要在年级、校级集会上予以表彰,发奖状、奖品等。③、优秀小组和进步小组在小组座位调整时享有优先选择权。④、小组评优将影响个人评优,它成为以后评选三好、优干、团员的重要参照。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各科的教学流程及教学策略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课堂运用有一个载体,即由全体任课教师编写的各科导学案,将导学案与教材有机结合,分设四个板块:模块一预习反馈、模块二合作探究、模块三形成提升、模块四小结评价,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以这四个模块为基础,研究出不同学科的教学流程及教学策略。

以语文学科为例,我们研究出了以下的教学流程及教学策略。

1、模块一:预习反馈(10分钟左右)

(1)小组交流(5分钟)

(2)组内订证(3分钟)

(3)教师导学(2分钟)

每组组内要求:1号组织并收集问题、2号主讲、其他组员作好记录

教学策略:

A、该模块应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老师尽量在课前对每个学生的预习情况作批改、查阅或了解。才能体现小组交流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B、前两步可合二为一,形式可以多样(如:组内交流·组内订证;组内交流·组间质疑;组内交流·全班展示&&)

C、教师导学是该模块的核心和灵魂,能否让学生在预习学习和交流学习后上升一个层次的关键,充分体现理科的特点,也是对学生预习结果的升华,更是课堂教学的导的功能和学生在预习中不能突破的问题、知识得到解决的体现。

2、模块二:合作探究(20分钟左右)

(1)独立探究(10分钟)

(2)小组内部答疑(2分钟)

(3)展示(8分钟)

教学策略:

A、该模块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全体学生,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探究任务

B、合作探究必须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展示中要读重点、讲理由、现过程。

C、教师只需适时点拨,关键内容时进行强调,并对学生的综合表现作出评价。

3、模块三:形成提升(8分钟左右)

教学策略:

A、独立完成,统一订证

B、这几个模块活动的主体也应该是全体学生。

C、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4、模块四:小结评价(2分钟左右)

(四)、小组合作学习中导学案编写的研究。

1、关于

三、

二、四教学模式的提出及内涵。

(1)、三自理念,既: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2)、二个核心, 既:小组合作、先学后教。

(3)、四个模块 ,既:预习反馈、合作探究、形成提升、小结评价。

2、关于课程教学四环节与导学案的编写要求。

教学模块

学生活动

组织形式

教师活动

备注

预习反馈

1、 课前独立完成教材阅读后小组合作完成导学案。

2、 收集小组问题并在随笔中做好记录。

3、 小组个别问题由小组成员帮助解决。

4、 小组安排汇报

1、 充分利用自习课以小组合作方式完成。

2、 610分钟课堂小组展示

1、 引入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2、 组织小组展示

3、 追问(预设学生可能出现问题,在随笔中做好记录)

4、 收集问题、答疑。

1、 体现先学后教

2、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1、 小组根据任务独立探究。

2、 小组合作组内交流。

3、 小组安排展示。

4、 对个人疑难在随笔中做好记录

1、 56分钟小组合作探究

2、 56分钟小组展示及评价

1、 积极参与学生小组活动并作好指导。

2、 追问(预设学生可能出现问题,在随笔中做好记录)

3、 补充评价

4、 拓展(在随笔中做好记录)

5、合理安排探究任务(科学分组)。

1、 体现小组合作与互助

2、 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体会成功感与集体荣誉感。

3、 师生互动。

形成提升

1、 学生独立完成

2、 小组批改

3、 小组纠错

4、 小组评分

1、 810分钟按要求独立完成

2、 23分钟小组互助

1、 提出要求

2、 呈现参考答案(先做好)

3、 组织纠错

4、 典型错误评析

5、 得分反馈

1、 体现小组合作与互助

2、 让学生体会成功

3、 师生互动。

小结评价

1、 学生对本课知识点与学习方法的小结。

2、 学生对小组及个人收获及表现进行评价。

3、 评出最佳小组与个人

1、23分钟小组交流

2、自由展示

1、补充

2、宣布本课最佳

3、布置作业及预习要求。

师生互动

课外作业

1、 分层设置。

2、 题型广泛。

3、 与中考相关。

4、 题量控制。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经过三年的研究,我们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形成了以下成果:

