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2022-10-04

第一篇: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金融危机是由外部因素还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

金融危机是由外部因素还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历来学术界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阴谋论和规律论。阴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遭受有预谋和有计划攻击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这种观点较为流行。规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的自身规律,是内因造成的。三代金融危机理论①基本上是承认规律论。随着金融监管技术提高,一个国家因监管或管制出现问题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变小;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现代的金融危机基本上表现为在国际经济失衡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扭曲的国家货币体系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爆发,因而从本质上说,金融危机的性质和成因都发生了变化。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国际经济的视角具体解析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

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金融危机离不开国际游资的攻击。1992 年欧洲金融危机,索罗斯通过保证金方式获取1 :20 的借贷,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通过卖空相当于70 亿美元的英镑,买进相当于60 亿美元的马克,迫使英镑大幅贬值,在偿还借贷后净赚15 亿美元[4 ] 。在1994 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前,国际游资持续大量地进入墨西哥证券市场,在墨西哥所吸收的外资中,证券投资占70 %~80 % ,但在墨西哥总统候选人遭暗杀事件后的40 多天内,外资撤走100 亿美元,直接导致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5 ] 。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是国际游资首先攻击泰铢,低买高卖,并巧妙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获取高额回报。

根据IMF 对国际游资的统计,20 世纪80 年代初的国际短期资本为3 万亿美元,到1997 年底增加到7. 2 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20 %。2006 年末,仅全球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总额就达1. 43 万亿美元,比1996 年末增长约6 倍。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也不断丰富,从最初的“卖空+ 杠杆”策略(市场中性基金) ,发展成为单策略型(包括套利型、方向型、事件驱动型等) 、多策略型(包括新兴市场型、并购型等) 、基金的基金等多种投资策略。其风险特征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既有高风险、高收益的宏观对冲基金,也有低风险但收益相对稳定的市场中性基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国际资本流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国际间的过剩资本流动造成了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巨额的国际货币资本必然要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猎取利润。

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 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繁荣转变[6] 。按照金融市场的心理预期自我实现原理分析,当大量国际游资进入一个国家时,即使这个国家经济发展表现一般,在大量资本进入的情况下,也会带动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国际金融家掌握话语霸权的情况下,他们通过有意识地夸大被攻击国家发展中的成绩或存在的问题,以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心理预期。从拉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先用“经济奇迹”、“新的发展模式”来吹捧经济成就,然后用“不可持续”、“面临崩溃”来夸大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国际游资有预谋进入和撤退,就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崩溃。国际游资娴熟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繁荣时期赚取高额利润,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机赚取高额利润或者收购危机国家的优质资本,进而控制被攻击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是在新兴市场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后,国际直接投资( FDI) 为什么会低价收购危机国的优质资产,形成新的经济殖民主义的根本原因。

第二篇:质量体系内外部因素监视和评审报告

批准:

审核:

填制:

质管部

2017年3月1日至3月7日,由质管部组织,管代主持,公司领导、各部门领导、体系员及相关岗位员工参加,对公司综合管理体系各相关过程(工作)所涉及的内部和外部因素进行了监视和评审。

一、监视和评审的依据 ——国家相关政策法规 ——公司相关体系文件

二、监视和评审所涉及相关信息的时间段:2017年1月至7月。

三、相关信息的来源及监视和评审的方式

1、查阅相关法规标准、体系文件和记录

2、各部门相关工作的定期总结分析报告

3、相关统计数据

4、与相关人员(公司领导、部门领导、班组长、各岗位员工)沟通、座谈

5、召开由相关人员参加的会议讨论

6、必要时通过网络搜索和相关媒体得到的信息

7、相关部门参加政府、集团相关会议得到的信息

8、主管部门定期检查巡检结果

四、监视结果

(一)外部因素

1、国家相关政策及变化情况

——涉及公司质量管理相关的政策有无新增或变化:

《建材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要强化低碳发展,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4号)提出:“扩大新型、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优化产业政策。落实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开展绿色建材评价,发布绿色建材产品目录”

监视结果:■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对于“34号文”有关绿色建材的问题,根据质管部所获取的信息,其具体政策体现为国家鼓励开展“水泥有害物质限量认证”,目前国建联信认证中心已在全国开展此项工作的认证工作。

