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论文范文

2022-05-1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体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推动了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催生了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一新兴职业的诞生。然而,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参差不齐、在水平和质量上还达不到目前大众健身的需求。体育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主要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师资和教学优势与条件,发挥优势,完善自我,为社会培养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体育院校责无旁贷的责任和重要发展方向。

第一篇:社会体育论文范文

小议体育社会与社会体育

[摘要]通过对体育的社会化、体育社会与社会体育的相关概念、理论框架以及体育社会学与社会体育学的研究对象进行阐述,从理论上分析体育社会与社会体育的联系与区别,以期让我们对这两门学科有个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体育社会 社会体育 体育人口

体育社会与社会体育这两个表面上看起来即相似又模糊的术语,作为两种理论,它们自有其独立性也有其相关性,本文基于此分别对体育社会与社会体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进行阐述,找出其关联性与相对独立性。

一、体育的社会化

体育社会化既是现代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现代体育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也正是因为这个趋势才形成了体育社会这一“亚社会”。由于体育本身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明显的作用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影响到社会成员的生活,而且从总体上看,体育已经不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通过个人的调节来加以解决,而是越来越被纳入社会的发展轨道,受到社会各方面和各种力量的制约与影响。因此,在今天要全面地研究体育社会与社会体育,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它们的各种关系,就必然离不开对体育社会化问题的研究和分析。

二、体育社会

社会与体育社会。无论是体育社会,还是社会体育,它们的存在都与社会息息相关。体育社会作为一个亚社会,其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基本上都是从社会学派生而来,所以,了解体育社会,首先从社会学谈起。

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社会的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体育社会的定义及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由社会构成要素:一定的人口,确定的地域、物质生活条件、人际间的互动,社会组织的保证,家庭、完整的制度体系、共同的意识和兴趣、强烈的社区意识以及教育和科学研究系统可知,体育具备了“社会”的基本要素,可以构成一种以体育这一社会文化现象为媒介的“亚社会”一一体育社会。也有人称体育是社会的缩影,这都说明体育具备“社会”的特点,自成一个小社会、亚社会或“初级社会”。

由此可知,体育社会学就是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角度来研究体育现象的边缘性学科。换言之,它是着重研究体育在社会良性运行和发展中的作用、功能以及体育社会构成与发展的规律。

我国体育的社会组织机构包括行政机构、事业、企业,社团,社区家庭等。在体育改革过程中的体育组织机构正在进行重组。

在体育社会里,也存在着社会分层。按不同的分层标准对成员进行分层。一般按照以下标准进行分层职业、技术、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

由于社会是流动的,因此,体育的社会也在流动,它包括垂直流动、水平流动与自然流动。垂直流动指体育人员的向上或向下流动。这种流动可以改变人员的社会地位。水平流动,指体育人员不改变社会级别,只改变群体组织或社会关系的流动。自然流动,指体育人才在人才链上的正常的,顺向的流动,这种流动有利于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体育人口。体育人口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学指标,体育人口是随着大众体育热潮兴起,它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及亲和程度。

体育的社会控制。社会对体育的控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硬度最大的政治控制开始,逐步向软控制延伸,落实到个人的内心世界,即信仰和信念。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可以有意识的、带责任感的、并在种种规范的控制下发泄自己的攻击性和侵略行为,以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把体育运动作为控制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工具,又将管理社会的方法手段用来控制体育的运转,实现社会与体育良性运行的最终愿望。

社会体育的社会学分析。社会体育是体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它有着不同于高水平竞技体育、学校体育、武装力量体育的特点。社会体育的普及化、社会化、科学化将有较快的发展。。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和困难,群众的健身意识、体育设施、体育指导者,科学管理和法规制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竞技体育的社会学分析。竞技体育是社会的一种缩影,现代竞技体育反映了市场竞技社会的人际关系。竞技体育的法制化,组织化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竞技体育具有重要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价值。

三、社会体育

社会体育的定义。目前,对于社会体育的定义多出自卢元镇先生所编写的《社会体育学》。他是这样定义的:社会体育,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群众体育活动。

社会体育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社会体育学科属于社会人文学科类的应用型学科。它不仅是一门单独的综合性学科,而且将建立起一个学科群,确切的讲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涉及医学、人体测量、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娱乐理论、体育方法、社会体育管理等。