(一)农村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论文集。

我校教师广泛参与了本课题的科研工作,共涉及三个年级,九个学科。在研究过程中撰写了大量的论文、教学案例等,共有90余篇论文发表或获奖。

(二)农村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导学案集。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与之配套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即导学案的编写。在三年中,我们在三个年级共九个学科进行了导学案的编写,我们一边编写一边修订完善,迄今为止,共有五个版本的导学案问世并印制。导学案已经成为我校师生教与学的主要载体,极大的推动了我校的课改与教学工作。

(三)农村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之学科教学流程及教学策略。

由于各学科的特点不同,其教学方法、过程等也有各自的特点,为此,我们以学科为单位(不分年级),在九个学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各学科的教学流程及教学策略方面的研究,现今已有较为成熟的教学流程和教学策略并形成文字资料,指导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去实施。

(四)其他形式的相关成果。

1、网络资源。

在科研活动中,我们建立起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教研

第三篇:《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结题研究报告

《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吝店镇中心小学

张亚田

二O一五年一月

《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提出缘由

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这充分说明了音乐具有强大的直接触动人的灵魂的感染力量。音乐不仅作为思想的载体,而且还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理及情感世界,使人产生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逐步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音乐欣赏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高尚情操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然而,现今的音乐教学状况却不容乐观,由于受到传统学科教育体系的影响,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欣赏教学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还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许多教师认为那些世界名曲对于小学生来说太复杂太深奥,学生听不懂也不感兴趣。音乐教学只要把歌唱唱好就行了;而有的教师则尚未找到真正“适合”学生欣赏音乐的好的教学方法,他们认为音乐欣赏就是让学生听音乐,让学生一遍一遍的机械地听,破坏了学生对原来对音乐的兴趣,更不用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良好品格修养了。为此,我们提出:“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课题,想以此来促进我们的音乐欣赏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理论意义:

1)创造一个适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填补欣赏教学“唱”“演”“奏”“动”的空缺。

2)本课题研究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及学生欣赏水平服务,为北京市小学音乐教学发展提供依据。

3)本课题有助于课程改革的进程,为创新音乐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了保障.

2、实践意义:

1)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反复性:音乐欣赏教学的反复性是由音乐的这种特性所决定的。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稍纵即逝,只有记忆才能抓住它,而记忆最有效的方法是反复,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理解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不断深化的过程,必须进行反复欣赏。 2)强调以生为本,动静结合,学生参与。符合心理与年龄特征,听唱融合符合音乐韵律的特性。

3)提倡整合的原则:将新理念与教学行为整合,现有资源:音响、 课本、多媒体等整合;听、唱、奏、跳活动统一在音乐体验上。《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欣赏懂得音乐,这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离开了这一点就谈不到完美的教育。”

(三)概念的界定

“音乐欣赏教学”主要是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或情境所吸引 ,并通过参与、体验、表现、和创造活动与音乐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陶冶性情,完善人格。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课题研究目标:

1、本课题旨在以音乐欣赏活动为载体,通过挖掘课内、课外的学习契机,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音乐欣赏活动,使我们的学生能积极主动的成为音乐学习的参与者,创造者。让学生真正成为音乐欣赏的主体

2、探索出符合中年级学生年龄认知特点的欣赏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提升音乐课堂效率。

3、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表现能力和综合的音乐素养。

研究内容:

1、 通过调查研究,对本校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音乐课堂进行研究,探索改善教学行为,方式方法或模式。

2、 探索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内涵,特征,提炼出与新课程实施相匹配的音乐欣赏教学的新的模式或策略。

3、 深入分析音乐欣赏课现态所存在的问题,和问题存在的原因,积极探索音乐欣赏课的基本课型。

4、 认真探索和实践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多种感官参与的教学行为,开创并提升已有的欣赏形式,使之变成预期的五种方法 1)聆听参与,2)节奏参与;3)体态律动与舞蹈设计;4)乐器演奏参与;5)听唱结合。

总之,音乐是一门既有技术性,又有整体性、审美性的学科。音乐欣赏是实践性极强的分支,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将音乐欣

赏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起到培养和发展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的重要作用。同时,实践又是有效联结音乐欣赏“教”与“学”的桥梁,实现音乐理论与艺术实践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更符合音乐艺术极强的创造性的特点,所以,此课题将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和实践创新。