对“发展规划”低碳问题,根据质管部所获取的信息,其具体政策体现为政府鼓励开展“低碳水泥认证“,我公司应尽快开展低碳水泥认证和水泥有害物质限量认证工作。

2、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变化情况

——今年以来新增或变化的适用的综合管理管理相关法规标准情况:

经核实,将于2016年10月1日起实施一个新的标准:GB31893-2015《水泥中水溶性铬的限量及测定方法》

1 监视结果:□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经查阅该标准全文,该项检测为型式检验,每半年一次,企业可不用自行安排检测, 我公司目前没有考虑购置相关仪器设备,公司每半年送国家或省质检中心进行出厂水泥的铬含量型式检验。

3、对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管理手段应用及趋势方面

——行业应用及趋势分析:经与公司领导及生产质管部等部门沟通,暂无新的相关信息。

监视结果:□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4、 市场需求的变化及趋势方面

——市场需求调查分析:经与公司领导及主管人员沟通,暂无新的相关信息。

监视结果:□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5、竞争环境及趋势方面

——根据质管部定期回访客户,定期进行顾客满意度监测的结果,竞争环境与前几年基本一致,未出现恶化态势。另外我公司产品质量稳定,能及时足量供货,多年来得到广大客户认可。

监视结果:□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6、对原燃材料供应及质量现状及趋势方面

——供应商及矿源变化情况:根据物资供应部统计结果,无变化 ——供货及时性:根据物采购部统计结果均及时 ——不合格品情况:根据统计结果均达到规定要求

——质量波动情况:根据统计结果,比较正常,无异常波动。 监视结果:□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7、对设备设施及配备件的供应、质量现状及趋势方面 ——供应商变化情况:根据机电部统计结果,无变化 ——供货及时性:根据机电部统计结果均及时

——不合格品情况:根据机电部统计结果未出现不合格品 ——质量波动情况:根据机电部入库验收结果,质量均合格 监视结果:□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二)内部因素的监视和评审:

1、对公司综合管理是否符合公司生产经营宗旨方面 简要分析:今年以来符合公司近年来生产经营宗旨。

2 监视结果:□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2、现有体系文件(含记录)方面

——文件的齐全性、符合性和可操作性:目前综合管理手册正实施新版,各部门也修订了所主管编写的三级文件,暂未发现问题。

——执行情况如何:根据定期的工作检查结果,各部门均能严格执行相关文件。 监视结果:□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3、人力资源现状及趋势方面

——人员数量有无变化:经人力资源部组织核实,无 ——员工调换岗位情况:经人力资源部组织核实,无

——人员能力是否能满足要求:根据各部门月度业绩考核结果,员工能力均能满足要求

——员工工作责任心:根据月度业绩考核结果,员工工作责任心均较强。 监视结果: □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4、现有设备设施现状及趋势方面

——设施增减情况:经机电部核实,无变化 ——设施技改技措情况:经机电部等核实,暂无

——完好状态:根据机电部统计结果,设备完好状况良好

——故障情况:根据机电部统计结果,主机设备故障率在规定范围内 监视结果: □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5、设备管理现状方面

——检修计划及完成情况:根据机电部统计结果,均完成 ——检修质量情况:根据机电部验收结果,均合格

——巡检发现问题情况:经机电部、制造部、储运部三级巡检记录,未发现集中性、突出性问题。

——设备润滑情况:经机电部、熟料部、水泥部核实设备润滑记录,设备润滑情况良好。

监视结果: □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6、质量管理方面

——原燃材料、生料、煤粉、熟料月度质量指标合格率完成情况:根据质管部统计结果,均达到规定要求

——出磨水泥和出厂水泥月度质量指标合格率完成情况:根据质管部统计结果,均达到规定要求

——出库控制情况:经核实质量调度通知单及车间的操作记录,未出现违反指令情况

3 ——出厂水泥送检情况:经核实省质检中心历次对比检验报告,均按规定频次送检,误差合格率符合要求

——客户走访情况:客户所提问题均为价格偏高,其他方面未提出问题。 ——顾客满意程度监测情况:均大于90% ——配料控制情况:经核实配料方案和指标变动通知单及执行情况,良好。 ——出厂控制情况:未发现问题

——不合格品控制情况:根据统计结果,未出现严重不合格品,一般不合格品的处置均符合要求。

——均化搭配控制情况:经核实通知单及生产岗位操作记录,未发现违规现象 ——内部抽查对比情况:经核实抽查对比记录、台账,频次及误差合格率符合要求

监视结果: □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7、计量管理方面

——仪器设备检定情况:经质管部核实周期检定情况,符合要求 ——仪器设备自校情况:经核实周期检定情况,符合要求 监视结果: □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8、生产管理方面

