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科研项目系统设计论文

2022-04-17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地震科研项目系统设计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本文基于当前广泛应用的电梯监控技术,融合了4G网络通信技术,实现了对电梯数据的远程采集及云端存储,提高了事故处理的响应速度,为电梯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本设计结合现有的电梯监控技术,通过数据采集设备获取电梯运行数据,利用4G网络作为传输媒介,将獲取的数据传送到数据监控中心,最后将数据存储至云端。

地震科研项目系统设计论文 篇1:

GIS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讨

摘要:社会对高素质GIS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较强的实践能力是高素质GIS人才的重要指标。本文在分析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探讨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有助于提高GIS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关键词:GIS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GIS(地理信息科学)是地学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交叉学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普及,其应用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社会对GIS人才的数量需求也大幅增长。但是越来越多的GIS专业本科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现实中很多GIS学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而大量的GIS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实践能力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因此,作为GIS人才主要输出源的各个高校GIS专业,对其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得不重视。

一、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高校培养的GIS专业本科生,毕业去向主要是到各领域从事GIS相关的工作。GIS专业实践教学应以行业导向为指导,注重学生工程意识、独立设计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掌握GIS专业基本理论与方法,受到GIS应用研究及工程项目实践的综合训练,具有能够利用GIS技术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综合问题的知识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够适应GIS专业不断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能在国土、交通、房产、农林、地质、海洋、城镇建设、区域规划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相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等多方面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努力培养具有宽基础、高素质、富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GIS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建议从课程体系设置、GIS专业实验室建设、采取合理的考核方式、鼓励参加竞赛活动、科研与教学相互结合、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本科生导师制、教学团队建设等八个途径进行实施。

1.合理的GIS实践课程体系设置。GIS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充分满足本专业理论基础与实际应用的需要,实践课程应综合设置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课程体系。把实践课程设置为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等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学生能够由浅入深地理解和掌握,验证型实验如TIN及格网DEM的生成,设计型实验如专题地图设计,综合型实验如空间分析在地震灾害和损失估计中的应用。形式上兼顾第一课堂实验与第二课堂实验,学生利用不同时间段去学习和扩展,第一课堂实验包括课间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第二课堂实验包括开放性实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竞赛等。

2.建设GIS专业实验室。当前GIS行业发展势头迅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发源地,其在学生培养方面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因此,在行业背景下,高校GIS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很有必要。建立GIS专业实验室,购置一些国内外常用的GIS软件和相应的硬件设备,例如ArcGIS、MapGIS、SuperMap等,便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包括GIS软件的使用、二次开发、GIS应用工程设计、航测与遥感图像数据采集软件和处理软件的使用等,使学生能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加深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

3.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GIS实践教学考核是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设计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检验。考核不再是简单的实践报告,应结合课程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体现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与不足,以及对于教学目标的实际完成情况。实践课程可以采用实践报告(成果)+答辩+动手能力考试的方法。答辩可以反映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考试可以敦促学生自觉地完成每个实习环节,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克服高分低能现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4.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目前,中国地理信息科学领域中学科竞赛有很多,例如“SuperMap杯全国高校GIS大赛”、Esri杯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竞赛以及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等。这些大赛已经连续举办多届,其大赛的范围涵盖了地图制图、应用分析、三维建模等操作技能类和二次开发类两大类型,分别适合GIS专业大学一年级以上的同学参加。因此,在大学不同的阶段组织学生参加对应的大赛组别可以检验相应阶段的课程学习情况及GIS软件的掌握情况。综合以上情况,在低年级学习了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图学等课程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地图制图、地理应用分析类的大赛,训练并检验学生的GIS软件操作情况与使用GIS软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年级学习了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软件工程、地理空间数据库等课程后,结合GIS综合开发与设计等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参与二次开发类的GIS大赛,可以较好地训练和检验学生的软件设计与开发方面的综合能力。

5.将科研项目引入本科实践教学。科研作为高等学校专业课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不但能够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又能运用在教学的过程中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实际和更加生动,特别是引入到实践教学环节当中。在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中,对实践方法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训练较少,学生实践方法和技能往往比较单一。这种科研教学结合的教学方式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实际科研项目,广泛开展学生科研活动,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及早培养科研能力。

6.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谋求共同发展、利益互补的一种需求性合作,是一种很好的培养企业人才的模式。目前,从事地理信息和測绘的单位生产任务比较多,并且设备比较齐全,但是往往缺少人手,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和地方都在进行数字化城市建设、天地图建设、土地资源调查以及三权发证等大型工程项目,各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需要大量的地理信息专业的人才,希望本科生到自己单位实习以弥补人才短缺,这一形势可以促成高校与企业建立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机制,让学生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得到锻炼。