2、调查研究法。在课题实施阶段,通过调查,把握学生心理和生活资源,适时向学生了解课题实施效果,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法。

3、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学生课堂生活化教学状况的分析和研究,制定出生活化教学的具体计划,开展实践与研究,并在不断研究的过程 中修正、完善,以提高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

4、案例研究法。通过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进行真实的记录、分析和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

5、经验总结法。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总结研究的得失。

四、 课题研究对象:小学生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4年2月—2014年3月 (1)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 制定课题方案,多方论证、申报立项。

(3) 根据研究内容明确责任分工。 (4) 情况调查与分析。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4月—2014年12月

(1)文献检索,理论研究,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 (2)实施课题有关方案,根据方案展开音乐教学。 (3)了解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行为表现。 (4)根据个体差异进行理性分析。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5年1月)

(1)完善总结(课题名称) 实践研究,形成成果并推广。 (2)汇集研究资料。

(3)整理好各方面材料聘请领导与专家审议结题。

六、研究成果

本课题在上级领导、专家的关怀与指导下,经过全体成员的潜心研究,积极探索,认真执教,我校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即将结题。我们对实验班的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测评,并与普通班进行对照比较,同时我们也对参加研究的老师做实验前后的比较,认为,本课题已达到了研究目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一).转变了教师的角色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课题组成员实现了从“教师”到“导师” ;从“独奏者”到“伴奏者” ;从“教书匠”到“研究员”的转变,同时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索式课堂教学结构中的每个环节都是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也是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索﹑获取的全过程。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不仅仅是聆听参与还有节奏参与、体态参与、乐器参与、歌唱的参与。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音乐的主人。

(三)探索并验证了“五参与”的教学策略,音乐课堂充满活力

达尔克洛兹说:“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 音乐新课标明确指出“音乐欣赏教学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经过实验探索并验证了一套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五参与”的教学策略:

1、 聆听参与

聆听参与昌最主要的方式。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欣赏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这种的“听”需要更高层次的心理活动,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的有意识的听,每一

位学生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在听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注意以下两点:

(1)激发想象。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我们强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欣赏音乐,而不去束缚学生的思维。想象是思维的翅膀,只有通过想象思维才能得到锻炼,它是感知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 (2)促使移情。

所谓移情就是情感渗透。音乐欣赏中的移情就是通过由音乐及人、由人及音乐的途径,关注音乐内涵,强化音乐的力量,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2、节奏参与

表现节奏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学生将自己对于乐曲的情绪体验化抽象为具象,可以轻松、完整地表达出对乐曲的整体感受与理解。

3、乐器演奏参与

随音乐演奏,最简单的就是打强拍或固定节奏型,学生可以分组用不同的打击乐器演奏不同的节奏,这样就可以形成合奏。

4、体态律动与舞蹈设计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律动和舞蹈是他们喜爱的方式之一。学生在律动中感受乐曲的的情绪与节奏,想象力得到激发。学生既感到有趣又会有一种成就感,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良好的节奏感,学生的听觉、感知、技能等方面得到综合发展。

5、歌唱的参与

“听唱结合”改变了传统欣赏教学中,以单一聆听音乐为主的陈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我们知道,耳朵听是第一感受,它仅是感官上浅层次的参与,要想真正内化感受必须引入唱,“听唱结合”真正入心,是全面的感受与提升。

由于教材中涉及到欣赏的内容很多,就需要我们把握教材,进行分类,融入听唱结合。

(1)声乐作品——聆听中跟唱歌词。

(2)将民歌、名曲的曲调编配歌词。如,《口哨与小狗》轻松活动的旋律我配发简单明了的歌词,让学生边唱歌边表演,孩子们乐此不疲。

(3)器乐作品——聆听中哼唱主题。如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曲调简洁而富有代表性,可让学生在熟悉的基础上哼唱,以此强化学生对乐曲的感受与理解。

对教师和学生而言,课堂教学首先是他们生命活力和生命价值的体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激活和引导,学生是在自己主动积极的全方面参与的活动中学习了音乐。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参与下的自主、合作、体验、创造表现。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或独立乐器演奏,或合作表现歌曲,学生的参与的意识极浓,表现的欲望和情感的流露极强,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课堂生命活力得到了焕发,课堂教学逐渐呈现出一种生动、活泼、开放、高效的理想摸样。