——生产计划完成情况:经核查月度计划完成情况,良好

——生产调度会决议执行情况:经核查调度会决议执行情况,正常 ——日常生产调度指令执行情况:经核查调度指令及执行情况,正常 ——主机设备台时产量完成情况:窑磨台时均符合要求 监视结果: □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9、工艺管理方面

——主机设备设施工艺参数控制情况:经核查操作记录和作业指导书,正常 ——新工艺新技术实施情况:暂无 监视结果: □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10、新、扩、改建项目方面

——项目实施及效果简要分析:暂无 监视结果: □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11、生产岗位作业活动现状及趋势

——是否严格执行作业指导书:未发现问题

——是否严格执行质量、中控室指令:未出现问题 ——质量、能耗、产量指标完成情况:正常 监视结果: □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4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12、维修岗位作业活动现状及趋势

——维修质量:核查历次检修记录及验收记录,均合格 ——维修及时性:未发现问题

监视结果: □发现问题■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13、检验试验岗位作业活动现状及趋势;

——作业的符合性(是否严格执行作业指导书): ——物理室封存样控制:符合要求。

——分析室标准溶液配制及到期复配控制:符合要求。 ——检验试验环境控制:符合要求 。 监视结果: □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14、各管理岗位业务活动方面

——业务(管理)活动能否严格执行相应的管理规程(制度):各部门均执行相应的管理性规章制度,根据各项工作的绩效结果,未发现违规现象。

监视结果: □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15、公司及各部门质量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现状等;

——全厂组织机构设置及变化情况:公司近期没有调整了组织机构设置。 监视结果: □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16、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资金保障方面

——资金数量保障:经财务部核实,能充分保障,未出现影响相关工作开展的情况。

——资金提供的及时性:经财务部核实,能及时提供,未出现影响相关工作开展的情况。

监视结果: □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16、外包过程控制方面

——外包商增减情况:经调查,无变化

——外包商绩效:根据相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良好。 ——外包商资质管理:齐全

监视结果: □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五、对监视结果的评审意见及结论

本次监视和评审过程中共发现问题 1个,经评审:

(一)其中属于风险因素的有 个:

(二)属于机遇因素的有 1个。

1、应考虑开展低碳水泥认证和水泥有害物质限量认证。

对上述风险和机遇,质管部应进一步组织相关部门策划、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应对措施。

第三篇:村镇银行发展的外部制约因素研究

冯 长 《 人民论坛 》(2011年第14期)

【摘要】村镇银行在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内外因素的制约。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村镇银行信用认可度较低、新型社会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等方面。我们应当从政策上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监管水平,抓紧完善农村新型社会信用制度,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村镇银行 制约因素 改善 对策

当前,农村金融体系是我国整个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提高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构建新型的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势在必行。近年来,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试点到推进的发展历程。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截至2010年6月末,已经开业的村镇银行有214家,正在筹建的村镇银行有52家,但这与银监会的规划目标仍相差甚远,村镇银行在我国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制约,既有内部因素的制约,也有外部因素的制约。其中,外部因素制约是阻碍村镇银行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外部因素

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外部因素是与内部因素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发展环境的制约。

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相关配套政策还没有完全到位。尽管银监会已陆续发布了村镇银行的行政许可及监管细则,但对村镇银行的财政支持力度和税收优惠政策等具体规定还没有完全出台,很多配套政策还没有完全到位。表现在:一是大多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执行的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比农村信用社的标准要高;二是村镇银行没有享受到税收政策的优惠待遇。根据我国银行业营业税率的征收情况,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税率基本都是3.3%,而村镇银行和商业银行一样都是按照5%征收;三是再贷款利率没有享受优惠待遇。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再贷款利率一直以来都低于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表现了国家在政策方面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而村镇银行作为新兴的服务于农村、农民、农业的金融机构,却没有享受到和农村信用社同等的政策待遇,把村镇银行同商业银行同等对待,这对村镇银行的成长和发展非常不利。