7.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个学期就为每位学生指定一位专业导师,通过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导师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等多方面的指导。本科生导师制的设置可以让学生更早更多地接触专业知识,有利于学生消除专业困惑,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与导师的接触交流,有机会参加导师的项目,更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敢于探索研究,从而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8.注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个高效的专业教学团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保证。教学团队建设是培养优秀专业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在团队建设过程中,积极开展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发挥资深教师传、帮、带的作用。教学经验较丰富的教师侧重专业理论知识的梳理、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的转化,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撰写高质量的教材和教研成果,青年教师则突出实践教学,侧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和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到国内外访问进修,参与众多GIS软件企业组织的GIS软件操作技能与工程开发应用的培训等。通过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得对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逐步得到提升。

对于GIS专业来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为重要,需要不断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不断探索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促进GIS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不断提升,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GIS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GIS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高春,王志伟.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8).

[2]罗小波,刘明皓.从社会需求角度探讨GIS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J].信息系统工程,2011,(7).

[3]王世东,景海涛,等.GIS专业“多维式”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矿山测量,2015,(1).

[4]王成武,唐章英,汪宙峰,卿凤,谢亮,姜照勇.双创背景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化与整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7,(02).

作者:唐章英 卿凤

地震科研项目系统设计论文 篇2:

电梯远程数据采集与云存储系统的实现

摘要:本文基于当前广泛应用的电梯监控技术,融合了4G网络通信技术,实现了对电梯数据的远程采集及云端存储,提高了事故处理的响应速度,为电梯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本设计结合现有的电梯监控技术,通过数据采集设备获取电梯运行数据,利用4G网络作为传输媒介,将獲取的数据传送到数据监控中心,最后将数据存储至云端。

关键词:智能电梯、数据采集、4G通信

一、研究背景

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设备智能化的进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高层住宅不断增加,电梯的安装和使用数量也越来越大。随之出现的电梯安全问题,依然成为当今生活中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电梯作为一种机械设备,其本身属性决定了不可避免的存在发生事故的概率。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小电梯发生事故的概率,如何利用前沿的科技手段有效预防电梯可能出现故障的隐患,是当前的值得研究领域。

目前,基于物联网的远程监控技术已经日趋成熟,经过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分析处理、数据云平台存储等环节,可以甄别隐患电梯,并发出事故告警,从而实现电梯智能化管理。

二、系统功能与结构

智能电梯远程数据采集与云存储系统主要包含数据采集环节、数据传输环节、数据处理及云平台存储等环节。

1、数据采集环节:该环节主要实现对电梯数据的实时采集,将釆集获取的数据进行转换处理后,通过单片机串口传送至网络通信模块。本环节中采集的电梯数据包括:电梯运行情况的数据信息、电梯发生故障报警的数据信息等。

2、数据传输环节:该环节主要实现数据的网络传输功能。通讯模块收到数据信息后,微处理器通过对模块发送特定的指令信号来命令其执行连网和发送数据等一些动作,数据通过网络发送到监控中心服务器。

3、数据处理及云平台存储环节:该环节实现对电梯的中心监控功能。接收网络通信模块传送的数据后,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存储至云端,最后直观显示,便于管理员及时查看与统计。

电梯远程数据采集与云存储系统的总体结构图,如下图1所示。

三、硬件电路设计

在电梯远程数据采集与云存储系统的整体结构中,涉及到硬件电路的设计主要包含以下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数据采集模块的电路设计。该模块的电路设计主要实现对电梯的各项数据信息的采集,采集的数据信息具体包含:电梯厢踢的运行方向、电梯所在的楼层、电梯的开关门状态、紧急警铃是否报警、电梯内的消防、地震安全等信息,这些数据信息主要通过CAN通讯模块和外部检测模块获取。

第二部分:数据通信模块的电路设计。该模块的电路设计主要实现对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收发。数据釆集模块通过RS232的串口通信,与网络通信模块进行数据传输。

1、数据采集板的设计

在本设计中的电梯外召板之间、电梯外召板与控制设备之间、控制设备与电梯厢之间都是采用CAN总线技术作为通信技术,从而达到对数据的实时传输、实时监控。数据采集功能主要由CAN通信模块、外部检测模块、RS232/RS485通讯模块等部分联合完成。

2、数据通信模块的设计

数据信息经过采集模块处理后,通过RS232串口传输到4G无线通信模块,4G通信模块接收到数据信息,单片机处理器通过串口对4G通信模块发送特定的命令,来完成连接网络或发送数据等动作。此时,数据信息便可通过4G网络发送出去。其中该模块中需要安装USIM卡,且USIM卡需开通4G功能。

四、主要模块的软件设计

1、数据采集模块的软件设计

数据采集模块中,主要包括两个主要分支,即外部检测模块和CAN通信模块。

外部检测模块主要提供电梯数据流信息,主要包含:电梯厢的运行方向、电梯所在的楼层、紧急警铃是否报警等信息。CAN通信模块主要提供电梯的开关门状态、电梯内的消防、地震安全等信息。

