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红叶”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

2023-02-08

一、“三峡红叶”校园文化建设

《“三峡红叶”特色学校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课题是重庆市“十一五”规划课题, 获得重庆市课题成果三等奖, 学校获得重庆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学校把三峡红叶做为人文校园建设的文化载体, 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巫山地处三峡腹心, 是三峡地区红叶最多的地方, 其人文内涵也极为丰富。三峡红叶不仅是忠贞爱情的象征, 更深沉的含义还在于它在险山恶水中欺风斗霜的伟岸情怀。三峡地区山势陡峭, 江风凛冽。三峡红叶在这贫瘠的土地上为我们彻底地阐释了经霜而艳、蓬勃向上的生命内涵, 正体现出了一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为了来年的万紫千红、果坠枝头, 又将自己傲霜的身躯悄然飘落, 化为春泥。这种献身精神于壮美中又包含着一种壮烈。无私奉献正是三峡红叶所包含的另一崇高内涵。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实践中, 我们作了如下的研究与实践:

凝炼理念, 塑造校园文化之魂。学校在70年的创业发展中秉承“立德立业, 惟精惟一”的校训, 遵循“以人为本, 促进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 确立了以“三峡红叶精神”为内核的校园文化之魂和“片片红叶展风采, 千姿百态成人才”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逐步形成以“努力拼搏的进取精神、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科学民主的人文精神”为主要内涵的新时代“巫中精神”。

丰富载体, 夯实校园文化之基。一是以“三峡红叶”精神为载体, 构建“三峡红叶”校园特色文化识别体系, 设计特色校园文化标志及相关的VI系统, 全面阐释校徽、校歌、校旗、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标等学校办学理念的内涵。实现师生最广泛的认同。二是以“绿色校园”建设为载体, 营造优良校园环境。三是以“五大系统”建设为载体, 形成立体文化场。

活动是舞台, 启迪学生成才之慧。创新的活动历练了学生品质、培育了学生个性。

研究导航, 形成校园特色之根。学校以市级课题《“三峡红叶”校园文化特色学校建设实践研究》为指引, “片片红叶展风采, 千姿百态成人才”已成为校园特色文化的主题, 从而形成红叶精神, 促进学校健康发展。被市教委表彰为“特色学校建设先进集体”。

特色为目标, 以培养学生个性为主题。学校围绕特色目标,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开设了14门选修课, 这些特色课程, 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参加全国和市创新大赛近几年获奖达100多人次, 并首次取得了全国奖项的突破;参加全国美术大赛有40多人获奖。教师的个性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教师的表演上了中央台的青歌赛, 教师的课件制作取得了国家级奖项。

“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巴山蜀水, 钟灵毓秀。校园文化需要积淀, 需要不懈的追求, 巫山中学将乘借此东风, 树文化之魂, 建特色之校。

二、“三峡红叶”校园文化建设之魂

(一) 人文与人文校园

我国古代对“人文”赋予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指人事, 如《后汉书》卷七三《公孙瓒传论》“舍诸天运, 徵乎人文”;一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在中国古代一般指礼教文化。如《易·贲》“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即用此义。《辞海》给人文下的定义就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这种对“人文”的中国式理解, 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以“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的人文内涵是有区别的。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出发, 为人文注入了更为科学的内涵。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类解放的理想目标, 未来的理想社会即是“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就教育而言, 人文关怀更多的体现在对人的发展的关注, 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心灵、精神和情感。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必须承担的历史史命。首先, 人文关怀是提升受教育者素质的内在要求。其次, 人文关怀是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的强烈呼唤。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育的现代化已成为基础教育必须实现的一个目标。第三, 人文关怀与基础教育自身追求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的最大可能的发展。这本身就与人文的内涵相一致。

学校坚持以师生个性发展为根本, 确立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管理制度, 构建和谐、融洽的校园人际关系, 形成健康向上、富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是为人文校园。创建人文校园的根本目的是要获得两个发展, 一是全校师生得到公平的、全面的、个性的发展;二是学校自身得到持续的、健康的、特色的发展。

人文校园建设最集中地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个性发展上。其实一所学校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的形成的过程, 正是其人文素养不断内化为师生个性行为素质的过程。

(二) 片片红叶展风采千姿百态成人才

“三峡红叶”校园文化特色学校的内涵, 就是弘扬红叶精神品质, 培养“片片红叶展风采, 千姿百态成人才”的具有个性的学生, 造就无数具有个性的人才, 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性, 反过来, 则促进了特色学校的建设。走特色办学之路, 是我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变追求。“片片红叶展风采, 千姿百态成人才”个性化培养的办学理念充分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 学校以特色活动为载体, 培养和展示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体艺类, 形成了以选项教学为特色的课程结构, 通过学生选择专项, 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了个性特长的发展。生物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探索, 成立了中学绿色环保小组, 设立了10多项研究课题;地理开放式教学的探索, 使天文观察、家乡导游、环保调查、亲近自然等成为我校传统的专题活动。红叶科技文化节和运动会, 为学生搭建了展示个性的舞台。