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过度和不足。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对村镇银行的监管模式采取的是“低门槛、严监管”,其中“低门槛”指的是国家对村镇银行的设立和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要求较低,这对于快速增加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覆盖面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严监管”指的是监管机构实行比较刚性的监管措施,这有利于村镇银行设立初期的规范化操作,避免出现失控现象,造成金融风险。但在实际操作中,又很难实现政府的政策意图,如村镇银行设立时的持股比例要求就不尽合理。这些问题充分表明,我国银行监管机构对村镇银行的监管还缺乏足够的经验,同时监管的力量还略显不足,监管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社会公信度比较欠缺,村镇银行的信用认可度较低。村镇银行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相比,在社会认可度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它的知名度和信誉度短期之内很难建立起来,直接结果就是刚刚成立的村镇银行很难吸纳到农民的个人存款,而想要贷款的农民却很多。通过分析,可以得到原因:一是村镇银行作为新生事物,开始建立的网点较少,农民不敢将钱存入;二是村镇银行没有国家背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社都具有国有和集体背景,这些金融机构经营多年,深受农民信赖,让农民感到放心,而村镇银行却没有这样的背景。

地方政府定位不清,经常存在不当干预。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和服务应该体现在:充分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民发展生产,积极促成和协调农村金融机构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不断提高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只有经济水平提高了,才能提高农民存贷款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区域内农民的资金需求和还款能力,这样既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又能促进村镇银行在广大农村地区的迅速发展。但是,实际操作中,一些设有村镇银行的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府对村镇银行的组建、管理和监管干预过多的问题,尤其是对村镇银行的放贷业务干预过深。

新型社会信用制度、信用体系的建设滞后。当前,我国农村信用制度、信用体系还是传统占据主要地位,很多农村尤其是比较落后的农村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些观念,很多农民认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都是国家开办的银行,小额贷款就相当于国家发放的扶贫款、赈灾款和救济款,这些贷款不贷白不贷、贷了也不用还了,国家的钱不用白不用,傻子才还。这样的信用观念直接导致了农民借贷不还,没有信用约束,因此,尽快建设新型农村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势在必行。 改善村镇银行发展外部环境的对策

为了促进村镇银行健康快速发展,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就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改善村镇银行外部发展环境。

加大政策对村镇银行的支持力度。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要加快村镇银行的发展,不断拓展其生产空间,给予其足够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其健康快速发展。采取的具体措施有:一是适当地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实际发展状况、资金供求状况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地确立贷款利率;二是在一定年限内对村镇银行实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支持其发展初期不断壮大;三是央行要像支持农村信用社一样,支持村镇银行,给予其同等支农再贷款的优惠政策,以帮助村镇银行解决资金难题,扩充其资金实力;四是监管部门应出台促进村镇银行与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竞争和发展的有关政策,帮助村镇银行增强竞争力和发展活力。此外,还要建立一定的政策协商机制,针对村镇银行面临的发展难题和实际困难,协商统一给予其一定的政策支持和优惠待遇,帮助村镇银行尽快发展起来。

加强监管,完善政策,不断提高监管水平。加强村镇银行股东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审查,要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和运营水平。政府应对申请开办村镇银行的个人或商业银行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银行监管部门加强对村镇银行的检查考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突出村镇银行的支农指标的考核。监管部门要对村镇银行的贷款对象和资金用途严格控制,保证村镇银行对农民的适当的贷款比例。要适度控制村镇银行的担保额度和担保行为,尤其要控制村镇银行与控股银行、重要关联人的相互关联授信。要适度控制流动性风险,要求村镇银行建立与控股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相互支持机制,保证控股银行在流动性方面对村镇银行的支持。要积极引导村镇银行逐步建立健全完善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完善的内控和风险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村镇银行应对风险的抵御能力。

加强宣传,提高自身公信度。创建初期,村镇银行应加强宣传工作,不断地利用各种广告和公关媒体,广泛进行宣传,将村镇银行的性质、服务宗旨和自身特点,以及开展的主要业务介绍给广大农民。村镇银行还要充分利用接近农村腹地的地域优势,坚持深入农村经常拜访客户,不断提高影响力和美誉度,对农村的一些影响力比较大的文体活动比如庙会提供赞助,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不断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提高自身公信度,随着自身公信度的提高,广大农民逐步熟悉其性质和业务后,就会打消顾虑。这势必会有利于提高村镇银行的储蓄能力,不断地增加存款。

