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言活动的班级文化论文

2022-04-29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誓言活动的班级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笔者通过亲自参与跑操的组织与管理,对这一活动形式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大课间内容选择上需要立足于学校实际,在组织过程中用音乐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还要合理利用时间,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进一步丰富活动形式。

誓言活动的班级文化论文 篇1:

实施“三环德育”策略,培育学生良好品格习惯

古人语:“教之道,德为先。”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在区级重点课题“和乐教育研究”中,积极开展“和乐德育”子课题研究。在实践过程中,我校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以“爱心教育”为突破口,以“和乐四节”德育特色活动为契机,培养心康体健、自主合作的和乐学子。围绕这一育人目标,笔者带领教师采取“习惯养行、爱心育品、文化怡情”的“三环德育”策略,贯穿整体育人工作全过程,通过各种常规训练,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通过“五爱”教育,塑造学生的“和善”品格和“崇美”个性;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陶冶学生的“和乐”性情。下面,浅谈一下我校的做法与笔者的体会。

一、习惯养行

习惯的养成,对学生一生的影响很深远。小学阶段是习惯教育的最好时期。为此,我们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活动,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开展“和乐之星”评比活动,培养自主管理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唤起人实现自主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培养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每学期初,我校给每个学生发一张行为登记卡,学生确立自我发展目标。全体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日常行为的表现,包括学生在课堂上、课间活动纪律、交作业等学习习惯和文明礼仪等方面的表现,在行为登记卡上进行定性评价考核,加星或画黑三角(一个黑三角要三颗星抵消)。班主任每月统计,对优秀学生在班上发小奖状表扬。每学期末,班主任再进行总的统计,达到学校规定的星星数量的学生,由学校授以“和乐之星”奖章。此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懂得发现自我价值,明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从而学会自己约束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奖励自己。学校还将大队委以及“文明小天使”分到各个班、各个楼层,每天检查,每周评比,以加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干部的自主管理能力。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对学生实施自主管理,能够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确立自我发展目标,逐步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推动个体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2.开展“和乐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班级文化建设对良好班级的形成和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环境造就人,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是班级的灵魂所在。班级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无形的教育力量。为了让学生在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我校每学期定期组织班级主题墙报评比、最美班级评选、班级图书角建设评比、学生作品展示评比、读书小博士评比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中来,通过自己设计方案、参与实践活动、参观其他班级建设成果等,让学生认识自我、找到差距、获取认同、创优争先,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兴趣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班级的向心力。

3.落实“三会”主题教育,培养基本公民素养

儿童是未来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小培养他们文明有礼、健康生活、遵守规则、学会尊重、乐于服务、关心他人、讲究诚信、担负责任等公民素质,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对儿童的一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并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人,所以小学是儿童基本公民素养培育的基础阵地。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公民素养,我校全方位关注孩子们的成长,既“重文”,更“重德”,每学期都安排主题鲜明的校会、年级会和班会。例如:在主题校会上,我做了“我要学什么”“我强大吗”“我幸福吗”等专题讲座,以问题和图片的形式启发全校孩子们深入观察和思考。在此之后,学校鼓励孩子们写校会听后感,希望通过“剖析—思考—导行—反思”,让孩子们认真地比较、思考,做到讲文明、守规则、懂尊重、善合作、敢担当与会感恩,激励他们奋发进取,做合格的小公民。各年级的年级会主题也是针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求以及本年级学生品行的实际,确定不同的教育主题,主题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师生共同参与宣讲与演练,取得显著教育成效。各班的班会除了主讲常规工作外,也是对校会和年级会的延伸。

二、爱心育品

良好的品格,是一个人成功立足社会的精神源泉。品格是在活动中产生和培育的,只有富有意义的、自然的、新颖的教育活动,才能实现人的自主发展。针对目前学校德育工作随意性大、主观性多、功利性强、有效性差的通病,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要使德育工作走出困境,必须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和目标,策划好每一次的活动,并持之以恒,才能增强德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达到育人的目标。为此,我校在“和乐教育研究”课题的引领下,开展了“和乐德育”的研究,围绕“五爱”教育——爱祖国、爱父母、爱老师、爱朋友、爱自然,在学校、家庭、社区开展了一系列的“爱心教育”行动研究,充实了“五爱”教育内容,形成序列。