社会体育学研究对象是社会体育、终身体育和身体锻炼。

社会体育的组成要素: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以及运行机制。

社会体育与体育社会的区别。二者的落脚点不同:体育社会的落脚点是“社会”,因此,体育社会实际上是社会的一个亚社会:社会体育的落脚点是“体育”,从广义上讲它指社会中存在的任何体育现象。

体育社会学与社会体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不同。体育社会学着重研究体育在社会良性运行和发展中的作用、功能以及体育社会构成与发展的规律,而社会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中的各种体育现象、终身体育和身体锻炼。

体育社会与社会体育的理论框架不同。体育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框架是按照社會学的框架来构建其理论结构的。它从社会组织结构、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等社会学的角度来建立理论。

社会体育学尽管是一门交叉学科,但它的理论框架主要是以一门体育学科的理论结构进行建构。同时,以一定的社会学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四、体育社会与社会体育的联系

这两门学科的建立都是源于体育社会化发展趋势的结果。体育的社会化造就了社会体育学与体育社会学的建立。这两门学科都有研究体育人口,体育组织等内容。

综上所述,体育社会与社会体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伴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会发现各个学科的发展已显现出不同程度的交叉趋势。从体育的不断社会化这个角度来看,未来体育社会学与社会体育学这两门学科的发展也必将会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交叉联系。

作者:杨 涛

第二篇:发挥社会体育专业的优势突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

摘要: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推动了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催生了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一新兴职业的诞生。然而,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参差不齐、在水平和质量上还达不到目前大众健身的需求。体育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主要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师资和教学优势与条件,发挥优势,完善自我,为社会培养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体育院校责无旁贷的责任和重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 社会体育指导员优势培养

一、全民健身计划为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了广泛发展空间

1、全民健身需要一支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全民健身是全社会的,它涉及的内容很多,接触的范围很广,具有健身、健美、娱乐、竞技、教育、政治、经济和社会交往等多种功能,有正规项目,还有民族民间体育,传统健身术等等。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于蓬勃发展的全民健身活动,必然影响了全民健身活动的质量。因此,尽快建立一支面向社会、服务于群众,有一定组织能力和技术指导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已是当务之急。

2、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要求建设一支标准化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目前社会体育管理指导者专业素质不高、队伍薄弱,主要由专业退役运动员、体育舞蹈等业余爱好者和离退休人员组成。15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抽样调查结果表明,76个街道社区体协中专职管理者仅占19.6%,77.55%管理者由身兼数职的管理人员兼任,还有2.9%的管理者聘请离退休人员担任。由于兼职的管理人员占了大部分,工作复杂,很难全身心投入到社区体育工作中,据调查,社区体育的管理者、指导人员经过专业培训的不足30%,从而使工作质量大打折扣。【1】

3、社会体育指导员新职业的兴起为社会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开拓了市场。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会体育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传播者,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落实,由于社区体育发展的实际需求,社会体育指导员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催生着社会体育指导员新职业的兴起。但《我国社会指导员现状调查》一文中显示,我国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仅6万人,而根据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我国城市应有社会指导员18.7万人,农村应有4.5万人,总数应为23.2万人。即使现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中,41-50岁的占31.43%,50岁以上的占26.1%,30岁以下仅占15.27%,暴露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问题。在群众体育活动点的指导员,获等级称号的比例很小,仅占15.8%,说明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大部分没有经过培训,没有获得社会指导员证书。【2】新兴的职业,人才的匮乏,为社会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开拓了市场,需要我们社会体育专业发挥优势,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方向的力度,为社会提供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而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率。

二、社会体育专业具有得天独厚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教学优势

1、培养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优势。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主要内容。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要具有六种能力,即:①身体锻炼能力;②运动能力;③开拓创新能力;④组织管理能力;⑤保健能力;⑥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能力。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为进行体育活动及各种身体练习的基础指导;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专项技术指导;负责体育保健指导;负责制定体育锻炼计划;负责健康测定评价;群众体育的组织管理;群众体育研究;宣传发动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健康管理和安全管理九个方面。这些都与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是一致的,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社会体育概论、社会体育管理学、健身概论、中华体育养生学、大众健身娱乐体育项目的理论与方法。这就要求我们适应社会需求,突出特色,让社会体育专业学生通过学习社会体育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基本训练,掌握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2、高水平师资队伍的优势。高校内体育师资力量相对而言是比較雄厚的,它具有三大优势:一是人才优势,高校体育师资队伍是体育界高学历、高职称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专业群体, 他们在教学、科研、训练诸方面集聚了本专业一流人才。二是信息优势,高校体育是国内外最新体育信息获取、综合、利用、传播的重要场所。三是资源优势,高校体育在体育中有很大影响力,它既是高校体育改革的排头兵,又是促进群众体育发展的动力源,还是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的试验场。高等体育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服务社会与教学研究【3】。

