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影评范文

2022-06-30

第一篇:金陵十三钗影评范文

《金陵十三钗》影评

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总是给人十分沉重的感觉,从最早的《屠城血证》开始,阅读过相关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史料,对这段悲伤的历史有很深的了解,也正因为如此,在南京呆过好几年,就是不敢去看近在咫尺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那个地方给人太多伤痛的记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一直不喜欢日本这个民族,如果看过《望乡》的原著,更加会觉得这个民族的残忍,不仅是对其它民族的,对自己的姐妹也要一样毫不留情。直到现在,日本国内的一些份子,依然不承认有这样一段历史,对中国人缺乏道歉的诚意,这才是真正令人愤怒的事情。

影片中最为打动人心的是中国人的抗争精神,佟大为饰演的李教官无疑是其中最悲壮的一笔,也只有看到他一个人在明知不可能的情况下,仍付出自己最后一丝努力,用自己的死来张扬了一个民族不屈的反抗精神,荡气回肠。是的,李教官是可以走的,如果他走了,可以活下来,但宁可站着死,也不愿意苟且地活下去,所以他选择了留下来,用自己最后一点力气,去保护那些正处于花季的女孩子们。

看过一篇文章,一个孤单的老人,在云南的小城,一个人孤单地活了一辈子,临死前,他伤心自己在战争中的苟且偷生,一世心理都无法安宁。诚然,是人都有求生的欲望,换作我们自己在当年的情况下,也不一定能够舍生取义的。也正因为如此,像那样的舍生取义的壮举才真正地令人感动,铭记于心。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像李教官那样的人,只是在当年抗日的战场上的无名英雄中的一个,当年,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了保卫国土不受列强的控制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野心家们为了自己的私利而置普通的老百姓的生命于不顾,争来的江山又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呢?眼睛一闭,还不是什么都没了。为了暂时的一己私利留下了千古的骂名真的是太不值得了。不知道为什么妓女会留下千古的骂名,有需求才会诞生这样的产业的,那些光顾妓女们生意的人,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就跟明明是帝王昏庸无道,却偏偏把失城的责任推到一个小女子的身上的道理是一样的。“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把亡国的罪名加在了女人的身上。这才是千古奇冤呢!

风尘女子自古多侠义,当年李师师面对金兵的威胁,折钗自吞自尽。柳如是面对夫君无能,毅然变卖首饰,支持抗清的义军。而多年之后的南京,在日本人的刺刀下,为了挽救那些如花年纪的女学生们,一群身世坎坷的烟花女子,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别人的生存的机会。烟花女子也是人,一样是父母所生的,当初如果不是当时的社会黑暗,这些女孩子又怎么会坠入到烟花之地呢?玉墨就是被骗进去,无法回头,这十四个烟花女子中,有几个背后没有一段伤心的故事呢?

这真是一部好片子,不但让每一个中国人从深深记得曾经历史的苦难,“落后就要挨打,”整个民族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历史的悲剧永远成为历史。

原创文章看评网发布http:///blog-d913/

Copyright@2012-2013版权看评网所有 违者必究

http://

第二篇:金陵十三钗 影评

《金陵十三钗》:硝烟下的光辉,何为人性?

如果有人看了《金陵十三钗》后报以不喜欢或是觉得这部片子拍的很差的,其实那多半是因为他们并没有弄清楚这部影片的性质或是以一种不合适的方法来欣赏这部电影。但说实话,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多不在我们观影者,而在于影片的宣传。耗资六亿、克里斯蒂安贝尔加盟、史诗战争等宣传口号不过是为了帮《金陵十三钗》多拉一些票房而已,但这就误导了我们观众,把这部电影理所当然地当作一个一年一度贺岁档中的巨型商业片。不过这恰好错了,《金陵十三钗》的本身说到底就是一个稍微商业化了的传统张艺谋风格影片,而刚才所说的那些不过是电影中表达电影中心内容的载体而已。所以请还没有去看这部电影的朋友去看时一定要调好自己的心态,最好的就是不要带太多的个人感情,彻彻底底地去聆听这个故事,你就会发现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