政府明确定位,减少行政干预。政府要不断推进农村的金融市场化建设,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利用市场规律,规范行政行为;要正确落实各项地方政策法规,努力提高自身的金融市场调控管理和服务能力;要从逐步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不断扶持金融产业,处理好村镇银行、政府和企业三者的利益关系,减少地方保护主义,减少破坏金融生态行为;要建立起包括工商、税务、金融机构、公安、财政、检察、法院和新闻媒体等相关部门在内的合理分工、相互配合、协调统一的工作体系,要坚持从制度上、体制上和机制上逐步改善村镇银行生存和发展环境。努力减少和杜绝政府的拉配郎行为,以负责任的态度减少不符合要求的融资需求,做到支持发展但不干预具体业务,努力为村镇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经营环境。 抓紧完善农村新型社会信用制度,加紧信用体系的建设。农村的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在提高农民信用意识、改善地方投融资软环境、提高农村整体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想促进村镇银行的健康发展,首先要抓紧建立面向农村的、为广大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服务的信用担保机构,其次要在农村地区逐步建立为农民办理农村集体土地、农民住房抵押的贷款业务服务机构;要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成立和开发专门面向农村的保险业务。政府应积极引导农民参加农业保险,引导农民成立互相提供担保的担保基金,鼓励农民自由结对,相互提供担保;要充分利用政策倾斜,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建立一批专业性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通过招商引资引导城市商业担保机构到农村为农民和中小企业、种养殖户提供担保服务;还要积极探索实行大型农机具、农业机械等动产的抵押、质押等多种担保形式,从各个方面降低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外部市场风险。

第四篇:内部不稳定因素报告和矛盾化解工作制度

北京地铁

7号线第02标项目经理部

内部不稳定因素报告和矛盾化解工作制度

一、矛盾纠纷排查方式

认真做好职民工的思想建设工作,利用政治学习时间,除对国家方针政策进行集中学习外,还要搜集案例对职民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职民工能在相互融洽的关系中团结合作,理解支持。对职民工之间的矛盾纠纷进行调解,采取召开民主生活会,个别谈心等方式把矛盾纠纷处理在萌芽状态。妥善处理项目周边关系,不损坏群众利益。虚心听取周边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能解决的及时报告上级部门和公安机关。

二、项目调解组成员:

组长:陈文博

副组长:李晓权、邢学峰

成员:任瑞华、莹莹、孙伯峰、寇飞

三、重点疑难纠纷报告制度

对发生多次或重大纠纷不能妥善解决的,要及时报告有关部门进行解决,报告要做到及时,真实逐级上报。每次情况的调查和协调要做好相关记载,以备上级部门参考和检查。调查情况必须有当事外的两人以上在场。

四、领导轮流值班制度

行政领导实行24小时开机,包括节假日。在上班期间,行政人员轮流值班,保证办公室有人值班,对来访者进行接待。对来访电话进行登记、答复、处理和汇报。

五、接待登记制度

项目部对来访者由门卫进行登记。开门登记之前对来访者要进行盘查,盘查内容为姓名、住址、身份、来意等;在盘查时要察言观色,保证不放可疑人员进入校园;盘查还要注意文明礼貌,做到文明值勤,礼貌待人。学校全体教职工对来访者要热情接待,对来访者提出的重要意见和建议要做好记录,并及时报告项目安质部。

北京地铁

7号线第02标项目经理部

六、限期处理制度

对项目内有关人员的矛盾纠纷进行处理,坚持及时、逐级处理原则,对各部门部员的矛盾原则上由部门负责人进行协调处理。部门负责人不能处理的交由主管领导处理。项目内外其它纠纷交由分管领导先进行调查处理。不能解决的矛盾纠纷要及时报告项目经理。全体员工必须做到不推诿责任,不把小纠纷都推向领导,不把矛盾上交;在处理中,还应兼顾项目及其他员工利益,做到以人为本。

七、督查回访制度

对项目内外矛盾纠纷进行调解处理后,要定期进行检查、了解现状,要找当事人谈心,听取当事人意见反馈。如果当事人在心里还有不服或不满,要进行开导与说服教育。以达到彻底化解矛盾,增强内部团结的目的。

八、责任追究制度

在调解处理过程中,调解领导组本着实事求是、公正无私、治病救人的原则进行调解工作。

九、对以下几种人事将进行责任追究处理:

1、矛盾纠纷当事人蓄意扩大事态,不服从调解组调解的。

2、其他员工拉帮结派、扇风点火、搬弄是非制造矛盾的。

3、调解组成员对本项目发生的矛盾不及时妥善处理或不公正处理的。

对违反以上三条的职民工将视其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警告、纳入年度考核、移交上级部门等处理