1.百善“孝”为先

中国自古提倡孝道,孔子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道德。因此,在培养学生品格的过程中,我们坚持“百善孝为先”。每年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和寒暑假中,组织学生参与“爱父母”的亲情体验活动,填写爱心记录卡,撰写爱心日记等,在活动中体会父母的辛勤工作,学会用行动报答父母的爱,并利用每年的寒暑假开展“感恩十星”“劳动十星”“温馨的一家”活动。假期结束后,由家长与孩子一起填写表格,开学后交给班主任,班主任根据表格填写情况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在行为登记卡上为孩子们加星,及时评价,让孩子们体验到了被肯定的成功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从小养成关心父母家人的好习惯,进而培养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2.师情“敬”为本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康有为也在《政论集·在浙之演说》中说:“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学生尊敬老师,是学生必备的良好素质之一,也是他们拥有的一种美德。我校每年在教师节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制作敬师卡、给老师献花活动,以及以“我和老师之间的故事”为主题的绘画和征文比赛、以“爱师”为主题的诗歌征集活动等。爱老师的专题教育活动,唤起学生感受老师对自己的点滴关怀之情,让学生在心里敬重老师,在行为上尊敬老师,在学习上听从老师的教导。

3.同伴“助”为乐

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因此,我校每年在学雷锋纪念日、重阳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日子里,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主题开展系列教育活动,由学校的特色小队——“小水滴”爱心小队带领全体学生参与到关爱他人的活动中去,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雷锋,从我身边的小事做起”“给社区孤寡老人驱寒送暖”“感恩十星”“温馨的一家”评选以及为汶川和台湾灾区的民众募捐等活动。一系列的献爱心活动,让学生们体会到对同龄人的关爱和帮助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学会了用实际行动去关爱他人,助人为乐。

4.国恩“感”为怀

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铮铮誓言,激励着无数的爱国志士前赴后继,有了无数前辈胸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抱负,才有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公民的神圣义务。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守护和建设祖国灿烂的未来,是他们必须担当的重任。《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行为道德规范》也明确提出热爱祖国的要求。因此,每年我校都在国庆、“七一”、建队日等节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绘画、手抄报、征文、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例如: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祖国发展我成长”的爱祖国大型庆祝活动,号召师生观看60周年国庆大典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发展史,共同感受祖国的繁荣昌盛和日益强大,增强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从而培养爱国情怀和担当建设祖国重任的意识。

5.人景“和”为贵

让水更清,让天更蓝,让花更艳,让我们的地球更美丽,是我们每一个地球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加强环境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小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护绿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为此,我校在“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节日,开展主题鲜明的绿色行动,进一步巩固我校“广州市绿色学校”的成果,如“小纸芯团再利用——蚂蚁军团行动”“我与小苗同成长,赤小鲜花迎亚运”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爱自然就是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让我们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只有重视环境保护,才能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三、文化怡情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办学特色、师生文明状态的重要平台,是学校常规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它是一门潜在的课程,是教育的延伸和提升,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对培育四有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充分认识到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学生为主体,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发动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1.“三风”建设铸造文化

校风建设,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志。教风建设,是保证师资队伍素质的重要举措。学风建设,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也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途径。抓好“三风”建设,既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又有利于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身的发展与提高。因此,在课题的驱动下,我们不仅积极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强化师德教育,还引领教师注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做到教师乐教,即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采用、激励评价的方式、师生关系的营造以及作业的精心设计等各个方面,教师都考虑得比较细致周到。因此,学生们也做到了乐学,即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内外各种学习活动,发展多方面的学习兴趣和热爱学习的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等。

2.景观打造彰显文化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环境对于身处校园中的学生与教师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无形中的陶冶也是一种教育的力量。校园环境的建设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景观设计,将学校与地域的文化特色展现出来,这不仅是学校面貌的展示,更是学校文化的象征。因此我校精心布置了校园环境,精心设计办学理念、校训和育人目标的特色装饰。我校建造了绿草如茵、花儿绽放、花香漫溢、乌龟悠闲漫游的幽雅舒适的小天井花园,还重点设计了“和乐”校园宣传文化栏,有“五爱”教育、环境、科技、《三字经》、《增广贤文》、《论语》、安全知识等,图文并茂,发挥名言佳句的无声陶冶作用。