如果熟悉张艺谋电影的朋友会知道,在张艺谋大部分电影中,特别是在较为成功的电影中剧情的发展往往是以一口平淡的语气来讲述一个最后能发人深省的故事,这就是张艺谋风格最简单的理解,之所以说《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风格的延续原因就是这部电影同样通过是一个讲故事的方法来呈现本片的剧情。故事发生在1937年的南京,日军残暴,满目疮痍,但由国际友人主持的一个教堂暂时还是一方净土。几个神职人员收留了一群躲在教堂里的金陵女大学生、13个躲避战火的秦淮河上的风尘女子,以及6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国军伤兵。共同面对有史以来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的故事,结果竟然是那13个最“下贱”的女子成了保护众人的英雄。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他们共同面对有史以来最可怕、最没有人性的屠杀,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然而,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日军终于冲进了这里。伤兵被杀,女大学生则眼看就要被日军掳走凌辱。在这个时刻,这13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激发了侠义血性:她们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参加日本人的圣诞庆祝会,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为什么说要以一个不带任何个人感情的心态来欣赏这部电影呢?就是因为这部《金陵十三钗》是一部难得的能够以故事情节本身和人物情感的体现来打动观众的制作。影片时长150分钟,这就给了讲述故事的人一个充足的时间来讲述本片中各类人物的情感性格变化。如克里斯蒂安贝尔扮演的最初放荡不羁的美国痞子到后来正义觉醒,十三位风尘女子也在后来变得有情有义。基本上本片中所有的角色的情感都随着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改变。战火的无情,日军的烧杀抢掠及其暴行,唤醒的是神父约翰以及十三钗身上的人性的光辉,影片剧情发展到这里,最有助于我们理解本片的方法就是设身处地去换位思考一下,假如我们是即将面对南京大屠杀中的其中一员,假如我们已徘徊在生死的边缘,假如我们已对未知的一切惧怕恐慌,我们能否有如此的胆量,如此的热血,有十三钗那般的凛然正气,那是在死亡面前人性最美丽的体现。这部电影希望我们看到的,就是人性在黑暗的压迫下最无私,最伟大的绽放。

《金陵十三钗》的另一大亮点就是演员出色的演技,其中最为突出的毫无疑惑是十三钗那无比惊艳的表演,几乎全是新人的她们在这部电影中展露的演技绝对是震撼性,尤其是本片的女一号玉墨无论是刚开始的风情万种,还是后来凛然赴死的淡然一笑,表演者绝对将玉墨这个角色诠释的几乎完美。相对之下克里斯蒂安安贝尔所扮演的约翰相对来说就较为沉稳,身为好莱坞一线影星的他演技自不用说,在这部电影中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但说句老实话,贝尔在这部影片中的演出到底还是少了一种张力,使得约翰这个形象虽然深入人心但始终缺少一种散发起人物个性的生动。影片在刻画几个比较能够打动观众的情节时,总体来说是采用了比较真实的方式,一次来打动观众,不过同样也是点到为止的真实,这样就使得这几个情节能过充分感染观众而又不至于太过血腥。《金陵十三钗》之所以能将任务的情感刻画的如此成功,关键就在于细节的描写。总体来讲,这部电影是国产电影中难得的精品,能不能

对的起广大观众如此高的期望,我们暂先不置可否,毕竟这关系到的因素太多了,但毫不怀疑的是这部电影的面世对推动此类电影甚至是国产电影都有着不可无视的作用,这也是《金陵十三钗》的成功处之一。

第三篇:金陵十三钗影评

金陵十三钗

这个电影的名字起的是源于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改成了十三钗,不知道这样起的电影名字和不合适,但电影拍的我觉得很好。又勾起了我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愤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对日本人有了相当大的偏见,或者说就是烦。

南京,当时的中国首都,在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之后没多长时间就沦陷了,一个国家的首都被攻陷,而这个国家并没有被灭,这在世界史中是很少见的,可见当时中国人民的顽强,不愿做亡国奴的意志是多么的坚强,当然,我觉得在中国人的眼中,起码在当时中国人的眼中,应该没有把南京首都看的那么重要。