3、社会体育专业学习训练环境和条件的优势。高等院校具有丰富的体育场地和设施资源, 据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情况报告,现高等院校体育场(馆)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67.17%。【3】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在这样设施齐全的场(馆)地学习和训练,对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必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体育活动和赛事,锻炼学生的策划、组织、指导、协调的能力;组织学生到教学实践基地实习,锻炼学生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及教学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掌握指导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及特殊人群体育的运动技术和组织能力。

三、发挥优势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促进社会体育专业发展

1、抓根本,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具备的思想素质。社会体育指导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群众体育的具体开展。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它的培养目标不论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知识能力、身心素质上都应有较高的要求,应是高标准的。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通过教师自身的表率作用,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和吃苦奉献的精神;通过参加各类活动及赛事,培养学生的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向上精神;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热爱体育事业,乐于从事基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担负起掌握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服务大众体育,促进全民体质增强是当代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历史重任。

2、抓基础,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具备的理论知识。社会体育指导员即是社会体育的组织者,更是社会体育的指导者,要向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及特殊人群体育的人们传授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学观念,加强学科建设,适应社会发展,重视社会体育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教育,改变过去体育课重技术轻理论的观点,应该在增强学生体育技能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体育能力开发,加强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社会体育概论、社会体育管理学、健身概论、中华体育养生学、运动营养学、大众健身娱乐体育项目的理论与方法的基本理论的教学,把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3、抓技能,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具备的技术能力。社会体育指导员要指导大众体育健身,健身项目广泛,如武术、气功、徒手操,健美操,乒乓球、网球、游泳、冰雪运动、家庭器械健身、高尔夫球、赛车、登山、攀岩等,这就需要社会体育指导员具备全面的体育专业技能。我们社会体育专业作为一个新兴学科,要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课程,适时课改,在保证主要学科课程的前提下,根据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社会需要及时调整选修课,加强专业技术和技能的训练,充分备课,强化案例教学,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训练,在指导学生训练中要严格要求,一丝不苟,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都要准确到位。要充分利用各类活动赛事,让学生参与工作,提高专业技能。要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让学生有效利用实习的实践,把学到的知识不但学会,而且会用。

4、抓素质,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素质、精通的业务素质、较强的工作能力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博学的心理学知识。组织管理,锻炼指导,独立工作的核心能力;语言表达,开拓创新,社会交往,分析与解决问题、教学训练的基本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利用体育专业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如在健美操教学中可以进行美学知识的教育;在活动赛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社交礼仪、协调沟通、风格魅力等的教育。积极开发选修课,举办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爱与尊重的教育、美学知识和社交礼仪知识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质,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不仅需要进行指导的专业素质,而且还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管理、心理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体育院系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社会体育专业应把握机遇,发挥体育院系师资和教学资源的优势,把为社会培养体育指导员作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以《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为依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培养出一大批有热情、有能力、懂技术、懂理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与此同时,改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模式,适应社会需要,完善社会体育专业,不断发展自己,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郑天敬.浅谈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新西部(下半月),2007(8)

[2]曾瀚民.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07(9)

[3]连洋.利用高校资源服务大众体育. 光明网http://www.gmw.cn/content/2009-05/13/content_920351.htm,2009-05-13

作者:

刘健东北电力大学体育学院

俞林浙江传媒学院公体部

作者:刘 健 俞 林

第三篇: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推动高校体育改革的思考

摘  要:当前,社会体育得到了迅猛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对高校体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体育是学生步入社会并融入社会的转折点,在推动“全民健身”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结合实际情况,从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入手,分析了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体育改革背景的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发展策略,以期推动高校体育长效化发展,有效促进全面健身稳健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会体育;体育改革;发展策略