2、数据传输模块的软件设计

4G网络传输模块,主要实现的是接收来自数据采集模块的数据信息,并通过4G网络传送至远端服务器并进行云端存储。

五、小结

在本电梯远程数据采集与云存储系统的设计中,结合了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实现了对电梯的全面监控及综合管理,采用传感器全方位采集电梯的运行状态数据,基于 4G无线网络技术,将电梯的运行状态数据传送到远程监控中心平台,并将数据存储至云端,实现了对电梯的远端监控及智能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周海赟、付超. 基于云存储的安防实时监控视频数据采集系统设计[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 2014年第4期

[2]蒋鹏、袁嵩. 基于MQTT协议的综合消息推送[J]. 现代计算机(专业版). 2014(11)

[3]崔乐芙.浅谈电梯技术发展趋势[J]. 课程教育研究,2015(22):249-250.

[4]王超,杨帅,朱静.智慧型电梯安全监控系统的模型构建[J].电子测试,2015(23):115-117.

[5]艾锋. 基于物联网的电梯智能数据采集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电子科技大学,2015.

黑龙江东方学院科研项目《基于大数据的远程电梯故障预警系统研究》

黑龙江东方学院科研项目《基于大数据的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研究》

作者:张立坤 张翼 谭军

地震科研项目系统设计论文 篇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实践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1研究背景

近年来,计算机硬件,特别是多核技术及嵌入式技术的发展,给计算机相关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对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多核技术的发展使未来大多数的软件开发都将以多核芯片为基础硬件平台,因此一直习惯于“顺序软件”的开发者必须要找出新的软件开发方法。全球的软件开发者此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对高校学生而言亦是如此。

在“英特尔多核大学计划”的推动下,截至2009年,国内已有102所高校开设了多核相关课程,每年有超过2万名学生从中受益。多核及嵌入式相关课程有着知识点多、覆盖面广、实践性强、学习难度大的特点。由于课时数、实验条件等原因的限制,教师在有限的课堂上很难面面俱到,只能对重要的知识点或方法进行讲解分析,这就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因此我们在多核及嵌入式的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立足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强调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发挥引导作用。本文以武汉大学多核架构及编程技术课程为例,以英特尔®学术社区为自主学习平台,分享我们在课程改革中的一点经验。

2多核架构及编程技术课程设计

2.1课程简介

武汉大学多核架构及编程技术本科生课程针对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学生开设,在第6学期开课,共72学时(理论36学时、实验36学时),3个学分。该课程获得2007年度“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立项项目。

我们以“多核架构及编程技术在本学科领域”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多核体系的基本原理、典型设计策略,全面深入地了解多核体系架构,完善知识结构,能在多核平台上进行并行编程,会使用相关工具进行程序优化和调试,理解多核技术对其他学科的影响。

2.2课程分析

该课程覆盖硬件和软件两大模块,知识覆盖面广,包括了多核芯片与传统单核微处理及对称多处理器的架构比较、并行体系与多核体系架构、典型多核芯片、嵌入式多核芯片、多核平台结构与芯片组支持技术、多核操作系统、多核系统软件对并行编程的支持、多线程编程对多核架构的支持、Windows(Linux)系统下多核多线程编程、OpenMP对多核的支持、编译优化、性能评测、英特尔多核编程工具、案例分析等众多内容,实验部分包括8个基础实验、8个提高实验、课程设计等内容。要在有限的学时内保质保量地达成教学目标,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总结出多核课程自主学习的三要素,即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平台,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

3教学过程

3.1激发兴趣

多核技术是全新的,要改变编程思维方式,入门难度很大,因此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更不用说有什么兴趣了。我们采用三步走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第一步,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教师通过对图像处理案例等本学科领域内容(如512地震堰塞湖的遥感监测)的分析,将其与单核单线程、单核多线程的处理结果相比较,说明多核技术的应用场合及效果,让学生从感性上认同教学内容并产生探秘心理,即“知其然”。

第二步,理性认识的深化。教师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讲解多核架构的硬件,分析说明为什么可以并行处理数据,即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采用校企联合办学的办法,请英特尔工程师来校讲座,增加学生与企业研究人员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通过探讨加深对知识的了解。近两年,英特尔工程师来校讲座实践了4次,同学们参与热情非常高,提问也非常积极。

第三步,理性认识向兴趣的转化。经过约20课时的学习实践,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多核编程能力。在这一阶段,我们在课堂上播放从英特尔学术社区中下载的国外知名教授或资深研究员的知识点讲解视频,如Clay Breshears教授讲解的“锁”,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时期,课程组与学院其他课题组的老师联系,请他们为学生出一些实践课题,让学生学以致用。