(四)调动了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提升音乐课堂效率。

经过实验,学生们对音乐欣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学生们对音乐的专注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能够用多种方式来感受和体验音乐,初步养成了一定聆听音乐的习惯和方法。

另外,通过实验形成了自己典型的欣赏案例,书写实验方案,积累多篇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撰写有关科研课题的论文。

七、对课题研究的反思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积累学生们音乐鉴赏的经验是需要一个长时期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我们更多应该发挥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家长的主动性,在多方面去营造学习音乐的氛围,让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音乐的创造者。

在我们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个别成员还没有养成勤思考、勤动笔的好习惯,不能及时把研究的成功经验进行梳理总结;还缺少专家给我们做高层次的指导和点拨;好的经验提升不到一定的理论高度,理论水平还有等加强,更深入地学习仍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的方向。

第四篇: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负责人】任淑华(中学语文二级教师) 【所在单位】扶风县法门镇第一初级中学 【参研人】任淑华

【课题申报】2014年10月我(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向学校语文教研组申报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校本教研课题,10月底获得教研组及学校批准立项研究。

【课题研究的背景】

1.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进行有效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侧重在“讲”字上下功夫,一般采用“串讲法”。在讲授知识时,教师不厌其详,不厌其细。但是,我们参照课改的精神,站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的高度,从学生未来的发展几个方面审视传统教学和文言文教学时,不难发现,这种方法施教的结果是“学会”而并非“会学”。不注重学生文言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缺乏独立感知课文的实践活动,知识迁移能力差,所学知识不能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这个课题并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改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开辟出一条新路,让老师教得有味,学生学得起劲,获得自己研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广泛涉猎古文精粹,深入体味文言文的智慧和奥妙。提高文言文的教与学的能力。

【课题的界定】

著名语言文学家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兴趣是人才成长的起点,是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即对文言文学习怀有热情,能够认真对待,自觉进行相关学习。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文言文能力得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文言文兴趣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研究目标】

本课题是把“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研究的重点,从微观的角度把握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与需探寻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模式,适应新课标精神,贯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从而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增强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感情,从而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教师的角度看,则是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德才兼备,具有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师。

【理论依据及意义】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是工具性、人文性和民族性的统一。其中民族性是在新课改中被重新提到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而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古代优秀文化的载体,是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按说《课程标准》提的要求并不高,课外文言文的考点也在课内,从道理上讲,应该有相当理想的成绩,但实际情况却并不是这样,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如:要求背诵默写的文言文篇目,错别字很多;断句加注标点有误;不能结合语句分辨通假字、解释关键性的实词、虚词;不能准确地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语句等等。初中文言文教学呈现出少、慢、差、费的低效状态。因此,文言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师急需改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改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进一步探究初中学生学习、阅读文言文的有效方法,设法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阅读习惯,积累丰富的文言知识,唤醒文言文课堂的活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文言之美,为高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14年9月—10月

准备阶段,选定课题,填写申报表,完成小课题立项 第二阶段:2014年11月

选定试验班级,制定校本研修计划,理论学习,搜集有关资料,阅读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文章。主要是围绕“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新课程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和“文言文教学中‘言’与‘文’的关系”这几个话题,认真学习了钱梦龙的《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王传文的《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出路》以及新课程的相关书籍、报刊杂志文章。通过理论学习,我进一步明确了认识,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第三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4月

编制调查问卷,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和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进行问卷调查。为了了解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热情,我在实验班发放课题问卷20份,回收20份,回收率100%。我还对我们语文组教师发放课题问卷10份,回收10份,回收率100%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对比分析,初步了解了学生学习文言文和教师教授文言文的情况,找出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对问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形成调查报告。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能力。我认真上好实验课,并邀请本组教师听课交流,不断撰写教学案例或教学反思,编写文言文简易学习教材及课外练习材料,增加学生文言文的阅读数量,唤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我选择编写了一些简易、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作为课外阅读材料,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自相矛盾

郑人买履

拔苗助长 刻舟求剑

杞人忧天

掩耳盗铃宋人疑邻

画蛇添足

守株待免

鹬蚌相争等。将这些作为学生课外学习材料,定期布置任务,定期检查落实,并利用配套的练习题目检查学生掌握情况。鼓励和建议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等文白相间的文学名著,并交流心得体会;这样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四阶段:2015年5月—6月结题阶段