南京,一个古老的城市,在南京沦陷后,三十万的人民遭到了屠杀,铁一般的历史,日本人现在还不承认,这一点不像说了,说的太多了。

这部电影中能够看到人性的影子,在大难来临的时候,人都是有人性的,外国人救学生,军人救学生,妓女救学生,学生救妓女,互相支撑着。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说的是妓女,但这十二个女人用生命诠释了人性,也用行动说明了她们也是有情有义的中国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善良的角落和土地,一旦种子播种下去就会开花结果。

第四篇:金陵十三钗

电影《金陵十三钗》的影评

电影讲述的是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12月日军入侵南京,开展啦烧、杀、淫、掠“大竞赛”。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战火中,六朝古都化为废墟,众多中国军民被困城中,整座南京城都笼罩在一片沉重的血腥味中。

那时的南京城,对人们来说就是一座地狱,日本军队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杀戮。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中国平民和被俘虏的士兵被集体射杀、火烧、活埋及用其他方法处死者达30万以上,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平民和士兵都大量被日本军队杀害了,这与两国的军事实力有很大的关系,日本人开着先进的坦克,拿着先进的枪支弹药,他们的军队很明显是经过严格训练的,从上到下有着严格的军规军纪。而当时的中国,国共两党正在对峙,国内军事力量被分散,当时蒋介石不积极抗战,国内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底弱,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落后,所以才有那么民众被杀害,才有那么多士兵伤亡,才会出现了电影中那种为了用炸药炸掉日军的坦克,只能用肉体体来挡住日本人的枪口这样悲壮的场面。

在一支十数人的国军德械教导队余部在长官李教官的指挥下,从日军手中救出了一批教会学校女学生,而李教官等人,至此丧失了出城的机会。幸免于难的书娟等学生返回文彻斯特教堂,随她们一 起来到的,还有受雇远道至此收敛神父遗体的美国人约翰·米勒。此时的南京城中,逃难的人们蜂拥进安全区和教堂寻找庇护,十四名风尘女子强行进入教堂避难,其中精通英语的玉墨希望借助约翰的身份为一行人提供更多保护。

大家之所以都来到了文彻斯特教堂,是因为当时很多人认为,只有美国人的地方才能保护自己,正如书娟父亲说所“安全区一点也不安全”,可以说,在日本人强硬的管制下,南京城内已经没有什么地方是安全了的。因为当时的日本,连最重要的道路关卡都控制了,所以大家根本就逃不掉。

对于电影中日本人屡次向中国妇女施暴等种种恶行,现在我们看来还是很残忍的,这不仅是对妇女的凌辱,更是对当时中国剧烈的讽刺,日本人固然不讲文明,但如果我们的国力足够强大的话,又怎会让这些可怜的妇女遭受如此的侮辱呢?当时的秦淮河女子——金陵十三钗的最后决定,就是对日本侵略者的无声的抗议,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妇女对日军的反抗,也代表了抗日战争时期妇女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是全民抗战的很好体现。

金陵十三钗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那些秦淮河女子的钦佩,更多的是关于抗战时期的思考,关于中日战争的历史问题的剖析,我们可以通过这部影片去了解到更多关于那个时期的事实。

第五篇:金陵十三钗

《金陵十三钗》:“妓女救国”的微言大义

公元1874 发布于: 2011-12-17 11:12

文/公元187

4对于已经让我失望近十年的张艺谋而言,他的新作我一向是抱有严重的怀疑态度。从《英雄》开始,那个曾经拍出《活着》的、有良心的电影导演似乎不见了,变成了一个在故事内容上吹捧集权、在技术层面上热爱团体操的陕北暴发户。这是让人很痛心的。2002年前的张艺谋,和2002年后的张艺谋,完全可以单独分成两块来讨论。

2002年后的张艺谋,从“是不杀,是和平”的《英雄》开始,到“我叫你摸上面,你偏要摸下面”的《十面埋伏》,再到母子乱伦、父子相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还有那个我都不好意思说是改编自《血迷宫》的《三枪拍案惊奇》,张艺谋的作品之烂是有目共睹。当然,这些电影你都可以找到亮点,譬如《英雄》的万箭齐发,《十面埋伏》的风景好,《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政治隐喻等等,但这种在屎堆里找黄金的快感,我是体验不到的。