现阶段,人民群众参与健身运动的热情不断提高,“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但是当前,我国社会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据报道,我国人均活动的体育场地还未达到1.5m2。社会体育融合了娱乐、健身队等多样化活动,涵盖多个领域。我国高校体育建设发展较好,不仅有健全的体育运动设施,还有专业的指导教师和浓厚的体育氛围,但是目前高校体育格局还不够健全。所以,在这种大环境下,有必要使将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接轨,结合彼此的优点,从而提高我国国民的身体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终身体育意识。

一、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现阶段,我国民众的脑力劳动逐渐增多。所以,人们亟须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提高生命质量。如今,我国民众的体育意识在不断增强,人们业余时间的增多,为人民群众参加体育运动提供了支持,推动了社会体育的健康发展。在21世纪,世界的竞争不仅是知识的竞争,还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各国由以往的物质投资逐渐转为人力投资。增强体质和延长寿命是人力投资的重要内容,所以,各国高度重视社会体育,将其列为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投资形式[1]。

(一)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可以促进社会体育发展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使人们对健康产生了更多需求。现如今我国大部分乡镇居民缺乏体育运动意识,参与体育运动的比例偏低,城市居民受到工作时间、工作压力和运动场地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缺乏有效的体育锻炼。许多居民在公园或广场锻炼,大部分中老年人缺乏专业的体育锻炼技能,主要通过广场舞的形式进行体育锻炼。高校体育课程是学习体育技能的重要环节,许多人均在学校的体育课上学习运动技能并养成运动习惯,各个高校配置的运动设施和专业教师可以为体育运动提供支持。高校体育可以为社会体育发展奠定基础,有利于推动民众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相结合可以改善场地不足、群众运动意识淡薄等问题,能有效推动社会体育的发展。

(二)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可以推动高校与社会接轨

对于学生而言,合理开放高校体育,可以使学生和社会接轨,不仅可以改善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合理开放高校体育还可以改善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情况,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增加了学生的運动机会。对于体育教育者而言,将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结合,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师资浪费,教师可以对其他民众进行指导,发挥其专业技术的优势;还可以使高校体育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有利于加速体育社会化进程[2]。

(三)促进群众终身锻炼意识

体育在高校中作为一门考试科目而存在,若想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高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阵地,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加强锻炼,提高运动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第二,高校应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全面发展多样化的体育运动项目,切实培养全民体育锻炼的意识。将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有效结合,可以以点带面,有效影响学校周围的居民,通过有效互动,加强学生和其他民众的终身体育意识。

(四)推动高校体育教育多元化发展

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体育教学内容单薄,使高校体育教育发展受到限制。社会体育的内容资源比较丰富,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从不同维度选择运动项目,将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相结合,可以对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有效改善当下传统体育教育结构,丰富教学内容,有助于推动体育教育多元化[3]。

二、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高校体育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部分高校体育的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当下高校体育工作主要围绕两方面内容展开工作:一方面,要保证学生的健康,此问题虽然较为重要,但不是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举行比赛、艺术展示等多样化的活动,以丰富学生生活需求,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社会体育具有的娱乐性、多样性特点符合该教育目标,可以充实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满足体育考试需求,其实,体育考试只是一种督促受教育者进行体育锻炼的手段,不能将体育考试结果作为衡量标准。如果长时间将应对考试作为重点,会导致高校体育教育偏离本质,最终导致高校学生毕业后难以融入社会体育锻炼队伍。

(二)高校与社会体育场馆缺乏互补利用

现阶段,部分地方的社会体育设施建设不够充分,不能满足民众的运动需求。高校体育设施相对完善,但是这些设施在没有课程时,并不向社会全面开放,导致高校内部运动设施未得到充分利用。这种情况阻碍了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有效结合,如果不能予以解决,会限制体育结构长效化发展[4]。

(三)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结构内容差异

目前,部分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内容不同步、目标不一致,导致二者出现结构性差异。一方面,高校体育重视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是强化运动意识的一种途径;对于社会体育实践来说,其主要通过体育互动的形式改善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情况。两者目标的不同使二者衔接较为困难。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育时间较短,力求通过多元化教育体系在短期内获得最好的教育成果;社会体育主要是通过组织社会活动的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的体育素质。二者内容上的不同导致资源整合困难。

(四)开放校内场地会干扰高校体育教学

为了减轻社会健身资源紧张的问题,许多居民希望各个高校开放体育场馆,但是若完全开放体育场馆,会影响到校园体育教学的正常工作。现下可行的方案是联合高校组织体育活动。但是社会体育没有健全的组织机制,使二者有机结合出现困难[5]。