1、2015年5月:整理研究过程性资料。

2、2016年6月:分析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撰写教学论文,完成结题报告。

【研究结果与成效】

一年来,我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应激发兴趣,寓教于乐,我转变观念,避免“满堂灌”,授之以渔,交给古文翻译的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字字句句落实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探究学习的方法。先将课文重要知识让学生课前预习,然后带着预习的问题,课堂小组合作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全班合作解决,还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互动解决。然后再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资源,对课文提出问题,或自己设计教学方案。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教学形式。通过实践,提高了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还注重诵读,训练学生语感,我不断开发各种文言文教学资源,使得文言文学习形式多样,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了许多。如:古诗文教学采用朗读比赛形式进行,文言文故事采用讲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等形式进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态度从敬畏到不害怕,再到喜爱,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古诗文朗读由以前的没有节奏感到会断句了,能带着感情去读文章了。重视预习,借助注释自主、合作学习。最后要重视积累,拓展迁移,从而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使学生爱上文言文,亲近文言文,养成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

【存在问题及改进】

经过一学年的实践和摸索,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在文言文教学方面,我们依旧面临很多的问题和困难:

1.由于学校以考试成绩考评教师,直接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我担心课题研究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影响成绩。所以,课题研究时有时无,断断续续。又加之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在文言文课堂教学方式上的尝试不够大胆, 思维不开阔,有时注重了形式而忽略了学生掌握的实效;有时为了学生掌握的牢固,形式又不免刻板;有时两者兼顾,课堂时间又不允许。因此,在文言文的合作学习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上,依旧需要时间进行不断的摸索。

2.由于个人能力,学校财力的支持投入不够,影响课题研究的进展与成效。又有“教无定法”的约束,不是人人都用一个模式,文言文有效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在研究过程 中,很多时候,我因为缺少相关的理论指导,同行们意见难达成统一,或者很难对我的研究成果有个很好的界定。

第五篇:《实验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淮安市西宋集小学课题组

执笔:姚士敏

一、课题研究背景: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年以来,在大部分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要么没有实验,要么就是教师让自己的演示实验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极为不利。学生的科学实验还只是停留在儿童嬉戏活动的层次,把一个个实验当作体育课里的游戏,“图”个热闹,并没有把自己当作“小科学家”来研究问题。虽然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得到了陶冶,但是热闹有余、思维不足,科学实验的更重要的任务建构知识层面缺失,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后续的学习存在着很大的隐患。在实验活动过程中,以小组合作形式是活动的主要形式,在小组讨论中,有些学生默不作声只顾自己做事,毫不理会老师和同学是怎样去研究的,并没有参与到活动中来,觉得自己是“观众”;也有些学生把实验仪器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把这份探究的权利留给自己,并没有合作的意识,这大大影响着实验的开展。并且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操作不规范,处于无序自由状态,新课开始,学生往往能坚持一段时间,但是总不能坚持很久,他们总想自己操作,总认为实验很简单,无需老师讲得那么清楚,坚信自己能顺利完成实验。随即带来的自由探究、混乱的状态,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发挥性、无序性,对科学的真理现象蛮不在乎,远离了教材的意图,陷入了“玩玩”的状态。实验教学低效性的表现还有很多方面,这样的现状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积

累、科学能力的培养,好多学生的心理活动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动手创造能力更是不能充分发挥,那么怎样在科学实验课中,变教师的主动为学生的主动,怎样通过运用科学的实验课堂教学策略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课题。

。我校为了紧跟课改步伐,努力拓展科学实验课堂教学研究的空间,于2009年9月向省课题组申报《实验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该课题的研究,是在现代化教育思想理念指导下,以新课程为标准,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系统地进行与科学课堂教学相关教育观念、教学指导、方式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多种教学策略的实施途径。

二、研究时间:2009.9—2012.12

三、研究过程: 1.申报与立项

本课题《实验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于2010年9月被江苏省中小学实验课题领导小组确认为江苏省中小学实验教学研究立项课题。我校课题组并就此拟定了具体的研究实施方案,撰写了开题报告,围绕开题报告实施研究过程。

2.开题论证并完善研究方案

此阶段我们课题组主要做好开题论证准备工作,明确研究内容,组织开题并根据专家意见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2010年8月由市装备室组织全市课题组主持人在市北京路小学进行了集中开题论证,省装备室领导及淮安市教科研专家,对课题开题报