其实,在张艺谋这十年的作品里,我最失望的是《千里走单骑》。这是一部对于张艺谋来说几乎无懈可击的电影,无论从题材、拍摄难度还有叙事模式上,都是张艺谋可以轻松搞定的电影。可惜这部讲述父子情深的电影却被张艺谋那粗鄙的暴发户式心态给破坏了。要满足外国人的猎奇心理,要搞民俗文化,要搞傩戏,要搞百米长桌……结果,本来纯朴真挚的父子之情,被这些臭不可闻的铜臭味道搞得俗不可耐。

也许,年过五十的张艺谋,已经渐渐的丧失了他对于艺术的敏锐感,如同当年他在《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那种浓墨重彩下挥洒的民族激情退化到《英雄》里半死不活的慢动作回放,甚至连《有话好好说》里那种相当本土化的“华语昆汀”的范儿也没有了。没有创新,吃老本的张艺谋,在艺术上,死路一条。

至于我对《山楂树之恋》的看法,在这里:。

所以,鉴于此,我对张艺谋这部《金陵十三钗》完全没有一丁点的期望。国人最痛心的民族疮疤,妓女救国的噱头,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东渡,这些变成商业卖点,其实是很难的。要肩负巨大的对民族、对历史、对受害的民众的责任心,又要在艺术上保持自己的创作倾向,还得在商业上获得成功,这世界上没有几个导演做到了这一点。《辛德勒的名单》之所以成为不朽经典,就是因为身为犹太人的斯皮尔伯格能用一种客观中立又带着必须、隐忍的情绪,从一个极其刁钻、凶险的视角(一个德国人在其他德国人对犹太人的杀戮下的救赎)来阐述了二战另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想想这多么的难拍,换成国内导演,拍一部日本人在抗日战争时期无私救赎中国人的电影,它所面临的责问和谩骂,该有多少?这并不是因为我们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实际上,抗日战争时期的确有日本人因为痛恨日本人入侵中国,而悍然来到中国,加入国军和日本人作战,这实在太值得可歌可泣了,可是这段历史在我们的电影里根本不提及,只有2009年的《天安门》打了一个擦边球。

并不是我们不能拍,而是我们的导演,实在难以处理如此敏感、复杂的题材。

所以,鉴于张艺谋这十年来的劣迹斑斑,我对《金陵十三钗》持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态度。一方面,我的确支持这样的作品,能将南京大屠杀里日军的禽兽行为昭告于众,特别是那些还认为这场侵略战争是“中日战争”的外国友人;另一方面,我又担心《金陵十三钗》沦为一部“坏人其实不那么坏”、“坏人也是有悲伤的过去”、“坏人也是被逼成为坏人”、“坏人最后良心发现,自杀了”这样荒腔走板的电影。你们知道我说的是哪一部。

幸好,当伴随着秦淮景的江南小调,《金陵十三钗》的片尾字幕升起的时候,我知道这次张艺谋没有失手,他终于,终于在昏了十年之后,拿出了一部水准之作。

《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很简单:一群妓女和一群学生躲在教堂,日军要抓学生去“庆功”,妓女们挺身而出,代替了学生。这个简单的故事,原著作者严歌苓用了20多页的短篇小说就写完了,如今变成一部145分钟的电影,它需要做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呢?

在商业上,日军和国军的南京攻防战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本片的前面一个小时,佟大为饰演的国军和日军打了无数激动人心的巷战,虽然我知道这样一个国军对几十个日本兵的打法太电影太不真实了,但依然会被佟大为那份充满血性的抗争所悸动。这也是电影带给观众的一种魅力。

随后在教堂的戏份里,偷鸡摸狗的贝尔、女学生和妓女们的对峙,大难临头的悲悯,日军的残暴、冷酷,乃至最后必然的结局……很让我意外,张艺谋小心翼翼的处理着每一段,都处理得那么理想。有缺陷的男主角,纯粹只是为了钱才去教堂,带着点痞子气的他(命悬一线躲在面粉堆里都不忘走的时候带一袋),在杀戮里清醒,从假扮神父到真的肩负起神父的职责保卫学生,贝尔饰演的男主角约翰,很是让我喜欢。虽然这个角色的心路历程和刻画模式相当的《辛德勒的名单》而基本没有什么原创性,但是,这其实已经是一种称赞了----你可曾想到,我们的华语电影,也能在一个角色的塑造上,和大师级的《辛德勒的名单》相媲美?----当然,其他方面是有差距的。