(五)向社会过度开放存在一定风险

社会人员具有复杂性,过度开放校园内部场地,可能会对学校管理造成一定压力。高校出于确保学生安全、维护设施等目的,必然会考虑开放体育设施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比如对社会开放足球场后,若在球场出现矛盾冲突,校方缺少对社会人员的处置能力,没有对社会人员处置的权限;还会造成设施损坏,提高了高校对体育设施的投入成本。

(六)高校体育資源有限

高校一旦实行全面开放,其资源会受到影响。所以,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融合不能仅靠高校现有的体育资源,还应进行额外开发。但高校宣传和推广能力有限,仅仅由高校师生对社会人员进行指导不够现实。

三、基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社会体育接轨发展策略分析

(一)增强高校体育的多元性

高校可以运用兴趣教育的手段展开教育。高校体育应更新教育内容,不断进行优化,创建出符合高校学生需求的优质体育课程体系,使其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优势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比如可以将轮滑、瑜伽等项目纳入高校体育运动项目之中,以丰富当下教育资源。此外,高校还可以引进社会体育的演出、比赛等实践活动,以丰富高校体育教育内容。通过这种形式,可以从高校内部引导学生尽快适应社会体育实践活动,进一步融合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6]。

(二)建立并完善体育实践互通机制

为有效发挥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优势,可以建立并完善互通机制。互通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改善二者的体育结构。互通机制也是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对教师而言,其可以通过此平台提高自身专业能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对于学生而言,其可以通过此平台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学习,进而获得社会体育的实践机会;对民众来说,其可以通过此平台获取教学资源,提高自身锻炼能力,有效促进社会体育建设专业化发展。

(三)创新高校体育教育合作模式

商业合作模式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以往的高校教育往往基于政府经济扶持开展相关教育活动。体育教育应该抓住时代机遇,采用合作模式,发挥高校体育教育的专业化优势,开展校企合作,从而获得企业长期的资金支持。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解决高校内部体育设施不完善的问题,还可以使高校体育内容更加多元化,高校学生可以通过此途径锻炼自我,为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坚实基础[7]。

(四)适度开放高校场地

各个高校可以利用节假日等时间,在确保自身正常运转和学生充分参与的前提下,向社会适度开放运动场馆和体育设施。高校室外场地可在确保学生有效使用的基础上免费开放,足球场等比较紧缺的资源可通过租赁的形式对外开放,同时,高校应派设专门的管理人员监管场地,最大程度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组建体育管理部门

高校体育工作者和社会体育管理者可以共同组建体育管理部门,包括体育指导站、运动损伤恢复室等。高校体育教师可以担任体育指导员的职责,社会体育管理者可以担任组织者职责,双方共同协调体育活动。此外,体育场馆的使用和开放应遵循相关规定,需要政府部门在其中发挥权威性作用,解决高校无法处理的问题。

(六)积极开展体育活动

高校可以将校级活动拓展到周围的社区,比如,高校举办羽毛球联赛,周围社区也可以举办羽毛球联赛。高校羽毛球队可以与社区羽毛球队展开比赛,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加深体育实践的影响,还可以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高校还应开展趣味性体育活动,比如拔河、马拉松等比赛,以吸引社会人员的参与,通过组织全民健身运动,在活动中实现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有效结合[8]。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都肩负着为现代化社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使命。二者接轨是一个双赢策略,不仅有利于推动高校体育教育长效化发展,还可以有效促进“全民健身”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军萍.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推进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研究[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01):116-118.

[2] 郭玉. 从终身体育视角探讨北京市普通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7.

[3] 李鑫,王恩斌,胡彪,等. 探究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结合的意义及途径[J]. 当代体育科技,2018,8(25):178-179.

[4] 马月平,邱云涛,张志哲. 小康社会进程中黑龙江省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途径探讨[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06):62-66.

[5] 蒋玲. 社会体育理论与实践在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中的应用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05(03):57-59.

[6] 袁红.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推动高校体育改革的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3):163-164.

[7] 王欣,尹斯年,陈杰,等. 加强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接轨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06):162-165.

[8] 卢伟基,卢澎涛. 社会体育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改革研究[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119-122.

(荐稿人:钟晨,陕西理工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作者:杨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保险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美术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