告进行了评审,通过了开题报告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各位专家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对今后的课题研究方向和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专家组一致认为实验课堂教学是学校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只有有效提高实验课堂教学效益,才能促进学生科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通过“实验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才能不断探索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途径,不断改进实验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通过研究,才能进一步促进科学教育、创新教育和学生科学能力素养的提高。从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专家组认为该课题研究方案编制较为合理、现实,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基本可行。 3.积极研究,撰写论文、反思集

课题组从一开始就确立了“边学习-边实践、边实践-边总结、边总结-边检验、边检验-边提炼”的工作思想,强调研究过程必须是老老实实地从实践出发,在实践、检验过程中积累详实的资料,并通过论文、反思、心得等形式呈现出来,在对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筛选、归纳、汇总的基础上寻找、提炼更为科学的实验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通过本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本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课题组老师善于通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将每一份感悟,变成案例、论文和反思等研究成果。 4.课题研究的几点做法

(1)努力提高认识,提升课题组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

在课题研究进程中,我们要求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技能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心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反思。努力适应新的变革,发挥自身特长才能,让自己具备

新的能力和工作方式。知道科学学科在教学策略的研究上,已取得了哪些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我们最终的研究目的是对本课题进行定位,从而确定我们研究的入手处和着眼点在哪。 (2)积极优化课题研究方法

课题组进行“定时间定地点”的课题研讨会。研究的内容包括:目标的确立、方法的选择、教学的设计、课后的分析、调查与反馈、策略的建立等。采用的几种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

行动研究法是我们采取的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每位成员都参与到整个过程中来,如对我校课题组成员宗全全老师的《谁先迎来黎明》、《时间在流逝》等参赛活动课,全体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研讨论证,从目标的确定,重难点的定位,课件的制作,教学过程的反复推敲,集课题组成员众人智慧,最终确定以该方案参加市、区科学优课竞赛,经过各方努力,宗全全老师取得市一等奖好成绩。并参加省教学能手竞赛,也再次获得殊荣。

(3)挖掘检验实验教学研讨课新思维,探寻课堂教学新途径 ①强化创设宽松教学环境。安全的心理、愉悦的心情、积极向上的心态等,这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积极因素要靠教师的努力创设来实现。

②注重合作学习。新课程将课堂教学看作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不应是走形式的,要从效率、效益、效果的角度来设计与实施,注重实效性,我们称之为实效性策略。

③抓好思维训练。思维训练要扎实有序。以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要从具体可见、可听、可摸入手,逐步锻炼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从而形成多维型的思维方式,尤其要有意识地培养发散思维。 ④强化探究性学习。进行科学探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教师必须认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授以科学探究的方法。

四、成果价值:

1.课题组教师们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了自身教育理论素养,增强了课堂教学技能。

教师们在近三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形形色色的研课、听课、评课、反思、总结等活动开展,渐进式的不断成长起来、成熟起来,他们对实验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由课题研究前的朦朦胧胧逐渐走向明朗,并逐步成为课题研究的主力军。教师们在课题研究中,能努力适应新的变革,发挥自身特长才能,逐渐具备了新的教学和科研能力。课堂,是展示教师实施教育的舞台;教学,是教师专业活动的主要形式。教学策略的研究离不开课堂教学。我校教师们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舞台,在不断挖掘、发现、提炼、整合的过程中,充实、掌握了一定的课堂教学策略的理论,同时更增强了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课题研究能力。

2.增强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探究实验的能力。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实验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将科学教育理论作为支撑,以实验改进与创新作为验证,让学生更能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用实验、操作、调查、搜集处理实验信息,进行表达和交流,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

力的发展,将浅显的科学概念定理、原理和观察、比较、分类等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合,让学生会看、会玩、会做、会谈、会创。在实验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过程中,在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凸显学生主体作用,加强师生合作,彰显融洽、积极、合作、互动、科学的教学氛围里,,学生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逐渐增强,主动探究成了学生科学学习的自觉行为,他们在课堂实验中不断收获成功的喜悦、养成大胆质疑的思维习惯,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改进和创新的意识、耐挫力都有了明显进步。同时,伴随课题研究的稳步推进,也促进了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兴趣。