随后的时间中,课程组教师每周拿出固定的时间为学生当面答疑,同时也对邮件问题给予及时回复,敦促学生加快学习进度。

3.2搭建平台

为了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学生需要自主学习平台。我们除了建设课程网站外,还把英特尔学术社区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平台。该社区平台提供了全球知名高校相关课程的课件、工程师的演讲视频、最新的研究动态文档、在线研讨工具、各类多核编程软件等资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源和宽广的交流平台,其中教师讲课视频和心得体会最受学生欢迎。同时,英特尔软件网络推出了“英特尔黑带软件开发人员奖励计划”,对参与社区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学习体会的师生给予奖励,更是极大地激励了参与者的积极性,使师生们在英特尔学术社区平台学习知识、交流分享、追求创新,进一步丰富了社区内容,形成了人与平台之间的良性互动。

3.3教师引导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方法的重要性,也就是本文所述的自主学习能力。多核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实际编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而自主学习能力则是实践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前提。

在多核及嵌入式知识的学习中,课程组以课堂为载体,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

第一,提高教师的专业修养。要使学生保持高度的学习兴趣并能够投入学习活动,教师的表率、带动和引导作用最为关键。我们通过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关注最新技术的发展动向,并将它们及时引入课堂。如在Intel® Threading Building Blocks(英特尔®线程构建模块TBB)发布之初,我们就在课堂上与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其与以往编程工具的差异。课程组教师不断学习,参加了英特尔公司组织的各类培训和技术论坛、讲座,如在线Webniars,吸取、消化最新指示,并传授给学生。这使学生深切感受到自己正处在本类知识的历史发展阶段,提高了对这些知识的关注程度,也使学生知道对知识的学习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还应关注行业发展。

第二,选择一个合适的学习平台。英特尔®学术社区(http:/ /software.intel.com/zh-cn/academic/)以内容丰富、技术氛围浓著称,全球的专家及高校老师在此进行技术交流和讨论。学生目前已经习惯到这个平台上学习,查找资料。据我们调查,学生对这个平台保持良好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项:

可以获得各类技术文档及英特尔编程工具

能得到英特尔工程师的实时、长期、固定指导

可以观看很多知识点讲解的视频

可以跟踪某项技术进展情况

可以联系某国际知名教授,请其作自己的研究生导师

另外,我们还选择了moblin社区(http://moblin.org/)作为学生学习的平台。Moblin是一个开源社区,学生可以在这里获取千万个应用的源代码,进行学习和修改,这对于提高深层次程序系统设计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促进作用。我们还选取了一些moblin开源社区上的项目,学生可以在一学期内完成,作为实践项目和毕业设计题目,很受学生欢迎。

第三,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提高创新能力。各类学科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专题邀请赛、多核编程大赛等)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和写作能力。我们依托我校国家级电工电子基地和示范中心的优势,将以上大赛的竞赛培训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强调过程,确立了“强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提高理论水平,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和实践能力,淡化竞赛意识锦标意识”的指导思想,制定了详尽具体的训练方案,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由基础实验、小单元系统设计、系统设计和创新提高设计四个阶段组成的由易到难的训练计划,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四,开放实验室,成立项目小组。科研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一方面依托教师的科学项目,找准切入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带领学生共同开展创新研究;另一方面鼓励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武汉大学设有大学生科研项目,每年都有大批学生申报立项并获得资金和教师指导的支持。同时,对于学生自主申报的其他项目,课程组根据项目特点邀请校内教师或企业(如Intel、Microsoft、IBM、Google、中兴、华为、大唐等)工程师共同审核课题并指导学生,由企业根据项目的创新性大小给予资金不等的小额支持。

4教学成果

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不仅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全面提高了我校电气信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素质。几年来,学院多核及嵌入式技术实验室创新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成为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三创”教育先进模范。我们近年来取得的成果有:

(1)2007年,“多核架构及编程技术”获“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立项;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电子综合设计实验教学团队于2009年获得武汉大学第一届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

(2) 在近几年的各项比赛中,我校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并且处于上升趋势。2004年,我校在全国大学生嵌入式专题邀请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1项;2006年,我校在全国大学生嵌入式专题邀请赛中获得全国三等奖3项;2009年,我校在全国大学生嵌入式专题邀请赛中获得全国一、二、三等奖各1项。

(3) 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拔尖人才,我院每年约有1/4的学生参加各类学习竞赛、训练、大学生科研、社会实践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受到国内外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就业水平。

(4) 通过探索“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引导并组织学生参加科研课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仅2006—2009年,我们承担指导了本科生全国大学生创新设计项目3项,校级科研项目12项,部分项目已经以优异的成绩通过科技验收。

作者:杨剑锋 谢银波 郎 朗 沈 海 穆丽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生权利维护法律探究论文下一篇:网络环境版权司法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