新课改呼唤人的个性、自主性、创造性的发展。因此, 学校根据创建市级校园文化特色学校目标为宗旨, 以前期规划办课题研究为基础, 研究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利于个性化发展和利于学校特色发展的教育体系, 真正形成“三峡红叶”校园文化特色, 实现“片片红叶展风采, 千姿百态成人才”。并以此为学校的亮点, 创建市级特色高中。

三、学生个性发展的载体

(一) 构建“三峡红叶”特色课程

1、特色课程的理解。

在特色学校的建设中, 特色课程是以独特的特色彰显特色学校的特质。我们提出特色课程建设实践, 旨在通过对学校课程结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诸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 一方面促进学校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体现“片片红叶展风采, 千姿百态成人才”的个性化办学理念。

特色课程的构建, 应坚持以人为本, 理论联系实际, 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 从学校现实状况出发, 对学校的办学策略、教学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作出的有益的探索, 使之体现学校“片片红叶展风采, 千姿百态成人才”之魂。

2、建设特色课程的依据。

(1) 特色课程的建设是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的充分体现。特色课程的建设, 推动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既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 又加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品质的培养;既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又重视观察、记忆、想象等思维能力的训练。特色教育不是培养少数人的教育, 也不是只培养某种素质的教育, 而是面向全体学生, 通过富有成效的教育, 有机整合学生的经验、智慧、能力、情感和意志, 全面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 发挥他们的个性。

(2) 特色课程的建设是创建特色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具有稳定而鲜明的个性、丰富的内涵, 具有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的风格。特色课程构建,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 发展学校课程的教学内容, 丰富了教学手段。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的主体, 特色课程建设改变传统课程的简单划一和因“教”而“学”的格局, 真正体现“课程学习与综合实践相结合、身体力行、互帮互学、文理兼通、学以致用”的教学特色。

3、特色课程建设的效果。学校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

开设了14门选修课, 如针对艺体生发展的“播音主持与表演”“器乐演奏课”“健美操与舞蹈”“象棋围棋桥牌入门”“散打与武术”等;针对红叶精神内涵开设的“三峡红叶诗文赏析”“巫山地理综合课本”等体现地方特色的课程;针对学生心理安全健康的“心理讲座”;针对红叶实践活动的“红叶文学社”“红叶演讲赛”等课程, 这些特色课程, 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参加全国和市创新大赛近几年获奖达100多人次, 并首次取得了全国奖项的突破;参加全国美术大赛有40多人获奖。教师的个性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教师的表演上了中央台的青歌赛, 教师的课件制作取得了国家级奖项。

(二) 搭建展示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

学生活动是最能展示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学校教育在此方面建设至关重要。如建立校园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组建三峡红叶艺术团和文学社, 成立女子国旗班、志愿者小分队等社团, 培养宣扬和展示校园文化的骨干。开展“三个三”文化活动, 实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学生进行“三观” (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教育。开展了感恩教育、歌颂祖国、校园十佳学生评选等主题突出的专项活动。开展人文关怀活动, 构建和谐校园。关注留守少年, 实行师生结对帮扶制度, 设立亲情活动室, 室内有亲情电话和亲情视频。同时, 积极开展助学、助困、助残、助孤的“四助”关爱行动, 举办“三峡红叶杯”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科技节和“2+2”项目展示活动。广泛开展经典诵读、红歌演唱大型比赛、原创散文诗歌诵读大赛及“每日一句传箴言”活动。近年来, 在市级中学生才艺大赛和节目展演等全市各类比赛中, 学校学生共获得3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和15个三等奖。“如果没有学校的特色活动和老师们的指导和自己百分之百的投入是很难拿到这个成绩的。“我对动画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并得以迅速的成长。也感谢我的指导老师, 虽然一开始的理论知识特训让我觉得枯燥, 但在她的鼓励下我增强了信心。”学生张春芳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动画制作项目高中组比赛中, 技压群雄一举获得全国三等奖和重庆市一等奖的殊荣。当她回首比赛的整个过程时, 别有一番感慨。

只有创新的活动才能历练学生品质、培育学生个性发展。

后记

目前重庆市高中新课改正进入大规模的实施阶段, 探索新课改理念, 结合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学校学生千姿百态的个性发展是我们今后长期的努力目标。如何开设好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地方选修II课程是实现这一理念的根本所在。

摘要:“三峡红叶”校园文化建设的课题组对“红叶精神”文化的提炼, 促成了学校市级校园文化先进学校的建设。“片片红叶展风采, 千姿百态成人才”的理念, 表现了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精髓, 体现了高中新课改的本质。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课程改革催生学校活力与特色》, 吴乔《北京教育》2008.4

[2] 《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北京顺义区第十中学.

[3] 上海市大同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盛雅萍《立足课程多元统一,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4] 北大附中附小网站:余彬《新课程改革与学生个性发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龚琪惠个人作品赏析下一篇:构建现代水利经济管理体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