3.特色活动培育文化

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就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科技、体育、艺术、读书等活动。为了孕育“和乐”精神,我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和乐四节”特色活动:在春季举办“我发明、我创造”为主题的“和乐科技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在夏季举办“我参与我快乐”为主题的“和乐艺术节”,培养师生的自信心和艺术情操,学会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在秋季举办“强身健体,喜迎亚运”为主题的“和乐体育节”,提高全校师生强身健体的意识,培养学生奋勇拼搏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在冬季举办“共同阅读,共沐书香”为主题的“和乐读书节”,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提升学生的读书质量。同时,还创建“书香校园”,评选读书小博士,出版《赤小在线》校刊和每两年编辑出版一册学生作文集,如《脸谱——2008习作集》《吟唱——2010习作集》《韵白——2012习作集》等,多形式多途径地推动学校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和文明风尚的熏陶,在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学校是学龄儿童生活的一个小社会,这一小社会的形态将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功能的发展、心理结构的完善、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充分发挥。我校积极开展“和乐德育”实践,必将大大丰富和净化这一社会环境的内涵,充分发挥其整体教育功能,为新一代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赤岗小学)

(责任编辑:马潇潇)

作者:林秋玉

誓言活动的班级文化论文 篇2:

学校大课间“跑操”的组织与管理

摘要:笔者通过亲自参与跑操的组织与管理,对这一活动形式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大课间内容选择上需要立足于学校实际,在组织过程中用音乐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还要合理利用时间,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进一步丰富活动形式。

关键词:大课间 学校跑操活动 工作管理 蝴蝶效应

河北某报社的记者北柯曾这样评论到:“天下第一操式的跑操管理模式,不但与培养学生个性不矛盾,反而会间接地起到塑造学生良好品性的功能。”理论上讲,整齐划一的“跑操”无疑是为学生如何成长提供了一把“尺子”。分析“天下第一操”为什么能够引人热议,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个性”化,其目的就是在向学生倡导与推广一种“精神”,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一种进取的拼搏精神。 虽然跑操是一件小事,但是却能跑出学习的好习惯、好效果,跑出大精神、大气魄来。近年来,我所在的学校也将“跑操”作为学校体育工作、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来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基于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下面我将对其组织与管理进行相关梳理。

一、跑操给学生心理成长带来的变化

心理学中有一种称之为“蝴蝶效应”的心理现象,主要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之中,当初始的条件发生微小变化后,能够带动整个系统的巨大反应。这个“蝴蝶效应”在跑操活动中得到了新的诠释。它的具体体现就是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跑操,通过正确的指引,经过持之以恒的坚持,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成长效应。我校在多年的跑操活动中强化了这个成长效应,并对其进行了细化与强化。具体而言,可以从八个方面加以体现。

(一)强身健体,健康每一天

虽然高中课程不断地进行改革,考试制度也不断地得到优化,但就目前而言,我们无法更为有效地减少学生对升学的压力,无法回避学生因学习而导致课外活动普遍偏少的现实。在我校,每天跑操四圈,三年如一日的坚持,无疑是学生锻炼身体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然而,高一的新生总是无法坚持下来,因为他们的体质相对高二、高三的学生而言较弱。基于这种情况,学校对症下药,指定这些同学由跑一圈逐渐适应。渐渐地,这些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增强,顺利实现了每天跑四圈的强度。由此可见,这一过程促进了学生的心理的健康成长,彰显了成长效应。

(二)吃苦耐劳,坚强每一天

我们现在还是有充分的理由用“生活在蜜罐里的一代”“娇骄两气的一代”来形容当下的青少年,因为这种弊端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仍无法得到有效根除。这批青少年将来都要挑起民族强盛的重任,完成开拓创新的使命,而这必须要经受风雨的洗礼之后才能实现。基于此,我校坚持开展每天的晨跑活动,通过日复一日、天复一天的坚持,完成了对学生的吃苦教育。正是通过跑操,学生学会了慵懒中的奋起,风雨中的坚强,集体中的适应。

(三)点燃激情,奋进每一天

当下的高中学习与生活中少不了书山题海,免不了三点一线;少不了成绩起伏,免不了心情悲欢;少不了放松懈怠,免不了困惑迷惘。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学生的心灵更加强大,唤起“激情燃烧”,唯有如此,才能唤醒学生对生命和价值的感知,主动地去迎战学习上的一切困难。正如黑格尔所说:“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世界上的伟大事物都是靠激情来成就的。”事实也证明了只有一个充满激情的学生,才会洋溢出青春的光彩,才会迸发出奋斗的活力,即激情需要必要的唤醒、有效的激发与科学的培育。通过开展跑操活动,我校已然成为了打造激情、燃烧激情的成长乐园,“挑战极限,一往无前”“一班加油,一班必胜”“斗志昂扬,拼搏自强”“激情似火,完善自我”,这一个个响亮的口号,一句句发自内心的呐喊,喊出了奋斗的激情,点燃了心灵的圣火,拨动了学生生命的琴弦,让学生每天都在积极地暗示自己:今天我状态最佳。已毕业的高三(1)班学生王某,如今谈论其读书时的跑操依然自豪道:“一上高三我压力很大,仿佛一下子没有了任何自信,正是每天早晨的跑操,与同学们一起喊出自己心中的誓言,大家的满腔豪情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豪情满怀,信心百倍。正是跑操让我有了学习的自信,战胜了自我,让我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高考冲刺。”类似的感受已经深入参与跑操的每一个学生心中,可以说,正是有了这种积极情绪的感染,学生学习的焰火才迸发出燎原之势,学习效果才产生了质的飞跃。