在第二段,妓女和学生的交锋里,从一开始的互相看不起,到最后大难临头下的齐心协力,情绪的延伸是非常自然的。叽叽喳喳见惯大世面的金陵十四钗,就算是躲到地窖里也能养猫打麻将;而唱诗班的女学生,则在瑟瑟发抖饱受恐惧的煎熬。两个特殊的群体产生了足够的戏剧冲突,再用厕所使用权的争执迅猛的切换到日军的强奸,接着带出冷酷的日本军官和殊死抗争的中国军人。从剧作角度,中间这段戏是非常出色的。在此赞扬编剧刘恒和严歌苓。

豆蔻寻琴一段戏是全片真正的高潮段落。豆蔻为了给伤兵弹琴而冒死出去----神父追出去找豆蔻----豆蔻在日军的眼皮下躲过拿到琴弦---被日军发现----躲避日军----必然的结局----神父找到豆蔻。这一段戏一气呵成,拍得十分出色,最让我称赞的是从豆蔻被日军发现开始的长镜头,镜头先是从豆蔻的视角躲避日军,再到被日军发现跑进楼里,变成日军视角,再从楼上跳入河中,镜头从楼里跟随日军进入河里,这段长镜头非常完

美的体现了命悬一线的紧张剧情,给我无比的代入感。好久好久,好久没有在张艺谋的电影里看见除了那些假大空的烧钱镜头外,踏踏实实用技术来服务故事的细节了。而这一段,做得真的是非常出色。

最后的结局是注定的。玉墨带着妓女们,代替了学生,登上了没有归途的卡车。其中一个妓女最后的怯场和痛苦,贝尔无能为力的欺骗,还有对玉墨们最终下场的留白,都处理得很好。最后时刻人性的挣扎,使得玉墨们没有那么高大全,人会怕死,所以这一段,非常鲜活,更显得她们的伟大;最终悲惨结局的留白,避免了剥削式的消费,避免了拿日军的兽行来吸引眼球,更重要的是,玉墨们在影像上,留给了观众一个完美的形象,身着五彩缤纷的旗袍,婀娜多姿的背影,金陵十三钗们的风情万种,随着电影的散场,定格在观众心里。

没有出现良心发现的日本军人,没有国军战士高呼“中国不会亡“,也没有悲天悯人拿血腥刺激观众的剥削式娱乐,甚至连那些高大全的主旋律对白都没有。张艺谋昏了十年,在沉迷大型团体操和东北二人转之后,终于有了这部证明自己国师实力的《金陵十三钗》。贝尔是本片绝对的男主角,戏份从头到尾,他的演技就不用我多提了;一干新人也有应该的发挥,张艺谋选了这么多年的女演员,他调教演员的功力不用我们担心。文戏、武戏的处理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志性的慢镜头恰到好处,也能令观众理解张艺谋的个人艺术喜好。一部讲述“妓女救国”的电影,在一个处处敏感的电影环境里,张艺谋很好的抓住了“微言大义”四个字,玉墨在电影里说,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是的,这群风尘女子的做法,足够让很多自称正义的人士所汗颜。生命是平等的,玉墨们的做法,和《大兵拯救瑞恩》里八个救一个一样,瑞恩最后在一家人的搀扶下,在因拯救他而死去的士兵们的墓碑前说,正因为你们,我每天都告诉自己要好好的活下去。在这种极端的生死挣扎下,生命的可贵,更显出了人性的光芒。

今年,时至南京大屠杀过去74周年。74年内,这样毫无人性的种族屠杀,在地球上每个角度不断的发生。幸好,这样的事已经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但愿这样灭绝人性的事情,有朝一日,永永远远不要再在地球上发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20周年庆典通知下一篇:周记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