第五篇:影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的主要外部因素

一、世界农产品供求形势

2005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4个年头,我国农产品进口关税进一步降低,世贸组织成员按规定将消除纺织品关税配额管理,我国农产品的国内市场与世界农产品市场变化更加紧密。2004年世界农产品普遍丰收已成定局,国际市场多数农产品价格已经明显回落,这必将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产生影响。

据联合国

粮农组织估计,2004年世界谷物产量20.42亿吨,为历史新高,比上年增产8.4;而2005年世界谷物利用量大约为20.04亿吨,总产量高于利用量,世界谷物库存量在2005年将扭转5年持续减少的势头,增加到4.41亿吨。受欧盟等粮食进口需求减少影响,全球谷物国际贸易量可能下降。分品种来看,联合国粮农组织对2005玉米和小麦等品种明显增产比较看好,2005末世界谷物库存增加的大部分为主要出口国的玉米和小麦储备。受世界不同粮食品种供求状况不同的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国际小麦和粗粮价格将降到2003年前水平,国际稻米价格自2004年9月开始走弱,虽然由于2004年稻米总产量实现了4.7的增长,但仍然低于2005年世界稻米的需求,世界稻米期末库存量继续减少,价格仍然能够维持高价位。

据美国农业部2005年2月预测,2004年至2005世界棉花总产量将继续增产,并超过需求增长,国际棉花市场价格估计只能稳定在2004年后期的水平。国际市场上油籽价格在2004年4月到达波峰后,受美国大幅度增产影响,2005年初已经下降到2003年价格上涨前的水平,这一走势在2005年不易改变。受世界食糖消费量相对于产量持续大幅增加影响,国际市场食糖价格普遍坚挺并将在2005年继续维持这一状况。

2005年,全球肉类生产量和贸易量继续保持平稳增长,肉类的国际市场价格相对稳定。但是,受国际上对奶制品需求强劲影响,奶制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可能上升。

我国农产品市场与国际农产品市场关联越来越紧密。若将欧盟国家作为一个统一体,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5大农产品出口国,第4大农产品进口国。我国随着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农业面临的挑战更大。2005年我国农产品关税水平将由2004年的15.6下降到15.3,关税配额数量达到最高点,其中小麦和玉米的关税配额量达到国内生产量的10.7和6。国际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与价格走势不但影响到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而且还会对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变动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二、2005年我国宏观经济走势

2005年,中央决定仍然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进一步消除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属于薄弱环节,按照实施宏观调控的目标选择,2005年农业农村经济仍属于需要加强的领域。

我国政府综合考虑国内外各种因素,将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确定为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但是,2005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可能高于8。据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估计,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回落到适度增长的区域,国内生产总值较2004年增长8.5。国民经济仍然保持相对较快的增长,为农产品需求增长和农民增收带来了较好的外部经济环境。

为了实现宏观调控目标,2005年我国将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长期建设国债拟安排800亿元,比2004年减少300亿元。中央拟安排的财政赤字是3000亿元,比2004年预算减少198.3亿元,预算赤字占GDP的比重从2004年的2.5下降到2。但稳健的财政政策不会减小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中国人民银行预计货币供应量增长保持在15左右。货币政策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态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但货币供应量走势与农民收入增势步调基本一致,而且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二者之间呈相对较高的相关性。2004年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保障2005年农民增收创造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

建设用地管理仍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预期基本农田保护将更加严格,有助于为农民扩大种植面积提供土地保障。

三、国家对“三农”的投入

支农政策措施是2004年农业和农村经济上升的重要因素。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意见》指出,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并仍将着力点放在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方面。这必将对加强农业基础,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2005年初,国家已经明确中央财政在保持2004年农业投入规模的基础上,新增对800个产粮大县发放总额为55亿元的奖励,安排150亿元增加对产粮大县和财

政困难县乡的转移支付。这些都将有助于调动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促进粮食大县农村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明确,在全国大范围、大幅度减免农业税,其中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免征农业税;全国全部免征牧业税。中央财政将新增140亿元,总额将达到664亿元专项转移支付补助各地因减免农(牧)业

税而减少的财政收入。2005年中央财政安排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将达到270亿元。中央财政还将安排良种补贴资金37亿元,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3亿元,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规模都比2004年有所扩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村工作会议主持词下一篇:民主生活会会议纪要