(四)步调一致,团结每一天

跑操属于一项集体活动,这无疑对提高一个班级的凝聚力,提高班级的战斗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我校,每一次跑操都是一次小型的活动比赛。通过每一次跑操,我们要比一比班级的集合速度、排面的整齐程度、口号响亮度、谁的士气更加高昂。正因如此,参与的所有班级,无论是学生还是班主任,都表现的异常兴奋。在他们的潜意识中认为一次跑操就是一次捍卫自己班级士气、尊严、荣誉的机会,跑操的好与坏将体现出该班的团结程度与合力值的大小。实践证明,短短跑操的时间成为了拉近学生与班主任心理距离的有效契机。班主任加入到学生的队伍之中一起跑操,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学生的温暖感,更让“师生同心,其利断金”这句话在跑操活动中得到了鲜明的验证。

(五)动作到位,规范每一天

习惯养成与学习规范对于学生管理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相关研究已经证明在制约学生成绩提高的瓶颈因素中学习习惯的不规范占有很大的比例。例如,书写不规范、审题不严谨、运算不正确、表述不到位、步骤不合理等,这些“细枝末节”往往让学生“会而不对、对而无分”。但是,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规范严谨的习惯应该体现在方方面面。跑操规范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跑操时,学生会在潜意识中把每一个动作做到位。一个看似与学习关系不大的跑操活动尚且如此,那么学习中的规范严谨程度便可想而知了,我校“低近优出”的办学成就证明了这一点。可以说,通过跑操活动中的动作到位要求,学生在习惯养成与学习规范上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六)调整状态,高效每一天

负面情绪是制约学生成绩提高的一大瓶颈。在巨大的学习压力面前,学生的情绪难免会有所波动,有时甚至是“大起大落”,这种消极的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排解,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严重的可能还会引发其他问题。研究发现,运动是一种很好的心情排解方式。每天的跑操可以成为学生调节心情的极佳方式,对紧张的学习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保证学生时时高效学习。多年来,我校坚持开展跑操活动,使学生的心态得到了有效的调整,每一天都处于高效的状态之中。

(七)心无旁骛,专注每一天

学习贵在专注,学习必须专注。专注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能力。专注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抛却纷扰、快乐学习的过程。在我校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没能养成专注学习的好习惯,没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更没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为了培养学生专注学习的习惯,我校的跑操运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跑步行进中,每一名学生的心不在焉、步伐错乱,都可能破坏队伍的整齐、和谐,这就使得学生在跑操时必须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紧跟口令,动作到位,各行其“步”。久而久之,“专注”品质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并结出累累硕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其中养成了专注学习、专注做事的优秀品质,享受到了专注追求给他们带来的精神愉悦。所有这些,必将成为学生宝贵的精神财富,让他们受用终生。

(八)营造氛围,充实每一天

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情境影响和制约着人的情感与行为。同理,学习也需要一定的情境。一所优秀的学校应该有浓厚的学习氛围,而跑操活动的开展,无形间使学校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渐渐形成。每当看到参与跑操活动的学生洋溢着快乐、幸福的时候,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们无比幸福。因为,我们看到学生对耐久跑不再畏惧,反而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喜爱。通过全校性的参与,校园内营造出的是充满生气的氛围,而这种氛围恰恰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总之,跑操活动在笔者学校得到了成功的开展,成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一项集体体育活动。

二、学校跑操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有效的开展需要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我校跑操活动的成功同样如此。以下我将对其组织与管理中的一些做法进行梳理与分析。

(一)精细规划,周到安排

为保证“跑操”活动的健康、持久开展,必须事先做好精密规划。我校对“跑操”活动的工作安排之精细性由下表可见一斑(见表1)。

(二)征集跑操口号,凝聚团队精神,形成共同愿望

“跑操”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还有助于团队精神的凝聚和良好学风的形成。为此,我校在开展“跑操”活动之初,即把征集各班“跑操”口号列入规划之中。其出发点在于:通过各班自主形成口号的过程,形成班级文化的核心——班级共同愿望的过程。因为铿锵有力的口号不仅是“跑操”活动所必需,更是形成班级共同愿望,进而形成学校共同愿望的必要环节。以下便是我校各班确定的“跑操”口号(见表2)。