3.课题组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课堂教学技能不断增强。. 通过理论学习和反复多次的对本课题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性研究过程,教师们的理论认识不断更新、深化。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一改过去的稳固地占据课堂陋习,而是从多方位、多元化来研究实施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4.通过课题研究的各项活动开展,有力的促进了我校科学教育的深入发展。

在本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教师们通过形形色色的研课、听课、评课、反思、总结等活动开展,创造了积极的课堂教学研究氛围,有力的促进了学校科学教育的深入发展,还积极带动了学校其他学科研究。

5. 挖掘检验实验课堂教学方法、策略、新思维,探寻课堂教学新途径,提炼教学新策略。

(1)在实验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课题组每位老师积极创设宽松、

积极的教学环境,努力构建师生间的合作、互动、融洽的学习氛围,学生有着积极的心态、自由的心情,学习效率、效益、教学效果明显得到增强和提高。

(2)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以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要从具体可见、可听、可摸入手,逐步锻炼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从而形成多维型的思维方式,尤其要有意识地培养发散思维。

(3)在不同形式的多种交流研讨活动里,我们正探寻实验课堂教学更为有效的策略:如“互动移位合作的探究性”教学策略(该策略强调师生灵活互动,善于在课堂教学中换位、变换角色的合作学习形式)、“动态调控策略”、“逐步优化策略”等。这些策略经过探讨论证,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效果已初见端倪,我们相信通过今后一段时间的继续磨练,一定会有更好更理想的收获。 6.课题研究中的过程性成果丰富。

在近三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老师们珍惜过程性资料的积累,他们善于通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将每一次感悟,每一次反思、每一次总结等悉心变成文字,形成案例、论文和反思等研究成果。在两年多的研究实践中,我校课题组开设研究课12节,课题组成员宗全全老师6次参加省、市、区课堂教学研讨课、交流课汇报课。

6. 其他成绩。 论文方面:

(1)姚士敏《浅谈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的互补互扬》2010.3 获省一等奖

(2)蒋玉霞《如何避免科学探究活动的失控》 2010.3 获省二等奖 (3)苗雨林 《提高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实效性》2010.3 获省二等奖

(4)姚克军 《如何让科学探究活动更精彩》2010.3 获省三等奖 (5)杨

婧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的有效策略》2010.3 获省三等奖 (6)刘远东 《探索课堂教学的策略优化,提高学生科学技能》2010.3 获省三等奖

(7)宗全全《建构科学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2010.5 获区 一等奖

(8)宗全全《如何让科学学具结构的更严密》淮安市教研室 一等奖2010.12 (9)宗全全《浅谈小学科学有序实验课堂的建构》2011.1获市一等奖 论文发表:

(1)宗全全 《浅谈科学学具结构的严密性》2011.9在《新课程》杂志第九期发表

课堂教学:

(1)宗全全 《谁先迎来黎明》观摩课 2010.4获淮安市 一等奖 (2)宗全全2010.11 获 “淮安市教学能手”称号

(3)宗全全 《时间在流逝》示范课2012.4 获淮安市教研室一等奖

五、研究的后续思考:

1.通过前面的实践与总结,我们意识到:学生的实验能力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实验方案的设计,重点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其次是实验操作的开展,重点是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两者都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研究的时间关系,基于我校科学教师的实际状况,课题组更多地关注在

教师的实验教学素养提升。下阶段如何延续开展实验教学的高效性研究,可着重于从学生实验能力的两个维度去展开。

2、课题研究的理论内涵还不够深透,明朗,精化; 还缺乏进一步提炼,研究水平还不是很高,缺乏专家的有效指导和培训,另一方面,课题研究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增强,我校是教师严重缺编单位,课题组教师平常课务重,课题研究的精力和时间较受影响,对于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提炼还不够深刻。此外,学校正在创建教育现代化,硬件设施还正在改建、投入当中,这些因素也直接影响了本课题研究工作。但我们更有信心进一步做好课题研究的后续工作,充分发挥课题研究的效能作用。

3 .因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重视程度又不同,参与研究人员的学科素养、研究能力等因素,以致各阶段研究进展以及取得的成果不太均衡。这个现象已引起课题组的注意,但因众多客观因素还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现象,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将努力降低这些因素对研究工作的影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广州高级技工学校排名下一篇:高中化学新课标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