(三)文明监督,自主评估

为了保证“跑操”活动的健康持续开展,形成群体体育工作特色,我校成立了“跑操”活动文明监督志愿者小组,主要负责对各班跑操情况进行评估、打分、评比工作,促进跑操工作能持续发展。

1.评分方法

(1)采用扣分制,对未达到要求的班级每出现一次扣1分。

(2)文明监督志愿者评分。具体站位的文明监督志愿者评分:统计各班未参加跑操的学生名单、集合过程中的情况、各班级慢跑进、退场情况;随班的文明监督志愿者评分:评估检查班级参加跑步的人数、佩带校徽的情况及班级跑步中第1圈、第2圈等跑步情况进行打分。

2.具体要求

(1)集合要求。跑操过程中的所有集合要求各班队形整齐(按要求的队形),不准讲话;检查班级参加跑步的人数、佩带校徽的情况(每人次扣1分)。

(2)评估要求。各班进、退场跑步情况(要求队形整齐,步伐是否一致);跑操过程中跑步情况(要求队形整齐、步伐一致、摆臂一致、口号响亮),评分要求按跑步中第1圈、第2圈等跑步情况进行打分。

(3)统计要求。由各年级评分组长(每各年级1名组长)收齐文明监督志愿者评分单交体育组统计并公示,并在每周五由体育组统计后交政教处。

三、学校跑操活动开展的几点体会

(一)大课间内容选择需要立足于学校实际

对于大课间活动而言,有效地开展需要体育教师花费一定的精力,尤其在内容、形式上,都需要不断与时俱进。随着对中小学体育大课间创新的逐步重视,一些地方已经开始了探索新的中小学体育大课间之路,如积极选拔本校的教师到其他地区学习,将外地的先进经验学好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加以创新。可见,目前体育大课间内容的创新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必须对体育大课间的内容理念有一个新的提升。体育大课间并不一定要做国家的广播体操,学校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来选择合适的体育项目,甚至是艺术类项目来丰富体育大课间的内容。例如,可以将健美操、民族武术、街舞等内容加入到体育大课间行列,由学生自主选择,最后按内容分组开展体育大课间体育活动。当然,“积极开展丰富的体育大课间内容必须适度,不能只重视活动内容的数量,还要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体育活动内容。”

(二)音乐背景烘托有利于学生参与

音乐是任何体育大课间内容所不能缺少的,但是传统的体育大课间音乐已经有些“过时”,无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体育大课间的具体活动中来,为此,必须创新体育大课间的音乐形式,使体育大课间音乐多样化、丰富化。前不久,很多老年人的广场舞就将歌曲《最炫民族风》作为舞蹈伴奏,不仅使老年人活动起来更加有劲,还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年轻人的参与和互动。对于学校而言,在体育大课间中融入音乐的多样性,同样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间活动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的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放松,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在编操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让学生能够在集体活动中找到自己的角色位置,主动思考,在创造性锻炼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愉悦和体现个人价值的满足。

(三)时间合理性是大课间活动开展的基石

很多学校并不重视体育大课间的时间安排,无法保证体育大课间的锻炼质量。在新的教学形式和体育大课间标准创新的背景下,各校要重视体育大课间的时间,适时根据实际情况延长体育大课间的时间。因为充足时间的体育大课间锻炼,可以让学生的精神更加充沛,这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我国后备人才有着重要作用。另外,在体育课程的安排上,各校也要有一定的课程比例,不要因为在体育大课间环节时间的增加,而相应减少体育课程的时间,这种“拆东补西”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四)大课间活动开展形式上需要多样化

在我国,中小学倡导和推行大体育大课间体育活动已经有几年了,实践证明,大体育大课间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是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的最有效途径。为开展好这一活动,各校可以根据不同的年级来安排具体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在运动强度上合理安排,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做充分的划分,如低年级在体育大课间安排上可以采用锻炼身体柔韧度等项目,而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开展武术等项目,以丰富体育大课间的内容,充分调动不同学生的参与乐趣。另外,中小学体育大课间还存在着南北季节性的差异,为此,北方的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季节的变化来选择合适的体育大课间安排模式,当冬天不适宜搞舞蹈等训练模式时候,可以探索进行滑冰等雪地体育大课间来进行冬日训练。

综上所述,我认为一所学校大课间活动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这种必然来自于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与支持,来自于学校体育教师的齐心协力、坚持不懈,来自于各班班主任的通力配合、积极参与,来自于学校多部门的有机协调、互帮互助,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

参考文献:

[1]周凤施.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理论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7(11).

[2]罗英姿.大课间的管理[J].中国学校体育,2001(5).

[3]纪周成.宁波市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8.

[4]孟宪劫. 开展大课间活动的几点思考[J].体育教学,2004(6).

[5]张彪.积极开展大课间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乐起来[J].教育导刊,2005(10).

[6]张海平,王屹川.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J].体育科研,2002(23).

[7]顾同仁.高效开展体育大课间[J].青少年体育,2014(5).

[8]周丽俊,段庆祥.大课间活动核心策略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学校体育,2013(4).

[9]吴斌.普通中学大课间跑操实践与探索——以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为例[J].林区教学,2010(10).

[10]刘锦瑶,张运亮,王建华.阳光体育运动下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模式探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6).

[11]董翠香.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案例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1).

[12]彭华卿.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J].新课程:教研,2011(7).

作者:边洪强

誓言活动的班级文化论文 篇3:

发展性教育——内地西藏班教育教学探索

把内地西藏班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我们的培养目标。近几年来,针对西藏班的特点,河南郑州四中有效地开展了发展性教育教学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内地西藏班教育理念———发展性教育。

发展性教育有以下特点:第一,教育的对象是心理健康、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但心理素质尚待完善。第二,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引导学生在一个更新的层面上认识自我,开发自我潜能。而这种潜能的开发因为更具有突破自我认识局限性的特征,往往使学生在能力发展、信心重建等方面得到更充分的发展。第三,强调发展的原则。发展性教育虽然也对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择业等问题给予指导与帮助,但更侧重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对学生所做的一切工作,包括指导学生调节和控制情绪、改善精神状态、建立自我信心等,都是以学生能够更好、更充分的发展为目标。第四,发展性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纳入到学校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实施过程中,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和成才提供强有力的保证。按预先制定的教育计划,安排一定的课程,学习有关知识,参加有关训练,有目的地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发展性教育的提出,使得西藏班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一是培养学生的“向上向善”品质,让学生成长为充满活力、勇往直前、自尊自强,能通过任何考验与挑战的新人。二是健全学生的人格,突出个性发展,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三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要着重培养个性张扬、勇于挑战、不断超越,富有创新精神的人,这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以学生作为鲜活的生命体而进行的发展性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在发展性教育中,我们强调要“关注双主体,构建共同体”,即关注教师、学生两个主体,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它包含两方面:学生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和本质,是发展性教育的目的。着重要创设学生充分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探索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教师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师生的共同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达到教育服务社会的目的。落实发展性教育,是以人为本、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发展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二、课堂教学改革———探究式三环节课堂模式。

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应该体现在课堂。在教育教学质量体系中,学生的潜能处于首位而且始终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通过教师采取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学校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学生潜能挖掘得越深,学生的个性发展就越充分,素质就越高,教育教学质量就越好。笔者认为:质量=学生潜能+教师教法+学习环境。所以,西藏班学生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挖掘学生无限的潜能。

认识是基础,行动是关键。为走西藏班特色课堂教学之路,我校出台了《郑州四中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及实施细则》,要求人人上课改过关课,组织讲研究课,进行全校研究课大赛;将中层以上干部分到教研组、年级组,全程跟踪、督促,保证课改的顺利进行。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学校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探究式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即定向与设问、探究与反馈、解疑与整合“三环节”。

定向与设问:对一节课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以及大纲要求的各知识点应掌握的程度,结合课型和学科特点,浓缩出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创设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情境。定向与设问是一节课的关键点。对重、难点知识,教师可适当点拨。

探究与反馈:针对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地思考、探究、交流、体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多思、多问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老师。在探究与体验的基础上,反馈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的结果,查缺补疑,此乃一节课的着重点。

解疑與整合:对学生反馈的问题,教师要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释疑,最终形成和优化知识的网络与结构,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主动探究,达到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提高能力的目的。这是一节课的落脚点。

“三环节”的第一个环节贯彻启发式教学,解决动力、兴趣问题。第二个环节是落实行为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探究和感悟,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一个环节是通过对问题的反馈矫正,达到课堂教学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

同时,学校又提出课堂教学“有模式而不唯模式”的指导思想。“有模式”是对教学思想的基本要求,指的是每节课必须贯彻通过教师引导,千方百计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不唯模式”指的是表现形式。教学有法无定法,可以根据课型、内容、学生灵活应用三个环节,即“有招式之意而无招式之形”。提倡百花齐放和个性张扬,把“教”变成“学”,将“课堂”变为“学堂”。

三、学生———尊重个性,加强德育工作,奠定发展的基础。

学校通过抓行为规范教育,从各方面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通过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通过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让学生在“自觉、主动、思辨、修正、提高”的过程中体会成长的愉悦。

学校将班级文化建设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向上、高雅的班级文化对学生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班主任带班艺术,更是对学生心灵的重塑。经过不断努力,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班级文化建设从最初的“物质文化”初级阶段步入“精神引领”的高级境界,每个班级不仅在美化班级环境上下功夫,“制度建设”“班级精神”“班级文化引领”更是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新主题。特别是每个班级自己设计的班旗、班徽已成为学校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亮丽风景线。西藏班的班级文化在渗透更多的人文关怀、民族精神的同时,还体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其中一个班的墙面上粘贴着这样的话:我们是一家人,亲如兄弟姐妹……

郑州四中在感恩教育活动中,开展了以“爱祖国、爱教师、爱父母、爱自己”为主题的演讲会。当一位老师演讲完毕,在场所有西藏班学生发自内心地喊出:“老师,您辛苦了!”“老师,我们永远感谢您!”,老师们的眼睛湿润了。有些同学拉着身旁父亲或母亲的手(因休假来校看望学生的家长参加了演讲会),深情地喊出“爸爸、妈妈,我爱你!”时,家长的眼睛也模糊了……演讲让孩子们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他们在感谢父母、老师的同时也体会到了祖国的温暖。一位学生说,这次演讲活动给我上了重要的一课。以前自己读书感觉是一种压力,今后一定努力学习,不然真的就对不起国家、老师、父母,更对不起自己了。我要把父母的殷切希望化作目标,把感动化作动力,把誓言化作行动。

“校园之星”评选活动是藏族班每学期开展的“选秀”活动。分为文明之星、学习之星、卫生之星、进步之星、勤俭之星、干部之星、互助之星、内务之星等。评选活动本着“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为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都提供力所能及的发展目标”的原则,以规范细致化的制度、人性层次化的内容,增强了学生的“达标争星”意识,培养了学生自强、自律、自理、自学、自信的良好品质,极大地调动了西藏班学生在卫生、习惯、自主学习等各方面的积极性。

学校利用西藏班学生住校的特点,在西藏班开设了剪纸、吉他、电子琴、足球、乒乓球、篮球等免费的特长培训班,邀请社会上知名培训教师来校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特长班,非毕业年级的学生几乎全部参加而且兴趣很浓。目前开设了20多个兴趣班。剪纸班的学员均能剪出鸟、兽、花等惟妙惟肖的图形,电子琴班的40多个学员能够双手联弹,吉他班的50多名学员达到了能自弹自唱的程度,大部分学生参加了足球、篮球班。通过这些培训,培养了学生对体育、艺术的浓厚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体育、艺术修养。四中老师们始终牢记:给予学生一种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要比单纯地灌输知识更重要,对他一生的影响更久远。

四、教师队伍———学校引导、机制激励、制度管理、自主发展。

“学校给每一位教师搭起了一个广阔的展示自我的大舞台,我们不能懈怠,只有全力以赴演好自己的角色。”郑州四中特级教师、郑州市首届名师蒋少增说,“学生要发展,我们更要发展,我们的生活光彩夺目,我们的价值得到了体现,才会带动学生的发展。”四中老师在学校发展性教育教学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

“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必须通过教师去完成,教师是实现教育理想的天使,是学校的生命线。只有善待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学生才会被善待。实现学生的成功,首先要让教师成功。”这是笔者作为校长的师生观。为引导教师自觉走上专业发展的道路,郑州四中总结出发展性教师的10条标志:爱教育教学、追求教师专业发展、自我反省与批判的能力、学生的益友良师、开朗自信、视野宽、易相处、会休闲、反思并研究教学、具有教学成本意识。为落实发展性教师建设理念,四中通过“一种思想,五种制度,四项工程”的路径,引导、规范和激励每一位教师,促进教师步入专业发展、自主发展、科学发展的轨道。

“一种思想引导”:学校以“制度管理、机制激励、学校引导、自主发展”为指导思想,引导教师从内心产生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创造适合教师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五种制度”:学习培训制度———采取自学和集中讨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每年由学校提出学习的内容、时间、地点,成绩记入个人业务档案。学习制度的建立对教职工教育教学改革新理论的学习和教学信息化技能的整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名师示范制度———郑州四中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学校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名师科研,制定了名师带徒制度和示范课、公开课制度,学校要求名师每人至少带徒2人,主要是青年教师,坚持跟踪听课。校本教研制度———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在校本教研中一直坚持“问题研究”,注重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西藏班20年校庆时出版了关于西藏班教学研究的系列论文集《勤播春雨育英才,勇立潮头奏华章》,《郑州四中教育论文集》,《名校名师谈教育教学》。校际交流制度———教师借力提高的有效途径。每年学校都要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同时也接纳省内外兄弟学校来校参观、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课堂教学大赛制度———每年学校都要举行课堂教学研究课大赛,邀请专家来校点评,还要评选出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分子。此项制度我们已坚持多年,课堂教学大赛为教师搭起展示自我、体验自我价值的平台,促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四项激励工程”:一是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校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工程”。每学期学校要求在师生中开展1-2次谈心活动,干部可以同下属、师生谈;老师可以同老师谈、同学生谈,学生可以找老师谈、学校领导谈。西藏班谈心活动已经坚持了16年。谈心活动的广泛开展既是民主办学的思想体现,又是构建和谐校园、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对于住校生,特别是3年住校不能回家的西藏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更是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二是学校为教师发展创造条件的“搭台工程”,就是为教师“搭台子”。每年學校都要开展各种研讨会、征求意见会、座谈会,在这些会议上,老师永远是主角,领导充当听众,解决老师的问题。每年学校都要召开教师座谈会,学校领导都会向老师提出:你适应四中吗?你需要学校为你解决的困难是什么?三是“评价工程”。学校制定的《教职工评价方案》,以多元性、发展性为原则,反对把教学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指标,强调过程评价,把教师评价作为引导教师、激励教师的重要载体,也作为纠正教师不良行为的依据,更作为教师自我认识和修正的重要指标。四是和谐工程。人的和谐是人类社会的较高境界,它能够使成员之间愉快舒心,并焕发无限的生机。营造和谐工程,就是营造良好的师生、师师、干群之间的关系,让每一位教师感到幸福,进而在愉快的氛围中发挥教师的无穷智慧,并为学生带来无比的快乐。和谐工程不仅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学校环境的和谐,还包括教师和学生内心的和谐。

发展性的教师队伍建设使学校涌现出一批师德高、业务精、能力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教师。“搭台子”的效应,使他们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施展自己的才华,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带动作用。校园里弥漫着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气息,教师的成功,促进着学生的成功,学校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五、学校———西藏班教学共同体。

笔者把学校管理形象地比喻为同心圆:学生是圆心,教师是内圆,管理是外圆。教师服务学生,领导服务教师,当学生、教师、学校领导这三个部分达到和谐统一的时候,就像画出了两个转动的同心圆,都在围绕一个圆心转动,也就创建了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优良环境。通过有效的可操作策略使教和学成为教学共同体,每位教师对学生作用的科学性、和谐性就显得特别重要。教学共同体包含教师教学共同体、学生学习共同体和师生共同体。教师共同体的建立不仅使每位教师都明确自己的权力、责任和作用的大小,而且变“外部强加”为教师“内部自发”。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使学生在更宽广的领域中学会合作探究,对话交流,共同进步,不仅把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利益变为一体,更融洽了师生关系。教师观念全面更新,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和谐成为学校的主旋律。靠传统的办法强制约束教师,既抑制了教师发挥的空间,又造成了被约束者的心理障碍和教师之间“争抢”好学生,“碰车”带好班等现象时常发生。学生个性和学科带好班特质的发挥,以及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就显得步履艰难。“让每位学生都能进步”“只要功夫下得大,不怕学生基础差,学生都能够学好,就看老师怎么来引导”。这是课程改革实施后全体教师达成的共识。

每年,学校教科所为教师量身定做几十个校本研究课题,重点课题实行“招标”制,教师只有“中标”后并在教科所备案的研究课题才能作为第二年职称评定的必要条件。此举激发了老师解决学校实际问题的校本教研热情,教师们迅速成长。

曾经沉睡的历史名校一旦步入发展性教育教学探索的轨道,便以一种势如破竹的态势不断刷新着纪录。作为示范性高中,短短几年中,四中人不仅示范了高效的办学效率,更示范了如何整合资源,努力创设师生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师生、学校发展的教育教学实践。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四中)

作者:王中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隐性存货的企业财务论文下一篇:传染科护士能力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